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观念的内涵

2024-04-30

法治观念的内涵(共6篇)

篇1:法治观念的内涵

1)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意)贝卡利亚

2)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3)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宋)《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

4) 即使判决并没有准确地判定过去发生的事实真相,争端各方只要确信他们受到了公正的对待,他们也会自愿接受法院的裁判结果。——迈克尔·D·贝勒斯

5) 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法谚

6)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就应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

7) 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

8)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9)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唐)《天论上》

10)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唐)《砥石赋》

11) 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战国)管子

12) 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古希)索福克勒斯

13) 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14)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孟德斯鸠

15)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

16) 在忽视正义的地方,在作为正义核心的平等在成文法条款中不断遭否定的地方,那里的法律就不仅仅是“不公正的法律”,而是完全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17) 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

18)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19)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美)凯尔森

20) 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篇2:法治观念的内涵

2)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费尔德

3) 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管子(战国)《管子·法法》

4)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5) 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过一场冗长的官司。

6) 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罗曼·罗兰(法)《哥拉·布勒尼翁》

7)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阿奎那

8) 凡法始立必有病。——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9) 国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贵。——(日)日莲《立正安国论》

10) 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11) 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马基雅弗利

12) 奇特几乎总能提供一种线索。一种犯罪越是普通,越是不具特点,就越难以查明。——(英国)柯南·道尔爵士

13) 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美)德沃金

14) 大海和陆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辖。――西塞罗(古希腊)《法律篇》

15)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庞德

16) 在一个国家中,法律永远是由强者的权力制定的。——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17)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萨维尼

18)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19) 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篇3: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

一、法治思维的概念

具体地说, 就是以合法性为前提和基础, 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 按照法律逻辑和法律价值观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

作为体行政主体而言, 在具体工作中, 必须首先树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理念, 这是树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础, 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遇到的问题或要处理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调查、总结、评估, 最后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二、法治思维的发展阶段

具体地说, 法治思维主要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 认知判断阶段

也就是运用法治的概念及原理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识并得出初步的判断的阶段。就是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或现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断, 例如酒后驾车是不是违法行为。这个阶段的法治思维, 是普通社会成员都可以做到的。

(二) 逻辑推理阶段

就是运用法治原则、规范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根据自己对法律认知程度得出结论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是以通过法律解决个案为主要特征。执行法律职业者的思维多为这一层次。比如, 公安机关办案要求程序合法、适用法律要合法。在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中, 我们也要求程序要合法、要依法征收。

(三) 综合决策阶段

就是在前面所提以的法律性的认知、判断、分析和推理的基础上, 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其他因素, 进行衡量, 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判断。

三、树立法治思维, 增强法治观念的途径

(一) 坚定信仰

2012年, 大家可能看过一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信仰》。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中涌现出的很多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 阐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去年纪念党的七一活动, 中央电视台披露, 从1921年到1949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 其中牺牲的烈士有名可查的达到了370万人, 这在世界革命历史中也是很难找到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 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 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能够做到这一点, 就是因为信仰的存在。

在和平时期, 已经不用再经历血雨腥风的考验。但是, 和平时期, 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 仍然需要我们坚定信仰。特别是要清醒的认识西方普世价值的侵蚀, 认识到和平演变的阴霾依然笼罩在我们周围。这一点, 在群众路线教育的党课上, 我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今天不作为重点。

(二) 严明规矩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中国古代在治国理政方面, 首先是礼治, 后有德治, 再有法治。礼治、德治主要是一些不成文、约定俗成的规矩, 约束法律框架意外的人的行为。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 没有这些繁琐的礼仪规定, 但还是讲规矩的。一个人, 没有规矩, 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一个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 没有纪律和规矩, 就注定成为一盘散沙。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政治规矩并不是指某一条具体的规矩, 而是对党员干部政治标准的总体要求, 是对党员干部政治坚守的总体概括, 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可以说各行各业各类组织团体都有自己的规矩, 我们既不能破坏规矩, 也不能不守规矩。要达到这个目的, 不仅需要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 需要全党成员的高度自觉, 也需要制度约束—这就是纪律和规矩的作用。

