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护本科理论教学大纲

2023-01-25

第一篇:内护本科理论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工商管理系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课程编码:1111203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 适应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执笔人: 审订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宏观经济学》是经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总体结构、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同学派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运行的基本趋势进行初步的分析。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了解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的实践和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

本章为宏观经济学的导言,简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问题,讨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分析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本章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定义和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五个总量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2、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

3、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投资--储蓄恒等式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6学时)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只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被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本章介绍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讨论短期内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政府收支(财政)对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提出乘数原理。本章的内容,要求学生作为重点掌握。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

2、均衡国民收入及其决定因素

3、财政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 第一节投资与储蓄的相等

第二节消费函数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节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和乘数论 第五节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6学时)

现代市场经济中同时存在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强调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并非相互独立,货币对经济非中性,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章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引进货币市场因素,讨论两个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情况下,总需求水平和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建立起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工具之一:IS—LM模型。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包括模型的推导)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练习运用模型。

本章重点与难点:

1、投资需求函数;

2、IS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及 LM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4、IS—LM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一、投资与利率;

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四、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第二节IS曲线

一、IS曲线及其推导;

二、IS曲线的斜率;

三、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二、货币需求动机;

三、流动偏好陷阱;

四、货币需求函数;

五、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LM曲线

一、LM曲线及其推导;

二、LM曲线的斜率;

三、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IS—LM分析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6学时)

宏观经济政策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其理论基础是IS—LM模型,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并从实践方面讨论西方国家如何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考察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内容也是财政学和货币银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掌握诸如政策目标、各种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了解各种经济政策的适用条件及其局限性。

本章重点及难点:

1、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

2、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

3、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

4、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5、财政政策工具及其实施;

6、货币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7、各种经济政策的适用条件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影响;

二、财政政策效果和“挤出”效应;

三、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

四、财政政策工具;

五、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六、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七、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含义及效果分析;

二、银行和存款创造;

三、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演变 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学时)

价格水平同产量(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IS—LM模型假定价格水平是不变的,没有讨论价格水平同产量(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AD)—总供给(AS)模型则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价格水平和产量(收入)水平的决定。AD—AS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宏观经济学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基础。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包括模型的推导)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练习运用模型。

本章重点及难点:

1、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

2、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长短期的区别AD—AS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第一节总需求函数及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一、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

二、劳动市场均衡理论 第三节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短期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长短期曲线的同时使用及其政策 第六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第六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3学时)

前述各章讨论的是封闭型经济,但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国经济都是或多或少对外开放的,即所谓的开放经济。因此,西方宏观经济学也必须分析和说明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本章介绍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分析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提供理论准备。本章内容是国际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重点及难点:

1、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贸易组织;

3、国际贸易政策;

4、国际金融体系。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四、约翰.穆勒的国际价值理论—相互需求说;

五、马歇尔的国外贸易需求曲线;

六、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七、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第二节国际贸易组织 第三节国际贸易政策

一、关税及其经济效应;

二、非关税壁垒;

三、当代世界贸易政策

第四节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制度

一、外汇与汇率制度;

二、国际货币体制的演变 第七章开放经济理论(5学时)

本章介绍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论述用来解释经济贸易余额和汇率的IS—LM—BP模型,分析贸易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讨论国际经济对一国经济的作用。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包括模型的推导)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练习运用模型。

本章重点及难点:

1、BP曲线 IS—LM—BP模型;

2、开放经济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一节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二节经常项目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节资本项目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第四节国际收支的平衡

第五节调整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的政策

第六节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数学小结 第八章通货膨胀理论与失业理论

(5学时)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两种现象,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本章介绍西方通货膨胀理论,考察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分析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讨论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以及介绍西方失业理论,考察失业形成的原因,分析失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效应,讨论治理失业的政策。

本章重点及难点:

1、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分类;

2、通货膨胀的成因;

3、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4、菲利普斯曲线;

5、奥肯定律。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种类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起因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起因;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节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

第四节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第五节其他对付通货膨胀的办法 第六节失业概述

第七节失业的经济影响及奥肯定律 第八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九章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理论

(5学时)

经济增长理论及经济周期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介绍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考察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讨论理想的经济增长率以及实现理想经济增长率的途径以及有关经济周期一些基本概念。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模型(包括模型的推导)及其理论含义。

本章重点及难点:

1、经济增长的源泉;

2、哈罗德—多马模型;

3、新古典增长理论;

4、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5、经济周期理论;

6、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节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三节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二、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三、增长率的分解

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五节最优经济增长途径简述

第六节经济周期理论概说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阶段;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三、经济周期理论概说 第十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学时)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沿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三条线索发展的。本章介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目的是使学生概略了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

