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论文

2024-05-03

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论文(精选7篇)

篇1: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论文

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论文

摘要: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为研究建设项目,以实现在成本和过程监控进行决策规划建设项目的来控制成本。过程控制包括建设项目的监控目标的全过程。我们需要在决策阶段项目成本控制,需要控制过程投资金额为优化项目成本调整的标准偏差,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标。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全过程,本文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造价分析与监控的每一个结对所处的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来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保证工程的成本最低。

关键词:全过程;建筑造价分析;监控

我国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楼房的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的造价分析就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基于全过程的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贯穿整个建筑的始终。虽然建筑业发展的比较迅速,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建筑造价分析就是其中的例子。相关企业为了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不断地对建筑造价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

1全过程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现状

1.1市场机制不规范问题。虽然建筑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到目前为止市场交易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规范和法则,造成在交易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问题和纠纷,很多企业之间存在一些不良的竞争,相互私下压低承包的价格,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会把原来较长的工期缩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甚至还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整个工程分成很多部分[1],分别让水平不同的公司来承包建筑,这样就会使整个的工程质量没有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这些问题都有可能降低工程的质量。这种施工的单位一味地降低施工成本来增加本公司的竞争力,完全没有考虑到工程的质量问题,并且建筑方面并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机制,就使这种行为成为行业的潜规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1.2对施工企业的信任问题。在大多数认得印象中,施工企业的年龄越大,其施工的质量就有一些保证,导致很多的新兴企业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在公司的刚刚起步的阶段,就处于一种信任度极差的企业。对于那些历史比较久的企业也会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因为企业的实际工作水平并没有想象的高,很可能会令很多雇主失望。这个问题在建筑业的市场中面临着无形的危机。

1.3预算造价失误问题。预算造价失误问题在建筑业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就会导致投资过度,给雇主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造价失误存在很多方面的事情,可能由于将前期的建设项目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而忽略了后期建设,导致预算超标,无形中增加了工程的.造价,严重的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4造价分析存在漏洞。建筑工程包括很多的环节,一般包括几个主要的环节如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造价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其实工程设计阶段是决定工程价格的基础[2],现在很多人认为设计阶段并不重要,工程质量全部都是与建筑施工阶段有重大联系,其实建筑设计在建筑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工程设计不合理,就会大大的增加了建筑的成本。现在很多的施工单位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低,施工单位资金不足,施工单位就会采用很多方法来增加施工的费用。工程的验收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单位由于验收不及时审计不够准确,导致很多的建设资金流失。

2全过程造价分析的原则

2.1设计阶段的控制原则。设计阶段是最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步骤,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基础,设计阶段以后的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和运营阶段的造价都是以设计阶段造价为基础的。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对于整个工程造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保证在施工阶段和验收的阶段发现一些造价不合理的问题,从而需要修改设计的土质,导致重新建造或者拆修工程,耗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各个环节施工造价原则。校对法是很多工程项目管理中使用的方法,在很多的工程造价管理时,要随时进行校对,以此来降低工程控制出现问题的风险。如果工程造价的实际控制值与设计预想的值有差距时,就要立即进行偏差的比对,找出产生偏差的环节及原因,找出控制造价偏差的解决办法,降低由于造价偏差带来的风险。

3基于全过程的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措施

3.1完善市场建筑造价市场分析机制。现如今的《建筑法》还不够完善,虽然建筑工程造价分析与监控都是完全依照国家的法规进行管理的,但是还有很多的事情法律上并没有进行明文的规定对于一些招标的法律、施工的劳动合同等方面都没有一定的明确规范[3],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些法律,使建筑业更加健康的发展,最好是在每一个建筑阶段都有一定的限制,这样就能够保证建筑市场平稳的发展。

3.2加强各阶段之间的联系,增加配合。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包含着很多的阶段,大多是这些阶段都会出现锯齿形的波浪状,也就是每个阶段的造价都会互相的牵制,一个阶段的造价增加,无疑会使接下来的一个或者多个阶段的造价降低,这样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所以要对工程的各个阶段工程设计进行造价分析与监控。掌握住资金链条,严格控制每个阶段的资金使用,并且进行各项监督控制工作,还要加强配合,避免某一个环节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影响工程的质量。

