理想与现实是什么关系

2024-04-26

理想与现实是什么关系(精选6篇)

篇1:理想与现实是什么关系

理想与现实是什么关系?

有人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丑恶的,我追求美好的理想,鄙视丑恶的现实。也有人说,现实是实在的,理想是空洞的,我注重现实,而轻视理想。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第一,理想与现实的区别。理想与现实的区别就在于:理想是一种思想观念,而现实却是一种客观实在。现实是人们面临的客观实际。在现实之中,既有假、恶、丑,也有真、善、美。现实比理想实在,但是,它有待于发展。理想是一种思想观念,是对现实的超前反映。理想是真、善、美的反映,是通过人们的努力而实现的一种未来的现实。我们应当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不被现实中的假、恶、丑所迷惑,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实现;应当不懈地努力,奋力拼搏,改变现实,实现理想。

第二,理想与现实的联系。理想与现实有着重大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理想是现实的反映,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虽然是现实的超前反映,并且高于现实。但是,理想不能离开现实,理想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理想是对现实的反映,离开了现实,就不能产生理想,离开现实的想象必然是空想。理想的实现也必须从现实开始,按照理想的设计认真的改造现实,才能实现理想。离开了现实,就不可能实现理想。因此,我们应当从脚下开始,从小事做起,扎扎实实走好现实通往理想的道路。

青春·理想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叫做《青春·理想》。

我们,撇下无知迎来了属于我们的青春。青春,让我们肆无忌惮,畅然释怀,体味风那样的自由,感受云那般的自在,因为青春赋予我们的是生命的巅峰,我们无须成熟,我们不再无知,我们唯有执着。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当你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理想?

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它美丽,却短暂。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每个人主宰着自己的明天。

有一位哲人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躺在梦幻式的理想中生活。是的,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大胆幻想,但更要努力去做,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如果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正在梦幻的理想中彷徨呢?

前人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那些无志之人的“志”,就是美梦,就是所谓的“理想”,他们把自己的蓝图构画得再美好,再完善,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罢了。同学们,你是立长志之人,还是常立志之人呢?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的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跟艰辛,让青春在红旗下继续燃烧;愿每一位青年都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

放飞理想——希望的萌动(类似作文的演讲稿)

我们每个人都从幼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就像沿着一条河流逆勇而上。

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一些美妙、绮丽而又略显天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河流边那些五光十色的鹅卵石。我们都曾陶醉于那些绚丽的颜色中。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目光由脚边的鹅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我们把它称之为——理想。一个最美的字眼!~

理想,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金色的童年,沉淀着儿时的快乐、沉淀着淡淡的稻香。就像陈年的女儿红,愈久愈香,愈久愈让人不满足于回味。小时侯的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爸爸妈妈能多给我买些玩具和好吃的。现在看来,才觉得儿时的我多么的天真。

长大后,才渐渐地明白:“理想,不在于一朵娇嫩的鲜花,需要我们渴望的目光去滋润,更需要我们用真挚的心灵去呵护。” 的确,每个人都有理想,但要让这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关键还要看自己。在失败中振作,在振作中奋发,在奋发中取胜,这才是我们要的精神。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塌实的学习,一定会使自己的理想成真!~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当然,理想也是一股动力,推动着我们前进用不气馁。

让我们为理想插上翅膀,让我们一起放飞自己的理想!~

篇2:理想与现实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想上大学,这个理想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我确定,而后又一直坚持?

或许是爸爸吧,爸爸在我初中的时候去读函授,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也不知道那有什么用,只知道,那时爸爸总会在下班时看书,我问他为什么要看书,为什么要读函授?爸爸说,他小时候,爷爷很穷,爸爸为了养家,就去上了中专,现在单位里重视文凭,所以他才读函授的。他还说,以后一定要我上大学,以后的社会,会更加重视文凭。那时,我只是知道上大学很重要,却没有想过要去上大学。

直到我上了高中,在老师的轰炸下,在同学们叽喳烦躁的讨论中,在家长亲属们的唠叨中,我才惶悟,上大学这么重要,我才逐渐由了要上大学的理想,并为之付出

现在,我也知道这一理想出现的原因,它不是凭空产生,在周围环境中酝酿,随时间慢慢清晰的展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即,理想,源自于现实。并最终确定下来。

