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洁老师报告有感

2022-08-27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听于洁老师报告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听于洁老师报告有感

听于漪老师报告有感

孙玉玲

观看了于漪老师的电视录像,会后又去读了一些关于于漪老师的学习资料,如沐春风,沁入心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原来还可以这样做教师,教师还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界,普通教师通过努力照样成为教育家……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她说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于漪老师认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理论上模糊,事业上一定马虎,工作中九惠事倍功半。所以要广泛地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学习名家的教育理论等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那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把尺去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去量自己的短处。”用一把尺子不断量自己的不足。像于漪老师每次课前都认真备课,专研教学,研究学

生,把上课的每句话背出来,然后再口语化。即使这样,在每次上完课后,她总是觉得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充满了缺陷和不足。于漪老师就写下教后感,记下学生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课后再继续深入研究和专研。正如老师所说的“我教了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作为教师就要严谨治学。

二、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得要把他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

三、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

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四、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岗位——特定的育人理念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是育人的载体,育人是教书的目的。于漪老师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我一定努力,持之以恒,把仅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第二篇:听于永正老师课有感

本次周末万校、我、张燕、陈霞、欧阳宝、袁萍、汤晓等人参加了宜春市教育局主办的小学语文全国名师教艺展示会。

周六上午听的是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展示课《爱如茉莉》。课堂部分实录和感受如下:

师:我们一起上课。一块儿学习(生齐说:“爱如茉莉”)。下面抬起手来,我们一起写课题。(导课略过)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生小声齐读)

师:喜欢于老师的字吗?

喜欢哪一点?

生:喜欢老师的字大方、工整。

师:凡是写给别人看的字一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听课感受: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把字写好,让孩子的心理装着他人,以身作则,有榜样,有要求。优秀的孩子会自觉模仿。写字不好的孩子会受到感染。春风化雨。)

师:课文读了几遍?

生:三遍

师:有没有不止三遍的?

生:我读了五遍。

师:我读了七八遍。

生:预习了。

师:我们来看一个词。(板书“嗔怪”)读什么?

生:嗔(chēn)怪

师:找这个词在文中哪个句子里?

生: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荒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蹲在一旁嗅到了一股茉莉花枝的味道,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啊?

师: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生:责怪。

生:责备。

生:很生气。

师:你查字典了吗?

生:没查。

师:你没查。字典上不是这样解释的,我查了。谁再来说?

生:责怪。

师:老年人也害羞,不好意思。所以生气了,明白了“嗔怪”,明白了?如果说敌人生气了,我们和敌人谈判,比方美国的飞机把中国的战斗机撞到海中,中国的外交官和他们谈判了好长时间,我们提得要求他们不同意,我们生气了,能说嗔怪美国人吗?能不能用在它身上,不能,这个“嗔怪”生气不满,只能用在我们之间,同学之间,爸爸妈妈之间,这个词不能乱用,不能用在与敌人的谈判上。你想想是不是啊?所以要多读书,我们的汉语非常的有意思,许多词它的使用是有范围的,记住啊,“嗔怪”是生气,不满,但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生气?你想一想,“妈妈,你爱爸爸吗?必须要多体会,细心的体会每一个词的意思。每个词都有它的使用范围,有意思吧?

师:再检查一个:(板书)眸子

生:眸子

师:“眸子”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

师:眸子是眼睛,那于老师又考试了“眸”的本意是什么?(于老师边说边在眸字下面点了个点)

生:眼珠

师:眼珠里面是什么?

生:瞳人。

师:瞳人的“人”字怎么写?

生:瞳仁

师:这两个,人和仁都对。

请上两位同学,面对面对视。你看见他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人。你看见他的眼睛里有什么?也有个人。所以用“瞳人”也对。

师:好好学语文,语文很有意思。看书多了,就知道很多知识。在预习时要使用工具书。每一个字都有很多种意思,所以,要学会使用工具书。用“眸”组词。(听课感受:教孩子就是要教会孩子学习。学习用工具书,是学语文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但平时我们都没有利用机会教孩子、培养孩子使用工具书。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引导了。)

生:双眸。

生:回眸一笑

师:“回眸一笑”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它是专门形容女的,形容女的很漂亮,很恬静,但有点害羞,这个“回眸一笑”只能用在女孩的身上,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你知道“回眸一笑”这个词出自与哪首诗吗?