3.3建立规范的造价分析与监控制度。在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中,业主都会有相关的监督人员进行全程的监控,并且好哦眼参与一些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这其中就会有监督人员对某个阶段的施工提出一定的意见和要求,尤其是资金控制这方面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建立规范的造价分析和监控制度,既要使施工单位按照合同顺利的完工,还要保证业主所派遣的监督人员的干涉不能影响到整个施工建设。制度还应该保证施工的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有一定的发言权和主动性,避免监督工作人员在建设中提出更多的要求,导致施工过程出现终止的现象。要将决策阶段的造价分析进行明确具体的规范,做到精益求精,极大的降低不确定因素对整个公的影响。设计的阶段要做好严格的控制工程的造价,在施工的验收阶段,要将设计好的方案与实际工程进行对比,如果出现很大的不同,就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如果施工单位将原来设计好的图纸进行擅自改动,或者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准许,预算超出造价,验收审核将不会通过。

3.4在各阶段做好造价的分析与监控工作。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建议瞎用严格限制数额的条件下进行,要使用合理的招标机制,最好是扩大招标的范围,大量的找到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投资企业的经济收益。招标还要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更多优秀的专业的方案,既能够减少设计的时间还能够保证设计的质量,也有可能控制成本。还要充分考虑到施工的时间,最好规定施工的时间,并且要求施工单位按时间完成工程,在最后的验收阶段,对工程的每一个小的细节都要进行精确的核算,最后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验收并且支付一定的费用。

4结论

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全过程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并且其在建筑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想要保证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就要严格控制建筑的造价分析与监控,虽然我国的建筑造价分析和监控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都需要建筑市场和政府部门严格要求和不断完善,积极的创新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建造出更加健康的建筑市场。

参考文献

[1]刘尔成,米珠.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88:60-120.

[2]胡东.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煤炭科技,(2):91-95.

[3]李京.浅析工程建设前期阶段的造价控制[J].管理科学,(3):79-82.

篇2: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论文

为加强街道辖内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及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线索的保护,根据《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98号)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街道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工作机构

成立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街道辖内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日常工作。

组 长:XXX 副组长:XXX、XXX、XXX 成 员:城管科科长,综治维稳和信访科科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队长,文化站站长,出租屋管理中心主任,各社区居委会主任。

职责:制定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检查督促日常巡查和保护工作;组织保护工作的考核评比。

二、工作职责

(一)城管科职责

1.检查督促社区巡查人员对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日常巡查。

2.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鉴定为危险房屋的,指引和督促保护责任人及时办理相关手续,进行修缮。3.联系协调建设、规划、国土房管部门。

(二)综治维稳和信访科

1.指导保护责任人对历史建筑依法合理利用。

2.发现历史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的,及时要求保护责任人整改并向公安消防部门通报。

3.及时处置涉及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纠纷等维稳事件。

4.联系协调区安监局、区司法局、公安部门。

(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

1.对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巡查。

2.对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历史建筑标志牌的,按照《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98号)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按照《广州市违法建设查处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破坏、损害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进行查处。

(四)文化站

1.建立街辖内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档案并及时更新。2.检查督促社区巡查人员对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日常巡查。

3.联系协调区文广新局。

(五)出租屋管理中心

1.对用作出租房使用的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日常巡查。

2.建立用作出租房使用的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台账。

3.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出租条件或不适合作为出租使用的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不予办理房屋租赁等相关手续,并及时告知相关部门督促保护责任人整改。

(六)社区居委会

1.对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日常巡查,建立巡查管理台账。

2.发现有破坏、损害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行为的,做好现场保护,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三、工作制度

建立职能科室周巡查制度和社区居委会日巡查制度。

(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每月不少于两次、出租屋管理中心、综治办(防火办)、文化站、每周对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巡查,各社区居委会由城管专职社工负责每日对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巡查,填写巡查登记表。

(二)社区居委会巡查人员发现问题后,立即制止并向社区当班领导以及街相关科室、部门报告,及时跟进处理。

(三)巡查人员现场发现问题后,除做好现场保护措施外,按下列情况区别处理:

1.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报城管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处理。

(1)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历史建筑标志牌的。

(2)擅自在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新建建(构)筑物的。(3)保护责任人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经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修缮的。

(4)在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设置的广告、招牌等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以及本市户外广告、招牌设置有关规定的。

(5)损坏或者擅自拆除、迁移历史建筑的。(6)其它属于违法建设或者违章建筑的。

2.历史建筑施工单位未按照经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进行施工或者未按照规定在现场展示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等信息和真实修缮效果图的,报城管科、文化站,由城管科负责上报分管领导和区建设和水务局,由文化站负责上报分管领导和区文广新局。

