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折射——小议“大败”与“大胜”

2022-09-11

在不同的语言中, 语序是不尽相同的。汉语的语序作为语法意义的手段, 基本结构为“主—谓—宾”, 即主语在前, 谓语在中, 宾语在谓语之后。在一般情境下, 其顺序为“施事—动作—受事”。这种比较固定的语序提供了理解语言的线索, 比方说, 若保持语序不变, 使用不同的中心词, 就会形成多个不同含义的句子。例如:

由此观之, 语言的含义是随着中心词的不同而有所变异的。但现代汉语中有时却存在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即中心词不同而语义却完全一致: (1) 中国女足大败日本队。 (2) 中国女足大胜日本队。

以上 (1) (2) 两句话的语义显然同为:中国队赢了日本队。有趣的是, 如果两句都舍去宾语“日本队”, 其语义则反了。那么, 此二句为何在语序保持不变, 主语、宾语亦一致的条件下, 谓语成分上使用了词义相反的两个中心词, 却能表达出同一种语义呢?我们认为其缘由在于“大败”虽与“大胜”互为反义词, 却隐含“大胜”所缺乏某种语法意义。“大败日本队”含有“使日本队大败”的意思, 是古汉语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折射。

古汉语中, 使动用法是词类活用的一种, 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包括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试看以下三句: (3) 项伯杀人, 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 (4)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 (5)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

上述三例中“活”“绿”“王”三字分别体现了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即具有“使之活”、“使江南岸绿”、“使我为王”之意。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但在某些语境中必须让其带上宾语才能完整地表情达意, 因而, 就临时活用为及物动词, 具有了及物动词的语法功能, 也就能带宾语了。由此可知, 使动用法的特征就是让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 并使其含有“使……怎么样”的意味。但这些临时“及物动词”的身份是“名不正, 言不顺”的, 一旦脱离了特定的语句, 也就失去了及物动词的语法功能。

就上述 (1) (2) 而言, “大败”、“大胜”在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内, 毫无疑问同为及物动词。但它们的前身“败”与“胜”二词在古汉语语法意义中却有明显的不同: (6) 秦数败赵军 (《战国策·齐策》) (7) “故欲胜人者, 必先自胜。” (《吕氏春秋·先已》)

上两例中, (6) 句“败”乃“赵军败”, “败”为不及物动词活用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而“胜”没有活用, (7) 句“胜”却非“人胜”;“败”在古汉语中一般没有及物动词这一界定, 应是不及物动词。当这一及物动词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而必须带上宾语时, 就和许多不及物动词一样, 临时活用为及物动词, 且具“使宾语败”的意味, 是为使动用法。而“胜”在古汉语中本身即为及物动词, 具有及物动词本该具有的一切语法功能, 当然可以带宾语, 不作使动用法。有些同志认为, “败”在古汉语中用法同“胜”, 可以看作及物动词。他们认为“秦数败赵军”中的“败”, 只要解释为“打败”即可, 无须作使动用法。我们认为, 意译古文可以走捷径, 但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的文字来解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是否使动用法, 关键看动作是主语发出还是宾语发出, 若动作为宾语发出则应为使动。如果用现代汉语翻译词“打败”界定, 那么上例 (3) 句的“活”可解释为“救活”, (4) 句的“绿”作“吹绿”, 则古汉语用的“使动用法”荡然无存矣!

随着历史的推移, 使动用法这一语法界定在今天已渐消亡, 但“败”、“胜”在古汉语中的区别却直接影响着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表达。当“败”与“胜”在其词前缀以表程度的“大”字之后, 于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内, “大败”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及物动词, 无须活用亦能带宾语, 因而在“中国女足大败日本队”这一语言环境中, 在“大败”一词不带宾语就会造成语义相反的情境下, “大败”也就“名正言顺”地带上宾语“日本队”了。但其又未完全“脱胎换骨”, “败”字的古汉语使动用法语法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它, 使“大败”身为及物动词即使带上宾语依然具有“使宾语在大败”的意味, 这就很自然地导致“大败”与“大胜”互为反义词却能表达出同一语义的结果。此外, 如果 (1) (2) 句都省略宾语, “大败”与“大胜”即表现出相反的语义, 这同样可以反证“败”的使动用法是影响句意表达的关键所在。

其实, 现代汉语中类似“大败”一词的还甚多, 诸如“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 “纯洁心灵”是使心灵纯洁的意思, “繁荣经济”是使经济繁荣的意思, 还有“方便”、“团结”、“丰富”、“巩固”、“明确”、“充实”等带宾语时, 可以认为是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的逐步衍化, 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及物动词。

总之, 古汉语中少数使用频率较高具有使动意味的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 衍化为现代汉语中的及物动词后, 依然受古汉语语法的影响, 从而造成现代汉语中个别特殊的语言现象。就现代汉语而言, 我们没有必要称之为“使动用法”, 却可视之为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折射。

摘要:古汉语中某些能活用为使动动词的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 衍化成现代汉语中的及物动词, 但仍含有使动意味, 是古汉语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折射。

关键词:大败,大胜,使动用法

参考文献

[1] 郭锡良.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

[2]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会.

上一篇: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分析下一篇:《中外医疗》投稿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