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约翰密尔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读约翰密尔范文

约翰密尔《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进大学以来,新闻评论这一科的课堂大概是最“人满为患”的吧,我想并不仅仅是因为杨震老师“铁一般的纪律”,更多的还是因为能够被他所讲的东西以及他那种凌厉的气场所吸引吧。所以拿到推荐阅读的书单时,看着虽然密密麻麻却分门别类的书单,心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找时间一定挨个把这些书都看了。不过由于一直以来的坏习惯总是一推再推。《论自由》作为书单上的书目,又被老师特意提出来作为作业布置给我们,可以想到它的可读性很大,不过61页A4纸的五号文字,并且不是简单易懂或者富有情节的文字要在短短一周多的时间里面看完看明白还要有所感悟,始终还是觉得有些仓促。不过略读一遍的大致体会还是能够在这里谈一谈的。

看到书的标题与作者,在百度上简单的查了有关作者约翰·密尔的资料,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和地点是19世纪的英国,也是当时极有影响力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在那个生产力与经济急速发展的时空里,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学识让他有了怎样的创作灵感?而这篇处在他创作高峰期的《论自由》到底写出了些什么以至被誉为是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带着好奇读完了整本书,也大致上明白了作者的看法。

英国的19世纪,无论经济上、国土上、文化上还是政治上,都经历了无数的变革,在这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阶级问题与社会问题也应运而生了,书中,密尔的思想在受到当时社会的几大新思想的影响,对这种日益尖锐的矛盾作出了自己的看法及观点。书中有这

样一句话:“如果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那一个人持相反意见,人类也没有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 按我的理解来看,密尔心目中的自由是从每个人以及群体的自我利益出发的,人们之所以需要自由,其最终也是唯一的目的就是保护自己同时也包括保护自己的权力。

引论里面介绍这篇《论自由》的目的说:“本文的目的是要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这条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的或者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在之后的四章里面,密尔分别从思想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和个人主权等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最后一章里面又系统的对之前分开描述的几点进行了一个总体意义上的说明和阐述。

这里我想谈的是全文的第一个部分,在第一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中,单从思想自由这个分枝上进入论述。在思想和言论上,某一种意见能够被提出并为公众所信服,它必须是经过讨论批评的修正之后所得出的那个较为完备的意见,密尔说:人类心灵有一种品质,即作为有智慧的或有道德的存在人类中一切可贵事物的根源,那就是,人的错误是能够改正的。这句话我反复想了四遍,一种意见被提出来,无论提出这个意见的人是多么的权威多么的杰出,我们都无法百分之一百的去肯定它或是否决它,但如果这一种意见经过了事实以及舆论的锤炼,那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个意见较之于其他的未经历锤炼的意

见是更为完善以及先进的,即便它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发现是错误的,但至少在当下它比目前的某些理论是要先进的,所以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用有思考和提出个人意见的自由,同时也拥有质疑和评论他人意见的自由,但是都仅仅只能从个人出发,不能妄图强迫他人甚至社会来接受自己的意见,更不能去干涉或组织他人发表意见。人类社会之所以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进步,就是基于这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倾听互相表达互相纠正共同受益。密尔说当时的英国是一个“乏于笃信而怖于怀疑”的时代,他联想到了苏格拉底的死,在他看来那样一个所有道德教师的领袖和原型人物,却经过一个法庭的裁判,以不敬神和不道德罪被国人处死,这是一个将法律之臂用以铲除最好的人和最高尚教义的最典型案例。他反观历史细细历数这那一次又一次以迫害行为压制真理的实例,屡次被镇压的宗教革命、新教被根绝、乐拉之徒被镇压等等等等,无一不在诉说着“真理永远战胜迫害”这一说法的谬误,而这一谬误也让人们心中久而久之的形成一种学说——发现并提出真理使得人类能够受惠的那些人们所应得的报答是以身殉道。或许在这一点上密尔的看法过于偏激,但是历史的事实的确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惯例。不仅仅是苏格拉底不仅仅是以前八百多年前的加尔瓦雷也不仅仅是那些先行的殉道者,历时长河里像这样的为追求思想而逝去的人比比皆是,这些生命生生的摆在那里,提醒着我们所谓自由所谓思想讨论自由是有多么的遥远。我想,相比起那个时代,我们现在对待思想自由的确是要理性一些的,至少对于一个新产生的意见我们即使不赞同也不至于到要

