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考

2023-04-01

第一篇:乡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考

关于“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材料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于“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材料范文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部署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必须讲究一个“实”字,统筹谋划,真抓实干,强力推进。结合几年基层工作经验,关于如果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本人有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是经济之本,乡村振兴的根本前提是产业振兴,从农村产业发展看,一个有效的路径,就是依托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议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骨干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促进特色产业和旅游扶贫等产业快速发展,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通乡村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养一批本土化的农村电商经纪人,打造一批电子商务示范点,提高偏远农村地区农产品对接市场的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建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多样社会治理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抓住健全乡村组织体系这个关键,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组织的战斗堡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帮助群众解决上学、看病、就业、水电、住房等民生难题,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实际困难。选好配强农付基层组织带头人这个“领头羊”,特别是选准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着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持续用好专项整治这个有力手段,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的整治,坚决防止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像主义,弄虚作假现象,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三,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开发。要实现乡村振兴,关健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和才干,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向农村选派了大批干部和人才,但从长远看,派去的人总是有限的,关键还是依靠本土人才,要高度重视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农业类职业学院开展技术培训,支持有关高校到农村设立教学点,积极创办乡村夜校、农民讲习所,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加强多层次教育培训,培育一批“不离土、不离乡”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把“高手”留在民间,辐射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第四,着力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和乡风民俗。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家风,朴素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结合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建立健全农村小河流域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农村污水处理管网,加强农村生活垃极收运处置体系的全过程监管,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坚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村优秀文明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加大对古乡镇、古村落、古建筑等保护力度;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群众团带动机制,重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注重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型农村文化,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树立文明乡风。

关于“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材料范文二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地位的总判断,既有“重中之重”地位的再强调,又有“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新定调。如何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我认为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农业结构改革,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围绕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农村产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集中。加大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升农产品的科技、绿色含量,引导农业产业向精细化纵深发展。同时,通过实施品牌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为新兴农业转型发展树立成功典范。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长期以来城乡投入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居住环境较差、产业配套设施与服务缺乏,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多重短板。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推动水利、公路、水运、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优势,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城镇统筹规划力度,打造一批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三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制度保障。在深化农村改革进程中,要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关键是要深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的综合改革,做好农村改革的制度保障。要完善“三权”分置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为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供有力支撑。要推进“三变”改革,更好地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积极探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序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支持各县市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要逐步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关于“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材料范文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找准定位、持续发力,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抓组织振兴促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政治组织,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属性,突出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抓好农村基层党建之魂。扩大党组织有效覆盖。对于符合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做到应建尽建;对于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加强党的工作。注重创新组织设置,探索将党总支设在产业联盟上、党支部设在产业协会上、党小组设在产业联合体上,不断织密组织网络。推进党组织的有效领导。党组织要领导并支持其他各类组织依法依规行使职权,逐步健全完善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一核三体”运行机制。组织党员有效聚合。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基本制度,全面推行“主题党日”“党员活动日”等做法,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建立党内关爱资金,增强广大党员荣誉感归属感。

基层党建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倾听时代声音、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抓基层党建,就要奔着问题抓、按照要求抓、结合实际抓。抓实抓活党支部。强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分类抓好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让党组织能落实、好操作,让党员想参与、有收获。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深入开展示范点创建活动,每年倒排一批软弱后进村党组织进行循环化整顿。切实提升凝聚力。党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联系服务群众的质效,来自于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要健全服务体系和链条,把农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要把抓发展有机融入基层党建每个环节、每个要素,落实基本制度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组织活动要结合重点任务,发挥党员作用要着眼群众需求,确定党建项目要立足破解发展难题。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要把党员、群众和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以发展成效检验党建成果。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好,把农民群众团结服务好,需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放在心上、任务抓在手上。要强化责任担当。把抓农村基层党建作为分内职责,层层建立抓农村基层党建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把基层党建和日常工作一同谋划、一同研究、一同推进。把抓农村党建工作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聚焦党建主责,直接部署推进。要强化务实创新。加强调查研究,把形势的变化分析透,把基层的诉求弄明白,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推动农村基层党建顺时应势、固本开新。