3.发现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或存放有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等危险和有害物品的,报综治维稳和信访科、文化站,由综治维稳和信访科报分管领导、区安监局、公安消防部门。4.发现有损坏历史建筑主体承重结构,危害历史建筑安全的,报城管科、文化站,由城管科报分管领导、区建设和水务局、区国土房管分局,由文化站负责上报分管领导和区文广新局。

四、考核制度

街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管理领导小组每半年对各部门的巡查保护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评比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五、责任制度

篇3:西藏大力保护文物古建筑

西藏自治区三大文物保护维修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尼玛次仁说,政府有关部门从2002年起开始实施的总投资达3.3亿元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维修工程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届时将在拉萨举行隆重的竣工典礼。目前,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萨迦寺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旧西藏,文物保护几乎是空白。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后,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59年,我国就成立了西藏文物古迹文件档案管理委员会,集中收集和保护了大量的文物和档案典籍。同时,中央政府专门组织工作组分赴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对重点文物进行实地调查。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藏王墓、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古格王国遗址等9处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到1994年之间,中央政府拨出5500万元巨款以及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维修了布达拉宫,这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199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的专家对维修竣工的布达拉宫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维修的设计和施工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古建筑保护史上的奇迹”,“对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尼玛次仁告诉我们,作为三大维修工程之一的萨迦寺维修工程,总投资已近亿元,其中中央投资达8600万元。“目前萨迦寺壁画维修已完成了90%以上,古建筑维修完成了80%,去年年底完成了主殿的维修。”余下的给排水、消防设施安装和电路改造工程将于今年完成。

他说,萨迦寺经书墙、瓷器墙和佛像墙都是独一无二的,价值连城。萨迦寺是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因此,维护萨迦寺是西藏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由于萨迦寺地处海拔4300米的地区,每年施工有效工期较短,古建筑维修不确定因素多,工程竣工时间比预期有所延迟。

由于萨迦寺内经书和壁画极为丰富,包括国宝贝叶经、重达千余斤的世界罕见的夹板式经书《布德甲龙马》大藏经和元代“坛城”壁画等,现存各类文物近10万件,藏书达4万余卷。

萨迦寺原有南、北寺之分,创建于1073年的北寺约为南寺面积的8倍,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寺遭到损毁。如今的萨迦寺专指占地14700平方米、建于1288年的南寺。

尼玛次仁说,维修工程坚决遵守文物保护维修的“修旧如旧”原则,即保证原形制、原体量、原色彩、原材料、原工艺不变,保持原状,去除安全隐患,以最少的干扰和改动恢复历史真实。

据萨迦县萨迦寺维修工程负责人多吉介绍,萨迦寺维修工程有四大关键步骤,即寺内壁画保护、墙体“阿嘎土”的补充、白马草围墙的加固和殿堂内木料的更换。其中,维修屋顶时采用了西藏传统的打“阿嘎土”方式,保护壁画则聘请了敦煌的专业文物维修队,减轻建筑重量的西藏传统白马草围墙则是专门从拉萨购买的原料。

尼玛次仁说,然而,僧众起初对维修是有抵触的,他们认为寺庙看起来应是越新越好,而不是“修旧如旧”,但他们现在逐渐接受了这个理念,很多寺庙主动申请自治区甚至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确保维修经费。

萨迦寺住持班典顿玉说,当地政府为寺庙专门成立了消防中队,文物部门还在寺内新建了文物库房,库房2层作为展厅,供公众参观寺内珍贵文物。他说,萨迦寺有120名僧人,远远不能满足寺庙文物保护的需要,我们还需更多懂文物保护的僧人。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旦增朗杰说,文物部门已将各种文物法规翻译成藏文,供喇嘛学习,每个寺庙都成立“文保小组”,寺庙防盗防火的条件有所改观,殿堂安全了就有助于文物的保护。

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10月,西藏已登记的文物点有344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12处,世界遗产1处。目前,西藏已有1400多座寺庙和文物古迹经过保护维修。

从2006年至2010年,中央政府计划在总结三大文物维修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投资5.7亿元实施西藏桑耶寺、扎什伦布寺、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等九大重点文物工程的保护和维修,涉及1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至2010年,政府对西藏文物保护的投入超过12亿元。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桑耶寺、科迦寺、色喀古托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是西藏宗教史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夏鲁寺是藏汉民族交往和西藏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重要见证。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乃宁寺是西藏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重要历史见证。藏王墓、古格王国遗址、拉加里王宫是历史上西藏地方政权发展的见证。”

