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2022-07-13

第一篇: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大学生如何树立和培养法治观念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养,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为国家法治建设作贡献。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法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大学生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性质和特征,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为什么要树立和培养法治观念?

首先,树立和培养法治观念是由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状决定的。不仅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实行法治的国家,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及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目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应,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遵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功力,没有法治理念,法制建设就缺乏理论基础的主导价值观,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遵循科学的道路,难以向广度、深度推进,法治的终极目的也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反应和指引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 再次是摒弃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糟粕的需要,虽然早在春秋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就提出了法治的思想观点,但拥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的中国,人治的思想严重,对待传统法律思想,我们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对于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要予以保留,对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甚至是阻碍社会发展的要坚决剔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立足中国实践,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继承中国优秀的法律传统,又吸收外来有益的法律文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应该紧紧记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一是要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二是要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三是要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最后,大学生应该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二、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三、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我们要在保护好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比如,西安市大学生到政府部门去带薪实习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机会。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收获。我们可以了解到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具体在做什么,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是什么,他们的职权是什么。我们在收获实习经验的同时也同样的树立和培养了我们的法治观念。

像此类我们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其中的机会还有很多,像各个学院、社团的法治相关活动。我们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就在不断的培养我们的法治观念。当然我们应该积极参加普法教育的相关讲座,或者不要拒绝别人在搞活动时候的宣传。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根本上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打心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我们作为时代先锋,需要我们身先士卒地主动去普及法治教育,促进法治建设,是我们最高的境界,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不仅树立和培养了我们自身的法治观念,同时也培养了他人的法治观念,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良好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大学生树立和培养法治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篇: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法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大学生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性质和特征,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有一套家规,家才会和谐。每个国家也有规矩,那就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规定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并且是我们的权利得以实现的最有力的保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应该紧紧记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最后,大学生应该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我们要在保护好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根本上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打心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2月23日下午1点10分,在北京动物园的熊山,两只黑熊突然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来回翻滚,口中发出“嗷嗷”的惨叫。同时,水泥地上冒起一股股白烟。围观的人群一阵骚动,一名手拎食品袋、戴着眼镜的男青年急匆匆地挤出人群向熊山外溜去。在附近巡逻的动物园派出所民警、工作人员和在场群众的围追堵截下,这名男青年被抓住,带回了派出所。

肇事者的身份很快就被弄清,他就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据交代,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是否正确,他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5只北京动物园饲 邪恶的”好奇心“

当年仅21岁、已通过了研究生考试的刘海洋走进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拘留所的时候,虽然痛哭流涕地自称后悔莫及,但他这种骇人听闻、严重触犯法律的行为,仍然带来了很多人的震惊和愤怒,不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也毁了自己的学业和前程。

经警方审查,刘海洋系北京人。1998年,他幸运地考入了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已经通过了学校研究生考试。

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说:“我曾经从书中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就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这种解释实在令人惊诧,但却基本是事实。

这了满足自己邪恶的“好奇心”,今年1月29日,刘海洋用事先准备好的一瓶饮料兑上从学校实验室偷到宿舍的火碱来到了动物园。他假意投喂黑熊并将掺有火碱的饮料倒向正在与游客戏耍的黑熊,看到黑熊被烧得满地打滚,嗷嗷乱叫。侥幸逃脱的刘海洋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昧着良心又酝酿着下一次罪恶行动。

在事情发生的前一天中午,刘海洋用一个白色纸袋装着两瓶饮料和一个平时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从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瓶硫酸,分别兑进了随身携带的饮料和塑料水杯内,而后乘公共汽车来到了动物园,又一次实施了他残害动物的罪恶行径。

北京动物园副园长王保强十分气愤地对前来采访的媒体介绍,北京动物园先后有3只黑熊,1只马熊和1只棕熊受到了刘海洋所泼的火碱或硫酸的残害。这5只熊有的嘴被烧坏,进食困难;有的四肢被烧,无法行走;有的前胸、背部、臀部被烧坏,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

