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途径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道德教育的途径范文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养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小学是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的著名论断,一语道破了中学道德教育主要应培养具体的道德行为,大学的道德教育才能揭示其道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青少年德育的有效途径。

本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人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九九八年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从而把养成教育提高到德育的高度,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

一、养成教育的内容

从当今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指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平时要遵守的一些行为原则和一些有关礼仪常规。凡公民要做到的,中学生都要努力逐步做到。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还有地方政府提出的对“中学生的礼仪常规”、“市民公约”等都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综合归纳为十个必须培养的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的礼貌待人习惯,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劳动习惯,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良好的安全习惯。

二、养成教育的实施方略 (1) 构建全方位结构系统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子女、教化子女,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建立宏观结构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共青团。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有独立联系的线索。政教处对内可以直接管理班主任,对外我们规定与家庭教育接轨;共青团对内有各团队辅导员属于直辖的对象,对外让它与社会教育直接挂钩;教导处的主要管理对象为各任课教师。宏观与微观结合,自然形成了一个双重正三角形关系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2) 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

所谓双元制制度,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先后制定了《六合镇中心学校校园常规》、《六合镇中心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制定了《中心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养成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并行不悖,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与此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具体明确的各种规范、守则、制度,还可以收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

(3)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比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成立了“学雷锋小组”等,围绕爱国注意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育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4)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

人们一直把因材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我们责成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的,遇事就犯愁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把学习看成是给来势和家长学的,要树立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材施教外,我们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的孩子,家庭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学生花钱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袭,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的孩子,家境是极其不理想的,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苦流涕,就是痛骂,更或许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学校都非常重视,分别建立了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补救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5)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

加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我们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了《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编制了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双周雏鹰争章,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我们设立的“日常行为监督岗”旨在强调他评,团队设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评。这样,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养成教育即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体现,古代人民宣扬“椎刺骨,头悬梁”的精神教育青少年刻苦学习;歌颂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迹感染青少年机智勇敢;称赞孔融让梨给哥哥吃学习他从小就懂得礼让。这些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更应把养成教育提高到德育的高度,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养成教育成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以培养青少年各种良好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所以实施养成教育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它需要中小学教师坚持长期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它需要家长同志积极配合,它需要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形成一个广泛的教育网络,使青少年按照我们指导的规范得到健康的成长。

第二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班级姓名

2011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月1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历史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注重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气氛。

关键词:公民道德道德失范对策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基础。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出道德的变化。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光有政府部门建立的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国的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公民的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础之一,没有共同的理想和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构建和谐社会便是寸步难行。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措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

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社会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它主要关注的是人“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是一系列内化于人们心中的非强制性的集合。它不靠外来的强制力起作用,而以美和丑、善和恶、诚实和虚伪等作为道德判断,靠来自社会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类自身的信念来发挥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调节、教育和认识等职能。

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对社会发挥作用,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去建立和维护一定

的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巩固和改变。

一、公民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

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的道德失范的现象。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做人要讲道德,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个做人的根本信念。但如今,道德的失范、精神的贫困、灵魂的迷失逐年严重,甚至做人要讲道德,这一根本信念在一些公民心里产生动摇,成了一种疑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代公民道德的失范呢?

第一,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使道德失范成为可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即道德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经济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经济领域的转轨、改革和急剧变化,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在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丧失传统美德,践踏道德准则,做出一些丧失道德良心的行为。但也不是市场经济就会造成道德行为的失范,相反完善的市场经济还有利于道德的进一步提升。第二,法制不健全、法治水平低、政治文明程度不高,是促使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一个社会的基本道德秩序和道德格局或多或少、或者直接或间接是由社会的法制秩序和法治水平决定的。法制健全,必然会促成社会风气的好转与民众道德水平的提高,反之亦然。我国目前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野蛮执法的情况。这不仅损毁了法制的权威,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而且对社会道德秩序的确立和巩固都极为有害。

第三,道德教育和道德灌输的空泛化,特别是一些道德教育的主体“言行不一”,是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社会道德教育的初衷是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习惯、确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塑造高尚的道德心灵和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的形势下,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有些宽泛空洞,只强调抽象道德原则,而不强调人格问题;在形式上,除了填鸭式的灌输,没有新的办法。学校教育的是一套,社会上流行的是另一套。尤其是一些道德教育的主体,道貌岸然,台上一套,台下另一套,言行不一,造成了道德教育的失范,毒化了道德风气,导致道德的失范。

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按照我国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系统工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必要性。第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

