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误读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

2023-02-14

文学误读是一个非常的普遍的存在的现象, 它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它直接反映出了不同的甚或是相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读者和创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障碍和理解障碍的存在, 这一现象的存在会直接导致对原文的理解偏差深远, 甚至南辕北辙, 从而也会带来一些译文跟原文差别过大的现象的存在。对于古诗词的文学误读主要有表达意境上的误读、真实意思上的误读以及作者原意的误读。这些不同误读现象的存在会导致不同的翻译缺陷性的存在。下文将分别予以一一陈述。

1 影响古诗词翻译的因素

古典诗词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界的瑰宝, 含蓄、简约、微妙、具有丰富的意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随着跨文化焦炉的扩展, 怎么样用另一种语言把这种艺术表现出来, 就这了一个很多人探讨的问题。

在这一表现过程中, 译者本身的翻译能力和技巧以及对原创作的理解和领悟程度就对翻译后的创作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 受体文化本身的特点、翻译所处的时代背景再加上原作内容的表达, 都会对翻译本身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在这一系列的因素中, 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领悟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正是在这个环节, 文学误读就产生和存在了。

2 文学误读存在的必然性

所谓文学误读, 主要是在翻译的过程中, 尤其是跨越文化、跨越民族和国家的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化的损耗或者变异的现象。从本质上理解, 文学误读可以归结为读者对作品所融入的具有自己特点的和主观心态的评价和认知。它可以看作是文化过滤的一种结果, 既可能是人为的、有意识的造成的, 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作用的结果。但是, 鉴于创作者和阅读者各个方面的差异性, 文学误读是一种必然的存在。不但存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即使文化背景相同, 文学误读也是一种必然。同时, 文化误读的主体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读者群体, 从专业的研究人员到念书期间的学生, 再到消遣生活的读者, 这样文学误读产生的直接结果也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对于文学界来讲, 如果理解的方向不一样, 文化误读就可能产生截然不断的影响。如果从正面来理解的话, 文化误读可能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 给文化本身注入一种新元素;而从消极的方向来理解的话, 文化误读是对原作的一种扭曲化的理解, 很容易产生并造成文化错位和文化畸形以及文化变异。对于翻译领域来讲, 这也是翻译结果的最终体现。

3 文学误读对于古诗词翻译的影响

对于古诗词的翻译, 既可以理解中古汉语文化和现代话语文化之间的一个交错融会;也可以理解成中华文化和欧美文化或者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一个对接。

正如上文所陈述的那样, 文化误读对于翻译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方面就是人为的、有意识的调整, 也就是文学误读的产生是一种人为的、积极的作用的结果。比如《诗经》中的雎鸠, 雎鸠原本是一种凶猛的鸟, 《关雎》的本意就是用雎鸠求鱼来象征男子对女子求爱的。而到了汉代, 相关的文学家或者诗人把雎鸠定性为了一种贞鸟, 用“关关雎鸠”来比喻和形容雌雄和鸣、夫妻之间的和谐美满幸福生活。这样的翻译肯定不是因为学者对原文的不理解、对雎鸠的认识不够所造成的, 应该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上的文化误读, 这是人们文化认识上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的结果一直持续并留在中华文化之中, 其本身也是对文化的一个促进和发展。

除了雎鸠这个例子, 在我国的古诗词发展史上, 还有这样一个非常明显的例证, 那就是《枫桥夜泊》, 张继在这首诗中写到“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按照一些研究者的考证, “乌啼”是一座山的名字, “月落乌啼”是需要放在一起来理解的, 也就是作者表述的一个意境是“月亮落到乌啼山下”, ;而“江枫”则指的是附近的一个村庄的名字, “江枫渔火”指的就是“江枫村里渔船上的灯火”。而本诗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 早已经被大家理解成了另外的意境, 那就是“落山的月亮”、“啼叫的乌鸦”、“江边的枫树”、“缥缈的渔火”、“城外的群山”、“山上的寺庙”、“寺庙的钟声”、“江中的客船”。如果抛弃后者这么美丽而又凄凉的意境的表述, 转而选择前者那毫无情趣的注解, 可以说整首诗歌真的是一点的韵致都没有了。

上述两个例子揭示了文化误读所能带来的积极的影响和意义。再来看其的消极影响, 所谓文学误读的消极影响, 主要的就是产生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也就是将我国的古诗词翻译成外文的过程中, 曾经有人将王之涣的《出塞》予以了这样的翻译:

The yellow sand uprises as white cloud,

The lonely Great Wall lost amid the mountains proud.

Why should the Mongol flute complain no willows grow?

Beyond?the Pass?of Jade no vernal wind will blow.

我不知道大家在读完这首英文作品之后有什么感受, 但是对于笔者自己, 真的是已经找不到了原作那种广漠宽阔的意境、那种幽怨回肠的气氛了, 感觉就像是把一根新鲜的甘蔗榨完汁水之后留下的那些渣子, 那样的没有意境, 没有内涵。这样的翻译, 一方面是两种语言互相对接的时候所产生的表象的误读;另外一种原因也是译者本身对这首诗歌的把握。

不难看出, 无论是消极的影响还是积极的影响, 文学误读都是这个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 是不能够从文学发展史上予以剔除的, 人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运用客观的态度予以评判、予以改善。

4 结语

综上可知, 文学的误读对文化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不能一言以蔽之, 人们需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角度予以评价和对待, 争取做到在吸取前人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结晶的同时, 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是文学发展本身应有的途径, 也是文学人士阅读他人作品最应有的目的。

摘要:古诗词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丰碑, 其语言凝练、思想深邃、情景描述雅致, 可以说其情、其景、其意境都非常美, 怎样把这些美在翻译过程中逐一表现出来呢?可以说很多的因素都对这样的翻译产生深远而较大的影响, 本文的重点放在了文学误读这一现象对我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上。

关键词:文学误读,古诗词,翻译

参考文献

[1] 李美阳.浅议影响古诗词翻译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2] 梁昭.从文化语境角度看宋词的翻译[J].重庆大学, 2005.

[3] 唐培.从翻译伦理透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29) :1.

[4] 王初华.论古诗翻译中的三大难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上一篇:关于机要文件管理人员的素质探讨下一篇:浅论高校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