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干部问题剖析

2023-03-25

第一篇:新疆少数干部问题剖析

关于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领导干部作风是党风政风的具体反映,是领导干部精神面貌、领导水平、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的外在表现。领导干部作风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日,我们到部分县市就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领导干部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发现,少数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消极,进取心不够强。有的干部胸无大志,因循守旧,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守摊子、保位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干事业的气魄,缺乏争创一流的精神;有的好人主义严重,不愿说真话,不敢抵制和反对歪风邪气,不愿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明哲保身。

2.学习被动,与实际相脱节。各地各单位一般都制定了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和学习日制度,但能够坚持学习的不多。有的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不愿学习和思考,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有的学用脱节,不能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运用于工作实践,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3.作风漂浮,工作不务实。有的工作思路、计划、措施停留在嘴上,工作往往有部署无检查,缺乏抓落实的具体措施;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喜欢追求轰动效应,不切实际地勾画蓝图,不顾群众利益搞形象工程;有的安排工作,照着文件念一念,调查研究,隔着玻璃看一看,接待上访,糊弄糊弄劝一劝;有的被动应付,敷衍塞责。以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回避、推诿。

4.班子涣散,民主氛围不浓。有的班子“一把手”民主作风差。许多涉及政策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基本上是一人说了算;有的班子成员党性观念不强,不能开展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上不说,会下乱说;有的班子不团结,没有凝聚力、战斗力,工作上不去,群众也不满意。

5.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有的领导干部公款吃喝、浪费严重,认为只要没有将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吃点喝点无所谓;有的盲目攀比,赶时髦,频频更换手机,话费据实报销;有的虽然是贫困地区,公款请客送礼毫不含糊;还有的玩权弄权,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二、少数领导干部作风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负面思想意识的冲击。一是西方腐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冷战结束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西化”、“分化”,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一些党员干部价值观扭曲,心态失衡,贪图享受。二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及社会现象沉渣泛起。官本位、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导致少数党员干部利已主义思想澎胀,工作消极,作风漂浮。三是市场经济利益、效益观念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心理不平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抬头,甚至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带进党的政治生活,把权力、地位作为与利益交换的筹码。

2.少数领导干部自律不严。当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常常是琐事缠身,热衷于应酬,不重视理论学习、修养的提高和党性的锻炼,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在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上发生了偏离和错位。即便发现自己存在一些问题,也找种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干工作,想问题,考虑自身利益多,考虑群众利益少,不能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事,缺乏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不少制度和规定,但执行不力,约束力不强,对违反制度的干部姑息迁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惩诫作用,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干部队伍中的不良风气。二是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少数单位人浮于事,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干部缺乏危机感,工作消极被动,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的滋生和蔓延。三是一些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遇到有利的事互相争抢,遇到麻烦事相互推诿;有的习惯于运用行政命令,发号施令,不会做服务工作,不善做群众工作,工作的方式与方法“老套”。

4.对党员领导干部监督不力。一是党内监督比较薄弱,有时流于形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片面强调抓经济、抓业务,忽视党的组织建设和廉政建设,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差,对来自下属、基层群众的监督表现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纪委的同级监督事实上难以到位,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仅停留在理论上。二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缺乏有效手段,只能外围了解,无法具体深入,有了小毛病难以及时制止,出了大问题只能收拾烂摊子。三是外部监督乏力,特别是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知情极少,渠道不畅,办法不多,力量有限。四是家庭监督不力。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配偶不贤不廉,甚至自己出面收礼敛财。即使党员领导干部出了一些问题,配偶也装聋作哑,实际上是对其违法违纪的放纵和默许。

5.选人用人机制不完善。当前对干部的管理,还缺乏跟踪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手段,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激励人想干事、干好事、多干事的管理机制。党管干部、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得不够好,科学的用人机制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干部考核评价还存在“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近年来虽对干部考核的力度加大,群众的公认度提高,但反过来又使一些干部工作不敢大胆抓、大胆管,怕得罪人,怕丢“群众公认票”。同时,对干部使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平衡照顾,论资排辈,挫伤了部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提高领导干部公仆意识,促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保证。当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强化学习意识,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坚持把理论教育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工作经常抓、长期抓。要经常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以及胡锦涛同志有关干部作风建设方面的论述,认真学习《实施纲要》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内容。通过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头脑。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针对不同阶段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不同问题,经常性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使广大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我市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献策出力。

