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类型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文言句式类型范文

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并翻译

1.为仲卿母所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翻译: ____________ 3.恐年岁之不吾与。(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 4.俟我于城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鸡鸣桑树颠。(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7.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 8.狗吠深巷中。(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9.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0渐见愁煎迫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1肇赐予以嘉名(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2徘徊庭树下( )翻译:_______________ 13府吏见丁宁 ( )翻译:_____________ 14誓天不相负 ( )翻译:___________ 15.匪女之为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6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君既若见录( )翻译:________________ 18.何以解忧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19.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狗吠 深巷中,鸡鸣 桑树颠(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被动句 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

2.宾语前置句 请你不要生气,将秋天作为我们的婚期。 3.宾语前置句 只怕年月不等我。 4.状语后置句 在城上的角楼处等我。

5.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鸡(在)桑树顶部打鸣。 6.判断句 其实不是来交换蚕丝,是来同我商量婚事。 7.判断句 不是我织布缓慢,而是你家媳妇难做! 8.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狗(在)深巷中吠叫。

9.省略句 (我)不久就会回来,(我)回来后一定去迎接(你)。 10被动句 慢慢地被愁绪所煎熬

11介词结构后置,开始用美好的名字赐给我。 12省略句,省略于,“徘徊于庭树下” 在庭树下徘徊 13宾语前置,府吏叮咛嘱咐我 14 宾语前置,对天发誓绝不辜负你 15判断句,并不是荑草有多美

16省略句 (静女)隐藏起来不出现,(我)心理迟疑着急抓头皮 17 宾语前置 你既然如此记得我

18宾语前置 用什么消除忧愁?

19谓语前置 远处的村庄模糊不清,村落里的炊烟依稀可辨

20省略句 狗在幽深的小巷中吠叫,鸡在桑树顶上啼鸣

7.下列文言句式属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恐年岁之不吾与 C.俱会大道口

D.肇锡余以嘉名

[解析] A项属判断句;C项属省略句;D项属状语后置句“会”后省略(可)。 [答案] B 8.下列文言句式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B.夫晋,何厌之有 C.何以解忧

D.俟我于城隅

[解析] A项属判断句;B、C两项属宾语前置句;D项属状语后置句。

8.下列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秋以为期 B、肇赐余以佳名。 C.依依墟里烟 D.鸡鸣桑树颠

第二篇:小学语文常见的句式类型

陈述句、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肯定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把字句、被字句、感叹句、拟人句、比喻句。

1、陈述句:

陈述句是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它的后面用句号表示,语调一般是平的。 有的陈述句表示肯定的语气, 有的陈述句表示否定的语气, 有的陈述句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语气。

例如:(1)今天下雨了。

(2)我还没有吃饭。

(3)在巨人的训斥下,小朋友们不得不离开花园。

2、反问句:

反问句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唯一并是肯定的,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否定含义,否定反问句表肯定含义。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比一般陈述句更为有力,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如:(1)难道你今天不用上学? ———你今天要上学。

(2)难道同学们今天要回家?——同学们今天不回家。 (3)难道你不觉得这样做事不对的吗?——这样做事是不对的!

3、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自问自答,就叫做设问句。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例:(1)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2)妈妈,今天早上吃什么呢?哦,原来是吃饺子。

(3)“究竟谁是最晚到的呢?答案是小强”

4、疑问句:

简单说,把一般陈述句改成疑问句,就是啦

例:(1)他是个老师。(陈述句)——他是个老师吗?(疑问句)

(2)今天下雨了。——今天下雨了吗?

(3)我还没有吃饭。——我还没有吃饭吗?

(4)在巨人的训斥下,小朋友们不得不离开花园。——在巨人的训斥下,小朋友们不得不离开花园吗?

5、肯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例如:你是一个好孩子。

你不是不会做作业。

6、否定句:

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例如:你不是一个好孩子。

7、双重否定句:

句子中有双数个否定词。 例如:(1)你不是不会做作业。

(2)在巨人的训斥下,小朋友们不得不离开花园。

8、把子句:

含有把子的句子就叫做把字句。

9、被子句:

含有被字的句子就叫被字句。

10、感叹句:

只需要在陈述句末尾加上"啊"和"!",有时应加上"真"、"很"、"多么"、"太"。

例如:(1)今天下雨了啊!

(2)你真聪明啊!

