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孟老师励志报告有感

2024-04-14

听孟老师励志报告有感(共9篇)

篇1:听孟老师励志报告有感

听孟彩云教授报告心得

我们全体教师在实验小学礼堂聆听到了一场河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孟彩云女士精彩的主题为《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师德报告,整场报告,孟教授演讲的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使我享受到了一份精神营养大餐。印象最深的是,孟教授干净、圆润的腔调很令我震憾,不看其人,只听其声的话,觉得也就是二三十来岁的年龄。人很精神,很利落,说话没有一点的拖泥带水。

报告分为“尊师是世界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三个部分。孟教授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发人深省的故事,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新时期教师如何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师,技高为师,身正为师。在三个小时的报告中,孟教授真知灼见的演讲,激情澎湃,既贴近教育实际,又靠近时代前沿,唤起了我们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全体教师的共鸣和热烈的掌声。在演讲的过程中,孟教授还引用了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大量录像,从而说明教师掌握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新时期师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听到孟教授举出这样一个数字的时候:中国青少年有2亿7千万左右,美国总人口才2亿5千万左右,中国教师有1千5百万,要培养2亿7千万左右的孩子,现在培养的是祖国的明天,十多年后即是祖国的中坚力量,您说我们不加强责任感行吗?没有使命感(事业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会怎样呢?紧迫呀!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德高、学高、技高、身正。并分别一一展开来进行详细细致的进一步说明„„

接着又针对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对我们教师做了进一

步的形象设计。语言:标准,讲普通话;态度要和蔼——委婉;格调要高雅——言为心声(做到吐字清晰、风趣幽默)。感情的全部表达=7% 言词+38%声调+55%面部表情,孟教授一一做对比示范,气氛即严谨又活跃,生动地全释了教师态势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也要注意谨言慎行,孩子是爱模仿的、并且无论对错,孩子们都具有那种放大效应。

最后又针对班主任,说明了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的优良人品,是吸引学生最根本的原因。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一切都缘于对事业的热爱!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清楚明白了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是:亦师亦友、因材施教、童心未泯、教学相长„„,严格要求学生时应该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严而有爱。

篇2:听孟老师励志报告有感

哈尔脑初中八年1班李海月

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爱和奉献,把爱和奉献当作享受,永远都会生活的很快乐。有一种爱,是世间最无私的爱;有一种付出,是世间最真诚的付出;有一种关怀,是世界上最永远的关怀,这便是父母给予我们的一切。

我的父亲和别人的父亲一样是一个平凡不过的农民,可他却给予了我和别人父亲不一样的爱。记得自己小学的时候不愿去上学,爸爸去送我,可我当时还是不喜欢上学,渐渐地自己长大了,想着好好学习了,可已经晚了,每次跟爸爸顶嘴,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就和吃了“炸弹”似的,马上就炸了,可事后自己想想,我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想去跟爸爸说声对不起,可却说不出口。

通过今天开展的感恩励志报告会,让我们父女之间的亲情牢牢地锁在了一起,让我们有什么话可以说,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又可以大声说了。今天是我通过这个活动而且是在自己长大之后第一次拉住父亲的手。当拉起手的那一刻起,我的眼泪就忍不住的又掉了下来,父亲的手,因为干活变得那么粗糙,当我跪在爸爸怀里的时候,听到爸爸的心跳,流着眼泪,我想:爸爸等这一刻已经等了十多年了吧,可我又不好意思跟爸爸说声:“我爱你!”只抱在爸爸的怀里哭,这是我第一次听着爸爸的心跳,握着爸爸的手,抱在爸爸的怀里,跟爸爸大声地说:“爸爸,我爱你,永远爱你!”

感恩,是一盏明灯,它温暖了心田,照亮了人间,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亲,把我带到这个世界,还有的班主任老师,是您一次次鼓励着我,为我费心,让我在学习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

篇3:听孟老师励志报告有感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金融信贷模式, 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一模式为许多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 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农户、个体经营者、中、小、微型企业等[1]。但作为新兴的金融体系, 小额贷款的发展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各项法规、制度不健全, 管理系统松散等问题日益严峻, 特别是小额贷款公司财务方面的风险, 不仅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一定的冲击, 还给公司本身以及客户造成巨大的风险。

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一) 公司融资问题导致的财务风险

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缴纳的资金, 捐赠的资金和不超过两个金融银行业机构的资金, 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共存款[2]。在目前这种只贷不存的模式下, 无论公司的哪种资金来源渠道出现问题, 都会使小额贷款公司面临融资的难题。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 又不能吸纳公众存款, 一旦公司的资金用完, 就会与社会的激烈竞争及本身的健康发展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 这就无形的加大了公司风险。

