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治观念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公民法治观念范文

法治:观念先行

检察日报2000年07月20日

法治观念是法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法治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

。法治的建立必然要求法治观念的率先确立,并且应当将法治观念内

化为相应主体的自觉意识。法治对于人们的观念的要求甚高,没有良

好的法治观念的形成,也不可能有真正法治的建立。然而,要确立法

治观念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远比一种制度的颁行或机构的

设立更为困难。

法治观念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人们头脑深处根深蒂固的非法治观

念的排斥。法治观念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非法治观念被清除的过程。

因为,在法治观念形成之前,人们的头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一无所

有的,而是为其非法治的观念占据着的。新的法治观念只有在清除旧

的非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在缺乏法治传统的中国,非法

治观念更为深厚,“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

人的头脑”。

法治观念的形成也可能为人们漫不经心的错误所妨碍,它需要法

治主体的理性认知。以理性的思维来对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于具有

非法治观念的人来说,是特别难以办到的。有时,我们这些专门从事

法律教学和研究的人尚且会在有意无意之中留恋人治,表露出人治的

意识,对于社会一般的民众就更可想而知。因为一些非法治的观念会

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并在不经意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

们法治建设之中的许多错误,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产生的,是对

法治观念缺乏理性认识,在惯性思维影响和作用下非法治观念的结果。

在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度建设法治,非法治的观念的存在形式往往

既是大众的,也是潜在的,这就为观念的改变构设了两个方面的困难

。观念是大众的和潜在的,也就注定了改变它的艰巨性。对于改变这

一现实,我们的法学学者往往过于迫切,我也常常处于这种状态之中

。其实,社会法治观念的形成并不会因我们心情的急切而得以加速,

只有踏踏实实地为法治鼓与呼,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眼看落后的非

法治观念而又无法改变,这可能是法治进程中法学工作者必须经历的

痛苦,但是我们还得奋力前行。法治并不因为我们的愿望而化为现实,

但一定会因我们的行动而逐步地向我们靠近。塑造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是中国法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法治:观念先行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社区居民法治观念

和谐社会与社区居民法治观念的养成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目标和内容,第一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则明确地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定为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精辟阐述。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法治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的法制。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重要价值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之一是法治观念的养成

“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人生在世,无不需要制衡。这种行为规范就是法治。同时历史经验也证明,和谐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调节中实现的,实现手段之一就是法治。

中国人追求法治始于19世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直到今天,“依法治国”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成为了一个兴国纲领。中国人追求的法治目标应包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的体系;建立起一套依法办事、制约国家权力的运作机制;培养出一支较高法律素质的公职人员队伍;在全民族中宣传、普及、以至最终形成一种健康的法律文化观念。概括起来,应为两大方面:一是法律制度的建设,权力的制衡(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二是法律至上,保障权力的价值、原则、精神(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在这两者之中,笔者认为后者的养成意义更重大,过程更艰难。中国法治的目标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法律的国家,不在于一年中有多少部法律出台(当然,为了较快地与国际接轨,中国应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颁布法律,加快法律制度的建设),关键在于从观念到体制的真正革命;关键在于人民大众是否拥有根深蒂固的法治观念;关键在于持续不断的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教育。因为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意识基础。

根据以上的论述,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在于制度层面要加快,更需要精神、信仰、文化的指导。实现法治不仅表现在法律体系的建立,而且在深层次上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卡尔·冯·萨维尼认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是至理名言。只有全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对法律的遵守从内在的信仰与外在的行为方式一致时,这个社会才能被真正称为法治社会。 就国情而言,我们的法治缺少的是像西方社会那样自下而上的法治精神的养成过程。但国际竞争的逼近,已经不给国人养成法治观念的时间和机会了。所以中国只能走一条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显然,没有法律文化传统和法治观念,将成为中国依法治国方略、和谐社会思想在贯彻、落实中的一大症结。