11、拟人句: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

例如:(1)柳树那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2)村庄惊醒了。

12、比喻句: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

各种句型的转换

1、 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例如:(1)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2)我们不能浪费时间。

在改反问句时,将否定词“不能”改为肯定词“能”,再在“能”前加上“怎么”,句尾加上“呢”,句号改为问号。 改成的反问句是: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

2、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相互转换

(1)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例如:我把桌子擦干净了。——桌子被我擦干净了。 (2)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例如:我把迷路的小猫送回家了。——迷路的小猫倍我送回家了。

第三篇:文言文之文言句式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如: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见 +谓语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7)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 谓语+于。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 (9)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谓语+于

表被动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

下面是使用“为” 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为+动词

“为„„所”为常见表被动的句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为予群从所得。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指出下列被动句的构成。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倒装情况句。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第四篇: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者,……也。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②……也。环滁皆山也。 ③……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被动句】 ①为……所……(周初年少时)为乡里所患。《周处》 ②……为……。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3、【省略句】 ①主语省略。乃大惊,闻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宾语省略。备曰:“君与【】俱来。”《隆中对》 4【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状语后置。(备)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③宾语后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④宾语前置。

疑问句:何苦而不平?(苦:愁) 何陋之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否定句:彼不我恩也。时人莫之许也。 固定格式:唯利是图。

文言虚词集释

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8个文言虚词:其、为、以、于、乃、之、且、故

1、【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

公将战,曹谇请见。其乡人曰(他的)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桃花源记》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他的)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齐军的)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他的) ②指示代词: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那里)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 既克,公问其故。(其中的) ③语气词:

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不译)

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语气,可,该) (安陵君可要答应寡人啊?)

2、【为】 ①动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表现)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此(孙权)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 ②介词,表示被动 (周处)为乡里所患。(被) 贤能为之(孙权)用。(被) ③介词,表示对象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给)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给,替)

3、【以】 ①介词,译为拿、用、把、凭(借)、因、按照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凭)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凭借)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把)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按照)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拿、把) ②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③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结果等 属于作文以记之。(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一战。

4、【于】 ①介词,译为、在、到、从、比、对、向、跟等。 战于长勺。(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 皆以美于徐公。(比)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对)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刘备)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到,向) 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到)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 ②【于是】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以后) 吾祖死于是。(在捕蛇这件事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种情况下) ③现代汉语: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 大家一鼓励,我于是恢复了信心。

5、【乃】 ①副词

乃入见,问何以战?(于是,就,才) 乃记之而去。(于是,就,便) (便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离开了) 凡三往,乃见。(才) 羽、飞乃至。(才)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②代词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

6、【之】 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们)、它(们)。 贤能为之用。(孙权) 属于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的事) 登轼而望之。(齐军)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土地) ②动词

之虚所卖之。(到、往) ③结构助词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b、主谓之间,不译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d、定语后置的标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e、音节助词。顷之。公将鼓之。

7、【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儿去啊?)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况且) 行木且荛,二豪贼劫持……(一面……一面……)

8、【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 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因此自己起个别号……) 西出阳关无故人。(旧的,从前的。故人:老朋友)

党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学院三支部

李明达

本人作为一名老党员和教育工作者,更作为一名基层支部的党务工作者,多年来始终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今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能够根据学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和争当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坚持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强化理论武装、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遵守师德规范,加强宗旨意识和组织纪律,立足本职工作,敬业勤勉,务实开拓,积极转换工作理念,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全力做好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的服务工作;在党务工作中,能够按照支部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围绕“立足岗位职能 打造工作亮点

提升管理成效”的活动主题,带领支部党员以“创建学习型处室、争当学习型干部”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深化党的理论的学习,强化党员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党员的“五带头”为指针,在支部党员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比作风、比实绩、比创新的“三讲三比”活动,积极开展了“党员目标承诺”、“岗位目标承诺”,牢固树立了“学生工作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引导支部党员立足岗位职责,以党性锻炼、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为重点,创建务实高效的处室。

回顾过去,鉴知未来,尽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学习不够深入,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注重,学习还浮在表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在工作中,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坚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不足,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在学习上搞实用主义,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就学一些,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学或很少学,知识面不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水平的提高。

2、在优秀共产党员的“五带头”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五个强”实践当中,有些方面达到了要求,优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还不够。在会上作自我批评多,在其他情况下作自我批评少;批评别人打不开情面,不够大胆,怕伤害同志间感情,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认为目前整个大气候也就如此,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不一定就解决问题。

4、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不够策略,特别是对**室同志的批评和对**的同事的指导及批评,有时不够讲究方法,结果使同志们有时候出现比较勉强的现象。对工作方法,处事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好的,方法问题欠缺一些,同志们都会相互谅解的。

5、在工作要求上。工作的标准要求不够高。满足于干完干成,求数量与求质量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把自己的工作与统计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虽然能按照完成工作任务,有只求一般标准,把标尺定的不够高,干些工作就有满足感的倾向。

6、在工作创新上。对待困难有畏难情绪,满足于领导叫干啥就干啥,积极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缺乏年轻人那种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工作热情,缺乏灵活机动,过于死板,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理念没有贯彻始终。

7、协调能力不强,与部分群众沟通少,有时工作不细致。这一点与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也没有往这方面做过努力。而现代的社会,除了需要真才实学外,还需要学会与人沟通,努力推销自我。在平时工作中,我只管工作,而不管与人交流,不生动活泼,特别是与领导及部分同志的沟通少了,与社会的溶合度也不够,认为只要工作做好,就万事大吉了,这样造成有时工作不细致。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

