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概念和类型

2022-08-29

第一篇:乡村旅游概念和类型

乡村旅游发展类型

一、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

依托核心风景区 发展特色“农家乐”——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 积极引导 规范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

树立品牌 发挥优势 以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农业旅游——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

培育发展“农家乐” 唱响乡村旅游歌——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 生态旅游开发的典范 旅游带动脱贫的榜样——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村 农家院带旺乡村经济发展——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 积极建设新农村 大力发展乡村游——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 旅游金钥匙 打开致富门——天津市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

发展“农家乐”旅游,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铁厂沟天山村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大兴村

二、依托景区发展型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建设旅游明星乡镇——湖北省秭归县周坪乡 打造环境 促发展 旅游强镇 助三农——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 乡村参与创新路 旅游助农到实处——广东省信宜市旺将村 兴办乡村旅游 建设和谐山村——山东省五莲县靴石村

抢抓乡村游机遇 推进新农村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迎水桥镇 以“湖”兴“旅” 省定贫困村变旅游专业村——福建省泰宁县水际村 旅游与三农联姻——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区温汤镇

创办生态旅游景点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 围绕资源特色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桥上乡 整合资源 共生双赢 实现乡村旅游良性发展——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 珠峰脚下的旅游之乡——扎西宗乡——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

发挥生态优势 挖掘特色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

整合资源 突出特色 发挥“以旅助农”的优势——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 依托大旅游 振兴小乡镇——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

三、旅游城镇建设型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 雨露江湾又一春 乡村旅游尽朝晖——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

四、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发展乡村旅游 构筑富足家园——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 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杨池村

亦耕亦娱 半农半旅 旅游助农最实惠——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云舍村 发展乡村旅游惠及“三农”——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李坑村

利用独特资源 创新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

五、民族风情依托型

依托民族风情 发展特色旅游——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 发展中的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村——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俗村 发展一项产业 带动一方经济——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 依托民俗资源 搞好“乡村旅游”——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

突出民族特色 发展乡村旅游——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博荣村 依托品牌优势 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

六、特色产业带动型

地下转地上 单极变多极 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 以产业带旅游 以旅游促产业——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 独辟蹊径 敢为人先——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

旅游与农业相结合 推进新农村建设——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发展特色产业 推动乡村旅游——福建省宁德市三都镇

七、现代农村展示型

发展乡村旅游 以旅游助三农 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村

坚持自身特色 发展乡村旅游——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

八、农业观光开发型

拓展乡村旅游品牌 实践旅游助农模式——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观光园 以民为本 发挥优势 落实“旅游助三农”——上海市奉贤区申隆生态园

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打造农业旅游精品——辽宁省葫芦岛市宏业现代农业园区 做好土地流转 带动“三农”发展——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

依托天山天池 开发特色资源 发展生态旅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22团新天冰湖旅游园区

九、生态环境示范型

农业与旅游齐飞 强村与富民同步——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 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经济发展——北京市密云县石塘路村 创建特色 以旅助农——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

乡村生态游闯新路 文明生态村绘美景——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 勇立潮头 打造“中国生态旅游第一村”——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镇滕头村

把握机遇 整合资源 全力创建黄兴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 建设生态文明村 发展绿色生态游——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

十、红色旅游结合型

维护生态打造青山绿水 发展旅游拉动农民增收——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 乡村旅游拓开农民致富路——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牌坊村

以“红”为媒 滚动发展 乡村旅游搭就致富金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 探索乡村特色旅游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

第二篇: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在欧洲乡村旅游占所有旅游活动的10%—25%,它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我国台湾省乡村旅游(台湾称休闲农业)发展较快,并具备了相当规模和发展潜力,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间休闲,增进对农业和农村体验的农业经营。

在我国,乡村旅游通常被称为“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等等,尽管内容上可能会有些细微差别,但总的内涵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即凡是以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在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为载体,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普、考察等形式的旅游,都可以纳入乡村旅游的范畴。

1.2 上海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目前上海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3种类型:

体验观光型: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可以入内进行采摘、观赏等体验活动,体验和享受田园风光,满足其对田园生态环境怀念的需要。