2.加强制度建设,为作风建设提供保证。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首先必须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用制度来保障作风建设的落实。当前尤其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将各部门各单位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对象,努力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工作分工,负责对所联系单位的干部作风建设进行检查和督办,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要建立健全干部作风评议制度。要不定期地向被管理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征求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对在评议中查找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其次,要在制度的落实上向功夫。要严格按制度的规定办事,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确保制度落到实处,保证和促进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好转。

3.加强监督制约,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监督网络。要加强党内监督尤其是班子内部监督。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自觉参加组织生活,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党组织要对领导干部实行全程监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对他们的监督就延伸到哪里。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向组织请示报告,主动接受党组织监督。要突出监督重点,特别是对问题易发部位和环节要重点监督,真正落实干部群众的知情权。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和新闻舆论监督的监督作用,努力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确保他们正常发挥监督作用。

4.树立正确导向,完善科学用人机制。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工作评判标准。在考核、评价部门工作和干部政绩时,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对真抓实干、讲求实效、干出实绩的,予以表彰和奖励,或予以提拔重用;而对那些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特别是搞劳民伤财“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要批评教育,对造成重大损失的,还要追究责任。二是要改进干部考评办法。要把组织考评与群众考评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党管干部,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党委研究干部“票决制”,强化各级党委对考核、选拔、任用干部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群众对干部考评的参与力度,继续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等制度,让群众参与监督干部。三是要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人事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末位淘汰等措施,形成一种优者上、劣者下的局面。

5.强化自律意识,促进干部作风转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强不强,直接关系着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形象。领导干部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中央关于领导干部要求的各项规定,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过好权力关、地位关和利益关,不断增强党员意识、群众意识和自律意识,做到慎权、慎独、慎微、慎初;要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政风的好转、以党风政风的好转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作风保证。(作者刘洪海,系湖北省孝感市纪委副书记)

第二篇: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心得体会

在上这门选修课之前,我和我的同伴就已经大致领略了新疆的大好河山之壮丽与豪迈。因为自上大学以来我们几乎每次放假都不会放过出去游玩的机会,去徒步、去露营,去感受郊野的广阔与平原的壮美。那拉提空中草原雪山下的宁静优美;太平洋最后一滴眼泪---赛里木湖,犹如一颗蓝宝石嵌在山间,优雅而又不失华贵;深秋的可可托海犹若一个冷美人,让你不觉有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的感慨„„

新疆的自然风光给了我们无限的憧憬与向往,因为他的自然风光在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打破我们习惯性的思维,给我们无限的暇想的空间。一路上我们也不断的感受着来自新疆各个地方的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他们神秘而又令人向往,让我们这些异乡来客流连忘返,他们就像一本读不尽的的书,但是你越读越想往下读。基于这种想法,所以我选了这一门选修,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疆这些少数民族的“秘密”。老师用视屏与讲学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丰富,恰恰使我们更形象生动的理解了这民族文化的蕴含与魅力,让我们对这些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疆自古以来就有“歌舞之乡”的盛誉。新疆的1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音乐舞蹈,丰富多彩,灿若明珠。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艺术,以动作的健美、轻柔和富于变化而著称。每当节日在城乡举办“麦西莱甫”时,男女老少,参加者成百上千,人人都能登场起舞。

新疆维吾尔族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说到音乐特色必须要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因为没有舞蹈的音乐是不完美的,那就没有民族的特色了,也就没有民族风格了!维族的民歌基本上都与舞蹈有关系。适合新疆的民族舞蹈,在那遥远的地方之类的歌,都是歌颂新疆那美丽的大草原..是典型的草原民族.他们的乐器丰富而简单,有阿地力,冬不拉等等.还有吹奏乐