理想源自于现实。它是一种精神现象,看不见,摸不着,它是我们在生活中,即追求眼前的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憧憬未来的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会在它形成后,影响你的每一步,不断修改你与之相背的地方,直到你足够实现它。这里,我所说的是科学的理想,是能够激励人的理想。它不同于人们脑海中没有付诸行动的空想。空想尽管和理想一样看不见,但是,与理想不同的是,它永远不会被看见,它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

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它超越着此刻的现实。是的,理想,超越现实。

理想超越现实,这是因为,理想不仅具有实现性,而且具有预见性,它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并不断向上,推动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若果说理想源自于现实是量变,那么理想超越现实就是质变。而随着理想的不断更迭,这种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在不断循环,不断循环上升。

现在,我已是一名大学生,我,已经实现了我自己的理想,实现了家人亲友的愿望,那么,我下一步的理想呢,我的理想是顺利毕业,学好专业课,学好英语。

人们总是在一个理想实现之后又去树立下一个理想,这是因为,理想是一个人活着的动力,是一个人活着的勇气,通俗的说,它是主心骨,是精气神儿。没有了它,人生便毫无意义,就无法进行下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理想对我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树立我们的理想,又如何实现它呢?

首先,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历史责任,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树立积极向上,切合自身实际的理想。一个人追求的人生日标固然越高越好,但更重要的是要切合实际,要敢于和善于从基础做起,好高骛远往往就会在实践时陷入曲折与反复之中,最后一事无成。诚然,人都想往高处走,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促使自我价值的早日实现。但是在为之努力之前要要认清自己,定位准确,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再次,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既要做一个思想上的巨人,也要做一个行动上的巨人。注重个性化发展、敢于标新立异、具体目标明确,将其加以实现。有意识的将重心放在为自己的理想做铺垫打基础上,比如参加相关的社团,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实践的梦想永远找不到理想的归属,只会沦为唯心主义的空想。而我们当代青年应该以一种不怕输的精神,高举不怕失败,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精神的旗帜去创新。鲁迅说得好:“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路就出来了。”我们要创新就要吸收知识,在书本中我们可以将自己提升一定高度,我们可以学到伟人们、先哲们、思想家们等前任通过一生或几个世纪总结出的经验。由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好好学习,学习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实践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四,融入社会,坚持实践。既然我们有充分的自主时间和自由,在校时就可以尝试大量涉猎知识与信息、广泛参与各种活动、主动面向社会竞争。我认为大学时代就应该开始实现自我价值的尝试,比如学校组织的暑期志愿支教活动等。虽然时间短暂,但对大学生以后步入社会,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意义重大。因为只有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到社会需要的洪流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他的存在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这种创造价值、奉献社会的精神指导下形成的并努力去追求的个人理想也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实在此岸,理想在彼岸,实践,便是由此岸通往彼岸的桥梁。是啊,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过一条布满荆棘的曲折艰险之路,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在实践中不断前行,不断超越,才能通向理想。

篇3:理想与现实的对话

这一理想和现实的对话, 集中体现在了文章的六个疑问词“胡”、“奚”、“焉”、“曷”、“何”、“奚”上。

文章开篇一问,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这个“归去来兮”的呼告到底是说给谁听呢?“胡”的意思是“为什么”, 这一个疑问又是对谁而问?很明显, 从语气上看, 似乎应该有一个人站在对面, 诗人在问:“回去吧, 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他希望听到的是一个肯定而支持的回答:“好吧, 现在就走!”然而, 答案似乎令人失望, 因为我们从他说的第二句话能够推知对方的回答。第二句他这么说:“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听起来似乎是又一次的劝告:“既然你自己都觉得心被形体所役使, 为什么还惆怅而独自悲伤呢?”第二个疑问词“奚”同样是“为什么”的意思, 这证明他第一句的问话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 估计得到的应该是“我舍不得现在的生活, 我回到田园中该怎么生活呢”之类的担忧与顾虑的回答, 于是才有了第二次的发问:“你说你的痛苦难道不是自找的吗?你自己既然无法摆脱这样的生活, 还惆怅悲伤什么?”

