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公务员培训制度

2022-08-22

在充满活力和日益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使用制度。制度是维护公平和公正的有效手段,也是我们工作的底线要求。什么样的制度是有效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议公务员培训制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浅议公务员培训制度

浅议公务员考核制度的问题

【摘要】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公务员的考核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从中得出考核中出现不公平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杜绝公务员考核制度中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从公务员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有了明显进步,但还不够完善,在考核制度的设计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公务员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公务员;考核制度;问题;对策;量化考核

1.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概述

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公务人员,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所谓公务员考核制度,是指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务员的思想品德、工作成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进行考察、做出评价,并以此作为对公务员进行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等依据的制度。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保证廉洁,对于发现人才,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行政效率,实现人事管理科学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公务员考核是指国家主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公务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考察的行政组织活动。它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和激励公务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和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严格的考核, 主管机关可以全面了解公务员的政治表现、工作能力、文化专业知识和工作实绩, 从而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及晋级增资等提供科学依据, 使这些工作科学、合理、公平, 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位, 以充分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一支稳定、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我国自1994年3月8日,颁布了《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为公务员的考核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把公务员的考核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但同时我们也应发现,目前在公务员的考核中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探讨如何改进考核制、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这对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有积极的意义。

2.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十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首先通过全面考核,激发了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使机关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公务员普遍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促进了行政机关的廉政廉洁建设;其次通过全面考核,详细了解了公务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及时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考核制度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也慢慢趋于成熟。200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联合印发的《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新《规定》)是以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为依据的,对公务员考核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标准、程序、结果使用及相关事宜作了全面规定。它与1994年人事部印发的《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旧《规定》)相比,程序更合理,内容更全面,基本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备的公务员考核制度体系。然而,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与量化考核有关的问题也逐渐地凸显出来。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发现在公务员的考核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2.1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可比性

我国对干部的考核,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时期,叫做“审查”,考核内容侧重考审干部对党和革命的忠诚程度、工作能力和弱点,在审查中特别注意干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过去历史上的问题;建国后,普遍实行干部鉴定制度;十年**时期,干部考核工作遭到破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考核工作才逐渐恢复并得到新的发展,1979年中组部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提出干部考核内容主要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要对干部进行定期的全面的考核。以往干部考核制度是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对纯洁和壮大干部队伍,保证革命战争胜利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2.2岗位职责不十分明确

岗位职责是衡量一个岗位上的公务员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我国推行岗位责任制已经很多年了,在政府机关,每一个职位有一定职责应是十分明晰的。但有些部门还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甚至个别单位至今也没有制定岗位责任制,这就增加了考核工作的难度。事先未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考核就没有了标准和依据,真正意义上的考核也就无法进行。这是导致考核中出现轮流坐庄现象的重要原因。

2.3考核方法简单化

我国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对考核方法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不重视考核方法的选择和把握,轻视平时考核,只重年终考核,甚至只重年终

评优;不看工作好坏,一律按部门按比例四舍五入分配优秀名额;重定性考核,轻定量考核等,就是将考核方法简单化的突出表现,也直接导致了考核中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考核结果的使用不当,对优秀公务员的奖励太轻,而对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似乎又太重,影响考核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的公务员和被确定为称职的公务员,在职务晋升、晋级增资和奖金发放等方面实际上没有多少区别,如根据《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本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级。”但如果某一公务员在五年考核中分别被确定为优秀、优秀、称职、优秀、优秀,那么,按照此规定也只能晋升一级,与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的没有什么差别,显然起不到激励先进的作用。同时,对年度考核中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重于受行政处分的公务员。因为根据规定: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公务员要予以降职。而降职通常相应地还将降低级别和工资档次,若“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规定将予以辞退。”相反,对那些因严重违犯公务员纪律而受到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人员,在受处分期限内,只是不确定考核等次,即在一定时期内(最多不超过两年)影响晋级增资而已。

以上种种现象,不仅会直接挫伤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而且由于考核不公平,会对公务员制度本身带来一定破坏作用。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其作用在于:(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保证公务员素质优良,适应管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事务的需要;

