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规划

2023-03-07

第一篇: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规划

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规划

关于城关镇高堎村编报

“整村推进”项目规划的报告

县扶贫办:

为了进一步整合扶贫资源,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城关镇实际情况,探索“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新路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及面临形势

1、基本情况

城关镇高堎村位于千河北岸,距县城以西三公里处,陇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17个村民小组, 1576户, 6243人,其中贫困人口1498人。全村耕地总面积8309亩,人均耕地1.33亩。2010年底全村生产总值达8890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2760万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1%。农民人均纯收入5560元,其中农民从奶牛养殖中实现纯收入1740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31%,畜牧养殖是全村的主要骨干产业。

2、面临形势

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水资源贫乏,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旱耕瘠薄地和旱塬地占70%,属干旱严重区,生产条件差;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庄道路未水泥化,村内排水渠道不畅,严重影响村民正常生产和生活。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产业扶贫、分村推进、巩固提高、全面发展”为指导,围绕发展、脱贫、致富这一目标,以搞好农村产业扶贫为主线,坚持防止返贫与巩固提高相结合,产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合,统一规划与分村进行相结合,努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

2、基本原则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原则。将农民脱贫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产业开发上,坚持产业扶贫要高起点规划、规模化开发、市场化运作、高收益回报,争取一次扶贫,多年受益。

(二)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贫困农民是扶贫的主体,是实际受益者,应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扶持下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困面貌。

(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原则。扶贫工作要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整合扶贫资源,形成合力,多种形式支持贫困村的开发与建设。

三、规划内容、资金概算及筹措

(一)建设期限

项目分年实施,2011年实施增收产业培育建设;2012年实施社会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建;2013年环境与生态建设

(二)建设内容及预算

项目建设总投资503.2万元,其中包括:

1、基础设施建(总投资147万)

(1)整修路面3000米,砌筑路基500米,共投资10万元。

(2)水泥路面长3000米,共投资71万。

(3)涵洞20处,共投资5万元。

(4)修桥5处,共投资1万元。

(5)新修排水渠 3处1000米,共投资50万元。

(6)村内主干道安装排水管道250米,共投资10万元。

2、增收产业培育(总投资230万)

(1)改、扩建奶牛小区,共投资120万元。

(2)核桃示范园建设,共投资50万元。

(3)新增奶牛400头防疫、冻配补贴,共投资40万元。

(4)小麦高产示范田种子、农药、机耕补贴,共投入20万元。

3、环境与生态建设(总投资70.9万)

(1)改建大门31座,共投资15万元。

(2)修建围墙920米,共投资46万元。

(3)喷绘文化墙200米,共投资6万元。

(4)修建花坛20个,共投资1万元。

(5)新建垃圾站3座,共投资0.3万元。

(6)新建村内污水处理系统一处,共投入1万元。

(7)新建陇马路高堎段临路绿化带道沿1000米,共投资2.6万元。

4、社会事业建设(总投资55.3万)

(1)安装路灯30盏,共投资24万元。

(2)处理教学楼楼顶550平方米,共投资5.5万元。

(3)教学楼门面装修600平方米,共投资4.8万元。

(4)改建高堎小学大门1座,共投资1万元。

(5)高堎村委会大门改建,拆除临街门面房5间,新建透视墙10米,更换大门1座,铺设100米人行道砖,共

投入20万元。

五、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将使所有涉及项目的贫困户受益,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可有效促进高堎村的快速发展,对做大做强高堎村奶畜产业,实现奶畜精品化、产业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核桃集中连片大面积栽植大大减轻了生态环境力,而且根据当地条件可以搞生态旅游。并通过实施“封”“退”“造”等项目,使生态植被得以恢复,生态效益凸显,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成立城关镇高堎村“整存推进”扶贫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健全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此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下一步工作,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强化民主意识,发挥团队精神。要充分尊重农户的意见和建议,高堎村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全局观念,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工作,保证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三)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村民认识。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做到家喻户晓,让农民充分理解、支持、参与此项工作,调动农民积极性。

(四)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水平。要结合各项惠民政策,抓好具体的对接工作,制定更加完善和有利于开展工作的政策措施,强化服务意识,确保“整村推进”工作取得实效,并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加以推广。