在这样的矛盾中, 我们看到了接下来的几句:“悟以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这是一组劝告, 是一种支持, 内心中对自然的渴望使他再一次坚定自己的信心, 其目的是打消心中的顾虑。“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美好的明天依然可以把握, 在错误的道路上走的还不太远, 今天的决定是正确的, 昨天的选择是错误的。”结果怎么样呢, 不用说, 是下定决心要追随理想了, 是选择自由的生活了。

说走就走,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喜悦激动的心情随着河水一起晃动。文章的主体部分, 详尽描绘了回到田园之后的幸福生活, “引壶觞以自酌”、“策扶老以流憩”, 无疑是一种轻松自得的心情的体现, 然而, 在第三段, 同样的问题再一次提出:“归去来兮, 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请”是“请让我”的意思, 有人要求他吗?没有人, 是他自己在坚定自我的信念。第三个疑问词“焉”是“什么”的意思, “焉求”是“追求什么”的意思。这个疑问, 一不小心, 将饮酒赏园的诗人的内心流露出来, 他的这个疑问是说给理想的自我听的, 是一种对希望随波逐流的自我的反驳, 也是对追求理想自我的更有力的支持。“回去吧, 断绝和这个尘世的一切联系吧, 世界和我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在又一次坚定了自我的选择之后, 理想的自我渐渐融入自然的山水和平淡的农事中去了, 并从而发出“万物之得时”、“吾生之行休”的感慨。

当终于领悟到生命的短暂与可贵之后, 诗人的追求更为坚定, 感情更为激昂。“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一个感叹, 三个疑问, 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我们看到了一个张扬着理想光芒的诗人, 对着天对着地, 也对着畏缩的想与世俗妥协的现实的自我, 在大声疾呼。第四个第五个疑问词“曷”“何”更多的是一种反问, 一种激烈的指责, “为什么不顺应自我的内心”, “像这样心神不定, 到底想要到哪里去”。

最后, 心灵终于脱离了尘世的羁绊, 趁着春天的美景, 执着而坚定地飞到清流之上, 最后一句中的“乐夫天命复奚疑”中的“奚”已不再是一种疑问, 而是坚定地选择, 是一声惊雷:“就这么定了!决不再犹豫了!”

篇4:理想与现实是什么关系

关键词:农二代;影像化媒介;电视媒体;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3-0105-06

前言

“农民工”是所有中国人甚至世界人都熟悉的群体。200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人物”,该杂志认为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这一群体却因为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并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而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焦点。令人震惊的富士康13连跳,广东增城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的大规模冲突……。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都不是偶然发生的独立事件,而是目前整个中国当代打工者的心理写照与外在行为的缩影。目前学术界对农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领域,如“子女上学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讨薪问题”等。却不曾注意到,除了工厂里的机器,农民工接触最多的便是大众媒介,农民工的很多问题都与媒介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却很少有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如今媒介消费占了我们生活的相当大空间,美国典型的家庭中,一天至少让一部电视开7个小时。在中国,95.05的人会经常或几乎每天都收看电视,93.72%的观众认为看电视是闲暇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而观众的收视时间无论平日还是周末都达到了3小时以上。对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调查也显示,平均每天至少会看电视1个小时以上。因此,本文将深入研究农民工的媒介境况和媒介与农民工的深层次关系,并以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为实证调研对象。

一、“农二代”的登台和

城市化“梦想”

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力来到城市打工,于是“农民工”这一名词和群体便应运代而生了,他们也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很有分量的一支力量。30年中,他们在改变中国经济的同时,自身结构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之初的那批打工者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下一代,即“农二代”。据统计,目前我国有约1.4亿外来务工人员,而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新一代农民工达1亿人左右,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虽然与父辈一样同被称之为“农民工”,但因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成长经历与父辈的不同,产生了不同于父辈的需求和特征。

生长于改革开放后的“农二代”多数人没有土地,也不会做农活,已经完全不习惯农村的生产、生活模式。与父辈相比,他们中多数人受过较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人生理想。所以他们外出务工目的已不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而是“体验生活、实现梦想”。因此,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把城市作为一个人生“过好日子”的中转站。而是梦想永远居住于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人。调查显示,关于“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回家乡务农”的,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4%。然而,当他们来到城市开始真正的打工生活后,却发现无法融入城市生活,据统计农民工与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率只有2.9%。面对他们的只有繁重而又枯燥的丁作和靠打工基本无法实现的城市梦。正如很多学者分析指出的,“农一代”以家乡为参照物,“农二代”以城市为参照物。他们这一代人已经无法离开城市,却又无法真正融人城市。于是产生了心理学所称的“自我统合危机”。据调查,有91.9%的青年农民工会感到自己不如人,其中时常有这种感觉的有71.7%;有89.6%的青年农民工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其中时常有这种感觉的青年农民工高达74.3%。调查同时显示,青年农民工枯燥工作之外的休闲生活却是十分简单的,经常选择的也只能是看电视、会朋友、聊天、睡觉、打电话、逛街等,而对听音乐会、看话剧,去饭店、咖啡厅、酒吧,旅游等具有现代城市公共生活特征的活动则只能望洋兴叹。冉加上缺乏适龄性伴侣,社交生活简单,导致人性感情长期得不到排解、宣泄,渐渐的心理开始扭曲,人生目标开始模糊,价值观趋向空洞,甚至表现为外在行为的极端和无序。

