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临床医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学界对医学生后期3年科研能力培养进行了多种探索。但是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现关于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方面,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作为“5+3”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本科生教育临床医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本科生教育临床医学论文 篇1:

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突出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摘           要]  立足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实践,首先分析了其心理突出的问题,接着又对其心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再次对有效缓解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的策略进行了阐述,最后则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教育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旨在切实做好面向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心理教育,促进该专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收获更加灿烂的未来。

[关    键   词]  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应对策略;注意事项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阶段教育工作者都应当面向学生实施的重点教育内容之一。身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敏锐地注意到该专业学生由于学习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较容易造成心理方面的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引导与解决,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势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与负担,从而对其日后发展不利。针对这一情况,我立足实践,依次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突出问题、形成的原因、有效的应对策略及其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旨在引导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心灵健康和谐成长。

一、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突出问题

具体来讲,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引起的心理问题

相较于其他专业,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与内容较多,需要涉猎的知识范围也较广,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因为学习上的压力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像有的学生由于专业知识较难,自己未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便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便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还有的学生陷入了“牛角尖”之中,认为家里父母辛辛苦苦送自己来上学却什么都没学好,其内心会变得非常敏感、孤僻等。因学习壓力引起的心理问题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就业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

本科生毕业之后就面临着就业压力。身为临床医学本科生其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了人类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其理想工作环境为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但是当前环境下,临床医学本科生每年毕业人数众多,这就很容易使得这些医疗相关部门出现“供过于求”的用人需求,在此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对未来的就业过于担忧,不知道未来自己该从事何种职业,做何种工作,这都使得他们产生迷茫、困惑等情绪,相应的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也会出现。由就业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也是当前临床医学本科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

(三)人际交际引起的心理问题

当前社会人际交际的环境较之以往更为复杂,部分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很容易由此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像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面对大班级的教育环境很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际与交往,还有些学生在大学之后存在着恋爱的需求但又一直未能得到满足,这些因为人际交往方面引起的心理问题也是困扰不少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的一大重要问题。

二、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具体来讲,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内在原因——临床医学本科生自身的问题

哲学上讲“内因决定外因”,外因虽然是影响事物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内因才是真正决定事物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如此,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自身。像有些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面对新环境不能很好地自己做出调整去适应;有的学生自身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困难与挫折便容易产生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的心理;还有的学生过于盲目乐观,不能对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做出清晰的规划,在遇到事情时又会慌了手脚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等等。这些因为自身内在的原因导致临床医学本科生出现众多心理问题。

(二)外在原因——家庭和社会导致的心理问题

外在的环境很容易影响到每一个人,因此,外在原因也是导致临床医学本科生出现明显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其中,外在原因尤以家庭和社会等为主。像有些家长对家中孩子过于溺爱,事来张手、食来张口,从小便未能很好地对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与人交际交往的能力等进行有效的教育与引导,这便使得走出家庭氛围保护,自己一人外出求学的部分临床医学本科生很容易感觉不适应,并由此产生多方面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有就是外来的社会大环境,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对不少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心理方面形成了极大的压力,导致其难以进行有效疏导与调整。还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不良信息也会通过种种手段传递给社会经验较少、心理方面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本科学生,使得其很容易产生盲目攀比、内心认同西方国家价值观等问题,这也会导致临床医学本科生产生心理方面的种种问题。

三、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有效应对策略,主要来讲,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开设心理课程,给予学生心理疏导

面对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通过课程系统、集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压力,实现心灵的健康进步与成长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在专门开设的心理课程中教授学生放松心理压力的有效自我调整方法,让学生学会直面自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能自主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调整。像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考试成绩不理想时,都不能自暴自弃,一味地否定自己,而应当坚信自己,多鼓励自己,这样很容易就能对自己形成较强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可以的,是可以战胜这些学习上的困难的。心理暗示所能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自信激励的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暂时忘掉心理上的不适,转而坚信自己、认可自己,并为之努力下去、奋斗下去;还有的学生对社会中的某种现象不理解,内心以往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也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便可以在所开设的心理课程中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换位思考法去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认知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将使得学生原本认为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清晰起来,也能使得郁结在他们心理的不良情绪与情感体验豁然开朗。这种自我调整的心理方法也将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与疏导。