2008年4月18日开工的扎什伦布寺维修工程,是中央政府在西藏单项投资最大的工程,数额达1.2亿元。历代班禅驻锡地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信徒朝拜和转经的最大寺院,其维修项目包括措钦大殿、供奉世界上最大鎏金铜像的强巴佛殿和壁画等。

旦增朗杰说,达赖“西藏文化灭绝”的说法是无中生有,完全捏造的,对西藏文物和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就是对西藏文化最大的保护,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都在加大。

篇4: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论文

春秋祠坐落于四川省叙永县陕西街,是一座具有浓郁晚清宫廷风格的古建筑,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祠以精湛的木雕艺术见称,刻工精细,形态生动 ,以“百鸟窗”和“叙永八景”木雕为最佳,被誉为“川南瑰宝木雕一绝”。

多年来,除了一些特殊节日偶尔会有相关部门领导人莅临,以及邻近学校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外,大多时间都只有本地人在此踏足。虽依靠上级文物专款,可对春秋祠进行日常保护、修缮,但并未解决春秋祠保护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当前,春秋祠的保护与发展困境逐渐引起了地方相关部门的重视,如在距春秋祠两公里的地方新建起了一座木雕石刻陈列馆,以更好地展现并传承古代雕刻技艺。但春秋祠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现。通过调研与思考,笔者认为,在妥善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可考虑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文化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充分挖掘春秋祠的文化产业价值,给文物注入生机与活力,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

一、文化产业链模式

文化产业链模式是以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出一系列相关度极强的文化产品,形成相互影响、彼此增益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综合影响力。

文化产业链模式的内核即文化,任何文化衍生产品、旅游线路、相关产业等都必须围绕文化做文章。费尔顿认为文物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 情感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1春秋祠与永岸盐业的关系,叙永盐帮历史应属于春秋祠的情感价值;木雕石刻技艺、古建筑的审美体验等应属于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则是由文物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共同产生的。春秋祠这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开发要以情感价值与文化价值为初衷,经济价值只能建立在前二者基础之上。

在对春秋祠进行文化产业链模式的保护与开发时,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春秋祠作为国家文保单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展示中国历史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基地,这是文博工作的核心,因此,必须保护好其原有风貌,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2. 坚持产业与环境一体

以当地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自然景观为依托,加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该产业与城市相互协调、良性互动。

二、春秋祠文化产业链模式发展的条件分析

从叙永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文化产业基本处于自然的孕育、萌芽阶段,并未形成成熟的文化产业链模式。叙永县虽然具有良好的文化资源基础,但在文化资源向产业化过度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阻碍。

(一) 困难与问题

1.内容缺乏,结构不合理

叙永县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的形式与内容都不够丰富,主要集中于图书音像、电脑网吧、演艺娱乐、科教展览、餐饮旅游等,能够在文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较少。

2.政策滞后,人才匮乏

目前,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主要停留在营业审批、收费缴税、监督管理等,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积极引导与推动。此外,文博单位人才引进与管理体制较为陈旧,而叙永县本身对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都严重制约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 优势与潜力

1. 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必然向内陆扩散,四川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这对叙永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 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叙永县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丹山风景区、画稿溪等各具特色,且拥有林竹、红岩茶、两河桃片等地方特产,为春秋祠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

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为云贵川三省交界,且公路、铁路、航空、水路交通都较为便捷,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春秋祠保护与开发的文化产业链模式

(一) 围绕核心,打造品牌

对于春秋祠而言,要想实现产业增值的最大化,首先应树立品牌意识,将春秋祠打造为一个文化品牌。这一品牌的打造需要深挖春秋祠、叙永县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要展示出春秋祠精湛的木雕、石刻,还要挖掘春秋祠与永岸盐业的关系。

(二) 整合开发,形成联动

春秋祠到访游客少,驻足时间短,主要是旅游内容单调。因此,可以春秋祠为基点,将相关地点、文物项目勾连为旅游线路,架设叙永人文旅游的经典路线。一方面是延伸、吸收同类文化项目,如将丹山风景区、画稿溪串联为叙永旅游路线; 另一方面是丰富、拓展其他种类文化项目,如加入休闲游,打造文化主题购物餐饮一条街,摒弃雷同模式,经营与叙永盐帮相关的文化产品,也可借主题酒店、饭店推出名优土特产,为游客近距离地接触、回顾历史提供各项便利。