关于“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材料范文四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三农”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恶劣,就不能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更无法达到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上。作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是习总书记很关心得问题,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更是成为政府最关注的重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农村人也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比之前的统筹发展更加具体;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无疑给广大农业经营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是切中了农村人才短板的要害;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新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

在十九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这艘巨轮的领航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破浪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材料范文五

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019年2月20日,马兴瑞主持召开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李希书记针对广东农村的具体情况,做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国家层面的目标对基层目标任务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湛江开发区的农村存在典型的问题。一.规划差,自然村的道路狭窄,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排污沟没有规划,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质量;没有产业规划,村里大量可耕作农田荒废,无人打理。二.城乡二元化发展。城市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消费水平等都远远高于农村水平。这些都是湛江开发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开放农村公共资源。农村有集体建设用地、森林湖泊等公共资源,找到有资质的企业,利用东海岛大工业化的优势,吸引企业家或者乡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二.争取政府政策扶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不是向政府单纯的要资金输入,产业扶贫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贫。要多渠道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着力发展适合各个村的大项目。三.从吸引人才上突破。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创业,政府的人才略也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乡。四.找有资质企业规划村庄建设。要用一个长远的眼光来规划整个村的建设,利用农村的本土资源,规划新产业,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将规划与运营有机结合,让更多人爱上乡村。五.做营销宣传。找到合适的营销卖点,东海岛中科炼化、宝钢有大量的工人,可以从周末休闲农庄入手来营销。

关于“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材料5篇

第二篇:**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

白委﹝2019﹞号

中共**自治县**乡委员会

**自治县**乡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村:

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先现将《**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识贯彻落实。

附件:1、**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

中共**自治县**乡委员会

**自治县**乡人民政府

2019年8月19日

**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好我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研究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发挥**资源优势,壮大支柱产业,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共同进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融,田园、家园、乐园全民共享。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特色品牌产业规模凸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厕所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增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三、工作重点

(一)挖掘潜力,突出特色,发展乡村主导产业

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和品牌打造,推动乡村“旺”起来。

1.壮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打造高山红脆李、脱毒马铃薯等特色农业品牌,扶持发展生态猪、高山土鸡等养殖。力争红脆李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高山土鸡存栏突破10万羽,“高山红脆李”成为**乡代言品牌。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实现育种、栽培、灌溉、施肥、用药、采摘等生产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农业种养殖大户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做强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企业。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确保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0家,新成立家庭农场6家,争取打造省、市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争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人。

3.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高山红脆李”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本地果蔬肉类产业发展。发挥特色优势资源,以特色为品牌,重点打造鲜艳村民宿旅游业发展地方特色项目,全乡同步推进全域旅游项目建设,达到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4.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改变营销方式,扶持“高山红脆李”电商销售,鼓励高山蔬菜、猪肉等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提高产销对接和咨询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村电商的功能,活跃商贸流通,繁荣乡域经济。

(二)完善设施,美化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重点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美”起来。

5.实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特别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做好土地平整、防洪设施建设,保障农作物安全高效生产。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大力推进农村饮水设施改建工程,提升乡域内农村生活生产用水稳定性,保障群众用水。加快场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落实场镇改造工程,打造特设旅游场镇;建设连村环线,提升生产效率,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6.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提升水质,深化“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严格落实生猪养殖业“四禁止”长效巡查监管机制,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确保境内河流水质巩固在三类水以内。提升环境,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立健全集乡环境卫生“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管理机制,推进“一革命四行动”,实施“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农村垃圾治理,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稳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空气质量,积极推进绿色施工,落实工程运输车辆的密闭措施,增加乡村道路保洁频次,严格控制道路扬尘。加大对辖区内餐馆、农贸市场、加油站等日常巡查监管,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

7.实施农房整治行动。确保住房安全,采取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项目等方式改造农村危房,提高农村安全住房水平;整治“两违”建筑,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司法参与、综合防治”的土地执法监察共同责任机制,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和快速的行动,对新增“两违”行为实行“零容忍”,“露头就打、出土就拆”,遏制违法占用耕地建房多发态势,维护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