1 器.新疆民歌的最大特点是艺术性很强,尤其是舞蹈艺术性很强,算是很好的舞蹈即兴伴奏歌曲.那轻快的节奏,仿佛流动的河水在蟠曲而行.新疆舞蹈的特点也很明显,就是惟美,优雅,轻快,活泼!这也算新疆少数民族的风格!他们在大草原的生活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展现给我们,很显然,大草原的生活是美好的,才会有那么优美的新疆舞蹈还有那么动听的新疆民歌! 说到新疆,当然就不能忽略蒙古族人民.他们和新疆的维吾尔的风格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大草原那种豪情奔放!虽然这样,但是也有不同,比如音乐形式就不一样,蒙古族的乐器有很多,而且这些乐器更可能的抒发在草原的心情,蒙古族的马头琴所表达的含义不是欢快,而是幽静.在茫茫的大草原中,那种马头琴发出的声音让人听了就凄凉,听了就有种心旷神怡的幽静.应该说蒙古族比新疆的维族更加贴近"草原之夜", 传统的维吾尔族民歌从题材上可以分为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其中,爱情歌曲的数量最多。维吾尔族民歌采用中国、欧洲和波斯一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东疆、北疆地区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较多,南疆地区的民歌则以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为主。而哈萨克族民歌可分为劳动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类;在演唱形式上,哈萨克族民歌可分为独唱、弹唱和对唱三种。独唱歌曲具有优美的旋律,宽广的气息,豪放而充满激情,结构比较整齐。独唱多数为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有固定的歌词,多以2/4或3/4为主要节拍。弹唱也叫“冬不拉弹唱”,以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为伴奏,节奏比较复杂,常采用以3/8为主的混合节拍,曲体同独唱歌曲一样也多是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但篇幅往往比一般独唱歌曲更大,曲调接近语言音调。对唱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民间节日、婚礼庆典中都要举行对唱活动

独具特色的花儿演唱,深深地吸引着我。“新疆花儿”是由西迁的回族同胞带人新疆,发展于新疆的,是不同于内地“花儿”的一种“花儿”。有着强烈 的地域特色和回民族音乐风格,因而冠名“新疆花儿”。在“新疆花儿”日益繁荣之际,米东区将“新疆花儿”申报新疆首批非物质文 2 化遗产项目,并举办了大型“花儿”演唱会,展示新时期“新疆花儿”杰作。演唱会上,“新疆花儿”传承人、年过八旬的新疆著名演唱艺术家韩生元亲自登台,来自新疆各地的“花儿”歌手也纷纷献艺,推出新创的“花儿”作品。深受新疆回族居民喜爱的“新疆花儿”成功申报新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特色浓郁的新疆民族文化中的又一亮点。

刀郎歌舞的表演方式给我以震撼。刀郎一般指刀郎(新疆歌舞诗)。刀郎舞又称“刀郎赛乃姆”,属于刀郎文化,主要表现刀郎人狩猎过程。歌手引吭高歌,“哎呀呀”呼唤人们准备打猎。舞者双手左右摆动、左右半转,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开寻找猎物。女舞者时而高举右手,时而高举左手,为男猎手举火把照明。舞者忽而似弯弓欲射,发现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舞姿。狩猎胜利,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快,表现出刀郎人男女共同维系生存的默契情爱。

最吸引我的还属哈萨克族的成人礼。成人礼即割礼,就是割除男孩阴茎包皮所举行的一项仪式,通常到5-7岁时举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都十分注重割礼,将它作为一件大事来办,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哈萨克族举行割礼之前,要把小孩打扮的漂漂亮亮,头上和肩上都要插上猫头鹰羽毛,骑着马到亲戚家去报喜,亲戚们必须给小孩各种食品,并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给小孩送一只羊羔,或一头牛犊一匹马驹等。要给就称作割馈赠的羊、牛耳朵上打上印记,幼畜长大后,或礼羊、马。割礼的主刀手,一般是毛拉、阿訇或霍贾。现在也通行种办法,即由阿訇念经举行仪式后,由医生做手术。这一天,小孩的父母宴请宾客,凡是去参加割礼的人都要送礼,表示慰问。

上完《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不能说我学到了好多,但是至少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中国音乐领域的地位与贡献。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被新疆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所打动,也被他们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更激起了我在今后旅途中对他们的关注与研究的兴趣。感谢这门课以及给我上课的张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感动,谢谢!

