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总结范文

2022-05-21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探究课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探究课总结范文

初中英语组研究课总结 _初中英语 “听说课”有效教学探究

初中英语组研究课总结

---初中英语 “听说课”有效教学探究

一、 研究课基本情况

1、 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教科研“课堂教学研讨月”的有关精神,按照“选题、备课、上课、评课、反思、总结”六个步骤,围绕“构建学生主体参与型的课堂”主题,进一步落实好新课程改革,努力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研究主题:构建学生主体参与型的课堂

3、课题与课型:《 Good manners, bad manners》;听说课型

4、研究点:英语听说课的有效教学研究

5、研究成果的预设

1)形成英语“听说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2)形成对英语听说课的评价标准

3)加强教研组建设,营造教研氛围,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6、主讲老师:蔡明

二、 “六步骤”贯彻实施情况

一)选题。针对“解决问题” 进行. 学情:学生两极分化较大,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说是很多学生的弱项, 他们会写单词了,会读课文了,但却不能用英语来交流,成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 教情:现初中课本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是对话教材,目前在英语“听说课 ”的教学当中,对学生口语技能训练还不够。 .老师们在共同的反思中, 产生了对英语“听说课”有效教学的深度思考,大家想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等的有效选择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和探讨。

二) 备课

1、个人备课:作课老师个人钻研教材、拿出初步思路;其他老师也备课。

2、集体备课:相互交流,老师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主讲老师的教学思路,提出建设性意见;全组老师集体研究修改完善,形成正式教案。第一次备课解决的问题: 三)上课

1、11月 23日第 6节在初二(1)进行了组内第一次试讲

2、12月 5日第 6节在初二(5)进行了学部范围内的研究课

3、 12月14日 第6节在初二(2)进行了全校范围内的研究课 四)评课

第一次评课:11月 23日第

7、8节全组在B321进行了第一次试讲后的评课

程序:教师个人自评————教师互评———教研组长点评 共同探讨了以下问题:

1、突出“听说课”的功能目标 听说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听力教学包括:语音训练;听力技巧;听力理解。它的功能是: 为其他活动做铺垫;训练听力 ;听力检测;获取信息 ;技能训练 。听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为目标,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促进听力理解和技能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标。

说的教学包括:发音; 语法 ;交际功能; 释疑技巧;文化知识。 它的功能是:通过说培养语言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等;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使学生掌握应有的会话技巧;使学生掌握非语言交际技巧; 使学生了解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流畅的会话者。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解决以下问题: 1)理解和掌握听说课中的语言知识; 2)熟练掌握语言交际功能用语。

3)在相同或相似的交际场合,灵活运用所学的句型、交际用语进行口语交际。

2、尝试以下模式: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即:呈现—操练—输出)

Presentation阶段: 1)教师通过引入、激发学习动机,介绍听说课内容的

背景等;

2)呈现听说课的内容,听或视听,教师以各种方法帮助

学生理解听说的内容;

Practice阶段: 1)机械性操作: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套用句型等;

2)意义性操作:能力拓展练习等;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达到“感性接触”;练习由易到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老师适度归纳讲解语言知识;启发学生自我归纳

Production阶段:教授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 这其实是 解决问题的过程:语言输出。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机械操练、意义操练的基础上,跳出课本,积极主动地、创造性运用语言进行语言交际,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流程如下:

1)引入、激发学习动机,介绍听说课内容的背景等;

2)呈现听说课的内容,听或视听,帮助学生理解听说的内容; 3)机械性操作,示范、模仿、套用句型等; 4)意义性操作,创设情境,交际训练

5)启发引导,自我归纳 ,认识规律 6)语言交际,拓展创造。

3、课堂上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听说活动。

第二次评课:12月 5日第

7、8节全组在B321进行了第二次的评课 ,学校李校长、学部秦主任参加了评课,给予了重要指导,大家一致认为:听说课基本模式比较清晰,课堂活动也比较多样化,但目标的达成度有须进一步研究。 所以本次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活动的形式及设计的有效性。

1、 课堂活动设计的目的要明确,要有可操作性;

2、 活动的形式要与活动内容相匹配

3、 活动的内容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4、 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协作精神

第三次评课: 12月14日周四第

7、8节全组在B306进行了第三次的评课 ,学校李校长、学部秦主任参加了评课,海珠区教研室的陈主任、初中英语教研员张老师应邀来校,与全体英语教师一起观摩了蔡明老师的研究课《Good Manners, Bad Manners》,课后参与了教研组的评课活动。