(三)尊崇传统,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重点围绕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和文化阵地建设,推动乡村“雅”起来。

8.实施自然文化保护工程。深入挖掘羌族传统民俗文化跳歌桩、耍狮子等民俗活动、民间艺术、手工技艺,逐步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标识。

9.倡导文明新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健全“一约四会”,开展宴席泛滥等专项整治工作,破除陋习,崇尚新风,突出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开展“喜事新办、婚嫁从简”活动,到2019年实现13个行政村都有文化活动广场,让健康的文化娱乐占领农村文化主阵地。

10.完善城乡教育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卫生差距,不断改善乡村基础教育卫生条件。实施**乡卫生院改造、教师深造发展等,以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四)完善制度,规范发展,促进乡村综合治理

重点围绕基层民主、法制和社会化服务建设,推动乡村发展“稳”起来。

11.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发动群众检举揭发、提供线索,坚持有黑扫黑、有恶除恶、有乱治乱。同时结合禁毒、安全生产、重点人员稳控等综治工作,创建平安和谐村居,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12.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村务公开工作,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加强农村法治思想建设,用法治理念解决维护农民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问题。坚持德治为先,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教育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五)发展主体,巩固民生,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重点围绕扶贫攻坚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带领群众“富”起来。

13.构建脱贫长效机制。继续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政策,对已脱贫享受政策的贫困户一定时期内“原有扶贫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确保稳定脱贫。大力发展高山红脆李、生猪养殖等激励性扶贫项目,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同时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增加收入,促进贫困户实现增收。进一步改进帮扶方式,发挥“户长讲习所”、贫困户代表会议和致富能人示范带动作用,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14.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加大对“薄弱村”帮扶力度,积极探索盘活资源、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途径,引导乡村变“输血”为“造血”。实行一村一策,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围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民宿开发、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等业态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研究出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利用集中培训、相互观摩、外出考察等方式,提高村干部适应市场、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

(六)示范带动,整合资源,引领各村全面振兴

聚焦产业引领和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各村发展“动”起来。

15.打造示范村。确立鲜艳村、梓潼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着力将鲜艳村打造成乡风文明、农旅结合的三产融合示范村,将梓潼村打造成品牌先行、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村。

16.整体推进全面振兴。根据各村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人文环境等资源情况,聚集各方资源优势向示范村靠拢,分片区确定乡村振兴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每个片区每个版本各确定1个着重打造的示范版本,从“以点带面”逐步向“以片带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打造示范样本,推动各村全面振兴。

四、保障措施

1.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负责、全乡参与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建立乡村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乡村振兴重大事项、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协调各方面力量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壮大人才队伍。发挥本土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建立农村培训基地,培育一批新的农村才人。鼓励引导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本、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回乡创业,特别是农业产业、电商等人才,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发展。

3.强化资金投入。确保财政预算用于乡村振兴资金的比例逐年提高,优先保障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资金。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旅游产业等涉农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集中集聚财力着力支持乡村振兴。

4.加强宣传引导。认真总结、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先进事迹,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开展。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激发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营造全乡上下全面支持,积极投身建设新**的氛围。

5.建立竞争机制。健全乡村振兴建设竞争机制,全乡以行政村为单位,考核评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村3个。同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给予资金补助,并给予先进村奖励,建立乡村振兴良性竞争环境,以激发各村奋勇争先,确保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6.强化工作督查。各村制定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清单,明确项目完成进度、完成时限和责任人,按照序时进度完成各项任务,对工作推进不力、成效不明显的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负责人进行组织约谈或诫勉谈话。

第三篇: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东辽县、东丰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 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书记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 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第四篇: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心得七篇

篇一

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实地体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步伐,成就喜人,感触良多。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想起了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奠定他后来指导革命实现战略调整的思想根源;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小岗村农民包干到户发端的。而作为学者,费孝通先生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的经典著作,尤以描写中国农村的《乡土中国》最为有名,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仍然能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费孝通先生调查研究的农村,是解放前的农村,现在的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但其实,静下心来观察,其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仍然强大,在某些领域,可以说实质并没有变。

