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烤烟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3-02-07

重庆市石柱县位于长江南岸, 地处武陵山片区, 是渝东片区唯一地处小数民族地区与长江经济带的县, 位于东经107°59′~108°34′, 北纬29°39′~30°33′。东接湖北省利川市, 西南邻丰都县, 南临彭水县, 西北与忠县交界, 北与万州区接壤。境内东西宽56.2 km, 南北长98.3 km, 幅员3012.51 km2, 现有人员5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

石柱县自1982年在冷水等13个乡镇开始试种烤烟, 使烤烟产业从无到有, 从弱小到壮大, 期间经历发展的高峰、低谷, 又回到理性的发展历程。至2012年石柱县共有17个乡镇、87个村、2482户种植烤烟0.29万hm2, 收购烤烟5875 t、实现烤烟产值13992万元, 增加烤烟税收近2800万元。

为了进一步促进石柱县烤烟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梳理了重庆市石柱县烤烟产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 调查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尝试提出烤烟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 石柱县烤烟产业发展现状

1.1 石柱县烤烟生产队伍现状

1.1.1 烤烟生产行政管理队伍

石柱县成立了专门的烟叶生产领导小组, 组长为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为分管烤烟生产的县级领导, 下设烤烟生产办公室, 负责烤烟生产中的的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 同时各种烟乡镇均参照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的标准成立了相应的乡镇烟叶生产领导小组, 做到烤烟生产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 为烤烟生产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行政支持与保障。

1.1.2 烤烟生产技术队伍

1985年成立了石柱县烟草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共计职工32名, 其中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没有, 中专 (高中) 文化程度的仅占6人, 其余均为初中及以下人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石柱县烤烟生产专业队伍呈现出合理化结构, 现有职工86名, 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8人, 中级职称人员43人, 下设办公室、烟叶科等10个科室, 其中有36名员工分布在南宾、沙子、马武等3个烟草站, 负责指导全县16个乡镇烤烟的生产、烘烤、销售的技术指导工作。

1.1.3 烤烟生产劳动者队伍

2014年石柱县从事烤烟生产的一线人员共计有1562户、3427人, 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56人、初中文化程度1745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326人, 其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0%, 初中文化的50%, 小学及下以文化的占到了40%。

1.2 石柱县烤烟生产科技推广现状

2014年石柱县烤烟生产在科技兴烟上做了如下工作。 (1) 推广地膜栽培0.26万hm2、井窖式栽培面积0.13万hm2以上; (2) 加大土壤改良力度, 实施石灰改良土壤333.33 hm2、推广白云石粉土地改良和土壤酸化处理项目; (3) 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全面实现7个“一步到位”, 即控氮、碱一步到位, 土杂肥、农家肥等有机肥施用一步到位, 地膜全覆盖一步到位, 工场化育苗、漂浮式集中育苗一步到位, 良种推广一步到位, 合理密植、规范化移栽一步到位, 成熟采烤、分级扎把一步到位。

1.3 石柱县烤烟生产基础设施现状

按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要求, 围绕烟房、烟路、烟苗和烟点4个重点, 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投资2500万元。 (1) 大力推进卧式密集烤房建设, 新建卧式密集烤房100座, 完成投资260万元; (2) 继续实施烟路建设项目, 新修烟路40 km, 完成投资720万元; (3) 强化工场化育苗建设, 全年新建育苗工场大棚7个, 完成投资350万元; (4) 大力推进基层站点建设, 全年计划新建、改建收购站点3个, 完成投资1170万元; (5) 继续实施烟区电网改造。

1.4 石柱县烤烟生产相关地方政策现状

2013年收购价格在去年国家收购价格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 政府每667 m2投入120元, 行业每667 m2投入480元。坚持“产前物质补贴为辅、过程考核为主、产后补贴为要”的原则。产后补贴, 全部用于补贴上中等烟。全面顺应市场, 促进烤烟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 石柱县烤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

石柱县烤烟生产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为石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石柱县烤烟生产效益依然不高, 还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 具体如下。

2.1.1 烤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石柱县烤烟生产户具规模虽然逐年增加, 但是石柱县烤烟生产户具规模仍然不大, 2012年户均种植烤烟1.16 hm2, 烟地分布依然是零星分布, 集中成片的烟田、烟地依然偏少, 石柱县烤烟生产种植水平还十分低下, 产量、效益依然低下, 形成不了规模效应。