本章重点及难点:

1、货币主义(新货币数量论);

2、自然率假说;

3、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5、粘性价格理论;

6、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波动理论

第一节三个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概述 第三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概述

第四节新增长理论概述 第五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

三、教学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经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四、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经贸及管理类本科各专业。教学总学时数为48学时。课堂教学以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微观经济学之后的第二学年上学期。

五、教学参考书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十九版)(中译本)[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宋承先,许强.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六、学习网站

[1]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址:http:/// [2]人民网,网址:http:/// [3]新华网,网址:http:/// [4]中国经济网,网址:http:///

第二篇: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

关于做好2011级本科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的通知

各院(系):

根据我校2011级本科各专业培养方案精神,现就做好2011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实践的班级:

1、全校2011级本科生;

2、已参加社会实践但成绩不及格的2010级本科生。

二、实践时间:2012年7月8——8月30日。

三、实践主题:“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要求围绕自己所居住城镇(社区、街道)、农村、企业等的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内容进行调研。具体围绕某个城镇(社区、街道)、农村、企业等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做法、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文件后面附参考选题,题目可以根据地域不同而调整。

四、实践的方式和方法:

1、集中实践:各院系推荐2名优秀学生干部,于7月9-11日,由思政部教师带队集中到厦门市进行实践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论文或报告。

2、分散实践:大部分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所居住的城镇(社区、街道)、农村、企业等进行调查研究。在今年8月30日前自行完成调研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论文或报告。

五、实践结束后每位学生需要上缴的材料:

1、参加社会实践调研证明书一份;(装订在实践论文的封面后即第2页)

2、调研论文或者调研报告,纸质稿一份、电子稿一份。(3000字以上,统一用A4纸打印,具体格式要求见思政部网站)。

六、要求及注意事项

1、调研论文(或者报告)要紧扣主题,突出理论创新,侧重对策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2、调研论文(或者报告)要文笔简练、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字数在3000以上;

3、调研论文(或者报告)页面设置:纸张A4纸。打印格式:大标题三号黑体,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正文五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3。调研论文(或者报告)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院系及班级、联系电话,摘要、关键词,正文(3000字以上),结语(说明调研论文的形成经过)。

4、调研论文(或者报告),以班级为单位,将各班论文清单以及所需要上交的材料,在2012年9月20日前统一报送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学秘书周瑾老师处(厚德楼117办公室),逾期不候。缺交者或实践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依照三明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5、在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师生要加强安全责任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如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与指导教师和辅导员联系。

6、实践调研论文成绩实行五级记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为了切实保证实践调研的质量,杜绝任何形式抄袭。一旦有实践调研论文被确定为抄袭,成绩就记为不及格。

7、实践调研证明书、调研论文(报告)格式、指导老师名单、实践论文范文等材料,请到三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网站“实践教学”栏目中下载。思政课教研部网址:

http://218.5.241.11:8035 或者进入三明学院首页右下角的系部链接,点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进入。

教 务 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附参考选题:“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主题调查研究选题指南

1、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2、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3、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4、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方法和对策

5、社会矛盾源头预防机制研究

6、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

7、如何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

8、社会管理创新与司法公正研究

9、社会管理创新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

10、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研究

11、客家文化在社区管理体制中的作用

12、客家文化视域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

13、客家文化语境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14、试论中国文化传统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借鉴

15、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研究

16、社会管理创新对××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

17、××市××区社会管理创新重点解决的问题研究

18、××市××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路径研究

19、关于创新××市社会管理理念思路的研究

20、关于创新××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

21、关于创新××市社会管理法律政策的研究

22、关于创新××市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问题研究

23、全域城市化过程中××市社会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

24、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25、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研究

26、公众参与对社会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

27、党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28、国内外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研究

29、当前中国社会管理需要关注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30、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与方式

31、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作用发挥

32、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研究

33、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需求研究

34、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35、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背景下普通高校学生生存发展状况及问题研究

36、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背景下理工科学生生存发展状况及问题研究

37、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背景下文科学生生存发展状况及问题研究

38、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年公益事业发展模式研究

39、多重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社会治理

40、村民自治、精英治理与乡村社会重建

41、乡村家族宗族关系与地方治理

42、乡规民约与乡村社会秩序

43、乡村组织变迁与农民再组织化

44、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变迁

45、乡村公共品供给与管理

46、乡村精英、国家政权和农民互动关系研究

47、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婚姻变迁

48、乡村社会特殊人群的社会生存(乡村干部、留守主妇、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光棍群体、乡村混混等)

49、民间信仰与村民精神世界

50、返乡农民工与村庄经济发展

51、乡村社会治安现状与改善思路

52、乡村养老困境与养老模式选择

53、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生活环境管理

54、农民文化生活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55、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管理创新