《乡土中国》中有个主要的观点——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是多余的。文字是人与人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虽然说我们现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受到了巨大冲击。但在大部分农村,仍然是相对安定的熟人社会,乡土中国的味道仍然很浓。大家沟通联系的方式,仍然是日常的语言,风俗中的社交。文字的力量,在这里仍然是很有限的。

这让我想起在苏区学习中,看到的许多红军宣传画和宣传标语,无不生动形象、直白易懂,很接地气。但按照乡土社会的理论,如果只停留在绘画和文字上,我们党和红军的思想,就很难有效传达到农民中,就很难得到他们的重视和认同。这里面的功劳,首先要放在我们的宣传队上。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特别重视宣传队的建设,他们深入细致、进村入户去宣传解释,并编出民谣、排出节目,吸引老百姓。同时,我们的官兵,也以身作则,主动热情地帮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毛泽东同志帮挖水井,朱德同志帮收水稻,扛粮挑水,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党的理念和作风。这样一来,虚实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了党的宗旨,实现了党的意图。

相比之下,新时代我们党的宣传手段、宣传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鲜艳醒目的标语,制作精美的壁画,报纸、电视、手机,全方位、立体式的轰炸。但从老百姓的反应来看,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有点像翻拍的《西游记》、《红楼梦》,虽然特技特效进化了,但是却打动不了人心。

究其原因,我看也可以从乡土中国的特点和党的历史传统中体会一二。一是我们的干部,有没有如革命时期的宣传队那样,带着热心带着感情,把党的思想和政策,用老百姓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去传递解释给他们听;二是我们的干部,有没有率先垂范,与老百姓一道去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从中得到实惠感到温暖。

如果没有这样去身体力行,我们的好政策,可能就只停留在纸上、墙上,停留在领导的视察调研里,停留在典型学习的样板中,却进不了老百姓的心、入不了老百姓的脑,最终一阵风吹过,一地鸡毛,过阵子换个口号换个牌子,行礼如仪,再来一遍。问题没有实质解决,贻误了党的事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看着宣传栏上红灿灿的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如诗画卷如在眼前。但,实现它,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却也令人心有戒惧。

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温党的历史、重新聆听乡土中国的深沉回响,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以务实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来推动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的实践,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和全体中国人的伟大梦想而努力。

篇二

乡村振兴,水利先行。水,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既是乡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乡村水利是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

一是要夯实乡村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用水利益问题,为农村产业兴旺提供水利保障。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小流域的治理和小型水库、水塘的除险加固,补齐农村水利防灾减灾的短板,不断增强农业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要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打好碧水保卫战。农村生态宜居,关键在于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海草的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点带面、梯次创建、连线成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良好生态称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渔港、乡村小流域、河塘清淤整治,加大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基本消除村庄黑臭水体。建立农村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河道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工作,彻底改变河道脏、乱、差现象,确保河道清洁畅通。在石底村和上洞村,基本在没有看到黑臭的水体和成片的垃圾,村容村貌比我们以往的印象中有了较大的改观。两个村都实现了通自来水,但仍需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提高农村居民饮水质量。

三是深度挖掘水文化,突显南粤特色的乡风文明。“择水而居”即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的天性,丽江、大理、周庄、宏村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因水而兴,体现中华民族人水和谐的文明历史。要深入挖掘反映我省农村地区治水的文化遗产和灌溉工程等古水利工程遗产,加强我省古遗产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强水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加强江河文化创作,充分彰显特色水文化,突出具有南粤特色的水文化作品。在石底村就发现了一个“一泉润三县”的故事,在清朝初年,在罗定发现了一个天然的泉眼,并修建渠道分了三个出口分罗定、郁南、云浮三地,并于1954年签订了保护和分水的公约,充分体现了当地群众和谐共生的良好民风。要以水为纽带,结合特色小城镇休闲旅游建设,推进农村水文化景观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清水河塘、生态河塘、景观河塘、可游泳的河塘,实现一村一景,提升乡村水韵。要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振兴才刚刚起步,推进过程中还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水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生态优势,促进农业兴旺、农村生态、农民富裕,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共享生态文明带来的红利,就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就能早一天实现。