(二) 借贷者信用问题导致的财务风险

为了吸引客户, 许多小额贷款公司采用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方式。而采用这种方式, 客户本身的信用问题就成为造成财务风险的关键。我国对金融体系的管理还不完善, 缺乏相应的制约手段, 许多客户的详细资料无法查询, 一旦客户因为某些原因违约, 就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 公司的运营问题导致的财务风险

在我国, 小额贷款公司属于新兴产业, 公司的管理制度跟不上, 公司内部体系不完备。目前, 许多小额贷款公司的财务软件只是大众企业使用的软件, 并没有根据本公司的状况而设置专业的数据系统, 容易造成资料的泄露, 而且许多企业内部员工的专业技能不合格, 人工操作的业务统计方式很容易出现失误, 严重者会造成客户之间资料的混乱, 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

(四) 对外投资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 许多小额贷款公司在对外投资时对投资环境了解不清, 盲目投资, 对投资对象能否带来收益并无把握, 导致对外投资收益小, 甚至收不回来的现象, 这就会造成公司的财务风险。

(五) 税收政策方面的所涉及的财务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对经济所做的贡献与其税收待遇不成正比, 因小贷公司所有的资金均来自于股东的自有资金, 对这部分资金的成本无法计算扣除, 有可能导致税赋高于其他的行业。重庆市自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对设在西部地区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 且其当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企业, 经企业申请, 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 可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现阶段小贷公司正享受此优惠政策, 但因小贷公司并无真正的金融机构身份, 会存在很多的潜在的涉税风险, 从而对公司的整体发展带来风险。

三、小额贷款公司化解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 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

小额贷款公司应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向银行贷款。向银行贷款是许多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 公司可以加大与银行的合作力度, 银行可以加大投资, 使其渡过难关。二是向股东定向借款。此前, 股东被禁止增资, 目前股东只需向工商局进行报备就可以增资, 虽然还有一些限制, 但这是扩大公司融资的一条有效渠道。三是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拆借。小额贷款公司之间可以进行资金拆借, 互相帮助, 促进共同发展。四是信贷资产转让。信贷资产转让是指金融机构之间, 根据协议转让其经营内的、合规、自主发放的尚未到期的信贷资产融资业务。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水平, 提高融资能力。

(二) 提高公司运营能力

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运营控制机制,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从公司内部入手, 加强管理, 制定符合本公司贷款要求的具体工作流程, 提高公司运营效率, 避免公司本身的运营问题带来的风险。在公司内部, 要杜绝人情借款, 建立完善的内部责任体系, 要使每个员工明确责权, 并承担具体的风险。还要建立严格的资料登记与管理制度, 每个员工要对自己负责的贷款进行细致的记录。

(三) 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小额贷款公司要注重企业内部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公司要吸收大量专业的金融人才, 公司员工要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其次管理人员要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 能快速的察觉到金融市场的变动, 强化风险教育, 提高经营水平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使公司在纷繁多变的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最后公司要有良好的氛围, 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使员工熟练掌握必备的技能。

(四) 完善防范风险的法律体制和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防范不仅要从公司本身做起, 还应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查力度, 避免制度层次造成的风险。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监管非常薄弱, 在《贷款通则》《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里也没有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条例[3]。因此要在国家层面确定立法, 从法律上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严格、全面的监管。政府, 如果可能, 可给予小额贷款公司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身份, 这样可以明了各种税收政策, 减少企业的涉税风险。

(五) 加强对客户的信息调查, 严格对外投资

客户的还款能力是小额贷款公司财务风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渴望贷款的客户, 公司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调查, 了解其基本信息, 要对客户现有的资产进行评估, 并进行专门的审核, 要确保调查信息的准确性。此外, 小额贷款公司要严格对外进行投资, 投资前要对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调查, 明确其市场潜力, 观察其发展前景, 对于好的投资项目要果断出击, 以便获取更大收益。所以, 要加强调查, 确保投资的正确性。

四、结论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新生事物, 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与空间。在解决我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问题方面是一个很好地尝试, 它能够吸收大量社会资本, 也可以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但目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在许多方面面临许多问题, 国家应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持, 完善监管机制与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4]。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引导, 规范其经营模式, 最终使小额贷款公司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晓彤, 杨行翀.浙江小额贷款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1) :83-84.

[2]汪玉妃.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3.

[3]黄晓梅.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企业经济.2012. (11) :163-166.