(三)转变理念,注重体验

传统的人文景观主要采用单一的参观方式来完成文化游历过程,游览时间短,文化体验单薄,参与性、体验性不强。因此,春秋祠可大胆进行体验性文博产品的开发,如可开设春秋祠学堂,聘专人在学堂内教授木雕、石刻技艺,或举办专题讲座;还可通过虚拟再现或角色体验的方式,展现叙永盐帮、盐业会馆活动,让游客深入感受叙永盐业历史。

四、 结语

叙永拥有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能以春秋祠为核心、以文化产业链模式为手段,通过建设主题商业街区和文化主题酒店、开发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必将会促进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进而推动四川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华,温岳中. 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 5) :82.

篇5:古建筑文物开发利用情况

目前,我市已形成的重要文物开放景区主要有甲秀楼、达德学校旧址、文昌阁、阳明祠、中共贵州省工委活动旧址、息烽集中营、修文阳明洞、花溪青岩镇(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其中:息烽集中营旧址为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德学校旧址、阳明祠、中共贵州省工委活动旧址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有关的重要建筑,息烽集中营、达德学校旧址及中共贵州省工委活动旧址主要依据其历史活动陈列布置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观游览场所;阳明祠、修文阳明洞则主要反映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王守仁在贵州的生活轨迹;甲秀楼、文昌阁作为历史上的代表性建筑,主要反映了其建筑特点、园林布局等方面的情况;花溪青岩古镇则主要表现古镇民居、民俗及一些政治、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另外,一些景区引进了适合景区环境的服务经营项目,如茶艺、书店、工艺品展销及字画展销等等。

这些景区开放后,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物的价值,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息烽集中营开放后,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到现场视察并帮助解决问题,使集中营各方面工作逐步完善,每年接待了大量省内外游客,同时也是单位、学校党团活动的首选地点。阳明祠、修文阳明洞也引起国内外王学研究者的关注,1996年中国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研讨

会在贵阳举行,这两处历史遗迹引发了代表们的浓厚兴趣,此后许多代表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宣传、扩大影响。甲秀楼作为贵阳市旅游定点单位每年接待了大量团队,青岩古镇作为市民休闲旅游的一个去处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文昌阁、达德学校旧址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在十万人次以上,此外青岩古镇、镇山村假日休闲旅游的人流量就可以用车水马龙来形容了。

篇6:浅析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

王小晶 2008-10-29

【大字 中字 小字】

一、前言

文物古建筑泛指我国历史上保存至今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桥等建筑。文物古建筑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料。

文物古建筑一般都是建造在前消防在后,有别于现代建筑的消防工作,然而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部真正针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规范。因此,目前的文物古建筑消防保护工作大部分都是套搬了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而且大多以扑灭火灾为唯一目标,而不是以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减少文物损失为首要目的,这种表面看似的保护实际上使文物古建筑的价值逐渐减退,甚至被毁。如何在文物古建筑保护中平衡消防工作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消防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笔者通过对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的调研发现,随着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物古建筑消防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和谐因素不断凸现。

(一)现代消防设施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近年来,为了提高文物古建筑抵御火灾的能力,各地文物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给我们的文物古建筑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应该说,在这些措施的保护下,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系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新问题、新麻烦也不断呈现。如:遭遇火劫后重建的西藏拉卜楞寺院大经堂内虽说增设了墙壁式消火栓,但渗漏出的水使墙上的壁画面目全非。2003年1月19日晚7点,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遇真宫主殿突发大火,导致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平方米的建筑化为灰烬,同时,火灾扑救过程中压力水流的冲击和水渍损失给周边文物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文物古建筑内消防设施的安装损害了古建筑的美观,并对内部木结构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使其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二)传统消防保护措施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文物古建筑的传统消防保护措施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的文物古建筑大多是宗教文化和民间活动的重要场所,正是这些传统历史文化提升了古建筑的价值,也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盛行使得我们的文物古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但是近些年来,一些部门为了杜绝火灾隐患,采取了单纯的绝对的保护方式。这些措施在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之产生的新问题正以另一种方式吞噬着古建筑,直至它倒塌。如:苏州玄妙观的三清殿自从禁香火以后,滋生了一种叫“天牛”的害虫,对殿内的木结构进行吞噬,给建筑结构安全造成了隐患。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三清殿之所以能够完好的保存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是香烛烟气的驱蚊杀虫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严禁点烛焚香,实际上打破了这种自然平衡,使得我们的文物古建筑正在以另一种形式被加速损毁。

