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梁恕俭老师的报告有感

2024-04-25

听梁恕俭老师的报告有感(共6篇)

篇1:听梁恕俭老师的报告有感

听梁恕俭老师的报告有感

今天上午,听《中国教师报》梁恕俭老师的报告《高效课堂与职业幸福》,震撼、激动萦绕于心,3个小时感觉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梁老师的报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教学实践,引经据典,有生活实例,有理论高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听了梁老师的报告,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对许多教育现象的深刻认识。那首自嘲诗“教学无大难,心硬有威严。讲义频频发,习题道道练,生勤自补拙,师挤胜巧干,再会扇踢站,排名必领先。”这岂止是自嘲,简直是中国教育现状的画像。“社会生存土壤决定一切”,如今“扇踢站”现象已经大为减少,然而,拖拉式书包的出现、撕书泄愤现象、李振村老师对作业的调侃、近视率的上升、学生体质的下降„„这一切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素质教育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许多地方的学生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梁老师这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我们这些小老师也看到了,网络上对教育的声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是,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谁也没高招,只要高考指挥棒在,就没有人不看重升学率,毕竟升入名牌大学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我认为,当前的教育弊端不完全在课业负担上,而在“一刀切”的管理体制上,高考一套试卷定终身的体制,教育领导部门一套评价学校的体制,学校一套评价老师的体制,上下关联,那老师也只能是“一碗水端平”——一个标准评价学生了,如果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思想,实现专家“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测评体制,也许教育的痼疾就不会这么多了。

二是梁老师不凡的成长经历。梁老师说,自己有三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放弃公职、每日一博、每课一诗,我比较了一下,单这三点我就与梁老师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能放弃公职成为“北漂一族”,没有“底气”与“才气”是不敢迈出这一步的。梁老师热爱读书、勤于写作的好习惯为他积蓄了巨大的能量,正所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多少个日夜的能量累积,多少次寻职觅路的煎熬,多少个搬来搬去的“小窝”„„“金子”终于发“光”了,凭着横溢的才华,痴迷的写作热情,梁老师成为《中国教师报》的一员,他寻找到了安栖的家,寻找到了展示的舞台,更寻找到了职业的幸福。

三是梁老师给高效课堂支的招很独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直接与知识对话,发动学生自学是高效课堂的最佳路径,这些理论让教师谈,人人都可说上一大箩筐。梁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言他人所未言,发别人所未发”、夹叙夹议的现身说法。梁老师说自己“备课就是写诗,有点另类”。在我看来,这恰恰是老师深度解读教材,不“惟教材”的表现。如果每一名教师都能像梁老师这样,用文学的底蕴来教中国的语言文字,语文“高耗低效”现象一定会消失。

不过我也想,梁师离开了课堂这是学生的损失,无法预计会有多少颗文学的种子因得不到启蒙而枯萎。话说回来“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梁师走进了基层,走向了广大教师,这也许更是中国教育的幸事,在他的高呼下,在他的引领下,可能会有更多的老师“把每个日子变成文字”,更多的老师会改变课堂,更多的学校会主动发展。

篇2:听梁恕俭老师的报告有感

12月27日上午,中国教师报记者梁恕俭、县教研室副主任李磊一行到倪邱中心校举行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的培训活动。

活动在倪邱中心校多媒体教室举行,不仅倪邱中心校全体教师参与了这项活动,同时还有来自马集中心校、六中各50名教师参加了此项活动培训。培训活动由梁恕俭主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他把各校推荐出来的共36位体验成员按照学校分成六个小组,按照竞赛的方式进行,整个活动进行热烈,做到了全员参与,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和体验,老师们更加明确了导学案的编制原则,编写内容与方法,明确了导学案的使用及要求。

此项活动的举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们探索教改之路指明了方向。(祝丽丽)

倪邱中心校举行2014白日中考誓师大会

3月5日下午三点,倪邱中心校全体九年级师生在教学楼前举行了2014白日中考誓师大会。大会分三个议程进行,首先由教师马中山和学生施文泰代表宣誓。他们的宣誓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接着,九年级全体教师面对学生宣誓,他们决定要与学生同甘共苦,决战中考,共创辉煌。而后再由全体学生宣读誓词,他们紧握拳头宣告中考倒计时进入100天,他们发誓:“奋斗一百天,让雄心与智慧在六月闪光!”宣誓声一浪高过一浪,会场气氛活跃热烈。