二、法治观念与和谐社会的法理学粗浅分析

通过对法理学的研究,笔者将法治观念与法治状态、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概括如下:正确的法律观念→合法的法律行为→法律被遵守状态的出现→法律秩序的形成→和谐社会的实现。

社会的安定有序须法治来维护。但是法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社会群体已经具有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关于法和法的现象的思想观念,心理和知识的总称。法治观念是公民守法的重要保证。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法,没有人去执行,法本身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具有了较强的法治观念,提高了守法的自觉性,积极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做出合法的行为。法治观念会潜在影响法的运行。所谓行为是受意识、思想、观念支配而表现在外部的活动。所谓合法行为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团体受其正确的法治观念支配的,而合法行为自然是在正确的法治观念指引下完成的。

从法律角度看,法律得以良好运行要有良好的守法观念。良好的守法能确保法律被严格服从。如果人们都严格遵守法制,相互之间的冲突就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或减少,因为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矛盾最小最少的社会。法治完备状态下的社会运行机制必然是法治化的机制,对于社会和谐来说是最恒久而有效的保障。它是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监督法律实施的认识前提。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普法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稳定的保持,对于社会和谐的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法的遵守是法治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只有绝大多数公民在正确的法治观念支配下,完成合法行为,中国才有可能出现法被遵守的状态。在中国大地,法律被普遍遵守了,才能形成法律秩序。所谓法律秩序,是人们在自愿的基础上,社会生活中依照既定的法的规则、原则行事、从而在行为上体现规则性的社会秩序状态。这种遵循法精神、法要求的社会秩序与人治形成本质区别。

和谐社会是社会各个元素有条不紊地顺利运行、良性互补与彼此互动的最佳状态,是法被遵守的状态。在有法律意识的社会中,人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社会就能处于和谐的状态之中。法治是一种整体化的社会状态,同样要求社会的各个元素、方面、环节都能无阻碍地有规则地运行。法律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它可以保证社会在尊重差别的前提下,实现结构协调,从而建立起承认个体、元素互补的和谐社会。

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度集中、集权的国度,立法与执法对公民正确法治观念养成的推动作用非常重要。汉朝以后,立法依据封建正统儒家思想原则进行,儒家的精华几乎全部在封建立法中得到了确认,到了《唐律》便“一准乎礼”了。这种中华法在封建政权的推动下,有效地执行了两千多年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思维方式,至今仍存活于大多数中国人的灵魂深处。这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模式,就现在的法治改革而言,所谓“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的经验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通过分析,可以肯定地说,法治观念的培养是和谐社会的思想前提和意识基础。法治观念的养成应是社区工作的着眼点之一,社区居民法治观念的培养更应是通往和谐社会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驿站。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和谐。坚持公平的法律准则,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法制社区的建设可以起到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性作用。

三、社区居民法治观念培养的若干实践问题

(一)用好社区法制讲座,促进社区居民良好习惯的养成。法具有惩戒功能,同时也有着规范和引导功能,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大多数内容是引导人们如何行为,法律仅靠公务员、法官、检察官来执行远远不够,只有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法律才能充分发挥功能和作用。因此,必须通过开展深入持久的普法教育,使全体公民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行为习惯。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社会秩序才能正规有序,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稳固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用好社区法制讲座,充分发挥法律祛恶扬善的预防功能和调解功能。道德是有关善与恶、是与非、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法律则用它的方式来明确道德原则,两者相辅相成,具有共同的本质。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费孝通先生曾分析过两者的区别。核心观点是,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是特定的权利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多人唾弃,是耻。笔者概括为法是强化、外化,德是优化、内化。每个社区如建立一个调解办公室(兼法律咨询室)就可以充分发挥法律祛恶扬善的预防功能和调解功能,从而强化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和相互接纳的意识,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全体公民既遵纪守法,又诚实守信,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稳固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用好社区法制讲座,将社区居民法治观念的培养落到实处。首先,社区法制讲座的对象应多层分类。法制讲座不搞听大课的方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我们为社区准备了十余个法律讲座。如:老年人权益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妇女权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常见物业纠纷处理、相邻关系的法律思考、外来人口的法律问题、婚姻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商品房买卖中的注意事项、遗产继承中的法律纠纷、产品质量及人身损害赔偿的取证和索赔等。由社区负责人根据自身工作需要与律师协商确定法制讲座内容更有必要。