2.1.2 科学种植技术推广入户率低

当前技术推广已成为石柱县烤烟生产发展的瓶颈, (1) 技术到户率偏低, 石柱县烟草公司一线技术人员仅有45人, 而这45名技术人员要面对3000多名群众0.27万hm2烤烟, 难以将最新的烤烟生产技术及时传达到田间地块; (2) 烤烟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第一手资料不完善; (3) 烤烟种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少, 且大多不规范, 没有品比试验基地, 经常是主观臆断, 上级主管部门说好, 基层推广也说好, 没有做到适地适品种, 导致烤烟品质低下。

2.1.3 烤烟生产资料投入严重滞后

(1) 肥料投入不足, 特别是P、K肥及赶超土杂肥投入严重不足。 (2) 烤房设施陈旧落后, 烤烟生产本身需要较高的物质投入, 如烤房、起陇机、消毒用品等, 而部分烟农烤房设施年久失修, 密封性极差, 致使烤烟烘烤效果不好。

2.1.4 条块分割致使烟区基础设施落后

历史原因使得石柱县烤烟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单打独斗”, 只要谈到烟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 县、乡、村三级都指望烟草公司一家来实施。实际上, 石柱县烤烟产业在重庆市整个烤烟产业中的权重较小, 仅能从重庆市烟草公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分配到极少部分, 烟区基础设施改善的资金缺口较大, 农业、财政、扶贫等农业支农部门并没有将项目真正投入到烟区建设上来, 很多部门多是各自为政、各行其事, 没有统筹考虑烟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2.2 原因分析

2.2.1 宏观调控机制不配套、不健全

管理体制上农工贸分割, 从而导致产、供、销、脱节, 致使全行业整体滑坡。烤烟生产、收购、销售与加工等既紧密相关, 又归属于不相同的行业领域, 互有领导系统, 必然会产生经济利益的矛盾。

2.2.2 土地流转率长期偏低

石柱县地处渝东南片区, 全县适合种植烤烟面积达1万hm2, 表面上看适宜种植烤烟的面积还是比较乐观的, 实际上山区农民具有浓厚的念土情结, 担心土地流转了自己生活没有来源, 不肯转让土地, 同时农民的自身素质不高, 怕其他人找了钱, 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其他人, 加上土地流转机制和政策不健全, 使得土地流转困难, 严重制约了烟叶规模化种植和集中连片种植水平。

2.2.3 专业合作社运转不规范

石柱的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从一开始就是由烟草行业承头向工商注册的, 也决定了烤烟专业合作社带有深深的烟草公司烙印, 也与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初衷不一致, 石柱县的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人、财、物都受制于石柱县烟草公司, 其合作社的财务人员均由石柱县烟草公司财务人员兼职担任, 所以不难想象石柱县的烤烟专业合作社的地位与作用到底有多大。

2.2.4 烟叶生产的科技含量低

石柱县的烤烟依然是传统的生产方式, 绝大多数烟农没有意识到“科技兴烟”的重要性, 烟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偏低, 致使低次等烟较多, 烟叶效益不高。

2.2.5 烟农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1) 缺乏市场经营风险防范意识, 石柱的烟农没有认识到市场的经营风险, 认为“只要有烟就能卖出去”, 而实际情况却是过量低质烟叶没人收购。烟农没有主动控制生产规模, 而是一味地追求烤烟种植面积, 使得生产的过量烟叶销路不畅; (2) 技术风险防范意识缺失, 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足导致烟草花叶病频发, 致使烟叶品质差; (3) 烤烟生产抗灾风险意识不足, 石柱县在7—9月容易发生洪灾、冰雹、大风等恶劣气候, 但烟农的防灾抗灾意识不足, 缺少必要的防灾抗灾措施。

2.2.6 投入不足

石柱县烤烟生产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 烤烟生产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变化, 但是石柱县烤烟生产投入仍然偏低, 具体表现在: (1) 行业投入不足, 致使烟区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2) 政府投入仍显偏低; (3) 烟农投入不到位, 绝大多数烟农对烤烟生产的投入还只停留在公司要求的层面。