让提出者为之丧命的程度,我们顶多会在这个程度之内将我们舆论的力量发挥到极至。可是谁又能说舆论的力量不比当时那些宗教法律的迫害更可怕呢?于是又不禁联想到了近年来那些受不了社会舆论压力而选择自杀的名人们,照这样来看,我又不免疑惑了,前面说“思想讨论自由就是一个人有权力发表意见和评论他人的意见”,而按照约翰密尔的观点这种自由是不应该影响到他人的权利的,可是如今的公众舆论似乎也是符合这两点的:首先它是社会中的群体发自内心的直观感受,其次发表舆论的人们并没有强迫或限制被议论对象行为或思想。那么在这种“自由”的状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名人自杀的现象呢?

以上也仅是我粗读这篇《论自由》所产生的一点想法,也许因为时间上的不充裕,所以对文章的理解还比较片面或者肤浅,不过也算是真实的个人感悟,毕竟那么有价值的一本书,又岂会是只读一遍就能握其精髓那么简单呢。

090150243

09新闻廖 琴

第二篇:哲学史or伦理思想史课程论文:约翰密尔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约翰密尔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约翰〃密尔,1806年5月20日生于伦敦,是著名功利主义哲学家詹姆斯密尔的长子,詹姆斯来自苏格兰的贫困家庭,苦学成功,17岁便为约翰〃斯图亚特爵士选为其女之家庭教师,并被送往爱丁堡大学就读,1798年成为合格的传教士,但终身未传过教,并且视基督教为进步的最大障碍。1802年爵士在伦敦提供他一栋房子,从此就在伦敦以作家及编辑为业;1805年结婚,年余产下一子,以爵士之名名之,这就是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由来。詹姆斯对于心灵的观点深受洛克之影响,认为心灵最初就如同一张白纸,而思想来自于感觉经验(经验论)的积累,而密尔就是父亲的那张白纸,于是密尔从三岁就开始读希腊文,八岁开始学拉丁文、代数、几何,九岁遍读希腊史家的重要著作,少年阶段结束时,他已经具备了比大学毕业生还要广泛的知识;据密尔《自传》表示,他认为人在成长的初期,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可以吸收和理解的数量远超过常人所能想像,他谦逊地表示自己并非上驷之才,但经过这样的训练,一样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思辨能力。

密尔父亲对密尔的教育以效益主义当作伦理学的基底,源自于其父亲与边沁的交情,事实上密尔自己也与边沁常有接触,边沁死后还负责整理他的著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密尔有意无意成为功利主义学派的接班人。密尔成年后,接替边沁致力于功利主义的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重要的成果。后世的功利主义思想,几乎都归功于边沁和密尔两人。

功利主义提倡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密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密尔功利主义的影响甚为广泛。后人沿着密尔和边沁的脚步,对功利主义做出了很多完善性的探索。它在法律、政治学、经济学方面更有特别显著的重要性。例如在惩罚方面,功利主义反对“一报还一报”的“报应”理论。功利主义者认为惩罚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造罪犯或保护社会不受罪犯破坏,从而避免发生更多的犯罪行为,同时也使其他人因惧怕受到惩罚而不敢犯罪。在政治哲学上,功利主义者赞成将民主作为使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取得一致的一种方法。他们认为每个人的最大自由和其他人的同等自由是一致的。不过也有人因为强调政府利益的一面,而走向保守主义、甚至独裁主义。另一方面,也有人因相信人性本善,认为最大的幸福是来自社会的根本变革,从而走向无政府主义的共产主义,如威廉〃戈德温。在经济学上,所谓边际效用分析学派如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则是从边沁那里吸取了许多思想,所谓“福利经济学”是以“比较爱好”代替“比较效用”,也表现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在经济政策上,早期的功利主义者倾向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涉。后期的功利主义者由于对私人企业的社会效率失去信心,又希望政府出面干涉来纠正私人企业的弊病。在当代的讨论中,人们对伦理学语言的分析,以及对边沁的“快乐计算”均已失去兴趣;功利主义出现了种种修正的和复杂的形式。

除了功利主义,约翰〃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著《论自由》 (On 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这部著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约翰〃密尔 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的第二章专门探讨了言论自由问题,标题就叫《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这部分论述对报刊自由主义影响最大。约翰〃密尔 的经典之作《论自由》被认为是对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社会中弥漫着的强制性道德主义的反抗。