陈主任说,本节课符合听说课的模式结构,特征明显;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流畅,目标达成较高;话题鲜明,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区分好坏习惯,规范了他们的行为,达到了教育作用;老师很注意语言过程:老师做示范--- 展开练习---分段检查, 比较好地解决了分层教学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区教研员张老师说,课型把握准确,“呈现——-操练——输出”教学方法清晰;自己刚从英国回来,觉得这种模式很先进;结合新课程标准,挖掘课本深层次内容;教学环节条理清晰,师生关系和谐;活动形式多样,小组活动有效弥补了学生的差距。

五)研究课活动的主要收获与经验成果

1、基本形成英语“听说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3P 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即:呈现—操练—输出)

2、 老师们对英语听说课的评价标准已有更深的了解 听说课教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应体现其功能目标: 1) 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2) 课堂上师生的活动 3) 学生所参与的活动量 4) 学生口头的灵活运用 5)口语练习的方式

3、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在前后三轮的课例研究过程中,全组老师齐心协力,围绕预设成果积极探讨,老师们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有了更多的了解,包括:有效的教学目标确定、有效的教学内容选择、 有效的教学活动确设计与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等。从课型模式到有效教活动的设计,思路一次比一次更清晰,评课一次比一次更深入,课堂也一次比一次更精彩。

5、 通过教研员的指导,我们坚定了信心:在教研员指导前,我们真的有点不踏实,主要是担心研究的模式是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当这种模式得到教研员的充分肯定,并给我们提供前沿的信息时,我们更坚定了信心。

六)反思

1、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是否有利于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方式)

是否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展开思维的方式?

是否有利于兼顾全体学生、减少学习分化的方式?(如何分类要求,如何为困难学生进行教学铺垫)是否受学生欢迎的方式?

2、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作用,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状态,使课堂教学活动更有效 。

3、如何进一步探索模式、走出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篇:化学实验探究课研究计划

每上到探究实验的时候,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先在教室探究一番,把探究变成了一起探究加演示实验,过后另用一节课到实验室体验。这样,实验课时老师轻松多,学生操作时顺手多了,成功率也提高了很多。但这样一来,也存在着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不易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同时也学浪费了一节课,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培养,考试时实验题丢分利害。过后,我想能不能给学生一点信心,在实验室里完成整个过程呢?为此,我进行了尝试。根据我们开展探究性教学的体会,在服从课题探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一、让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学生初步学习化学,还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这个阶段教师应该传授学生进行探究的概念、方法和步骤。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优势,使化学课变为动手、动脑课,变为实践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验检验真理”的深刻含义,使学生思维“活”起来。

二、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科学探究具有规范性。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化学,并且把这一思想理念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通过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师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或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整理分析,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对于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学,我们选择以下方式

1.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分组探究的内容。探究的内容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

2.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由于分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方式,因此要求学生有知识、能力和经验,对仪器和药品要有所了解,对于知识要有预习有准备。

3.把握探究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4.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观察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便于学生作数据处理、实验分析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要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

5.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在实验的过程中评价一个学生,切记不能“只以成败论优劣”,重视的是实验探究的过程,要设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多地得到教师的鼓励。

三、开展探究性课外实验,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视野更开阔。通过演示实验和掌握了科学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尝试成功的欢乐,吸取失败的教训,进而掌握科学探索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来目的之一。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尽量少给学生条条框框的束缚,让学生的灵性得到很好的拓展,使学生放开手脚,支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认识科学知识。让创造的种子在实验中萌芽、生长,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第三篇:《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有感

本次研修过程中观看了张老师的授课视频,受益匪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我的一点感想:

一、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通过实验探究引出物质的密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密度的相关内容。

二、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并在最后探究物质的密度,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实验过程”和“探究的物理研究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注重合作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通过本次研修收货颇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借鉴学习。

第四篇:物理概念、规律课教学模式探究

湖北省襄樊市 宜城一中

张海英 441400 物理概念都是从物理现象、物理事实和实验中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抽象出来的,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表述物质运动状态的。物理概念既是构建物理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物理概念不清,由于对概念理解不透、混淆不清,就很难了解各公式、各定律的内在联系和深刻含义,对所学物理知识必然难以收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成效。因此教师对概念的教学要适应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而传统的概念教学是只侧重结果的教学,教的方面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知识传授多,自主活动少;就题论题多,指导方法少;教师讲得多,学生讨论少”,这严重地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在物理教学中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概念教学,要从关键环节入手,分析认知概念的心理特点,探讨科学地进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可采用多种方法引入物理概念

1、联系实际生活,创情境引入物理概念。例如:瞬时速度是学生难学的概念之一,按定义引入概念,高一学生感到很抽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概念之前要善于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一个感知活动的场景,把新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已掌握了“时刻”“位置”“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一辆汽车上午8点从甲站出发开往乙站,8点半行驶到离甲站15km的丙地时,撞伤了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交警通过测量后,对驾驶员说:“这条公路上汽车的时速限制为60km/h,你违章超速了。”驾驶员辩解说:“我的行驶速度是v st150.5km/h=30km/h,我的车没有超速。”这位驾驶员的理由