(三) 严守法律

在依法治国大方针确定之下, 作为党员干部如果不学法、不懂法, 有的甚至连一些基本法律常识都不清楚, 怎么可能做好党的各项工作。特别作为主要领导干部, 在学法方面必须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因为领导干部比普通党员拥有更多的资源条件和更大的影响力, 带头学习法律知识, 懂得法律的原则、原理和学法的价值、精神。通过学习, 知道法律授予了什么权力, 这些权力的边界在哪里, 权力行使的原则、程序是什么, 不依法行使权力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们举个例子, 社会抚养费征收, 随着群众的法治意识增强, 社会抚养费确实存在征收难题, 过去可以抓人, 可以拆房子、搬家具、办学习班。现在, 必须依靠法律进行征收。

法治思维的养成特别是法治能力的提高, 关键靠实践。学法守法, 关键是要学会用法, 我们必须学会用法治理念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 注重用法治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作为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必须首先想到按照法律办事, 遵循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 遵循法治原则、法治原理。同时, 还要善于从个案中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1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就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将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仰内化于大学生的心中,增强他们对法治深切而热烈的信念,引导他们从法治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运用法治思维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合格的公民。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知法犯法案例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对法律权威的尊崇。

2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对于大学生来说,法治观念的养成,可以促进他们提高对事物的认知与评价水平,增强他们自觉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的意识。大学生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公民,他们的法治观念的强弱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更会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拥有良好法治观念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有对法律自觉的认同、信任,做一个自觉遵守法纪、维护法律尊严的合格公民,就能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关系,用法治思维调整和限制自己,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快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法治的推进依赖于法律条文的严谨缜密和法律实施中的一视同仁,更取决于法治观念被每个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而法治的建立与推进离不开法治观念的塑造与传播。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其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直接关系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作为担负未来国家建设发展神圣使命的大学生,有什么样的法治观念,就会表现什么样的学法、知法、崇法及守法行为。不管他们今后在哪个领域工作或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具备较强法治观念的大学生就会将法律作为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作为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使国家的法治化进程更稳步、快速而持续。

二 现实关切: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不尽如人意

1 奉行权力至尊,人治思想较浓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一直奉行权力至上,强调人情关系,这一流弊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他们对权力者的侵权行为深表不满、极为痛恨,疾呼权力者的权力要加以监督和限制,可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往往信奉“权力大于法”“关系大于法”“人情大于法”,而不信奉“法律至上”,缺乏对法律的认同感、信任感和依归感,专制思想、特权情结、人情文化在学生身上打上深深烙印,他们不习惯或不愿意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而寄希望于某些权力发挥作用,一般最先想到就是托关系、找门子、拉人情、拼背景,希望学校领导出面协调,或双方私了。如学生干部体制等级森严,有的学生干部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有的学生以在学校谋得一官半职有治人的权力而沾沾自喜;有的在就业过程中想方设法托关系找门路;有的喊出“我爸是李刚”。这都是法治观念缺失、人治思想作怪的生动表现。

2 强调自身利益,责任意识淡化

当今大学生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但也存在过于强调维护自我权利,而不尊重、不维护他人合法权利的现象。他们强烈要求获得个人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他们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提供条件和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却不考虑或较少考虑是否对国家、社会、他人造成危害。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有些同学往往是个人利益至上,为维护其所谓个人权利而不惜侵害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对于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模糊不清或有意回避。有的面对身边同学或好友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时,往往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意隐瞒包庇。还有的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不惜侵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甚至违法犯罪。

3 注重个人自由,秩序观念淡薄

现在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家庭条件如何,多少都有些被娇惯,注重个性张扬,比较自我。不少学生在法治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在法律选择上带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在法律运用上存在着明显的自我保护倾向。有的把法律当做是针对别人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注意以法律来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希望对别人进行法治,对自己实行自由,甚至认为学习法律就是学会如何钻法律的空子。有的在口头上讲法治的重要,但对学校的校纪校规存有逆反心理甚至置之不理,认为这些制度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对迟到、旷课、考试舞弊等现象见怪不怪。有的对法纪教育漫不经心,认为只要不杀人、放火,法律又能奈我何。有的当要求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往往过于强调手续的简便和效率的快捷,而对应当遵循的程序不以为然,把公平、正义置之脑后。还有的人对助学贷款有意违约不还,为了评优评奖拉拢选票,为了当学生干部请客吃饭等现象,也都是无视公共秩序的行为。

