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的故事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挑山工的故事范文

如何勇做新时代的泰山“挑山工”

如何勇做新时代的泰山“挑山工”

肥城市石横特钢厂学校 孙宪庆

我对泰山挑山工的关注始于八十年代初。在泰安师范读书期间的1981年曾两次登上泰山极顶,亲眼目睹了泰山挑山工的工作状态。当时虽然没有意识到泰山挑山工的身上有多么伟大精神内涵,但也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为强烈的震撼。所以近四十年来泰山挑山工成了我脑海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形象,泰山挑山工的坚韧也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多年来至少从以下几方面一直激励着我。

一、多做工作,勇挑重担。

我们总说人生苦短,一个人活在世上,要尽可能地多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那就只能多做工作,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尽可能地达到最大化。我记得魏书生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平时多做工作,能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可以使自己在关键时刻更有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非常庆幸成为我校第一位教初中两个班的语文兼班主任的教师,以及在以后二十多年的绝大部分时间,我都是我校工作量最大的教师。后来又成为我校第一位教小学六年级两个班语文兼班主任的教师。在五十岁时学校领导又让我担任初中两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兼班主任和初中教务教研主任,虽然也犹豫过,但在工作过程中还是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尽可能地使学生、家长和领导满意。连续二十五年担任班主任工作,虽然有许多辛酸和挫折,但没有放弃。现在年龄大了,领导照顾我,工作比以前轻松了很多,但只要领导安排的工作还是会尽量做好。

二、努力进取,永不懈怠。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和勤于学习的品质。这一点我有比较深刻的体会。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到仅凭自己中师毕业的水平是远远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更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但需要学什么,感到很茫然,于是就从自己缺的中学内容学起。俗话说机遇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提供的。1985年机会来了,领导看我肯学习,便推荐我报考山东教育学院,正好前两年学的内容派上了用场,于是就有了两年继续深造的机会。回来后由原来的教小学变成了教初中,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仍然是捉襟见肘,于是又踏上了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的旅程。后来又深感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严重制约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于是又从专业知识的学习转向了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又感到自己的文化底蕴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于是又开始阅读传统的经典著作。学校刚刚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时,我就像个孩子似的充满了好奇心。为了不使自己成为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的门外汉,自己翻阅有关的书籍,向别人请教,初步掌握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方法。我总觉得虽然不敢奢望能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但我深信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尽可能好一点的教书匠也是值得的。

三、不畏年长,只争朝夕。

在我年近花甲之年,有幸赶上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泰山“挑山工”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这就使我们这代人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能倚老卖老,我们也没有倚老卖老的资本。我们必须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迎接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挑战,尽可能地跟上新时代的步伐。首先要多学习,学习各种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年轻人的朝气蓬勃的精神,总之要学习一切自己不懂的东西。同时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当中去。这一点我们年龄大的虽然和年轻教师相比,有自己的先天不足,不像年轻人那样激情澎湃,活力四射,但也有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们不像年轻人那样有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我们可以搞不出什么名堂,甚至不必被认可。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探索,去思考,去总结。最近教科室布置让每位教师申报小课题研究项目,虽然我觉得我所申报的课题有点大,甚至凭我个人的能力做这个课题有点力不从心,可能在我退休之前无法完成这个课题,但这是我思考很长时间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实现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行统一的学科目标,所以我还是要做这件事情。也许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毕竟比不做好。现在我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逐步开展各种活动,积累相关资料。如果我完不成希望有人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第二篇:挑山工

——《挑山工》课堂点评

孙蕾

今天聆听了武琼老师所执教的一堂《挑山工》,感受到了新课堂教师的角色变化。新课程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但作为一线教师却总是很难把握好这个“度”。今天这堂课让我茅塞顿开。

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开课伊始,吴老师便就课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读文中寻找问题答案。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老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不是告诉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使教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在这节课上教师讲得也不少,但讲的主要不是教学的具体内容,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学习的对“话”。

在课上教师还有这样几句话:“咱们学习‘挑山工’这一课不是要知道这么一件事,而是要学习挑山工从生活中、工作中、实践中找窍门的方法,更要学习挑山工的什么精神?”“你愿意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读给同学听也行,读给自己也可以。”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武老师的语文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从“挑山工”的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超越了教材,超越了课堂。

二、语言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共生共构的。这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同作者、同老师、同学进行着平等的对话,在感情交流、思维碰撞与争锋下,获得人生的感悟,激情的勃发和个性的张扬。从武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发现,她较好地处理了“训练”与“感悟”之间的关系。前面的画、评、说、比、问等环节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都得到了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了挑山工工作的辛苦,为下面学生感悟出挑山工话语中的哲理打下基础。而且,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读为凭借,为媒介,读中理解、揣摩、品味,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努力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吴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感悟了文本的精妙的语言,而且不忘授以学生阅读的方法,令其学生受益终生,同时也令听课的我们受益匪浅,明确了新课程下如课创建一个和谐的新课堂。

第三篇:挑山工

《挑山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五、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六、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

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七,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3.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五、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六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七、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八.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2、汇报。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九.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四篇:21 挑山工

主备教师:刘佳 复备教师:李秀荣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预习学会本课11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担”)及新词,认读1个字。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感受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3.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概括、积累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的这种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都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5.训练学生能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感受挑山工登山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预习学会本课11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担”)及新词,认读1个字。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感受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3.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概括、积累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感受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导入,作者简介

1.创设情境导入:

介绍山东泰山的地理位置,结合泰山风景图片出示泰山资料及当地生活状况。 揭示课题:21挑山工 2.作者简介:冯骥才

(二)自学: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出示词语,读一读:

第一组:胳膊诵读木凳草茵哲理憨厚扁担担了重物 第二组:包蕴

(用读原句,利用近义词辨析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 第三组:光溜溜沉甸甸黑黝黝 (注意读音,注意积累) 2.指导书写:凳

【设计意图】加强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读准音,积累词,充分运用工具书独立识字。

(三)初读:了解内容,理清结构

1.指名分自段读课文:

(1)思考: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内容,应该怎样分部分? (2)交流汇报划分段落情况并说明原因。

(3)学生独立概括并写出段意,集体展示,交流修改。 2.教师总结方法:介绍归并自然段法分部分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独立写出,交流汇报 (2)教师总结方法:段意串联法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在初读并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落实了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把口头交流的结果落实在写一写上。

(四)总结: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书写生字新词。

2.搜集关于做人励志的古诗或名言,读一读,背一背。

附:板书设计

21

挑山工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泰山上挑山工走的路程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作者登泰山时与挑山工几次相遇,攀谈后解开心中之谜。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作者从泰山归来,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激励自己。 (段意串联法概括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的这种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都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2.训练学生能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请你用归并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方法,复习旧知,为新知做铺垫。

(二)新授:问题导读,探究感悟

1.引读:

(1)课件出示图片,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 (2)齐读句子,质疑。

(3)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就要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2.心中生疑。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 (2)学生汇报:

①“他们肩上......保持平衡。”(肩挑重物)

②“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你们想看一看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吗?(播放视频) 指导朗读。

(3)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有什么弊端?从书中读出答案。 指导读“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4)挑山工真是令人敬佩呀!敬佩之余,让作者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它在文中的位置,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解开疑惑。

(1)浏览第二部分,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画出。 这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找出描写挑山工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谈出感受。 (3)理解挑山工的话。

默读挑山工的话,思考:挑山工登山与游人相比,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用“____”画出游人登山的语句,用“﹏﹏”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语句,做好批注,读出自己的感受。 自学,小组交流,汇报。 ①相同点:同一条道。

②读出游人登山的语句,给你什么感受?游人在旅途中都干什么了?他们有具体的目标吗?

③游人登山是这样悠闲自得,高兴怎么就怎么,那么挑山工和游人哪里不一样呢? 课件出示: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一个劲儿往前走时,他们心中想的是什么? 一步踩不实不行,怎样才行?(步步踩实) 停停住住更不行,怎样才行?(坚持不懈) 这段话挑山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填空:

登山一步踩不实不行,()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才行,只有()向前走,才能登上山顶。

(4)感悟道理。

挑山工说这些话时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自豪感再读读这句话,你还有什么体会吗? 悟出做事的道理:做任何事,只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去努力,最终会获得成功。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朴素的话语吧! 3.精神激励。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它”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需要它?

②怀着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再来齐读这句话。“在陡直的„„登攀”。

【设计意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总结: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给插图题词或题诗。

2.回归整体,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设计意图】注意文章的整体性,把握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附:板书设计

21 挑山工(为达目标努力攀登)

脚踏实地

路程多一倍步步踩实坚持不懈 速度并不慢?

一个劲往前永不停步

第五篇:挑山工教案

课文《挑山工》教学设计

在讲过《挑山工》后,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语文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又要培养深刻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还不能让别人误认为这是一节品德课,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度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感悟——读的指导下领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朗读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回顾本课的教学,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成功的地方:

1、倒叙授课,问题激趣。

课伊始,我出示一组挑山工的图片,组织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初步的认识,课件画面定格在挑山工的图片上,引导学生谈谈文章中第几自然段提及这幅画了,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集中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我们不明白。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交流探讨。”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目标进行学习。

2、巧用视频,解决难题。

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挑山工登山时的录像,边看教师边解说原理,同学们对折尺形路线便一目了然,我再引导学生用手画出折尺形路线的样子,我也把折尺形路线的图像画在黑板上,同学们通过观察,解决了“折尺形路线”的难题。

3、大胆舍弃,突出重点。

文章的第二部分讲了作者与挑山工的多次相遇,文章篇幅较长,40分钟不可能很好感悟,又因为它只是在用实例证明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慢,其意与第二自然段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概括写一个是具体写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我采用“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质疑。在视觉与听觉共同努力下找到答案即可,腾出更多时间来研究挑山工的语言。这样舍弃,保证了时间,也使得文章的重点更为突出。

4、引导自学,组织讨论。

在组织学生学习“三遇三见”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件中的表格,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相应答案。接着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表格的答案。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团体意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我认为这堂课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评价不够客观。我在课堂评价时,只顾表扬,没有达到客观品评,对学生学习发展不利,我对学生的表扬用词也比较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客观评价,要扬长补短,不可清一色的褒奖。

2、教态紧张,不大方。我每到紧张时,总会手舞足蹈,让人觉得慌乱,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竭力控制自己的姿态,做到落落大方,亲和自然。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挑山工的故事范文】相关文章:

挑山工范文05-15

5挑山工范文05-15

课文挑山工范文05-20

挑山工习题范文05-21

挑山工精神范文05-21

挑山工原文范文05-21

挑山工课文范文05-21

读挑山工有感范文05-25

挑山工读有感范文06-01

挑山工人教版范文06-06

上一篇:体育部室简介范文下一篇:台球招生简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