(二)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动态心理预警

一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恶化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爆发出来的。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我们临床医学本科教师有必要面向学生进行充足的沟通、交谈与调查,并据此建立每一名学生独有的个人心理档案。依据这一心理档案,我们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他们有针对性的调整与引导,避免后期恶性事件的形成。例如,某名学生的心理档案中除了包含个人姓名、性别、籍贯等基本信息之外,更包含他的心理健康评价表,像人格完整的分数、情绪健康的分数、人际关系和谐的分数等,更有对其心理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其导致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像长期处在激烈的学习压力、就业竞争的高压环境下,精神及其情绪不太稳定;由恋爱引起的情感危机,诱发了心理问题;本人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偏执等因素,不容易对外进行倾诉,加重了心理郁结的问题,要注意防范,以免酿成悲剧。有了这一心理电子档案,我们教师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介入与引导,在他们心理问题尚不严重的时候予以他们心理的疏导与解决,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化与恶化,同时促使他们在学校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心理方面也能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茁壯成长。

四、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的注意事项

在面向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严格注意如下几条事项。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巧妙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以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方式进行,避免过度的“宣讲式”教育带给学生的心理抵触及排斥情绪,这种过于生硬且机械的心理教育方式势必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更难以同他们产生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自然也便难以达成预期中理想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应多样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及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为此,我们在面向临床医学本科院校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局限于单一形式的教育方法及其手段,而应当立足实际情况,积极开发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与途径,并合理运用到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让临床医学本科院校在校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切实产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疏导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在优质与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切实释放心理压力与负担,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推动自身心理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心理的和谐进步与健康发展是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们临床医学本科学生自然也是如此。诚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在心理方面面临着种种问题,导致其身心和谐发展之路变得异常坎坷,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当积极正视学生心理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更要想方设法认真剖析成因,并找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与措施策略。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优质、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也才能一步步调整自身的心理问题,朝着更好的方向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呈.临床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27):151,158.

[2]褚燕,霍毅中,张文卿,等.临床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J].健康周刊,2018(20):197-198.

[3]任文婷,关建军.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名医,2018(10):251.

[4]于丽玲,张斌.从医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8(2):40-41.

编辑 原琳娜

作者:官成浓 杨丰 赖焱烽 成晓燕 丁喜生 何冰

本科生教育临床医学论文 篇2:

“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学界对医学生后期3年科研能力培养进行了多种探索。但是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现关于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方面,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作为“5+3”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题组强调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通过多方面的支持,加强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综合能力培养,使每一个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更是一名合格的临床研究者。

[关键词]5+3模式;临床医学;科研能力;本科生

临床医学“5+3”模式是现在及未来我国医学领域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1],即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5年本科学习后,需要参加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种模式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期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旨在应对医学生教育与就业难题:医学生培养质量不及医疗行业所需标准[2],故侧重于培养临床应用型医师,这能显著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但同时,这也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首先,当前教育对本科阶段下的医学生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缺乏提出临床科研问题的能力,对于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很欠缺。其次,学生完成本科学习后,又参加以提高临床水平为核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的重心是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水平,这对医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学界对后期3年科研能力培养进行了多种探索:如张淑群等[3]提出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针对文献(尤指英文文献),以PPT展示、讲解为交流形式,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焦伟伟等[4]提出应鼓励临床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让学生了解领域前沿,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并鼓励学生通过掌握前沿动态,寻求科研突破点等。

可是,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现在“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关于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方面,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也正由于没有完全统一的成熟标准可以参考,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改革需要涉及和探索的面非常广。在科研能力要求方面,对于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教学进行系统总结和创新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国家新出台的“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中,关于高水平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对策研究尚未见到文献报道。作为“5+3”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推动架构系统化初级科研课程

为满足初次接触科研的需要,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一定基础的科研知识,且在本科后期阶段,学生面临见习、实习、考研及毕業诸多任务,科研课程设置宜早不宜迟。

临床医学专业在本科阶段开设了主修课卫生学,内容为医学统计学的部分基本统计方法。同时,部分高校也开设有科研设计等课程来教授学生科研的方法。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文献检索及科研写作等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学校可将研究生阶段相关课程提前到本科阶段学习,为学生构造基本科研理论框架。

在本科阶段,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相较于其他专业,具有繁和重的特点,研究生科研课程对于本科生而言,内容也过多过深,较难学习,故将课程生搬硬套是不可行的。