三 路径选择:让法治观念扎根于大学生的心田

1 以深化法制教育改革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

有意识的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主要途径。目前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合二为一,实际上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普法教育或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也只是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领会法治的内在精神,更没有将法治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事实上,了解和熟悉法律知识,并不等于就能预防和远离犯罪行为,更不等于就具备了自觉的法治观念。因此,一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在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注意发挥其它媒介和载体的重要作用。要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知识教学体系,多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大学生开展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模拟法庭、旁听案件审判、参观监狱等实践活动,将知识化、社会化和生活化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法律实施的公平正义,领悟法律的价值和权威,树立对法治及其前途的信心。二要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培养法治观念的关键是确立法律信仰。“讲清楚一定的法律知识或规则是作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背景和基础,是必要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知识是讲不完的,目的是要树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在教学内容上应将理解法治的价值、法治的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培育学生认可法律、亲近法律、信赖法律的积极情感,使大学生法律知识内化上升为法律信仰。三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科学的法治观念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反对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的特权公民。要引导学生在主张自己权利的同时,承认、尊重他人的权利,理性平衡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进而塑造积极的、有责任的公民品格,自觉以法治思维对待和处理各种关系。

2 以建设校园法治文化涵养大学生法治观念

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发生在校园的有关人与事的体验与感受。大学生如果时刻以法律公民的角色置身于学校的“法律生态”之中,受到大学校园法治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就更容易引起其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产生对法治文化的追求。因此,一要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校园人文环境,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思考、判断、选择的空间,引导学生形成民主平等、权力制约、权利保障的价值理念,而这些恰恰与法治观念不谋而合。二要营造法治校园的宣传氛围。要通过校园网络、广播、报纸、宣传橱窗以及各种新媒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为载体、以法律法规为内容,用人性化、艺术化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宣示依法治校的勇气和决心,以校园文化的特殊渗透力和影响力,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创设浓郁的氛围和坚实的平台。三要营造有规必依的管理氛围。有规必依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形成对制度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要加强校规、校纪教育,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依规处理,营造守规光荣、违纪可耻的浓厚氛围,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

3 以合法规范的管理行为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

法治的运行本身具有教育意义,同样,高校管理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将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一要将法治观念渗透到学校规章制度中。要进一步完善校纪校规,特别是要注重依法制定学校管理章程。因为学校章程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大学行为的总规范,实际上也是法的治理模式、法的精神和法律条规在大学教育中的延伸和具体化。同时,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程序、内容要符合法治的原则和精神,让学生深切认识法律所具有的公平正义的价值,使制度和法律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二要促进管理教育行为的法治化。学生管理法治化是强化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手段。学校依法依规的管理行为、依法治校的鲜活实践和“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是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对制度、法律的认同感、信任感和依赖感,进而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和对法治的忠实信奉。三要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在管理过程中,不得以管理教育为借口,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要扩大大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鼓励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涉及对学生的奖励或惩处时,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尤其在涉及对学生的不利评价时,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并确保申诉等救济制度的畅通实施,让学生深刻体会权利的程序性和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在对合法权利的充分尊重和法治精神的彰显中,塑造和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马振清.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民法治观念与法治能力培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

篇5:教师法治观念的培育与生成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专门课程始终在思想教育类课程中占次要地位,这是因为,我们始终有这样一种认识:只要加强了对学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人们的法治观念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因而,在学校教育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哲学教育、道德教育,而对法治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纵观世界当代各国,法治已经成为治国的主要手段,各国普遍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法治教育课程已成为各国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的主要课程。我国党和政府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张。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加强对公民的法治教育,加强对公民的法治教育应首先从学生开始。实际上,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法律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普遍遵守的、明确的、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法治课程的开设,通过法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主要的法律法规,以增强他们守法的自觉性。学生不学法律,何来法治观念?国家的年轻一代没有法治观念,何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以说:重视法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应做好的一项工作,在未来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中,法治课程应当成为最主要的课程。2 法治教育要注重实效

对青年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目前的法律教材编写存在着很大的一个不足就是:过分偏重于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较差,应用性不强。翻开教材,充斥其间的是概念、特点、区别、联系、作用、意义等内容,这些枯燥的内容让学生望而生畏。法律教学中,广泛被人们称道的“案例教学法”