(2)促进政府依法管理,公务员依法行政;(3)促进政府管理的科学化;(4)保证政府管理高效能。如果考核不公平,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公务员德能勤绩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就起不到奖优罚劣的作用;用这种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升降的依据,则难以选出优秀人才,其后果不见得比领导干部凭个人印象、好恶选人的方式更好;以此作为公务员奖惩的依据,还不能客观评价公务员的行为,依此树立的典型则不仅无法起积极示范作用,甚至会起不好的导向作用,引起其他人的反感。当前不少单位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彼此浑浑噩噩,混一天算一天。这种社会风气的出现,与不公平考核不无关系。同时不公平的考核既无法帮助行政首长发现机关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也不能帮助公务员了解自己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及时改进和补救,更不能鼓励公务员之间相互比较,公平竞争,提高工作效率。所有这些,都无益于公务员制度作用的发挥。如果任其发展,不仅公务员制本身权威性会受到损害,而且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形式主义,降低了奖惩和提升公务员的可信度,严重影响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对现行考核制度的改进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客观公正的考核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保证廉洁。所以只有健全并完善与时俱进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公务员考核体系,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思想素质好、懂经济法律和管理的新型公务员人才。

3.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和措施。

提高我国公务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最终达到不断提高每一个公务员素质水平的目的。积极推行“量化考核”,充分发挥量化考核在考核过程中的精确性、规范性和易操作性等特点。

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职位说明书,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要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职位的要求,合理设置考核等次。考核等次是公务员工作实绩的反映形式,应尽可能具体清晰。针对称职等次平台过大的现状,可在现有的优秀与称职之间增加良好等次。在众多的公务员中的确有一部份人德才表现和工作绩效都比较优秀,但由于优秀名额的限制,只能评为称职等次,这一方面造成考核结果中称职等次比例过大,起不到考核的激励作用,其次,对定性的指标尽量进行量化。将德、能、勤、绩、廉五个大指标根据工作和任务的实际给予细化,达到可操作化的程度,同时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以体现以实绩考核为主的考核思想。再次,也违背了考核的客观公正原则,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成绩。考核标准量化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适当增加考核等次,实行分类考核制度

我国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不称职、称职,基本称职和优秀四个等次,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等次上,优秀等次的人员一般都按照所给比例确定,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两个等次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不能反映我国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考核结果的激励功能也难以全面体现。对此建议在优秀与称职两个等次之间增加良好等次,来区别称职人员中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与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差的公务员,做到考核结果的公正、合理,进一步完善考核的激励功能。

分类考核就是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在坚持考核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职位分类所建立的岗位职责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分类考核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对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应分别考核;这一点新《规定》第二条有明确规定。第二,按照职位特点,对从事专业技术、行政执法及司法工作的公务员,除运用基本的考核方法外,还要

采取相应的补充办法。由于我国公务员范围较大,涵盖面广,采取通用的考核方法,很难做到准确和科学,因此,在强调采用对所有公务员普遍适用的基本考核方法基础上,还应针对职位的工作情况和特点,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补充性的考核方法。

新《规定》中无条件地规定了各个参加考核的机关单位优秀等次人员的比例,为机关单位不管工作优劣,一律按人数分配指标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明显背离了考核的目的,削弱了考核的效果,因此,建议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即先制定本部门的总体目标,然后按照本部门总目标的完成情况确定适当的比例。

4.对完善量化考核的一些思考

公务员考核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是激励公务员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促进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量化考核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完善,才能发挥其更大的功效。因此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4.1进一步提高量化考核的科学性

在量化考核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指标、权重设置的合理性。从量化考核测评体系的建立到评分定等和考核结果的使用,涉及到方方面面,会遇到许多具体情况和问题。在实施量化考核的过程中,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好考核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在确定考核指标时,要力求具体,能用数据表达的决不用语言描述,做到易于衡量和测评,并能够被大家理解。同时,现阶段已经实施的量化考核工作还存在着民主化、公开化程度还不够高、在领导评价与群众测评的权重安排上往往偏重于领导测评等问题,因此,扩大群众参与度势在必行。在年度考核中可以吸收部分群众参加评议,适当加大民主测评的比重,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氛围,最大限度增加量化考核工作的“可信度”。