是否正确、充分。大部分学生立刻指出:驾驶员说的是平均速度,汽车在途中行驶有快、有慢,撞自行车的时候就可能超速。教师点拨:由此可见,仅有“平均速度”还不能完全说明物体运动中的实际情况。为了表示物体在运动中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瞬时速度。这样引入很自然,同时把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区别了开来。

2、用实验引入物理概念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在“自感现象”教学中,可以以“千人震”实验作为引入。教师先问学生:两手加在一节干电池两端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心理会充满疑惑。然后,教师给出如图所示的电路图:

随便指定一位学生上台,用两只手接触线圈L的两端,闭合电键后,询问学生是否有触电的感觉,学生试验后回答:无触电的感觉。接着我将电键断开,随即学生就惊奇地体验到“触电麻木”的滋味。随后,让多名学生手拉手再试,都同时有触电的感觉。学生肯定会觉得这个现象太不可思议,因而很自然地就会问:一节电池的威力为什么会如此大呢?就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趁机引入新课:等到我们学了自感现象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3、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被广泛使用在对学生物理概念的研究中,其主要被使用在物理问题场景的创设和对学生概念理解的探查中。例如:超重和失重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先用相机拍摄出一学生站在直升电梯内的体重计上随电梯上升的过程。然后用计算机展示给全班学生观看,让学生读出电梯静止、加速上升、匀速上升、减速上升四个阶段体重计的读数:G

1、G

2、G

3、G4,同学们会惊奇地发现人一会变“胖”,

一会又变“瘦”。还可以进一步展示,“神七”上天,宇航员(翟志刚)出舱活动的画面,同学们肯定会对宇航员及绳索都飘浮在空中感到十分好奇。而要解释这些现象,也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二、明确概念的内涵

要明确概念所反映的物理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我们平时所说的概念的物理意义,就是指物理概念的内涵,它是对物理概念的规定。例如,对一个定量的概念(即物理量)其内涵包括: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是否是矢量?如是矢量则它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定义的?如是标量则它的数值是如何定义的?单位是什么?再如,对于交流电的有效值这个概念的内涵,包含有:(1)有效值是等效替代交流电的直流电的数值;(2)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定义的;(3)等效的前提是“同样的电阻”和“相同的时间”;(4)观察时间应足够长,对周期性的交流电应取其周期的整数倍。

三、明确概念的外延

所谓明确概念的外延,就是要明确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包含有哪些,我们通常所说的物理概念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就是指物理概念的外延,它是对物理概念在量上的规定。例如,电势概念只适用于静电场,而不适用于涡旋电场,这就是电势概念的外延。在这里特别要告诫学生的是切忌不自觉地缩小或无条件的外推概念而制造错误。例如,对竖直方向的运动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不能只考虑其向下加速的情况而忽视其向上减速的情况来缩小外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不能将其看作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以滑动摩擦力代替了摩擦力的概念,从而无条件地外推概念的外延而出错。

四、讲清概念的性质

一个物理量的性质包含三个方面:(1)矢量——是矢量还是标量;(2)瞬时性——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3)相对性——即与参考系的关系。例

如,功的性质为: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表示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功是描述力对空间的累积作用,是一个过程量,谈到做功就必须分清哪个力在哪个过程中做的功;因为位移与具体的参考系有关,具有相对性,所以功的大小也与参考系有关,功也具有相对性。

五、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所谓相关概念是指由同一类物理现象而引入的,反映不同本质属性的不同概念。如速度和加速度、动量和动能、位移和路程、交流电的有效值和平均值等,他们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以交流电的有效值和平均值为例,他们的联系体现为都是根据电流发生变化的现象而引入的,反映的都是电流的平均效果,但他们又有本质区别,有效值反映的是电流热效应的平均效果;而平均值反映的却是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快慢的平均效果。

总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从概念本身的特点出发,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学习概念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概念的同时,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科学能力,进而内化为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正确的科学观,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有效物理教学的要求。

第五篇:初中英语对话课教学模式探究

标签: 山东省2006年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评选推荐论文 2008-02-28 15:35 摘要: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应当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优化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没有变,任你如何在操作层面上的创新、实验都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曾这样说:“尽力在语言的药丸上涂上欢乐和果酱”。现时课堂教学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长期以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明显的主体行为),学生的任务是学(似乎带有某种被动性质)。所以,教师们往往热衷于"满堂灌",采取"填鸭式",搞"一言堂",形成了一个"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改以来,笔者逐渐认识到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必须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是冀教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展开,很多课型都是对话课。在对这些对话课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笔者不断客观地反思近年来英语对话课的教学实践,感觉对话课教学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在授课时,教师往往或者重讲不重练,把对话当成阅读课文来教,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或者认为交际法就是表演法,重形式不重质量, 每堂课教师完成讲解后,让一两组学生表演一下对话就算了事。结果教师和学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却收效甚微。为此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的对对话课教学进行探索实践,总结出了“提示导学----听力先行---学生自学---小组活动----组际交流---评价反馈”的对话课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以冀教版八年级(上)的部分课文为例来谈一下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

