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人口问题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侗族人口结构变化问题研究 ——基于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摘要:人口问题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王朝创建时的人口就有13,553,923人。奴隶社会时期,全国人口数量始终停滞在一千万左右。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增长比较快,特别是在清代中叶,大约每六十年,人口就可翻一番,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总数为143,411,559人,这在中国历史上全国总人口数第一次达到一亿以上。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总数为401,008,574人,全国人口增加到4亿以上。近代时期,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以及人民革命运动,全国人口直接间接遭受巨大损失,人口增长速度因而大大减缓了,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5.5167亿人(大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口增速迅猛,1981年就超过10个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达到13.3281亿人。61年间,平均每年增加约1280万人。巨大的人口数量已经给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比如当下屡屡见之报端的为推进城镇化而乱砍滥发,毁坏森林,甚至农田、耕地;为满足人类需求推进的工业化,所造成的雾霾、河水污染;一、二线大城市节节攀升的房价,让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极度沮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虽然,在此期间,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预见性地大力实施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只注重单纯数量增减,没有过多关注人口结构的优化配置,导致出现了严重的性别失衡、老龄化步伐加快、“人口红利”开始消失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国家2016年元月1日正式废除了之前实施的“一胎”政策,全面实施“二孩”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人口结构失调的问题。无数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间的平等、团结、自治和发展是该国家或地区繁荣稳定的基础。侗族作为全国56个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于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区)偏远农村,虽然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政策预计中部崛起等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侗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在人口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地域结构方面与全国、少数民族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本文通过对1953—2010年全国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中侗族人口部分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阐述了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以来,侗族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原因,并在分析原因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侗族人口将来一段时期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放缓;性别失衡缓解,社会负担减轻;文化素质提高,人口结构优化;人口迁徙活跃,城镇化率提高。与此同时,切合实际提出应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大力发展经济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建议,才能保证侗族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掉队。

关键词:侗族;人口结构变化;对策

学科专业:人口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框架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人 口

2.人口构成

3.人口普查

(二)理论基础

1.两种生产理论

2.推拉提论

3.人口三分法

4.适度人口论

5.人力资本理论

六、侗族基本概况

(一)历史分布

(二)资源及社会文化经济

(三)早期人口数量统计

第二章 侗族人口数量变动

一、1953——1964 年

二、1964——1982 年

三、1982——1990 年

四、1990——2000 年

五、2000——2010 年

第三章 侗族人口自然结构

一、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第四章 侗族人口社会结构

一、行业结构

二、职业结构

三、文化结构

第五章 侗族人口地域结构

一、行政区域结构

二、城乡结构

第六章 侗族未来人口的发展

一、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放缓

二、性别失衡缓解,社会负担减轻

三、文化素质提高,人口结构优化

四、人口迁徙活跃,城镇化率提高

第七章 对策及建议

一、控制人口数量

二、提高服务水平

三、提高人口质量

四、大力发展经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上一篇:乡镇机构改革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网络教育教学质量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