据调查,在“农二代”简单的生活中,电视和网络这两项强势的影像化媒介占据了主导地位。84%的受访者认为媒体是他们最好的伙伴和娱乐方式。39.1%的“农二代”在最喜欢的媒体一项中,选择了电视,排在第二位的是网络占28.6%。有43.3%的受访者在使用最多的媒体中选择了电视,因为有84.6%的人可以在家里或宿舍方便看到电视。我们知道,电视和网络不仅在表现手法上是综合性的媒体,在传播内容上也很多元化,而且新媒体网络又多了互动性和自由性。因此,在业余生活简单、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境况下,电视和网络在陪伴他们的同时,也成为影响他们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最重要的元素。

二、“农二代”的影像化境况

(一)“农二代”的“数字鸿沟”凸显

虽然调查显示在“农二代”的生活中电视和网络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电视已是他们极易接触的媒体,但这并不等同于“农二代”拥有理想的媒介环境。目前中国大陆境内拥有到的2000多个电视频道中,各类专业频道已数不胜数,从我们熟悉的CCTV一高尔夫。网球、CCTV-风云足球、CCTV音乐等,到“赛车”、“股市”等极小众的频道,几乎应有尽有,但却没有针对1亿多农民工的电视频道。与此同时,针对农民工的电视节目也是少之又少,目前比较成熟的只有贵州卫视的《中国农民工》。调查中,当被问到“您是否认为目前您真正喜欢的电视节目太少”,44%的受访者选择“是”,343.3%的受访者感觉“说不清楚”,只有19.8%的人认为喜欢的节目并不少。当被问到“您是否认为目前服务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电视节目太少”,选择“是”和“说不清楚”的受访者分别占到34%和45.5%。

“农二代”的第二媒体——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状况也不尽乐观。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发布的统计数据看,外来务工人员上网人数比例虽略有增加,但相较其他群体,还是很低,仅占到上网总人数的3.5%(见图1)。林若楠等人在福建地区对“农二代”的调查同时显示,每天使用网络的人数仅占“农二代”总人数的17.0%,周末节假日使用网络的人数为29.1%。对不使用网络的原因调查显示,56.0%的受访者表示费用太高,选择没有电脑人约占10%。与电视相同,针对农民工的专业网站和内容也可以用“稀少”来形容。这些足以说明,中国农民工或者说“农二代”有比较明显的数字鸿沟,不仅是媒介条件与城市人相比相对的匮乏,更多的是媒介内容的缺失。因此“农二代”的影像化“数字鸿沟”凸显。但即便如此,他们平均每天看电视仍在1小时以上,并且认为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工作压力大、孤独时,媒体是他们最好的伙伴。

(二)“农二代”的媒介信息失衡

目前在电视、网络中的有关农民工群体的相关新闻报道并不少,但“问题报道”和“负面信息”远远多于“正面消息”。如:《七名民工爬塔吊为讨薪》、《民工骚乱不法分子趁机火烧售楼部》、《调查称未成年刑案近九成涉“农民工二代”》等等充斥着媒介。还有一些报道虽然不是负面新闻,甚至带有正面性质,但主人公的境遇却让受众难言感受。如:《农民工割皮救女》、《打工女公交车上广告征婚记者比应征者还多》、《大运期间深圳农民工群体上访讨薪或追究刑责》等等。

其它节目类型中,农民工也成为不折不扣的信息弱势群体或者被歧视群体。我们以当前流行的婚恋节目为例。在外打工的“农二代”基本都处于需要恋爱的生理阶段,可由于身处异乡受到环境限制,寻找合适配偶已经成为他们的一大难题。但婚恋节目中鲜能看到农民工的身影。《非诚勿扰》在第45、47、49期开设了三期农民工专场,其理由是服务于“农二代”,可实则是将农民工群体与其他电视嘉宾做了明显的人群划分,切断了所谓不同群体间的交流和竞争机会。所以看似媒介功能正面发挥的背后,实则是对农民工群体的媒介排斥。这些媒介信息首先引导社会舆论将农民工群体等同于犯罪、心理变态、另类群体。同时镜像理论告诉,这种信息会使农民工对自我群体的价值和前途愈发产生怀疑,尤其是对想要留在城市的“农二代”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

