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扩大招生探讨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能力偏误、教育溢价与我国工资收入差异 ——基于微观计量方法的实证研究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中国工资收入差距在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乃至家庭、个体间持续扩大成为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工资差距作为重振内需市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瓶颈、化解我国经济增长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也都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英国经济学家米德认为教育是影响个体收入的一种重要投资,它对收入分配具有深远的间接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指出,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教育更伟大的步骤。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受教育程度不同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十七大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国2856个县(市、区)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城镇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但农村高中教育普及率2007年仅为50%左右。因而在我国各级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代,在思考教育在我国工资收入差异中的作用机制时,我们不仅关注城镇个体是否接受了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程度,我们同时关注对于农村个体而言是否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政策为标志点,我国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迅速扩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从1978年的40.2万人,增长到1998年108.4万人,年均增长速度8.5%,特别的,1999年本专科招生数一跃上升到159.7万人,较上年增长47.32%。之后以年均16.97%的速度高速增长,截止到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达661.7551万人,如果考虑网络、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数以及研究生招生数,2010年招生规模总计达1090.3642万人,在校生数总计高达3374.8176万人,占全国18-22周岁人口比为27.81%,中国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伴随高等教育的持续扩张,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随着大学生供给急剧增长,劳动力中具有大学学位的比例逐渐增长,然而在全国失业人员中具有大学学位的比例在急剧增长,教育投资向工资收入溢价转化的路径存在扭曲。现象背后的根源可能在于:首先,伴随着高等教育扩张,高等教育资源匹配滞后以及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质量以及边际学生质量的下降,降低了教育投资的产出效率;其次,由于高等教育扩张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等金融政策的支持,使大学生的能力分布发生结构变化。我国自1999年6月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得在扩张前能力较高但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扩张后进入大学了,同时也可能使相对于以前大学生能力较低的新大学生也上大学了,因此,在高等教育扩张前后,大学教育组和高中教育组的能力分布将发生改变,这样大学毕业生工资相对于高中毕业生的变化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学生质量和能力解释的部分,而不能全部认为是溢价部分。最后,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离岸外包等技术变迁,导致大学生供给与需求发生结构性矛盾。 本文正是在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迅猛扩张的背景下,基于大学生供需结构变化和能力分布变化的视角,在试图控制能力偏误后准确测度城镇大学教育溢价以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溢价,深层挖掘溢价变动原因。因而本研究不仅对发展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以及工资决定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为个体的教育选择、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政策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更为政府、教育部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本着“以问题为导向,让数据去说话,以前沿计量方法为工具,以政策服务为宗旨”的原则,本文共分八章,各章具体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章:导论。详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阐述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所在;对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论文结构、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等一一进行总体说明。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本文相关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文献综述。本章具体对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能力及能力偏误;教育与教育溢价以及工资及工资收入差异进行界定,阐明教育与工资决定的理论模型、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对本文的启示。 第三章:高等教育对我国工资收入结构长期演变的贡献——基于泰尔指数测算及分解分析。本章基于CHNS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系统测算了1989年至2009年20多年跨度时期,我国个体工资收入差异演变历程,基于泰尔指数分解技术详细描绘了我国工资差异在地区间、性别间、同生群间、职业间以及部门间差异现状及变动趋势,进而从上述群组再到大学学位的二阶段乃至多阶段分解,多角度、多维度地解析大学教育对形成我国工资差距扩大过程中的贡献以深刻理解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扩张的急迫性与必要性。 第四章: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我国城镇大学教育溢价的测度。考虑到微观数据的测量误差、样本选择偏差、教育溢价的异质性以及基于泰尔指数分解技术的局限性,本章将运用先进的微观计量模型方法,基于反事实框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运用CHIP (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Survey)数据,对中国城镇大学教育溢价进行准确的度量。之所以选择该数据集,首先因为该时期对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幅扩张前,通过该数据我们可以测度高等教育扩张前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状况。更重要的是其包含丰富的家庭背景资料,便于控制家庭遗传因素以及家庭生存环境因素对个体能力差异的影响,进而可以更准确的构造工资的反事实,并且在具体匹配估计时,为了结果的稳健性,我们分别选择小时工资、日工资、月工资以及年工资作为结果变量,匹配方法综合考虑了核匹配估计、最近距离匹配以及不同半径匹配估计技术,通过不同指标设计不同方法匹配寻找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准确估计。 第五章:高等教育扩张对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影响——基于干预-控制框架的实证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迅猛扩张发生在1999年,扩张后大学溢价演变规律如何?不同的工资分位数组大学教育溢价变动差异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扩张后的而且含有丰富家庭背景资料的详实的微观数据集,CGSS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2006年的微观调查数据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章利用最新可用的2006年的数据,通过考虑不同的出生群,将高等教育扩张所引致的溢价冲击效应描绘出来。如果将1999年高等教育扩张看成覆盖全国的实验,本章将在干预-控制框架下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简称DID)以及分位数估计技术挖掘这次实验带来的冲击影响,并且充分考虑到样本选择偏差以及教育变量的内生性,以相对准确的解析大学溢价随同生群、随时期变动方向及变动幅度。从大学生供给视角实证给出了大学溢价变化的证据。 第六章:技能偏态、大学教育溢价:基于中国样本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我国扩招后的宏观数据,从大学生需求视角挖掘大学教育溢价变动的原因。借鉴国际大学教育溢价和技术变迁的相关经验论证,重点回答我国目前国家层面的技术特征是否呈现技能偏态特性?并且充分考虑我国地区空间相关性,先从理论上阐明资本技术互补假设的内涵,运用总量二级CES生产函数,实施空间面板估计技术,分别估算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技能偏态性技术变迁的存在性,进而对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上升从大学生需求视角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对于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高的事实则从能力分布的角度进行了经济学解释。 第七章:技能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中国农村学生教育选择研究。考虑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大多停留在初高中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将是实现农村进步的关键因素,具有高中阶段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将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本章将目光聚焦于我国农村样本,同样基于CHIP数据在充分考虑在微观数据样本选择偏差和教育变量内生性基础上相对准确的测度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溢价,并且分别估算技能高中、普通高中教育溢价,以期为中国农村学生教育选择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 第八章:研究结论、政策性建议及未来展望。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而从大学教育、农村高中教育视角提出相应的关于缩小收入差异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本研究将来进一步可能深入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能力偏误;教育溢价;工资收入差异;微观计量方法;技能偏态