最后,由九年级年级主任段成仕对九年级学生的复习策略做了指导;再由业务校长许德文代表学校寄语全体毕业班师生,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高昂的斗志,找准目标,超越自我,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家长的厚望,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此次会议的举办,激起了九年级师生的热情,此次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备考氛围,激发了师生的备考热情。为火热六月,为2014倪邱中心学校中考的成功,谱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祝丽丽)

倪邱中心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交流会火热进行

近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交流会在倪邱中心校火热进行。

倪邱中心校全体党员通过多次交流与学习,自身查摆了各自的问题,纠正了自身不良习气,保持了党的先进心与纯洁性,做到了“两促进”“两不误”。

学校表示,教育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交流会仍将继续推向深入,努力建设倪邱中心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党组织。(祝丽丽)

倪邱中心校举行庆三八联谊会

3月6日下午,倪邱中了心校在一楼多媒体教师举行了庆三八联谊会。

参加本次大会的除了本校全体女教师还有校委会主要成员。会议先由李尚友校长致辞,接着是与会领导和女教师歌曲表演节目,歌曲有合唱、独唱以及朗诵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展示了大家的才艺,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会议圆满降下了帷幕。

篇3:听梁恕俭老师的报告有感

李叔同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他生于1880年, 卒于1941年。年轻时赴日本留过学, 归国后, 做过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编辑, 最后剃度为僧, 法号弘一, 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丰子恺先生回忆自己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的生活, “那时的学校, 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 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 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 音乐教师最有权威, 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李叔同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从他身上, 应该受到怎样的启示呢?在我看来, 最主要的有三点:

一、学习他知识渊博, 素养丰厚, 学高而为师

李叔同先生多才多艺, 融会贯通。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 他的油画为我国洋画界难得的佳作。他的诗词文章, 典雅秀丽。他的金石, 同字一样秀美。他的演剧, 是中国话剧的鼻祖。他又研究理学, 研究外国文……所以他虽然只教学生音乐、图画, 却有许多其他修养作背景, 使学生不得不崇敬他。所以他从不威胁学生, 而学生见他自生畏敬;从不严责学生, 而学生自会用功。正是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我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 老师要有一桶水, 但李叔同先生呢?他是有一井水。在李叔同先生面前, 我们任何一个做教师的, 包括曾经认为自己很有才华而沾沾自喜的, 还能自喜吗?能不汗颜吗?有的老师学科功底不厚, 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有的老师在本学科方面比较精通, 而在学科之外, 近乎盲人。有的确实取得一些成绩, 点。“不满是向上的阶梯”, 在师范上学的未来的老师们应该潜心学习, 以便厚积薄发;在岗的教师应不断充电,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 教师才能对学生具有永远的吸引力。这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学习他爱岗敬业, 教风严谨, 身正而为范

丰子恺先生这样描述他上李先生音乐课的情形:“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低着头, 红着脸, 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 琴盖开着, 谱表摆着, 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 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 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 (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 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 同学早已到齐) , 他站起身来, 深深地一鞠躬, 课就开始了。这样上课, 空气严肃得很。”

李叔同先生教的是音乐, 和现在一样, 常被学生认为是副科。那么许多老师不待学生不重视, 自己就先轻视自己了。备课不充分, 上课松松垮垮, 稀里糊涂。但李叔同先生不是这样。他敬爱自己的工作, 他认真地对待。他不仅不迟到, 反而提前进教室, 做好一切准备, 静等学生。他注重自己的服饰、形象, “温而厉”, 创设严肃的课堂环境。这里, 丰子恺先生写的是开课前的情况, 没有写李先生怎样传授知识, 但是, 窥一斑而知全豹, 被人所忽视的课前尚且这样严谨, 课上定然是精益求精了。我想, 在李叔同先生的课堂上, 多么喧嚣的心, 都会沉静下来。

反思我们自己, 许多老师掐着点进教室。而迟到对一些老师是家常便饭, 而一些老师经常带着酒气或神色困倦或衣冠不整或浓妆艳抹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上课的时候学生起立, 许多老师也不还礼……我们要求学生学风严谨, 不迟到不旷课, 尊敬老师, 这是非常正确的。但这也就意味着, 教师, 应该率先示范, 否则, 教师的说和做就执著, 深深影响了学生的习惯。

三、学习他教书又育人, 气度温和, 尊敬学生

李叔同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丰子恺先生对此记忆深刻。“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 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 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 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 等到下课后, 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 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 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上弹琴课时, 十个人为一组, 环立在琴旁, 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时候, 有一个同学放了一个屁, 没有声音, 却是很臭……李先生眉头一皱, 管自弹琴 (我想他一定屏息着) 。弹到后来, 亚莫尼亚气散光了, 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以后, 下课铃响了。李先生立起来一鞠躬, 表示散课。散课以后, 同学还未出门, 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 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 到门外去, 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 表示叫我们出去。”