56、社会协同机制的构建与社会管理创新

57、基层民主实践与社会管理创新

58、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59、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法治调查研究

60、新公共管理语境下的服务型警务构建

61、公安机关社会矛盾化解模式调查研究

62、民间组织与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建构

63、其它与社会管理相关的选题

第三篇:2013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形成作业1:

小组讨论问题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个人讨论观点:民族关系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力和民族发展,这些是民族关系的、热点和主题 小组讨论提纲

讨论时间:本学期第三周 讨论地点:本班教室

讨论方式:每班分两组,每组确定五名中心发言人,按照讨论提纲精心准备,交替发言,发 言时间不得超过4分钟。

讨论题目: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讨论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搜集相关素材。

2、明确了解和掌握关键词中的重要意义。

3、讨论过程中发言人观点明确,做到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允许保留自己的观 点。

讨论提纲:

一、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

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赋予的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 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1922年10月27日说过的一段话:“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是我们完全相信,在类似的情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是创造条件来安排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二、民族权力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方方面面的平等利益,民主权益,民 族权益也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平等,自由发展的民主权利和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驶的程度是民族发展关系程度的测量表。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受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反过来民族权利享有和行使状况又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三、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

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民族关 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因为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民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因此,民族发展的权利和利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总之,在我国民族关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上三个方面,尽可能采取特殊、灵 活和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民族发展和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满足或照顾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发展利益。

形成作业2: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请各位同学对此论文自行删减)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

我们党和国家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有其必然性的,是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一)从历史情况来说,我国在政治制度方面长期存在两大主要特点:一是它的统一性,二是中央集权。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则国力强盛、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分裂则国家衰败、民族分争、人民困苦。我国在解放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保持了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符合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从现实情况来说,首先,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地大物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种情况决定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第二,我国民族分布情况复杂,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显著,只有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与其经济、政治条件相称的不同规模的自治地方,才能适应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的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第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我国民族关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各民族和则两利,分则两害。只有在统一国家中采用民族区域自治这种形式,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各民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中,不但建立了工人阶级同农民以及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也使我国各民族人民进一步团结起来,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离的联系。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一)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列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多民族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马列主义从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出发,坚持建立集中统一的大规模的国家的原则。同时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建立现代真正民主国家的条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

途径。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让各民族实施地方自治或区域自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纲领性原则。

我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各民族包括汉族在内,都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都是被压迫民族。特别是如前所述,我国从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国内各民族不仅没有出现过分裂,相反的团结得越来越紧密。截至 2003 年底,我国共建立了 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 5 个自治区、 30 个自治州、 120 自治县(旗)。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 55 个少数民族中,有 44 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71 %,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64% 左右。

(二)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发展

我国不仅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自治的论断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而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有的酿成局部战争,严重影响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这方面,中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于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能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参与国家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管理的民主平等和平等自治权利。这主要体现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在我国,无论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事业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形式。这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实现。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自身及其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开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新阶段。少数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各项事业。这就能够最广泛的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人民都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中。

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是通过发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来实现的。二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为自治机关把管理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管理本地方的自然资源,并可以根据

法律的规定和国家的规划,优先合理的开发利用。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进行资源开发是,要对该自治地方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于协调各民族间关系,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

一、社会安定的目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疏通改善民族关系,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边疆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和统一至关重要。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有利于打击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形成作业三:

一、 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2、 民族属性、民族特征

3、 血缘

4、 社会、历史

5、 权利和利益

6、 阶级斗争

7、 大分散、小聚居

8、 1.9万

9、 提高民族素质、民主的组织形式

10、 设立和建设,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11、 发展与进步

二、 单选题

1.B 2.A 3.D 4.B 5.D 6.C 7.B 8.C 9.B 10.D

三、多选题

1.ABDE .ABE 3.ABD 4.ABCDE 5.ABCD 6.ABCE 7.ABCDE 8.ABCE 9.ACD 10.ABDE

四、辨析题 1.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的问题。

2.错: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3.错: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的主要标志。 4.错:民族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最终结果是语言的整合和文字的统一。 5.对 6.错: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五、论述题 答案:P98——P100

第四篇:本科教学评估的意义本科教学评估从2003年开始

本科教学评估的意义本科教学评估从2003年开始,国家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并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将会使得中国的高校获得新一轮的全面发展。评估不是改革,但是它却能促进改革,甚至成为当前促进高校改革、加大对高校投入的最重要保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评估只是一种手段,它最终的目的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然,这才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改革,对高校自治、学术自由等有着非凡的意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现了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即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狠抓教学质量,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

1.教育部组织的评估是对学校的外部评估,是为了促进学校内部建立起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起一套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体制。