4.2坚持“以人为本”的考核理念

量化考核要真正成为一种先进的、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现代考核制度,除了要求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外,还需要在考核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人性化”的考核管理。考核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挖掘个人潜能,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手段。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每一个考核对象的价值与差异,理解、信任考核对象,并积极主动地做好考核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量化考核在改进我国公务考核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 2007

[2]刘维佳,王翌。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2007

[3]何丽娟,毛家琼。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06

[4]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M].人事部.1996年6月

[5]金太军主编.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M].2002年第1版,第64页

[6]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M].人事部.1996年6月

第二篇:浅议财产申报制度是否应写入公务员法

2006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我国五十多年来干部人事管理第一部总章程性质的法律,在干部人事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公务员法颁布后,一部分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财产申报制度应写入公务员法话题,社会上对这一有争议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说法不一。我认为随着公务员法的不断完善,人事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财产申报制度作为监督公务员的一个重要举措,写入公务员法是大势所趋。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财产申报制度写入公务员法有利于公务员法的进一步完善。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这直接关系政权巩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经济和财产,包括收入、住房、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重大事项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尽管财产申报在此次工作报告中仍未作为“制度”提出,相比之前中纪委等部门的文件,如今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财产申报的重视,这不仅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更是为各级公务员提出的要求,表明财产申报已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

—1—

财产申报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已有200多年,现在在我国公务员中实行,可能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但是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财产申报一定会在我国公务员管理中形成一种制度。 二是财产申报制度写入公务员法有利于公务员管理。公务员法对公务员队伍实行了更加细化的分类管理,坚持统一领导下的分类管理也是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公务员法规定了严明的行为规范和考核、惩戒制度,规定了公务员的9项基本义务、16项基本纪律,同时要对公务员进行了严格的考核; 增加了对主要领导成员的管理规定,反映在领导成员的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上;对公务员的离职从业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等。这些制度对公务员的管理起到了很好作用,如果要在严格考核的同时,再把财产申报制度写入公务员法,纳入公务员管理考核的一个方面,每年对公务员的收入、房产、车辆等财产进行公示,使一部分有想法得人不想贪,不敢贪,这样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管理,使公务员做到遵纪守法,政令畅通。

三是财产申报制度写入公务员法有利于加强公务员队伍的监督。公务员是国家公职人员,依据职责行使权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他们履行公职执行任务的活动和行为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公务员法,就是要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并建立健

全保证其义务权利落实的制度措施。实践证明,公务员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时,因为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等违纪违法的行为,给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失。如果把财产申报制度写入公务员法,公务员按照制度,如实地申报财产,就能对公务员进行监督约束,使其行为符合机构组织的期望和要求,防止和纠正非期望行为,促使公务员勤政廉政,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三篇:浅议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

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国家公务员能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管理具有特殊性,社会管理是一种“大管理”,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管理的多元性、治理性、协作性等特点,决定了公务员必须在本职岗位、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等领域迅速提高职业能力。

一、提升公务员能力范围

(一)职位胜任能力。公务员职位胜任能力与其在特定职位上所要履行的职责密切相关,检验公务员职位胜任能力将集中体现为公务员职位胜任特征上。职位胜任特征是建立在职位分类标准及分类管理基础上的一种评价要素。只有明确了职位分类和职位设置,并就职位进行评价分析,关注人的能力因素,才能显现为公务员职位胜任特征,进而明确相应职位的工作难易程度、责任轻重、能力要求和所需资格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位胜任特征就是职位评价和工作分析中的人、事结合,并以两种分析评价的综合结果来确定其胜任特征。

(二)公共服务能力。公务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的宗旨。在公共服务方向上应体现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既要有为民服务的心,又要有为民服务的本领。

(三)依法行政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是各行政部门的公务员努力掌握和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在依法行政的

1 过程中,要坚决克服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情代法,妥善处理社会转型期、改革深入发展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四)调查研究能力。善于采用各种调查方法,了解真实情况,运用系统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对调查的问题作出总体判断和估价,用事实、数据说话,为上级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调研成果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五)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明确学习的地位,建立学习型组织,掌握学习的方法,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并加以总结和提炼。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哲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一个有能力的公务员必然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公务员。