锦州医科大学在2012年开始试行新课程教学模式[5],通过对学科内部构成、学科间联系、基础与临床间联系进行交叉梳理,将12门基础课程整合成为17个教学单元及若干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案例,这不仅增加了理论课程学习的条理性,也减少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压力。

王惜彤等[6]以选修课的方式搭建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理论学习平台,但由于选修课程的考核尺度宽松,出于对考研的需要,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必修课的学习,甚至在选修课堂上学习专业理论课程,仅仅将选修课作为获取学分的途径[7]。

受此启发,在让临床医学本科生系统化了解、学习科研的目标下,针对本科生科研课程,也可通过浅化、整合的方式,分模块架构一个新的理论课程,其中包括:1.典型科研设计方法的讲解;2.代表性中英文数据库介绍及其文献检索方法的讲解;3.不同形式科研文体的写作讲解;4.主要实验动物学操作技能的讲解;5.主要实验室仪器介绍及主要实验方法的讲解。这样,既良好地适应了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特点,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初级科研知识需求。同时,为保证取得期望的科研培养成效,不仅需要落实架构系统化初级科研课程,更要以主修课的形式开设这一课程。

二、提升教学理念及转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理念上,推广以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转移,由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向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临床素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转变。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也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

目前高校使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问题驱动教学法(P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等,少部分课程还运用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模式。

LBL为传统教学模式,其优点是能将大量信息的知识进行系统化传授[8]。为让学生系统化了解、学习科研,LBL模式必不可少,将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CBL是以案例为引,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抽象难懂的知识,易化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9]。PBL重在以问题启发学生为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而后通过协作、讨论、反思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过程中得到共同提升[10]。不论是通过案例还是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均可运用在科研设计方法的教学中,且能收获到不错的效果。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运用在科研写作的教学中,通过对具体的论文范例进行解剖式讲解,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各类科研文体的写作。

TBL模式的核心是团队协作,可选用在实验动物学操作技能的学习中,由教师确定教学重点,而后各组学生一起,由课前预习、资料收集、讨论交流、协同实验等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该模式已在欧美地区广泛应用[11],得到了良好的教学反馈,我国也正在尝试推广该模式。

不同的授课模式适用于不同的课程,尤其对于系统化架构的初级科研课程,因其内部构成的复杂性,更需要教师做到灵活运用,并有选择地使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针对部分不满足于单纯授课学习的课程(如文献检索),学生可进行网络化学习,还可通过实际操作或视频学习,这样可以更直观地接受知识并运用知识。

三、加强师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是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改革是否成功与其关系密切,在对学生培养的同时,需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可以通过学科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就教学大纲及近期课程内容进行探讨交流,以加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及把控能力。同时也需要支持教师的改革创新,给教师更多的机会[12],这也是为了给教育创造更多的可能,避免教学模式僵化和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还可通过监督考核、一票否决等机制,来树立师德师风;通过明确人才准入制度、拓展引才渠道等方式,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重视教师考核与晋升等多个方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及工作热情[13],从而建立一支突破学科界限且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四、试行临床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随着各大高校扩招的进行,精英教育逐渐退化,而变成了大众教育,原本的辅导员教育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科生导师制渐渐成为国内诸多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14]。

这一模式的出现,本意为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指导作用,拉近师生距离,便于教师对学生制订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5]。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更能让学生得到了解并参与导师科研工作的机会,能从中学习到学科前沿知识,也能通过完成导师的部分具体的任务,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16]。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大部分高校师资仅能满足部分本科学生获得导师培养,或是需要导师在完成自身其他工作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一对多的指导,故对学生的管理不够。而在日常学习中,因学生疏于与导师交流等多种原因,部分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对此,可将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协同培养[17],而后让研究生以“小导师”的形式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指导。这不仅能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由于年龄差距不大的原因,也能使学生更方便地得到多方面的帮助。

五、开展多种科研训练及科研活动

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比,科研活动能摆脱枯燥的学习氛围及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当然,由于低年级本科生基本医学知识体系尚未建立,如不注意引导方式,会给学生造成科研门槛高、难度大等错觉,影响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18]。