学科专业:数量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高增长过程中不争的事实

1.1.2 我国各级教育发展迅速,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迅猛扩张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创新和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力和能力偏误

2.1.2 教育与教育溢价

2.1.3 工资收入和工资收入差距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与工资决定的基本人力资本模型

2.2.2 教育内部收益率模型

2.2.3 明瑟收益率模型

2.2.4 遗漏能力偏误

2.2.5 基于供给-需求框架教育溢价变动机理分析

2.3 关于教育溢价估计方法论问题探讨

2.3.1 教育的内生性问题

2.3.2 教育溢价异质性问题

2.3.3 样本选择偏差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4.1 关于大学教育溢价研究综述

2.4.2 关于高等教育扩张对大学教育溢价影响的文献综述

2.4.3 关于技能偏态与大学教育溢价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4.4 关于农村教育回报的研究综述

3 高等教育对我国工资收入差距的贡献——基于泰尔指数测算及分解分析

3.1 收入不平等相关指标述评

3.2 我国工资不平等长期演变

3.2.1 数据说明

3.2.2 我国高中以上学历劳动力工资总体结构的统计分析

3.2.3 我国工资结构的演变基于不同分组数据的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对我国城镇大学教育溢价的测度

4.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4.1.1 数据来源

4.1.2 变量描述

4.2 估计方法

4.2.1 倾向得分匹配估计思想

4.2.2 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前提假设

4.2.3 倾向得分匹配估计程序

4.3 变量的确定

4.3.1 结果变量

4.3.2 处理变量

4.3.3 协变量

4.4 大学教育溢价实证分析

4.4.1 我国城镇大学教育溢价OLS估计结果

4.4.2 我国城镇大学教育溢价工具变量估计

4.4.3 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PSM估计

4.5 不同职业类型间大学教育溢价比较分析

4.6 不同产业间大学教育溢价比较分析

4.7 不同劳动力市场大学教育溢价比较

4.8 本章小结

5 高等教育扩张对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影响——基于干预-控制框架的实证研究

5.1 模型方法、数据来源以及变量设定

5.1.1 模型方法

5.1.2 数据描述及处理

5.1.3 变量设定

5.1.4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2 大学教育溢价变动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基于Probit回归劳动参与选择实证结果

5.2.2 矫正样本选择偏差、能力偏误的大学教育溢价变动的DID模型估计

5.2.3 对估计结果的解释

5.2.4 大学教育溢价变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技能偏态、大学教育溢价:基于中国样本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模型

6.2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技术

6.2.1 空间面板模型介绍

6.2.2 空间相关性检验与模型选择

6.2.3 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

6.3 实证分析

6.3.1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6.3.2 空间计量检验

6.3.3 指标选择

6.3.4 我国技能偏态存在性的实证检验

6.4 技能偏态、大学教育溢价——一个经济学解释

6.5 如何解释技能偏态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

6.6 本章小结

7 技能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中国农村学生的教育选择研究

7.1 模型方法

7.2 数据描述

7.2.1 数据来源

7.2.2 指标选取

7.2.3 变量确认

7.2.4 变量的统计描述

7.3 实证结果及分析

7.3.1 基于Probit回归劳动参与选择实证结果

7.3.2 基于一阶段Heckman两步法工资方程估计结果

7.3.3 教育变量内生性的检验

7.3.4 基于二阶段Heckman两步法工资方程的估计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政策性建议及未来工作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性建议

8.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西部经济设计发展论文提纲下一篇:数字图书馆著作权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