篇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对“三农”问题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重大部署,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从“农村”到“乡村”、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变化的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的呈现。

10月24日,我们到云浮市云安区,现场学习乡村振兴战略。了解了云安区对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贯通路网、打造中心、治理污水、美化环境、发展产业、树立新风”整体规划和工作开展情况,到该区白石镇石底村和石城镇上洞村等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地学习考察以美丽宜居为引领的乡村振兴情况。学习归来,对乡村振兴有几点粗浅体会。

一、乡村振兴:党建为引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七个”坚持。其中,第一个要坚持的就是党管农村工作。在云安区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党建文化氛围,石底村建有党建文化公园,上洞村建有党建文化墙、党员承诺践诺树,村里随处可见的共产党员示范岗、党员星级家庭。党建工作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云安区石城镇委创新性地将机关党支部与服务平台合为一体,实现了党政工作的高度融合,真正发挥了党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党建为引领,通过实施县区-乡镇-村党建引领振兴责任制,加强村党支部建设突出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党员的培训力度和年轻党员的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融合,把“最大政绩”与发展实绩统一起来。

二、乡村振兴:产业为支撑

经济不发展不足以谈乡村振兴。总书记昨天在广东清远调研时强调:要下功夫解决广东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走现代高校农业的路子。产业兴旺了,农村才能有发展,农民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上,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同的乡村要因地制宜,根据各自长处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潜力板”。云安区已经有了“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品”的布局。在这一布局下,我们看到石底村着力发展发财树种植,上洞村重点发展南药种植,只要力度更大、措施更精准,久久为功,一定能发展壮大,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在产业发展中,还要注意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上洞村我们参观了村集体经济项目秀珍菇种植基地,该基地的诞生和投入生产结束了该村近40年来无集体经济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济不复存在。其实,集体经济在乡村治理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同时也为乡村互助合作关系重建奠定重要基础。

三、乡村振兴:人才为关键

谁来振兴乡村?关键在人。在学习考察中,我们看到乡村干部正以极高的热情和智慧投入到乡村振兴中。但是农村人才缺失、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仍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优秀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创业就业、农村年轻人口外流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筑巢引凤,加大引才集智的力度,通过提高待遇吸引优秀干部到乡村工作,给予利好政策吸引优质专业人才回乡创业;另一方面要培养农村本土的干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发挥本土干部在乡村熟人社会中的治理优势,培育一批农业“能工巧匠”。

此外,要改善乡村环境,以美丽宜居为理念,营造乡村文化,让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做到留人留心,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篇四

党中央和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多次研究部署推进“三农”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的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要全面找准阻碍乡村振兴的短板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存在主要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农业产业化规模不强,农业生产效益总体偏低;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农业科技人才极度缺乏,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高,集中连片土地规模流转成功率不高,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没有形成支撑农村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三、要深刻理清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产业兴旺作为重点,把生态宜居作为关键,把乡风文明作为保障,把治理有效作为基础,把生活富裕作为根本,既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又要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既要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又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最重要的是要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最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2017年6月,国家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决定从2017年起在广东、云南等6个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汕尾市陆河县被列入首期试点改革单位。目前,陆河县农综改革各项试点措施正有条不紊扎实推进中,尤其是水唇镇螺洞村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工作中率先迈出步伐,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全县逐步推广实施,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是创新了资金拨付方式。水唇镇螺洞村以村民理事会、农村股份公司等主体实施农村项目建设,简化手续、缩短流程,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合计投入了1000多万元资金,迅速完成螺洞村溪心公园、楹联长廊、螺洞玻璃栈道等一系列旅游特色景点建设,比以往项目从申报到实施节约了半年时间,极大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创新融资发展渠道。水唇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灵活统筹财政资金(扶贫、新农村建设等),将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金入股企业,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带动集体增收农户脱贫致富,其中螺洞村整合资金150万元入股世外梅园景区,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10万元。

