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挑山工范文

2022-05-15

第一篇:5挑山工范文

挑山工

——《挑山工》课堂点评

孙蕾

今天聆听了武琼老师所执教的一堂《挑山工》,感受到了新课堂教师的角色变化。新课程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但作为一线教师却总是很难把握好这个“度”。今天这堂课让我茅塞顿开。

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开课伊始,吴老师便就课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读文中寻找问题答案。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老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不是告诉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使教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在这节课上教师讲得也不少,但讲的主要不是教学的具体内容,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学习的对“话”。

在课上教师还有这样几句话:“咱们学习‘挑山工’这一课不是要知道这么一件事,而是要学习挑山工从生活中、工作中、实践中找窍门的方法,更要学习挑山工的什么精神?”“你愿意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读给同学听也行,读给自己也可以。”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武老师的语文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从“挑山工”的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超越了教材,超越了课堂。

二、语言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共生共构的。这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同作者、同老师、同学进行着平等的对话,在感情交流、思维碰撞与争锋下,获得人生的感悟,激情的勃发和个性的张扬。从武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发现,她较好地处理了“训练”与“感悟”之间的关系。前面的画、评、说、比、问等环节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都得到了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了挑山工工作的辛苦,为下面学生感悟出挑山工话语中的哲理打下基础。而且,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读为凭借,为媒介,读中理解、揣摩、品味,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努力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吴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感悟了文本的精妙的语言,而且不忘授以学生阅读的方法,令其学生受益终生,同时也令听课的我们受益匪浅,明确了新课程下如课创建一个和谐的新课堂。

第二篇:挑山工

《挑山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五、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六、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

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七,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3.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五、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六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七、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八.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2、汇报。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九.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篇:21 挑山工

主备教师:刘佳 复备教师:李秀荣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预习学会本课11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担”)及新词,认读1个字。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感受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3.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概括、积累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的这种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都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5.训练学生能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感受挑山工登山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预习学会本课11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担”)及新词,认读1个字。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感受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3.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概括、积累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感受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导入,作者简介

1.创设情境导入:

介绍山东泰山的地理位置,结合泰山风景图片出示泰山资料及当地生活状况。 揭示课题:21挑山工 2.作者简介:冯骥才

(二)自学: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出示词语,读一读:

第一组:胳膊诵读木凳草茵哲理憨厚扁担担了重物 第二组:包蕴

(用读原句,利用近义词辨析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 第三组:光溜溜沉甸甸黑黝黝 (注意读音,注意积累) 2.指导书写:凳

【设计意图】加强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读准音,积累词,充分运用工具书独立识字。

(三)初读:了解内容,理清结构

1.指名分自段读课文:

(1)思考: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内容,应该怎样分部分? (2)交流汇报划分段落情况并说明原因。

(3)学生独立概括并写出段意,集体展示,交流修改。 2.教师总结方法:介绍归并自然段法分部分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独立写出,交流汇报 (2)教师总结方法:段意串联法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在初读并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落实了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把口头交流的结果落实在写一写上。

(四)总结: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书写生字新词。

2.搜集关于做人励志的古诗或名言,读一读,背一背。

附:板书设计

21

挑山工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泰山上挑山工走的路程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作者登泰山时与挑山工几次相遇,攀谈后解开心中之谜。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作者从泰山归来,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激励自己。 (段意串联法概括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的这种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都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2.训练学生能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请你用归并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方法,复习旧知,为新知做铺垫。

(二)新授:问题导读,探究感悟

1.引读:

(1)课件出示图片,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 (2)齐读句子,质疑。

(3)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就要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2.心中生疑。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 (2)学生汇报:

①“他们肩上......保持平衡。”(肩挑重物)

②“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你们想看一看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吗?(播放视频) 指导朗读。

(3)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有什么弊端?从书中读出答案。 指导读“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4)挑山工真是令人敬佩呀!敬佩之余,让作者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它在文中的位置,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解开疑惑。

(1)浏览第二部分,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画出。 这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找出描写挑山工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谈出感受。 (3)理解挑山工的话。

默读挑山工的话,思考:挑山工登山与游人相比,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用“____”画出游人登山的语句,用“﹏﹏”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语句,做好批注,读出自己的感受。 自学,小组交流,汇报。 ①相同点:同一条道。

②读出游人登山的语句,给你什么感受?游人在旅途中都干什么了?他们有具体的目标吗?

③游人登山是这样悠闲自得,高兴怎么就怎么,那么挑山工和游人哪里不一样呢? 课件出示: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一个劲儿往前走时,他们心中想的是什么? 一步踩不实不行,怎样才行?(步步踩实) 停停住住更不行,怎样才行?(坚持不懈) 这段话挑山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填空:

登山一步踩不实不行,()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才行,只有()向前走,才能登上山顶。

(4)感悟道理。

挑山工说这些话时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自豪感再读读这句话,你还有什么体会吗? 悟出做事的道理:做任何事,只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去努力,最终会获得成功。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朴素的话语吧! 3.精神激励。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它”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需要它?