篇4: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初为人师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着某种错觉,就是觉得专家大凡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因为热爱是事业开展的原动力,却不想并非每位专家都是一开始就有着饱满的热情以及过人的天赋的……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职业选择了我》以及《愧对初为人师》叙说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原来他也曾彷徨,也曾犯错,也曾惭愧……这让我也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当时的我满怀热情与自信投身到幼儿教育工作中,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动画片《小熊维尼》中的“跳跳虎”一样快乐与兴奋。可是好景不长,我的工作马上漏洞百出,而后经历了一些很不顺心的事情,刚刚工作的我,当时觉得是“沮丧之极”……现在看来,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后更让我明白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原来专家也会犯错也会彷徨,或者说曾经彷徨与挫折的人如今却可以成为一代教育专家,这期间有着多少的付出——爱心的付出、教育的思考、以及无休止的学习……我不觉有些惭愧……好在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还告诉我们“虽然你也许永远成不了‘家’”,“但是通过努力你却可以成为最好的你”,这样的良言我将铭记心中,并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第四篇小文章《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讲道: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道: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有幸的是我也有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李镇西老师说过爱孩子是教师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但我认为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更是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第五篇文章《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中,这样说道: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是比学生高人一等,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式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有感于李镇西老师对于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的精辟见解,我思考良久,想想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何等危险,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伤害那些纯真脆弱的孩子,又想想觉得自己的职业又是何等的光荣,因为渺小的你可以影响很多孩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老师久了,我们有时会很难免俗,好在李镇西老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当你的学生变得敬畏你,你就应该要提高警惕,重新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了……牢记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那我们的教育之路就会也走越宽……

篇5:张绪坤感恩励志报告有感

10月26日上午,著名心理学教授张绪坤老师来我们学校作报告。他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深入人心;第一是我们要敬爱父母和老师;第二是我们对待学习所应该持有的态度;第三是我们作为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关于敬爱父母和老师这一方面,张老师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催眠方法来讲演。他的催眠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异常安静的世界,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那个部分。那一刻,我想到了小时候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想到了爸爸和妈妈年老时,两鬓斑白的情景;想到了我平时怎样无知地拒绝父母对我的爱;想到了怎样厌烦父母那一声声的唠叨,殊不知那一声声的唠叨里面包含着怎样情深意重的爱。我还想到了在学校里老师也对我们付出了极深的父爱和母爱。平时在老师表扬我们的时候,我们会爱老师;可是在老师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却会讨厌他们。殊不知不管是老师的表扬还是批评,都是老师对我们的鼓励、期待和爱护。

关于我们对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这一方面,张老师让我找回了自信。态度决定一切,自信的态度就是一把通往成功的钥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信需要我们每天通过所做的点滴小事积累而成。

关于我们做人要具备哪些品质这一方面,张老师让我们记住了四点;第一,要博爱;第二,要大孝;第三,要有知识;第四,要马上行动。

篇6:听新安龙励志报告有感文章

“人生经典四问”在我眼中已有一个新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是啊,前天晚上安龙老师演讲开始便以这个话题开了场,虽说只是开演辞,但我觉得十分有道理,非常有理解的价值。第一问:“这是哪?”第二问:“我是谁?”第三问:“我该做什么?”第四问:“我该怎么做?”我想这四个简单的问题也许我这辈子不会忘记,这也是安龙老师在讲台上的价值所在吧。当我看到了这简单的四问后。在加上安龙老师的举例,我也对此有所感悟。

人生,也就这样,不长不短,有的人觉得长,有的人觉得短。可只有肯拼搏、肯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而有的人却草率的过完了这辈子。这四问,恰好能在你短暂的人生中时时刻刻提醒你,警示你,让你拼,让你搏,让你为了自己的梦,勇往直前!我个人觉得这四问非常有用,当你在人生的低谷或者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也许这样的扪心自问会挽救你。当你为了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在拼搏和奋斗时,乏味的时间会给你一个苦闷的时段,也许那时的你会选择放弃,放弃自己曾有的努力。当你学会了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它也许会鼓励你咬咬牙坚持过去,它会告诉你,在这个时期的你应该怎样的去拼,怎样才能让你走上人生的顶峰。

也许我现在所理解的只是片面,但我一定会带着它们越走越远,慢慢去挖掘它更多的寓意。以上是我关于人生经典四问的感悟,希望大家都能带着这样的四个问题走上精彩的人生之路。

高三(22)班

毅 2014年10月12日

我要逆袭

——听安龙老师励志报告有感

人的一生有许多个转折点,我想对我的人生来说昨天晚上那一场演讲应该算是一个吧!在那之前,我从未对我的人生有过什么规划,只知道自己应该好好读书,将来考一个好的大学。是他让我懂得了不论多差你都可以成功。

没有尝试过的东西永远不要说不可能,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潜能有多大,永远无法知晓自己的底线是什么。那棵结一万三千颗果实的西红柿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相信如果不是它做到了,我们根本不会相信一棵西红柿能结那么多果子。树犹如此,更何况人呢?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现在只不过是在经历过渡期。一个高考算什么,它一定会被我们踩在脚下,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踏脚石。而我们也能实现凌云壮志,俯看百味人生。