都市科技型:“都市里的村庄”,以高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休闲度假型:突出休闲、度假功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建立完备的生活设施,并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展开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

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紧张心理压力的需求。

1.3 上海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海乡村旅游伴随全市旅游业发展而有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南汇、宝山区率先举办上海“桃花节”、“柑桔节”,崇明县东平森林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1994年,上海第一个农家乐项目——崇明前卫村农家乐正式对外经营。1995年起,浦东新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1997年后,农工商集团的中荷玫瑰园、市农林局所属康南花卉园艺场、松江青青生态园、交大新桥农科花卉园艺场和南汇宾海桃园等陆续对外接待游客。2000年以来,又有一大批新的乡村旅游项目陆续建成并对外开放,例如松江蕃茄农庄、赢东村农家乐、上海鲜花港、金山区农民画村等等。目前上海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资源。

第三篇:我国有哪些乡村旅游策划类型

我国的乡村旅游策划在其发展中,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我国各地逐渐出现了具有各自不同形态的乡村旅游类型,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典型借鉴意义。农家乐是以农家为主要旅游资源,以农村其它资源为辅助旅游资源,策划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主要发展载体,重点突出一个“农”字。农家乐类型除了山东类型外,还有成都“农家乐”、湖南“农家乐”值得关注,成都“农家乐”。成都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代表,主要以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林、牧、渔业自然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吸引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及购物等旅游服务。

湖南“农家乐”。湖南“农家乐”的发展都最大程度地保持和突出“农家乐”旅游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益阳市相继开发的“竹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樵乡农家乐”等系列“农家乐”旅游产品,特别是开发“竹乡农家乐”时,围绕“竹”字,挖掘特色,突出“做客竹乡农家,亲近美好自然”的主题,吃的是竹宴,用的是竹家具,观的是竹海,集中展示了江南竹乡的农家风貌。常德的“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吃的是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餐,住的是青瓦木屋农家房舍,玩的是乡村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品及手工艺品等。

湖南“农家乐”旅游发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和格局,一种是“客栈型农家乐”,主要位于城郊结合部和一些主要景区(点)附近,为游客提供食宿。另一种是“度假型农家乐”,在满足游客吃住的基础上,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两种“农家乐”旅游形式都在湖南都得到了较好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如武陵源“客栈型农家乐”的“家庭旅馆村”,占地35亩,规划建房120户,共有床位1800余个,总投资达2171万元,休闲娱乐项目全,综合效益好,受到游客的青睐。

湖南“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得益于原汁原昧的农家特色,得益于本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农村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街,甚至温泉、花木、瓜果都是特色。在湖泊水域较广的地区,可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野营、野餐和四季垂钓等。高科技农业对现代旅游者有着较大吸引力,让游客亲眼观看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亲自体验高科技生产手段,亲手收获绿色农产品,亲自喂养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等,在休闲中得到教育。

在全国乡村旅游策划中,“农家乐”各地不尽相同。在成都郊区,不少“农家乐”的接待户都同时做着盆景、苗木和花卉的生意,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和聚会的环境和餐饮,其中,棋牌几乎家家都有。而在长沙郊区的“农家乐”,虽然同样提供环境和餐饮,也有棋牌,由于长沙郊区水面较多,多数“农家乐”都把钓鱼作为主要的娱乐活动。北京郊区怀柔“农家乐”,虽然也有钓鱼,但是除了大型垂钓场外,不少虹鳟鱼、罗鲱鱼的垂钓地,钓鱼却只是虚幌一下。珠三角的番禺、中山等地的农家乐,尽管也有餐饮和垂钓等等,而最让旅游者心旷神怡的,却多是一望无际的农事天地。

农家乐旅游策划的基本特点是“农”的特征,置身于“农”的环境中,居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观农家景。二是“家”的感受,家人聚会,家常菜,家庭消费水平,家庭化休闲,大众化消费。三是“乐”的体验,农事体验,学习识别农作物,欣赏珍禽、畜禽养殖,参加犁地、摘菜、采果、推磨等。“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效载体,只要深入分析本土的乡村旅游资源,“农家乐”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创新上取得突破。

