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节能建筑措施

2022-07-09

第一篇:绿色节能建筑措施

福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 2

“十三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节约建筑能耗和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省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主题,持续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以及福建省“十三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专项规划。

本规划是“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福建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 4范,围绕绿色住宅小区、绿色保障性住房、绿色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生态城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路灯节能改造、村镇太阳能应用和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八个方面开展示范, 累计示范面积1950万m2,完成投资460亿元。建成福建省绿色与低能耗建筑综合示范楼等一批高水平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完善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厦门、莆田、龙岩等地在财政支持、金融服务、容积率奖励等方面对绿色建筑项目赋予优惠政策。出台加强绿色建筑管理系列文件,发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评价等技术标准,建立绿色建筑规划审查、设计专篇、施工图审查等三项基本制度。

3.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成效明显。发布福建省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等应用技术规程,大力推广应用地表水地源热泵技术。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财政部、住建部示范市县9个,获得中央补助资金2.15亿元,其中福州、武平、连城、华安、永安、将乐于2015年通过示范验收。建成福州东部新城办公楼、贵安新天地等一批成规模、有影响的地源热泵示范项目。完成省建科院闽候铁岭办公楼等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示范工程9 个,装机容量9MWp,获得中央补助资金3434万元。累计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3016万m2,其中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690万m

2、地源热泵建筑应用303万m2,超额完成十二五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3000万m2的目标。

4.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取得突破。编制发布福建省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等技术标准。2012年启动三明、南平、宁德- 6模拟优化设计等十大类节能技术;开展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工作,加气混凝土砌块等401项节能材料得到规模化应用。

6.宣传培训得到加强。举办2011年全国绿色建筑工作交流会、第四届热带及亚热带绿色建筑联盟大会,连续举办四届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发布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536项。开展同英国、德国、荷兰、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活动,推进国际合作。召开全省绿色公共建筑现场观摩会、建筑信息模型研讨会,在福建日报刊登绿色建筑专版,加大绿色建筑宣传力度。不定期举办了多场专题培训,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达2万多人。

(二)主要存在问题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建筑能效提升、绿色建筑发展任务艰巨,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除福州、厦门外,其余地市绿色建筑在人才、技术、政策扶持、工程示范、产业培育方面比较薄弱。

二是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进展较慢,省、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大部分地市未启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氛围还未形成。

三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政府监管体系尚不健全,建设工程各方主体执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8围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设计阶段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和运营阶段降低建筑能耗并重,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总目标:到2020年,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5亿m2,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500万m2,节约标准煤8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76万吨。具体目标:

1.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新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全面执行新颁布的建筑节能强制标准;贯彻落实省政府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七条措施;总结“十二五”示范经验,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

2.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全面实施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和评价标准,实现低星普及化、高星示范化。到2020年,全省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增绿色建筑1.5亿m2。

3.培育绿色节能产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厦门创建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推动福州、泉州成为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推广建筑节能产品和绿色建材,促进节能门窗、节能墙体材料、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LED照明等绿色产业发展。

4.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到2020年,基本- 10能系统和建筑外窗。2016年,率先启动商场超市、宾馆饭店、高校医院及使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办公建筑示范改造,推动福州、厦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国家试点工作。到2020年,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500万m2。

4.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开展福建省太阳能、风能、海水源、污水源、生物质能等建筑应用可行性研究。鼓励新建建筑开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条件、适用类型、应用规模专项论证,对具备应用条件的项目应至少选择一种可再生能源。研究不同建筑类型、不同用户类型等建筑项目中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形式和运营维护机制,在医院病房、酒店、学校宿舍和农村住宅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动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广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技术,鼓励住宅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支持太阳能光电应用新技术、产品、设备的研发,降低太阳能光电上网转换或蓄电配套设施的建设成本,实现太阳能光电设备的稳定运行。在沿江、邻河、近海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广应用地表水地源热泵技术,解决采暖、制冷的部分需求。

(二)加快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1.扩大绿色建筑标准实施范围。加快绿色建筑常态化、普及化发展,除“四类项目”继续按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建设外,其他建筑分区域、分阶段逐步实施。到2017年,福州、厦门市辖区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到2018年,其它设区市市辖区新- 12

(三)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标准体系

1. 完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体系。深入我省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以被动式技术为主、主动式技术为辅,本土化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体系。推广天然采光与照明系统结合、自然通风与空调系统结合、遮阳与建筑构件结合、景观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结合等具有福建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

2.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编制《福建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建筑节能相关标准,逐步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编制《福建省绿色建筑施工验收规范》、《福建省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修订《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等绿色建筑相关标准,逐步将一些常规、适宜的评价指标或技术列为控制项和强制性条文,强化对绿色建筑项目的把控。编制《福建省建筑雨水收集与利用设计标准》、《福建省节能门窗系统定额标准》等促进适宜性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应用的标准,因地制宜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与计价体系,及时发布投资估算概算指标、造价指数。

(四)推广绿色建材,培育节能产业

1.加快发展绿色建材。贯彻执行《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和《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加快推广使用绿色建材,重点推广预拌砂浆、自保温墙体、节能门窗,优先选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加强绿色建筑适宜性技术和产品推广,适时发布产品目录。探索建立绿色建材标识制度,开展评价- 142.加快关键技术研究。结合试点项目和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组织开展BIM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建立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应用体系,完善部品部件模型族库,提升标准化设计、施工质量和效率。提高基于BIM的模拟分析水平,提升绿色建筑在通风、日照、噪声、节能方面的分析和优化能力。

