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政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税政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创意产业在上海,特别是在浦东新区,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比较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与之相配套的税收政策没有得到跟进。下一阶段,为推动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建议取消文化事业建设费、实施差别税率、进一步加强对创意产业出口的税收支持、通过税收优惠促进各级创意产业基金的发展。

第一篇:税政管理论文范文

股权转让所得税税政及税收筹划研究

【摘 要】 目前,股权交易市场日趋活跃,股权转让所得税成为国家税收新的增长点。文章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详尽阐述了居民纳税人股权转让的相关所得税政策,分析了两种纳税人股权转让的避税空间及具体计算方法,并对企业重组中股权收购业务的纳税筹划思路提出了见解。文章不仅关注股权转让的具体避税方案,更注重对各方案所依据税政原理的深入剖析。

【关键词】 股权转让所得税; 税收政策; 税收筹划; 股权收购

一、股权事项的所得税税收政策

股权转让是公司股东依法将自己的股份让渡给受让人,使受让人成为公司股东的行为。其中,无论是转让方还是受让方,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本文仅研究作为居民纳税人的企业和个人,转让境内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情形。股权事项涉及的所得税税收政策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股权计税成本的确认,表现在股权投资环节;二是股息,红利收入的征免税规定,表现在股权持有环节和清算环节;三是股权转让所得的确定,表现在股权转让环节。股权转让环节的税收筹划有赖于另外三个环节的税收政策。

(一)股权投资计税成本的确认

股权投资时计税成本的确认方法直接影响股权转让时的应税所得。计税成本的确认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适用于企业作为股东的情形;二是以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为计税成本,适用于个人作为股东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企业权益性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转让或处置时,准予扣除。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股息、红利收入的征免税规定

该方面的税收政策遵循的原则是:若投资方为企业,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相当于股息、红利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若投资方为个人,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相当于股息、红利的收入须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投资者股息、红利收入有三个来源,一是以留存收益直接分红;二是以留存收益转增资本的方式间接分红;三是清算性分红。

1.直接分红。即被投资企业将除法定盈余公积外的留存收益分红。其征免税的基本依据是《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对股权持有环节个人投资者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须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企业投资者的股息、红利所得之所以免税,是因为作为股息、红利分配基础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来源于企业税后收益,若不免税,会导致重复征税;个人投资者之所以纳税,是因为股息、红利虽来源于税后收益,但前一环节缴纳的是企业所得税,并不是个人所得税,不会产生重复征税问题。

2.间接分红。即被投资企业将留存收益转增资本。该方式下企业投资者免税,个人投资者不免税。其征免税原理仍是直接分红的基本规定。

间接分红的实质应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被投资企业先将留存收益向投资者分配,即直接分红;二是投资者将取得的上述股息红利再投资,进而增加注册资本。由于企业投资者在直接分红时是免税的,所以被投资企业将留存收益转增资本亦是免税的;同理,个人投资者在直接分红时不免税,被投资企业将留存收益转增资本时,仍须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不能用于直接分红,但其转增资本时,征免税的原理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是相同的。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盈余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8〕333号),分别强调了用盈余公积金派发红股和转增注册资本,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10〕54号)也强调,对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和除股票溢价发行外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和股本的,要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3.清算性分红。股权清算是指投资者从被投资企业撤资或减少出资。若投资者为企业,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份额,视作股息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若投资者为个人,上述部分须计入财产转让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其取得的资产分为三部分,一是相当于初始出资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回;二是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确认为股息所得;三是剩余部分,确认为资产转让所得。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终止投资经营收回款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1号),个人因各种原因终止投资、联营、经营合作等行为取得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的款项等,均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上述公告可知,股权转让收入全部计入股权转让所得,不得扣除投资者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留存收益份额。股权清算环节,由于个人所得税中的“股息红利所得”与“财产转让所得”税率皆为20%,因此,上述公告对个人撤资或清算,未区分两个具体税目,一并按照“财产转让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三)股权转让所得的确定