约翰〃密尔 著《自由论》的目的是要在充斥着宗教不容忍与如影随形的伪善的维多利亚社会里,为个人抵御这些压迫势力提供一些保护。如果书中有哪一句话最能揭示《论自由》全书的宗旨,那这句话就是:“如果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那一个人持相反意见,人类也没有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

这种个人自由观念是建立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原则之上的,因为约翰〃密尔 认为,由于人类难免犯错,自由讨论才是最有可能发现新真理的途径,而对任何探究的封杀和排斥,都会对人类造成损失,因而都是不明智的。此外他还认为,只有通过争辩,才能让我们学会更好地表述和捍卫真理,并使真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争辩,或者不允许争辩,只会让已经建立起来的真理变得不堪一击。

《论自由》一书主要阐述了三个中心论点,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

通读该书,可以看到对个人和社会之间权力界限的划分是全书的核心要义之所在。一是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二是个人对社会负责的唯一条件是,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密尔认为,个人在追求某一合法目标时,无论在任何制度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他人利益的影响,造成他人利益的损失。判断这种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对社会普遍利益造成危害。因此,密尔所强调的个人自由是种社会自由,这体现了密尔对如何实现自由原则的思考。他认为人格的价值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教条,而是在实际条件下要实现的东西。《论自由》肯定思想和讨论自由,并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消极地不干预来保障公民自由,还须依靠立法来创造和增进公民自由。体制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社会,社会要素被引入密尔对自由的讨论之中。密尔认为,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本身具有价值,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不仅于己有利,也使社会能从中得到好处。通过密尔的论述,自由的范围更加广阔,自由主义哲学也更加贴近时代要求。自由原则和自由主义哲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个人行为是否威胁到他人的利益,就涉及到一种群己权界,密尔所说的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益,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的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就是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的划定。如果整个人类,除了一个人之外,其余人意见都一致,而只有那一个人持相反意见,人类也没有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论自由》还探讨了自由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简单将之归结为两句格言: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第二,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则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假如社会的意见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它自己的话

关于自由的具体内涵,密尔也在书中做了很多论述。关于自由的实质,密尔写道,唯一名副其实的自由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追求我们自身之善的自由,只要我们没有企图剥夺别人的这种自由,也不去组织他们追求自由的努力,在无论身体、思想还是精神的健康上,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最好的监护人。密尔还提出,自由原则不允许一个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而允许一个人让渡自己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这一点就非常有意思。

关于自由的伤害边界,密尔认为,要使强迫成为正当,必须认定他被要求禁止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伤害。在仅当每个人的行为事关他人利害时,这种利益才有权要求个人的自主性服从外部控制。对于个性和社会的定义,《论自由》原文中也有写道:凡是生活中大体关系个人利害的事情,就应该属于个性;凡是主要关系社会利害的时候,就该属于社会。

密尔认为,自由的个体是至上的,在仅仅关涉他自己的那一部分,他的对立性照理来说是绝对的,对于他自己,对于其身体和心灵,个人是最高主权者。在自由的社会责任方面,密尔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一部分才必须要对社会负责。人类内在的意识领域的自由,要求最广义的良心自由、思想和情感自由、发表和出版意见的自由;品味和志趣的自由,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特性规划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愿意承受一切的后果;在同样限制内的个人联合自由,人们可以在不伤害他人的任何目的下自由联合。这是自由的适当范围。

作为幸福因素之一的个性自由,如果行为法则不是出于个人的性格,而是出于他人的传统或习俗,人类幸福就缺少了其首要因素之一种,而这项因素恰恰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非常重要。密尔在这里强调了个性自由的重要性,密尔认为个性和发展乃是同一回事,只有个性得到扶植培育,才造就出或才能造就出先进的人类。书中还提到,首创性乃是人类事务中的可贵要素。

关于公民自由,《论自由》认为公民自由所应当包括的三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和讨论的自由,即在科学、道德、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上,人民有形成、阐述和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思想自由,通常也称为思想自由权。英国历史学家伯里在其名著《思想自由史》一书中称:希腊人之所以使我们永远铭感难忘,乃是因为他们最初发现了“思想自由”。“思想自由”作为一项概念的提出则始于

17、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关于思想自由的概念,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述。笔者认为思想自由是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