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出自于哪首诗?

师:你知道回眸一笑出自于哪一首诗?

生: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

师:你真不错,看了很多课外书。“回眸一笑”出自《长恨歌》,描写杨贵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师:现在我们开火车来读课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生笑。

师:不要笑,应该支持他。

师:读的正确。在同学读的时候,我们不要笑,要给他支持。(再找一生读第2自然段)

师:我很欣赏你的语气,语气比较自然。指导读——赶忙把“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师:加了引号,里面的句子要强调。

生读

3、4自然段。

师:我断定你是一个爱看课外书的孩子,我断定你的语文成绩一定不差。因为你读书读得好!

师:我是认真地听你们朗读。读书是很难的,我读了七八遍也不满意。现在你们仔细听,注意听老师的停顿,句子与句子间的停顿,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停顿是为了转换语气,自己酝酿感情。还要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出人物的内心,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要读谁像谁。妈妈就要用妈妈的声音,爸爸就要用爸爸的声音,小孩就要像小孩,要演什么像什么。

教师范读,读到结尾,读出了泪花。

(听课感受:教孩子读书一直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教的,现在被于老师一点:读什么像什么,注意句子的语气和停顿。感到指导朗读也没有那么难,只要用心体会课文情感,沉进去即可。)

下面就不再一一详述。

师:1—4自然段主要写母女的对话,下面光练对话,看看怎样读。

指名一生找出本班读的最好,而且表演最好的同学。

师生表演情景剧,指导学生读对话时要“读谁像谁”。

练读女儿进病房门看到的一幕。

师:读第一部分清楚明白;第二部分要轻声、慢。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爸妈睡着了。

于老师范读本部分,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

师:有进步!掌声送给她。

师:不仅写了爸妈睡的样子,还写了阳光,为什么?

生:是衬托。

师:爸妈感人的一幕,连阳光都被感动了。一定要学会写景衬托。好好读书,多读书,就会写作文!

(第二课时)

师:书读到这份上,这个爱是谁和谁之间的爱,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爱像茉莉呢,咱们先研究一下茉莉有什么特点,静心读书,默读,朗读可以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而默读可以思考,当你思考的时候一定要默读不要出声,仔细地,从头到尾遇到写茉莉花的关键词标出来,静心读书。静心思考,默读,默读要有速度,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生:平淡无奇

师:画出平淡无奇这个词语的举手?(于老师竖起大拇指)

师:在文中找出含有平淡无奇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还画了那些词语?

生:第二个是清香。

师:还有么?清香前面还有一个写香味的词语叫什么来着?

生:缕缕幽香。

师:(板书)缕缕幽香

师:齐读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师:还有写茉莉花的一个词

生:洁白纯净。

师:洁白纯净,把这句话读一读。(板书)洁白纯净

师:这叫会读书,会抓关键词。

师:把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句子画下来。默读做上记号就深入了。

生:默读句子。

师:按顺序读读爸爸妈妈互相关爱的句子。

生读句子。

师:你还没忘记自己是个病人。(学生和听课老师笑)

师:(学生边读,教师板书)买吃完没直奔坐握伏

师:爸爸怎么做的?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悄悄地进行着,悄悄地传递着。谁来读读病房内感人的一幕。

生读。

师:联系茉莉,爸爸妈妈相互关爱,说说为什么爱如茉莉。

生答。

师:引导小结

师:下面我们写字,(提要求)

1、首先认真观察,慢慢描,把红色全部盖住。

2、注意头正肩平。

3、注意起笔和收笔

生写字描红。

师:已经描完的同学不要罢工,本节课只写四个字

生写字,学生推荐四个优秀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

师:评价,指出优缺点。

师:写的不好的我给它整容。

生再次到黑板上写“幽”。

师:好,下课之前送大家三句话,第一句读好书,第二句做好文,第三,写好字。

(下课)