我们看到的永远是神童的正面,永远无法看到他背后所付出的血和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你想要战胜高考,那就在打败它之前几千几万次的打败它的替身——考试。只有这样,你才能在高考之时笑傲群雄,独领风骚。因此我们应当做大量的练习,反复的练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这次逆袭,达到金字塔尖。

高三(22)班

张金宝 2014年10月14日

再不疯狂,我就老了

——听安龙老师报告感悟

10月11日,全军励志第一人新安龙老师来我校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期间,他还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奋斗历程和人生目标,让我们学会了许多让自己进步的方法,令我们启发和深受鼓舞。

在演讲的过程中,安龙老师赠送了许多富含人生哲理的话,如:“人生没有失败,只有暂时不成功。”,还有“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话语用字平凡,却折射出生命中的伟大,文字普通,却饱含了谆谆教诲。听到这两句话,我如梦初醒,开始学习思考,开始规划高考目标,开始反思自己的是与非,开始想怎样努力才能实现目标,最后,终于被安龙老师给的一个词点醒:大量行动。

是啊!从高一到高三,有多少时间我本可以学习可实际上却浪费掉了?有多少次我本可以坐在教室里奋斗,可我却去了网吧打游戏?想到这些,我内心一阵剧痛,过后,我醒悟了:游戏里的什么都是浮云,就算现在不玩,以后老了、退休了还可以接着玩。可是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考大学,等到以后老了就没有机会了,时光不重来,所以我懂了,不能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趁现在还有时间,抓紧机会学习,争取让自己的十八岁不留下遗憾!安龙老师走了,留下的话语却掷地有声,时时激励我向前迈步„„

篇7:听于漪老师报告有感

在会议室里,观看了于漪老师的电视录像,聆听了关于于漪老师的报告,会后又去读了一些关于于漪老师的学习资料,如沐春风,沁入心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原来还可以这样做教师,教师还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界,普通教师通过努力照样成为教育家„„。“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她说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用现在的话就是德才兼备,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于漪老师认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要能够清醒的自我认识,首先要虚怀若谷。

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理论上模糊,事业上一定马虎,工作中九惠事倍功半。所以要广泛地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学习名家的教育理论等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那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不足。

“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老师心中两把尺:一把尺去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去量自己的短处。”用一把尺子不断量自己的不足。像于漪老师每次课前都认真备课,专研教学,研究学生,把上课的每句话背出来,然后再口语化。即使这样,在每次上完课后,她总是觉得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充满了缺陷和不足。于漪老师就写下教后感,记下学生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课后再继续深入研究和专研。正如老师所说的“我教了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作为教师就要严谨治学。

三、立足本质,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得要把他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要想到:他们是孩子,拥有犯错误的权利;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四、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我们应当学习于漪老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

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学生我们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五、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

通过学习于教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学习于漪老师的事迹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是我对一名优秀教师的理解,做像于老师那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教师岗位——特定的育人理念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是育人的载体,育人是教书的目的。

篇8:听孟老师励志报告有感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研究

氯离子在钢筋与混凝土界面的富集往往会导致钢筋腐蚀, 关于氯离子引起钢筋锈蚀的原因, 看法尚不统一, 目前有三种理论: (1) 氧化膜理论。氯离子比其它离子更容易穿透氧化膜。 (2) 吸附理论。氯离子吸附于钢筋表面, 促进金属离子的水化, 因而使金属容易溶解。 (3) 过渡络合物理论。氯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争夺腐蚀产生的铁离子, 形成氯化铁络合物, 氯化铁自阳极扩散从而破坏钝化膜, 使腐蚀继续进行。氯离子引起的钢筋腐蚀有下列两种情况:一是混凝土内部的氯离子引起的钢筋腐蚀 (如混凝土各组分中带入的氯离子) ;二是从外界环境中渗透进入混凝土内部的氯离子引起的钢筋腐蚀 (如道路除冰盐、地下水、海水等的氯离子进入混凝土内部引起钢筋腐蚀) 。

1 石粉掺量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试验采用快速氯离子渗透的试验方法, 通过测量混凝土的电导, 反映出透过混凝土的氯离子量, 并计算出混凝土的氯扩散系数, 以此评价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本组试验所用石粉的比表面积为899m2/kg (以下未作特殊说明的均采用此比表面积) 。试验结果见表1, 石粉掺量对不同龄期氯扩散系数的影响见图1。