(五)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落实到位。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有关规定,建立严格科学的资金项目审批手续,确保资金落到实处,项目资金要做到专帐记录、专人管理、封闭运行,防止挤占挪用,严格执行项目资金公示制,定期公布项目实施、资金支出、投入效益等情况,所有项目一律由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篇:统筹推进新村规划建设的思考

兴文县委副书记、县长沈军

开展新村规划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创新举措,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统筹推进新村规划建设,努力实现“富民强县”发展战略。

一、机制保障新村建设

(一)抓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村规划建设,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新村建设实施意见》、《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意见》,成立了新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乡镇成立村镇建设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新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新村工作领导机制。

(二)抓责任考核。按照领导、责任、指导、政策“四到位”的要求,签订了新村建设目标责任书,强化了组织领导、规划编制、宣传发动、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制定出台了新村建设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建立由县级领导牵头,县级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乡村两级积极主动的工作机制,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

(三)抓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新村“两委”班子,以“三推两诺、公推直选”的方式,按照“一好双强”标准完成全县村党组织换届,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有计划地对示范新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党建、经济发展、新村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培

养新村建设“领头羊”。并从市、县和乡(镇)机关下派30名优秀干部到示范新村担任党支部第一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切实有效地推进新村建设。

二、规划统揽新村建设

(一)抓规划引领。根据《兴文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兴文县城镇体系规划》,相继编制完成了全县15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及时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充分发挥城镇的中心带动作用,力争在2012年完成所有行政村新村规划编制工作。

(二)抓示范带动。全域推进新村规划建设,完成115个“千村春风村工程”试点村建设规划,全面完成示范片30个新村建设详规。要求每年各乡(镇)至少建成1—2个新村,以此带动更多的村庄村落建设,努力实现城乡面貌“一年变化新、三年大提升、五年换新颜”的总体目标。

(三)抓土地利用。将新村规划建设与保障性安居工程、拆迁安置房、企业自建职工住房有机结合,打造集中居住点。新村农房建设选址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产业支撑新村建设

(一)抓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原则,把产业发展作为新村规划建设的重点,以产业带动新村建设,集中培育发展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68个,新增产业发展百万元示范村24个,百万元产值村210个,其中千万元产值村17个,千村春风工程200万元产值的主导产业村106个。

(二)抓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不断壮大金色专用粮食和烤烟、绿色林业和蚕桑、白色生猪、黑色乌骨鸡等“四色产业”,建

成粮油、烤烟、蚕桑、林竹、果蔬、生猪和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基地。全县被整体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成功打造僰王牌大米、石海牌柑橘、赵氏泡菜、金石海牌乌鸡、青纯牌食用油、敬师酒业、龙神圆花椒等7个绿色农产品认证品牌。

(三)抓乡村旅游。依托兴文石海、僰王山两个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旅游,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每年举办苗族花山节、美食节、槌牛节、僰苗大型婚典、高装节等民族风情浓郁的节庆活动,充分展现兴文独特的僰苗文化、人文魅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形成乡村旅游差异化的发展新格局。全县已发展农家乐400余家,可带动农户增收近2亿元。

四、项目助推新村建设

(一)抓项目整合。按照“统筹协调、项目整合、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全力整合国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把新村规划建设与“金土地”工程、农村断头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沼气池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村商业网点、基本农田建设、扶贫连片开发等捆绑统筹,加快发展主导产业,统筹推进新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 )抓项目争取。2010年,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18956万元投入新村示范片建设,实施项目37个,在示范片内集中选址和规划农村集中居住点35个,新建改建农房1497户,改造中低产田7118亩,治理水土流失8060亩,新增耕地722亩,解决示范村内3.3万人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通村通社道路255公里,新建沼气池936口,完成7个村级活动中心建设。

(三)抓项目培训。大力推广普及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重点推进生猪、乌骨鸡、果蔬、烟草、蚕桑等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化网络的作用,实施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构建县、乡两级综合科技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村级科技信息服务试点站,形成上下联动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以“品牌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扶贫培训”、“在岗培训”等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创业致富能力。

五、特色提升新村建设

(一)抓特色示范。在新村农房建设中立足实际,抓住民族特色,突出民族文化,着力保护民族风格,打造民族特色村落。突出重点打造了仙峰苗族乡大元村、新界村,大坝苗族乡小寨村,麒麟苗族乡三合村,石海镇红鱼村等民族示范新村。仙峰苗族乡大元村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僰王山镇、莲花镇成功创建为省级优美乡(镇),石海镇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场镇。同时,在全县开展了“十佳优美村落”和“十佳优美民居”评比推广示范活动,评选出最具地方特色和推广价值的样板民居和村落,将其制作成光碟、图册、展板在全县推广引导示范,全县新村新建房屋按图施工率达80%以上。