(三)“农二代”的影像化“刺激”

由于目前的影视作品多是以都市文化和城市人的生活背景、文化价值和审美取向为制作基础的,因此不仅不能满足“农二代”的媒介需求,还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刺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感性认识作为人与世界的直接对话,成为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前提。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感性认识来源于视觉,“知觉的思维趋于可视的,而且,事实上视觉是惟一的可以在其中以足够的精确性和复杂性表现空间联系的感觉样式。……因此,思维主要的是视觉思维”。视觉也是人最重要的感官能力。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成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有90%以上来自视觉,每只眼睛的视神经纤维达120万条之多,其数量大大超过了听觉、嗅感、味感、触觉神经纤维的总和。正因为视觉直观而形象的接受了外界的信息,从而使得外界信息对人体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会给人带来种种“幻想”和“奢望”。波兹曼认为:“18和19世纪的美国公众话语,由于深深扎根于铅字的传统,因而是严肃的,其论点和表现形式是倾向理性的,具有意味深长的实质内容。”因此把这个年代看作是“阐释年代”。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其实也是一个以审美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阐释年代。而在图像引导时期,国人的社会性格却开始变得外向、奢华、浮躁、感性甚至非理性、重享受、重娱乐、讲究玩的就是心跳,其价值观念可概括为务实不务虚。更有趣的是,资料显示伴随着彩色电视和电脑长大的80、90后对图像的敏感程度要大大地超过前辈。而且影像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譬如用电脑绘画,还有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影机的普及……这些技术使得年轻人可以把“影像消费”的经验转化为他们的表达方式。

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被影像所包围,除了电视、电脑外,更有户外LED,公交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等,因此,影像画面也成了“农二代”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了解在同一城市空间中人们生活的重要窗。著名文化与传播学者乌尔夫,汉内兹认为,媒介化的可视性与互动性,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同代人”。他所谓的同代人意指:“我们所意识到的同时生活的人们,我们想象的人们,我们以某种方式施加影响的人们,尽管我们从来就没有亲自见过面”。这种影响本可以看作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但当看到的“影像”与现实的“自我”相差太大时,便会首先产生心理失落,进而可能渐渐地产生畸形心态。调查中,当问到“您是否觉得电视机里的生活(洋房、跑车、大餐)离您相距很远”,55%的“农二代”选择“是”,25%选择“说不清楚”,仅20%选择“不是”,阈下原理告诉我们,在人们知觉之下的这些影像画面刺激物,并没有被人们在意识范围内意识到,但它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了人们的心理。

四、影像化媒介与“农二代”的理想关系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每一个新的传播媒介都以独特的方式操纵着时空,每一种媒介都以它自己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知觉和社会结构。电子媒介,尤其电视活化感觉通道,就像那些在面对面的“部落”社会中有特色的交流方式一样。他承认全世界的人,通过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将广泛共享的人类情感和经验联系并统一在了一起。影像时代的电子技术和数码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具备感情、亲情和友情的媒介条件和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感受体验的最佳传播方式。而电视与网络又是“农二代”最喜欢、最信任、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因此,若能合理发挥其传播优势,提供对称的媒介信息,会从精神世界到现实行为等各方面对“农二代”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影像化媒介与“农二代”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有秩序的观念,是一整套通过技术化的媒介和人际交流而表达的价值观念、方法论和假设。但是,这个术语更常用于指大范围的政治经济语境下的系统的观念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所以,意识形态根本上是一个大范围的、“宏观”层次的概念。社会权力拥有者对公共信息和形象进行处理,构成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种居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它帮助其创造者维持自身的物质文化利益。在中国人民本身就是社会权利的拥有者,因此应当创造出支撑自身精神世界的文化利益。

任何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的意识形态都是部分地由语言表征,通过语言阐释,同时,也由其他一些更高级精致的符号与模式进行表征,如视觉形式和音乐,然后,再由大众在日常交际中阐释和应用。电视、网络不仅仅是这一表征过程最理想的传输通道,更是信息的解释体,信息的活跃体,甚至信息的责任体。作为观念的一个系统,意识形态只有在可以被表达和交流传播时才有说服力。那么,自然地,大众媒介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极大地影响人们理解社会以及其最基本的特征。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对人的意识产生深刻影响,乃至社会权力机构可以通过传播渗透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动。所以,通过媒介对“农二代”意识形态的驾驭,将直接驾驭这一群体的思维、心理和行为。