讨论自由是以语言、文字、音像、电子、艺术或其他形式表达意见、寻求信息、接受观念、传播思想的自由。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组织的演进、科学技术的提高,都离不开言论的自由传播和广泛交流。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与讨论自由密不可分。因此,人们通常把讨论自由称为“第一权利”、“人类最重要的、潜力巨大的、活动的资源”。而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关系可谓紧密。《论自由》认为,对于各种思想的自由探索和自由讨论,是保证科学和艺术获得发展的首要前提。凡有这种自由的时代,必是学术昌明、艺术辉煌的时代。凡压制这种自由的时代,必是思想和艺术死气沉沉、愚昧黑暗的时代。真理只能在自由探讨中才能被发现。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民族思想界一时居统治地位的观点,并不能因此而被认为即是真理的观点。尽管思想自由不应该受到控制,但现实告诉我们,控制思想绝非不可能。关于人的思想不可能被控制因而不可能不自由也并非事实。第一,国家权力可以通过干涉或剥夺人们的表达自由而变相限制或剥夺人民的思想自由。因为,国家权力无法干涉人们的内心思考,但却可以干涉人们思想的表达,而没有思想的交流、信息的传播,人们就会失去信息源、失去观念的碰撞和不断完善而无从思想或正确地思想,人们的思想就会逐渐的枯萎甚至死亡,思想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第二,国家权力可以通过剥夺人们的信息自由或向人民灌输错误甚至有害的信息、理论而引诱或逼迫人民错误地思想。现实中,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被侵犯往往是间接的,政府或个人总是通过侵犯公民的其他权利达到侵害公民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目的,因而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实现对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保护。

密尔还提出了关于自由的两条原则:只要个人行为仅关一己利益而与他人无关,个人就不需要对社会负责,如果有人觉得有必要维护自身利益,不妨对其进行忠告、规戒、劝导以至回避,社会能够正当对其行为表达厌恶与责难的措施,仅此而已;对于任何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都应对社会负责,并且如果社会接的为了自身安全必须予以某种惩罚,行事者还应受到社会舆论或法律的惩罚。

密尔的自由观,其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密尔从功利主义的伦理观的角度,把功利视为一切伦理问题上的最终归宿,这种功利是最广义上的,是基于作为不断进步之物的人的长远利益而言的。密尔的《论自由》中提及的准则,也是为了使所有成员的自由最大化的实现。也是符合最大幸福原理的。

第三篇: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欧美文学赏析课结课论文

艺术管理系09级090802043罗兰

上课时间:周三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有感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有感

说起外国名著,我确实看过不少。也可能因此我真的不知道写哪一本才好,因为毕竟每一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呢,我决定选一个跟我多少有点关系的书比较好。《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大作,而我的名字也是罗兰,我觉得可能这是一种巧合,所以我十分看重罗曼·罗兰的书,读起来也会比其他的书用心。

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那个时候,甚至还认为他是女的,因为或许只有女人能够这样深层次的从细节揭示伟大的思想。所以从某种层面说,他不仅仅是我喜欢的作家,更是我的偶像,他影响着我。 初中开始我开始正式的学习音乐,一直到大学,我认识李长荣老师,李老师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并且还借给我他的珍藏。我真的很感谢。回去之后就开始读。发现不仅原著的作家很有分量,译者傅雷也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我知道这本书,一定会使我爱不释手。

但是我发现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它使我知道原来自己是一个肤浅的人。我从来没试过读书读不进去,但是这次真的有点犯愁。我一遍又一遍的看,有时候一页书要看好多遍才行。我有时再想我是不是自尊心使然才会这样,曾经一度想过放弃。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突然看了进去,阅读速度也快的好多。因为我发现这部书写的是个悲剧,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它写出作者的悲剧,音乐人的悲剧,艺术家的悲剧人的悲剧。但是它也是喜剧,它写出人的追求,人的抗争,人的伟大。

是呀这样一部五味陈杂的作品,怎能不让人辗转反侧。有时我在想李老师为什么借这部书给我,其一可能是因为我叫罗兰,还有就是我好歹也是一个音乐人。或许他的某些东西我能体会。但是我不是约翰,我也不是罗曼·罗兰。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或许我真的不能想约翰那样,为了浮华的世界,肮脏的社会去抗争。或许我已经被社会通话。

是呀,我羡慕约翰,我羡慕他的勇气。而我是个弱者。我经常眼看着各种不公,但是我却不说出来,不但不说可能某些方面我还在助长,是呀这就是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

有的时候我也想说约翰必须死,因为他显示出我们的渺小。这种感受我现在

都深恶痛绝,更别说,那些所谓的法国贵族。他刺破了世界,刺破了原本看似和谐的社会。

是呀,我们长长沉睡在浮华背后而不自知,或许知道了,但是却不愿意睁开自己的眼睛。我们只会想办法让梦做的更久。我们即使脓包溃烂也不想自己的血流出来。因为我们害怕伤痛。就这样,就这样,错的变成对的,邪恶变成善良,糜烂变成健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一直,一直……

但是真的没有人渴望着觉醒吗?