其次,社区法制讲座方式形式多样。讲座不搞一言堂,把它和咨询、座谈、演讲相结合,尤其是社区法制讲座必须采用案例教学。以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抑制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丧失学习的兴趣,而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自己动手做。社区居民是课堂的主人,律师是组织者。教学模式是一个案子,大家讨论,一起参与,律师点拨并鼓励社区居民思考。更为重要的是社区法制讲座所选用的案例应是贴近居民生活的,是社区干部提供的,经过律师法律思考以后的案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搁笔时,想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把法律交给社区居民,让法治观念成长”。

创新举措是建设镜湖特色和谐社区动力所在

镜湖区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加强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居民自治为理念,以创建各具特色的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单位和居民为主体,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镜湖和谐社区建设。

和谐从邻里开始,在和谐社区建设中,镜湖区开展形式多样的邻里共建活动,以举办“邻里节”为载体和纽带、“邻里融合”为特点搭建邻里沟通新平台。区委区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解决民计民生问题为要务,要求部门“一把手”深入各自的挂钩联系社区,解决实际困难,以“一把手进社区”工程为引领,扎实推动一批民计民生问题的解决,形成政民互动共建和谐的新风尚。镜湖区注重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走“一居一品”特色之路,创建亮点突出品牌社区,社区党建 “三个全覆盖”扎实构建社区党建新机制,党员、公职人员创新、完善新方式服务社区,基层民主自治探索新形式,扩大居民政治参与,多元合作共谱“唱响和谐之歌”新乐章。

此外,镜湖区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国家、省市有关的和谐社区建设的要求,制定并不断完善“和谐社区建设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新标准,通过建设和谐社区,使社区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

第三篇:增强法治观念(论文)1

公安队伍法治观念不强的表现形式和对策

【摘要】针对当前公安队伍存在法治观念不强的现象和问题,本文作者对公安队伍法治观念不强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从完善公安法规体系,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完善公安执法监督制度,加大对执法过错行为的惩治等方面,提出了增强法治观念的对策。

【关键词】、法治观念执法犯法监督法规 【正文】

所谓法治观念就是指以人们的法律观、法治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片断的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法治的核心是制约执法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当前,作为一支打击违法犯罪,保障公民权利,服务社会的公安队伍,其法治观念不强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公安执法水平及政府部门的形象。

一、当前公安队伍法治观念不强的主要表现

表现之一:法律至上观念不强 ,执法犯法 。作为执法者,应该懂得甚至熟悉法律,也应该知道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后果。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至上观念不强、防腐拒 1 变意志力不够坚定导致极少数民警执法犯法。近些年来我们队伍中相继发生了民警违法犯罪的事情,有贪污受贿、有挪用公款、有为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有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有参与绑架。例某市公安局看守所就发生过民警利用职务之便为犯罪分子通风报信受到刑罚处罚。

表现之二:人权保障观念不强,刑讯逼供屡禁不止。少数民警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淡薄,以管人者自居,根本不把执法对象的权利放在眼里,随心所欲。耍特权、抖威风,在审讯时,辱骂、体罚违法犯罪嫌疑人,甚至搞刑讯逼供,违反规定,滥用枪支警械。例如我省某县就发生派出所民警刑讯逼供一案,导致一人死亡、两人轻伤、一人轻微伤的案件。