于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无论是教学设计层面,还是在处理关键词、关键段落、重点句子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一、巧妙理解字词。《爱如茉莉》,出示“嗔怪”,“嗔”字典上怎么解释?往往不经意间从一个字词,从一句话提起,但课堂往往起到出奇效果。学生生成也较快。于老师匠心独运抓住妈妈一个一个动作,“嗔怪”。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嗔”之意,现身说法,于老师和学生配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博得在场师生开怀大笑,学生就在这种轻松氛围中很快理解词意。这要比苍白的说教、死记硬背,不知要强多少倍。相信,扎根在学生心里的不只是几个简单词语而已。接着考查词语“眸子”,什么是眸子?放手学生自己找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于老师的耐心点拨,几个学生学生配合表演,自己找出了答案。从而正确理解“瞳仁”,也记作“瞳人”。词语的处理,看似随口一说,随手一写,实质是于老师匠心独运,巧妙抓住有关动作、神态的关键词“嗔怪”、“眸子”、“袅袅”,抓住了母女之间、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线,抓住了文本爸爸妈妈互相关爱的实质。于老师处理方法轻松自然,没有“强买强卖”,学生学得有趣。关键词的提纲挈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给在座的听课老师处理文本不同角度出发,就可能达到事半功效的效果。几个苦涩、生硬的词语,在于永正老师的演绎下变得如此有内涵活力,有人情味。不让人折服哪行?正是:爱在细微处,读到情感中。

二、读字当头。检查学生读书环节,于老师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错音,力争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接下来于老师范读课文,爸爸、妈妈和莺儿的三个不同人物角色定位,在于老师的声情并茂地读书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妈妈的虚弱,妈妈的嗔怪、爸爸的体贴入微及莺儿的聪明善解人意,爸爸、妈妈之间的互相关爱,淡淡的、纯洁的、散发出缕缕幽香,犹如茉莉。指导学生读对话,也正是学生所期盼的环节,现实指导读女儿和妈妈的对话。强调读谁像谁,师生配合,学生之间配合。指导文中其他对话,独处病人的虚弱,体会当时的情景。做到入情入境。理解为什么“爱如茉莉"?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一下接触到文本的实质。茉莉花的特点,父母之间感情的特点,指导学生抓住板书“直奔、握、副、坐”。是啊,爱就是这样悄悄地、平淡地、无奇地传递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真情真爱留美名。

总之,名师的课,听一节,有滴水见苍海的感觉。有大道至简的感觉。有榜样的感觉。于老师就是我们教学的榜样。

第三篇:听于东老师的课有感

裕华区方村小学赵凤英

今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英语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很荣幸地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东老师所作的展示课及相关讲座。

于东老师讲的是《Winter is the white season》一课,于东老师有特别深厚的教学功底。没有提前熟悉的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但于东老师循循善诱、不急不愠,一字一句,语言清晰、思维敏捷,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在大家的疑问、期待、观望、关注和回味中自然的结束了,没有丝毫的夸张和故意修饰,那么地真实!课没有想象中的热闹和繁华,与想象相比不能说是“糟糕透了”,也不是拍手称快的“精彩极了”。表面上看起来并不精彩的课堂和接下来也不夸张的讲座却给人留下了长长的回味,这不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火锅美餐,却是一桌考究的精神盛宴,给我们留下了长长的思索„„

这是第一次面对面听英语特级教师的课,一直在想特级教师的课是什么样呢,是不是自己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特级教师哪儿就不会出现呢?或者说在特级教师哪儿就迎刃而解了呢?学生有不配合的时候吗?有什么妙招吗?这些疑问在思索中都有了答案:特级教师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走进鲍老师的课堂,真实地体会到特级教遇到的问题一样也不比我们少,我们遇到的问题,特级教师同样会遇到,他们遇到的问题可能更多,但他们更有耐心、更善于反思、研究和总结、更有追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积蓄了力量,做了更多的工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经过时间的磨砺和实践的打磨,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特级教师的称号也便名副其实了。我这样的理解难免有些偏颇或片面,但至少应该是有一点点道理的。

