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2023-05-12

第一篇:支部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流动党支部建设初探

阮财斌 摘要:本文分析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特点,剖析教育管理的困境,提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机构夯实党建基础,完善制度加强服务,创新载体发挥作用等对策。 关键词:教工流动党员;流动党支部

近年来,随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

[1]殊的群体——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包括人事代理、劳务派遣、合同工等)。后勤保障和继

续教育办学中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党员,由于人事档案不在高校、所在党支部有利益分配、主观不愿意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组织关系没有转到高校,成为流动党员。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如何加强对流动教工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高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成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一、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特点

1、身份背景复杂多样

高校教工流动党员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的是高校的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也有的是高校事业编制职工的家属,来源多种多样。

2、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的文化素质与其工作性质有一定的关联性,参差不齐。从事后勤服务的教工党员通常为初中学历;从事行政管理、支持服务以及实验技术等工作,一般有大专水平,或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甚至也有研究生文凭。

3、思想认识相对落后

由于高校用工标准不一,加上身份背景、文化素质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认识、综合水平相对落后,大都想得过且过,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不强,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得失,对高校的发展漠不关心,缺乏主观能动性,不能积极为单位的发展出谋献策,组织纪律观念比较淡薄。

4、工作稳定性较差

有些高校教工流动党员与在编职工同岗同级,但收入待遇上却很难同岗同酬,社会保障也较差,以致产生不平衡心理,思想压抑。只要有待遇相对好一点的工作,那些有技术、有能力、有“关系”、年富力强的教工党员就会马上另谋高就,流动性较强。

二、高校教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困境

1、人数难掌握。高校的教工流动党员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办理了组织接转手续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和预备党员。第二类是“自报党员”,即在简历的“政治面貌”栏目中填写了党员身份,或进校后向党组织表明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但未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第三类是不愿意公开自己党员身份的“隐

[2]性党员”。

2、身份难明确。高校教工的“自报党员”由于既未按规定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或党员证明信,又未领取 《流动党员活动证》,其党员身份因缺乏相应的手续和正规的证明文件而难以确定。

3、管理难到位。而流动教工党员因原单位管不到,高校又不好管,对学校党的活动有兴趣就参加,没兴趣就不参加;有时间就参加,没时间就不参加,有甚者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四不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4、作用难发挥。很多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党组织,得不到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加之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党性意识淡化、思想观念僵化、先锋模范作用弱化,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

三、高校教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流动党支部建设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在高级知识分子、青年教师及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在非事业编制教工的党建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存在重直管党员、轻流动党员的现象。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对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推动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2、健全组织机构,夯实党建基础。一是要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完善学校党委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真正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二是配备专职组织员,明确其管理职责,进行业务培训,确保教工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人抓。三是选准配强支部书记,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正派的人选拔出来。

3、完善制度,加强服务。一是要建立健全教工流动党员摸查、登记、管理制度,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明确对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教育的责任和要求,确保每一个教工流动党员能及时办理好组织转接手续,并被编入相应的支部,参加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和监督。二是要落实各基层党委和党总支对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尤其是经费和活动场地保障。三是要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教工流动党员,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得到党组织的指引、关怀和帮助,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亲和力。四是高校要把对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列入各基层党组织考核指标,调动积极性,切实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4、创新载体,发挥作用。流动党支部要创新载体和方式,把活动的主题、形式与高校的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首先,不断创新党内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坚持以党员需求为出发点,既有政治理论学习、党性党纪教育,又有职业能力提升、职业发展指导等讲座共同组成流动党支部丰富的组织生活。其次,可运用互联网,建立网上党校、网络党员之家等,增强党员学习兴趣,提供其与党组织联系便利、快捷的途径,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再者,通过设置党员先锋岗、示范岗、奉献日、服务区等载体活动,引导教工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性观念、组织观念,提高党组织的

[3]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最后,通过教工流动党员担任在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建联系

人和学生党员成长导师等工作,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活动,进一步创新党建模式,提高党建工作的效果,发挥教工流动党员在党建联动中的力量与作用,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赖显明等.高校非事业编制职工党建工作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

[2]邓江祁.关于加强民办高校教职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3(3).

[3]辛春等.流动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2).