3.建立应用标准体系。根据国家BIM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编制适合福建省实际的技术应用、协同设计、数据传递、交付验收等技术标准、应用指南或导则。制定满足BIM应用的招投和合同示范文本。建立基于BIM的城市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加强对现有二维城建档案和数据库数据的整理和挖掘,逐步实现向BIM档案转化。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县(区)政府是绿色建筑行动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把发展绿色建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要把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节能考核重要内容。将绿色建筑行动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评选相结合,在“鲁班奖”、“广厦奖”、“华夏奖”等评优活动中,优先推荐绿色建筑项目。

(二)强化法制建设

认真落实《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福建省节约能源条例》、《福建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组织赴江苏、浙江开展立法- 16

第二篇:建筑鉴赏论文(浅谈绿色节能建筑)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浅谈绿色节能建筑

院系:09德语系

学号:2009030400032

姓名:王子璇

目录

一、建筑节能思想的诞生与发展„„„„„„„„„„„„(3)

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理念„„„„„„„„„„„„„„(4)

三、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原则„„„„„„„„„„„„„(5)

(一)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5)

(二)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的原则„„„„„„„(5)

(三)健康舒适原则 „„„„„„„„„„„„„„„„„„„(6)

四、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方法 „„„„„„„„„„„„„„(6)

(一)整体环境的设计„„„„„„„„„„„„„„„„„„(6)

(二)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7)

五、绿色节能建筑的评价 „„„„„„„„„„„„„„„(7)

六、中国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前景分析与启示„„„„„(8)

七、参考文献 „„„„„„„„„„„„„„„„„„„„„(9)

2 摘要:绿色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坏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耗能建筑物。其内涵既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极大地减少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环境。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和谐统一;环保节能材料;高新施工技术

一、建筑节能思想的诞生与发展

建筑节能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促使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措施节约能源,建筑节能被提上议事日程。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工业气体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能够引起生态灾难,所以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世界上发达国家对建筑节能工作也更加重视,在生活舒适性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新建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以减少到原来的1 /3到1 /5。建筑节能改造的理念对于英国的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007年4月起英国要求新建建筑必须满足《可持续住宅规范》, 2016年起新建住宅必须到达6星级。

2008年3月,英国政府制定新目标,从2019年起所有新建非住宅建筑必须为零碳建筑。法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2007年10月提出了《Grenelle环保倡议》(简称环保倡议)的环境政策,为解决环境问题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个长期的政策。美国政府以立法形式制定强制性的最低能源效率标准。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能源危机就促使美国政府开始制定并实施建筑物及家用电器的能源效率标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2008年11月9日发表文章,提出要动员力量,改变建造的隔热性能和密封性能,指出在美国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建筑物能耗引起的。2009年英国政府发布“解热节能低碳战略”,将在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在十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曾提出,要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住宅建设需要从“消耗少、品质高、污染低、寿命长、可循环、功能全”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产品的开发。

我国在“十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节约能源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提出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产品,推广高效节点绿色照明系统,还要充分利用余热余压作用。

二、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理念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每年的新房建设中有80%为高耗能建筑,因此,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等问题的威胁。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对城市建设而言,实施绿色建筑设计,显得突出重要。 第一,绿色建筑设计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

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巨大,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资源再生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现有建筑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在今后30年内,还要建设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第二,以低耗为核心发展中国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内,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为代表,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鼓励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减少资源使用的同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迅速在最大份额的中低端市场推行以减少使用!合理使用资源为主要绿色建筑主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辅助热源,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产生的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用热水。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来支持日常生活用电。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 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 第三,坚持适当技术原则,强调“整体设计”思想。

适当技术原则的内涵,所谓适当技术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当地产业,设备、材料和劳动水准的技术,因地制宜,积极适应建筑物所在地的环境条件,保持当地的文脉和传统。

4 所谓整体设计,就是要从全球环境和资源出发,应用经济可行的各种技术和建筑材料,构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体系。

三、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

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二)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的原则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

①绿色建筑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木材),尽量使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包括无放射、低挥发、低活性材料;另外,对油漆、胶水、粘合剂、地板砖、地毯、木板和绝缘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性能优良外,还开始强调没有毒性物质的释放。

②注重对外墙保温节能材料的使用。外墙保温节能材料属于保温绝热材料,仅就一般的居民采暖的空调而言,通过使用绝热维护材料,可在现有的基础上节能50%~80%。

③绿色建筑主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辅助热源,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产生的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用热水。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来支持日常生活用电。

5 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三)健康舒适原则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即人的关心,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四、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方法

(一)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引入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2)加强环境绿化。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成比较凉爽、舒适的环境;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较大树荫,减少路面吸热,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间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环境住宅区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绿化环境设计,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应该将绿化量化标准引入设计规范。当前,环境绿化主要包括小区周围环境绿化和建筑立体绿化。

①小区周围环境的绿化。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

6 ②立体绿化。引入“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二)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1)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热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2)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

(3)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①楼梯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段板承重的预先考虑,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②预留管道空间,包括水电、通讯的发展空间。③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

(4)建筑节能设计。要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

(5)建筑智能设计。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智能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在“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状态下持续发展。