三、如何正确处理古建筑消防工作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文物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能体现古代建筑风格的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将消防工作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今世界上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种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和“华盛顿”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笔者认为,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也应该遵循这两种保护形式,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古建筑保护。古建筑的消防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对矛盾,我们应该用哲学“重点论”理论来分析孰轻孰重。

(一)“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

对于影响较大、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文化古建筑,我们应保留他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功能,因为这些特点正是它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这一类文物古建筑应采取“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文化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一旦局部受到破坏,其原先的历史价值、艺术魅力就大大降低。因此,对于这一类文物古建筑我们考虑的不应该是发生火灾后如何去救,而是如何让它的火灾发生率降到零。如果我们一味地去利用现代消防技术、措施去对这类古建筑进行消防保护,由于建筑布局、结构、材料等方面与现代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建筑防火规范和消防设施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效能,而且安装、施工还会给文物古建筑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对于这一类古建筑的消防保护,我们应发挥自然平衡的效能,突出人的作用。

1、前期的防护措施

(1)认真落实文物古建筑单位逐级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组织单位人员认真学习消防法规,提高全员对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严格落实巡防工作制度,加强24小时值班和防火巡查。

(3)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消防意识。同时对工作人员开展消防培训,使他们懂得用火安全管理,懂易燃物品的安全保管,会报火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提高初期火灾控制和扑救能力。

2、现代的消防设施

那么是不是对于这一类文物古建筑就可以不用去做消防工作了呢?当然不是的,因为我们“防”的再严,也不能保证火灾能够永远远离我们的古建筑。所以我们要在不损坏古建筑本身风貌、文化功能,不打破几百年来形成的这种自然平衡的基础上去做好我们的古建筑消防工作。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认为这一类古建筑消防工作应该着重做好两方面。一方面,做好早期火灾的探测和报警,只有把火灾消灭在萌芽或者早期状态,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古建筑。一般建筑物当发生火灾后,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有效的灭火手段控制火灾,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文物古建筑由于其特殊性,一旦火灾达到全面燃烧阶段,扑救难度将大大加大,加之由于古建筑所处地理位置、自身建筑特点等原因,往往很难有效控制火势,容易造成建筑物的永久性损失,甚至导致蕴含珍贵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付之一炬。就算是利用现代的消防设备进行火灾扑救,由于古建筑的消防设施的设置方面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对古建筑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损害。因此古建筑火灾的控制重心应该放在早期火灾的发现和扑救上,防止其形成规模,将其早早消灭在萌芽状态。

(1)火灾报警系统

笔者通过对文物古建筑各种火灾报警系统的对比分析认为,在古建筑安装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是比较好的实现方式之一。无线火灾报警技术的发展直接受益于近10年来移动电话市场的推动,微电子技术和蓄电池技术的进步使“无线监控”这一要求成为可能。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由控制盘、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和警报装置组成,所有装置均装有无线电收发两用机,除控制盘外,其他装置由自带蓄电池提供电源。该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基本无需电缆布线。没有布线要求,就无须破坏建筑物结构,无需埋设任何管线,这一点对古建筑来说尤为重要。

(2)必要的灭火设施

另一方面,在保护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配置必要的灭火设施,由于暂时在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可依,我们应结合古建筑特点,因地制宜。笔者认为,在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设备的设置中,可以采取确“强化室外,暂缓室内”的理念,如消火栓设置方面,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即室内消火栓外置,设置明显标志。并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同时,为防止灭火过程中带来的严重水渍损失,可用雾状水枪代替直流水枪,同时水源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杜绝利用污染的水作为消防水源。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古建筑不受火灾侵害,同时也不影响古建筑的美观,符合古建筑保护的观点。