表现之三:违反法定程序,随意执法。部分民警办事不注重按法定程序办,重实体法、轻程序法,认为只要执法行为实际效果合法,违反法定程序无关紧要。有的民警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对法律条款不能正确把握,于是不按规定向当事人公开办事程序,对法定程序随意理解,还在程序上刁难当事人,自己喜欢怎办就怎办,各行其是。例如个别民警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没有履行告知程序。据2000年某市司法公正调研报告显示,有41%嫌疑人反映侦查人员没有依法告知聘请律师的权利、有25% 嫌疑人、受处罚人反映侦查人员讯问时没有首先讯问是否有犯罪行为、并告知陈述或辩解的权利。另外有的民警在纠正交通违章开具处罚决定书时没有按实际违反条款处罚,而是根据违章者的态

2 度表现随意处罚。

表现之四:群众观念不强,不认真依法履行职责。有的民警未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深刻体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仍然在执法活动中存在推诿、拖延、弄权渎职的行为。

二、增强法治观念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安法规体系

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体要求,在保障立法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进程,争取到2008年建成以人民警察法为主体,以公安刑事法规、治安保卫法规、公安行政管理法规、公安组织人事法规、警务保障法规、监督法规和国际警务合作法法规为主要门类,由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公安法规、规章组成的比较完善的公安法规体系,基本上实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各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当前公安立法的重点是制定和完善与人民警察法相配套的法规,力争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公安机关组织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公安立法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遵循立法的规定,符合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决策,贯彻公开、公正、便民、利民的原则,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安法律、法规、规

3 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改、和废止工作。地方公安法规、规章不得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防止和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严格执行法规、规章上报备案制度。

(二)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加强道德教育

一是强化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们要有做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若不学法,不懂法,就容易造成执法滞后于立法,更谈不上依法行政了。因此公安机关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民警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律学习和培训。在各种业务培训中,都应当有法律课程,保证民警的法律素质与其承担的执法任务相适应。要针对不同部门、警种和执法岗位的实际需要,实行民警执法资格考试制度。要进一步提高民警的法制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诉讼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监督意识和人权意识,养成自觉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例如针对部分民警办案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和搜集证据上存在的问题,应当经常组织民警到法院旁听法院庭审,学习如何收集有效证据的知识;到检察院观摩、学习、熟悉法律程序。

二是加强道德教育。古人云:“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也是靠人来维持的。由于法律是以强制形式规范行为的手段,只能解决“不敢”、“不准”的问题,却无法解决“不想”、“不愿”的问题,也就是说,法治难以触及人的思想问题,无法使人在内心深处形成一道防御犯罪的堤坝。一个人思想有问题,价值观出现偏差,对于违法之事,虽一时“不敢”,

4 但难以保证其长久“不敢”。法治解决不了信仰、价值观问题,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民警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来实现法律规范行为,所以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使民警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

(三)完善公安执法监督制度,强化公安执法监督 宪法和法律、法规已经规定了许多对公安机关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要把警务公开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佛山市公安机关的警务公开工作做得非常好,例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开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不断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但仍需继续拓展。要完善特邀监督员制度、警民联系制度、执法办案回告制度、案件回访制度和领导公开接访制度。完善外部监察机制,不断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广泛监督。要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批评、投诉、申诉、控告、和举报,切实解决问题,取信于民。并以群众反映属实的情况作为民警考核、晋升、末位调整、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四)加大对执法过错行为的惩治

一是对于执法过错的情节较轻,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及公安机关内部纪律规定给予辞退、限期调离、停止执行职务、延期晋级晋职、 扣发岗位津贴、奖金等处理和党纪、政纪处分。

5 二是对于执法过错情节恶劣,后果严重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有关机关给予行政或者刑事处罚。

三是对于执法过错造成国家赔偿的。除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外,还应依照《国家赔偿法》向责任者追偿部分或全部国家赔偿金。

四是对于执法过错后果特别严重或影响特别恶劣的。除追究直接人员责任外,还应依照《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追究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综上所述,只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的改善,多管齐下,切实增强民警的法治观念,提高执法水平,就能保证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现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选】