经基本建立起来。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仅靠法制与政府的监控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规范公民的市场经济行为来实现。市场经济秩序既包括市场的法律秩序,也包括市场的道德秩序。市场的道德秩序是必须主要通过道德建设来实现。公民道德是支撑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石。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立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第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高度的政治民主,意味着全体公民以良好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履行其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而高度的政治文明则显然又是以全体公民正确履行民主权利,积极而卓越地履行政治义务为支撑的。没有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文明的建立就缺乏必有的道德基础。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第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立公民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确立,必然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进步则又意味着社会的全面和谐。全面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建立离不开道德的有效调节或调控,而道德对社会的有效调控又是以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无论是建设秩序良好的公民社会还是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要求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础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既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呢?第一,要以公民的公共道德建设为重心,切实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共道德素质。公共道德是公民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道德的基础性内容。我们要推进现代公民社会在我国发育成熟,就必须把公共道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心,切实抓紧建设,提升公民的公共道德素质。

第二,制定体现公民“底线道德”要求的行为准则,加强公民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道德训练。公民道德建设就如建房屋一样,必须从基脚和底层启动建设工程。公民道德的底层就是底线层面的公民道德要求。这种底线层面的公民道德可以归纳提炼为若干具体的行为准则。因此,各个地方(包括农村与城市)有必要制定颁布具体的公民道德行为准则,并对公民进行遵守行为准则的道德训练,以培养公民应有的基本美德。

第三,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支持条

件。“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体现在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的细微之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和谐社会氛围,从而增强全体公民履行道德义务、培育个人道德品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四,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导功能,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制度设计。各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及时掌社情民意,分析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验和尝试,并将成功的经验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成以制度促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五,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抓好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不能仅向公民提出道德要求,而应从公民的内在道德需求入手,从公民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这一中心环节,将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自律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等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更加不能放松,他们因其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强大的示范效应,一言一行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第六,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评议活动。道德评议会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创造,是公民道德建设收到实效的实现形式,具有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自我道德评议、强化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水平提高和社会风气好转的作用,是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可以通过道德评议会将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生活民主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抓住那些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采取耐心疏导、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缓和人际紧张关系,让人们在参与道德评议中实现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春莲.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公民道德教育。

[2] 杨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3] 曹辉.新中国60年公民道德教育研究与反思。

第三篇:教师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掌握正确的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进行教师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人民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自我支配的灵活性、机动性,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第二, 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进行教师道德修养,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

1、 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正确解决方法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2、 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这些名人身上都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二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 综上所述,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项根本内容,教师应该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积极地进行道德修养,在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更主要地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日积月累,经过长期的锻炼,就能够成为具有良好教师道德修养的教师。

第四篇:浅议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论文)

浅议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沈亚梅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礼仪在生活、工作中也日益重要。礼仪教育是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礼仪教育的最好时期是“2岁半到6岁”,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孩子们到幼儿园的时候。所以在幼儿园中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可分为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专门的礼仪教学和游戏中的礼仪教育。其次就是家庭中的礼仪教育,要给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家长做好应有的榜样,让幼儿从小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

关键词:礼仪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当今社会上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从小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而现实生活中,家长都太过于溺爱孩子,教师又没有很好地对孩子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长久下去会影响孩子们的顺利成长。所以,礼仪教育迫在眉睫。不仅老师要教,家长也要时时抓住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情,给幼儿进行随机的教育。

一、幼儿园中的礼仪教育 1.教学活动中的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的仪表仪容、形体姿态等内容。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家庭成员相处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请求、应答、敲门、就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感恩长辈、体贴关爱、招呼告别等内容。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与幼儿教师交往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入园问好、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听从教导、请求帮助、感恩老师、离园告别等等内容。

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因为在专门的礼仪教学中,幼儿可以更快地、更系统地学到一些礼仪常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在上礼仪教育课时,教师教幼儿礼貌用语的学习。例如使用故事启迪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礼仪。如:通过三只熊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小姑娘未经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许可动它们的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 [1]

当然礼仪教育还可以通过在其他类型的教学中渗透。例如:在美术课上,幼儿在画画时不免要向其他幼儿借东西,如胶水、橡皮之类的,我们就要求幼儿在借东西时要讲礼貌,东西用完后,要双手还给别人,并要说“谢谢”!如果不小心把别人的画弄坏了要说“对不起”,在画画时需要别人帮忙,要说“请帮帮我”。

第1页共4页

这样,幼儿不但在操作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知识的运用。幼儿也要学会倾听他人,懂得举手发言,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讲话。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故事中的情节,让幼儿获得一些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的礼仪。如:通过圆圆和方方的故事,让幼儿知道生活中圆的和方的东西都是非常多的,我们要学会礼让他人。

2.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好玩的游戏,不但可以巩固了幼儿的礼仪教育,而且在游戏中进行礼仪教育会让幼儿更加放松,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吸收。例如在娃娃家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创设小医院、小超市、理发屋等环境,让幼儿在这些模拟的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礼貌地交往。当幼儿在户外玩儿滑滑梯时,孩子们争抢滑滑梯是非常常见的,抓住幼儿当时玩的高兴这一特点,要求幼儿“上下请排队”,不小心碰到其他小朋友时说要说“对不起”、“没关系”;玩跷跷板其他东西时,让幼儿学会等待,别人玩着时,自己想玩要说“请给我玩一下”、“谢谢”,在活动中有人摔倒,要及时把他扶起来等等。