“受伤的那只黑熊伤势最重。它已被硫酸烧得双目失明,舌面整个被灼伤,黏膜脱落,口腔及上腭被烧坏,而且喉部和气管都有可能也被烧坏了。”北京动物园熊山饲养员陈青山流着泪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说,“这只熊是我看着长起来的,它可是我们动物园里最好的1只公种熊,担负着为黑熊家族传宗接代的任务。但现在这只黑熊生死未卜,医务人员一直对它实施全力抢救。”

据北京动物园方面介绍,他们一共饲养了14只熊,其中有6只为黑熊,其余为棕熊和马熊,这3种熊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国际一级保护动物。

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经过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全社会的震惊。为什么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竟然将罪恶的黑手伸向无辜的动物?是心智上的残缺还是另有内幕和原因?

知识和缺失

刘海洋事件带给社会和很多正直善良的人们一种警惕:一度被誉为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刘海洋的罪恶举动仅仅是偶然的丧失理智吗?

刘海洋由一个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一夜“成名”,成为一个被媒体和公众关注焦点人物。人们从对动物的爱心一直追溯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甚至当代大学生心理成长、单亲家庭的利弊等相关的话题都热得烫手,网上甚至还有很多人在讨论是否应该对他施以酷刑。

很多人认为刘海洋是大学生之耻,尤其是清华这样一个名牌学校的学生,竟然连起码的知识、常识和爱心都不具备,固然是他自身存在问题,但是老师、家长、学校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教育问题又一次被凸现,人性教育,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等等命题进入关注刘海洋事件的人们的视线。

为了探询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的真正原因,媒体的记者走进他的家中,进行了详细地采访。据介绍,刘海洋自小就没有父亲,母亲又要上班支撑整个家,是外婆一直带着他。“他都十岁了我还搂着他睡觉呢。”刘海洋的外婆说,“这孩子很聪明,他不会讲话时就认识字。”在刘海洋还不到一岁的时候,她就用有图案的识字卡片教他。

刘海洋1980年出生。按照北京的儿童入学年龄,他们那一届的学生应为1979年出生的学生。当时刘海洋年龄不够,因为他已经认识了很多字,学校的老师们很惊讶,于是就破格录取了。在上学的过程中,刘海洋确实是一名好学生,他的家里摆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牌:奖学金证书、清华建模竞赛的获奖证书、数学竞赛的获奖证书和奖牌,甚至还有清华的党校结业证书。

刘海洋还是一名特别勤奋的学生,上高中后在夜里12点之前从没睡过觉。他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书”,有钱就都用来买书。不喜欢体育活动,体育也比较差,“每次考体育,就像上刑一样”。

刘海洋的父母在刘海洋很小的时候就正式办理离婚手续。刘海洋这么多年,从来没花过父亲的抚养费。他妈不要,她说“既然他不爱孩子,我就不要他的钱。孩子我自己养。”刘海洋很孝顺。寒暑假打工,挣的钱都拿回家里,学校每月发的补助费也拿回家里。家里人经常跟他说,咱们不比吃穿,咱们比学习。还跟他说:你没有爸爸,不要和别人打架。他很听话,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和别人打过架。他上高中的时候,家里要求他不要交女朋友。在这些方面他很听家里人的话。他平时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甚至从上大学一直到发生泼熊事件时都没有交过女朋友。

刘海洋的家境比较拮据,两房一厅的住宅面积比较小。外婆住在较小的一个房间,刘海洋的母亲住在另外一间,刘海洋回家就只能住在客厅里。

在看守所的刘海洋穿着朴素、表情平静,在接受民警调查的过程中态度很好,对两次用火碱、硫酸泼洒狗熊的事实都明确承认是自己所为。“我现在确实很后悔,没想到事情闹得这么大。”面对记者的采访,刘海洋情绪也非常稳定。