在讲座中,于老师从热身、呈现、操练、练习等各个环节介绍了相关的方法及如何组织课堂,有一些方法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完全是鲍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作了展示,使大家受益匪浅。

总之,现在回想起当时的课堂及讲座还是意犹未尽,总觉得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又有些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准确的感觉,真实?付出?努力?反思?研究?困难?„„大概都有吧!这只能是在实践中去慢慢体会了。

这次观摩又长见识了、找到差距了,以后将以名师为榜样,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已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四篇: 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

2013年3月

19、20日,我们学校有幸邀请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泰斗人物于永正先生来指导教学。早在去年5月,我已在东莞体育馆欣赏过于先生的《祖父的园子》现场教学,当时就被他简洁、清新、高效的教学风格深深吸引了。而现在,我竟然能与这位“偶像”级人物近距离接触,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更是不言而喻。

这两天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20号上午于老师在阶梯教室讲授的《珊瑚》作文课。《珊瑚》一文本是语文书上的课文,于老却能把一篇平时只作为阅读教学的课文,活用为作文课的生动教材,真让人佩服。记得上课伊始,于老出示了很多珊瑚的图片。色彩斑斓而又形状各异的珊瑚,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个个孩子瞪着大眼睛仔细地看着,偶尔还发出惊叹。看着看着,于老试着让孩子们给珊瑚取名字。一开始,不少孩子对这个问题都感到有些难度,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比较少。于老一点都不慌,他慢慢地对孩子们进行点拨。于老说,你们觉得这个珊瑚像什么?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孩子们随着于老给的思考方向,不一会儿就把珊瑚的名字想出来了。按照同样的方法,于老让孩子们给许多珊瑚都取了名字,而且于老还会给孩子们介绍每种珊瑚的特点,加深了孩子们对各种珊瑚的认识。就这样,于老把许多许多的珊瑚带到了孩子们的心里。说实话,当我不断的听着于老用同样的方式教会孩子认识珊瑚的时候,我不禁在想:鼎鼎大名的于老,教学方法怎么会如此单调?这样不怕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吗?带着疑问,我耐心地听下去„„随着课堂的渐渐深入,于老开始引导孩子们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根据每种珊瑚的不同外形,给它取个适合的名字,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珊瑚的不同特点,想象珊瑚活动的情形,把自己想到的话串起来,变成一段通顺流畅的话。于老先让孩子们把想到的内容在班上跟其他同学作交流,孩子们也纷纷地作出评价。随后,于老还让孩子们把他们想到的话写下来,再加以适当的评价,这样一篇佳作就诞生了。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于老之前重复了很多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是用来潜移默化地交给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一最有效的方法。正因为孩子在这种不断反复的教学中把老师的方法内化了,才能收到这么多的课堂生成的优秀成果啊!

于老的这节课,让我至今还不断回想,获益良多。最让我敬佩的,是于老用自己那最简单、朴实的教学风格,去感染学生,感染在场的所有老师。于老用最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最简单的方法,只有“简简单单教语文”,才是语文课永恒的真谛。于老在上《珊瑚》的时候,他的ppt绝不像我们公开课那样精美,这里插一个动画,那里插一段背景音乐。于老紧紧把握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珊瑚的特点写珊瑚。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重、难点,于老用了大量能体现出珊瑚各种形态、特点的图片,力求把珊瑚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很多青年教师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尽办法都得让自己的课堂充满亮点,尽可能在同一节课里安排各类环节,用上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打造出来的课堂,也许能让人心里留下些许精彩的镜头,可是课后却缺少让人回味和深思的地方。于老的课堂教学简洁而高效,实在而精彩。