第四篇: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乡村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 自然 、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 旅游 形式。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 发展 ,尤其是都市近郊的乡村旅游发展增速更快,但是,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很鲜明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随着 中国 经济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整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何谓乡村旅游,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乡村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本文所指乡村旅游包括古村落游、古镇游、民族村寨游和大中城市周边的度假村、山庄、渔村等。

一、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

日前,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如下形式和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区。一是景区边缘地区型,它主要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是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二是都市郊区型,它主要是适应 现代 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多污染的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 交通 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三是老少边贫地区型,他主要是近年来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陆续发展起来的。

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它主要是以观赏 农村 自然田园风光、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区最盛行,参加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闲度假娱乐旅游。

从游客停留时间和活动空间看,主要以近程一日游“城郊型”为主。由于中国乡村度假型旅游日前才刚刚开发,条件还很不成熟;加上乡村旅游热点区域的城市郊区交通区位的优化,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在增强。因此,日前中国乡村旅仍然以短程不过夜一日游为主,符合中小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的 规律 。

从客源市场看,主要以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及周边都市团体游客为主,散客和国际游客少。受距离、价格、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参加这类特种旅游的散客和外地远程游客甚少。

二、目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1.规划开发不够 科学 ,盲目开发现象严重。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依然存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缺乏资源论证、规划与策划。特别是由于乡村旅游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有许多乡村旅游项目仅对原有乡村资源稍加景观修改加工,就盲目上马、批量开发,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 乡村旅游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城市近郊由于交通便利,客源稳定,区位优势明显,因而适宜发展乡村旅游;而在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由于有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有风景区大量的客源为基础,因而也便于发展乡村旅游。而一些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的地方,若盲目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出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本地居民对农业并不陌生,因而也就难以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

2.模式雷同,缺乏特色。中国疆域辽阔,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但是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雷同,开发利用多限于果园、林地、鱼塘等类型,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观赏型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租赁果园、租赁花圃、租赁菜地、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驾船、捕鱼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

3.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4.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项目大都是在一些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这些农户的村镇领导自然就成为了这些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显然缺乏相应的行业 法律 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混乱,因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旅游效益的提高。

第五篇: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

5月29日至6月6日,中央党校省部B班5名学员组成调研组,赴云南省进行了乡村旅游情况的调研。先后听取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保山、大理、丽江等地乡村旅游情况,与当地干部、农民座谈交流。我们认为,云南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起步早、工作实、效果好。尽管有些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但他们“以旅助农”的基本做法和成效,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给“三农”带来的主要变化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多,“三农”问题突出。近十多年来,他们借助旅游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旅助农”战略,使有条件发展旅游的地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1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富裕了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目前,云南省凡是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旅游。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农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场。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客人吃一餐饭只收10元钱,但是源源不断的游客,日积月累的收入,使经营的农户很快富裕起来了。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丽江市有些乡镇旅游收入已占GDP50%左右。过去,束河古镇一直靠种地为生,村民人均收入只有七八百元。开展束河茶马古镇旅游项目以来,收入迅速增加,2005年该镇旅游总收入达到2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提高到4000多元。

2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了

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于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等农副产品以及花卉有了销路,农民瞄准市场,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出现了许多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种植养殖专业户、专业村。罗平县由于连年举办“黄花旅游节”,带动该县成为“三黄”、“三白”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三黄”是指菜油、生姜和蜂蜜,“三白”是指白薯、百合和白萝卜),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一般是当地有什么,游客买什么,村民就生产加工什么土特产品和工艺品。有的加工业已经形成村镇及县域产业经济。大理市新华村是一个白族村落,村民有加工银器传统工艺。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村民们说:“小锤敲过一千年,一品富裕千万家”。在这里,农业已经成了农民的副业。

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向现代农业。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和放心消费,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种植无公害蔬菜,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园。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3富余劳动力就业离土不离乡了

乡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农村富余劳动力,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凡是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村民很少有人到外地打工的,在外学习的学生和复员军人也都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像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并且大量吸纳了附近村寨和外地劳动力。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无论是家庭作坊,还是“农家乐”餐馆,多数都是“老板娘”支撑门面,而工艺品加工和经营,以及店铺、餐饮服务人员大约70%是女性。