[作者简介]阮财斌(1980.11 ) ,男,浙江乐清人,浙江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党建与思政课题”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及流动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DS201302Z)。

联系方式:阮财斌,18057151659,38096253@qq.com,浙江杭州文一路118号浙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二篇: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职责

长汀县大学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职责支部书记在党总支的领导和指导下负责主持支部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

⑴负责召集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党员在线会议,定期主持召开党组织生活会,引导党员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⑵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就业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在预备党员转正、专题会议、党员大会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⑶组织党员在流入地开展富有意义的特色活动,比如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义务助残活动、慰问困难党员、专题座谈会、前往革命圣地参观学习等;

⑷协助联络员做好党费的收缴、预备党员的考察、转正等活动;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有关工作。

支部委员协助支部书记做好本支部各项工作

第三篇:***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可行性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流动频率的加快,相当数量的流动党员成为新兴的群体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成为基层党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也给新时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

所谓流动党员,最初是指流动就业人口中的党员。但随着对流动党员研究的深入,流动党员一词已有了特定的内涵。今天所谓流动党员,指的是这样一种党员群体:他们由于自身原因(如外出工作、生活)或外部原因(如原单位改制),已与原所在地区或所在单位党组织主动或被动地失去了正常的组织联系,其组织身份事实上处于流出、流入两个地区、原单位党组织已无法行使有效管理状态下的这样一类党员群体。他们一般由四部分人构成。其一,是随着城乡壁垒的打破,为改善生活境遇,人户分离,进城打工的农村党员。这是流动党员群体的主体部分。其二,是随着原单位被改制、破产、重组,或下岗在家或打零工的原国有、集体企业党员。这是流动党员群体的第二大部类。其三,是近年来分配在非公企业、或自主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及柔性流动人才中的部分党员。其四,是一些派驻在外地或设分支机构在外地,但其管辖关系仍在其原籍的“办事处、分厂”工作人员中的党员。

与传统体制中的非流动党员相比,流动党员群体是中共党员群体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党员群体。

首先,流动党员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个人素质上,既有文化水平较低的流动民工党员,也有高水平的柔性流动人才党员;在从事行业上,既有文教卫部门,也有厂矿业、商业;在对党的感情上,既有游离组织管理的,也有有心纳入新的党组织管理却又苦于无路的。

其次,流动党员群体的稳定性较差。有的是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一般是一些流动性十分强的工作,有的是因为他们所在的企业不愿稳定地雇用人。所以一地的流动党员群体在数目上、分布上常常不断地在发生变化,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变动十分频繁。再次,流动党员群体对组织生活的参与主动性相对比较欠缺。他们中有些人是因为面临生活焦虑,没心思参与组织生活,有些人是觉得已离开体制内单位组织,再参加组织活动已没有实际意义,有些人是因为对近年来当地的一些改革措施有成见,不愿再参与党组织的相关活动,还有一些则是感觉自己与暂居地、现工作单位各方面都很隔膜,无法融合,故有“做客意识”,既是做客,自然认为也无必要在组织上密切联系了。

最后,流动党员群体对党组织之教育和管理的认同感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流动党员走南闯北,接受新鲜事物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较快,务实、效率观念的提高使他们不愿在党组织活动上花费时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目前传统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所呈现出来的单一性和机械性,确实也已不能适应流动党员群体的需要。

二、***流动党员管理的措施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党员人数也不断增多,做好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是***党委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

***目前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切实做好流动党员《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工作。***组织办根据区委组织部的通知,要求各党(总)支部负责人切实掌握本社区外出流动党员和流入党员的情况,采取上门、电话、邮件等一切方式与流动党员进行联系,详细了解流动党员的情况,并登记在册,根据信息分别发放《流出党员活动证》和《流入党员活动证》。二是采取“一包一”的定责联系方法,由各党(总)支负责人负责与流动党员的沟通和联系,全面负责流动党员活动资料的邮寄和信息反馈工作,及时掌握和了解流动党员的信息。三是积极走访慰问流出党员家属及流入党员,协调有关方面,解决流动党员老人赡养、子女入学等问题,解决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