(二)“华盛顿”消防保护形式

“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对管理上的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象我们苏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文物古建筑,迄今为止,全市已有9座园林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多处控制保护古建筑、800多处古构筑物,都采用第一种消防保护形式,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一些历史文化价值稍低一点的,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控保建筑等。我们可以采用“华盛顿”消防保护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苏州文物部门在这方面也有过开创性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古建筑空关无人使用会加快老化速度,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而房屋年久失修、无人养护,更容易产生坍塌事故,因此,苏州文物部门通过一定的途径将部分控保古建筑租借给单位使用,并明确责任关系,这样一来减轻了文物部门人力、物力方面的困难,也调动了社会的力量参与到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当中来。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这部分古建筑通过改造,内部布局、结构基本接近于现代建筑,那么我们在开展这部分古建筑消防工作的时候,可以参考现代建筑防火规范,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从各个关键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制定消防安全对策,确实从充分保护文物价值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

1、前期的防护措施

(1)坚持坚持“从严管理,防患未然”的原则,落实各级部门的消防安全责任,加强古建筑消防宣传教育。

(2)根据火灾危险性调查、评估,设置相应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3)利用清洁、高效的阻燃技术对古建筑的木结构进行阻燃处理,改善其耐火极限。

(4)合理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灭火器,提高初期火灾扑救能力。

(5)对古建筑群配置轻型消防车、消防摩托车、手抬机动泵、高压脉冲水枪等移动式灭火装备。

2、现代的消防设施

苏州古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内历史建筑遗存丰富,共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另有控制性保护建筑500处。古民居是其中数量最多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清朝、民国,存在有许多先天的消防隐患。苏州市平江区公安消防部门在古建筑中推行的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启用由警用四轮车改装而成的环保型电动消防车等措施对遏制古建筑火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印证了“华盛顿”消防保护形式的可行性。

(1)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应用量最多、灭火成功率最高且造价低廉的灭火系统,该系统具有自动探火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的优良性能,能够有效地避免因火灾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苏州古城推广应用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保护历史遗产将起到重要作用。

2004年6月,苏州市政府颁布了《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修复、整治消防管理办法》,并在新一轮消防规划修编中专门加入了古城消防保护,这些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古城的消防安全整治奠定了基础。平江区率先在平江路历史古街区进行了试点,在改造用作旅馆、饭店、商店且使用面积小于1200平方米古建筑和民居利用市政管网设置了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了技术指导和监督。通过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后的这几年,无一火灾事故发生,为消除火灾隐患,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促进古城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环保型电动消防车

环保型电动消防车由警用四轮车改装而成,它体型小,机动灵活,行动迅速,电动也为环保型,长3340毫米、宽1400毫米、高1810毫米,额定乘员2名,可连续行驶80公里以上,车上还配有一台手抬泵,可从河道和消火栓处取水,火灾控制面积为100平方米。车上配有消防斧、断电剪、水枪等灭火救援工具。该车还配备了视频播放设备,在巡逻时候也能宣传一些消防知识,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该车还配备了视频播放设备,具有消防巡逻、宣传等功能。这些红色的环保型电动消防车投用后,穿行于古城的老街小巷,成了古城中防火的“新武器”。

四、结论

文物古建筑物是全人类的财富,对其进行科学的防火保护是全民的责任。以新的认识、新的理念和先进的现代科学防火对策来积极面对当前古建筑物防火安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政府领导、齐抓共管、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基本要求,确保古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这些人类文化的遗产和瑰宝,使之代代相传,永续利用,使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篇7: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论文

—探访古民居下梅村

调查单位:武夷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

摘要:古代文物建筑是有形的历史遗产。对其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当代仅存的古代建筑,进行考察,发现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古村、火灾、保护

古村落指经历数百年的战乱、自然侵蚀、政治运动和商品浪潮冲击未遭到破坏,建筑环境、建筑布局、村落选址基本保持原貌,延续了民俗民风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至今为人民服务的村落。它是历史沿革的活见证,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的有机生命体。当今对于古村的的保护,是对于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激增,城镇化地进行,加上古村自身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对其的修复更是势在必行。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古村的实地探访,分析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武夷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总辅导员冯建旺老师,以及学生会部分成员对武夷山下梅古村进行实地调研。

下梅,位于武夷山的古老村庄,素有“福建第一美丽的村庄”的美名,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荣誉称号,是武夷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坐落在市区东南12公里,距武夷山风景名胜区4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2万亩,耕地面积3940亩。因位于梅溪下游,故称下梅。下梅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分布于长900米的当溪两旁。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形成典型的南方水乡风光。下梅村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下梅民居外部结构以高大的风火墙为主,体现村民封闭、求安的意识。砖雕、石雕、木雕是下梅村古建筑的一支奇葩。下梅村现尚保留完好的民居有邹氏祠堂、西水别业、邹氏大夫第、施政堂、陈氏儒学正堂、邹氏闺秀楼、方氏参军第、程氏隐士居等民居近40幢,还有镇国庙、天一井、古码头等古建筑和祖师桥、文昌阁、百岁坊等古遗址。