由表1及图1所示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掺入石灰石粉后, 混凝土28d、56d的氯扩散系数均明显增大, 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降低, 氯扩散系数随石粉掺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 在混凝土中掺加石粉对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不利, 其掺量越大, 这种不利影响越大。究其原因, 可以认为与混凝土中形成的Friedel盐有关 (简称F盐) 。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并不都对混凝土带来不利影响, 硬化混凝土中的氯离子, 由于其浓度、水灰比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部分与水泥中的3Ca O·Al2O3反应生成不溶的F盐[1]。由于F盐形成而固化的氯离子大约为水泥量的1.0%强, 被F盐固化的氯离子对钢筋锈蚀 (破坏钝化膜) 无直接关系。由力学性能试验可知, 石粉能与水泥熟料中的铝酸三钙C3A反应生成碳铝酸钙或碱式碳酸钙。由于石粉消耗了部分C3A, 因而降低了C3A结合氯离子的能力, 故掺入石粉后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降低。同时, 由于石灰石粉等量取代水泥, 降低了水泥含量, C3A的含量也因此降低, 对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也带来不利影响。由此前研究的石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可知, 石粉在一定掺量范围内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但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却没有因为石粉的掺入而提高, 由此可知, 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并不与其强度成正比。

由试验结果还可以看出, 各组混凝土56d的氯扩散系数显然比28d的低, 即随着龄期的增长, 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增强。这是因为水化时间越长, 水泥的水化越充分, 水化产物越多, 混凝土越来越密实。同时, 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得到优化, 大部分孔隙减小为小尺寸的孔隙, 成为不连通的孔隙, 所以氯离子渗透性降低。Nernst-Plank方程的计算结果也表明, 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强[2]。

2 引气剂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孔是混凝土微观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凝土中的总孔隙率及各种孔径的分布对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极大。本试验探讨引气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2, 掺与不掺引气剂混凝土不同龄期氯扩散系数的比较见图2。

由表2及图2不难看出, 掺入引气剂后, 无论空白混凝土还是掺入石粉的混凝土, 在不同的龄期, 氯扩散系数均明显降低, 掺入引气剂大大改善了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与其毛细管孔隙有关, 孔隙是影响氯离子扩散与渗透的重要因素, 研究证明[3], 氯离子在大孔的扩散、渗透比小孔容易得多。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引气剂, 不但能在混凝土中形成大量气孔, 而且引入的多是小于200μm的小孔, 微小气孔切断了毛细管的通路, 使氯渗透到混凝土内的通道增长, 大大降低了毛细作用而提高了抗渗性。但并不是引气剂掺量越大, 混凝土的氯扩散系数越小。由表2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 对混凝土的抗氯渗透性来说, 引气剂的最佳掺量为0.3‰, 低于或高于这个值, 混凝土的氯扩散系数均增大。由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可知, 掺入引气剂后混凝土的强度会降低, 而引气剂在适当掺量下却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氯渗透能力, 由此也说明了混凝土的抗氯渗透性并不与强度成正比。比较图2a和图2b可知, 随着龄期的增长, 混凝土的氯扩散系数减小, 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增强。

3 石粉与其他矿物掺合料复掺对混凝土抗氯渗透性的影响

考虑到单掺石粉对混凝土的抗氯渗透性不利, 进行了石粉与其它矿物掺合料复掺配制混凝土的试验, 力求通过石粉与其它矿物掺合料的复合效应来改善混凝土的抗氯渗透性, 所采用的矿物掺合料为钛矿渣。根据实验所示的结果可知:石粉与钛渣复掺对混凝土的抗氯渗透性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各龄期氯扩散系数较单掺石粉的D组均有所升高, 但提高幅度不大。氯扩散系数随钛渣掺量的增大而减小, 即钛矿渣掺量增大, 混凝土抗氯渗透性提高。钛矿渣的活性组分含量低, 活性较差, 所发生的火山灰反应有限, 再加之与活性很差的石粉复合掺入, 使水泥用量大幅减少, 整个体系的水化速度减慢, 水化生成物减少, 混凝土的密实性则相对降低, 因此, 混凝土抗渗性减弱, 氯扩散系数相应提高。

4 水胶比及石粉细度对混凝土抗氯渗透性的影响

试验采用了两个水胶比, 以比较不同水胶比对混凝土氯扩散系数的影响;采用了三种不同细度的石灰石粉, 以研究石粉细度对混凝土氯扩散系数的影响。每组石灰石粉的掺量均为10%,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 水胶比越低, 氯扩散系数越小, 混凝土的抗氯渗透能力越强。一般来说, 水胶比越大, 混凝土内多余水分的蒸发留下的气孔越多, 严重的有可能因泌水而形成渗透通道, 所以水胶比大的混凝土的抗氯渗透能力差。反之, 水胶比减小, 使混凝土的孔隙细化, 总孔隙率降低, 混凝土的密实性提高, 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氯渗透性。石粉细度的大小对氯扩散系数的影响不大。这可能是因为石灰石粉活性很低, 主要起填充作用所致。增大石粉的细度对其活性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 对水化产物的构成、混凝土的密实性影响不大。因此石粉细度改变对混凝土抗氯渗透性影响不明显。

5 结语

石粉对混凝土的抗Cl-渗透性不利, 其掺量越大, Cl-的扩散系数越大。掺入引气剂对混凝土的抗Cl-渗透性有极大改善。在石粉混凝土中复掺钛渣对混凝土抗Cl-渗透性不利。水胶比越小、龄期越长, 混凝土抗Cl-渗透能力越好。石粉细度对混凝土的抗Cl-渗透性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S.Diamond.A study of a new liquid phase to obtain low-energy cement[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86, 16 (1) :97-104.