五、绿色节能建筑的评价

建立绿色建筑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不仅需要环境工程师和建筑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决策者、管理机构、社区组织、业主和使用者都具备环境意识,共同参与营建的全过程。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入,需要在整个程序中确立一个明确的建筑环境评价

7 结果,形成共识,使其贯彻始终。因此,绿色建筑体系迫切需要现代科学评价方法作为实施运作的技术支撑。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生命周期评价法、美国的环境评估工程、法国的ESCALE法等等。

六、中国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前景分析与启示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一般讲,建筑活动使用了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总量的40%,能源总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总量的40%。因此,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人类实现永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恰恰是在这个领域,可持续发展工作最难推动,最难取得成效。

对我们国家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发展任务迫切,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增长迅速,而许多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居世界平均水平以下。在46种支持性资源中,到2010年我国只有20种资源能够自给,而到2020年就只有6种资源能够自给,其余大量要依靠进口。也就是说,我国国土内的资源不仅不能满足后代的需求,甚至许多资源都满足不了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界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迫切的现实任务。

绿色节能建筑对我国房地产的启示是①我国人口众多,建筑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民工,传统的住宅建造方式也许适合目前我国劳动者密集的就业现实需要。而如今推广的低碳工业化住宅,是否适合现目前中国的建造方式,有待考究;②节能建筑的理念需要在中国开发商中大量普及,使他们不要单纯地只考虑从成本和投入的问题,而要注重未来房地产的走势与发展。③发展节能建筑是否会导致房价上涨。新的技术在普及时,价格是会在一方面,但是开放商要处理好与客户的沟通,促成他们的观念改变,进而促成交易;④房地产界要防止各开发商一哄而上的产生新的建筑垃圾,要懂得如何把节能成熟技术应用到建筑当中。

8 参考文献: [1]房志勇.建筑节能技术[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9. [2]涂逢祥.建筑节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第三篇:绿色施工、节能减排措施

目录

1 工程概况„„„„„„„„„„„„„„„„„„„„„„„„„„„„„„„„„1 2 编制依据„„„„„„„„„„„„„„„„„„„„„„„„„„„„„„„„„1 3 绿色施工意义及原则„„„„„„„„„„„„„„„„„„„„„„„„„„„„1 4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2 5 绿色施工要点„„„„„„„„„„„„„„„„„„„„„„„„„„„„„„„3 6节能减排„„„„„„„„„„„„„„„„„„„„„„„„„„„„„„„„„10 7安全技术措施„„„„„„„„„„„„„„„„„„„„„„„„„„„„„„„11 8应急预案„„„„„„„„„„„„„„„„„„„„„„„„„„„„„„„„„12

一、工程概况

大同煤矿集团朔州热电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的南部,距朔州市中心约20km的大同煤矿集团麻家梁矿区内。厂址为前寨厂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南部约7.0km处,具体位置在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前寨村南、北同蒲铁路以东区域,该区域为朔城区土地利用规划中规划的工业用地。

二、编制依据

1.1《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 GB/T50905-2014 1.2 GB/T 19001-2008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3 GB/T 24001-2004 ISO14001:2014《环境管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1.4 GB/T 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1.5 公司各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程序和企业标准; 1.6 项目二级管理程序文件;

三、绿色施工的意义及绿色施工的原则

1、 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应全面实施绿色施工,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2、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3、绿色施工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5、运用ISO14000和ISO18000管理体系,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分解到管理体系目标中去,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

6、 鼓励各地区开展绿色施工的政策与技术研究,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推行应用示范工程。

1、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

2、实施绿色施工,应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四、绿色施工总体框架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图1)。这六个方面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同时包含了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指标。

五、绿色施工要点

5.1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 5.1.1 组织管理

1、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

2、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5.1.2 规划管理

1、编制绿色施工方案。该方案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成章,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2、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2)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5.1.3实施管理

1、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2、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

3、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 5.1.3 评价管理

1、对照本导则的指标体系,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自评估。

2、成立专家评估小组,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至项目竣工,进行综合评估。 5.1.4 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1、制订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职业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

2、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施工现场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提供及时救助。

3、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等管理,明显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5.2 环境保护技术要点 5.2.1 扬尘控制

1、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

2、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3、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

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器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

4、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5、构筑物机械拆除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取清理积尘、拆除体洒水、设置隔档等措施。

6、构筑物爆破拆除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用清理积尘、淋湿地面、预湿墙体、屋面敷水袋、楼面蓄水、建筑外设高压喷雾状水系统、搭设防尘排栅和直升机投水弹等综合降尘。选择风力小的天气进行爆破作业。

7、在场界四周隔档高度位置测得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月平均浓度与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0.08mg/m3。 5.2.2 噪音与振动控制

1、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规定。

2、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方法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90)。

3、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 5.2.3 光污染控制

1、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

2、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5.2.4 水污染控制

1、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

2、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

3、污水排放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

4、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基坑降水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5、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5.2.5 土壤保护

1、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因施工造成容易发生地表径流土壤流失的情况,应采取设置地表排水系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流失。

2、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

3、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4、施工后应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与当地园林、环保部门或当地植物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在先前开发地区种植当地或其他合适的植物,以恢复剩余空地地貌或科学绿化,补救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 5.2.6 建筑垃圾控制