[1]罗豪才主编,《中国行政与刑事法治世纪展望》,昆仑出版社,2001年。

[2]邢书恒、徐永涛、杨国栋主编,《公安执法与公民自我保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第四篇:开展普法宣讲 增强法治观念

作者:刘永虎

为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法制观念,推进我镇法制进校进程,营造校园安全稳定的法治氛围,4月2日,喀尔交镇司法所在该镇牧业寄宿学校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

在讲座上,该镇司法所所长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们集中宣传了严禁传播暴力恐怖音视频和防恐防暴基本常识。宣传过程中,现场师生们认真聆听,踊跃举手进行互动,积极了解什么是暴力恐怖音视频和防恐防暴基本常识、如何辨别涉恐涉爆嫌疑人、在人员密集场所遇有放火暴恐者应如何自救等知识。

通过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让该镇牧寄校师生掌握了必要的反暴力基本常识,增强了师生防恐防暴意识,提高了自我安全防范能力。

第五篇: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执法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原则的确立及法治基本方略的提出,使“依法治国”已成为中国21世纪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目标,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也逐渐增强。作为一支打击违法犯罪,保障公民权利,服务社群的公安队伍,其法治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公安执法水平及形象。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围绕公安队伍如何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执法水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首先论述了增强法治观念对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贯彻实施“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意义,进而针对当前公安队伍存在法治观念不强的现象和问题,提出了完善公安法规体系,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加强道德教育,完善公安执法监督制度,强化公安执法监督,加大对执法过错行为的惩治等增强法治观念的主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原则的确立,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提出,法治的基本精神逐渐深入人心。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目标,中国已经进入了法治的新世纪。所谓法治观念就是指以人们的法律观、法治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片断的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法治的核心是制约执法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以下本文就公安队伍如何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执法水平作粗浅的探讨。

一、增强法治观念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法治观念是贯彻依法治国的根本条件古语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句话说明了法令的重要,也即说明了没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就不能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治之目的是以人为本的,因此法治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 1.法律至上观念。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法律至上是人类法治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要口号和基本原则之一。其意在强调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它任何社会规范都不能否定法律的效力或与法律相冲突,是法治社会的主要特征,实现法治的核心要素。法律至上的核心,是宪法至上,宪法的精髓在于控制权力以保障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至上性又一重要内涵,法律不仅在老百姓之上,也在所有官员之上,在国家最高权力者之上。“国家机关对法无明文规定的行为都不能去做”,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行为准则。执政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我国在立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初步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实际上,法律还未能真正成为权力产生、运行的源泉、依据和界限,法与权的较量,往往是以权代法。由此可见,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一个树立法律权威的历程,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都依照法律办事,法律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行为规范,尤其是执法人员,要确立和坚定法律信仰,增强法律至上观念,严格公正执法,自觉接受法律制度的约束,并承担相应的责任。2.人权保障观念。人权保障是法治国家的显著标志。人权权利范围的大小与保护程度好坏是一个国家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国家的进步过程,也是人权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国家由非法治国家向法治国家的转换,也是人权内容与保护的一次飞跃。人权保障状况的良好与否是区别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显著标志。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区别,不是法治国家中没有侵犯人权的事件发生,而仅是在于:法治国家侵犯人权的事件相对较少;侵犯人权的事件一旦发生,即能获得依法处理——侵权者会受到应有制裁,受害者能获得应有保护。人民是国家的主体,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来源,也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公安人员所享有的一切权力源于人民授权。增强人权保障观念,要求公安人员真正树立人民权力至上,人民意志与利益高于一切,人权与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为一切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行为准则。3.依法行政观念。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行政是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途径。由于行政权力具有与其它权力不同的独特性质,因此,在强调制约权力的同时,有必要对依法行政予以特别的重视。行政工作内容最为丰富,涉及的社会范围最为广泛,与社会民众的联系最为密切,行政能否依法进行,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法治。制约权力是从权力之外考查权力行使而提出的要求,侧重于对权力的外在约束;依法行政是着眼于行政权力本身而对行政权力所提出的内在要求。行政的内容、形式、程序都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要求进行。依照法治原则,凡是在法律上没有根据的行政行为就是违法行政,就应当承担法律上的责任。而公安机关作为国家的重要行政执法部门之一,除依法承担刑事司法任务外,还承担了大量的治安、交通、消防、户籍、边防、出入境、计算机安全保护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这些行政管理职权的