第三篇:新疆少数民族就业得到充分保障

——访自治区公共就业服务局和新疆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

在新疆,解决就业问题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就业不仅是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就业不仅是民生之本,也是确保新疆稳定的基础,是新疆人实现“中国梦”的根脉所在。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新举措,将就业摆在民生工作之首,以更大力度、更高效率、更优服务破解就业难题,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实现了就业,一张张笑脸绽放在天山南北。今日本报推出整版专题报道,展示我区就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就业取得的成就。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我区将就业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少数民族就业更是得到了充分保障,就业总量稳步增长,三年新增就业76.2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40万人(次)。这些成绩带给我区少数民族劳动者怎样的生活变化?近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分别采访了自治区公共就业服务局和新疆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

良好的教育有助于高质量就业

“教育在就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不管哪个民族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原因。”7月7日,新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吐尔文江·吐尔逊对记者说。“受到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能够帮助劳动者在整个就业岗位的分配中占到先机,”吐尔文江·吐尔逊认为,社会是一个金字塔,通过教育将每一个人进行分层,帮助每个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说:“虽然人格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但职业是有社会分层的,而每一个职业是和教育水平及个人整体能力有关,人通过不同的方式,筛选后放到合适的岗位中去。”

吐尔文江·吐尔逊表示,内高班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解决了多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新疆的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是在独立体系内运行的,无法与其他语言交流,因此在教学上很难提高,而那些民考民的学生,只是在一个圈子里学习,只能考疆内有限的几所大学,即使自身的能力再强,由于受语言的限制也是走不出去的。

内高班的开办无疑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欢迎,持续热度足以说明这个决策的英明,吐尔文江·吐尔逊说:“内地的教学质量远比新疆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内高班毕业后,升学率很高,他们不再只局限于新疆的几所高校,而是借助语言的翅膀,可以考国内最好的学校,国内所有高校大门已为他们打开。与之相应的,这些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有更大的余地,应该说,内高班政策在整体上推动了少数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造就了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帮助他们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普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内地培养计划无疑也是一项令人拍手称赞的工程。自治区公共就业服务局副局长朱坚说:“这项工程是自治区抓住新一轮对口援疆的机遇,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思想转变,促进区内外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的一项重大创举,该计划的实施,提高了毕业生就业技能,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了一大批各民族骨干人才,对充实和加强基层,保障新疆建设和发展事业后继有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业要有市场意识

吐尔文江·吐尔逊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缺乏市场意识,盲目扩招的结果,“如果高校是一个工厂,提供的产品已经供大于求了,难免会有积压,”吐尔文江·吐尔逊说,“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工厂生产的产品要有销路,首先要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需要多少这样的产品,对应到高校,就是在招收学生时,就要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在培养中不断提高质量,提高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但要与市场相适应,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想到5年后、10年后乃至20年后,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对专业作出动态调整,使学生能够在学成以后学以致用。”吐尔文江·吐尔逊说。

吐尔文江·吐尔逊表示,3年来,自治区解决了数目庞大的人员就业问题,但机关事业单位的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扩张。这就使得新疆未来的就业主要有一条路可走,就是通过市场化实现就业。同时,大学生在就业时也要有市场化意识,不分体制,不分地区,到哪里都能够就业,“如今,在内地的高校里,就业市场化意识已经成为主流,但在新疆,尤其是少数民族意识里还存在依赖政府的思想,这与新疆高校就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或者说没有经常接受市场化洗礼有很大关系。”吐尔文江·吐尔逊说。

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就业,我区制定《自治区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对少数民族就业给予法律保障。

朱坚说:“在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中,我区通过加分、单独划定分数线或设置定向招录岗位比例等方式,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报考者给予照顾。在公务员招考时,一直以维吾尔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两种语言命制笔试试卷,对使用非本民族语言答题的,笔试总成绩加10分;在招考职位设置时,自治区还要求用人单位设置一定比例的职位专项招录少数民族考生。”

“当然,转变就业观念的教育一直没有停止,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条件。根据市场需求理性就业,这样的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才更加匹配,更加符合市场规律。”朱坚说。

转移就业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据介绍,我区农业富余劳动力约200万人,其中92%以上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南疆三地州、阿克苏地区和伊犁州。与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相比,我区农业富余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大,且语言交流困难,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内地省市差别较大,转移就业难度大。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近3年来,自治区以城镇、二三产业为主要方向,以有组织开展向对口援疆省市转移就业为补充,稳步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朱坚说,“尤其在组织农业富余劳动力到内地援疆省市转移就业时,我区劳务输出的地区都做了大量工作,保障劳务输出人员的各项权益。为了方便务工人员生产生活,劳务输出地还在务工企业开设清真食堂。每逢节假日,企业都会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些措施受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