这里的三件事, 除了第一件事和音乐学习尚有关联外, 其他的两件事都已超过了音乐本身。别在地板上吐痰, 别在人群中放屁, 事情是这样的小, 甚至让人好笑, 常常让许多为师者不屑一顾。但是李叔同管了, 说明什么?说明他不仅仅是在学术上培养学生, 更是从人格素养上培养学生, 他是真正地对国家民族负责。如果每一位教师心都这样细, 我们中华民族的素质能不提高吗?并且, 李叔同先生在教书育人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师道尊严, 他在要求学生时是那样的气度温和, 点到为止, 谦恭有礼, 充分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

篇4: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初为人师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着某种错觉,就是觉得专家大凡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因为热爱是事业开展的原动力,却不想并非每位专家都是一开始就有着饱满的热情以及过人的天赋的……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职业选择了我》以及《愧对初为人师》叙说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原来他也曾彷徨,也曾犯错,也曾惭愧……这让我也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当时的我满怀热情与自信投身到幼儿教育工作中,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动画片《小熊维尼》中的“跳跳虎”一样快乐与兴奋。可是好景不长,我的工作马上漏洞百出,而后经历了一些很不顺心的事情,刚刚工作的我,当时觉得是“沮丧之极”……现在看来,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后更让我明白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原来专家也会犯错也会彷徨,或者说曾经彷徨与挫折的人如今却可以成为一代教育专家,这期间有着多少的付出——爱心的付出、教育的思考、以及无休止的学习……我不觉有些惭愧……好在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还告诉我们“虽然你也许永远成不了‘家’”,“但是通过努力你却可以成为最好的你”,这样的良言我将铭记心中,并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第四篇小文章《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讲道: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道: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有幸的是我也有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李镇西老师说过爱孩子是教师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但我认为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更是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第五篇文章《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中,这样说道: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是比学生高人一等,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式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有感于李镇西老师对于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的精辟见解,我思考良久,想想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何等危险,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伤害那些纯真脆弱的孩子,又想想觉得自己的职业又是何等的光荣,因为渺小的你可以影响很多孩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老师久了,我们有时会很难免俗,好在李镇西老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当你的学生变得敬畏你,你就应该要提高警惕,重新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了……牢记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那我们的教育之路就会也走越宽……

篇5:学习何祥国老师的获奖案例有感

何老师在遵循转化“学困生”的“反复抓, 抓反复”规律的同时, 让情、理、法巧妙地融入到工作实践中, 成为“顽石开花”的利器。

有“情”, 爱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石。霍懋征老师的霍式教育理念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困生”更是这样, 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爱, 转化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甚至是无稽之谈。何老师对待“学困生”王祁同学, 表现出足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用心, 在遭遇“课中有随便讲话和一些违规行为”、“溜到沙坑玩沙子”等行为时, 仍然是不抛弃、不放弃;当她遇到学习“前滚翻”困难时, 何老师倾情帮助, 彰显大爱。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 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因此, 转变“学困生”要给他们打上爱的底色, 才能有操作技法的“锦上添花”, 否则, 只能是隔靴搔痒的“空中楼阁”。

有“理”, 理性是转化工作的法宝。愤怒从愚蠢开始, 以后悔而告终。学困生之所以“困”, 有时候不一定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落后, 还有行为和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教师失去耐心和理智, 很有可能会导致转化工作的前功尽弃、功亏一篑而半途而废, 甚至会产生师生敌对, 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何老师在面对王祁同学因违纪而和老师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等行为, 克制自己情绪, 力争做到:不瘟不火、不急不躁、不急于求成, 而是耐着性子, 采取有效办法来应对。何老师如此理性, 就像如来佛对待手掌上“跳舞”的孙悟空一样。

有“法”, 办法是登堂入室的金钥匙。面对心智不成熟的“学困生”, 我们在对待他们的有意和无意的“表演”时, 要揣摩他们的心理, 从容应对, 见招拆招。针对王祁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课堂肆无忌惮的行为时, 何老师采取了“教师协作, 同学帮助”的方法, 取得了她各科成绩提高、心情愉快的教育效果;何老师上室内引导课, 当遭遇“全班同学除王祁都站了起来”的窘境时, 采用了“冷处理”、“欲擒故纵”的教育方法, 使得她整节课表现非常好。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效的办法的确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金钥匙。