刘海洋肯定不是一个智商很低的学生,在学习上他一直很刻苦而且成绩很好,在校期间人缘也很不错。“我的性格可以说是介于开朗与不开朗之间。我在社会上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女朋友。业余时间全部用来看书了,都是理工类的。武侠、言情类的书一概不看,但看一些名著,如《简爱》等。流行音乐也不喜欢,但喜欢古典音乐。”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刘海洋称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小时候还养过一只鹦鹉。在大学读机电系的刘海洋对所学专业兴趣一般,对生物学特别感兴趣。但既然喜欢动物为什么又要摧残动物?“从书上看到熊的嗅觉特灵敏,我就想试一下,第一次用火碱没看到熊的反应;一个月后又想试验一下熊对硫酸有什么反应,但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当时看到熊那么痛苦,我心里也慌了。”可悲的是,刘海洋身为著名高等院校四年级的学生,却说当时并不知道其行为是违法:“我们一上大学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但现在知道是违法了。”

据刘海洋讲,身为工人的母亲为了抚养他一直未嫁,退休后为了补贴家用又找了一份临时工作。谈到母亲时,刘海洋眼圈发红但努力不让泪水流下。刘海洋的生活一直很俭朴,“小时候家里穷,看别的小孩吃冰棍,自己却买不起”。从小刻苦学习,一路考上中国著名院校实属不易,但刘海洋却说:“这在我意料之中。”

刘海洋的书本知识无疑很丰富,但他对生活中的事却知之甚少,只知道父亲姓刘,叫什么名字不知道;母亲做临时工,在哪个单位,也不知道。

反响与关注

刘海洋用硫酸伤熊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社会各界纷纷发表意见,清华学子还发起了捐款救助受伤熊的活动。教育、法学及动物学等方面的专家纷纷发表看法对此进行关注。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闵乐夫认为,当前,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智育,注重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对学生的爱心培养和道德建设却有所欠缺。独生子女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并视为当然,这种教育背景下培养的学生,易形成冷漠、残忍的情感,对生命不珍惜、形成不良性格。其实刘海洋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孤立的,比如他就曾见过小孩若无其事地把蚂蚁踩死、把蛤蟆腿扯断。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要有情感教育和尊重、敬畏生命的教育。公民道德是因为情感而产生的自律行为,不是人所强迫的。道德丧失,只能走向违法和犯罪。一个高材生为了验证关于硫酸和熊的嗅觉知识,就可以随意践踏生命,这种做法丧失了基本的道德情感。道德建设对个人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特别自私,怎么可能全身心爱他的伴侣?怎么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安全和爱?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教研室教授马登民先生认为,从法律上讲,刘海洋的这种行为是对自身行为的放任,这种放任从主观上讲是间接故意行为,从客观上讲,他也确实投喂食物对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同时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一条规定最高量刑可达15年。刘海洋的行为虽然没有触及这一条,但很可能构成“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虽然他的行为已经明显触犯法律了,但他似乎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刘海洋的这种无知代表了目前我国的一部分大学生,也可以说代表了我国一部分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我国国民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仅仅依靠道德上的调整是不够的,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作为后盾。目前,我国已有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条文,但如何使每一个公民真正知法、守法还需进一步努力。

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李守先先生认为,保护动植物已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它目前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在国际上更是敏感的政治问题。要让动物真正成为人类的朋友,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从学前教育抓起,让社会形成爱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的风气。

一位清华大学电机系的校友在网上发表文章说“发生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系的声誉,乃至对于清华的声誉,都是严重的损害。”他认为,“我们需要反思——大学里面到底是如何培养人才的?特别是清华这样的重点大学。应该说,学校的教育是存在缺陷的。这个问题,我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多次在一些场合说起过。记得去年清华校庆的时候,征求校友的意见——‘清华正在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请您提出宝贵的建议’,我当时就提出,理想中的老师就像孔子,以自己的学问和道德吸引许多学生跟着他。这样的老师太少了。建议学校多表彰学生尊敬的老师,弘扬‘为人师表’的教师评价标准。学生要有勇于改变现状的精神,不要一不满意,就拍屁股走人。要有人文关怀,不但有学问,更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准,要有判别能力。清华大学还要会包容,多吸收其他学校的学生来做老师,多看到人家的优点,不要自大。”