通过以上措施,切实解决了流动党员管理的部分问题,推动了党建工作的开展,但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流动党员管理的对象发现难。这首先,是由于流动党员自身的原因。即在道理上不少流动党员也知道自己的组织关系不该一直处在流动之中,不能游离于党的日常管理之外,但他们有的根本就没有想过办理组织关系的转接。有的想过要重新纳入党组织的管理,但因为怕麻烦而把这问题搁置了。有的是不知道流出、流入地党组织在召唤自己;有的是甚至知道却故意装作不知道,刻意回避管理。二是因为传统的党员管理体制的束缚。传统的党员管理体制是根据单位制社会结构、根据人户结合的行政区域设置的。用这套依户籍、依行政控制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对待人户已分离、已摆脱单位行政控制成为社会人的流动党员,无法查清流动党员的底帐(包括人数和流向)。最后,也有我们部分党组织主观努力不足的原因。他们有的没把流动党员纳入自己的党建工作范畴,对流动党员想起来管一管,或忙起来便搁置了。有的虽也有心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但又不愿作艰苦的实践探索工作,最终往往以列举若干个“难搞”为借口,放弃对流动党员的寻找。二是流动党员管理的组织架构设置难。这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教育管理的权责不清。一般来说,户籍所在地党组织、工作所在单位党组织、生活居住区党组织都有责任替流动党员建构组织,但到底以谁为主,现有党建制度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最终只能是谁主动,谁架构组织,如果谁也不主动,那只能让流动党员继续“流动了”。二是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流动党员在***滞留的时间短,来不及为他们建构组织;有的流动党员所在单位小党员不足三人,无法单独组建党组织;有的则是因为所在企业主不配合党的组织构架。三是受传统党建的思维习惯束缚。一般认为只有把组织关系转接过来,才能为其组建党的组织;只有达到一定的党员数量,才能建立党支部;认为组织架构只能依行政区划或单位组成,不能混淆。这种种传统思想事实上制约了流动党员的组织架构。

三、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措施

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必须实事求是,从***党建工作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破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象发现难的问题,我们因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号召力,调动流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各党(总)支应该积极发动党员主动寻找流动党员,改变以往等待党员自己寻求被教育、被管理的做法。二是要强化责任感,从全局出发找党员。各党(总)支不能再有“谁的孩子谁找”的思想,应该以党的大业为重,发动各方(流入地、流出地社区、用工单位等)共同参与寻找流动党员,使流动党员尽早纳入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三是要加强宣传,广而告之,挨厂、挨地排查、咨询,以情动人,争取流动党员主动亮出身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其次,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架构。对于流出党员,我们应该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争取帮组,共同教育管理好流出党员,确保流出党员过上组织生活。对于流入党员,在满三人的公司、工厂或者项目工地成立独立党支部,不满三人的,联合其他单位,建立联合党支部。

最后,规范流动党支部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党支部的积极作用。

一、流动党支部要经常与流出党员保持联系,及时掌握流出党员在外工作、学习、生活和流动地点变更情况,随时与流出党员流动所在地党组织保持联系。

二、负责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指导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使用情况,利用敦化党建网站的网上党支部开展工作信息交流,宣传典型事迹,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党支部各项工作记录。

三、负责办理流出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凡流动时间半年以上的流出党员、出国出境党员的组织关系统一划转到流动党员党支部集中管理。并负责在党员结束流动时,收回《流动党员活动证》,认真查验合格后,再把组织关系转回原所在党支部或转入其他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

四、负责组织流入党员开展组织生活,统一管理和认真填写流入党员的《流动党员活动证》,为流入党员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教育创造便利条件。

五、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交流思想,征求意见,了解动态,提供信息,为流动党员提供工作、学习和生活所需的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有利于调动流动党员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保障流动党员组织活动的开展,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流动党员各种手续证件办理的效率;有利于提高流动党员的组织向心力,增强党员的组织荣誉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推进***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篇: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流动党员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公司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形成系统、科学、有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不断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提高流动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流动党员分为流入党员和流出党员两部分。流出党员是指经常离开公司各单位,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公司各级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例如,外出单独执行任务的党员、因学习、实习、借调等原因长期在外的党员、合资合作公司中我方党员。流入党员指党员长期离开原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到公司各单位进行工作的党员。例如,甲方(各销售公司)劳务输出人员中的党员、社聘人员中的党员、短期在公司学习考察的党员、合资合作公司中的对方单位党员等。公司各成品油配送单位、国外项目部等组织中的党员不属流动党员。