1、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如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

2、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3、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 5.2.7 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1、施工前应调查清楚地下各种设施,做好保护计划,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2、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并协助做好工作。

3、避让、保护施工场区及周边的古树名木。

4、逐步开展统计分析施工项目的CO2排放量,以及各种不同植被和树种的CO2固定量的工作。 5.3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要点 5.3.1节材措施

1、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2、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3、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4、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

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5、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

6、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

7、应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 5.3.2 结构材料

1、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结构工程使用散装水泥。

2、推广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

3、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和配送。

4、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及钢结构制作前应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批量下料。

5、优化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方法。大型钢结构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宜采用分段吊装、整体提升、滑移、顶升等安装方法,减少方案的措施用材量。

6、采取数字化技术,对大体积混凝土、大跨度结构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5.3.3 围护材料

1、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选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

2、门窗采用密封性、保温隔热性能、隔音性能良好的型材和玻璃等材料。

3、屋面材料、外墙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

4、当屋面或墙体等部位采用基层加设保温隔热系统的方式施工时,应选择高效节能、耐久性好的保温隔热材料,以减小保温隔热层的厚度及材料用量。

5、屋面或墙体等部位的保温隔热系统采用专用的配套材料,以加强各层次之间的粘结或连接强度,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6、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优选屋面或外墙的保温隔热材料系统和施工方式,例如保温板粘贴、保温板干挂、聚氨酯硬泡喷涂、保温浆料涂抹等,以保证保温隔热效果,并减少材料浪费。

7、加强保温隔热系统与围护结构的节点处理,尽量降低热桥效应。针对建筑物的不同部位保温隔热特点,选用不同的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以做到经济适用。 5.3.4 周转材料

1、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

2、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

3、模板应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推广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

4、施工前应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多层、高层建筑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模板体系,模板支撑宜采用工具式支撑。

5、优化高层建筑的外脚手架方案,采用整体提升、分段悬挑等方案。

6、推广采用外墙保温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术。

7、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围墙,或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力争工地临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70%。 5.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5.4.1 提高用水效率

1、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

2、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不宜使用市政自来水。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

3、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4、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

5、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6、施工现场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

7、大型工程的不同单项工程、不同标段、不同分包生活区,凡具备条件的应分别计量用水量。在签订不同标段分包或劳务合同时,将节水定额指标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

8、对混凝土搅拌站点等用水集中的区域和工艺点进行专项计量考核。施工现场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统。 5.4.2 非传统水源利用

1、优先采用中水搅拌、中水养护,有条件的地区和工程应收集雨水养护。

2、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宜优先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3、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

用市政自来水。

4、大型施工现场,尤其是雨量充沛地区的大型施工现场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充分收集自然降水用于施工和生活中适宜的部位。

5、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 5.4.3 用水安全

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5.5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5.5.1 节能措施

1、制订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2、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3、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4、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5、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5.5.2 机械设备与机具

1、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2、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

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5.5.3 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南方地区可根据需要在其外墙窗设遮阳设施。

2、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

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3、合理配置采暖、空调、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5.5.4 施工用电及照明

1、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2、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 5.6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的技术要点 5.6.1 临时用地指标

1、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如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2、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5.6.2 临时用地保护

1、应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2、红线外临时占地应尽量使用荒地、废地,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工程完工后,及时对红线外占地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3、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 5.6.3 施工总平面布置

1、施工总平面布置应做到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

2、施工现场搅拌站、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应尽量靠近已有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缩短运输距离。

3、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应采用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水泥活动板房等标准化装配式结构。生活区与生产区应分开布置,并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

4、施工现场围墙可采用连续封闭的轻钢结构预制装配式活动围挡,减少建筑垃圾,保护土地。

5、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

6、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近结合(本期工程与下期工程),努力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

六、节能减排 6.1 节能减排的意义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6.2对节能减排的认识

我项目部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结合项目特点,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好,要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6.3 狠抓节能减排落实

发挥项目部的施工主导作用,强化管理措施,是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项目部对华能利津风电一期项目工程节能减排负总责,项目经理是第一责任人。 6.4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1、主要目标

按照国家要求实现本项目最优节能减排目标

2、具体措施

与施工单位层层签订绿色施工、节能减排协议书,责任落实到人。

减少临时施工占地,施工项目完成后对破坏的临时用地进行恢复;

节约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禁止随意排放污水;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淘汰能耗大,污染大的施工工艺;

坚决杜绝积极性差、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械设备入场。

生产用电尽量采用电网动力电,减少排放量;

禁止在施工区域随意丢弃工作垃圾和生活垃圾。

七、安全技术措施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建立安全值日和安全活动记录卡;特殊工种要持证上岗,并定期作体格检查,符合要求方准上岗;施工现场保卫人员要认真负责,不得放非施工人员、车辆进入施工现场;各工种之间严格按各自的操作规程操作,各工种之间要相互协作,做到科学施工。

1、施工安全

1.1加强安全用电和机械设备的防雨、防潮、防雷、接地的保护措施,手动电动工具所用电源线必须采用防水绝缘胶皮线或电缆,并加设漏电保护措施装置。现场供电线路采用三相五线制,配电箱及开关箱等要有短路保护装置,有门有锁,电源线严禁用钢管架设。夜间施工应有足够的照明灯具,室内及湿作业施工应安装低压照明。