一些社会学方面的人士也对刘海洋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从根本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现阶段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这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关怀之心,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而学校现在经常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来进行,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指导。在应试教育意识的支配下,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和情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他们情感上的苦闷无法向老师和父母诉说,等到出现问题时,往往已经对社会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后果。

法律的难题

人们在谴责刘海洋道德品质欠缺的同时,也对他法律意识的淡薄深表遗憾。然而,刘海洋却自称学过《刑法》,但“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动物园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对刘海洋的行为如何定性,依据什么法律对其进行处罚,引起了法律界人士的思考。

据一位法律专家分析,在我国《刑法》中只有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刑法》第341条是这样规定的:“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而黑熊、马熊是否列在我国重点保护的动物名目中,且圈养的动物并非野生状态,因而他认为,刘海洋的行为难以适用《刑法》的这一规定。

但该专家同时还认为,在我国《刑法》中还有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刑法》第275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公私财物不仅包括没有生命的财产,也包括活着的动物。针对动物园里的动物而言,它们被饲养、被游人观赏,具有经济价值,就应该属于国家的财产。如果对刘海洋的伤熊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可以适用《刑法》的这款规定。

著名刑法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也表示了自己的困惑:刘海洋的行为是伤害、虐待动物的行为,但谈不上杀害,《刑法》上的伤害、虐待都是针对人的,而非动物。按照罪行法定原则,这里确实存在法律空白。也有些人认为,无论是《刑法》还是《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司法解释都没有对这种行为做出规定,但刘海洋仍然触犯了《刑法》规定的故意毁坏财物罪。因为对动物园和国家来说,被伤害的熊是宝贵的财富,是一种特殊的“物” ,因此应定为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罪。还有一些支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动物园里人工繁殖的黑熊,在法律性质上已不属于野生动物,而应视为国家财产。国家培育一只黑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应属于“财物”的损坏。动物到底能不能算是“财物”,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这里的“财物”是不包括动物在内的。刘海洋的行为到底触犯了什么法律?应该如何制裁?从这些疑问当中已经可以发现在保护动物,无论是野生动物还是驯养动物方面的立法还很不完善,尤其是针对伤害、虐待动物的行为没有作出规定。因此很多专家呼吁:应尽快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加严惩虐待、残害野生动物(包括人工驯养野生动物)的法律条款,以使那些严重残害、虐待动物的人及行为受到法律制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正是依照这个法律规定将刘海洋进行刑事拘留。最新的消息是他被依法刑事拘留一个月,并于3月26日被取保候审。

刘海洋的母校清华大学定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向社会公布了对刘海洋的处理决定。根据《清华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的规定,给予刘海洋留校察看处分。这个决定,给刘海洋今后的人生道路,留出了回旋的空间。

第三篇:树立法治观念教案

第6课 做守法公民

第2框 树立法治观念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树立法治观念的内涵及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2、理解公民学法、守法与用法维权的关系。

3、明确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依法维权的正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教学重点】

明确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依法维权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公民学法、守法与用法维权的关系。

【教学构思】

教师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的认知发展规律,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课本的案例进行了串联,通过具体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结合学案导学,中考点击,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依法治国方阵。通过方阵游行中“依法治国,和谐发展”的口号,复习“依法治国对存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引入“依法治国对公民提出什么要求?”导入第二框课题。(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究新知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一、预习检测:是什么?(公民树立什么样的法治观念?)