[2] (匈牙利) H.索默, 著.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M].冯乃谦, 丁建彤.等, 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篇9:有感于“老师,请别再抱怨”

一、“讲”与“懂”

从逻辑上讲,“懂”是“会”的必要条件,“会”是“对”的必要条件,那么,“讲”是“懂”的什么条件?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先看一个教学案例.在向量习题课,备课组编制了这样一道题.

问题1:“设点O是△ABC的三边中垂线的交点(如图1),且AC2-2AC+AB2=0,则·的取值范围是 .”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自主探究.下面就“同题异构”的不同处理加以分析.

1.教师甲执行“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找学生A到办公室培训,A哪里能瞬间反应过来,一时间不知所措,于是教师就把自己的做法讲给学生,然后让学生A到课堂上讲:

因为OH⊥BC,所以·=0,于是·=(+)=·,又因=-,=(+),所以·=(-)*.由AC2-2AC+AB2=0得,AB2=2AC-AC2,代入*式,得·=AC2-AC,因AB2>0,解得AC∈(0,2),从而解得·∈[-,2).

点评:这样的“讲”是“懂”的什么条件?能有几位听得懂?不要说其他同学云里雾里,就说学生A,也只是个教师的“传话筒”,自己都没搞明白,何以说服别人?效果可想而知,更经不起“是怎么想到的?”的质问.

2.教师乙改善了处理方式.他在讲解之前提出4个问题:①与在上的投影相同吗?②因为O是外心,H为BC中点,所以OH与BC是什么关系?③为什么选择,为基底?④怎么想到求AC取值范围的?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顺利,懂的人数明显增多.

点评:和教师甲比较,教师乙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奔着“懂”字设计的.通过问题①引导学生将·转化为·;通过问题②引导学生将与分解;通过问题③引导学生获得基底,的表达式;通过问题④引导学生从条件AC2-2AC+AB2=0获得AC的取值范围,可谓一步一个脚印.遗憾的是,这些问题都是教师提出的,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设计这4个问题”.

3.教师丙是基于解题信息原理设计的.他要学生从题目条件中挖掘信息资源,讨论后,小组提供的信息是:①因为点O是外心,连结O与BC中点H,OH⊥BC,有·=0;②因为+=,所以·=·;③因为H是BC中点,所以=;④基于AC2-2AC+AB2=0的结构,想到用,表示,;⑤再由AB2>0确定AC的取值范围,最后求出·的取值范围.

点评:信息挖掘的过程,既是寻找解题突破口的过程,也是梳理解题算法的过程.新课标将“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列为数学课程目标,显然,教师丙关注了这一目标,并将课堂话语权交给了学生,这无疑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至此,即便教师不讲,学生也能通过合作解决这一问题.你说“讲”是“懂”的什么条件?

4.教师丁又有自己的做法.他让学生揣摩命题者心理.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提出问题:①在外心上做文章,目的何在呢?外心和中点有紧密联系,难道想在中线上找事?②中线向量与对应边的向量之积其实就是对角线向量之积,难道想用AB,AC两边对应的向量表示?③给出AC2-2AC+AB2=0有什么价值呢?经历这样一连串发问,学生逐渐意识到命题意图,当回过头审视的时候,感觉命题者的出发点就在于此.

下面是两位同学对命题心理的大胆揣测:

第一位同学:“我想设计一个求-类问题,一来想在转化上做文章.给一个条件AC2-2AC+AB2=0有两方面作用:明线——化二元AC,AB为一元AC,暗线——利用AB2>0求AC的取值范围;二来想在结构(+)(-)上做文章.因=,且与在上的投影相同,将求·变为求·.这样,一道向量题就新鲜出炉了.”

第二位同学:“本想在重心上做文章,‘设点G是△ABC的重心,且AC2-2AC+AB2=0,则·的取值范围是 .发现目标太显然,所以增加点隐蔽性,就改为‘外心吧.”

点评:如果说懂得解法是“懂题”,那么,揣测命题心理就是“懂你”,能够与命题者对话,并产生心理共鸣,对于把握问题本质是非常关键的,无论学生揣测得对与不对,至少学生有他自己的认知思考,这种习惯养成对于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非常关键.