1.2施工现场范围内的一切机电设备用电,必须一机一闸并设专人管理,非机电人员不得擅自动用机械设备,操作者必须持证上岗,严禁串岗、混岗。

1.3脚手架的搭设,应严格按《脚手架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搭设,各类架子的搭设必须拉结牢固,把好“连接、承重、检验”三关,严禁堆入重物,并做好各出入口若悬河的防护。

1.4土方开挖时,应注意边坡塌方,做好支护工作。机械施工范围内严禁占人。

1.5重要设施,应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施工使用,夏季大风暴雨后,对所有施工机械及脚手架进行全面检查维修。

1.6模板、钢筋、砼施工严格按照安全施工规范要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害。

2、材料、机械安全

2.1做好材料的防雨、防潮工作。

2.2机械设备集中停放。

2.3大型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有上岗证书,做到持证上岗。

3、安全防火措施。

3.1做好施工现场内的安全防火工作,建立防火责任区、责任人等制度。严禁在棚内及易燃易爆物品附吸烟生火。

3.2施工现场应设置防火用具,配置足够的灭火器材。现场成立消防小组,并由项目部一名成员负责消防工作。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整改火灾隐患。施工现场动用明火作业时,必须经

批准,并严格执行动火证制度。

3.3消防器材必须齐全、有效地配置于需要量地点,必须定期进行检查,保证其常工作。

3.4施工垃圾必须及时清理,不得有过多的易燃物堆积。

4、根据各项分部工程开工情况,制定好每一分部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交底,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成立安全检查小组定期对工地进行全面检查。

八、应急预案

(一)应急准备和响应组织准备

1、目的:

为了保护本工程从业人员在经营活动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本工程在出现生产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进行应急救援,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成立项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小组。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在项目部实行安全生产管的部门及个人。

3、施工现场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小组

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安全员为副组长,其他项目部人员为辅助人员。

4、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成员经培训,掌握并且具备现场救援救护的基本技能,施工现场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小组必须配备相应的急救器材和设备。小组每月进行1次应急救援演习和对急救器材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从而保证应急救援时正常运转。

5、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程序:

公司及工地建立安全值班制度,设值班电话并保证24小时轮流值班。

如发生产安全事故立即上报,具体上报程序如下:

现场第一发现人——现场值班人员——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向上级部门报告。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组织立即启动如下应急救援程序:

现场发现人:向现场值班人员报告

现场值班人员:控制事态保护现场组织抢救,疏导人员。

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进行现场急救,组织车辆保证道路畅通,送往中心医院。了解事故及伤亡人员各简况及采取的措施,成立生产安全事故临时指挥小组,进行善后处理事故调查,预防事故发生措施的落实。并上报上级部门

6、应急救援小组职责:

⑴组织检查各施工现场及其它生产部门的安全隐患,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贯彻执行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

⑵进行教育培训,使小组成员掌握应急救援的基本常识,同时具备安全生产管理相应的素质水平,小组成员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技能和安全生产素质。

⑶制定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组织实施,确定企业和现场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救援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验收、监控和危险预测。

(二)、施工现场的应急处理设备和设施管理 1.应急电话的安装要求

工地应安装电话,无条件安装电话的工地应配置移动电话。电话可安装于办公室、值班室、警卫室内。在室外附近张贴119电话的安全提示标志,以便现场人员都了解,在应急时能快捷地找到电话拨打报警求救。电话一般应放在室内临现场通道的窗扇附近,电话机旁应张贴常用紧急急用查询电话和工地主要负责人和上级单位的联络电话,以便在节假日、夜间等情况下使用,房间无人上锁,有紧急情况无法开锁时,可击碎窗玻璃,便可以向有关部门、单位、人员拨打电话报警求救。

2.应急电话的正确使用

为合理安排施工,事先拨打气象专用电话,了解气候情况拨打电话121,掌握近期和中长期气候,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组织施工,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工伤事故现场重病人枪救应拨打120救护电话,请医疗单位急救。火警、火灾事故应拨打119火警电话,请消防部门急救。发生抢劫、偷盗、斗殴等情况应拨打报警电话110,向公安部门报警。向上级单位汇报情况争取支持,都可以通过应急电话达到方便快捷的目的。在施工过程中保证通讯的畅通,以及正确利用好电话通讯工具,可以为现场事故应急处理发挥很大作用。 3.电话报救须知

消防及保卫:0349-6182110 急救:0349-2020120 拨打电话时要尽量说清楚以下几件事:

(1)说明伤情(病情、火情、案情)和已经采取了些什么措施,以便让救护人员事先做好急救的准备。

(1)讲清楚伤者(事故)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路几号、靠近什么路口、附近有什么特征。 (3)说明报救者单位、姓名(或事故地)的电话以便救护车(消防车、警车)找不到所报地方时,

随时通过电话通讯联系。通完电话后,应派人在现场外等候接应救护车,同时把救护车进工地现场的路上障碍及时予以清除,以利救护到达后,能及时进行抢救。 4.其他应急设备和设施

由于在现场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安全情况,甚至发生事故,或因采光和照明情况不好,在应急处理时就需配备应急照明,如可充电工作灯、电筒、油灯等设备。

