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9-11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我们中学地理教学中更是因为它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大的优越性而备受广大地理教师的青睐。

一、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和作用

(一)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在这种人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 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 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 多媒体教学人机交互的特点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 多媒体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 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 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信息容量,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 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 学生耳闻其声, 目睹其形, 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 “图、文、声、像, 颜色、光彩、视听”并举, 多渠道多方位,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是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四) 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 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有的抽象知识点若单靠教师在台上讲解, 尽管使尽混身解数, 由于受自身表演限制难以完全表达清楚, 使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经过我多年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经验和观摩他人上课、听课、优质课、经验交流课等, 我将平时的教学随笔和教学后记总结如下几点看法:

误区一:穿新鞋, 走老路

有些教师把多媒体当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 过多地追求利用多媒体, 使学生感觉上课是看教师演戏, 教师就是个“解说员”。披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外衣, 进行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 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 由原来的“口灌”变为“电脑灌”, 穿新鞋, 走老路,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

误区二:主题不突出

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时, 片面追求视听动画效果, 注重花俏的表现形式, 注重大容量, 注重课件中内容的全面性, 课件中辅助的动画太多、图片太多、声音太多、显示窗口太多, 导致课件的内容太杂、太乱而主次不分, 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落实点不在教学的主要内容上, 而在多媒体的形式上。过多的外部刺激使学生无法专心提取视听媒体蕴涵的重难点内容。这样既淡化了主题, 又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例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火山与地震”内容时, 气势磅礴的场面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 形象逼真的画面和声音, 使学生对火山与地震的危害感触颇深, 但是课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落实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课件对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防御措施等内容的理性分析不到位所致。这就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

误区三:束缚学生思维

由于课件是事先设计好的, 教学思路一定要按课件设计来进行, 这没有错。由于有的课件设计本身的不合理 (只重形式而轻内涵) , 学生只能按照老师固定呆板的设计思路来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

多媒体的应用不当, 使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 学生忙于看幻灯片和记笔记, 没有思考的间隙, 教师忙于播放课件, 活动范围局限于讲台的计算机旁, 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而许多思维的火花恰恰需要教师的成功引导, 才能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长此以往, 学生就丧失了发散性思维能力。这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现代教育更应提倡一种开放式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

误区四:滥用多媒体

在尝到多媒体教学的甜头之后, 不少老师教学时已经厌弃了粉笔和黑板, 戏称“无尘教学”。虽然电脑能够实现板书的部分功能, 但由于切换频繁, 课堂学习的知识点难以形成系统, 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形成, 难免产生凌乱的感觉。

例如, 在学习“地貌”时, 没有一幅好板书, 那么多基本概念, 随着屏幕的不断切换, 学生会感觉云里雾里, 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这节课就不能完全由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概念: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板块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地垒、地堑、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浪…)

滥用多媒体, 会滋生教师某些方面的教学惰性, 抑制了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年轻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掌握较好, 容易陷入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的重复利用, 从网上直接下载课件, 稍作修改就去拿上好几个班的课, 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全然变味。表面看来是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 提高授课的效率, 而实际效果并不好。从学生角度分析, 倘若每节课下来都是看着投影屏幕, 长期的光亮刺激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导致注意力下降。很多教师一节课使用几十张幻灯片, 像放电影一样, 使得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多媒体成为学生疲劳的一大原因, 学习效率低下。

三、多媒体应用的对策

对策一、体现学生主体为核心

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地理学科是“无图不成地理”, 但绝不能借口加大教学容量, 课件中图形堆积如山, 而把多媒体软件当作新的满堂灌的高效工具。课件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不应该通过幻灯片只去灌输知识,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充分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分析问题, 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才巧妙地点拨。例如, 在学习“月相的形成和变化”这个难点时, 有学生提出疑问“当满月时, 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 地球不是把太阳光线给挡住了吗?”, 教师利用多媒体立体图演示一遍,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日地月三者并不在同一直线上”, 此时再追问“假如三者确实位于同一直线上时, 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出“日食、月食”, 然后再用多媒体演示加以证实, 一个难点无形中就这样化解了。所以,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多媒体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对策二、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

综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包括传统媒体, 取长补短。因为多媒体永远不可能完全替代板书板图板画的作用。教师利用板书板画, 对地理知识进行逐步地梳理, 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推进, 每一个点都能随着板书板画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 板画中的静态图能够突出最关键最重要的要素, 而且把事物间的联系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 达到“删繁就简”“开门见山”之效果。美观的板书板画也体现了地理教师的人格魅力, 增加吸引力。

对策三、黑板和 (彩色) 粉笔功不可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黑板仍有一席之地, 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黑板即时再现力强, 彩色粉笔随写随画随看, 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突然想到的灵感, 往往无法及时加到课件的板书中去。黑板上的好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思考、整理, 完成板书, 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便可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 其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但它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 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种教学媒体, 包括传统媒体, 取长补短。因为多媒体永远不可能完全替代板书板图板画的作用。教师利用板书板画, 对地理知识进行逐步地梳理, 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推进, 每一个点都能随着板书板画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 板画中的静态图能够突出最关键最重要的要素, 而且把事物间的联系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 达到“删繁就简”“开门见山”之效果。美观的板书板画也体现了地理教师的人格魅力, 增加吸引力。

对策四、切忌滥用多媒体

因为地理学科中有些内容, 根本就不适合用多媒体, 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比如地理模型演示, 简单明了,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地球自转的方向”时, 用地球仪就解决了顺时针与逆时针的问题, 多媒体幻灯片演示不适合。北极上空仰视星空的顺时针方向问题, 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是顺时针?”我用学生的一把伞就解决了。这就是看星空图的一个特殊的地方, 我想这种方法就是情景教学, 学生乐于参加, 不需要多媒体幻灯片。这样的难点突破, 效果当然可见一斑。所以不管什么课,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只要教学媒体运用恰当,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 就是一堂好课。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教学运用中的几个误区以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主要问题,对策分析

上一篇:门诊输液室中的健康教育探讨下一篇:我国应急物资储备财政管理的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