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认识物体》教学案例

2022-10-20

案例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西师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9—62页“认识物体”。

背景

“认识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西师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一分、认识物体”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虽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但要刚入学一个多月的孩子感知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 并在头脑中建立这些立体图形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再抽象处这些立体图形, 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是如何抓住儿童好“玩”的特点, 启发儿童在“玩”中观察, 在“做”中思考的呢?又是如何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这些立体体图形的表象, 从而抽象出这些立体图形的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魔术盒, 你们想知道这里面装的究竟是什么吗?

2、师:现在就请几位同学为大家揭开谜底。 (请4名同学上讲台)

要求:在袋里随便摸出一个物体, 并说出它是什么形状的。

【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形式引入, 能激发学生好奇心, 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分一分, 揭示物体名称

1、师:这些物体的形状一样吗?现在老师要请位同学来帮助老师把这些物品分一分类。其余同学也把自己收集的物体分一分, 可以先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按什么方法来分”, 赶快动手操作吧。

2、师:其实在数学王国里的每一类物体都有个好听的名字。 (师边出示物体模型, 生回答, 教师再加以引导补充, 并贴上相应的物体图型和名称。)

3、师: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物体”。 (板书:认识物体)

三、动手操作, 感知物体特征

1、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 在分物体的过程中还认识了几位新朋友, 他们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你们愿意和它们做朋友吗?

2、师:那好, 就让我们和这些新朋友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好吗?

3、师:请小朋友们认真的看一看、摸一摸、并和它们玩一玩, 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新朋友长得什么样, 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行吗?赶快行动吧!

4、师:好了, 小朋友们和你们新朋友玩得开心吗?哪位小朋友愿意上台来介绍一下你的新朋友是谁。上台来介绍的同学要先说出你的好朋友是谁, 它长得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其他的同学要仔细看、认真听。能做到吗?

5、师:看看, 哪位同学最勇敢先上来。 (学生上台介绍物体特征。)

6、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异同点。 (小组交流, 汇报)

7、出示长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图形, 让孩子们知道这些物体画在纸上就像这个样子。

8、找一找身边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亲自去“玩”、去体验。教师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 对学生间的评价给予恰当地点拨,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加深了对这几种形状物体的认识。】

四、摸一摸

师:大家先来轻松一下, 做个游戏吧。

1、“奇妙的口袋”游戏

(1) 按要求拿物体: (全班游戏)

游戏方法:学生发口令, 老师和同学拿物体。比比谁拿得最准。 (同学互相检查检查拿对了吗?)

A师:小朋友真能干, 看着物体能按要求拿出, 如果不看, 你只靠手摸, 能摸出物体是什么形状吗?

B组长拿出口袋, 其他孩子把桌上的物体全都放进袋子里。

C学生示范, 组长组织有次序的摸。

D还想摸吗?我想请个小老师, 他来发口令, 先请组长按他的要求摸物体, 其它孩子检查组长摸得对不对。然后, 组长发口令, 小组的其他孩子轮流摸, 同学们互相检查。比比哪个组最文明。

2、盲人摸物体的游戏

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 跟老师一起想想长方体什么样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呢?球是什么样的?那圆柱又是什么样的呢?好了, 记住他们的形状了吗?

师:先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 谁愿意来?老师提要求你摸。 (长方体、圆柱体……) 你提要求老师也来摸一摸, 你们都会摸吗?想不想玩?

听要求:由小组长将你们桌子上的东西打乱, 小组里的每个同学玩一次, 摸的时候组长提出要求, 其他同学当裁判, 摸错了, 组长可以多给他一次机会 (摸的时候眼睛要别闭上) 。【这样组织教学, 既让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建立了立体图形的表象, 发展了空间观念。又体现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探索,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练一练

1、说说身边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课堂活动”。

3、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 用桌上各种物体设计搭出一件作品, 并起名介绍。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形状,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实践创新

捏一捏, 看谁捏得最像。今天我们我们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 这些形状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呀?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 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这种形状的物体呢?先想想它是什么样子的, 再用橡皮泥捏一捏。看谁捏得最像 (开始活动。) 小组评比, 选部分学生作品, 进行展示。

【通过让学生捏一捏,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 更好地认识, 分辨这几种物体,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激发创新。通过评一评和自由上台展示自己作品, 把本课教学推向高潮,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玩”数学, 发展了学生个性,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上力求体现“从生活→数学模型→回到生活”。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学生便能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身临其境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心理学研究表明, 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更容易被具体新颖的情境所吸引。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诸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从而开动脑筋,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本课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形式引入, 激发学生好奇心, 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2、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几何物体又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课的开始从实际生活引入, 动手分一分自己收集的几何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这些形状多样的素材, 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物品, 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信息的多样化, 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 加强实践操作, 引导探索。不是说“智慧从动作开始”吗, 我精心设计四大操作板块, 通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看形、找形、摸形、说形的基础上, 出示长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图形, 让孩子们知道这些物体画在纸上的样子等探索挑战性的学习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新知的构建, 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知, 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2) 注重合作交流, 促进共同发展。通过让学生讨论合作找、说、捏开展组间交流, 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体现集体合作的魅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和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通过找一找教室内外的立体图形, 体现了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 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 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5、注重赏识教育,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年级的小朋友, 刚入学一个月, 教师能否驾驭、调控他们, 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在本节课中, 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采用儿童化的语言, 儿童喜欢的方式, 多次实施了赏识教育, 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6、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表象, 逐步理解掌握知识的。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没有用文字描述立体图形的特征, 而是组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捏一捏”等实践体验, 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四种形体的特征。启发学生在在“玩”中观察, 在“做”中思考。整节课以学生愉快地操作、积极地讨论为主, 学生在分、堆、搭、推、滚、捏、数、交流的主题过程中, 感知了立体图形的特征, 建立了立体图形的表象, 并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 处处有创造, 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 就会激发求知欲, 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 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 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 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 除了知识的传递, 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 一次思维的碰撞, 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 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 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 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上一篇:浅析中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下一篇:市政道路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