(二)抓建房监管。抓好建房审批程序管理,对不符合规划设计的不批、不符合风貌风格要求的不批、不符合建房条件的不批、不符合选址要求的不批,严禁违规修建和无证建设。同时,为有效保障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新村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提高农村工匠的技术水平,在全县成功举办“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班”,培训农村建筑工匠300名,有效改变了农村住房建设工匠无上岗证、无统一施工技术标准、无统一安全保障措施的“三无”现象。

(三)抓环境治理。在新村规划建设中,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重点对生产环境、居家环境、公共卫生环境、农房风貌进行治理。去年以来,投资700余万元,建设示范场镇3个、示范村16个,升级改造农贸市场3个,打造示范农户400多户,带动2万余户,90%以上的示范新村庭院达到“三化”标准,实现村庄环境清洁、整齐、规范、优美。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近期规划

中共龙港镇委员会

关于深化“三级联创”大力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近期规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深化我镇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巩固和发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大力服务基层,解决突出问题,从而不断推进我镇村(居)级基层组织建设,为促进全镇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特制定如下规划。

一、提高认识,深化“三级联创”活动

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三级联创”活动,是指创建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村级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先进县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它规范了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争创先进的具体目标和工作内容,是把农村党的建设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载体,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常抓不懈的一个有效机制。近年来,镇党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注意把我镇开展的富有特色的党建活动纳入“三级联创”活动,

进一步丰富了“三级联创”活动的内涵,提升了创建活动的整体水平。特别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镇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出发,按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来抓,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是新形势下把农村党的建设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活动机遇和活动载体,同时也为加强村(居)级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和挑战。因此,全镇各村(居)要找准目标,科学定位,把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为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顺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突破。在“三级联创”活动的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村(居)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我镇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创新工作,落实“三级联创”活动内容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赋予了“三级联创”活动新的内涵,为创建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镇结合实际,确定了我镇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一、

三、

三、

三、三”目标任务,即一创:创建文明县城、文明社区;三改:改水、改灶、改厕;三建:建绿地、建活动中心、建健身场所;三通:通路、通信息、通物流;三清:清垃圾、清空闲地、清公共通道旁的陈旧建筑。并以此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秩序渐进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工作。

三、加强领导,确保“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它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全镇各村、各单位必须把握新形势,顺应新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上来,统一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龙港的要求上来,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把全面引深“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落实中央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四个长效机制的具体实践,作为加强村(居)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1、抓基础,搞好村(居)级党组织建设。村(居)级党组织是党组织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承担着具体的组织动

员党员干部投身创建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没有村党组织的“五个好”,就不可能有镇党委的“五个好”。因此,联创活动的目标要做到进一步具体化,使创建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社会和谐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要求,通过实行党员承诺制、党员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和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充发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2、抓重点,搞好党委自身建设。镇党委在村(居)级基层组织建设中负有直接责任,在“三级联创”活动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镇党委要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营造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要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把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作为引深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先进性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党员服务站,要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镇党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要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和乡镇站所创建活动。

3、抓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中,要切实履行党委在党的建设方面的重要职责,细化“农村基层

组织建设”的五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认真抓好自身的创建活动,要求每个村(居)基层组织建设要有总体规划和计划,要求有分阶段实施方案。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党委成员要分工负责,各把一关,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定期分析村(居)基层组织建设状况,及时解决阻碍工作向前发展的突出问题,抓好镇党委和涉农部门的创建活动,不断探索健全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镇、村(居)各支部要把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不断开创我镇党的建设的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四篇: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加快农民“三进”步伐的调查与思考

建湖县人大常委会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务之急是加快农民“进县城、进集镇、进中心村”步伐,关键在于政策推动。最近,我们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召开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镇村干部座谈会,向千名人大代表和百户农村定点调查户发放调查问卷,并专程到沭阳、姜堰进行了考察学习。我们有如下思考:

一、深化认识,增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迫感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城镇化优先发展战略。首先,从外地的经验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沭阳县从2003年开始,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建成区面积从17.5平方公里扩展到5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7.8万增长到41万。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一方面提高了农业规模种植水平,高效农业面积已达64万亩;另一方面带动了

二、三产业的发展,解决了企业招工难,拉动了房地产市场,去年仅房地产税收高达7亿元,目前全县农民经纪人已突破6万人。其次,从客观实际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目前,我县农民住房绝大多数是上个世纪80年代建造的砖瓦房,正陆续进入“瓦改楼”阶段。据问卷调查,60%的农民为了就业、子女读书和改善生活条件,希望到城镇居住。我们应当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居住,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三,从我县的基础条件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随着城镇和园区的拓展,尤其是“一区三园”和城南新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县城和集镇的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为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加快城镇化进程势在必行。必须牢固确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理念,通过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促进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通过以城带乡,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农村发展。因此,要把城镇化作为“牛鼻子”工程来抓,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进县城、进集镇、进中心村”的步伐,以城镇化拉动城乡统筹发展。

二、准确定位,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要遵循“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总体思路,制定农村建设规划。一是要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规划既要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的未来趋势,优先发展县城和集镇,充分发挥其联结城乡、集聚产业和转移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要按照“县城——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的顺序梯次推进,形成城乡人口相对集中、功能分区科学合理,以县城为核心、集

镇为支撑、中心村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布局。二是要压缩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数量。沭阳县面积2297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40万,只保留391个集中居住点。他们在上轮规划659个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基础上,撤并所有已列入城市、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和发展备用地范围的集中居住点;县城和小城镇周边3公里范围内不再规划集中居住点;集中居住点人口规模不低于3000人,耕作半径2-3公里,集中居住点间距3-5公里。我县2005年编制的镇村布局规划,确定全县集中居住点为789个。一般的村规划1个中心村和3个基层村。相比之下,我县农民集中居住点明显偏多,这将导致基础设施重复投资、公共服务无法配套、农业规模种植难以推广等问题,影响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应当减少集中居住点数量,原则上按一个行政村只保留一个集中居住点进行规划。三是要调整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布局。随着县城、集镇建成区的扩大和盐徐高速的开通以及2

31、234省道的即将建成,现有的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布局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需求。集中居住点要按照融入城市型、城镇带动型、中心村落型和专业特色型等4种类型进行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强城市规划与农村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发展、生活居住等,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

三、整合力量,加快试点村建设步伐

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必须整合政策措施、整合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一是要培植典型示范引导。沭阳县按照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打造亮点、示范引导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工作,已启动35个康居示范村建设,新建住户5775户,其中2个村获得省级康居示范村称号,新河镇周圈村入选“全国十大魅力乡村”。姜堰市已创建省级康居示范村4家,白米镇野沐村荣获全省唯一的“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与之相比,我县中心村建设无论是规模,还是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组织推进力度。目前,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30个试点村重点推进建设,力争“建设一个、成功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充分发挥试点村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职能,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集中现有各部门、各专项的资金,在不改变管理渠道和投向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变“天女撒花”为“握紧拳头”,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的管理格局。同时,要把集中居住点建设与水利工程、基础设施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和园区建设等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完善功能配套。坚持城市化与田园化兼备的基本理念,切实提高农村集中居住点配套标准,在保证路、水、电、电话、网络、有线电视等“六通”的前提下,要配备学校、超市、卫生所、停车场、农具存储中心等服务设施,努力把中心村建设成为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充满现代气息的农民乐园。

四、标本兼治,严格城乡规划管理

在推进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真正做到规划指导建设,建设服从规划。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宣传农村发展的形势

政策,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宣传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规划方案,使广大干群增强规划法制意识,明确规划的具体内容。可以借鉴姜堰市的做法,规划报批前,经镇人代会通过;规划确定后,在村公示栏公示,努力形成人人关心规划、个个自觉遵守规划的良好氛围。二是要严格把好审批关。建立和完善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增强规划执行的严肃性,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坚决做到“无规划不批准、无审批不建设”。在集中居住点之外,坚决杜绝新建、扩建和各种乱搭乱建行为,确保集中居住点外农民住房数量和面积只减不增。对那些房屋破旧不堪而又无力购房或建房的特困户,建议在中心村建设解困房进行集中安置。三是要加大拆违工作力度。实行拆违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和铁的纪律,严肃对待违章建设,坚持早发现、早处理、早拆除。做到发生一起、查处一起、教育一片。调整拆迁补偿政策。基层干部反映,目前实行的违章建筑拆迁补偿政策,容易诱发违章建设,出现了“违章跟着拆迁走”的怪现象,建议拆迁违章建筑不予补偿,从根本上杜绝违章建设的发生。