由于现场有危险情况,在应急处理时就需有用于危险区域隔离的警戒带、各类安全禁止、警告、指令、提示标志牌。

有时为了安全逃生、救生需要,还必须配置安全带、安全绳、担架等专用应急设备和设施工具。

(三)、应急响应

1、防止事故发生,项目部成立义务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生产负责人及安全员,各专业:工长为组员,主要负责紧急事故发生时有条不紊的进行抢救或处理,外包队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协助生产负责人做相关辅助工作。

2、发生事故后,由项目经理负责现场总指挥,发现事故发生人员首先高声呼喊,通知现场安全员,由安全员打事故抢救,电话“120”,向上级有关部门或医院打电话抢救,同时通知生产负责人组织紧急应变小组进行可行的应急抢救,如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预先成立的应急小组人员分工,各负其责,门卫在大门口迎接来救护的车辆,有程序的处理事故、事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3、事故后处理工作 1)查明事故原因及责任人。

2)以书面形式向上级写出报告,包括发生事故时间、地点、受伤(死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工种、伤害程度、受伤部位。

3)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4)组织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 5)向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

6)向所有人员宣读事故结果,及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第四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联席会议汇报

关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汇报

深圳市建设局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联席会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重点,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勇于创新,在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2003年10月1日,国家《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颁布实施,标志了我市建筑节能工作正式起动。而2006年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得我市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制的轨道,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日新月异,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领》和《关于打造

1 绿色建筑之都行动方案》,批准了《深圳市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也发布了《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办法》、《建筑节能专项验收行政许可办法》以及《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等13个规范性文件和标准。2008年,深圳市建设局将绿色建筑作为主题工作年,把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的主要抓手,主要工作有:

1、完善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建筑节能条例》,加快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我局积极制订和编制相关配套文件和技术标准。已经发布实施了《深圳市民用建筑工程建筑节能专项验收行政许可办法》等5项文件,正在制订《绿色建筑认定办法》等5项;已经发布技术标准《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等8项,正在编制《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等12项。以上10项政策法规和20项技术标准编制发布后,将初步形成我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2、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监管。

根据《建筑节能条例》,2006年11月1日起组织实施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等制度,至今年11月底,全市共抽查施工图设计文件505项,涉及建筑面积2080万平方米,一次通过率为25%;建筑节能专项验收478项,建筑面积约2783万平方米,一次通过率为19%,整改投入

2 1011万元。对全市所有在建项目开展拉网式建筑节能大检查,共检查335个在建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250万平方米,涉及投资约580亿元。

3.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作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进一步扩大

截止目前,深圳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32个,涉及投资130亿,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10个,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获得国家财政补贴3700万元。现已竣工投产的项目8个,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示范作用明显。

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大力扶持太阳能产业发展,建立了四家太阳能产业基地,并给予财政补助。组建了深圳市建筑节能实验室和建筑节能检测评价中心,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进行研究和评价。通过梅山苑、侨香村、体育新城等示范项目的带动和《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实施的12层以下居住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我市太阳能光热在建筑中的应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7%,使用太阳能热水的新建建筑面积64.6万平方米,全市太阳能热水用户达1.8万户。

4、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我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选为“十一五”期间

3 开展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节能改造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城市,要求在2010年前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简称大型公建)节能监管平台建设、600栋大型公建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安装、900栋大型公建能源审计、能耗审计、能效公示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工作。国家财政拨付专项资金,支持我市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第一批1137万元已经下达。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的通知》及市政府有关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局正在积极组织实施这项工作。

经过各方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已完成大型公建节能监管平台一期建设,完成360栋大型公建的能耗审计和46栋建筑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安装,完成全市18345栋建筑基本情况和能耗情况的核实、530栋民用建筑能耗统计。

5、开展公共建筑执行空调温度26℃及用能管理情况大检查。

积极开展大型公共建筑用能行为的监管。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提倡科学用能、合理用能,2008年继续开展公共建筑执行空调温度26℃度大检查。共检查各类公共建筑401栋:354栋公共建筑的空调温度符合标准,达标率为88.3%;47栋为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1.7%。检查结果刊登于深圳特区报,收到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组织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以及建筑节能宣传培训等各项活动。

目前,我市既有建筑面积达2.4亿平方米,其中90%为非节能建筑,每年浪费大量的常规能源,节能潜力巨大。截止2008年11月底,我市先后对市检察院、市政协、孙逸仙心血管医院等19家政府及财政支持单位办公建筑的用能系统(主要照明、空调等设备)进行节能改造。选择建设集团办公楼、招商三洋厂房作为节能改造试点,其中三洋厂房的改造包括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和节水、立体绿化、旧建筑材料利用等,总节能率达到66%。建设集团办公楼则为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节能效果明显,单空调的节电量每月在1.2万元以上。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应用,我局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改造工作,采用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先后完成深圳飞通光电大厦、新一佳超市、深圳彭年酒店等多个项目的节能工作,改造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空调节电率在20.7~43.5%,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

2008年,是我局绿色建筑主题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北京绿色建筑大会、全国推广应用散装水泥50周年成果展览、节能宣传周、深圳生活科技博览会、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外绿色地产论坛等大型活动,展示和演讲的内容引人瞩目,报纸、电台、电视、网络

5 通等各类公共媒体对深圳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报道量大幅增加。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意识深入人心。