第三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章流动党员的管理

第四条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都应担负起管理流动党员的职责。坚持条块结合,实行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配合共同管理的方式。

第五条根据流动党员的就业形式和居住状况,合理确定党员的管理方式。就业比较稳定、工作单位建立党组织的由单位党组织管理;工作单位未建立党组织而有行业协会的,可由行业协会党组织或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统一管理;暂时未落实工作单位,人事档案挂靠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或劳动力流动服务机构的,可由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或劳动力流动服务机构党组织管理;就业单位不够稳定但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可由居住地党组织管理。

第六条公司党委组织部设立“运输公司党员服务中心”,负责跨区域流动党员的临时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制度,由各单位党组织负责审核盖章,党支部负责发放,党支部将外出党员的姓名、所在支部、发证时间、外出原因、外出地点、外出时间等情况登记造册逐级上报。各基层党支部每年须对《流动党员活动证》查验1次。基层党支部对流入公司的流动党员持有的《流动党员活动证》的相关内容要认真填写,并将流入党员登记造册逐级上报。各基层党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把流入公司的流动党员编入一个党支部(或党小组),或协助流入党员加入当地社区、行业协会等党组织。

第七条公司各基层党组织要掌握流出党员去向,保持与流入地党组织的沟通联系,采取有效办法加强教育管理。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在党员外出前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二)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情况。

(三)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四)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五)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第八条 公司各基层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负有主要责任,要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的联系,把流动党员纳入本单位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中。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好外来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

(二)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将外来流动党员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三)关心外来流动党员,为他们的就业、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帮助。

(四)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如实填写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情况,及时将外来流动党员的重要情况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

(五)做好外来流动人员中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第九条 流动党员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在流入地参加党的日常组织生活,在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参加选举等重要活动,自觉接受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出前,应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二)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当按月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

(三)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一次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外出地点、就业单位、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和有关党组织报告。

(四)外出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流出地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第三章组织关系

第十条党员外出地点或工作单位相对固定,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一般应当开具中国共产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外出时间6个月及以内的,一般应当开具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明信。外出地点、时间不确定的,一般应当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为实现组织关系和人事关系的统一,公司将把甲方移交党员按流动(流入)党员进行管理,不转移正式组织关系。

第十一条凡党员所去单位已建立党组织的,应当将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单位党组织;单位未建立党组织的,应当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单位所在的乡镇、街道党组织,或党员所居住的村、社区党组织。以上单位或地方接收确有困难的,也可以转移到行业主管部门或有关服务机构党组织。

第十二条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的党员,流向比较集中的,原所在党组织应当与其所去单位或地方党组织做好衔接工作,帮助党员及时落实组织关系。党员流向不确定的,一般先将其组织关系转移到其居住地所在的乡镇或街道党组织。内部退养人员一般不接转党组织关系,因各种原因确实需要的,可以开具党员证明信或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第十三条对根据国家政策有关规定,已纳入社区管理的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其所居住社区具备接收条件的应当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党员居住的社区党支部;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在外长期定居的,应将其组织关系转移至现居住地党组织;对异地居住、受聘到新的单位工作或外出务工经商的,应当根据时间长短及工作单位等具体情况转移组织关系。

第十四条对于待安置的复转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党员,由军转办、安置办、人才交流中心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党组织教育管理;6个月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应将其组织关系转移至本人、父母或配偶所居住社区党支部或市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教育管理。

第四章强化基础工作

第十五条各基层党支部要建立《外出党员登记簿》和《外来党员登记簿》等台帐,记录流动党员详细情况。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录入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六条建立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定期报送制度,基层各单位党组织要定期向公司党委组织部报送报表,每月5日前上报月报,6月15日和次年12月10日前上报半年报,上报半年报时的同时报流动(流入和流出)党员花名册。

第十七条建立公司范围内党内基本信息管理网络,逐步延伸到每个基层党组织,实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的信息化管理。

第十八条大力发展流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党建网站或网页、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第十九条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外出的流动党员,在流出地参加党内选举,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流动党员享有流入地党员的其他同等权利。

第二十条未办理正式党员组织关系转移的流动党员,原则上回原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流动党员确因特殊原因不能回原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的,可交回本人自评材料进行评议。

第二十一条各党组织要通过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听取流动党员思想、工作情况汇报以及向所去地方、单位党组织了解情况等方式,掌握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严格执行评议标准,按规定评定等次。