(六)创新能力。把创新的精神同科学的态度相结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扶植新生事物,总结新鲜经验,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一国两制”、“经营城市”等新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七)沟通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是开展工作所需信息吸收和传递的本领,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沟通气氛,善于化解矛盾,能够通过协调的手段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以满足工作需要。

(八)心理调适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工作、生活、事业上的压力具有忍耐、承受、克制、自我调解和控制的能力。

由上可知,公务员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现代政府能力体系,由多重的内容构成。这个构成受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体制、

2 行政机制、行政结构、行政关系等许多因素影响,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探讨,人的能力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但能力的发展变化不是平白无故就可以实现的。

二、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突出“两大能力”,抓住“三个重点”,健全“四个机制”。突出“两大能力”,即突出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抓住“三个重点”:一是重点抓好省级机关处级公务员调查研究、善谋全局和政策制定的能力提升;二是重点抓好市级机关科级公务员组织协调、有效执行、反馈信息的能力提升;三是重点抓好县级机关局长和乡镇长了解实情、发现问题、承上启下、组织实施的能力提升。健全“四个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能力建设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公务员主管部门牵头抓总、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公务员本人自觉参与的能力建设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理顺培训部门关系,开发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在发挥公务员培训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其他机构参与公务员培训,逐步建立以学分制为核心、开放竞争的公务员培训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建立健全轮换交流机制,形成公务员定期轮换交流、上挂下派、开发潜能的能力建设机制;四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形成考核内容设置科学、考核手段实用、考核结论准确、考核结果兑现的能力建设机制。

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对策措施包括:

(一)完善考试录用制度,严把队伍“进口关”

1.注重阅历经历,拓展吸纳基层和生产一线优秀人才进入公务

3 员队伍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确保从基层选拔大批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优秀干部充实各级机关。

2.坚持公平、公正,努力使考试的结果能反映考生的真才实学、综合素质及潜能,加快推进考录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3.严格标准条件,提高公务员调任工作的质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做到既强化交流,又防止漏洞,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

4.探索新机制,试行公务员聘任制度。为提高政府重大决策的科学性、重大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在个别条件成熟的地区或技术性较强的领域,开展公务员聘任制的试点工作。

(二)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公务员的能力

1.推进多样化的公务员培训。以多样化培训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在组织形态、内容确定、培训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要求。

2.建立完善适应能力建设需要的公务员培训体系。加强公务员培训基地的建设,扩大培训领域,提供差别化、高质量的培训服务。

3.提高公务员培训的质量与效率。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改革创新,在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及管理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4.建立公务员培训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以培训学分制为核心的管理和服务,健全公务员培训管理科学化、人性化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激发公务员培训的生机和活力。

(三)完善交流制度,磨练公务员的实践经验

4 1.推行下基层锻炼制度。对新录用没有工作经历的公务员,都必须到基层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

2.推行到重点部门、重点工程挂职制度。结合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选派公务员到信访机构、市长公开电话和重点工程进行挂职锻炼。

3.推行异地挂职锻炼制度。选派优秀公务员到经济发达地区或上级机关挂职锻炼。

4.推行省、市机关面向基层公开选调制度。面向基层公开选调公务员到省、市机关工作,提高省、市机关来自基层一线公务员的比例。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要建立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负责指导协调全省行政机关公务员能力建设工作。市、县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公务员能力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省以下垂直管理系统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公务员能力建设工作。公务员所在单位的人事(干部)机构负责本单位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具体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

(二)是要建立公务员培训全面协调发展机制。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培训支持力度,加强业务指导的督促检查,促进滇东、滇中、滇西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协调发展;促进省、市、县和乡镇培训工作的协调发展。促进公务员政治理论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发展,使全省公务员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

5 应。

(三)是要建立开放共赢的培训资源共享合作机制。建立公务员培训合作交流平台,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及远程培训、面授和国内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有计划地为全省各地培训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务员骨干。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机遇,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取得联系,争取试点支持,争取项目、经费、政策等专项扶持,提升云南省公务员培训工作水平。