反思:同一问题,教师不同,处理方式不同,说明了他们对“讲”与“懂”的关系理解程度不同.教师甲让学生A做“传话筒”,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这样的课堂不还给学生也罢,抱怨学生没有理由;教师乙通过提问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前行,虽然比教师甲有所进步,但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大胆放手,即使学生不懂,也不该抱怨什么,因为目标在“懂”而未能真懂;教师丙比教师乙放得开,显示了教师丙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取得的效果显然优于前者,学生既已达到预定目标,教师这时只有赞赏的份,哪还有抱怨;更可贵的是,教师丁让学生揣摩命题者意图,这是解题教学的更高境界,是在玩味数学,欣赏数学,与命题者进行心灵对话是一种享受,也许学生想的比命题者想的还多,那便有利于优化的思维,正应了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改革十五诫》中阐明的观点“数学教学不应只是提‘算法多样化,但却完全不提‘必要的优化”.思维从收敛转向发散,发散后再优化,就能融会贯通.endprint

至此,你认为“讲”是“懂”的什么条件?基于以上案例分析,笔者认为,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讲”,要考虑“when, where, who, how”,将课堂还给学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教师讲的,理直气壮地讲,不过,教师的“讲”,要有启发性,示范性,针对性,联系性,适切性.不仅是方法、思想,还有问题结构,命题智慧,等等.通过示范,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不光是一个解题者,还是鉴赏者,开发者,研究者,思想者.鉴于此,笔者坦言,一个解题教学优秀的教师,在其他课型的教学上,也是优秀的,因为他总是那么关注主体,那么适切!

二、“懂”与“会”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懂”是知道,了解;“会”是什么意思?理解,领悟.那么,“懂”是“会”的什么条件?笔者认为,“懂”是“会”的必要条件,“懂”是“会”的一种可能性,学生听懂了,那说明他可以接受,但仍然会“游离”在门外,跨不进“会”的门槛.这好比跳水,光看人家动作娴熟,轻灵一跳,顺利完成,若摊到自己,真的是那回事吗?当有“必须成功”的压力存在,难道就不自乱方寸?依笔者见,“懂”与“会”之间远隔“万水千山”,就像玄奘“梦想取经”和“取经归来”,中间经历重重磨难,认为唾手可得而异想天开的“穿越”,是逃避现实.要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处理好“懂”与“会”的关系,师生都要下一番苦功夫.

从集合论观点分析(如图2),“会”是“懂”的一个子集,“会”关于“懂”的补集就是“懂而不会”,补集的成分越大,“会”的成色越差,也是我们教师最为担忧的,研究“懂而不会”现象,一线教师有优势,也有责任.

问题2:在△OAB中,OA=3,OB=4,AB=5, P是OA中点,M,N分别是AB,OB上的动点,求△PMN周长的最小值.在初中,学生曾见过类似的问题.

问题3:如图3,∠AOB=45°,P是∠AOB内一点,PO=10,Q,R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求△PQR周长的最小值.

对于这一问题,只要作出点P关于直线OA,OB两个对称点P1,P2,线段P1P2长就是△PQR周长的最小值.要想求P1P2长不难,因为∠P1OP2=90°,利用勾股定理求得周长的最小值为10.

而对于问题2,不知∠OBA具体值怎么办呢?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三角形置入直角坐标系中,先代数化;或利用二倍角公式及余弦定理.这样的一道题放在高二,应该不难求解,然而,错误率竟过半.鉴于此,教师进行访谈.

先访谈犯错同学.

师:初中曾见过类似的问题吗?

生1:想不起来.

师:是否见过问题4?如图4,在定直线l上求作一点P,使P到两定点M,N距离之和最小?

生2:见过,在初中处理过这样的问题.

后访谈答对同学.

师:曾见过类似问题吗?

生3:见过,在初中.

看来,初中基础对于高中阶段学习影响很大.真正拥有初中解题经验的学生,马上会意识到“对称”,于是通过作图找到两个对称点,求出两点间距离即为周长的最小值.

访谈之后笔者思考,即便对问题3没有印象,但对于问题4不会没有印象吧,这可是具有物理背景的“镜面反射”问题,人人皆知,为什么学生不能借助问题4的方法处理问题2呢?进一步交流发现,学生虽懂得问题4,但没有真正领会“化曲为直”的思想,也就是在求多边形周长最值的时候,想不到将封闭“图形”打开.

在初中,教师如能系统理解这一类问题及其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就会高度关注问题4的教学.借助几何画板,拖动图5中点P,学生就会发现,虽然点P在直线l上移动,M,N两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不变,利用这一性质,我们就能将PM转移到PM′,随着动点P的移动,学生会直观地发现折线M′PN不断变化,最小值出现在三点一线之时.