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股权转让时,转让价款不得减去投资者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份额,上述两个份额一律视为股权转让收入的一部分处理。

1.企业投资者确认股权转让所得的税收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第三条规定,“转让股权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后,为股权转让所得。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

2.个人投资者确认股权转让所得的税收政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投资者收购企业股权后将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23号),个人确认投资转让所得时,“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盈余积累应一并计入股权转让价格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税收筹划空间

上述股权转让所得税税收政策,对于企业投资者,其在股权持有环节和清算环节从被投资企业直接分红、以转增资本方式间接分红和清算性分红免税,减少了税收负担;其在股权转让环节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留存收益份额,增加了税收负担。因此,企业投资者转让股权,纳税筹划的关键是将应税所得转化成免税所得,将股权转让收益中相当于股息、红利的部分转化为股权持有收益和股权清算收益。对于个人投资者,上述环节无免税规定,不存在税收筹划空间。

二、股权转让所得税纳税筹划

假定股东甲以450万元货币资金和股东乙投资成立了联营公司华胜公司,股东甲占有华胜公司30%的股权。后因股东甲经营策略调整,终止了对华胜公司的投资。终止投资时,华胜公司资产总额5 000万元,负债总额1 0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4 0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1 500万元,盈余公积1 000万元,未分配利润1 500万元。该项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是1 200万元。

(一)股东甲是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存在四种终止投资的方法,其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计算如表1。

四种终止投资的方案是:

1.按普通方法直接转让股权

根据前述规定,股权转让环节,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转让价款不得减去投资者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份额。企业股东甲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为187.5万元。该种方法下,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对应部分均未享受免税待遇。

2.以直接分红方式避税,即先分配再转让股权

华胜公司先将1 500万元的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企业股东甲收回450万元(1 500×30%),然后以750万元价格转让股权。该方案实质是将450万元的股权转让收益转化为股权持有收益,分配的450万元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股东甲最终仅须缴纳企业所得税75万元,较普通转让方式节税112.5万元。本方案中,企业股东甲享有的华胜公司未分配利润部分享受了免税待遇,享有的盈余公积部分未享受免税待遇。

3.以间接分红方式避税,即先转增资本再转让股权

华胜公司先用625万元盈余公积和1 500万元未分配利润增加注册资本,之后企业股东甲以1 200万元的价格转让股权。该方案的实质是将637.5万元股权转让收益转化为持有收益并增加股权计税成本。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法定公积金。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本例中的“盈余公积”属于《公司法》中的法定(盈余)公积金。由于法定盈余公积不能用于直接分红,所以,本方案采取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同时转增资本的方式。华胜公司实收资本为1 500万元,盈余公积最多只能转增资本625万元(1 000-1500 ×25%)。企业股东甲享有的部分为:(1 500+625)×30%=637.5(万元)。其应缴纳企业所得税28.13万元,较普通转让方式节税159.37万元。本方案中,企业股东甲享有的华胜公司未分配利润的全部及盈余公积的对应部分享受了免税待遇。

4.以清算分红方式避税,即撤资方案

企业股东甲从华胜公司撤资,直接收回货币资金1 200万元。其股权转让收益750万元转化成清算环节股息性质的所得。该方案中,投资收回450万元,股息性质所得为:(1 000+1 500)×30%=750(万元),投资资产转让所得为0,企业股东甲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较普通转让方式节税187.5万元。企业股东甲享有的华胜公司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全部享受免税待遇。

(二)股东甲是居民自然人,股权转让所得税纳税筹划

由于个人投资者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股息、红利无免税规定,因此,其终止投资应负担的个人所得税亦不存在纳税筹划空间。四种方案下,个人股东甲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计算如表2。

三、企业重组中股权收购业务的避税思路

企业重组中的股权收购属于特殊的股权转让。股权收购支付方式分为股权支付和非股权支付。若采用股权支付方式,在收购企业支付的是其控股企业股权的情况下,股权收购行为中又包含了股权互换的行为,使股权收购行为产生了两个股权转让主体和两个股权受让主体。尽管如此,其税收筹划的基本依据如前所述,原理是相同的。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两种不同税务处理方式下,股权转让所得税纳税筹划思路为:

(一)一般性税务处理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无论是股权支付,还是非股权支付,被收购企业的股东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和损失,收购方取得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

股权支付方式下,如果收购企业支付的是其控股企业的股权,重组双方皆涉及到股权转让交易。收购企业转让了被支付的股权,被收购企业的股东转让了被收购的股权。收购方和被收购企业的股东都要就股权转让所得计算缴纳所得税。非股权支付方式下,仅被收购企业的股东转让了股权,就股权转让所得纳税。

一般性税务处理的避税操作同前述股权转让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原理相同。重组之前,拟转让股权的一方应采用直接分红、间接分红等方式减少被投资企业净资产,以降低拟转让股权的公允价值及应税所得,才能取得较好的避税效果。

(二)特殊性税务处理

根据上述文件,资产重组业务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并选择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股权支付方式下,如果收购企业支付的是其控股企业的股权,则被收购企业的股东是被收购股权的转让方,同时是收购企业支付股权的投资方;收购企业是支付股权的转让方,同时是被收购股权的投资方。

根据财税〔2009〕59号文件,无论是收购企业,还是被收购企业的股东,两个主体作为投资方时,均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作为新投资的计税基础。其实质是以新投资的计税基础确认了旧股权的转让收入,而不是以公允价值确认收入,这就使股权转让所得相应减少,进而少缴或不缴股权转让所得税。但另一方面,新股权再次转让时,会相应增加应税所得,须多缴所得税。所以,该种方式仅能产生递延纳税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规避股权转让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的非股权支付部分,仍应在交易当期确认资产的转让所得和损失,并调整相应的计税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S].国税发〔1997〕198号,1997-12-25.

[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盈余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S].国税函〔1998〕333号,1998-06-04.

[3]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S].2011年第34号,2011-06-09.

[4]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终止投资经营收回款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S].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1号,2011-07-25.

[5]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S].国税函〔2010〕79号,2010-02-22.

[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投资者收购企业股权后将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S].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23号,2013-05-15.

[7]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S].财税〔2009〕59号,2009-04-30.

作者:郭滨辉

第二篇: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税政思考

摘 要:创意产业在上海,特别是在浦东新区,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比较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与之相配套的税收政策没有得到跟进。下一阶段,为推动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建议取消文化事业建设费、实施差别税率、进一步加强对创意产业出口的税收支持、通过税收优惠促进各级创意产业基金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 创意产业 税收政策

创意产业,也称“创意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此提供相关联服务的行业”。就其本质来说,“信息技术是手段,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初级阶段的主要智力产业形态,而创意产业则是知识经济高级阶段的主要智力形态。”通常来说,在世界范围内,英国首相布莱尔在1997年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他在“新英国”振兴经济计划中将休闲游戏软件、电视与广播、出版等13个行业界定为创意产业,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则将这些行业称为版权产业,日本、韩国等国家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界定,我国有八类行业属于创意产业。本文结合上海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一、浦东新区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浦东在创意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外高桥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等一系列高级别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平台的建立,为浦东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些基础上,浦东新区近年来引进了盛大网络、暴雪动画等一大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并开展了环球嘉年华、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品及技术运用博览会等一批品牌创意产业项目。到2020年,浦东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增长值有望达到1170亿元,约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1%。

总体来看,浦东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成熟的商业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日益开放的城市精神,这些都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为浦东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

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浦东新区创意产业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是人才相对缺乏。创意产业本质是知识经济,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因此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据了解,在美国纽约,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到总就业人数的12%,伦敦、东京则分别高达14%、15%。

二是政策执行力度不足。虽然浦东新区政府十多年来出台了大量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在创意产业投融资、财税政策、人才引进培养、产业基金等方面仍然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当然,这与我国以前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不完善有关,在国家出台《创意产业振兴规划》的背景下,浦东新区应该利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优势,及时出台有关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加大执行力度。

