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文化生态下的正能量效应

2022-09-11

以“微”字打头的新媒体生态下形成的文化, 以她网状结构式的即时性、广域性、引领性等特征推动了网络舆论场的勃兴, 以微力量到核裂变的传播模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们这个时代。

1 正能量传播的必然性

2012 年, “正能量”稳居“十大流行语”排行榜的榜首, 毫无悬念地成为那年网络最受欢迎、最具有力量的词汇, 更是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力量的呼喊“。正能量”的走红不是偶然, 而是千百年来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正是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过后的一种折光反射, 是中国人普性的一种社会心理, 也是我们中国本身所蕴含一种浓厚的文化史底蕴。这是传统文化的复归, 是中国人民追寻传统道德的呐喊。

多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滋生了一些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现象。一方面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盛行, 以金钱和名誉标榜着成功的代言人。另一方面, 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满意度、安全感、社会公平、社会支持、尊重和认同、信任危机、民生问题、心理健康、食品问题、环境安全、民主法制不健全等各式各样问题的涌现, 导致国民普遍出现了困惑、迷茫、浮躁、焦虑、不淡定的负面情绪。这一切困扰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 并逐渐吞噬着越来越多的国人。充斥这种不健康的情绪终于爆发了。那年, 2012 年, 全球经济衰退。《咬文嚼字》公布当年“十大流行语”“, 正能量”位居榜首。这是中国人潜伏已久迷失内心的呼喊, 这是中国人在对“正能量”的期盼渴望, 这是13 亿中国人的人性回归, 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归的一种祈盼, 这是在呐喊。我们都需要这种力量来激励, 社会发展离不开正能量的引领。

2 正能量传播的积极意义

正能量原始物理和天文的科技术语, 而真正把正能量这个词语引入大众视线的是来自于英国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 他在《正能量》一书中, 将正能量描述为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让正能量迅速走红的确是源于一篇博文———“点燃正能量, 引爆小宇宙”。这篇博文讲述的就是一群草根英雄, 参与当年伦敦奥运会火炬手的活动远渡重洋。这里有烤羊肉串的阿里木江·哈力克, 他资助20 多万元为贫困学生, 还有参与2012 年7 月21 日北京暴雨救援的百余名农民工, 还有“托举哥”等等。这些都是在最为平凡岗位上的最普通的老百姓。在他们每个人身上有一股巨大的能量, 并能给予我们阳光, 给予我们力量。

正能量代表一种健康文化, 一种积极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如今, 这个极富时代感的“正能量”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积极的、愉悦的、充满自信的、乐观开朗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爱心的人和事, 都是“正能量”。不管在什么社会, 我们都需要正能量。不管是我们个体本身也好, 还是社会整个环境也好, 都应该把他作为我们提倡和宣扬的永恒主流风尚。

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正能量”。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在经济、科技、军事的前进中我们却忽略了文化方面的同步建设, 精神文明生活滞后于物质生活的现象普遍存在, 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 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道德沦丧的群体成为社会公害, 严重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步伐。当今更加需要建立属于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来维系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前进的方向和归属。所谓精神家园, 说到底其实就是国民的信仰问题。毋庸置疑, 公民道德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基本信仰, 公民的道德水平, 就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 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提高公民自身的德性, 引领和示范道德典范和道德榜样, 激励人们弘扬美德、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 是当今社会德育建设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正能量”的流行及呐喊, 使人们追求向善的生活, 加强自身德性的建设, 不是依赖于强制性的规范和法律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而是自觉遵守的一种文明行为。依靠人们的自觉、自律和自身向善的德性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而不是通过他律来阻止当今社会出现的道德冷漠现象, 让中国梦早日实现, 温暖整个社会“。正能量”能够激励人们的斗志, 重拾人们的精神。那些敢于与社会不公正的现象、敢于与社会恶势力做斗争的人们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道德榜样, 就是我们前进方向的指路人“。正能量”给予我们力量, 让我们从被动消极转变为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社会文明建设的进步需要“正能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 一个国家的良性发展, 离不开向上的精神, 离不开正能量的思想引导。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办公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随着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 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多, 应用网络平台加强思想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正能量”, 正是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经验, 在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从而推动整个精神文明的建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 正能量传播的社会效果

正能量的传播关乎一个国家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 关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纵观这几年各类媒体的市场回头, 从“走转改”活动到“我是建设者”身份, 无不在倡导着作为媒体及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首先, 从媒体环境来讲, 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罢, 要坚守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思想阵地, 积极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特别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 不仅有着超庞大的用户群, 而且有着超强的互动性, 抓住广大网友的碎片时间, 把最重要的信息及时传递出去, 让传播正能量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

其次, 从媒体工作者来讲, 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要和诣要稳定就离不开以正能量宣扬为主流的环境支援。从近几年各类媒体报道的“最美”现象, 点赞的举动, “草根英雄”和助人为乐的“活雷锋”的宣扬, 暧新闻的报道等等。道德的力量在不断传递和积累, 显然已成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正所谓:品德高尚的人, 受人敬仰;文明和谐的社会, 让人向往。国家文明的建设离不开道德风尚引领, 社会的发展少不了道德这股“正能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既要有物质的丰富, 又要有精神的富足。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 看得见的是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善行义举, 看不见的是人们对道德不懈的追求。但应该看到, 我国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越来越多的人见贤思齐, 微善聚成大爱, 溪流汇成大海。正能量没有国界, 如果每个人都通过互联网传播正能量, 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大发展, 以“微”字打头概念和现象形成的微文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角, 以积聚的力量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态度、观念, 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一种微文化, 并在这种微文化生态下彰显了正能量传播的效应。

关键词:微文化,正能量传播,道德,媒体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弘扬美德, 传递正能量, 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十八大报告解读之二.

上一篇:浅谈网络直播传播模式下一篇:对教师创新型自主评价的探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