运用,与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联系十分密切。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公安机关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安行政管理活动点多、面宽、量大,任务繁重,仅行政复议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办理的行政复议案件总数的70。从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来看,公安机关要完成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秩序,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

艰巨任务,处理解决好社会治安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切实提高依法行政对策、加强公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已不适应行政执法要求的传统观念、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增强法治观念,以法律为准绳,学会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行使管理职能,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上来。

(二)增强法治观念是贯彻“三个代表”的具体实践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是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所以,“执行宪法和法律,是按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办事,是对人民意志的尊重”。同时展望新世纪的宏伟目标,我们党要永葆生机活力,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创造性的行动指南。公安机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实践证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每一项工作,都同“三个代表”的要求密切相关。通过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就能有力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增强法治观念,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不断铲除其藉以滋生的土壤,就能有效地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通过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能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例如整顿色情娱乐场所及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都是崇扬科学传播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当前社会治安的严峻形势,我们只有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三个代表”,才能打好“严打”整治斗争这一仗,才能真正打出声势、打出实效,使违法犯罪分子闻风丧胆,让人民群众扬眉吐气,确保中央提出的两年内社会治安状况有新的明显进步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公安队伍法治观念不强的主要表现目前,人民群众在充分肯定公安机关为打击刑事犯罪及维护社会稳定而做出的巨大奉献牺牲的同时,对公安队伍意见最大、最集中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执法问题,深究其原因主要是法治观念不强造成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法律至上观念不强,执法犯法作为执法者,应该懂得甚至熟悉法律也应该知道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后果。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至上观念不强、防腐拒变意志力不够坚定导致极少数民警执法犯法。近些年来我们队伍中相继发生了民警违法犯罪的事情,有贪污受贿、有挪用公款、有为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有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有参与绑架。例如佛山市公安局看守所民警江镜清、欧赐坚利用职务之便为犯罪分子通风报信受到刑罚处罚。

(二)人权保障观念不强,刑讯逼供屡禁不止少数民警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淡薄,以管人者自居,根本不把执法对象的权利放在眼里,随心所欲。耍特权、抖威风,在审讯时,辱骂、体罚违法犯罪嫌疑人,甚至搞刑讯逼供,违反规定,滥用枪支警械。例如:三水大塘派出所民警陈建荣刑讯逼供一案,导致一人死亡、两人轻伤、一人轻微伤,其本人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同时三水市公安局赔偿25万元人民币严重后果;南海市黄歧镇派出所所长游捷忠在讯问涉嫌殴打保安员的嫌疑人时刑讯逼供,致使嫌疑人右肱骨骨折,右肩部软组织挫伤,游捷忠已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三)违反法定程序,随意执法有的民警办事不注重按法定程序办,重实体法、轻程序法,认为只要执法行为实际效果合法,违反法定程序无关紧要。有的民警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对法律条款不能正确把握,于是不按规定向当事人公开办事程序,对法定程序随意理解,还在程序上刁难当事人,自己喜欢怎办就怎办,各行其是。例如个别民警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没有履行告知程序。据2000年佛山市司法公正调研报告显示,有41嫌疑人反映侦查人员没有依法告知聘请律师的权利、有25嫌疑人、受处罚人反映侦查人员讯问时没有首先讯问是否有犯罪行为、并告知陈述或辩解的权利。另外有的民警在纠正交通违章开具处罚决定书时没有按实际违反条款处罚,而是根据违章者的态度表现随意处罚。