篇6:读《寻找做老师的感觉》有感

一、写作目的

金佩庆老师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所著《寻找做老师的感觉》一书是相当受人追捧的。我是一名大三的师范专业学生,今年九月我将要踏上实习岗位,明年我将正式成为一名教师。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做老师的启发和灵感。

二、摘要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本分,授业是基础,传道是根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艺术在于沟通和鼓励。另外,教师也要有创新意识,并且树立长远的培养目标。

三、关键字

沟通、鼓励、微创新、长远意识、帮管结合

四、正文

拿到《寻找做老师的感觉》一书,翻看一位经历了风雨历练而又善于冷静思索的教育专家的心语,我觉得获益匪浅。我即将成为一名教师,我有必要提前去酝酿和寻找做老师的感觉。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本分,授业是基础,传道是根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艺术在于沟通和鼓励。当教师走入学生的心灵,用和风细雨浇灌出美丽的花朵,世界也变得五彩斑斓。

因此,优秀的教师,往往善于沟通。沟通是教师的最基础专业能力,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最终是通过师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来完成。有时老师与学生尤其是个别后进生关系处理不好甚至冲突,有时班主任工作辛辛苦苦为孩子却得不到家长的积极配合等等,往往都与教师的沟通能力欠缺有关。有效的沟通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什么时候说,更在于听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想说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天只长给了我们一张嘴巴,却有两只耳朵的原因。

优秀的教师,也是善长鼓励的教师。王金战老师说过:优秀从何而来?要我说,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他就变成了差生;所以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即让学生反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差生就变成了优生。现在教育界都在提倡“赏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是要求给更多的学生受表扬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师的鼓励下能够成才。同时鼓励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不能拿同一标准来衡量,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一种自尊感,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成功感,教师也就达到了鼓励的目的。于是慢慢的,所谓的差生,也就戴上了“好生”的光环。

书中将教师的“学识魅力”定义为“核心技术”之一,我是极其赞同的。这一学识,主要指自己任教科目的知识掌握水平,以及与辅助教学的其它理论知识的储备。正如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只有通晓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选择并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掌握专业知识,教讲课才能灵活处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准确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回到正道上,才可能较自然地拓展教学资源。通晓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才可能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学,已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做一个学生所喜欢、家长所期望、自己所满意的优秀教师。

在这本书中,我也很欣赏其中的许多“微创新”。现如今“微格教学”、“慕课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比比皆是,在一些小学,甚至还出现了“微信批改作业”等更加新颖而又接地气的模式。由此可见,推进学校内部的微创新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与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之路。

因此我觉得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要是学生自身不具备这样的素质,那我们作为教师就努力去培养学生并使他们具备这样的素质,不然的话教师再操心费力也会是徒劳。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他经常会跟我聊起他在学校的种种事情。这次在读了金佩庆老师的书后,也结合了我父亲的教学经历,我也有了新的想法。在寻找做老师的感觉的时候,要是时刻保持以下这几种意识,定能事半功倍。

第一,教育要注意帮与管的意识相结合。帮与管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帮是以被帮者为主体的,我要帮助你,大主意得你拿,事情得你干。管就不一样了,管是以管理者为主体的,你得听我的,大主意我来拿,走向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标准,都由我来安排。可见,帮助者更倾向于替对方着想,而管理者更容易为自己着想。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新型教师,既要有帮的意识,又要有管的意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好比老丈人和女婿之间的关系。帮和管大不相同,教师却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还不能生硬结合,而要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这还不够,还要使二者分出主次关系。古人云:“相反者,实相成也。”优秀教师恰好善于在这看似矛盾的要求中找到某种和谐,而当老师的感觉就在这和谐中。

第二,教育要有长远意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在本质上与短期行为势不两立。可惜,现在事情并不如此。教师要求学生赶快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家长们则睁大眼睛盯着孩子的名次,考试分数几乎已经成了生产指标一类的东西。现在大家都在讲可持续发展,教育界的短期行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危险的敌人,搞短期行为的人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一个优秀的名副其实的教师,当然也很注意学生的眼前成绩。但是,他更注意学生的“后劲”和长远的发展空间。他明知道用强化训练的方式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他会尽量避免这样做,因为那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厌学,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他知道,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的抉择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精神境界。他也许会失去若干眼前利益,但是他真正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

上一篇:2010年以来透水事故案例讲解下一篇:读书后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