第二十二条每年年初,流动党员应向流入地党组织如实申报上一年度的实际收入,流入地党组织根据党员收入情况,按照中组部规定的比例和标准,确定交纳党费的基数,核定交纳党费数额,按月或季度收取党员党费并在《流动党员活动证》如实记载。

第五章 其他流动党员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 加强塔里木油田探区范围内的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探区范围内的流动党员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组织关系在公司各单位党组织,但工作岗位在外点一线执行任务的党员;

(二)工作流动性大,一年之内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外点工作的党员;

(三)既无固定场所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且没有固定的党组织可以挂靠的党员。

第二十四条 共同工作且工作地点相对固定的党员,正式党员人数超过3人(含3人)的要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或联合党支部、党小组);对正式党员人数不够3人的,原支部要及时报上级党组织,上级党组织根据其工作所在地党组织设置情况,为其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支部(或联系甲方的党组织)负责对其进行日常的教育和管理。

第二十五条 对没有任何党组织可以挂靠的党员,由原单位党组织进行管理,支部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通过网络、通讯等手段,及时了解党员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向党员传达会议精神,并提出要求。

第二十六条 探区范围内的党员不转移组织关系,党费仍然缴纳到原党组织,挂靠到甲方党组织的可以开具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按流出党员管理,党费也要交到对方。

第二十七条因执行特殊任务(抢险、救灾、涉外运输等工作),党员集体外出,时间在1个月以上,属同一基层党委(党总支)的3名以上正式党员,应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属不同基层党委(党总支)的,上一级党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有关基层党委(党总支)。

第六章组织领导

第二十八条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要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考核党委(党总支)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成员工作实绩的内容。逐级建立责任制,明确相应职责。

第二十九条 公司党委组织部要加强对流动党员工作的具体指导和协调。各单位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公司各级党组织要对进入公司的甲方移交人员、社聘人员或其他人员中政治面貌是“共产党员”的身份进行核实,确定其是否是共产党员,对没有流出地党组织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人员党员身份不予承认。

第三十条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凡有流出党员的党支部,应确定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作为他们的联络员,每人联系1至3名流动党员。联络员负责与流动党员进行联络与沟通,协助党组织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他们外出表现并如实向党组织报告。

第三十一条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流动党员流动期间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遵纪守法,特别是发挥党员作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操作性强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于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彰。

第三十二条建立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党员外出期间,党组织要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其家属,必要时可派人员去看望流动党员本人,了解情况,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第三十三条对在转出和接收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等工作中推诿扯皮的党组织和党员,上级党组织要及时指正,对拒不纠正的,以及在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违反党的纪律和规定的,对主要责任者要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第三十四条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流入地或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各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要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第五篇: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水码头村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根据《党章》及有关党员管理工作的要求,并结合本支部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农村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和居住地变化等原因,连续6个月以上不能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农村党员。

二、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原则。

三、流出地党组织的主要职责:

(一)对党员的外出原因、时间、地点、联系方式、外出前的党费交纳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对党员进行外出前教育,并按规定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二)对正式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且地点相对集中的,应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

(三)负责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每月到流动党员家中做一次家访,每年春节期间召开一次流动党员座谈会,对流动党员中的优秀分子进行表彰奖励,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四)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详细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与原所在党支部保持联系或不交党费的,按党章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四、流入地党组织的主要职责:

(一)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外来党员,确认身份后及时接收并编入支部,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二)关心外来流动党员,为他们的就业、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认真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将外来流动党员的重要情况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

(四)做好外来流动人员中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五、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一)外出前必须向所在党支部说明事由,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期间应自觉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半年向原所在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每年至少为家乡办一件好事、实事。接到原所在党支部要求参加换届选举、民主评议等重要活动的通知后,原则上应按时返回参加。因特殊情况不能返回的,应及时向原所在党支部说明原因,并履行请假手续。正式党员应在其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行使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流动党员原则上应按月向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

(三)外出地点、就业单位、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报告。

(四)外出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流出地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六、《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出地党的基层委员会登记发放。流入地党支部要及时验证并上报上级党组织备案。《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所在地党支部每年审核一次。

上一篇:中班所有幼儿期末评语下一篇:中班语言它们在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