还让我深深敬佩的是于老的人格魅力。作为一代名师,于老对待学生以及平时的待人接物是那样的亲切友善、平易近人。早就听闻于老跟学生的关系相当亲近,这大概就是跟于老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犯的错误,还有哪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孩子,于老从不会破口大骂,只会给他们善意的提醒和耐心的教育。在我身边,我偶尔会看到有的老师经常批评学生,甚至会用一些比较过分的言语,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还让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看,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多多深入学生的内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要知道,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的一句狠狠批评,可能会让学生更加无地自容,心里更加难过,也伤害了师生间的关系。如果在这时给学生多一点包容、理解和改正的机会,学生就会认为,你就是那个最懂我的人,就是我的好朋友。

听于老这节课,还有一点小小的得意之处,因为这天的晚上,正值我出阁之喜!能在我人生如此重要的一天,有于老作伴,真是增添了无限光彩。带着于老给我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宗旨和“与人为善”的为人之道,我相信我会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远。

第五篇:听于主任报告有感

从真善美破译素质教育

---------听于主任报告有感

南一小学

白絮梅

听了于主任的报告,心情很复杂。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成长起来的。从学生到教师,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应试教育的弊端,正象于主任所说愈演愈烈。单从课业负担来讲,现在的学生要比我们那一代沉重的多,我们这些教师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这个过程中,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是探索者、开拓者、实践者,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在一些人的心中素质教育就像橡皮泥,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甚至连搞应试教育的人口头上喊的也是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真正得到有效实施的。

而于主任从真善美三个角度来破译素质教育,让我豁然开朗。的确能力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转化、迁移、组合、融合、拓展、运用、创新的水平和程度。人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能力潜质和能力优势。但不论何种能力,都必须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由于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能力发展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而言,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和能力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他们是相互依存,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知识的丰富有利于能力的发展,能力是知识的升华,能力的提升会促进知识的增长,两者交互作用,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分离,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能力,并不是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只有知识能够灵活变通、迁移、

运用时,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能力。这种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激活知识的过程。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怎样的形式和途径实现这种转化,转化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等等,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如果采取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学习方式,那么这种转化必然收效甚微。只有采取交流、质疑、辩论、互动、体验、探索、实践等主动学习方式,这一转化才会变得快速而有效。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和方法为实现这种转化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素质既具有群体普遍性,又具有个体独特性,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持续发展性,它是一个人整体状况的描述和概括。因此,素质不是知识、能力的简单相加。有的人知识多却能力低下,有的人能力强却缺少知识和修养。只有在知识和能力合理搭配、有机结合、和谐建构的条件下,这个人才是一个有素质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技能交互作用、合理搭配的结果。

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主张孩子们建立“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即年龄越小,兴趣要越广泛,知识面要越宽,知识难度要越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段的升高,知识的深度和专业的宽度再逐步加强,这样才能促进多元能力的发展。对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只有按照爱因斯坦的逻辑简单性原则,为其做出最简单、最精练的逻辑概括,才能使基层教育工作者明确其核心价值,也才能使基层教育工作者抓住实施素质教育的“牛鼻子”。于主任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思考把

素质教育的实质概括为:真善美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这里,“真”就是真理、真实。真理包括知识、技能等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规律,也就是人们平时讲的知识体系。真实指务实、实在、求实的精神和态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实话实说、实实在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虚假浮夸,反对追求虚名等等,就是对真实而言的。教育的一切内容、形式和行为,都应该体现一个“真”字。

“善”就是指善良、善意、富有爱心、同情心等,它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善”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深刻的概念,包括善待自我,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善”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人格倾向。因此,“善”应该是教育的一种人性追求和理想。“美”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判断的感受,是每一个人所追求、所向往的境界,也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有了美,个体才显得丰富、优秀,有了美,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快乐,有了美,社会才会和平、稳定,充满友谊和关爱。

狭义上看,“真、善、美”分别通过知识、道德和艺术三种不同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教学生求真、向善、唯美,换句话说,真善美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是否符合这个标准来衡量。

上一篇:体系工程师岗位职责下一篇:团员关系转出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