3.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

将礼仪教育融入生活是幼儿教育最好的途径。首先是生活活动,生活是最好的学习环境,生活中要学习的礼仪有很多,例如,在幼儿的仪表仪容方面,做到着装整洁,不邋遢,注意个人卫生,学会正确的洗手、洗脸方法;在礼貌用语方面,会正确使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入园时能主动跟老师和同学打招呼,所以每天幼儿入园时,教师站在教室门口以亲切的态度主动向幼儿问好,引导幼儿主动叫班内的老师。渐渐地,孩子们能很自然、主动地向我们问好。并能对别人的问候做出积极应答等;幼儿吃饭时能够做到不争吵、不挑食、不浪费,能自己收拾餐具、饭前饭后洗手;在午睡时能保持安静,不吵闹。这样更好地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中,并随时关注幼儿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家庭中的礼仪教育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说起幼儿礼仪教育,有家长认为,从小培养礼仪素质,使他们成为品德优秀的人。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懂礼了。其实,一个人不是天生就懂礼仪、有礼貌的。从小培养好孩子的礼仪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非常重要。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和教师的责任,与家长有密不可分的关心,所以学校和家里必须紧密配合起来。

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礼仪教育时,如果在家庭没有以同样的礼仪规范来要求幼儿,那幼儿就不能很好地吸收理解。如果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对孩子礼仪教育的

重要性,或家长自身礼仪习惯不当的话,就会大大影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效果。

教孩子懂礼仪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懂礼貌的文明人。一个人的良好礼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家长是学校的合作伙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家园步调一致,才会有所效果。所以老师、家长要统一要求,统一教育,既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又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改变家长的礼仪行为也有积极的影响。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父母来认识礼仪、模仿父母的文明礼貌的举止。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家长教育幼儿懂礼貌的同时,父母也要懂得礼貌。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在生活中的主要模仿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3]因此,在我们的现实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教育幼儿学会互谅互让,互相尊重。上学,放学,外出及回家都教幼儿向长辈打招呼、问好。家长应该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自己穿衣、吃饭等。家里来了客人,要让幼儿学会接待客人。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对幼儿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通过“母亲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春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使幼儿懂得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礼仪要求。例如:在热闹喜庆的中国传统节日:过年见面总要讲吉利话,人们总喜欢见到熟人或是亲戚时,都赠上自己对对方的一些新年祝福。家长可以教幼儿讲一些简单的“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的吉利话就可以了。或者再教一些拱手作揖的动作。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一些待客之道和礼仪教育的好时候。例如:探亲访友时,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注意一些细节。“轻轻敲门;按门铃要有节奏,也要耐心,不乱按门铃;打招呼时,眼睛看着对方;不随便翻找主人的东西;主人给东西时,用双手接。” 在家中接待客人时,礼貌待客。“客人来了要及时递上拖鞋或鞋套;给客人敬茶时不能倒满,只倒半杯茶,因为茶凉了可续茶;招待饭菜宴请客人时,敬酒得斟满,显示主人的大方、热情。” 其次对待孩子们最喜欢的压岁钱时教幼儿拿红包也是有礼仪的。教宝宝双手接红包,一定要说“谢谢”。拿了红包,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 [2]

三、社区中的礼仪教育

1.社区督促

重视幼儿礼仪教育的养成不仅仅有家长、老师,在幼儿园的参与,社区也应该加入到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行列中来。例如:某社区针对部分幼儿

乱放鞭炮和乱扔垃圾的现象,对这部分孩子当场批评,并给幼儿园来信反映情况,再要求幼儿园继续对其进行教育的同时,还想法设法改变社区面貌,建设文明社区,努力为孩子营造出了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2.社区活动

幼儿的发展来源于实践活动,幼儿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看幼儿走出幼儿园后,在自家小区里是如何表现的。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社区组织的“宝宝你最棒”活动中,看看哪家的宝宝最棒能会保护社区中的花草树木,不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乱扔果皮纸屑、杂物。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督促影响着家长,如有一位小朋友的妈妈随手把擦汗的纸巾扔在地上,孩子见了就说:“妈妈,你这样是不讲卫生的,应该把纸巾扔到垃圾桶里。”这说明幼儿的礼仪行为能影响家长,辐射社会。

总之,幼儿的礼仪教育是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努力。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而且反复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幼儿礼仪教育刚开始应追随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遵循家园共同教育的原则,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训练,这是我们今后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所以说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幼儿的礼仪教育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淼.浅谈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J].华章,2008年10期

[2] 张义兵.幼儿礼仪[J].早期教育,1998年03期

[3] 耿向阳.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1期

第五篇: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我清醒地认识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素养,又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探究方式的建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核心素养引领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认识与把握核心素养,不认识和把握“学会改变”这一实质要义是不行的。

上一篇:读繁星春水有感范文下一篇:大国和谐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