2.通过外部评估要逐步建立起定期向社会提供高校有关信息的机制,来满足学生或家长选择学校的需要。

3.通过外部评估,学校在接受社会监督的同时也会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4.面对国外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和教育市场竞争,学校要不断地增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生存发展的能力。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只有能生存,才能谈得上发展。

5.通过评估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可信度,有利于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适应世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趋势

第五篇:护理本科实习大纲

本科生实习大纲

一、通科实习大纲

(一)护理程序

1、实习目标

(1)能熟练应用护理程序进行整体护理。

(2)按健康评估和基础护理项目的要求,熟练掌握各项操作。 (3)熟练掌握基础护理理论、技术操作及各项常规护理、特别护理。

(4)能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

(5)应用沟通技巧与患者、患者亲属及其他各类工作人员进行交往。

(6)运用所学知识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2、实习内容

(1)学习要点:①熟悉护士的基本职责和各班次工作程序;②了解病区布局特点及主要设备、设施。③掌握一般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特点。④每人分管若干张病床,熟练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以及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文化在内的健康评估,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进行健康宣教(含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及出院指导),评价护理效果;⑤对各类病人进行饮食指导;⑥掌握病情观察的要点和重点,准确、客观、适时地记录病情变化及护理措施;⑦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医嘱处理;⑧参与危重患者的特别护理及临终护理。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护理查房及疑难病历讨论,参加医疗查房。

(2)操作技能:铺床法、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晨晚间护理、出入院护理、生命体征的测量和记录、冷热疗法、口服给药法、雾化吸入法、无菌技术操作法、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法、输血法、常用过敏试验法、膀胱冲洗术、灌肠法、肛管排气法、给氧法、吸痰法;口腔护理、床上洗头、床上擦浴、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导尿术、鼻饲法、尸体料理、各项身体评估的方法。

3、考核

(1)基础理论:各科室出科考试卷包含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理论考题。

(2)护理操作:包括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和身体评估技能考。

(二)护理教育

1、实习目标

(1)能组织典型病例的护理查房。

(2)能担任临床小讲课任务。

2、实习内容

(1)教学查房:学生在内、外、妇、儿科实习期间,各病区根据本专科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教学查房,每批安排1-2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实习后期,安排护理本科生组织教学查房1-2次。

(2)讲课:护理部每月组织给全院实习护生讲大课一次;各科室根据围绕专科疾病特点,结合具体病例,每批安排1-2次小讲课。实习后期,安排每名本科生小讲课1次。

3、考核

(1)上交授课教案1份 (2)上交护理教学查房记录1份

(三)护理管理

1、实习目标

(1)了解护士长的工作职责及管理方法,熟悉护士长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本程序,能根据病房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排班。

(2)学习护理质量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法,对基础护理、护理文件、病房管理、消毒隔离、专科技术操作的质量进行评价。 (3)在带教护士长的指导下,协助主持科室业务学习、护理工作讨论会、交班会。

(4)通过参与病区的护理管理,发现问题,并提出有关护理管理改革的设想。

2、实习内容

(1)根据病房实际情况见习护士长排班。

(2)参与科室业务学习、护理工作讨论会、交班会。

(3)协助护士长进行病房护理质量评价(现场评价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操作、护理文件书写、主要急救物品的备用、病房秩序管理、医嘱查对、预防医院感染措施等)

3、考核

完成护理管理实习心得体会一份。

(四)护理科研

护理本科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须通过开题报告程序,运用护理研究等学科的知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论文一篇。

1、实习目标

(1)培养科研意识,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能够利用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查新。

(3)确定一个可研究的题目,按照科研设计的方法,通过开题报告,提出研究方案。

2、实习内容

(1)在科研指导老师指导下,掌握论文选题、科研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围绕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重症监护、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领域,选择研究内容。

(2)一般在实习4个月内找出研究问题,拟出研究方向,与指导老师协商后确立研究课题; 实习8个月内完成文献查阅、资料的收集整理;实习后期完成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3、考核

实习后期完成开题论证报告书一份、实习结束前完成毕业论文1篇。

二、实习结束考核

实习结束后,每名学生返校时须上交下述文档,上交不齐者视为未完成实习任务;

1、 实习总结一份(用A4纸、小四号宋体字打印,不少于1000字)

2、 授课教案一份(按嘉应学院教案格式书写)

3、 护理查房记录一份(按实习医院表格填写)

4、 危重患者护理记录两份(含评估单、护理记录单、护理计划、健康教育单)或整体护理病历一份(用实习医院表格手写)。

5、 开题论证报告书一份

6、 毕业论文一份

上一篇:那家保险公司排名第一下一篇: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