三是浦东创意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创意产业包括原创研发型、加工生产型、流通服务型三类,真正高附加值的原创研发型创意产业较为缺乏。比如浦东新区动漫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較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大多处于动漫产业链外围,以加工制作为主。

四是市场文化品牌不多,缺乏在全国领军的名牌文化创新型企业。

二、税收法律环境与创意产业发展

税收对于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为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与环境。税收对创意产业发展产生作用的理论依据在于税收具有经济性和法律性的双重属性。

就税收的经济性而言,税收活动是国家强制、无偿地从纳税人手中取得一定数额社会财富的过程和结果,它必将影响社会财富分配的实际占有和分配。是否征税,税率高低,是否优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财富在各行业中的分布,对创意产业来说同样如此,通过税收优惠措施的执行,投资者在投资创意产业时的成本与风险得以降低,创意产业的收益也得以扩大,从而壮大创意产业队伍。

就税收的法律性而言,税收通过确定纳税人义务,确定纳税税额、税率等因素,对税收法律关系进行调整,因其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的特征,税收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有强烈的规范、制约、引导作用。对发展创意产业来说,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时间、地点、税率、程序等因素足以影响纳税人税负水平,并进而引导纳税人投资到国家鼓励的创意产业发展中。

三、国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简述

国外发达国家对创意产业税收政策非常重视,历经几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税收政策体系。

一是对文化领域实行特殊税率。在法国,所有的经济企业都要交18.6%的增值税, 但为扶持书报刊的出版发行,只对报纸、期刊、图书分别征收2%、4%、5.5%;日本则免征出版商的营业税;德国为鼓励本国出版物的出口, 对图书、期刊的出口免征增值税。英国对书报刊实行零增值税,将其作为与食品和儿童用品并列的不多的免征增值税的商品之一。

二是在创意产业中不同领域实行差别税率。英国政府给予一些大学出版社以“慈善机构”的地位,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它们的经营全部是免税的,这一措施旨在资助学术出版。美国的大学出版社也是非盈利性的,主要出版校刊、教材和学术著作,选题的取舍首先看其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除出版界外,许多国家对公共广播、电视及非盈利性的文化团体也免征赋税。

三是对创意产业不同领域的收入实行税收调整。法国政府为了解决电影电视之间的“敌对”矛盾,增设了一项专门税制,即征缴电视营业额5%和电影录像出版版权转让费的2%的税收,用以专项补贴电影生产。同时,还制定了电视台投资拍摄电影的政策,规定凡电视台拍摄的影片,可以不受放映两年之后才能上电视的法规约束,把播出时间提前到半年或一年。另外,为了防止电视“吃”掉电影,这项政策还严格规定了电视台投资影片的资金不得超过拍片费用的50%,且电视台不能以制片人的名义出现。

四、创意产业相关税收法律政策梳理

我国专门制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起始于2005年,当时为了配合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创意产业,推进文化创新,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后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以及《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创意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所有文化单位和不在试点地区的试点地区的试点单位给予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惠及全国2000多家转制文化单位,减免税收达近百亿元。

2009年3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4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两个政策文件。这两个文件对创意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补充完善,规定执行期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结合企业所得税法、营业税条例和增值税条例等,我国目前执行的创意产业相关税收法律政策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了文化企业的范围,财税[2009]31号第九条规定文化企业是指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的企业。具体范围有18种;

2、规定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的税收优惠政策;

3、增加了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新税收优惠政策。包括:

(1)电影拷贝、发行收入等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2)数字电视收视维护费税收优惠;

(3)呆滞出版物所得税处理的优惠;

(4)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所得税优惠;

(5)文化产品出口的税收优惠;

(6)境外演出的税收优惠等;

4、继续执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适用13%的增值税税率”的规定;

5、鼓励文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符合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五、完善创意产业相关税政的建议