3 石柱县烤烟生产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 总体思路

依托科技进步, 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效益, 立足石柱县优势地位, 尤其是自然资源优势, 推行区域化发展, 产业化经营, 专业化服务, 企业化管理, 配套标准化烤房与工厂化育苗技术, 建立政府引导, 公共财政投入, 烟草公司带动的发展机制, 全面提升烤烟产业科技含量, 实现烟农增收、财政创收、公司增效和壮大县域经济的良好格局。

3.2 对策建议

3.2.1 强化烤烟生产认识、培育现代烟草从业者

大规模、分层次、多形式开展烟农培训活动, 提高烟农的文化素养, 增强烟农掌握实用技术的能力, 使广大烟农掌握烤烟种植的标准化生产要领, 从而提升烟农的整体素质。

3.2.2 理顺体制, 改善管理, 协调各方利益关

烤烟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仅靠某个部门来管理, 具体涉及到农业、水利、国土、林业、经贸和科技等多个部门, 既有生产部门, 也有管理部门和流通部门, 还有科技部门。因此, (1) 从管理层面来看, 既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限, 又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利益关系, 减少中间管理环节; (2) 从管理方法上来讲, 要尽力减少行政手段对烤烟生产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强化市场引导与管理, 政府部门应着重在市场信息的传递和市场网络的建设与开拓; (3) 从价格机制上来看, 尽快规范烟叶市场, 综合各类农产品价格信息, 形成合理的烟叶价格定价机制, 确保烟农、政府、行业三满意, 以实现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3 提高烟叶生产规模, 强化烤烟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

(1) 健全产业化体系, 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降低市场风险, 使烤烟产业形成“育苗—种植—烘烤—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通过实行烟叶工作挂联包片制度, 即领导挂片, 开启短信提示, 每个阶段编发农事作业、种烟政策、农业气象等方面的服务短信, 覆盖面达100%。 (2) 完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 进一步健全完善石柱县烟草公司、片区烟草经营站、乡镇烟草经营点、烤烟合作社、户烟农土专家的县、片、乡 (镇) 、专业社、户五级烤烟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形成烟农种烟有扶持、生产有指导、销售有保障的技术服务体系。

3.2.4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扩大烤烟生产规模

石柱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的土地流转政策, 从制度层面保障烤烟生产的土地需求, 使烤烟生产的户具规模不断提高, 石柱县财政每年投入一定财政资金用于补助土地流转大户, 即流转面积超过2 hm2用于烤烟生产的, 给予200元/667 m2的补助, 支持和鼓励烟农大面积流转土地。

3.2.5 规范专业合作社流程,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建立健全烤烟专业合作社的职能分工, 大力发展烤烟合作经济组织, 千亩以上的烤烟生产大村建立村级烤烟专业合作社, 全方位为烟农提供烟药、烟具、肥料等生产物资供应, 以及技术培训、指导等服务, 提高烟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3.2.6 加强科研, 提高烤烟生产的科技含量

加强科研工作, 生产优质烟叶, 提高烟叶内在质量, 增加单叶重, 大力发展特色烟叶, 如富硒烟叶等, 进一步提高均价与单产, 增加烤烟种植的比较效益。引进、培育适宜石柱县高山及半高山生长的优质烟叶品种, 同时对现有低产烟田、烟地进行土壤改良, 从而通过提高烟叶产叶量和质量来增加烤烟总量。

3.2.7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加快烤烟产业现代化生产进程

(1) 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扶持县烟草公司开展技术改造。 (2) 按照年产5000 t的要求, 配套建设高标准育苗大棚, 配备自动控温控湿、检疫检验等设备, 为烟农提供质量可靠的烟苗。 (3) 利用国家小型农机具补贴项目, 引进推广微型耕作机、起垄机、栽烟器等现代化烤烟生产机具, 提高烤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4) 建立烤烟生产保险机制, 由石柱县政府下设的农业担保公司与各类保险公司具体负责, 石柱县财政予以专项补助, 动员烟农参与烤烟保险, 使有保险意愿的农民在专业合作社引导下主动参加保险, 确保旱涝保收, 做到“农民保一点、政府贴一点, 行业配套一点”的三点方针, 使烤烟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摘要:通过梳理重庆市石柱县烤烟产业30多年发展历程, 调查分析了当前烤烟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烤烟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烤烟,生产现状,问题,对策,重庆市石柱县

上一篇:绽放"乐学"之花:小学教育管理的内涵发展之道下一篇:非线性时滞系统的自适应Backstepping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