7、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将建筑节能工作进一步推进到发展绿色建筑的新阶段。

今年市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了“关于光明新区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市建设局与美国能源基金会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合作备忘录”,共同将深圳打造成绿色建筑之都。受宗衡市长的委派,我局组团参加韩国釜山建筑文化节,专题考察学习韩国和日本的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与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联合召开第二届中法建筑节能技术研讨会。同时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等组织进行了长期的技术交流。通过国际国内合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推动了我市建筑节能的发展。

8、建立健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协调机制 为了协调解决开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成立了“市推进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为我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确定了方向,破解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另外,建筑节能和墙改管理处、市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市绿色建筑协会等机构相继获准成立。领导重视和机构的确立为我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6 9.建筑节能工作成效显著

全市新建建筑全面实施建筑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迈上新台阶,可再生能源利用逐步扩大,建筑工业化研究取得积极成果,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先导效应,建筑节能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11月1日《建筑节能条例》实施至今,我市民用建筑符合节能标准率从不到10%提高到100%(全国符合节能标准率为71%);累计节能总量达到61.7万吨标准煤,累计节省用电16.2亿kwh,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64.1万吨,其中新建建筑通过实施节能标准,减缓能耗增长实现节能51.5万吨标准煤;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现节能8.2万吨标准煤;应用可再生能源实行节能2.0万吨标准煤。2008年,节能总量达到40.8万吨标准煤,占我市当年节能减排目标82.5万吨的49%。预计到2015年,当年节能总量将达到347万吨标准煤,节省用电91亿kwh,减排二氧化碳923万吨。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期望相比、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包括:

(一)全社会建筑节能意识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建筑节能验收、施工图设计抽查和日常监督

7 及专项检查,发现社会对建筑节能工作还不够重视,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建筑节能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市编委对建筑节能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批准设立建筑节能和墙改管理处并增加公务员编制1人、雇员编制1人。但是,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法规的起草工作,仅靠增加2个编制远远无法满足要求。目前的我局也只能依靠借聘人员应付日常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和专项验收,难以确保建筑节能各项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的实施,已经严重影响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政府投入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去年,建设部对我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时指出:深圳市政府在建筑节能领域的经济激励政策缺乏,这与深圳市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不相适应。市人大执法检查组提出《建筑节能条例》规定的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尚未设立。

(四)大型公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进难度较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涉及不同的业主和产权单位,现行的能源消费政策不利工作的开展,对政府投资项目来说,由于能源费用支出是实报实销,节能与否跟建筑物使用单位没有利益关系;对商业办公建筑来说,能源费用是分摊给各分租业主,节能与否跟建筑物产权所有人也没有直接关系,制约了工作推进。

(五)部分配套制度需要尽快制定和实施。

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设立了16项制度,其中11项已实施,5项制度尚未实施。已实施的制度有:

1.编制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第八条); 2.编制建筑节能标准(第九条);

3.发布推广限制、禁止目录(第十一条);

4.施工图设计建筑节能专项抽查制度(第二十条); 5.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制度(第二十三条); 6.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制度(第二十五条)。; 7.建筑能耗统计制度(第二十七条);

8.安设空调分户用冷计量制度(第三十二条); 9.空调废热回收制度(第三十三条); 10.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制度(第三十四条); 11.建筑节能行政处罚实施标准(第五十二条); 未实施的制度有:

1. 建筑节能发展专项资金(第十五条);; 2.用电超定额征收用电附加费制度(第三十条); 3.建筑物屋顶实施绿化制度(第十三条); 4. 建筑物能效标识制度(第十四条)

5.推广应用其他可再生能源制度(第三十五条)。 除了我局正在起草的《建筑节能发展专项资金》外,尚有《建筑物能效标识制度》等4项规范性文件尚未着手起草。

三、2009年工作思路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和我局各项工作部署,继续完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和行政监管体系,建立全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确保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强化既有建筑的用能管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强化建筑节能和新型墙材的日常监督与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大力推进散装水泥和预拌砂浆事业发展,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和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努力开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新型墙材改革的新局面。

1.全面贯彻实施“一法三条例”,确保新建建筑符合节能设计标准。在严格执行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的基础上,积极与规划、房地产管理部门,落实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的规划审查阶段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实施审查和房屋销售阶段的建筑节能措施明示告知制度。

2. 确保完成2009年既有建筑改造任务。根据建筑节能规划,十一五期间,完成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10万平方米住宅节能改造。

3. 全面推进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2009年在建筑能耗监测试点的基础上,将全面建设建筑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全面开展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

10 示工作。确保按照建设部要求完成250栋大型公建安装能耗实时监测设备,建立和健全建筑能耗统计制度。

4. 扎实做好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各项工作。推进建筑工业化,推动万科建筑工业化基地和建筑工业化标准建设,探索通过建筑构配件的工厂化和现场装配,实现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5. 强化建筑节能和建材监管的力度。强化建设工程参与方的节能材料采购责任制、招标投标制、进场验收制、见证取样检验制等制度,会同工商、质检部门加强对钢材、混凝土、建筑门窗、扣件、节水器具、防水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粘土砖、粘土陶粒等重点建筑材料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完善重点建筑材料供应单位备案信息,实施重点工程包括节能材料在内的重要材料的采购备案试点,建立可追溯的建材、采购单位的信息库,加强生产、流通使用领域建材监管信息的共享联动。