(四)群众观念不强,不认真依法履行职责有的民警未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深刻体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仍然在执法活动中存在推诿、拖延、弄权渎职的行为。例如2000年佛山市某派出所有一宗殴打他人致轻伤的刑事案件拖延了九个月才立案,期间没有任何跟进,也没有找现场证人调查取证;立案后仍不认真展开调查反而告知被害人案件无法处理,被害人向佛山市公安局投诉,后经查实,该案确实有不作为。

三、增强法治观念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安法规体系公安立法工作要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体要求,在保障立法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进程,争取到2005年建成以人民警察法为主体,以公安刑事法规、治安保卫法规、公安行政管理法规、公安组织人事法规、警务保障法规、监督法规和国际警务合作法法规为主要门类,由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公安法规、规章组成的比较完善的公安法规体系,基本上实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各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当前公安立法的重点是制定和完善与人民警察法相配套的法规,力争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公安机关组织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公安立法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遵循立法的规定,符合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决策,贯彻公开、公正、便民、利民的原则,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改、和废止工作。地方公安法规、规章不得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防止和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严格执行法规、规章上报备案制度。

(二)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加强道德教育1.强化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们要有做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若不学法,不懂法,就容易造成执法滞后于立法,更谈不上依法行政了。因此公安机关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民警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律学习和培训。在各种业务培训中,都应当有法律课程,保证民警的法律素质与其承担的执法任务相适应。要针对不同部门、警种和执法岗位的实际需要,实行民警执法资格考试制度。要进一步提高民警的法制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诉讼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监督意识和人权意识,养成自觉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例如针对部分民警办案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和搜集证据上存在的问题,应当经常组织民警到法院旁听法院庭审,学习如何收集有效证据的知识;到检察院观摩、学习、熟悉法律程序。2.加强道德教育。古人云:“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也是靠人来维持的。由于法律是以强制形式规范行为的手段,只能解决“不敢”、“不准”的问题,却无法解决“不想”、“不愿”的问题,也就是说,法治难以触及人的思想问题,无法使人在内心深处形成一道防御犯罪的堤坝。一个人思想有问题,价值观出现偏差,对于违法之事,虽一时“不敢”,但难以保证其长久“不敢”。法治解决不了信仰、价值观问题,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民警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来实现法律规范行为,所以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使民警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

(三)完善公安执法监督制度,强化公安执法监督宪法和法律、法规已经规定了许多对公安机关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要把警务公开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佛山市公安机关的警务公开工作做得非常好,例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开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不断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但仍需继续拓展。要完善特邀监督员制度、警民联系制度、执法办案回告制度、案件回访制度和领导公开接访制度。完善外部监察机制,不断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广泛监督。要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批评、投诉、申诉、控告、和举报,切实解决问题,取信于民。并以群众反映属实的情况作为民警考核、晋升、末位调整、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四)加大对执法过错行为的惩治1.执法过错的情节较轻,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根据《人民警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及公安机关内部纪律规定给予辞退、限期调离、停止执行职务、延期晋级晋职、扣发岗位津贴、奖金等处理和党纪、政纪处分。2.执法过错情节恶劣,后果严重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有关机关给予行政或者刑事处罚。3.执法过错造成国家赔偿的。除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外,还应依照《国家赔偿法》向责任者追偿部分或全部国家赔偿金。4.执法过错后果特别严重或影响特别恶劣的。除追究直接人员责任外,还应依照《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追究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因此,只有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的改善,多管齐下,切实增强民警的法治观念,提高执法水平,才能保证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现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神圣职责,共同把21世纪的中国建设成为更加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伟大国家。主要参考文献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3.夏勇主编,《中国当代宪政与人权热点》,昆仑出版社,2001年。4.罗豪才主编,《中国行政与刑事法治世纪展望》,昆仑出版社,2001年。5.石泰峰主编,《社会主义法治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出版,1999年。6.邢书恒、徐永涛、杨国栋主编,《公安执法与公民自我保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公墓管理协议范文下一篇:个人批评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