经过分析以上缺点,在深入解剖自我之后,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剖析,这其实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结果。若长期如此,对自己不加以严格约束,不采取取长补短的措施的话,前景不堪设想。

应该说,我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的,也一直对工作是负责的,但我总感到自己有些放松。特别是没有能好好反思自己,及时调整好心态,对外界的因素也看得太重,从而造成了上进心、进取心比先前减弱。以前我对自己缺点的认识是不够到位,知道缺点,也总给自己找借口摆脱,甚至拒绝承认,不加悔改。这对自己的进步是毫无好处的,也是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发展与成长。

归到根本,这其实是人生观、世界观模糊的问题,对许多事物存在模糊认识,对社会的发展没有十分准确的认识,对客观存在没有正确的分析的结果,这也是放松自己的学习的后果。不从自己的主观意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来认识自我,来改造自我,而强调客观世界对自己的影响,强调其不可改变性,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存在无力回天的意识,从而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一种消极的心态。由于对自己压力不够,从而产生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改造自己的力度不够。

人生目标不明确,更不够远大,没有与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相结合。具体的学习计划也不清晰,没有从自己的整体素质发展上考虑,没有从工作的整体发展去考虑。平时对自己的剖析不够,对事物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挖到心灵深处,只是很肤浅地忧郁与后悔。这也说明了我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遇事有抓大不抓小的心理。

同时,我也还存在一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急于求成的思想,毅力不够,具体行动不足。

三、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人确实是可以改得更好的。剔除短处,吸人长处,不断完善自我,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拿出十二万分的精神,去开创新的局面。

一是要加强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积极投身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来,进一步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提高自身素质,紧密联系群众,调整心态,制订可行计划,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严厉约束自己,时刻警示自己。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的基础上,努力改变工作中遇事处理不果断、不细致等问题,工作中、生活中有不如意之处,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克服松懈心理,树立生活、工作目标,化劣势、失败为前进的动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永远保持自己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

三是要立足于工作进步和自身全面发展,广泛学习一切有益知识。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管理、历史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把这些方面的学习同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既学习与自己的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也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多学习一些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公务员之家

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按照坚定信念,牢记宗旨,与时俱进,敬业争先,团结民主,严守纪律的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自觉性、坚持长久性、坚持实践性、坚持全面性、坚持科学性。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两个务必",能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耐得住清贫、受得住寂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他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这是一个党员思想素质的具体体现。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共产党员的先进形象。要做到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牢记党员身份,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应该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把自己混同与普通群众,不能满足于过得去,而应高标准,严要求,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更应该强化党员意识,按照政治上坚定、作风上过硬、业务上精通、工作上勤奋、纪律上严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履行好党员的义务,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进步。

第五篇:文言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时数:共计5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省略句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判断句、省略句的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判断句,并能加以翻译

3、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并能加以翻译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高考文言翻译题,并指出句式特点: 江苏2008年(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被动句) 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江苏2010年(2)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江苏2010年(3)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判断句) 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江苏2011年(4)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家者七十余家。(定语后置句) 译文:(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堂,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江苏2012年(5)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 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二、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三、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归纳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2)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归纳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 1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内容讲解: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归纳: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 归纳: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归纳: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4、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归纳:用介词“被”表被动

5、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归纳: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四、课堂小结: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温馨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 请不要讥笑我。

四、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

)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B

)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34

附:(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顒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5、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前置的方式(必修1—必修5)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2)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宾语前置) (3)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宾语前置)

(4)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宾语前置) (5)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6)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 (7)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8)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9)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10)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11)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 (1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莫己若者”即比得上自己) (1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即“谓我也”)(14)以亏人自利也(宾语前置,以亏人利自也) (15)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16)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7)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18)自令放为(令自,宾语前置) (19)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0)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21)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归纳: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2、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归纳: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3、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归纳: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小试身手:

1、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3、指出下面这个句子有哪些句式

- 6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2、

3、

5、7)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公幸教晞以道。

4、于其身,则耻师焉。(否)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是如何后置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词宾语后置)

(4)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词宾语后置)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语后置)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9)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10)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12)后秦击赵者再(“后秦再击赵”状语后置)

(13)将请罪于君(介宾后置句,于君请罪)

(14)请罪于先人之墓(介宾后置句,于先人之墓请罪) (1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介宾后置句,于前构恶) (1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 (17)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 (18)匹夫之有利于社稷也(于社稷有利,介词结构后置) (19)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0)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2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22)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于境上与燕王会,状语后置) (24)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状语后置) (25)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26)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不义又(于)入人园圃窃桃李(者)甚) (27)有要于时也(状语后置,“于时有要也”)(

(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9)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30)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 (3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3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负戴,介词宾语后置) (3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桂林督师,状语后置)

(35)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于予丐序,状语后置) (36)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于三十年前尤倍重,状语后置) (37)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于其遗事感慨,状语后置)

(38)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骖马非、于崇阿访风景,状语后置) (39)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 (40)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41)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 89 -

上一篇:网络阅读指导范文下一篇:文章道理启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