我们可通过设立第二课堂的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医生及毕业校友等,分享科研经历、成果及进展[19],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及科研知识储备等。但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学习任务和文娱活动的增加,学生难以静心科研,第二课堂被敷衍性应付,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避免第二课堂流于形式[20]。也可以像岗前培训一般,设置科研轮训项目[21],为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提供科研的基本方法、程序和技术的训练,从而提升其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其科研素质及综合能力。

六、增加鼓励措施及完善考核方式

第二军医大学推行本科生创新基金孵育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申报,由专家审核通过后予以立项,并组织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参与科研,也取得了众多成果[22]。虽然这对于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起步所需时间也长。

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评选奖学金的时候,会考虑到学业成绩及综合测评成绩。综合测评成绩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便包括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的经历。我们根据学生参加各类讲座、论坛、会议和学术报告等科研活动的情况,给予一定的综测成绩,通过综测与奖学金的关系,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以此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这是一种简单有效又能迅速推广的鼓励措施。

对于初级科研课程的学习考核,不宜选用传统试卷统考的方式,可以采用分阶段多元化评估方式,对学生在初级科研课程的各部分学习,进行包括案例设计、文献检索、实验技能及论文写作等的综合性评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结语

对于医学生而言,临床和科研从来就不是相背离的两件事,临床并不妨碍科研,反而在临床上有着海量的课题灵感和研究方向;科研的最终目标也是服务于临床,两者相辅相成。完全脱离临床的科研工作,不仅不切实际,也毫无作用。

因此,我們也特别注重临床教学,通过选取典型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指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学科课题研究方式及进展,也会在每周(如学生随带教教师值班的时候)进行一次组内学习,以PPT的形式,互相交流所阅读的文献,探讨文献中的科研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科研思维能力。

以上是在我国推行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大环境下,为建立起适合临床医学本科生实情的创新“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而做的改革探索。探索尚需要大量样本的实践验证,这样才能让每一个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更是一名合格的临床研究者。

[ 参 考 文 献 ]

[1] 封忠昕,陈琦,梁贵友,等.医教协同深化“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18(6):465-470.

[2] 胡伟力,陈怡婷,谢鹏,等.基于“5+3”改革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29-33.

[3] 张淑群,杨倩,赵茜茜,等.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89-91+124.

[4] 焦伟伟,申阿东.论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8(9):66-67.

[5] 刘超,李虹,王顺,等.课程整合背景下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6(12):33-34.

[6] 王惜彤,徐亚杰,陶率先,等.论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现状调查分析[J].智慧健康,2019(2):45-48.

[7] 杨希祥,郑伟.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6(11):18-19.

[8] 张成宸,李利生,鲁艳柳.LBL、CBL和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9(4):612-614.

[9] 刘向华,袁栎,刘志军,等.临床医学“5+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6):456-458.

[10] 王喜福,张宏宁.PBL教学法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管理,2017(S1):36-37+41.

[11] 刘颖,刘适,秦伟,等.基于TBL的医学生科研实践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7):35-36.

[12] 张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策略[J].中国教师,2019(2):72-74.

[13] 高亚杰,常青青,刘聪.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6):47-52.

[14] 谢生荣,陈冬冬,吴仁伦,等.基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新思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8):223-224.

[15] 金锦花,王竞娴,任云生,等.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与思考: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回顾[J].中国地质教育,2018(4):41-45.

[16] 罗晶,张华.浅谈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繼续医学教育,2018(7):41-43.

[17] 刘占军,侯维娜.本科生与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8):91.

[18] 孙鹏,林海燕.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2):996-998.

[19] 白静雅,海向军,汪玉堂,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以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87-89.

[20] 马超群,王月帆,李松声,等.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材”与“教”[J].西北医学教育,2016(5):684-688.

[21] 徐让,董利军,李燕,等.五年制临床医学生科研轮训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3):90-92.