在变化中寻找不变性,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我们经常提问学生:“懂了吗?”“懂了!”“会了?”“会了!”甚至有学生认为,后面一问多余,在他们看来“‘懂就等于‘会”,这其实还是教师观念造成的.

点评:教师引领,不是拖着学生向前走,要善于驻足,等待“后面梯队”,“驻足”不是沉默,无声无息地等待,而是启发“先头部队”做有意义的事,比如一对一帮扶,进一步思考,变式拓展,对比辨析等.下面对问题4和问题2作以辨析.

问题4中已知“两个定点,一个定直线”,要解决的问题“线段和最小”,实质可转化为“三角形周长最小值”问题(因为两个定点距离是确定的).问题2中已知“一个定点,两条定直线”,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三角形周长最小值”问题.这里,不变因素是“对称点”,思想方法是“化曲为直”,遵循原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通过对比辨析,我们获得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这种看似技巧而不是技巧的原理是解决问题的“经验模块”.

三、“会”与“对”

“懂”偏向于“方法、技能”,“会”偏向于“思想、意识”;“懂”起步于“了解”,“会”趋向于“贯通”;“懂” 意味着 “有望”,“会”饱含着“希望”.但要把希望变成成功的现实,还要关注“会”与“对”.“会”又是“对”的必要条件.

我们经常问学生:“这样的题你会做吗?”“会!”可做出来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或丢掉点什么,或数据处理不当.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自问:“会了为什么做不对?”这种非常普遍的“会而不对”现象时常困扰着一线教师.

目前,高考命题更多关注基础(基础题过半),甚至出现相当数量的送分题,只要学生做到“会且对”,拿一百多分不算难事.然而阅卷发现,前6题就开始出错,“心算失误”.如求“1+2+3+…+(n-1)”,有人就把最前面的1搬到最后,与n-1合并为n,变为求“2+3+…+n”,根据求和公式解得Sn=.出现这种现象,难道是因为不会?不是,会了,却心算失误,这是应试心理问题.endprint

为了赶时间,紧张答题演变为慌张答题,觉得稍微简单就口算,忙中出错.若稍加留意,你会发现调整后的数列已不再是等差数列,因为原数列变成“2,3,4,…,n-3,n-2,n”,再当成等差数列处理,岂有不错之理?像这样心算失误并不孤立.

再看数学卷7~12题,相比前6题,错误率明显攀升,是不是学生不会呢?不全是,很多是忽视细节所致.如“已知O为△ABC的外心,若5+12-13=0,则C= .”学生从“外心”及系数特征找到了解题突破口,移项(移-13到右边)再平方,得到了·=0,于是由圆心角∠AOB=90°,得∠C=45°.问题出在哪里?学生作图(如图6)误导,以为外心在三角形内部,根据“同弧所对圆周角度数是圆心角度数的一半”得∠C=45°,其实学生忽视了13=5+12,原来∠C=135°.

点评:把会做的题做对,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学生少出错,务必要培养学生解题反思的习惯,把“思维策略”和“注意事项”结合起来,关注细节,关注易错点,避开“陷阱”,才能实现“会而且对”.再看数学卷15~17题,考查双基、重点,命题出发点是让学生在这里得到基础分,但事与愿违,往往错误率比想象的高,“会而不对”形势严峻.鉴于此,笔者认为,抓住数学试卷的15~17题,开展“会而不对”的研究.

感言:教室是学生犯错的地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必须经历该有的经历,品尝从失败走向成功的酸甜苦辣,品味学习的痛苦与快乐,历练心智.没有谁可以剥夺学生这种必要的体验,教师更没有必要抱怨学生.事出都有因,认真查找出事的原因,变错误为资源,以此促进学生深刻反思,这不仅不是件坏事,反而是教师积极影响学生的好机会,是拉近师生情感距离的契机,因“犯错”获得的教育素材,比“预防”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

任何知识的领会都难免掺有“杂质”或“垃圾”,这不要紧. 自然界没有“纯氧”,而当我们需要氧气的时候,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吸入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 知识的汲取同样如此,任何概念,都是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剥离出来的理想化模型,看似出淤泥而不染,其实经历千锤百炼,逐步提纯、萃取、调整、重构,才一天天成熟起来. 科学家尚且如此,十多岁的孩子,怎么就一定是顺顺当当?

要知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抱怨,有时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正确的意识,反而产生对立情绪,一旦形成这种局面,抱怨将危害双方,阻碍正常对话.最好的方式就是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同学生一起分析犯错的原因,甚至要为学生辩护,谈自己学生时代的犯错故事,笔者曾在《中学数学》发表文章“为学生寻找做不出的理由”,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产生的灵感,这样的姿态不仅不会削弱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相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上一篇:营销能力素质自我评价下一篇:分视传媒:命题表演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