含义:公民树立法治观念,也就是要树立严格遵守法律,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观念。

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树立法治观念的含义:就是要守法,以及用法。

二、时事感悟:为什么?(公民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展示2009年中国十大法制人物,分析公民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1)公民素质角度: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2)依法治国角度:增强公民树立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3)社会稳定角度: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4)社会主义法制角度:守法用法,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代表回答,同时引导学生对应相关问题在课本中做出标记。)

三、案例探究:怎么做?(公民应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第一目:公民必须懂法

(一)案例导知

1、展示案例一:小明平时对学习缺乏兴趣,乃至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时常违反校纪校规,多次旷课到无业青年马某家去赌博,欠下大量赌债无力偿还。后向同学们敲诈,受到严肃处理。

问(1)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准备帮助小明提高哪些法律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①未成年不得参与赌博;②未成年应该努力学习,遵守校纪校规;③赌债不具有法律效力等。 (2)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提示:公民必须学法懂法。

过渡:那么公民如何才能做到懂法呢?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确,主要通过国家开展法治宣传和公民自觉学法,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找得快:

(1)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谁?其中重点对象有哪些? (2)为什么要将青少年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 (3)“五五普法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青少年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有哪些意义呢?(从自身和国家两个角度) (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目:公民必须守法

(二)案例导意

1、展示案例二:在一天放学途中,小明被不法少年勒索了十几块钱。初中刚毕业的表哥听了小明的诉说,便认定是某中学学生干的。于是,他也敲诈了该中学的几个学生,为小明补上了损失。

阅读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法少年、小明表哥及小明三人行为的不当之处。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归纳:不法少年勒索他人钱财,是违法行为,该受到法律制裁;小明表哥以同样的手段违法,错上加错;小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不主动寻求法律的保护,对表哥的违法行为不制止,是违法的。三人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公民必须守法

2、知识链接: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及作用

(1)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体现人民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2)作用:它既是公民权利的体现和保障,又是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第三目:勇于用法维权

(三)案例导行

1、误区导航: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并分析小明和小林的观点。

小明:在我国,已形成了保护未成年的法律体系及四大保护领域,我们青少年一定能健康长大。

小林:只要公民不做违法的事情,就是法治观念强的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知识分析并归纳。

(1)小明的观点是片面的。未成年的合法权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给予特殊保护,但未成年人要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小林的观点是片面的。公民树立法治观念,也就是要树立严格遵守法律,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观念。公民不做违法的事情,只是严格遵守了法律,公民要增强法治观念,还必须勇于用法维权。

2、漫画赏析

星期六,小明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到商场买了一 双运动鞋,可只穿了一天,鞋子就坏掉了„„ (1) 请阅读漫画,讨论并分析请你分析下小明 爸爸妈妈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

小明爸爸:行为实质是采取非法手段进行报复。 行为后果是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使自己也触犯法律。

小明妈妈:行为实质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行为后果是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会带来进一步的侵权行为。 启迪思维:

(2)你认为小明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提示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要敢于挺身而出,寻求法律的保护,依靠法律阻止和制裁非法行为。 (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教材,走出教材。学会从教材中找到所学的知识点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自己生活联系,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联系,由理导思、导行。) 【总结升华】

教师寄语: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

有毒的药不能吃,违法的事不能做;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共勉:法治就像一盏灯,光线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少一些。让我们与法同行,增强法治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第四篇: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专题八 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导入新课:

案例:谁有权制定法律。有一个典型案例,说的是某村有一公共果园,常有村民饲养的牲畜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村委会为此召开村民大会,提出今后若再有此类事件发生,村委会有权任意处置这些牲畜。村民大会当场举手表决,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这一规定。有一天,村民孙某的两只山羊再次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时被守护人打死。孙某遂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并声明表决时自己并未举手同意这一规定。 本案中村委会的行为不是立法活动,村民大会通过的规定不是法律,不是法的表现形式,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因而,孙某有权依法获得赔偿。这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法律的特征和创制? 讲授新课: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一是制定 ,二是认可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从法律体现的意志来看

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

—— 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应,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对外方面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一)法律制定

(二)法律遵守

(三)法律执行

(四)法律适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 :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

(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六)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七)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案例讨论:香港城市大学的“考试门”