三是创新村级股份制改革。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成股权,资金变成股金,农民变成股东,农民成为当地建设的建设者、决策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全体村民以土地、山林、现金等形式入股,村民成为公司的股东和员工,与公司形成利益共享、盈亏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保证每年享有不低于8%入股股金分红回报率。2017年,广东螺洞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给螺洞村140个股民发放分红 50多万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601.11元,跟上一年相比翻了一番。积极引导村民将闲置土地流转,推动以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土地流转改革。2018年梅花节前螺洞旱水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已流转20亩土地打造了溪心公园旅游景点,带动了旅游收入增长,螺洞旱水各受益农户40户75人,平均每人每年增收533元,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增收。作为全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先锋队与试验区,螺洞村通过成立村级股份公司发展旅游,辐射带动各类经营主体的兴起与发展,2017年仅螺洞村就吸引了超过140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村内已有农家乐12家、民宿9间,特产店、农副产品销售等旅游辐射带动行业遍地开花。2018年1月的梅花节期间,螺洞世外梅园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日均人流量达10000人次,梅花节1个月内实现旅游总收入约300万元,同比增长33%。其中,当地农副产品零售总额达60多万元,借助乡村旅游,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要全面落实推动乡村振兴的措施

对汕尾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通过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破解问题、补齐短板,借鉴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开展农综改革的经验做法,总结成功经验,大胆开拓创新,以创新举措突破一些阻力与障碍,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落实。

下一步,为切实抓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围绕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机制四大机制进行改革,以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是要进一步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扎实推进股份制“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四会”运行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使用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载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活力。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基层组织核心领导机制,推进“党支部+”发展模式,规范党组织领导和参与村民自治的方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要进一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设立农业发展奖补资金,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合作社、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立足自然

资源优势,加大生态旅游产业、现代农业招商选资工作力度,重点打造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文旅+居住”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四是进一步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管护机制,完善绿色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四民”理事会制度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不断美化城乡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篇五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进一步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层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这是基于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是符合我国全面实现小康,迈向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而明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足见对其的高度重视。作为国家战略,它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它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以“五个振兴”为目标,习总书记为我们制定了清晰明确的乡村振兴任务书和路线图——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习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这支队伍在绿色的田野上耕耘现代化农业,推动乡村的产业振兴;这支队伍以赤诚之情挖掘和延续乡村的根脉,寻找乡村中国的内生动力;这支队伍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保留原始风貌基础上扮靓农村,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支队伍以激扬清浊的勇气教化育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航程中,广大的乡村是破浪稳行的压舱石。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雄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还在农村。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可以发现,无论是不同内容的提出顺序还是提法都发生了变化。顺序上的变化增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而提法上的变化丰富了其内涵。具体而言,在产业发展方面,从原来的生产发展提升到产业兴旺,实现了从产业单一性到产业体系化的跨越,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民生活方面,从原来的生活宽裕提升到生活富裕,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统一;在生态建设方面,从原来的村容整洁提升到生态宜居,实现了从外在美向外在美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的转变;在管理层面,从原来的管理民主提升到治理有效,在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治理效率。特别是将“生活富裕”放在最后,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必须按照“五个振兴”的战略部署,将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作,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乡村振兴正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实现城乡统筹、农业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篇六

近年来,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推动农村快速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在各地,乡村振兴以及与之配套的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也成为了农村工作的重点。作为农村地区占大多数的地方来说,加快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人认为,当前推动乡村振兴,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健全乡村治理机制。目前乡村管理仍然存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水平不适应乡村振兴需要情况,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探索。应组织专门力量,在全县进行调查研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县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乡村治理模式进行推广。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理念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一致的。应以此为基础,研究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趋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更加强调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结合实际深化和丰富每一个理念的内涵,建立一套涵盖农村五大建设的标准体系,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应该目前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各级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利用扶贫工作政策支撑和强有力的保障机智、智力支持等条件,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协调推进。在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等方面统筹考虑,让精准扶贫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基础性工作。 三是以农村社区试点建设为契机,推进乡村全面协调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强化农村社区文化认同;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等八大方面对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全面要求。此后,省委省政府也下发了文件,对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提出要求。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对此重视还不够,推进的力度很有限。如果能够按照文件要求将此项工作做到位,可以说就能够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位。