五、创新思路,化解土地制约因素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无论是转移农民,还是致富农民,都必须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同时,土地也是最重要的资源,无论是建设城市,还是发展经济,都需要足够的土地,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化解土地制约因素。一是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二是要建立城乡权益置换平台。鼓励农民用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为人口向城镇集中、偏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创造条件。积极推行“迁新居拆旧房”政策措施,做到迁入一处新房,拆除一处旧宅,复垦一处宅基地。沭阳县按平房2万元/户、楼房4万元/户的标准,补贴给乡镇作为拆迁和复垦宅基地的费用,鼓励了农民进城,缓解了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去年,该县增减挂钩土地达1.15万亩。据初步统计,我县农村现有“空关房”比例接近10%。这些“空关房”对农民来说弃之可惜、留之无用。如果出台拆旧房有补偿的政策,将有效调动农民拆除空关房的积极性。目前,我县应当在高速沿线地区率先启动拆旧补偿政策,既能尽快改善高速沿线的村容村貌,又能在全县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三是要策应全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集中连片农田内的不符合村镇建设规划的零星村庄,列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中,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拆除,逐步缩减居住点数量,引导农民进入中心村建房或进城购房。

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鼓励农民进城,必须解决好农民就业、就学、就医等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努力使广大农民想进城、能进城。一是要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 增加培训投入,扩大培

训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向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二是要保障进城农民的子女学有所教。沭阳县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子女在城区学校就读享受市民同等待遇;非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子女一律降2档收费。我县应当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品牌效应,积极推进县城教育均衡发展,让进城农民的子女能就近接受优质教育。三是要完善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进城落户的农民凭房产证免费办理城镇户口,其农村土地经营权保持不变,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卫生、养老保险等待遇,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创造条件敞开大门让农民进城

第五篇:抢抓机遇 全面推进我县农田水利规划建设

近几年来,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为总要求,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原则,以功能完善配套提高为目标,以农业、土地等项目资金整合为抓手,统筹做好各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村水利基础条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县的水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十一五”期间共疏浚大中沟114条378公里,完成高标准农田治理片45.2万亩/84处,新打和恢复农用机井7744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4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5.5万亩;相继完成淮北大堤加固工程、阜蒙河河口闸、蒙城闸加固工程、涡河河道15.06公里疏浚治理工程、茨淮新河灌区的葛沟站、草庙沟站的拆除重建工作等一批水利项目,完成投资5.5571亿元;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水利保障。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深入调查研究

为了搞好水利工程规划,县政府组织水利技术人员建立水利工程规划领导小组,有一名副局长负责,以规划勘测设计室为主,工程股、防汛办参加。每搞一项工程规划,都要派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走访群众和征求乡镇领导,根据实地情况,反复论证,查找过去资料,掌握现状,预测今后,可能出现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划。聘请蚌埠水科所、省水利厅等相关部门的专家 1

共同编制了《蒙城县农田水利规划》、《蒙城县抗旱规划》、《北淝河洼地治理项目规划》、《蒙城县城市防洪规划》、《全县抗旱及机井规划》等专项规划。

2、领导重视,财政给力

一是领导重视是关健。县主要领导的重视是做好规划的关健,县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县水务局关于水利规划的汇报,对重大的项目召集城建、环保、土地等部门协调相关事宜,使水利项目规划顺利通过审查。

二是财政支持是基础。县里对水利规划十分重视,逐年加大对水利规划的支持,只要是水务部门提出的规划工作经费,县财政都给予了全力的财政保障。《蒙城县农田水利规划》元、《城南新区景观设计》元、《城南新区公园设计》元、《港河站设计》元,使我县的水利规划工作开展迅速。2010年县财政拿出130万元,在立仓镇建英水沟闸;今年按照农村生产危桥规划,拿出2000万元全面拆除重建286座生产桥。