应当成为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据我所知,“案例教学法”在美国是最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它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各种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法律的具体规定。通过案例教学,某一典型案例与其所反映的法律规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这十分有助于把外在的法律规定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进而变成支配其行动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法治教育中要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花大力气去积累一些典型案例,并做到随时更新,以保持其时效性,以便用生动有趣并具有时代特点的事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大家比较爱看的一些电视节目,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社会经纬》、《新闻调查》,山东电视台的《金剑之光》、《评案说法》、《道德与法制》等栏目,它们并没有采用非常先进的讲解方法,但人们非常喜欢看,人们之所以愿意去看,主要就在于这些栏目学会了“用事实说话”,这种法治教育的方法非常值得教师们学习。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觉到,应当要求学生少背一些无用的概念,多树立一些有用的观念。每一次课,教师都要仔细想一想,这次课要让学生树立哪几个观念,教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随着青年学生法律知识的不断增加,他们的法治观念就会得到不断的增强。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行为规则,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养成的规则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因此,学校应当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首先,学校应当全面检查一下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尤其是与学生紧密相关的规章制度,看一看有没有违背法律的地方。其次,在有关学生管 2

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要通过全体学生表决的办法来决定其是否应付诸实施。再次,在学生干部的使用上,应贯彻民主选举的原则,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避免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在一个民主气氛浓厚,法律得到尊重的环境里生活,就容易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相反的话,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或者是唯唯诺诺、缺乏主见,或者是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在学生管理中,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喜欢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兵来管理,这实际上是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作怪,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由于整个社会对法治教育普遍重视的不够,也使得一些教师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以至于经常出现个别教师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事情。就象新闻媒体报道过的,有的教师因怀疑学生偷钱在学生脸上刺“贼”字,有的教师因学生“损害”了班级形象让学生自己用小刀刮破自己的脸皮。这类极端的事情尽管很少见,但教师在教学或管理中不知不觉的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事情却常有发生。如果教师本人就没有法治观念,那他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法治观念的学生来。现在,人们一谈到教育,就讲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多少多少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多么多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那么多的青年罪犯,有几个不是从学校里走出去的,难道学校对此真的没有一点责任吗?可以这样讲,正是由于我们忽视了法治教育以及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把许多本来可以有所作为的青年推向了犯罪的深渊,这是所有教育者都应该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通过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培养青年学生的法治观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青年学生社会阅历浅,是非辨别能力比较差,行为模仿能力强,如果不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学校正面教育的作用会在很 3

大程度上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抵消。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单靠空洞的说教是不够的,必须密切联系实际,采用平等对话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做,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当今社会上的两类现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一是国家干部的腐败行为,二是流氓恶势力的犯罪行为。这两类现象不断地被新闻媒体报道出来,对青年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青年学生看问题比较容易产生片面性,他们可能会因此得出一个结论:现代社会一团糟,哪有什么法治。一谈到干部腐败,学生往往义愤填膺,并提出为了惩治腐败要大开杀戒,实际上,问题远远不是那么简单。腐败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痼疾,确实难以解决。当年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官,就规定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就应枭首示众,甚至对贪官可以采取“剥皮实草”的酷刑,但最后明朝还是灭亡在了贪官身上。惩治腐败,最根本的手段还是靠法治,就象有的学者指出的一样,对法治的威胁和危害主要不是来自公民个人,而是来自公共权力和官员,依法治国首先是治权、治吏。如果官员的产生、评价、罢免的权利真正掌握在群众手中,腐败现象就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现在,新闻媒体常说某某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利”怎样怎样,实际上,一些官员很明白,他是在拿着“上级赋予的权力”怎样怎样。针对学生面对社会现象产生的一些片面认识,教师应当正确的加以引导,首先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自己不要危害社会,同时教育学生,要使我们这个社会变的更加美好,最有效的手段还是依靠法治,并要鼓励学生做一个法治的实践者、维护者、宣传者。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法治观念如何直接决定着将来社会的法治水平,而学校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又决定着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青年的健康成长,为了使我们的社会变的更加美好,希望每一个有 4

识之士都关心青年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做出贡献。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哪些误区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渗透,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给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标志。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却存在着种种误区,因此如何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位老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以下特点:重点和立足点是学生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属性;教育技术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的教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丰富着自己的内涵。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几个误区

在我国社会改革中,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在教育发展中,观念更新又滞后于装备更新。正是教育观念的滞后,才引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