吐尔文江·吐尔逊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我区的农民要想富起来,就必须要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二三产业中去。现在我区农民收入还很低,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多元,如果到内地务工,一年最少收入也有1万多元,这个增收效益显而易见。”

“目前我区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正为我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机会,”吐尔文江·吐尔逊说,“其中关键要做好培训、引导和组织,毕竟农民进入城市有很多障碍,一个是技能障碍,一个是语言障碍,当然还有观念障碍。自治区在清除这些障碍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帮助转移就业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农民向工人转变。”

以就业推动工业化进程

“一个人就业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家庭,就业的过程其实就是工业化进程。”吐尔文江·吐尔逊认为,无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还是“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后实现就业,抑或是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都接触的是工业文明,都会使传统农业文明在就业过程中发生很多改变。

“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现代制度,工业化本身就有大量的现代观念,”吐尔文江·吐尔逊说,“大量的少数民族从农村进入二三产业就业,就会使他们的许多观念发生改变,比如时间观念、纪律观念、效率观念等,这些现代观念将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现在,自治区提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而现代观念,现代制度等正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疆少数民族乡土观念比较重,受饮食习惯、风俗习惯等影响,他们不愿意走出去,这从一定程度上讲反而是我们新疆的一个优势,”吐尔文江·吐尔逊说,“现在全国劳动力资源的地域界限已经打破,劳动力已经成为全国争夺的资源,而新疆的劳动力愿意留在新疆,其他地区不容易把他们挖走,新疆在大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吐尔文江·吐尔逊说:“内地来的劳动力,如果他们的家乡发展得好,或者其他地方提供更好的条件,他们可能就不来了。因此,新疆要更加重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也许5到10年后,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质量会有一个大的飞跃,这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无疑也具有积极作用。”(记者张云梅实习生张艳飞)

第四,少数民族劳动就业权利的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多年来,新疆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促进就业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2008年,新疆就业人数达847.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近年来,

劳务输出成为新疆扩大就业的新途径。为了解决南疆等偏远农牧区农民非农业收入比重低、脱贫致富难的问题,从2006年起,劳务输出从南疆伽师县逐步向全疆推广。通过自愿报名和职业技能培训选拔,新疆农牧民工可以从有需求的内地企业中选择自己的务工单位,由政府出资选派带队工作人员和新疆清真厨师陪同前往。

我区今年计划减贫36万人

2014年01月28日 17:46:44 来源: 新疆经济报

2014年,我区计划减少扶贫对象36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增加800元以上。这是记者3日从自治区扶贫办获悉的。

今年,我区确定扶贫工作为“产业推进年”,将突出产业扶贫的支撑作用,培育特色产品和优势主导产业,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自治区计划在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上,坚持“三个70%”的原则,即投入到南疆三地州的扶贫资金要占到全区扶贫资金总规模的70%,重点县的扶贫资金要占到70%,产业扶贫资金要占到70%的原则。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自治区用于南疆三地州的扶贫资金将具体到贫困户个人,预计全年贫困户户均扶贫资金将达到2000元、人均在500元以上。

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赵国明说,今年,自治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是启动“摘帽退村减贫”机制,把一些条件已经成熟的村、超过扶贫标准线的农牧民从贫困村和扶贫对象中退出来,在“十二五”末争取片区外有一些县(市)“摘帽”,全区有1000个贫困村退出。到2020年,全区努力实现重点县“摘帽”50%、贫困村退出50%、扶贫对象减少50%的目标。

赵国明说,对于重点区域,自治区将加速推动片区,深化完善边境,梯度攻坚山区,在南疆三地州片区建设上,将加快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边境扶贫上,将瞄准边境一线,在改善边民住房和生活条件的同时,着力培育和发展扶贫产业,形成稳定的增收来源;在山区扶贫上,将重点对第一批的5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