一、提示导学,创设互动情景

在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示导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展示新目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简洁扼要地提出学习新课的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例如冀教版Book 3 Lesson 41 一课,提示导学时可提出以下目标:(1)认知目标:能整体理解对话大意;能就该对话涉及的有关话题进行口头和笔头操练;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交流。(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参与、交往、协作以及竞争等意识。(3)能力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的统一操练,提高学生用电话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提示重点、难点:提示该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在思路、方法上以提示,为学生预习排除障碍。同时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说明该课教学的基本过程、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充分调动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3、创设互动情景。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相应情景,创设让学生能够思考,投入的情景。情景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使学生在自然生动的前提下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必须找到恰当的切入口,只有这样的情景创设才能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究学习的条件,引导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比如在教学冀教版Book 3 Lesson 41 一课时笔者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Wang Mei正在和一位外国朋友通电话,她的英语不是很好。然后让学生讨论想象一下,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如果你是Wang Mei,你的同桌是那个外国朋友,你们会如何做?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还试着着进行对话。最后,我让学生听对话录音,看文中他们是怎么做的,便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二、听录音,训练学生听力

听录音在对话课教学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不能图省事而以朗读代之。听录音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力,而且能让学生学习和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感受英美国家的人在特定情景下说话的语气,进而提高其听说能力。例如在教学冀教版Book 3 Lesson 41 一课时笔者第一遍录音是让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第二遍录音是让学生回答问题,理解内容,第三遍听录音则为了巩固与欣赏。

三、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是作为教学的主体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因此,为了能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活动中,更好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互动,作为个体的学生就应首先进行自学预习,根据教师的提示导学,阅读对话内容,理解重点内容,攻克疑难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学可采用阅读思考、自我质疑、自查自练、自我归纳等方式进行。比如在教学冀教版Book 3 Lesson 41 一课时,指导学生首先阅读对话,然后结合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复习与新课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整理、归纳自己所弄懂的知识,以便小组发言交流;同时列出尚未理解的知识,准备提交小组讨论,寻求答案。

四、小组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要结合性格、性别、学习成绩等因素建立4至6人的异质小组,进行小组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真正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时,教师不应过多干涉。教师主要提出有关的评价标准,给出词语或句型等文字提示或口头提示,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一两个小组活动,了解各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时肯定、推广某一小组的学习成果和有效方法。小组活动操作方式:首先由组长根据教师的导学提示,提出当天要学习探讨的主要问题; 其次由组员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供大家探讨解决;然后组内各个成员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或者交流自己自学所得;最后由组长作总结发言,对小组经过讨论所认同的该课重点、所产生的分歧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做好准备,在组际交流时展示成果,提出问题。

五、组际交流,提升学习效能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组织组际交流,为学生信息交流、思维撞击、协同研讨提供更大空间和更活化的情境。组际交流可采用组际研讨、组际互查和组际竞赛等形式进行。在组长带领下,经过畅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展示各自所学成果(包括提出自己的的疑问),进行全班交流。发言中如出现错误或遗漏,可由本组其他成员纠正或补充。其他组如有疑问,则可提出质疑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如能解答,可以解答其他组的疑问。交流时,也可采取小组集体表演的方式汇报讨论的结果。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展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组际研讨:由教师指定讨论较成熟的几个小组发言,表演对话,汇报本组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提出本组仍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然后由其他小组和教师作出评价、补充,或提出质疑,或进行辩论,或给予解答和纠正;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

六、评价反馈 组际交流后,教师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小组之间的互动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表扬某些小组活动或组际交流中的良好的表现,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所研讨交流的知识作出归纳,检查目标达成度。可采用复述课文,完型填空或利用情景创造对话,角色表演等形式进行。 总结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回顾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有所感悟。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不能“主宰”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将有效的指导、平等的参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主动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提示导学---听力先行---学生自学---小组活动----组际交流---评价反馈”这种对话课教学模式,它绝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继承传统教学中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在模式构建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学模式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排斥灵活性,相反,教学模式应根据年级的高低、课型的不同采取适当变式。这种变式,一方面体现了对不同课型特色的关注,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不同教法的探讨。教学模式宏观的稳定性与微观的灵活性,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尚有不足之处,还有待全体同仁上下求索并加以完善!

上一篇:无边的回忆范文下一篇:我不在状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