1.在主观思想上误把教育技术先进等同于教学先进

教学的过程是信息传输的过程,信息传输需要手段,而现代教育技术为信息的传输提供了各种先进手段,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先进就是教学先进,为了体现教育技术的先进,把一些应该用实验演示的问题也做成三维动画来表示,有的甚至整堂课教学的每个环节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表面上看教育技术很先进,实际上只是“花架子”。教学观念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陈旧的,只是披了一件先进教育技术的外衣,这丝毫不代表教学的先进。应该强调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为指导,坚持启发式、交互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再先进的教育技术都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2.误认为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代替所有传统教学模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模式将过去教育的单一讲授型发展为学生、教师、媒体三者互动结合的多元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主动学习知识的方式。但是现代教学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也有自身的缺陷。首先,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起的只是辅助作用,也只能起到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还要注意调节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并及时的反馈纠正,这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然而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和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造成了本末倒置。

其次,教师授课时的肢体语言、情感色彩对学生的感染力也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替代的。而多媒体教学模式弱化了教师人格示范的作用,把教学课堂由“人一人”对话变为纯粹的“人一机”对话,久而久之,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易使学生养成孤独、冷淡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3.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易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用大屏幕显示出来,自己充当了一名放映员的角色,教学效果并不良好。另外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多媒体效果,过多地使用声音、图片、动画来展示教学内容,结果弄巧成拙,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知识传递的主题。还有的教师不管学科和所传授知识的特殊性,一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公式推导、例题演算的过程一下子显示出来,这样既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消化的时间,也无法实现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4.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培训中只注重信息技术,忽视现代教育理论

长期以来,为了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都加强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这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些学校只把制作课件或网页设计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忽视了对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方面的学习和提高。而教师在培训中只注重制作技巧的学习,盲目追求课件形式的精美,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的学习很不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片面理解,只重视了信息技术而忽略了现代教育理论。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1.全面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一提起现代教育技术,人们更多的想到的是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却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现代教育理论。其实现代信息技术只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并不能代表现代教育技术全部。那种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媒体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技术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加快进入学校,但是这些新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新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在学校中发挥作用,它只有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时代精神,才能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教育观念是陈旧的,仅仅把新技术应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则新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优势,反而会成为强化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只有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应用新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师仍应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达和阐述教学内容,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永远无法替代的。因为课件的教学设计,内容组织都是靠教师来完成的,课件的构建和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决定着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认知习惯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同时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观察问题,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默契交流也是计算机无法实现的。

3.吸收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多媒体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不够形象直观,但它有现代教育技术代替不了的优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有两个:第一,教师写的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消化和思考的空间;第二,写的过程是教师把学生带进逻辑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 8

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应当注意吸取这两个优点。同一屏幕上出现的文字多少应严格掌握,公式推导过程应逐步显示出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消化。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它教学内容广泛、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教学效率高等优点,但也不可过于追求多媒体效果。滥用媒体素材、过多地添加动画效果将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能抓住知识重点,影响教学效果。4.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强化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运用于教学实践,必须通过一线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与运用程度是现代教育技术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可以促进他们深入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必须由教师去掌握和使用,而教师的行为又是受思想观念所支配和制约的。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控制着行为的方向,错误的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比盲目的实践更可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更新教育观念则是比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更为重要的事情。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使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效率。我们应走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走向现代化。

技术支持课堂导入

在研修活动中有这一活动“技术支持课堂导入”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在教学教学实践我发现,教师讲课导入的好,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技巧。导入新课的艺术和技巧还有很多,如成语导入、笑话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借助媒体导入等等。怎样运用,全靠教师灵活掌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我经常运用创设情境导入、借助媒体导入。运用信息技术导入给我们的课堂增加了色彩。

一、故事引入

我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运用课件演示动画配有故事内容来导入新课的,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事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的能力,对新知探究的愿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课件播)

是呀!小蝴蝶为什么说他和树叶蜻蜓他们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人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生汇报后教师总结:像这样左右或上下两边都完全一样通过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了,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课件演示重合现)

二、创设情境导入

有些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我利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情境创设不仅在课堂问题设置,授课过程有价值,在导入新课时不可缺少。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具体问学生,你们喜欢看表演节目吗?然后把课前准备好的“相遇节目”课件给学生看。同时,叫两名同学站教室两端相对而行,此时让学生观察他们所走的方向,相遇后问“现在出现什么情况?他们走的路程是多少?”通过看表演,自然对同时,相向,相遇几个概念有了初步了解,而后进入新课。

三、借助媒体导入

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法。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渗透“割补法”将其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上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导入小案例,我们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精练、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方法的艺术作用,符合教学的目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多样,教师应在新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科学的新方法,以期提高