6. 进一步加快开发和推广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以节能减排、施工安全为重点,加快新体系、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通过推广使用,促进建筑材料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推进施工现代化和建筑工业化。加大在建工程推广使用预拌砂浆力度,确保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按要求全部使用预拌砂浆;以建筑部品配送和预拌砂浆物流两个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

11

四、提交联席会议审议的几个问题:

根据市人大对《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执法检查情况和我局在建筑节能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将我市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报联席会议审议:

(一)关于市人大《建筑节能条例》执法检查报告整改有关问题

今年8月,市人大组织对《建筑节能条例》实施一年后的执法检查,并将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函告市政府办公厅。市人大在充分肯定我市建筑节能工作的基础上,对存在的政府有关部门还须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沟通和协调;人力、财力投入有待加大;《建筑节能条例》规定的一些制度和内容尚未落实;既有公共建筑的高能耗情况比较普遍;宣传发动和教育培训工作有待加强;市场机制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六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针对人大提出的问题,我局高度重视,逐条进行研究,提出整改方案(见附件),制订了责任分工表,由市府办公厅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相关部门已基本反馈意见,基本同意整改方案,我局将对整改方案调整后报市府办公厅答复市人大。其中涉及部分主要问题在下面将作专题的请示。

(二)关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问题

我市建筑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的数据显示,我市现有既有建筑约2.4亿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早期的建筑属于高耗能

12 建筑,每年浪费大量的常规能源,节能改造潜力巨大。根据《深圳市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我市须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不少于110万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任务,其中公共建筑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和居住建筑不少于10万平方米。据初步测算,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约为250元/平方米,居住建筑约为150元/平方米,加上制度建设、标准编制、软件开发和其他管理费用,总费用约为2.94亿元。改造后每年可节约用电2000~2600万kWh,总投资回收期为8年,可行性强,项目改造后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我局建议:

1.请市发改局将11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和2.94亿元的投资列入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该项目进行一次性立项,一次性报建,分步实施。

2.考虑到11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工程分散、子项分项众多,为加强统筹和管理,建议委托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作为建设单位统一组织实施,从总投资中提取3%-5%作为项目管理费。

3.为落实建筑节能政府带头的理念,改造的建筑为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中单位面积能耗排在前列的市直各部门办公建筑、各区和封闭管理区政府办公楼。

4、我局起草了《深圳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方案》,并征求了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后进行了修改完善,建议市政府

13 予以印发。

(三)关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项目建议书已于5月份报市发改局,市政府投资评审中心已经评审,市发改局近期已经批复并列入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C类。建议:

1.请市发改局将此项目列入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C类改为A类。

2.作为既有建筑改造能效测评的需要,市直各部门办公建筑、各区和封闭管理区政府办公楼2009年应完成建筑能耗实时监测设备安装。

3.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土房产局和各区政府、各封闭管理区管委会应密切配合,加强协调,确保工作任务完成。

(四)关于北京第五届绿色建筑大会参展问题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战略部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定于2009年3月27日-29日在北京举办“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第五届绿色建筑大会”)。

我市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亲自率团,以“深圳市人

14 民政府”名义组团参加了第

二、

三、四届大会,充分展示了我市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化以及建筑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成果,受到了国家、省、部级领导和媒体的高度评价,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促进我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展示深圳“绿色之都”的建设成就,建议:

1.以“深圳市人民政府”名义组团参会,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任参展代表团团长,市建设局、科信局、发改局、贸工局、环保局、财政局联合承办,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市绿色建筑协会、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协办。

2.上届我市参展团费用为130多万,建议本届参展展位规模与上届基本相同,进一步增加参展内容,扩大宣传力度,预算费用约需150万元,由市财政专项拨款解决。

(五)关于设立建筑节能专项基金问题

近两年来,市财政对建筑节能工作增加了行政经费开支,墙改基金也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建筑节能工作,但条例规定的“设立建筑节能专项发展资金”制度尚未落实。经与市财政部门沟通,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应在市财政立项,并经市政府批准。为此,建议由市财政部门牵头,与市建设部门专题研究,简化审批程序,在2009年6月30前完成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

(六)关于增加人员编制问题

15 经市编制委员会批准,市建设局2008年新增“建筑节能与墙材改革管理处”,并核准增编2人,对缓解目前建筑节能工作人力紧张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需要。为此,建议市政府组织调研,参照广州、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做法,增加6名建筑节能工作人员,进一步推动我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

第五篇:材料节能措施与绿色环保措施

1.1.1. 材料节能措施与绿色环保措施 1.1.1.1. 组织管理

1. 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制度与目标。

2. 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1.1.1.2. 规划管理

1. 编制绿色施工方案,该方案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成章,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2. 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2)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工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1.1.1.3. 实施管理

1. 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2. 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

3. 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 1.1.1.4. 节能措施

1.1.1.4.1. 节材与材料资源

1)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额定损耗率降低30%。

2)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3)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4)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不知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5)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

1.1.1.4.2. 节水与水资源

1)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

2)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

3)施工现场建立可在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4)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资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

1.1.1.4.3. 节能与能源利用

1)定制合理施工耗能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2)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3)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4)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他能源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5)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资源。

1.1.1.4.4. 节地与施工用地

1)根据施工规模与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如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放场,办公生活设施等占地指标,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2)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上一篇:梁实秋散文之孩子下一篇:烈士陵园扫墓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