四是遵循乡村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作为载体的乡村,其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在乡村和城市、乡村和产业、村庄与自然、村庄与村庄、村庄与历史文化等多种关系中,都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应认真加以研究。特别是乡村振兴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乡村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乡村发展与人、地、钱的关系等问题要作为重点加以研究。

篇七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湖北省长王晓东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把牢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目前,农村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广大农村面临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缺乏稳定收入,医疗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那么,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识青年”,如何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践行乡村振新战略,带领农民实现产业振兴,乡风文明呢?

结合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应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要有舍我其谁、迎难而上的勇猛斗志,不断夯实自身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掌握最新知识和技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立足农村工作实际,勤动脑、多思考,定期深入村民家中,从村民实际困难入手,竭尽全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始终与村民心连着心、心贴着心,努力做到知民情、晓民意、解民忧。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善做理论政策的“宣传员”。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把宣传党的政策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脚沾泥土,口说方言,努力当好理论政策的“宣传员”。犹记得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们街道青年志愿者在团委领导下,成立“十九大报告宣讲队”,通过开展十九大报告系列讲座,我们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委会,用通俗的语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使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家园”等重大政策在基层落地开花。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大学生村官有着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我们村作为全省重点贫困村,拥有光伏发电和油茶种植两大精准扶贫项目,2017年建成80亩油茶种植基地和80kv光伏发电基地,基地建成后,维护油茶生根发芽成为村里的一件大事,我们通过听专家到村讲座,利用互联网学习施肥、除草等方式,成功将油茶成活率保持至80%以上。在荆州的村官同事谭茂林,成功在村里承包20亩农田,采用大棚技术种植广西火龙果,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全省村官创业创新标兵。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敢做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宜居”的关键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当好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我们配合街道环境保护办公室做好“污染源防治”“秸秆禁烧”“打击非法采沙”“保护母亲河—滠水河”等一系列具体而微的环保宣传工作,通过挂横幅、贴宣传画、联合执法等方式,用实际行动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行动,改变以往乱堆乱放、私搭滥建、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习惯,不断增强村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立足农村实际,帮助村委会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整治的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切实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努力优化人居环境。

但在乡村实际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矛盾焦点,等待我们去解决,比如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少数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明明已经达到脱贫标准,却不愿意脱贫,村民间互相攀比,不愿自力更生;征地拆迁过程中,部分村民过于在乎眼前利益,不愿放弃自家的一寸一尺土地,硬磨软泡,希望获得更多补贴,这往往导致整个开发项目陷入僵局;享受政府补助的部分企业缺乏“造血”能力,今年接收政府10万补助,明年想让政府补助20万,他们始终在一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小打小闹,不愿意扩大经营规模,转变思路,直面市场竞争……这都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将要努力的方向。

近两年的大学生村官生涯让我感触颇深,让我看到基层广大农村落后的局面以及存在的机遇挑战,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理想信念,也是美好青春的体现,我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不断展现新风貌、创造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与思考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进行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更好地落地实施,近期,** 组织有关人员到**等地考察学习,并深入部分镇村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掌握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找准问题,研究对策,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我市耕地面积XX万亩,农村居民XX万户、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我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粮食精种高产、畜牧标准化养殖闻名全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去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指示要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农业产出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XX亿元,增长XX%;小麦平均单产XX公斤,创历史新高,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XX个,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XX万亩;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XX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XX%;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位列全国十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升,全面拉长马铃薯产业链,组建马铃薯产业品牌培育研究所,创建马铃