一是实施费改税,取消文化事业建设费。为引导和调控文化事业发展,国务院决定从1997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十多年来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开征对于缓解文化事业建设资金紧张,促进公益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但是在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在国家费改税的总体战略部署下,文化事业建设费应当逐步取消,即使在現阶段难以一次的取消的情况下,也应当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征收标准。可以对营业性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等高消费高利润行业征收较高税率,所得部分税收用于支持民族文化等需要发展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创意产业。

二是实施差别税率。创意产业包括的行业非常多,这些行业的发展程度,利润率等各方面都千差万别,我们认为,创意产业应当施行差别税率,尤其是在营业税和增值税方面,国家除了对创意产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外,还应当根据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分行业确定不同的税负水平,促使创意产业健康发展。比如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实行低税率,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比如对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创作给予税收优惠,对信息技术文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都可以体现国家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创意产业出口的税收支持力度。创意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创意产业出口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服务贸易的组成,文化产品的出口应当给予更多的税收支持。除了目前实施的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之外,还可以采取更加具有激励效果的出口退税政策,以及采取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延期纳税、免税等不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海外贸易和投资。

四是通过税收优惠促进中国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级创意产业基金的发展。《创意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设立中国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为了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创意产业发展,应当对投资中国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级各类创意产业基金的资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作者:于圆 张凤奎

第三篇: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

摘 要:如今,柔性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方式之一,是在企业刚性管理基础之上提出的。柔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企业员工个性化发展,最大化挖掘员工的潜力。要想发挥出柔性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对刚性管理的弊端进行分析,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管理 柔性管理 刚性管理

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新形势下,企业刚性管理的弊端 不断凸显,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对此,企业必须加大内部管理改革力度,坚持柔性化管理理念,推动企业发展。

1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及弊端分析

1.1 刚性管理

刚性管理是坚持以工作为中心,注重制度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刚性管理主要是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员工需要完全按照制度办事,企业管理者只关注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忽略了员工个人发展。在刚性管理理念下,员工更像是机器,刚性管理对于企业和员工未来发展都十分不利。

1.2 刚性管理弊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都在坚持刚性管理理念,但是企业管理制度并不能覆盖所有部门,而且很多工作无法通过制度来调节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员工时时被监督和管理,很多员工产生了逆反心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2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2.1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区别

刚性管理把员工当作机器,每天在重复同样的工作,而且刚性管理注重分工,每个人的分工不同,每个人只需要做好分工内的工作即可,员工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柔性管理注重员工个人发展,把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精神氛围,通过环境来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让员工自觉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最大化挖掘员工的潜能,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刚性管理主要依靠企业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的管理权限,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柔性管理则是通过为员工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来增强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刚性管理更加注重做事的流程和结果,柔性管理则更加注重做事的方法,注重企业对员工的影响力。

2.2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联系

虽然柔性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但是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的,二者不可分离,需要协同合作。事实上,刚性管理就好像是机器内部的硬件,柔性管理是机器内部的软件,缺少任何一个部位机器都无法运转。

3 企业管理中柔性管理分析

柔性管理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性化管理,对人的心态和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企业主要通过文化和氛围来形成说服力,属于非强制行为,把企业组织转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属于全新管理模式,柔性管理不会依靠企业的制度和权力来影响员工的行为,而是注重员工潜力的挖掘,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主动去工作。柔性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决策柔性化;二是奖励机制的柔性化。其中,管理决策柔性化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坚持满意决策准则,决策者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整合现有资源,最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奖励机制柔性化则表现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奖励机制,除了要给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还需要给与员工精神奖励,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除此之外,企业可以丰富员工的工作形式和内容,给员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让员工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实际上就是从线性管理转变为非线性管理。线性管理是比较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某个特定时期事物的发展状态,非线性管理则注重相同时期不同事物的发展变化,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特性。柔性管理中,企业会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尊重员工,了解员工的情感和物质需求,促进员工个人发展。柔性管理的特点为:一是解放人性;二是权力平等;三是民主管理。企业管理者要走进基层,多和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员工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员工情感变化,多关心员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的创造精神,进而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刚性管理模式不仅信息利用率低,而且适应性比较差,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柔性管理模式下,企业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有所提高,企业管理者把手中的权力下放给各个部门和员工,提高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柔性管理理念下,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网络组织,方便交流沟通。在刚性管理下,企业管理者往往会自上而下来下达命令,员工只是在执行命令,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柔性管理决策层包括:一是专家层;二是协商层。管理决策需要参考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不断讨论,形成最终的决策方案。