4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改善了

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有了钱,首先就是造房子,这使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在当

地政府规划的引导下,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应运而生。不仅像束河古镇、和顺古镇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古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还出现一批新建的民族村镇。

发展乡村旅游,也调动了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积极性。农民主动配合政府修路、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有的还集资办教育、办医疗。丽江、大理的一些旅游村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民参加合作医疗达到95%。

5农村文明程度提高了

农民素质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在给农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从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少数民族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和顺古镇的百年图书馆焕发了青春,重新成为农民学习的场所。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乡风民俗更加文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按照一种新型的生产形式把村民联系起来,既有公平竞争又有相互合作,传统道德的约束和行政、行业组织的管理交互作用。农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观念和习惯得到强化,丽江古城、束河镇等地方,每天游人如织,但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农民有了热爱家园的自豪感。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传承文化的意识日益增强。在一些旅游村镇,流过乡间的水系都是清澈的,路边、庭院的花草树木都是经过精心呵护的,人与自然显得非常和谐。

二、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做法

1着眼全局,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战略

云南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较快省份之一,资源优势、产业体系和客源市场都形成了很好的基础。省委、省政府较早地认识到,用城市和重点景区的旅游,带动乡村旅游,是破解 “三农”问题、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1992年,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边境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2000年,还专门召开了全省乡村(民居)旅游发展大会,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后,云南省再次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把发展旅游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一批旅游扶贫项目和农业生态旅游示范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战略。

省委、省政府“以旅助农”的指导思想明确,上下认识一致,也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逐步在全省形成了省、州(市)、县,多层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凡是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普遍做出了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党委、政府统一谋划,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保证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2分类指导,打造不同发展模式

云南省农村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位条件差异较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情况不尽相同。他们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乡村旅游的不同发展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依托客源市场发展“农家乐”。这种模式,主要是地处城市或景区周边的村镇,利用交通便利、客源稳定等条件,引导农户按照管理规范开展旅游食宿接待服务。这种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的形式,深受农民欢迎。

第二种类型,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当地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旅游资源,由政府主导,按市场化运作,用多种投资形式,依照政府规划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有组织、有规范地进行旅游经营和服务,形成旅游景点。

第三种类型,依托大型景区开展旅游服务。旅游产业关联度强、产业链条长。一般大型

景区的服务都要辐射较大区域。景区周边的农民有的可以参与接待服务,有的可以加工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比如,丽江的石鼓镇、黄山镇,大理的新华村、周城村等,都是靠加工旅游商品发展起来的。

3规范管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乡村旅游是对农民和基层组织有巨大吸引力的新生事物,很容易出现遍地开花、良莠不齐、资源破坏等问题。云南省在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就着眼解决“农民不会干、干部不会管”的问题,把“发动起来、组织起来、管理起来”一并进行。明确提出要把管理和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前提,并作出多项硬性规定,制定了《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先后多次召开全省乡村旅游管理和规划方面的会议。目前,基本做到了:每个地区的乡村旅游,都有布局合理、开发适度的总体规划;每种乡村旅游的类型,都有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标准;每个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有生态、文化、环保等方面的把关部门。使乡村旅游逐步建立起了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机制。

云南省在对乡村旅游规范管理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培养、总结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为农民树标杆、教方法。他们把景区周边、城市近郊以及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古村古镇等不同的乡村旅游活动,大致分成十种模式,省市(州)县共同培养一批示范点,组织干部和农民就近现场观摩,并在同一类型中开展评先创优活动,涌现出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4个,有效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4整合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云南省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各种组织联手的办法,协调一致地助农兴旅,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党政组织的主导作用。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一直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昆明市团结彝族白族乡,过去是典型的“生产靠救济、花钱靠补助”的山区乡,市、区两级政府从扶持农民办“农家乐”起步,到帮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该乡已自建景区景点8个,其中:“滑草场”被评为全国20大健身景观之一。全乡83个自然村,55个开通了程控电话。发挥社会组织的助推作用。云南省注重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各级工、青、妇组织,以及一些协会、文联等社团组织,在促进乡村旅游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妇联系统在旅游行业开展了“巾帼建功活动”,广泛实施“巾帼旅游产业项目”,组织妇女就业培训,为妇女发展乡村旅游协调小额信贷项目,先后有5700多名妇女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为妇女参与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并涌现出了一批农村妇女创业能手。