2006年9月,陈静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硕士毕业生,从家乡武汉前往香港,在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修读博士因担心自己考试不能通过,将1万元港币放进老师戴晖辉的信箱内,继而用电邮向戴晖辉索取试题及答案。戴老师在数学系系主任陪同下向廉政公署报案,并配合廉政公署将陈静拘捕。12月14日,香港九龙城裁判法院以行贿罪判处其入狱6个月,1万元贿款同时被充公。据了解,此案是香港学界首起有人因“买试题”被判入狱的案件。

此案一出,在我国内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赞同戴晖辉老师的做法,有人质疑。而戴晖辉老师表达了他的观点:“作为教授,我把正义性看得很重,一定要维护香港法律和城市大学学术氛围的正义性”。

思考: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西方社会的“法、理、情”的社会,中国传统的“情、理、法”的社会

思考: 如何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

“旁敲侧击”:“考试门”事件也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中国法治化进程中,不仅仅需要党和政府的努力,我们每一个公民也都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怎样的法治观念呢?

(一)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二)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根本保证

(三)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思考:怎样看待“法外开恩、刀下留人”?

2002年5月26日晚9时许,绍兴轻纺科技中心原总经理徐建平与其妻丁遐(公司董事长)因琐事发生争吵,徐建平将妻子杀害并将尸体肢解,抛入消防蓄水池内。2003年4月4日,绍兴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处徐建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判令徐建平赔偿丁遐父母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补助费等经济损失3万元。

“节外生枝”

一审判决前后,近200人其中多是知识阶层人士,他们以徐是一位对轻纺科技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为由,上书法院请求从轻判决。

说明:徐建平,拥有10多项国家专利以及其他方面的大量科研成果(在关押期间完成3项与纺织行业有关的实用新型技术。)

此举曾引起社会各界对“能人犯罪”可不可以从轻发落、准其“戴罪立功”的问题的争论。

浙江省高级法院2003年12月15日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权,核准对徐建平的死刑判决。12月26日,绍兴市中院依照省高院院长签发的命令,对徐建平以注射方式执行死刑。在我国,无论是法律的遵守,还是法律的适用,都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五、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2、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1) 、讲法律(2)、讲证据(3)、讲程序(4)、讲法理

(四)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1、 学习法律知识

2、 掌握法律方法

3、 参与法律实践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1)、法律权威

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2)、法律权威的来源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

2、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遵纪守法,为法治中国的早日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布置作业: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第五篇:论树立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时代必要性

摘要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需在社会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当代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接班人,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具有良好的法治观念,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核心条件。

但是,许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匮乏,自我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在大学在校教育期间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质,使其树立法治观念,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爱法的良好品格具有不可或缺的时代必要性。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

前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腾飞,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上也充满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进而产生诸多不利的社会问题。这些棘手的问题都需要法律这个手段来解决,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但是很糟糕的是,在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的整体法律意识水平也相当堪忧。在浙江大学,有关人士曾对在校的大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最后统计数据如下:“7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法律基础》是一门有一点点用的课程,23%的人觉得非常有用。只有极少数人觉得课程对自己丝毫没有帮助。认为自己知法,懂法且守法的人有80%,只有3%的人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法律意识,另外17%的人保持中立态度。此外,大学生对法律的不够信任,只有17%的人对法律有信心,也就是说信仰法律的人寥寥无几;只有40%的人表示会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而有60%的人持相反的意见。”①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成了眼下急需实行的重要任务。 ① 兰廷蓬.《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调查研究 ——以浙大为例》 . 2013.

1

1. 青年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遭遇了近百年的屈辱压迫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这些伟大的人们中间,最闪耀光芒的无疑是那些为追求国家独立富强而努力拼搏分大学生们。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一批批大学生赴海外勤工俭学,寻求真知,报效祖国。周恩来总理在南开的校园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讲话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

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①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良好的教育,拥有许多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青年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②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60年多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到2006年已经达到21万多亿,增长了57.5倍,到2007年则是24.66万亿元。2010年中国的GDP为5878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外汇储备达1.5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而在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5亿美元。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发展速度减缓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增强高等教育水平,提升自己的科技竞争力。

与此同时,国际上国与国的竞争也日益频繁,国与国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创新力的竞争。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正是眼下这个时代国际竞争中毋庸置疑的一个本质所在。可以说,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其高等教育中得以最突出的体现,而进一步说,高等教育也正是培养拥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所以说,我们国家要继续发展,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必须关注,必须处理好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稳定,社会是由一个个小的家庭组成的。每个青年大学生背后都承载着一个或者几个家庭的殷殷期盼。我国大学生普遍都是历经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才最终踏入了大学学习的知识殿堂。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每个大学生的家庭都为之付出了许多,一旦产生什么问题,必将给一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梁启超.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第六集.[M].1989.