菲利浦,艾略特在他对利用与满足理论比较中肯的批判中指出:主动的受众从本质上说,还是一个受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的社会角色,但需要指出,他将这些行为引向外部世界,而不是内部的心理状态,这样人们有意识地参与“外部的”社会活动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当人们试图满足他们对于爱情、社会接受或归属感的需求时,他们不断接受如何满足这些内部需要的建议。因此,在自我的内部不安与外部世界的组织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的关系:“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什么,他们感觉到的是什么都是值得讨论的,他们的希望、害怕、梦想、焦虑、犯罪感、担忧等,以及他们身居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机构的结构特性,则是他们试图处理的”。然而恰好就是这种可争夺的情感空间被一些信息代理机构,如广告商利用来施加影响,它们通过利用“不幸……恐惧,焦虑和个人愿望不满足所受损伤的方式”。接着就出现了广告的解决办法。以需求为基础的人类活动朝着满足和其他后果发展。对于任何个人而言,这个过程的发展方向,因其与一种文化的重要主题关联受到影响,而这些主题由社会化与文明的主要载体——大众媒介固定下来。如果影像媒介能够利用其视听优势满足填补这个情感空间,填补“农二代”空虚的情感空间和生活空间,他们将顺利走进大众媒介固定下来的轨道模式,大众媒介也将顺利的驾驭他们,引导他们的意识形态。

(二)影像化媒介与“农二代”的文化融合

“农二代”之所以感觉融人城市如此之难,除了经济因素外,文化差异与隔阂是很重要的原因。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各种形态的文化是能够相互对话,相互渗透的。也就是说,“农二代”所自由的带有乡村气息的城市文化是可以与固有的城市文化相互融合的。英国传播理论家梅罗维茨则指出:电视独特的权力是“打破了此与彼、现场的与转播的、个人的与公共的区别”。因此,“农二代”青睐的电视媒体,不仅本身就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体,同样也是可以融合多种文化的传播体。它可以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正统文化”与“亚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有机融合。

我们有过不少文化融合的节目,如:《正大综艺》、《唐人街>>、《千年沧桑》,近几年杰出的作品有《外来媳妇本地郎》,该片展示了中外文化、南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教育人们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可以融洽相处的。但引导农民工的乡村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的优秀电视作品应该说还在等待之中。只有文化的最终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身体融人和情感融合。

(三)影像化媒介与“农二代”的再教育

“农二代”受教育水平虽然明显高于其父辈,但从最新统计数据来看,仍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显示,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然而,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左右。更为凸显的矛盾是,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调查还发现,63%的农民工愿意接受培训。与此同时,据浙江省的一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调查显示,“农二代”以“出来挣钱”为打工主要目的仅占30%左右,而选择“希望获得自我发展”的高达60%以上,所以他们在寻找工作时,本身也很看重是能否学到技能。

由此可见,由于时代的变化,市场不再是需要简单的“劳动力”而是需要有技能的劳动者,只挣钱也不再是“农二代”的惟一目标,他们更愿意学习知识,希望通过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获得一张永久的“城市居住证”。可是,由于时间、精力和费用的限制,真正能再次以回到学校的形式学习的“农二代”少之又少。社会提供给青年农民工的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教育又非常之少。电视、电脑的音视频形象表现及互动特征和“农二代”的媒介习惯使影像化媒介成为他们再教育的理想途径。然而目前我们的媒体还在一味地追逐高额的广告利润,无暇提供针对非广告黄金人群的教育节目。

(四)影像化媒介与“农二代”的心灵交流

近20年前,深圳电台胡晓梅主持的《夜空不寂寞》成为无数一代农民工在寂寞夜晚最好的陪伴,胡晓梅成为他们最知心的朋友。美国的收音机听众也曾在20世纪40年代利用收听测验节目和肥皂剧,以获得解决个人难题的建议和学会扮演社会角色。20世纪50年代对波士顿东段意大利人口的研究中,记载着家庭对于电视节目的讨论如何帮助人们确定和强化性别角色、解决日常难题以及责难社会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媒介交流是一种快乐的交流方式,受众可以在媒介愉悦的同时获得情感交流,因此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不仅可以成为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催化剂,也是交流的对象,获取帮助与支持的对象。