发挥村民组织的自治作用。开展乡村旅游的村镇,普遍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协会等各种农民自治组织,有的村镇还成立了旅游公司。腾冲县和顺镇与一家大型旅游公司进行合作,由于投入管理到位,特色鲜明,去年被中央电视台遴选为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

三、对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涉农的各项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乡村旅游也必须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轨道,这样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要让新农村建设目标覆盖到乡村旅游。“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既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也是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功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到新农村建设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提供服务,常抓不懈。

要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惠及到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央和地方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性措施,乡村旅游要涵盖在大农业之中,使其享受必要的优惠政策。比如,有些扶持“三农”的资金,应允许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生态、文化、环境保护的旅游项目,应制定

鼓励政策,使农民切实能够得到政府支持,政策扶持,提高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能力。要让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兼顾到乡村旅游。各地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可以把旅游型农村作为新农村建设一种模式,积极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条件、留有余地。这样做,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要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实践证明,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靠市场自然发育,靠农民自发行动,在现阶段是行不通的。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一领导,完善机制,依法管理。

发展乡村旅游也同其他“三农”工作一样,需要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政府要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战略中,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机遇,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并用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力量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发展乡村旅游还必须重视农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各级政府对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成立的新型组织,要加强引导,完善功能,规范管理,使这些组织真正起到开拓市场、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的作用,成为当地基层组织联系农民、指导工作的助手和纽带。3要重点解决发展乡村旅游的瓶颈性问题

下大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这是发展乡村旅游普遍遇到的问题,很难靠基层组织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从今年起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各级政府应帮助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利用旅游项目的牵引,调动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着力解决农民创业资金的问题。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多数是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较好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进入乡村旅游产业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投资。各级政府除实行政策扶持外,还要帮助农民疏通小额信贷渠道。对于一些较大开发项目,还要由政府帮助招商引资。

重视解决从业人员培训的问题。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从事旅游行业,无论是经营管理、接待服务、产品加工,都需要必要的技能培训和不断的学习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想办法解决培训场所和渠道问题。4要重视旅游小城镇的建设

旅游小城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点,也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云南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了60个旅游小城镇的建设。最近,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在云南省召开了旅游小城镇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云南省的经验,对全国加强旅游小城镇建设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应以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统筹考虑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和风景名胜区资源,合理安排旅游小城镇的布局。应着重处理好城镇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既要切实体现城镇建设的各项指标,又要使其具备旅游服务的各项功能,切实防止乱开发、乱建设。

突出特色,提升魅力。这是建设旅游小城镇的灵魂。旅游小城镇与其他城镇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是一处民居,而且还是一个旅游产品,具有吸引游客的特色和魅力。

强化保护,持续发展。发展旅游小城镇,并不是都要建新城,主要是对旅游资源较为富集和独特的村镇,进行改造完善。要把保护和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建设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利用性保护,使历史文脉得到延续,民族文化得到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5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虽然具有普遍意义,但

不是普遍推行。所以,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

要因地而宜。发展乡村旅游不管从哪个方面讲都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不是什么地方和什么条件都可以搞,就全国广大农村而言,能够形成乡村旅游产业的地方只是部分地区,主要是在有资源、有财源、有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起来。

要因人而宜。即便是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或已经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也不是人人户户都要从事旅游。这既有村民自身素质及偏好方面的原因,也是农村经济的多元性决定的。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不应该强求一律;另一方面,要尊重市场调剂劳动力资源的规律,不应有更多的行政干预。

要因时而宜。虽然很多乡村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可能资源优势更大,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开展乡村旅游的时机还不成熟。如果低水平地开发,低效益地运行,就会造成资源的破坏,给农民投资带来风险。因此,一定要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

上一篇: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下一篇:校长培训班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