有的我们的约翰,他是以为斗士,他的一生都在抗争。但是他的死却也是必然,因为大家都带上头套过日子,沉睡的人们不需要有一个人是清醒的。就这样你就被抹杀了。但是抹杀的是如此容易,或者又是那样的难。

这时我在想,罗曼·罗兰的悲哀。他就是约翰,他一辈子在抗争可是结果呢?或许就是这样不尽如人意。他就是被扼杀的约翰。但是被扼杀的岂止是罗曼·罗兰,还有那瑰丽的艺术。

是呀艺术,或许我们根本不是在发扬艺术,我们就是在搞垮心爱的艺术。问心自问我们真的有爱戴过艺术吗?

我不知道傅雷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态翻译这部作品的。倘若换了是我,我或许没有译著下去的勇气。

而这时我才发现,读懂了这一本书,真的是影响我一生的一本名著。

作为一个艺术管理者,我们从来希望的是,让音乐变成钱,跟音乐要效益,但是或许我们真的忽略了好多。我们就这样,沉睡于浮华,跟着社会的尘埃飘荡,还在窃笑那些所谓的傻瓜。但是真正愚昧的是谁呢?或许是活在梦中的我们。 看懂了这书,我真的在深深的思考,我原来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对的起艺术。

是呀,就是这样一本书,撞击了我的灵魂。就是这样一本书

第四篇: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有感

——13秋物流管理1班杨卫

说起外国名著,我确实看过不少。也可能因此我真的不知道写哪一本才好,因为毕竟每一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呢,我决定选一个跟我多少有点关系的书比较好。《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大作,而我的名字也是罗兰,我觉得可能这是一种巧合,所以我十分看重罗曼·罗兰的书,读起来也会比其他的书用心。

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那个时候,甚至还认为他是女的,因为或许只有女人能够这样深层次的从细节揭示伟大的思想。所以从某种层面说,他不仅仅是我喜欢的作家,更是我的偶像,他影响着我。

初中开始我开始正式的学习音乐,一直到大学,我认识李长荣老师,李老师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并且还借给我他的珍藏。我真的很感谢。回去之后就开始读。发现不仅原著的作家很有分量,译者傅雷也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我知道这本书,一定会使我爱不释手。

但是我发现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它使我知道原来自己是一个肤浅的人。我从来没试过读书读不进去,但是这次真的有点犯愁。我一遍又一遍的看,有时候一页书要看好多遍才行。我有时再想我是不是自尊心使然才会这样,曾经一度想过放弃。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突然看了进去,阅读速度也快的好多。因为我发现这部书写的是个悲剧,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它写出作者的悲剧,音乐人的悲剧,艺术家的悲剧人的悲剧。但是它也是喜剧,它写出人的追求,人的抗争,人的伟大。

是呀这样一部五味陈杂的作品,怎能不让人辗转反侧。有时我在想李老师为什么借这部书给我,其一可能是因为我叫罗兰,还有就是我好歹也是一个音乐人。或许他的某些东西我能体会。但是我不是约翰,我也不是罗曼·罗兰。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或许我真的不能想约翰那样,为了浮华的世界,肮脏的社会去抗争。或许我已经被社会通话。

是呀,我羡慕约翰,我羡慕他的勇气。而我是个弱者。我经常眼看着各种不公,但是我却不说出来,不但不说可能某些方面我还在助长,是呀这就是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

有的时候我也想说约翰必须死,因为他显示出我们的渺小。这种感受我现在都深恶痛绝,更别说,那些所谓的法国贵族。他刺破了世界,刺破了原本看似和谐的社会。

是呀,我们长长沉睡在浮华背后而不自知,或许知道了,但是却不愿意睁开自己的眼睛。我们只会想办法让梦做的更久。我们即使脓包溃烂也不想自己的血流出来。因为我们害怕伤痛。就这样,就这样,错的变成对的,邪恶变成善良,糜烂变成健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一直,一直……

但是真的没有人渴望着觉醒吗?