2013年,自治区累计投入26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较2012年增加4.2亿元,增长19%,全区扶贫对象减少9.11万户37.4万人,有623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43元,达到5736元,增长17.2%,其中,南疆三地州人均纯收入增加846元,增长18.5%。

2.3少数民族人口就业形势严峻,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由于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乡土思想浓厚,语言障碍等因素,民族群众不愿意去外省就业和打工,大部分民族群众都只依靠传统农牧业耕作获得收入,而本地区民族企业比较少,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能完全消化剩余劳动力增加的数量,决定了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面的狭窄,就业压力突显: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部分愿意回本地州工作的,也由于有些地州或县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第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面狭小,也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和群众的就业。到07年末,据新疆年鉴资料,全疆还有15个民族乡的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为0;阿克陶县塔吉克族乡的人均收入仅为810元。少数民族聚集的落后地区经济还需进一步重视。就业条件的恶化和区域经济差距过大,不仅影响着人口的全面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新疆确定以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天山网讯(记者王涛摄影报道)20123月21日,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市)座谈会暨现场观摩会在伊宁县举行。会议要求,要加强领导,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和汉语培训,加强就业服务,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这项重要民生工程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确保今年全区农民人均劳务

增收要达到300元。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若干意见》(新党发〔2012〕1号)指出,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突破的难点和重点,要把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大力开辟农民劳务增收和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着力形成农民多元化增收格局。意见明确提出,今年及今后几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农民增收额和人均纯收入中劳务收入比重每年都要有新的增长,今年全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要达到300元。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田文说,当前,新疆农民收入包括四块:一是工资性收入,也就是劳务收入;二是家庭经营收入;三是转移性收入;四是财产性收入。这四块收入当中,增幅最快、潜力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努力拓展转移就业和劳务创收渠道,主攻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特别是要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基本建设工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就业容量大的领域开展创收,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比例,持续快速大幅增加其工资性收入,有力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格局的形成。

从2010年起,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82%以上的伊宁县制定了5年培训25000人,每年培训5000人的培训规划。该县创造性地将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双语培训和军事训练结合到一起,在95天的大培训中,学员们统一穿迷彩服,统一作息时间,每天喊口令、走队列,唱国歌、红歌,通过半军事化管理强化农村青年的组织纪律性,以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工业生产需要的产业工人。

为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政府不仅出资聘请培训机构免费培训农民,还给参加培训的农民给予每人每天10元的伙食和交通补贴,拿到培训合格证后,每个学员还可拿到每天5元的奖励。这一措施调动了农民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的热情,也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与伊宁县做法不同,墨玉县重视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目前全县约有200名经纪人,每年通过经济人带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的80%。而呼图壁县却是在努力打造劳务品牌,以品牌效应促进转移就业,目前已有“呼图壁县运输服务队”劳务品牌和“园户村餐饮”劳务品牌。“金记胖老汉椒麻鸡”、“蒋胖子拌面”等“园户村餐饮”劳务品牌已遍布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等地。

巴里坤县重点打造“巴里坤搬运工”、“巴里坤汽运工”、“蓝头巾家政服务”三大劳务品牌,该县大河镇农民已经购买了5000辆陕汽德龙载重卡车,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运输车队,将煤炭、铁精粉、哈密瓜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汽车货运、劳务行业成了巴里坤人增收的主要渠道,从事汽车驾驶、配件销售、修理和电焊工作的从业人员达10000多人,月工资收入5000元。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重点打造创业基地,引导外出打工致富的劳务人员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伽师县则成就了一段“劳务招商促就业”的佳话。2007年,伽师县与浙江宁波雅戈尔(600177,股吧)日中纺织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达成了长期劳务合作协议,截至2010年4月,该县累计为雅戈尔公司有组织输送员工5800人。该县考虑到外出务工人员安全稳定、转移成本以及长期就业等问题,于2010年向浙江宁波雅戈尔公司提出了建议,希望厂方能在伽师本地建厂落户,让工人就地就业。经过双方共同努力,雅戈尔公司同意在伽师县投资建厂。目前,雅戈尔公司还在不断扩建生产规模,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实现1500人长期稳定就业。