2、方法:

一、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考察,利用录音、拍照、记录等形式对古村现存隐患进行信息采集。

二、以座谈会的形式,相互交流对古村保护的看法及意见。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水污染严重。下梅村南北两街隔着一条当溪。当溪在下梅人心中是一条“母亲河”,由东向西与村口外的梅溪交汇形成丁字水网,水路沟通。它带给小村繁荣和富庶,是村民心中的重要母亲河。下梅南街入口深30多米,宽度5米多,是一个小型早集市;往后余下的街宽2米多,有些路段设有带护栏的长椅。北街宽3米多,沿街有民宅、商肆小店、小庙、宗祠、小酒店、骑楼、作坊、水井等,沿溪一侧有与溪岸平行或悬挑的靠背长椅。现在,往当溪河道乱扔垃圾,乱倒生活用水现象严重。它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而且容易滋生虫害对建筑的木质结构部分造成侵蚀,损害建筑。

2、私搭、乱搭电线,电线老化现象普遍存在。进入下梅,看到那些古建筑的同时,会发现无论是建筑的上方还是建筑与建筑之间或者墙上,到处都是电线。就像一张巨大的蜘

蛛网一样,不仅不美观而且存在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

3、乱堆杂物是安全隐患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下梅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砌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结合精巧的闺楼、书阁、花园、经堂、厢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为了采光、集雨、通风,各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厅,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当地居民在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墙角堆放干燥的木头,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

4、留守儿童老人众多。现在在下梅居住的多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小孩。这样的人口结构既不利于下梅的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对建筑的保护。在自然灾害面前,自然灾害面前,他们势单力薄,无法保护古建筑。

5、建筑紧密,巷子狭小。密集的分布不利于对建筑的保护,特别是当遇到意外险情,比如火灾时,不利于人员的进出,和消防车的支援。

6、虫蛀、洪水泛滥的现象较为频繁。在考察中,经常看到一些柱子被蛀空。去年的时候,下梅村还遭受了洪水侵袭。这些问题对于古建筑的损毁很严重。

7、修复简陋,保护力度不够。据悉,有些古建筑的房顶仅靠几根临时杆子撑着,随时都有倒塌危险。古宅里大多是一些老年人住着,一不小心发生火灾,就有可能对古村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三、建议

1、建立健全下梅古村落保护管理体系,设立一个由区、乡两级政府和规划部门共同参与,能够真正推动该区域保护更新工作的常设管理机构和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对古村落实施保护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积极引导村民在保护古民居中实行有效的“村民自动”和“村民参与”,是下梅古村落保护发展获得成功的关键。

3、实施分类保护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对保存完好的典型民居,实行建档、挂牌保护,按原样修复,不得改变;对保存较好的民居,充分利用原有构件,按原样修复保留;对损坏严重但具有历史价值的典型民居院落,利用原材料、构件,按原样恢复;对一般民居参照古村传统建筑形式整合、更新;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通过改造立面,并对坡屋顶以及外墙、门窗等进行整修;对严重影响古村风貌、破损严重的建筑必须拆除,腾出空地,建设绿地。

4、加强对古民居的防火、防虫、防腐等技术综合处理,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加强环境保护,以提高保护科技含量。

5、对保护区内的传统民居进行内部生活设施改造,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并安排村民建房新区,新区建筑应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新区应统一规划,今后村民建房应原则上安排到新区。

6、加强保护和开发资金运作。一方面利用好国家财政拨款、地方集资、社会帮助和村民筹款等资金,积极争取政府的保护专项资金,针对性用于下梅古村历史环境的管理和维护;另一方面利用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和其它非污染性的第二、第三产业,以旅游发展促进古村经济发展,提高下梅古村自身的生存能力。

四、结论

下梅古村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的浪潮中,如何使这些特色古村落既绽放其迷人魅力又不迷失方向。在完成保护民族文化、消除贫困的同时。不断达成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所要探索和学习总结的。它需要我们更加科学的进行保护和规划,做到保护、利用、更新、延续等方面的综合,为弘扬和保护我国建筑历史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肩挑一个家》小学生的读后感下一篇:年党课素材党员不信教党课讲稿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