[22] 陈晓,崔进,苏佳灿.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经验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7(6):473-475.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易轩 覃龙 张坚 李清 李明勇

本科生教育临床医学论文 篇3:

临床医学本科生血液病学导师制培养的模式的思考

摘要:临床医学本科生建立导师制培养,强化血液病学导师制对于临床医师规范化化培养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全面分析血液病导师所需要基本素质要求,探索在血液病导致临床内科血液病学的基本模式,分析在医学院教学模式中,融入导师制教学模式,从而加强血液病学医学院培养,从而培养全面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核心基础医学能力素质,促进临床医学本科生整体医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 临床医学;血液病学;导师制;培养

分类号:R-4;G642.4

前言

导师制在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科生导师制早在19世纪末期就被哈佛等美国高校应用于本科生的教育中。我们在1937 年,由竺可桢教授在浙江大学开始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果。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导师制在本科生教育中逐渐被学年制取代,只被应用于研究生教育, 直到2002 年,才重新被北京大学施用于本科生教育。

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新生导师制”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烛光导师制”。2018年我校开启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百强计划,优选100名临床医学本科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配给临床和基础医学有临床内科血液病学资质的导师进行培养,以期学生能够更早接触临床和科研培训,培养具有更高创新性和科学素养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血液病学是内科中基础科研和新型临床治疗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尤其在分子学诊断、分型、预后评估等方面进展极快,而在治疗方面,靶向治疗、新型免疫治疗等更是日新月异。基于该现状,血液病学导师临床内科血液病学更具有特殊性和探索性。

一、血液病学导师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临床医学本科生血液病学中引入导师制教育,是有效适用血液病学教学跨学科应用,更服务于临床案例式教学的实践型课程导向。因此,血液病学导师制教学的教师必须要具备专业基础素质、临床实践能力、教学经验水平以及临床内科血液病学积极态度这四个方面需求,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基础素质,血液病学学科知识涉及临床医学内科各个领域,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随着血液疾病研究深入,一系列科研成果更新更快,教学内容都会随着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而在发生着改变。由此,血液病学导师必须要具备扎实全面的临床内科学知识,善于从临床内容整体化视野,来分析探索血液病学的相关知识,同时结合最新的科研研究成果,让临床学科不断跟进医学研究的新发展速度。

第二,临床实践能力,血液病学科知识点都是来源于临床案例,也是服务于临床诊断治疗,由此导师制教学必须要立足于临床案例教学模式,将血液病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科研进步,与临床案例相结合。导师本身必须要具备全面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丰富临床工作经验,才能有效培育临床医学本科生血液病学实践能力,并通过导师制实践,将血液病学科教学结合在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治疗方案研究等方面中。

第三,教学经验水平,临床血液病学导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具备具有良好的医学教学职业道德,全身心热爱临床教学工作,同时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水平,热情开放的讲课模式,從而全面带动起周边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活力,认真投入到血液病学知识学习、案例分析中去,全面提升好临床医学血液病学教学质量。

第四,临床内科血液病学积极态度,临床医学本科生培训,往往还没有具体的临床专业方向,这就要求临床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导师能够全方位、多角度、跨领域教授知识,需要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导师具备积极向上的临床内科血液病学态度,具有充沛的临床实践热情,用自身对于临床实践的钻研热爱,来影响带动周边的学生们,共同努力进步从而全面掌握好血液病学的相关知识。

二、血液病学导师临床内科血液病学的模式探索

血液病学是属于临床医学内科疾病的重要分支,与临床内科相关学科,具有广泛的衔接关系,是内科学中重视应用实践的学科。同时,血液病学教学方式又要以案例化、应用化、情景化教学为主,结合临床内科系统分析、诊断推断的过程,从而得出最准确、最有效、最权威的诊断结论和治疗方案。临床医学生的血液病教学引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是采用案例化教学模式。临床医学本科生血液病学系统学习阶段,需要紧密结合临床案例,充分应用临床内科相关知识基础,培养建立起系统完整的临床实践思维,从而为临床医师下阶段确定具体的专业发展方向。通过案例化的临床教学实践,从血液病学的系统分析思考中,触及临床内科实践中的相关案例知识,建立起系统性临床思维,培养临床医生实践能力和水平。利用好案例教学把握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兴趣爱好,分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质和发展潜力,引导他们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临床专业方向。

二是引入实践应用教学内容。制定血液病案例化的实践教学方案,引入实践应用环节,让学生可以更多应用已学习到的血液学知识,不但可以提高临床医学本科生临床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助于帮助临床医学本科生在临床案例实践中确定自己专业实践的方向。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的血液病学老师,在传授血液病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好临床案例中的探索性实践应用思维,这就对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自身专业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未来从事专业的脉络,制定与其未来从事实践应用临床专业方向相关的教学指导。