3、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全面加强农田水利规划

随着经济社会对水利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央逐步加大对水利的政策倾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更突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县依据省水利厅提出的建设“工程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四个水利的要求,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关注水利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水利规划,充分进行调研,全力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尤其是做好大中型闸站的规划、低洼地的治理,积极争取立仓三圩的圩区改造等工作。抓住中央一号文件和新一轮治

淮工作的机遇,全面做好我县的水利规划工作。在乡镇编制冬修规划时,要求各乡镇必须坚持符合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不动摇,利用项目适当调整,形成规模,确保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4、围绕“四大水利”建设编制水利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健时期,重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我县编制了《蒙城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1)、围绕防洪减灾保障做好规划。我县防洪保安体系虽经多年治理,有了初步改善,但远远不能满足我县的实际需要,因此围绕我县四大河流涡河、芡河、北淝河、茨淮新河,全面提升除涝能力,编制《北淝河洼地治理项目规划》、《芡河中小河流规划》沿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双涧翻水站灌区规划等。以提高我县的备用水源以及应急抗旱能力。

2)围绕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做好规划。按照《县级农田规划》的要求,整合资金,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地、菜篮子项目等为抓手,以乡镇为单位,重点抓好旱涝保收农田小区综合治理片建设,加快桥涵井配套,有计划、有步骤地疏通田间沟、地头沟、路边沟。确保完成省水利厅提出的五年内把全县大中沟疏浚清理一遍,五年内把全县所有村唐开挖一遍,五年内把所有的国有及集体泵站全部更新改造一遍。按照“十二五”农村安全饮水规划,使农村安全饮水人数达到100万人。

3)围绕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做好规划。我县的水资源馈乏,水资源分布不均,每年的过境水较为丰富,因此我县制定规划重点实

施跨区域调水工程。重点建设沿涡、沿淝、沿芡、沿茨淮新河大中型泵站和沿沟建站,实现县级保一级提水,镇级保河沟相通,四河汇流、互相补给的水源工程条件。

4)围绕水生态环境保护做好规划。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大打当家塘,改善农村的水环境。要求各乡镇在每年水利冬修中,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村,必须做到排水沟相通、当家塘清淤,做到水清、水活、岸绿、景美;二是城南新区建设注重人水和谐规划。在2010年城南新区建设中,把水引进新区做为设计理念,相继通过《城南新区水系景观设计规划》、《中心公园规划》等,开挖疏浚大中沟13条,把涡河的水引进城南新区,现已完成投资2826万元,土方80多万方。使我县城南新区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5、全力做好项目的规划立项工作。

为加快重大水利项目的规划立项工作,县里主要领导十分关注水利项目的规划立项工作,多次做出批示,县水务局的班子成员分头负责,全力抓好水利项目的规划和申报工作;县领导带着水务局的技术人员多次到省水利厅汇报,争取水利厅的支持,我县的港河站的设计、北淝河的低洼地改造、芡河的中小河流治理相继立项,有望在近两年实施。

6、坚持多方融资实施农田基本建设

一是用好上级安排的各项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规划,专款专用,切实发挥资金的效益;二是用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紧紧抓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政策机遇,广泛宣传,深入发动,2010年共筹得“一事一议”资金6812万元。

在“一事一议”筹集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水利部关于完善小型农田水利民主议事制度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村级兴办集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县委《关于做好村级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的意见》和《蒙城县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筹资筹劳实行上限控制,每人每年“一事一议”筹资不得超过15元、筹劳控制在10个标准工日以内;不准强行以资代劳,对自愿以资代劳的,日工价控制在10元以内,以资代劳工日每个劳动力不得突破3个;三是积极提倡民办公助的方式鼓励民间资金投入。

7、创造性的使用“一事一议”资金

由于受“一事一议”资金数额和区域乡镇的农田基本建设中无法搞高标准的工程,为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资金瓶颈的问题,经过多年探索,我县创造性地提出农田基本建设资金使用在一个乡镇里实行“推磨转圈、轮流受益”这一政策的推广,使乡财力得以集中,如我县在2008年度、2009年度跨立仓、乐土、白杨、双涧四个乡镇20公里的西孙沟和东孙沟疏浚工程;2010年度跨许疃镇、板桥镇8.7公里玉亭沟疏浚工程。

同志们,我县的农田水利规划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县相此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决心全力以赴,使我县农田水利规划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突发事件面试答题技巧下一篇:泰国自由行攻略最详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