有的我们的约翰,他是以为斗士,他的一生都在抗争。但是他的死却也是必然,因为大家都带上头套过日子,沉睡的人们不需要有一个人是清醒的。就这样你就被抹杀了。但是抹杀的是如此容易,或者又是那样的难。

这时我在想,罗曼·罗兰的悲哀。他就是约翰,他一辈子在抗争可是结果呢?或许就是这样不尽如人意。他就是被扼杀的约翰。但是被扼杀的岂止是罗曼·罗兰,还有那瑰丽的艺术。

是呀艺术,或许我们根本不是在发扬艺术,我们就是在搞垮心爱的艺术。问心自问我们真的有爱戴过艺术吗?

我不知道傅雷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态翻译这部作品的。倘若换了是我,我或许没有译著下去的勇气。

而这时我才发现,读懂了这一本书,真的是影响我一生的一本名著。

作为一个艺术管理者,我们从来希望的是,让音乐变成钱,跟音乐要效益,但是或许我们真的忽略了好多。我们就这样,沉睡于浮华,跟着社会的尘埃飘荡,还在窃笑那些所谓的傻瓜。但是真正愚昧的是谁呢?或许是活在梦中的我们。 看懂了这书,我真的在深深的思考,我原来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对的起艺术。

是呀,就是这样一本书,撞击了我的灵魂。就是这样一本书

第五篇:密尔的《论自由》

(一)已完成

“人天然是政治动物”出自:  A、苏格拉底  B、色诺芬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D 2

被视为苏格兰启蒙运动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是谁?  A、亚当斯密  B、密尔  C、休谟  D、边沁 我的答案:C 3

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是谁?  A、孟德斯鸠  B、伏尔泰  C、洛克  D、卢梭 我的答案:C 4

下列关于密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他发展并修正了边沁的功利主义。  B、他建立了以最大幸福主义为内容的功利主义理论体系。  C、他认为评价人的行为应该看动机而不是结果。  D、他的学说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我的答案:C 5

下列关于边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坚持功利主义原则。  B、他肯定了自然欲望的合理性。  C、他认为快乐和痛苦支配着人类的行为。  D、他提倡追求社会群体的人的幸福的最大化。 我的答案:D 6 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是?  A、霍布斯  B、洛克  C、卢梭  D、孟德斯鸠 我的答案:B 7

从现代初期直到当代,西方主流的社会政治的理论,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是以自由主义作为基础的。 我的答案:√

19世纪,有很长一段时期,德国出现抵制和反对自然权利论的现象。 我的答案:√

边沁认为快乐和痛苦支配着人类的行为。 我的答案:√

密尔是功利主义哲学的代表? 我的答案:√

功利主义是支持自然权利论的? 我的答案:√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下的社会要让位于政治社会。 我的答案:√

在个体和共同体,个体和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上,古典的自由主义强调的是集体。 我的答案:×

密尔的《论自由》

(二)已完成

谁认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完全是正义的?  A、托马斯·卡莱尔  B、约翰·密尔  C、卢梭  D、康德 我的答案:B 2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那种哲学理论的原则?  A、实证主义  B、自由主义  C、功利主义  D、经验主义 我的答案:C 3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边沁认为应该将社会政治的理论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  B、每个个体的自由是社会和共同体服务的最终的目的。  C、《独立宣言》认为每个人是一个个体,天然的具有某些不可转让的自然权利。  D、边沁坚持自然权利论。 我的答案:D 4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  A、培根  B、斯宾诺莎  C、孔德  D、达尔文 我的答案:C 5

以下不属于英国湖畔派诗人的是?  A、华兹华斯  B、骚塞  C、柯勒律治  D、布莱克 我的答案:D 6

康德认为幸福是无法衡量的。 我的答案:√

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传统无关。 我的答案:×

功利主义不属于自由主义? 我的答案:×

功利主义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善恶是非的标准? 我的答案:√

洪堡强调一个国家的作用在于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的答案:√

约翰·穆勒认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是完全正义的,因为它给不开化的落后的民族带来了文明。 我的答案:√

上一篇:电视剧节目范文下一篇:单证员练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