- 1

化,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景区化 ,建成美丽乡村XX个,XX市美丽乡村现场会在**召开。镇域发展亮点纷呈,XX镇列入省“新生小城市”试点,被评为XX特色小镇;XX镇被评为XX特色小镇,XX镇被评为XX特色小镇。

(四)农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突出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元,增长XX%,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渐缩小。脱贫攻坚步伐加快,全年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XX万元,发放富民农户贷、生产贷XX万元,XX户、XX人稳定脱贫,我市被确定为全省金融扶贫试点县。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建成基层文化服务中心XX个,农家书屋实现村居全覆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XX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加快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员全覆盖。

(五)农村基层基础全面加强。开展基层党建基础工作“百日提升行动”,夯实责任、抓实基础。实行村级班子XX目标管理,办成实事XX万件。村居党组织顺利完成换届,探索XX社区“支部+社会组织”、XX商城商圈党建等模式。完成XX处、XX万平方米社区服务用房建设,引XX个养老、健身等服务项目,构建“一刻钟党群服务圈”。XX

二、我市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产量大但优质产品少,粮食作物占比仍然较高,传统农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步伐不够快,大型龙头企业比较少,农产品特色品牌还不够多,产业链条还不

- 3

(一)突出规划引领。战略指引方向,目标引领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宏大的国家战略布局,也是一项繁重的复杂系统工程。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吃透中央及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我市实施乡村战略五年规划。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社会治理、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振兴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认真研究村庄、社区的空间布局、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科学制定详细的村庄整体建设规划,做到既管当前、又管长远。二是坚持突出特色。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要把保持村庄特色作为村庄规划的灵魂,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考虑,加强农村民俗、民情、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将历史、红色、农耕等元素贯穿规划全过程,最大限度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三是坚持循序渐进。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乡村振兴要到2050年全面实现,这一战略设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视为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在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城镇化进程还没有结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并没有发生转变。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阶段划分,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有历史耐心,避免一哄而上。

(二)突出项目带动。不论是工业经济、城市经济,还是农业经济,项目建设永远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主引擎”,必须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战略定力不动摇,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在招商引资上持续用力。招商引资是补齐我市农业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时刻都不能放松。要强化全产业链发展观

- 5

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达到资金高收益、群众真受益、多方都满意的最佳效果。

(三)突出典型引路。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培养选树过得硬的先进典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项工作蓬勃开展、多点开花。一是打造美丽乡村的样板。坚持循序渐进、XX。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五化”“七改”,重点抓好农村改厕等工程建设。抓住我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机遇,认真学习借鉴贾汪区全域旅游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推进农村景区化,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二是打造特色小镇的样板。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支撑点。特色小镇的“特”主要体现在产业特色上。对**而言,就是要坚持规划先行、秉持特色、放大优势,紧扣各镇特色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产业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三是打造乡风文明的样板。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近年来,我们在深入推进“乡风文明行动”“移风易俗”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一些农村娶了媳妇穷了娘、薄养厚葬、人情寡淡等现象不绝于耳目。让农村真正美起来,必须把良好的乡风作“被里儿”。要XX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建设规范的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组织,推广喜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弘扬现代文明风尚。积极倡树“新风尚”,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好媳妇、

- 7

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好与坏。因此,必须抓实抓好基层党建这项“衣领子”工程,切实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突出抓好换届后“两委”干部培训,深化实施村级班子XX任期目标管理,增强村居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继续做好“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为农业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不断注入新活力。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条件办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延伸,严肃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行为。二是大力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施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XX,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新兴业态、服务租赁等多种经济。探索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级集体股份,参与所支持的经营实体分红。盘活农村沉睡的集体资产,挖掘村内街道两侧、闲置荒地和房前屋后、边角旮旯的闲散土地资源,发展“边角经济”。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和资产管理模式,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大力完善村民自治体系。依托村干部和“新乡贤”等新兴力量,结合“XX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在村级探索设立科技推广员、治安管理员、乡风宣传员、法纪监督员、民事代办员、环境保洁员“六大员”,增强为农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广大村民的主体作用,完善村规民约,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水平。推进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实施XX,完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平安乡村。

- 9

上一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下一篇: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