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全面育人的水平。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技巧,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混合式学习的有效实现途径,二者结合可以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文章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课堂讲授、部分翻转课堂和完全翻转课堂三种混合形式,并据此模式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践,提出有效应用该模式的建议,对解决课程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引言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传统课堂师生面对面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新方式,混合式教学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启发、监控等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传统的面授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而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即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写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覆和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考是翻转课堂的真正本质。

目前,海内外的学者普遍认为,翻转课堂不仅仅是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时间的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全新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是在以“B-Learning”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指引下,对课堂教学模式实施重大变革所产生的成果。

我们认为,在混合式教学中贯穿翻转课堂的理念,既能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又能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这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1.传统课堂讲授教学与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相混合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模式虽然弊端较多,但是其根本目的是服从于学科教学的需要,系统、完整地传授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因此,目前大多数的学科教学采用的还是讲授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等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可以快速、集中、系统地获取大量知识,得到最快和最佳的发展。

但是传统的课堂讲授知识传递方式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剥夺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生活,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构建友好逼真的学习环境,能提供丰富形象的教学资源、多样的知识获取途径和多元的师生交流方式。混合式教学结合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学习途径更加多元化,学习体验更加形象化,是目前教学改革中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2.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部分翻转课堂和完全翻转课堂相混合 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顺序,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香饽饽”,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是也有人质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的作用下降,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学习效果不好,有研究也表明翻转课堂并没有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究其原因,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好,反而会流于形式,只做到形似翻转课堂,可实际上学生课外没能完成自学任务,课堂上的研讨活动就无法有效展开,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我们认为在课程教学中完全采用课堂讲授教学或是完全采用翻转课堂都是不可取的,在二者之间可以有交叉部分,即部分翻转课堂,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教学,而其它部分可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也可根据内容选择特定主题或项目让学生以小组或学生代表形式进行基于主题或基于项目的探究学习,在课堂上分享学习成果、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进行答疑解惑和补充说明。

这种混合方式是探索课程教学中实现翻转课堂的一个有效的尝试,既注重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又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度,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有效避免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翻转课堂形似而神不似。在混合式教学中,可以采取讲授教学、部分翻转课堂和完全翻转课堂三种混合形式,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

3.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相混合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动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但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教学环境的创设等都是 12

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的这一目标进行的。在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如表1所示。

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流程,强调“课外传授知识,课间内化知识”,这时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顺序和组合也将发生不同的变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活动主要以学生的问题探究或主题汇报、学习成果分享、讨论交流、提问等活动为主,以内化或修正知识理解,教师则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对话者。

4.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混合

篇6:法治:观念先行

法治观念是法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法治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

。法治的建立必然要求法治观念的率先确立,并且应当将法治观念内

化为相应主体的自觉意识。法治对于人们的观念的要求甚高,没有良

好的法治观念的形成,也不可能有真正法治的建立。然而,要确立法

治观念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远比一种制度的颁行或机构的设立更为困难。

法治观念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人们头脑深处根深蒂固的非法治观

念的排斥。法治观念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非法治观念被清除的过程。

因为,在法治观念形成之前,人们的头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一无所

有的,而是为其非法治的观念占据着的。新的法治观念只有在清除旧的非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在缺乏法治传统的中国,非法

治观念更为深厚,“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

人的头脑”。

法治观念的形成也可能为人们漫不经心的错误所妨碍,它需要法

治主体的理性认知。以理性的思维来对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于具有

非法治观念的人来说,是特别难以办到的。有时,我们这些专门从事

法律教学和研究的人尚且会在有意无意之中留恋人治,表露出人治的意识,对于社会一般的民众就更可想而知。因为一些非法治的观念会

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并在不经意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法治建设之中的许多错误,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产生的,是对

法治观念缺乏理性认识,在惯性思维影响和作用下非法治观念的结果。

在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度建设法治,非法治的观念的存在形式往往

既是大众的,也是潜在的,这就为观念的改变构设了两个方面的困难

。观念是大众的和潜在的,也就注定了改变它的艰巨性。对于改变这

一现实,我们的法学学者往往过于迫切,我也常常处于这种状态之中

。其实,社会法治观念的形成并不会因我们心情的急切而得以加速,只有踏踏实实地为法治鼓与呼,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眼看落后的非

法治观念而又无法改变,这可能是法治进程中法学工作者必须经历的痛苦,但是我们还得奋力前行。法治并不因为我们的愿望而化为现实,但一定会因我们的行动而逐步地向我们靠近。塑造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是中国法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大渡口镇人民政府2007年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实施意见下一篇:社联09年学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