(四)是要建立以服务中心工作为导向的能力建设机制。把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在培训中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本领、锤炼作风。把公务员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公务员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做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重点培训什么,调动公务员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公务员的潜在能力

1.增强考核针对性、有效性。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公务员不同职位,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正确使用考核结果,切实与改进工作、个人晋升和调级挂钩,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

2.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大竞争上岗制度推行力度,同时规范竞争上岗运作程序,增加透明度。

3.强化奖励惩罚制度。强化奖励激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4.建立“退居二线”干部的管理制度。

第四篇:浅议公务员的职业道德

经常听到其他行业的人铿锵有力的说“这是我起码的职业道德”,感觉很敬佩。其实每种职业都有道德准则,我们公务员也不例外。以前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概念模糊,这次在培训中倒是认真学习和思考了一回。

在我国,公务员是指“国家公务员是指依照法律在政府中

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在编人员,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职能的执行者”。公务员的职业特点是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他们除了严格依法行政,遵守公众的道德以外,还应遵循特殊的职业道德。在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忠于国家,严守机密;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忠诚积极、以身作则;依法行政,秉公办事等。

我个人认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公心”。就是用好手中的权利是为了人民,为了群众,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是以权谋私,不是权钱交易。这个权利是国家赋予你,是让你为老百姓办事的,不是给你个人享用的。有了这个“公心”,做事就有了准则,标准。做事的标准就是是否为老百姓着想了,是否办了事实了,而不是以个人是否会讨领导喜欢,个人只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标准。做事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能只考虑个人得失,是要有“公仆”的思想观念的。

公务员职业道德还要求要“依法行政、秉公办事”。有了“公心”后,还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就是要依法,公开、公平、公正。这就需要加强法制学习,要求工作公开制度化,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公正。

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在职业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远不能适应“廉洁、公正和高效”的时代要求。经常听到腐败案例,经常有对机关作风的曝光新闻,还存在公务人员创新工作精神失落,应付差事,工作不积极主动等等的现实状况。

我认为要加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一要加强学习,树立榜样;二是党员和领导干部要起带头表率作用;三是要完善监管制度,要奖罚分明,弘扬正气,整顿风气。

用道德对公务员行使“权力”的行为加以约束,虽然不如法律约束那样直接有力,但它却是一种持久地、广泛地发生调控作用的力量,也是唯一的一种内在的、自律的调控力量。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也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行政工作的新情况对行政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篇:浅议如何改革我国公务员的监督系统

摘要:近些年来,权利腐败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在思索、探讨权利腐败在我国产生的总体根源,寻求有效遏制权利腐败的根本途径时充分认识到:必须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完善监督机制,是加强监督工作的基本途径和保障,因而是需要我们着重研究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公务员的监督系统。

关键词:完善监督系统

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利的人们使用权利一直遇到有边界的地方才休止。”这种人,把权利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信奉权利至上,他们为了得到权利,大搞请客送礼、拉帮结派、攀龙附凤,一旦权利在握,便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在有限的权利和任期内为所欲为。对这样无限膨胀的权利,不限制、不监督、不制裁、就是对国家前途不负责任,对人民利益的漠视,广大人民群众是决不答应的。因此,完善我国的公务员监督制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公务员监督概况

公务员的监督,是指依法享有监督权的监督主体,通过法定方式和程序对公务员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综合管理的活动过程。我国公务员监督的主体包括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群众团体与公民个人等,监督的客体是公务员从事的公务行为,这种公务行为往往是公务员代表国家意志,以国家的名义作出的行政行为。

我国对公务员的监督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和行政机关外部监督两大系统,其中内部监督是根本,外部监督是对内部监督的重要补充。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的 主要形式有:自上而下的监督,即一般监督;行政监察,即专门监督;审计监督。