据自治区人社厅统计,新疆自2005年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以来,平均每年实现160万人(次)转移就业,去年全区实现转移就业258.3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143.5%,给农民带来增收96.6亿元,是近年来新疆转移人数最多、劳务创收额度最高的一年。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双语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这些年,新疆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州和北疆的伊犁州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以少数民族居多。由于职业技能培训比例低、就业观念陈旧和存在语言沟通困难等问题,转移就业工作难度较大、任务艰巨。当前,新疆正处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

发展趋势看,随着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在未来产业工人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必将成为主要力量,积极引导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进入企业,实现稳定就业,既能解决新疆“民工荒”问题,又能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这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措施。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哈德尔别克·哈木扎在会上讲话说,要对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地州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汉语培训,要从过去简单技能培训向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过渡,大幅度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针对性,要对各类培训机构严格管理、严格把关,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全过程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考核鉴定,培训不合格的坚决不予发证,不予拨付培训补贴。汉语培训难度大,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搞下去,既要在学校、幼儿园搞好双语教育,也要在农村普遍开展就业常用汉语培训。

今年全区计划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万人(次)

今年新疆计划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万人(次),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00万人(次),稳定转移就业30万人(次);23个示范县(市)人均工资性收入要达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要实现这一目标,田文认为必须要坚持把转移就业与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与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与对口援疆工作结合起来、与创业促就业结合起来、与发展家庭服务业结合起来、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结合起来。

当前,随着新疆产业园区的建设,各类项目不断开工,用工需求旺盛,一些地区和企业出现了用工短缺问题,“各地要抓住时机,把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与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一条主渠道。”田文说,要在有条件的县(市)、乡(镇)建立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一条街或外出务工人员创业园区,自治区21个创建创业型县(市)和60个创业园区,要率先在乡(镇)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推动农牧民创业和向工人、市民转变。

三、当前制约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1、思想保守,观念滞后。新疆农村人口中少数民族居多,尤其是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阿克苏四地州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95%以上,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外出务工挣钱丢面子”,宁愿呆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受穷,也不愿走出家门、外出务工挣钱。农村少数民族妇女更是被“妇女不出远门” 、“女人的智慧抵不上男人的智慧”等陈规陋习所制约,加上农村乡村道路建设落后,生态环境恶劣闭塞,历史上形成了少数民族妇女基本不出门的旧习,宁愿在家闲着受穷,也不愿出来劳动致富。这是多年来制约新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之所在。加之,目前仍有极少数基层干部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开展劳务创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认识上尚未完全到位,工作目标还不太明确,措施不够具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2、知识偏低,技能缺乏。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技能、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工资待遇较高,相反,对劳动者技能、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种工资待遇则较低。从全疆各地州已转移的劳动力的素质来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极少,仅占10%左右,小学文化水平偏多,占85%以上,文盲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因而只能从事一般性、简单性、对技能、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种。据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反映,新疆区农民工多数未经岗位技能培训,不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缺少安全知识教育,劳动熟练程度达不到企业用人的基本条件,在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中使用的疆内农民工,大多数缺乏基本生产技能,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这种结果一是导致就业范围狭窄,二是影响收入水平。此外,在培训方向上,一些有大量用工需求的岗位,如农村家电维修、烹饪、服装裁剪、房屋装修、工程机械操作等技能型用工培训滞后。

3、城乡分割,体制滞后。事实证明,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已经阻碍了新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一是土地流转目前处于自发阶段,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当前土地流转机制不活,部分农民已不再把土地当作命根子,而是成了负担,使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一心挂两头,既想外出务工多挣点钱,又不能荒废了自己承包的土地。根据农业生产的自然特征,这种状况决定了新疆区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农闲离乡,农忙回乡,即随季节出行,亦工亦农,属于两栖性质,形成了“季节型”和“候鸟型”的务工群体。二是户籍管理没有本质的改变,农村人口基本无法向城镇迁移。农民外出就业要办理的手续繁多,进城务工农民还或多或少存在同工不同酬、子女在城市入托难、上学难等问题,使其难以和城镇人享有完全平等的待遇。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此外,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缓慢,

二、三产业不发达,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4、机构不落实,经费不到位。目前自治区及各地虽然都成立了劳动力转移机构,但大多是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无经费,不能正常开展工作。长此以往,很难做到常抓不懈。由于自治区面向农村开展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劳务转移培训工作。特别是培训的起始阶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应予以免费,才能调动起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但各行业培训机构大都是自收自支单位,不安排培训经费,各机构就难以开展这项培训工作。

