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孩子爱的心灯

2022-09-11

前不久, 天津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 90%以上的孩子有“惟我独尊”的倾向, 具体表现为, 他们很少帮父母做家务, 没有觉得父母挣钱辛苦, 也很少帮助身边的人。另外, 在公共场合对100名6岁到15岁的孩子调查结果显示, 97%以上的孩子并不知道助残日、盲人节、老人节等日期, 家长也很少利用这样的节日对孩子进行助人、爱人的教育。在这些孩子中, 主动帮助过残疾人、老人或是自己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的人只有2%, 父母生病时知道照顾、安慰的只有12%左右。我们也可在周围的孩子中了解一下:有多少孩子记得住自己父母的生日;有多少孩子能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 其中很多是孩子自己的事;更有多少孩子能在父母劳累、生病时主动关心、照顾、安慰……据某中小学生情感状况调查, 约有78%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近56%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 82%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4%……

以上这样的调查结果是我们期望的吗?我们付出的爱真能如我们所愿的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吗?其实, 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过度的单方面强调给予孩子爱, 却无意识的将孩子扭曲的定位于只是单向接受爱的位置, 忽略了爱的双向的本质, 我们往往很少积极引导孩子去感受他们所得到的爱, 尝试付出爱, 缺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爱的教育”, 这样是极其不利于其心灵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的, 我们爱孩子是需要智慧和技巧的, 否则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而且很难逆转。

第一、对孩子无条件的给予, 会让孩子只知索取而不知感恩。在接受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时, 在接受教师耐心教育帮助时, 在遭遇困难得到别人援助时, 没有感谢, 没有感恩, 习以为常, 心安理得。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一切都是应该的!心灵变得麻木, 渐渐丧失感受爱、体会爱、感受幸福的能力。

第二、孩子会觉得自己可以不费力就得到想要的, 慢慢形成“不劳而获“的思想, 由此兹生惰性。

第三、长期以“我”为中心, 自私、贪婪, 永不知足、造成人格扭曲。

第四、成年后不能与周围的同学、同事正常友好的相处, 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很难融入社会, 出现自闭自卑等人格缺陷。

第五、步入社会不能在“无条件”获得的时候, 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抱怨甚至仇恨、敌对心理……

如此种种都不是我们最初爱的目的。“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的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羔羊跪乳, 乌鸦反哺, 动物尚且感恩, 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小树苗的根如果接受了太多的水和肥料反而会烂掉, 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只是接受太多的爱也会枯竭、麻木, 反而不懂得爱和付出爱。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付出爱的机会, 也就是给孩子爱的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那么如何教育孩子“付出”爱?

重身教, 不狭隘。我们往往会给自己的孩子许多无私的爱, 而给予他人的的爱却少之又少。我们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买非常贵的玩具, 却不愿意把一个旧的玩具送给周围需要玩具的孩子, 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弄破点皮就急得什么似的, 看到其他孩子受苦却无动于衷……孩子一一看在眼里, 我们给他们的信息就是爱护自己的东西, 无须关心其他的人和事。我们付出的越多, 孩子就越冷漠和自私。我们只有付出“博爱”, 鼓励孩子去关心同情周围的人和物,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才能给孩子一个付出爱的机会。

不独享。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 吃、穿、住等方面都以孩子为中心, 孩子觉得全世界都应该照顾他。好的东西不要让孩子独享, 和家人、小朋友一起分享。比如孩子的小点心, 你鼓励他分给旁边的小朋友或是和全家人一起品尝说:“有东西大家分享才是好孩子。”他自私本性就被你的表扬压下去了。渐渐地, 孩子就会“付出”了。孩子长大了和周围的人相处时就没有“独占”的心理, 会把自己的快乐、财富与人分享, 从而形成良好愉快的人际关系。

不包办。我们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在中国的大城市, 我们几乎每天能看到, 孩子从学校里蜂拥而出, 年迈的祖父母第一个动作是接过孩子手中重重的书包。家长们根本没有让孩子体会生活中的艰辛, 把一切都承担下来, “当一切变成‘理所应当’时, 谁会对一个人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感恩呢”?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学习技能, 学习语言, 学习爱。我们不要去做孩子能做的事, 让他慢慢练习, 体验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和快乐。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克服。孩子由于亲自实践过, 他们会很愉快地接受我们的帮助, 心里充满了感激。其实我们也无形中教育了孩子要帮助有困难的人, 孩子由于体会到了受人帮助的幸福, 他们一定会乐于帮助他人。

不抱怨。如果我们总是抱怨周围的人不好, 抱怨生活的不公……那么, 孩子的心里也会常常觉得自己亏了, 对周围一切充满抱怨、仇恨, 没有“付出”的概念。尤其是一些大人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父母很不合适。试想, 孩子将来不也会一样抱怨着含辛茹苦的我们?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得到和释放应保持平衡, 事物才能正常运行。爱是人世间最大的能量, 我们给孩子的爱是能量的得到, 孩子爱的付出就是能量的释放,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或许孩子的回报有时反而会“越帮越忙”,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孩子的回报, 或是因为怕孩子累着而拒绝孩子的爱, 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 只会让孩子变得冷漠、麻木。孩子天真的感情, 质朴的爱表现在给大人搬张板凳、递块毛巾、擦擦汗、扫扫地, 咬一口她吃的东西等琐碎的、不起眼小事里, 我们要欣然接受并表示赞许, 比如说一声“好孩子”, 作出相应亲热的反应, 使孩子的心灵始终沐浴在甘甜、温馨的气氛之中。他会很欣喜, 这一顿精神食粮使她小小心灵得到满足, 行为得到鼓励, 积极性也被调动。父母生病了, 试着给孩子照顾的机会;父母上班累了, 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公交车上让孩子给老人让座位;在外边玩的时候照顾别的小朋友等。借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 使孩子明白帮助别人, 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快乐, 付出比接受幸福!时间长了, 孩子不仅学会劳动, 而且还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遇事会替别人着想, 关心理解他人, 孝敬老人。同时, 还要经常通过现身说法、对比分析, 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给予他的爱, 学会对一切帮助过他的人心存感激, 这样孩子才能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爱, 是一种需要, 更是一种能力。感受爱、体会爱、付出爱,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让我们欣然接受孩子爱的付出, 让孩子在学习付出爱的同时, 享受付出的快乐。让我们带领孩子怀揣一颗感恩的心, 学会感谢赐予我们生命的父母, 感谢阳光和雨露, 感谢身边的一切人和事, 感谢生活中的坎坷和磨难……它们让我们的生活真实而绚烂, 让我们成长和成熟;让我们用爱的音符构建我们和谐美丽的校园和社会!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上一篇:人文关怀在老年人生活中的作用研究下一篇:微课在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