著名传播理论家里夫斯和纳斯曾指出,在日常生活的非常广阔的范围之中,人们在心理、认知、情感方面与电视、电脑以及新型媒介互动,似乎这些媒介与“真实”的没经调节的社会交流一样真实。霍顿与沃尔则说:这种倾向许多年以前已经理论化为“超社会互动”——有调节的人际互动感觉恰似无调节互动。比如,如果一个人感到很孤独,想与人交往,但却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很害羞和压抑,他或她就会转向媒介寻求一种替代性的交流与需求的满足。显然电视是一种选择。很多主持人每周会收到来自观众的无数信件,这位足以证明观众想与主持人、与电视节目、与他人交流互动的意愿。这其实是一种试图用超社会的交流来满足社会归属的愿望、需求的表现。如果利用大众媒介来达到这一目的,则是对媒介的一种有效“利用”。但遗憾的是,今天“农二代”使用最多的电视和网络都没能成为他们理想的交流场所。

五、结语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二代”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教育、文化等各种原因无法真正融人城市生活,而他们最好的生活伴侣“电视、网络”提供给他们的对称信息则非常有限,甚至带给他们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心理刺激,并引起心态失衡。所以现实社会与影像化世界其实正在共同挟持着当代“农二代”走向心理的矛盾和行为的无序。而这种混乱又会导致媒介对它们更多的负面报道,使城市人与他们的界线越发明显,更难融合。正如郭庆光所说,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越来越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这一链条如果长时间的循环往复,会成为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危险链条,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政府和媒介管理者必须考虑如何保证农民工的媒介权利。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懂洪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杨霄,调查显示:中国家庭看电视时间是上网6倍[N],东方今报,2010-05-06.

[3]长子中,“农二代”的婚恋问题[J],人民论坛,2010(4):42,

[4]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5]周葆华,陆哗,受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状况调查报告之一[J],新闻记者,2008(4):60-63.

[6]丁小强,燕元沂,王创,等。关于青年农民工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BE/OL],[2008-10-09],湖北共青团网站.

[7]林若楠,李金芮,翁欣,等,“80后”农民工知识需求及公共图书馆相关服务状况调查[J],图书馆,2010(1):67-82.

[8]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郭小平,翟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5-196.

[9]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0-21.

[10]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3.

[11]赵勇著,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5.

[12]魏晓娟,刘爱景,“80后”农民工常见心理困惑及对策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1-23.

篇5: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人生理想的实现,就是把理想从观念转变为现实。所以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创造理想向现实转变的条件。

(一)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一是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二是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理想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可能性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动机也来源于现实。一句话,“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三是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但理想毕竟不是现实。人们在理想中追求的东西,在现实中还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理想总是美好的,可是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差别,必然引起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如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超过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怀疑自己的力量,对理想发生动摇,陷入苦闷和彷徨的境地。四是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旧的理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人们。理想转化为现实,现实产生理想的过程会循环往复,无终无止,由此,人类才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但理想转化为现实是有条件的,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实践过程,需要人们全身心地去开拓进取。

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就要把握理想的科学性,要在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生理想。要正确认识社会,必须全面了解社会。既要了解社会存在的弊端,又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光明前途。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放弃或降低理想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只能使人消极、平庸,不是一个有为青年的选择。只有坚持远大理想,通过变革现实,使现实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才是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正确办法。

(二)努力走出理想认识上的误区

1.走出“渺茫论”的认识误区

在认识社会政治理想问题上,“渺茫论”认为,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这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愿望,是渺茫的幻想。这种错误认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对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没有把握准确。共产主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关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二是指由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制度;三是指在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为最高奋斗目标的现实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产生到现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也有80多年的历史。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在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高目标的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第二,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长期性、艰苦性和曲折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一遇到挫折便动摇、怀疑,失去信心。第三,仅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自己“看不见,摸不着”,就怀疑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现实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制度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可能性,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2.走出“怀疑论”的认识误区

持有“怀疑论”观点的人,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存在种种疑虑。毫无疑问,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层次性,要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要用共同理想来动员、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但是,这一切与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矛盾。既然共产主义是科学真理,既然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反倒不能宣传了呢?而且,理想本身具有超前性。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理想是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产生在物质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事实证明,理想的产生和传播不仅可以高于一定阶段的社会关系,高于一定阶段的社会政治制度,而且可以高于一定阶段的大多数人的思想水平。如果否认这种高于和超越,完全拘泥于现实,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就只能放弃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人们也就失去了长远的、根本的、明确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强调指出:“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