②怀着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再来齐读这句话。“在陡直的„„登攀”。

【设计意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总结: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给插图题词或题诗。

2.回归整体,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设计意图】注意文章的整体性,把握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附:板书设计

21 挑山工(为达目标努力攀登)

脚踏实地

路程多一倍步步踩实坚持不懈 速度并不慢?

一个劲往前永不停步

第四篇:挑山工教案

课文《挑山工》教学设计

在讲过《挑山工》后,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语文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又要培养深刻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还不能让别人误认为这是一节品德课,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度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感悟——读的指导下领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朗读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回顾本课的教学,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成功的地方:

1、倒叙授课,问题激趣。

课伊始,我出示一组挑山工的图片,组织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初步的认识,课件画面定格在挑山工的图片上,引导学生谈谈文章中第几自然段提及这幅画了,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集中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我们不明白。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交流探讨。”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目标进行学习。

2、巧用视频,解决难题。

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挑山工登山时的录像,边看教师边解说原理,同学们对折尺形路线便一目了然,我再引导学生用手画出折尺形路线的样子,我也把折尺形路线的图像画在黑板上,同学们通过观察,解决了“折尺形路线”的难题。

3、大胆舍弃,突出重点。

文章的第二部分讲了作者与挑山工的多次相遇,文章篇幅较长,40分钟不可能很好感悟,又因为它只是在用实例证明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慢,其意与第二自然段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概括写一个是具体写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我采用“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质疑。在视觉与听觉共同努力下找到答案即可,腾出更多时间来研究挑山工的语言。这样舍弃,保证了时间,也使得文章的重点更为突出。

4、引导自学,组织讨论。

在组织学生学习“三遇三见”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件中的表格,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相应答案。接着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表格的答案。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团体意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我认为这堂课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评价不够客观。我在课堂评价时,只顾表扬,没有达到客观品评,对学生学习发展不利,我对学生的表扬用词也比较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客观评价,要扬长补短,不可清一色的褒奖。

2、教态紧张,不大方。我每到紧张时,总会手舞足蹈,让人觉得慌乱,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竭力控制自己的姿态,做到落落大方,亲和自然。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第五篇:《挑山工》教案

四下十一单元

《挑山工》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主题。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单元学习,第11单元《快与慢》。本单元编者向我们呈现了哪几篇文章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挑山工和时间赛跑是两篇当代散文,欲速则不达 是一篇小寓言故事,这三篇是主体课文,最后一篇效率专家爸爸是自读课文。学习这些课文,我们可以感悟到快与慢取决与是否具有脚踏实地、向着目标一往直前的精神,取决于是否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但如果急于求成,方法不当,则会欲速则不达。

我们要学会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板书:挑山工。介绍作者和泰山。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请同桌结合这几个问题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

(四)检查生字词

通过课前预习,大家生字掌握了吗?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五)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段?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3、说的非常好,根据作者思路我们很容易的把文章分成三段。 第一段(

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六)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1、那你们能根据段意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自己先试一试。

2、师总结:说的好,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种方法既简单又准确。

(七)学习第三部分。

1、课文最后一段写道,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思考: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1)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八)讲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生读,其他同学思考: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1、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自己试着画一画,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导朗读:挑山工的担子沉甸甸的,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4、同学们刚才读书读得不错,奖励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展示课件:挑山工登山的实况录像)看一段,看完后说说你看到什么。

(九)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按常理,挑山工登山走弯曲的路,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游人应该比挑山工快得多,但是事实这样的吗?朗读第二自然段师读。

2、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腾云驾雾”是指什么?

(十)指导学习第三至六自然段。

1.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按要求合作填表。

(十一)讲读第5自然段。

1、师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 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哪位同学再来读读挑山工的话。

3、分组讨论挑山工的话。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十二)回头再深究第三大段。

1、导读: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是怎样的画? 2、谁能把画中的内容“读”出来?

(指导朗读:突出“陡直”;“没有尽头”读慢一点,拖长音;“压弯了腰”读得低沉一点,“一步一步”读出其艰难;“向上登攀”要读得有劲,挑山工肉体上的腰能压弯,但精神上的腰永远挺直。)

3、范读。

4、现在我们再回到刚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5、“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6、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7、送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同学们,你需要它吗?为什么?

(十三)作业设计(可任选一题,也可采取学生自己设计)

1、写一则读书笔记。

2、画一幅《挑山工》的画。

3、小练笔《我心悦诚服了……》。

4、制作读书笔记卡片。

5、办一张《劳动创造美》手抄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5挑山工范文】相关文章:

挑山工范文05-15

课文挑山工范文05-20

挑山工习题范文05-21

挑山工精神范文05-21

挑山工原文范文05-21

挑山工课文范文05-21

读挑山工有感范文05-25

挑山工读有感范文06-01

挑山工的故事范文06-01

挑山工人教版范文06-06

上一篇:广场舞范文下一篇:黄河颂1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