4 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意义

如今,人们已经进入知识时代,知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显性知识;二是隐形知识。其中,显性知识主要包括:一是专利;二是科学发明;三是特殊技术。隐形知识包括:一是员工创造性;二是员工思想等。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是隐形知识主要存在于企业员工的思想中,如果不是员工自愿,是很难控制的。对此,要想让员工把隐性知识贡献给企业就必须坚持柔性管理。知识时代也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企业管理者必须整合企业资源,对员工职能进行重新划分,给每个员工提供独立思考和参与决策的机会,这样才能最大化挖掘出员工的潜能,不需要在工作中层层汇报。

5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对策

5.1 强化以人为本 刚柔并进

在新时期,企业要把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刚性管理还是柔性管理自身都存在优势和弊端,企业需要结合内部实际情况来选择管理方式。但是,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并不代表二者可以平行,柔性管理必须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刚性中带着柔性,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目标。企业柔性管理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略;二是制度;三是文化;四是人力资源等。企业柔性管理不能盲目,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柔性管理,而且柔性管理需要贯穿企业发展全程,不能心急。柔性管理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企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5.2 公平对待

柔性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企业不能乱搞特权,每一位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和地位都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员工的职责和分工。柔性管理要求企业忽略员工的差异性,并不断加强内部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性和综合素养,让员工在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柔性管理要求企业员工增强团队意识,任何工作都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个人或者多个部门协作完成。企业还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为员工制定发展方案,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展开员工培训:一是树立典型;二是学习资源;三是宣讲规范;四是个别贪心;五是反例警示;六是创造环境。

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企业员工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企业员工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坚持柔性管理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归根到底,企业管理的方式只有以下几种:一是外在管理;二是内在管理。外在管理就是利用企业规章制度来监督企业员工的行为,员工必须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内在管理形式包括:一是说服教育;二是感情投入;三是关心体贴;四是形象影响;五是传统舆论;六是激励尊重;七是心理沟通等。内在管理也就是柔性管理,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以柔克刚。柔性管理又可以分为直接管理方式和间接管理方式,间接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企业管理宣传,为员工工作创造环境。直接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发现问题时会直接与员工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帮助员工解决遇到的问题。柔性管理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柔性管理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企业管理方式,更是一种艺术。

柔性管理中的肯定是企业管理者要多赞扬员工,鼓励员工,发现员工的优点,认可员工。事实上,人的心理都是相同的,希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赞扬,通过赞扬和激励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企业管理者不能一味地鼓励和赞扬员工,在员工犯错时也要给与适当的否定,让员工及时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在柔性管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应该向员工说明情况,得到员工的谅解,这样才能避免矛盾的产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奋斗。

6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也正是因为企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企业管理中問题频发,很多企业一直在坚持刚性管理理念和模式,刚性管理过于注重工作效率和质量,忽略了人在工作中的作用,不注重员工自身发展,对员工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也无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员工无法在企业找到归属感,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比较低。如今,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结合在一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选择管理模式,合理制定管理方案和目标,注重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员工个人发展,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性,体现出员工的价值和地位。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刚性管理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的,二者密不可分,企业既要认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也要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发挥出柔性管理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军涛,周艳.浅谈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9).

[2] 肖磊.基于柔性管理高校学生工作的探究[D].陕西科技大学, 2015.

[3] 朱明霞.柔性管理在非正式组织管理中的应用[D].云南大学, 2011.

作者:金丹丹

上一篇:建材工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政治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