行政机关外部监督的主要形式有:法律监督,即法治监督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相对于人治的一种监督,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既是权力机关也是立法机关,它对公务员的监督是具有国家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政党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及其专门机关,对公务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等情况所进行的监督,监督的方式还包括专门设立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主要从事查处党员违反党纪国法的案件。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公务员的公务行为实施的司法监督;社会监督是指人民群众、社会舆论和社会团体,依法对公务员实行的监督,群众监督主要是通过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等形式来实现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报刊、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介对公务员的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主要表现在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协商进行的民主监督、基层群众通过组织社会团体对公务员服务社会的监督等等。

二、我国公务员法治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公务员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是某些监督机构监督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自觉性,有一小部分干部和群众认为监督只是一种形式;另一方面是被监督者中个别人拒绝监督,无视法律地凌驾

于组织之上,对于人事等方面的决策常采取领导说了算的作法;还有一方面就是部分监督者对干部监督心存疑虑,怕遭到打击报复,把个人利益与监督义务联系起来而不敢监督。究其原因,除了人们“官本位”思想作祟,根本上的是在于我国监督体制还不够健全,约束力和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所以解放思想,建立健全监督法律体系是必由之路。

(二)监督主体间需要建立更加高效的协调机制

国对公务员的监督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和行政机关外部监督两大系统,面对集中型的行政权力,我国实施《公务员法》进行规范,使公务员监督主体内外分化,从两个不同从属范围对公务员进行监督约束,在监督主体中,主要包括各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检查机关、审计机关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等等。在众多的监督主体内党的监督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相对其他监督主体更具有权威性。在工作实践中,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中心的国家机关之间,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之间的权力分工和运作的制约机制、监督机制存在着少数不完全协调的现象,某些层面未完全形成相互衔接的权力与责任关系网络,致使出现个别的权力失范、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现象。如何把人民代表大会等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力充分发挥作用,这需要各种监督形式通过法律渠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建立起更迅速、高效、灵敏的监督协调机制。

(三)执法程序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的公务员监督体制经过多年的变革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

个由多元化监督主体构成的立体监督网络,但该监督网还不够完善,有时会出现监督漏洞,造成防范不到位、对腐败行为的监督难、调查难等社会现实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监督体制存在着执法程序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相关公务员监督法律法规虽然有涉及监督的运行形式等细微内容,但是深入研究还不够,监督机构在执行监督权力的程序上的快捷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这个问题,必须建立起有防范作用的预警机制、严密执法的监督过程、快速处理的事后监督等具体内容,防微杜渐地加强监督。

三、如何对公务员监督机制的改进与完善

(一)建立高度权威性的独立化的廉政监督机构

根据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必须建立专门的反贪污贿赂调查机构,该机构的最高领导人只需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或最高机构负责,而不必手其他行政部门的制约;相反,该机构却具有依法监督并制约其他行政部门任何人滥用权利的权利,把制约权利落到实处。同时,该机构的人员聘用、经费预算等也必须独立于其他行政部门,使其不受牵制。

(二)建立广泛、灵活、便利的社会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这种自上而下的社会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尤其是还没有具备应有的社会监督条件。我们应该按照社会监督的要求,努力做到:尽可能地实行政务公开,建立能广开言路的接受举报、投诉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能广泛、准确、及时地表达人民群众看法的民意测验机制,更好的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其他社团组织联

系群众、监督政府及公务员的桥梁作用,并以法律的形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进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群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能正确及时地予以处理呵答复。

(三)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新闻舆论犹如腐败分子的揭短器,要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就必须为新闻媒体授权,鼓励新闻媒体除了宣传政绩之外,还要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反面报道,揭露腐败分子。同时,纪委和监察委员会还要联办《反腐报》,专门披露和报道反腐信息。通过新闻媒体积极推进我国监督民主化,公开化建设,提高全民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

(四)让权力阳光在行

定时公开公务员的权利,以及公开期间做的事情,如有违反权力以外的事情,人民群众将可如实举报,一经查处,严惩不贷。

结束语

我国公务员的监督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立长久治安的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对于公务员的监督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与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更好更可靠的使公务员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申和平,加强对公务员权利的监督机制建设,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增

(3) 李大林,李昊,发达国家、地区公务员监督机制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

2008,(11)

上一篇:秋游胜溪湖森林公园下一篇: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