三是提升综合能力素质水平。以一个立志从事普通内科专业的临床医学本科生,离不开全面系统的综合能力素质,导师制的教学方式,血液内科的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导师除了进行常规的血液病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帮助分析与内科疾病、甚至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内容,其在未来执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血液专业问题并给予解答,这种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增加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提高了他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导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能够提高临床医学本科生培训质量,而且也能促进临床医学综合应用水平。

三、学校教育模式和评估体系的探索

临床医学本科生血液病学中引入导师制教育,学校要建立相应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导师教学模式,对于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导师建立相应的资质要求,凡参与临床内科血液病学活动的导师,应当按照学校对于临床医学生的学分要求,结合临床医学的实践课程设置,融入临床内科血液病学的导师带教,按规定完成临床内科血液病学活动,符合考核标准者,学生考评成绩合格,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导师制教师,如同学校导师授课绩效考评得分。

学校教育的具体评估体系,可以设置为,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开始第一学期,设置相应实践课程导师制度,由导师及学生共同制定《导师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工作计划》。 按照计划,每次完成临床内科血液病学活动后,学生需填写《临床内科血液病学活动记录》,每学期共计5份(次)。每学期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工作结束后,学生需填写《血液病学临床学习的收获与反思》。 每学期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工作结束后,学生与所在学校共同填写《临床内科血液病学活动学校意见反馈表》。 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学生需提交经导师指导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录像各一份;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学生须提交与教学相关的论文一份。纸质和电子版同时提交。

四、血液病学导师临床内科血液病学评价体系的探索

临床医学本科生血液病学中引入导师制教育,学校要建立相应培养评价体系,对于临床医学本科血液病学教学质量评价,首先就是教学质量效果的评价,针对学生的临床知识掌握能力、临床应用能力、临床系统思维、案例分析能力方面的综合请假,血液病学是临床实践较多的一门学科,大部分的血液病学工作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掌握,因此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血液病教学质量的优劣,所以做好血液病学实习生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工作非常重要。

同时,临床医学本科生也要学会临床实践必要思维,比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临床血液病学教学与患者之间对医疗血液病学质量的要求产生了矛盾,甚至由于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工作引起医疗纠纷。通过导师制系统带教培养,加强有效医患沟通的培训,在实践中学习心理学,让临床医学本科生能够觉察到患者的心理活动,本着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态度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血液病学导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医患沟通艺术、在血液病学工作中,既要提高临床内科血液病学质量,又要保证患者满意,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是血液病学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最后,医学生是为未来临床医学实施主体,通过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血液病学中引入导师制教育,帮助临床医学本科生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实践科学思维,在探索、解决当代医学敬畏生命面临的难题、善于运用临床案例思维评价现代医学的发展,实现现代医学的新社会功能。临床医学本科生血液病学系统学习阶段 是医学生正式执业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临床医学本科生血液病学中引入导师制教育,应该义不容辞的承担起这一重大责任。由此,学校在临床医学本科生血液病学教育中引入导师制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医学人文素质提高进行全面评估,才能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带教过程中,促进血液病学系统学习阶段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总结

临床内科血液病学导师在临床医学生导师制带教过程中,导师带教的每一个细节,对每一个案例分析、临床知识,其实都在塑造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综合医学素质,具有培养一代学生人才深远意义。本文立足于全面分析血液病导师所需要基本素质要求,探索在血液病导致临床内科血液病学的基本模式,分析在医学院教学模式中,融入导师制教学模式,从而加强血液病学医学院培养,从而培养全面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核心基础医学能力素质,促进临床医学本科生整体医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关于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机制的对策建议[J]. 谭玲玲,衣艳君,郭立忠.  高教学刊. 2020(09)

[2] 导师制在培养应用型本科生中的问题与对策[J]. 陈慧娴,李涛,单仁亮.  高教学刊. 2019(19)

[3] 临床医学生“全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J]. 刘天壤,秦岭,李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17)

[4] 分级導师制在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J]. 刘边疆,黄华兴,苗陈岿,李杰,王增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5] 全程临床导师制应用于高年级临床医学生培养[J]. 张海松,李林倩,周金娜,高燕.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9(01)

[6] 导师制在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兰凯,张光伟,张渭民,宫博文,周连锁.  医学信息. 2019(04)

作者:张焕新

上一篇:五年制高职思想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外师范教育与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