3.走出“实惠论”的认识误区 在对待人生理想的态度上,“实惠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讲理想,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太空洞,还是讲“实惠”好,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实惠论”的错误,表现在理想人格的追求上,往往是放弃或轻视思想品德要素,片面追求有才能的实用型理想人格;表现在职业理想上,往往是功利化倾向严重,选择职业时过分强调个人需要,一味追求既能多挣钱,又能轻松工作的职业;表现在生活理想上,往往是迷恋拜金主义,只追求眼前的物质享乐,羡慕和效仿“大款”的高消费生活方式。这种“实惠论”在大学生中颇有市场,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对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指出,共产主义者绝非抛开物质利益空谈理想,而是要为了人类享有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去追求理想。如果只讲眼前的“实惠”,忘记了对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那么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希望。

(三)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对理想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模糊的看法,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很必要的。

1.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

在社会生活中,当人们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是因为看不到二者的统一性,把二者对了立起来。其中一种倾向就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有的人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为不满。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逃避或反对现实社会。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告诫人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一定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东西,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正因为是这样,我们才要进行改造,把坏的东西改造成为好的东西。” 毋庸讳言,我国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不少消极腐败等丑恶现象,对此不能视而不见。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生活的主流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消极腐败和其他丑恶的现象。但这些毕竟不是生活的主要方面,怎么能因为看到这些东西,而对社会主义社会不满或失去信心呢?而且,这些消极腐败和其他丑恶现象正是社会主义社会要努力克服的东西。应该同这些现象作斗争,而不应逃避现实,更不应把对这些东西的怨愤发泄到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身上。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应当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做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2.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

在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的误区中,还有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于现实中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有的学生在开始走向社会的时候,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时间长了就不以为然,甚至自己也搞起腐败来,失去了自己的理想。还有的人由于看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对理想失去信心和热情,“告别理想”、“告别崇高”,热衷于“实惠”,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篇6:演讲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一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

二是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理想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可能性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动机也来源于现实。理想是人生有可能实现的追求,因此理想是现实的某种反映。

三是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谈论理想与现实的现实意义:文学家作家爱谈它,认为理想是精神目标;商业家爱谈它,认为现实充满机遇与残酷;学生常谈论它,理想与现实意味着作业。由此可以看出谈论理想与现实的现实意义在于成为有目的的人的工具,且谈论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现实。

理想对现实的意义:

理想,对现实的意义至少在于确立了奋斗目标,但更多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引起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如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超过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怀疑自己的力量,对理想发生动摇,使自己陷入苦闷的境地。现实的变化过于迅速,往往极大的冲击了理想。虽然如此,我认为理想还是有用的。理由如下:

1、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所以把这一点放在第一位,是因为

假如我没有这次演讲,大家也会知道理想的重要性;

2、人难免会树立理想,这里的理想指我们心里想达成的目标,这种小目标成才真正体现了

理想的真谛,因为这时我们不必被“无志之人常立志” 所束缚,本来人们就需要懂得变通,理想正应随现实的变化而变化;

3、理想除了有时会因现实的残酷而使我们产生苦闷的情绪,其他确实找不出什么坏处。由此,我们还是应树立远大的理想。

现实对理想的意义:如果现实确实被我们因理想而产生的行动所改变的话,现实对理想就确实有意义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为了改变现实,付出树立理想和改变现实的时间也是值得的。

当然理想和现实还有其他解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确实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但这个话题还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想族”往往陈义很高,想法偏于浪漫,觉得社会问题只要按我们的理想率性而为就会得到完美的解决。他们往往对于今天太悲观,对未来太乐观,觉得自己掌握了走向未来的全部蓝图。但“现实族”则恰好相反,往往考虑现实困难多,想法偏于实际,凡事总是觉得现实比理想实在,遇事多想客观的难处,觉得社会问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对今天可能没有理想族悲观,对于未来也没有理想族乐观。因此,很多人讨论如何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认为方法无非是放弃理想或坚持理想,前者是“现实族”,后者是“理想族”。现实的意义也就可以理解为:逼迫人们在放弃理想或坚持理想中做出选择。但是,社会不能因为为了突出理想的崇高而倡导人们倾向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理想而不放弃这一选择,因为,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我们还无法下定论到底是放弃理想好还是坚持理想好。

上一篇:吴艳作业 - 张大伟下一篇:非经营性医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