5、市场不完善,中介欠规范。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还不够完善;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还不是很规范,这是制约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开展劳务创收的又一主要因素。目前,新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部分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还不是很多。据初步统计,近两年,全区自发性转移的劳动力占50%以上,通过亲友介绍的占20%,而有组织转移的只有30%。个别地州由政府组织转移的仅占8%;农民自发组织转移的占到92%。这表明,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还是处于半无序状态,这种半无序状态带来的主要弊端是难以进行宏观调控。大量劳动力流动的同时,必然形成初级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市场,政府同样需要宏观调控,但目前宏观调控作用有限,既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也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因而农村劳动力流动大多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比较滞后,供求信息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且覆盖面和时效性也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水平和层次还相对较低,有些地方还处于一种自发性的无序流动。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的现象大有存在。

第四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总结

通过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职业学院为期一年半的培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顶岗培训,都让我从每个角度获得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本领,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让作为一名投身于社区工作的我受益非浅。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不仅对本地本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开放先进的城市、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是要善于学习,掌握本领。一年多时间的学习中,我认真学习社区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到社区是一项复杂面繁重的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内容,没有雄厚的专业知识,科技文化知识、管理知识,即使有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本领,善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利用业余时间我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头脑,以其基本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自觉地加强思想改造,清除头脑中非无产阶级思想,真正理解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社会实践学习,拓宽视野。学校还安排我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对中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看到了新疆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开阔眼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用先进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发挥。

三是加强学习,服务社会。在东营职业学院的日子我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方针,服从组织的安排,感受改革开放的现代文化,经受思想观念的更新,切实成为维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的一份子。在今后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建设更好更美的新疆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四是实践锻炼,增长才能。在东营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安排我们在东营市中山社区为期3个月的实习,实习的日子是短暂的,但却是精彩的。在这期间,我感觉社区工作是艰辛的,但同时又是快乐的,学习他们社区理念和我们疏勒县社区管理方面的不同点,尽我们的能力去认识了解社区。短暂而又充实的顶岗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总之,这次实习增强了我对社会工作的信心,对专业知识的运用的具体体现。

这次的培养期间,我们通过学习和生活,感受开放包容、变革创新的现代文化理念,切实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最忠实、最可靠的队伍。通过培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择业空间,也使我们成为疏勒县跨越式发展用得上的人才。我作为一名新疆的大学生,我热爱我的家乡,疏勒的建设除了国家的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此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让我们这些新疆籍大学生赴山东培训学习,是我们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感谢党和国家为我们创造此次机会。只有靠自己的聪明与才智、努力建设好家乡,为我们美丽的疏勒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在这次的培训中。使我对即将从事的社区工作有了一个新的了解。以前我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是现在我发现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应该想的是怎样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最好,怎样最高程度实现自己的价值。感谢给了我们这次学习、锻炼的机会。今后,我将尽自己所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保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组织保持一致,完成好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回到疏勒,为建设美好家园努力奋斗。

第五篇:新疆主要少数民族代表性歌曲

1、维族: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

2、汉族:56个民族56朵花,相亲相爱一家人

3、哈萨克族:玛依拉,好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我的花儿,燕子

4、回族:花儿与少年,我的大眼睛

5、柯尔克孜族:白鸽子,请问你爱不爱我 姑娘

6、蒙古族:敬酒歌,森吉德玛,梦中的额吉,嘎达梅林,

7、塔吉克族:我想到你家去做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8、锡伯族:察布查尔好地方,金纽扣,雅其娜,

9、满族:摇篮曲(悠摇车),祝福故乡吉祥,努尔哈赤的骏马,

10、乌孜别克族:小水渠,乌帕尔

11、俄罗斯族:在桥下,山楂树,

12、达斡尔族:忠诚的心哪想念你,心上人,扎恩达勒

13、塔塔尔族: 丰收的节日,在银色的月光下

14、东乡族:走东乡

15、撒拉族:一对鸽子虚空里飞,尕撒拉,巴西古溜溜

16、保安族:十二个月,四季青,

44首

上一篇:新技术患者知情同意书下一篇:新教师代表培训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