2 ②

教育,也就成为为了保护社会稳定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国家政策了。

2. 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的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更有恶性事件的偶尔发生,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杀人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一次次震惊着我们的心灵。按照常识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们往往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去处理这些事情,而他们或者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或者因为没有思考法律后果的严重性,从而犯下了不可饶恕错误。法治的作用就是把人与人相处、相存、相争、相让的原则予以细化和明确,保证每个人拥有必要的自由和做人的尊严。

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我认为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大学里法治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在我国现今的大学生法治教育中,一般仅仅只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门必修课程的开设。但是这门课程中法律相关的知识是十分缺少的,只有最后的几个章节,浅浅的涉及。同时又因为这门课程是纯理论课程,老师讲授起来难度大,不易懂,且上课形式也一般较为枯燥,从而导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法律基础课上没有认真听讲或者直接逃课了事。所以,要树立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必须要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讨论各种案例,增加几个判决的影像资料等等。应提高法律知识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实践,在课堂上多运用辩论、模拟法庭等多种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相信只要大学生们有了兴趣,他们就会真的自发的去了解法律知识,去学习法律,自然而然的,法治观念也就树立起来了。

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普遍对法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法律

①的不够信任,只有17%的人对法律有信心,也就是说信仰法律的人寥寥无几。广大青年大学生不知道或者不清楚法律就在每个人身边,大家时时刻刻都在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限制。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宣传工作,利用广播、有线电视、报纸、宣传橱窗、校园网、板报等宣传媒体宣传法律知识,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法治氛围,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3.如何树立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及其重大影响

法治观念已经成为了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 提高法律素质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和法学研究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渠道和长远措施, 帮助大学生在掌握作为一个高等受教育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法律知识之外, ① 兰廷蓬.《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调查研究 ——以浙大为例》 . 2013.

3

同时具备比其它社会群体更高的法律意识, 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①同时, 法治观念可以直接指导于大学生对法的适用、遵守和救济,因此,高校应当提高师生对于法治观念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法治观念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校园的氛围非常重要。大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校的法制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要贯彻“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 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加强教师力量的建设。在大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地位十分重要。在相同的法律意识教学内容面前,如果教师的学识渊博,法律意识较强,法律信仰坚定,授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就会深深地吸引大学生, 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的积极性。②教师讲课的艺术真正能使学生体会到听课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话,不但教学效果好,而且听课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迅速形成。另外, 教师的法律人格和素质也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高低的一个因素, 教师的人格魅力总是会影响着学生对其授课的接受与理解的程度。

利用好高校学生社团,维护学生权益的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组织起来的社会性团体。高校社团的存在和健康发展,对促进大学生依法自治、维护学生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们通过参与社团的章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管理,熟悉了法律和规章制度并对其产生信任,从而有助于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形成依法、依章办事的良好习惯。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培养大学生通过遵守社团章程,履行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例如民主选举,民主自治等,可以使其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会将其中的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情况及时向社团有关人员及部门反映、投诉。常此以来,大学生就会培养出自己的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对培养其个人的综合素质,对建设法治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是高校的一种责任,但同时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适应法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优秀人才,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① 黄劲松,魏喜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10. **.《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33-137页 ②

4

参考文献

[1]兰廷蓬.《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调查研究——以浙大为例》.2013.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梁启超.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第六集.[M].1989. [4]**.《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33-137页

[5]黄劲松,魏喜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10.

上一篇: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下一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