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堂教学质量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高中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问题与优化研究 ——基于T市三所初中的调查

摘要: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育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初中和高中紧密衔接,是高中的基础阶段,这就要求初中的课程标准也要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导向。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中的监测机制。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已有的初中课堂教学评价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它的弊端。因此,亟需优化已有的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来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本文从高中新课标视角出发,将高中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与初中课程标准有机结合,以初中学校为切入口,围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从评价价值与意义、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当前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探寻其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在基于对T市三所初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后,研究发现,这三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较单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太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不全面,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不到位。经过研究和分析,梳理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评价思想的缺位,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主体自身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多种主体,因此解决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校需要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方面着手进行改革,需要增加学生、教师本人和校内督导评价主体,并根据各评价主体的特点,均衡各评价主体权重;需要构建基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评教”与“评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采用课堂评价量表和课堂观察记录表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需要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在将优化后的课堂质量评价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后,相关数据表明该课堂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新课标;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学科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趋势

1.1.2 高中新课程标准是未来初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导向

1.1.3 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未来初中学科核心素养参照的必然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高中新课标

2.1.2 高中新课标视域

2.1.3 教学质量评价

2.1.4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

2.2.2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化原则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与分析——以T市三所初中为例

3.1 T市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综述

3.2 调查目的

3.3 调查设计

3.3.1 访谈调查设计

3.3.2 问卷调查设计

3.3.3 问卷调查样本分布

3.4 现状调查与分析

3.4.1 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价值与意义的调查与分析

3.4.2 对评价主体的调查与分析

3.4.3 对评价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3.4.4 对评价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3.4.5 对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的调查与分析

第四章 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问题与归因

4.1 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问题总结

4.1.1 评价主体不健全

4.1.2 评价标准不科学

4.1.3 评价方式不全面

4.1.4 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不到位

4.2 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归因分析

4.2.1 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评价思想缺位

4.2.2 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

4.2.3 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不健全

4.2.4 评价主体自身的制约性

第五章 高中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化对策

5.1 国内外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成功经验借鉴

5.1.1 国外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成功经验借鉴

5.1.2 国内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成功经验借鉴

5.2 优化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四要素构想

5.2.1 健全评价主体

5.2.2 制定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

5.2.3 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5.2.4 充分发挥评价结果

5.3 初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用案例

5.3.1 评价主体

5.3.2 课堂观察记录表反馈

5.3.3 课堂量表评价反馈

5.3.4 二次评价及奖励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过程及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6.3 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外汇储备安全问题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项目安全模式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