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大教堂的导游词

2024-04-13

圣约翰大教堂的导游词(通用9篇)

篇1:圣约翰大教堂的导游词

圣家族大教堂(加泰罗尼亚语: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1852C1926)设计。尽管教堂还未竣工,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2010年11月,教皇本笃十六世将教堂封为宗座圣殿。

圣家族大教堂的建设长年来饱受争议:有人质疑高迪本身的设计;质疑高迪去世后的建设可能违背了高迪的设计意图;以及西班牙与法国间高速铁路地下隧道的建设可能会影响教堂的稳定性等等,但其仍以独特的形象成为了巴塞罗那的地标性建筑。

建设历史

建造这座教堂的想法是由巴塞罗那书商约瑟夫・博卡贝拉提出的。他是“热爱圣约瑟宗教协会”的创始人,该会于1874年开始宣传筹备圣家堂的建设。1881年,在多笔捐赠的支持下,崇敬会买下了12800平方米的土地。1882年3月19日,地下圣坛开工,时任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德・比利亚尔设计方案是标准的哥特复兴式教堂。地下圣坛在次年3月18日比利亚尔辞职前完工,后由高迪接受并对其设计做了极大的改动。高迪于1883年接手了教堂的建筑工作,到于1884年才被任命为总建筑师。

在教堂漫长的建造过程中,高迪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的客户(上帝)并不着急”。他手主持工程后,融入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进行了建设。高迪将他的晚年投入了教堂的建设,直至73岁(1926年)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圣家堂的建设进展缓慢,仅靠个人捐赠和门票收入维系,中间又受西班牙内战干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间的建造时断时续。2010年,建设的进程过半,然而整个建筑过程中最大的一些挑战依旧未被解决。预计于2026年,即高迪逝世的百年纪念之时完工。

部分未完成的建筑、高迪设计的模型和设计工作室在内战期间被毁坏。现在的设计则是基于被大火损坏的原设计和部分现代的改进设计重构而来的。自1940年以来建筑师弗朗塞斯科・金塔纳(Francesc Quintana)、普伊格(Isidre Puig Boada)、路易斯・博奈特(Lluís Bonet i Gari)和弗朗塞斯科・卡多内(Francesc Cardoner)依次接手了工作。现任负责人是路易斯・博奈特之子乔迪・博奈特(Jordi Bonet i Armengol),自八十年代起在建筑和设计过程中引入了计算机。巴塞罗那当地人乔迪・法利(Jordi Fauli)于2012年接手成为首席建筑师。

文化价值

形体建筑由于其独特的形式、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一些纪念性的建筑中为建筑师及参观者所推崇。作为复杂性体建筑,圣家族大教堂的建造虽然持续了一百多年,中途停工多次,主建筑师也换了近十轮,但最后的建成效果却高度符合高迪设计的原貌,并没有因其形体的特殊性出现设计过程和建造过程的脱节。这对于建造当代的复杂性体建筑来说,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此外,圣家族大教堂的建造时间长久,其建造的历史与技术发展的历史几乎同步,许多新技术的运用都体现到了它的建造中,这使得圣家族大教堂成为了一个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技术方面异同的难能可贵的例子,对于建造当代复杂性体建筑有重要意义。

圣家族大教堂的造型奇特,最与众不同的是教堂大门所对应的三个立面,建筑风格截然相反,而每种风格又与传统教堂的大门完全不同。这种完全不同甚至怪异的建筑风格统一地表现在历来严肃和教条的教堂建筑上,并且在漫长的历史中保留下来未见有教徒们的异议,这本身就令人不可思议。从其整体设计和装饰手法而言,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宗教建筑设计规范。强烈的艺术欲望通过宗教建筑显示出来,结果产生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怪异形式。圣家堂成了一个起先河作用的杰作,并以独具一格的姿态闻名于世。

[圣家族大教堂导游词]

★ 不眠夜作文

★ 作文 夜未眠

★ 夜半未眠散文

★ 一夜无眠美文

★ 权亚征文

★ 一夜无眠的日记

篇2:圣约翰大教堂的导游词

索菲亚教堂的篷顶以主窍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帐篷大小不一,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由若干连续拱券托起的篷顶,特别是“帐篷顶”上火焰形尖券,以惯用的篷顶冠戴小洋葱头式请穹而结束的设计手法,既衬托出大穹顶的雄浑气势,又突出反映了整个外墙体华丽多彩的细部。

教堂的外墙体,采用平面十字不等臂对称布局。外墙体主体为清水红砖结构的多面体,形体构造复杂,砌工精细。墙体以大小套叠的砖砌拱券构成母体,组成的细部丰富而生动。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16面体的大鼓座,鼓座的每一个侧面都开了一个高侧窗,檐口装饰线角为花瓣形和神乳体。鼓座下部经过多层线角过渡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底部棱、角、线和谐连接,为罗马风格的连续拱券的设计风格。这儿十个窗两侧砌成的壁柱方圆相连,为整个建筑平添了几分异域风情。

下面,请跟我走进教堂。教堂的内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教堂的穹顶气氛。教堂巨大的穹顶构成了极其宏伟壮观的空间轮廓一您现在从大厅中央向_卜望去,是否感觉到由这4个大帆拱托起的如此巨大的带有宗教图案的大弯顶内墙面富丽堂皇而又高雅别致?

教堂正门篷顶为钟楼,悬挂着1大6小共7座乐钟。那座最大的乐钟由响铜铸成。乐钟重达1,8吨.最大直径为1.425米,临近钟耳和钟的底部装饰的是规则花边。钟的中部雕有4个圣像,以8个规则的连形花边上的古俄文注明的是铸造年代,6座小乐钟可以奏出6个不同音符,每逢重要宗教节日,敲钟人把7座钟槌上绳子系于身体不同部位,手足并用,有节奏地拉动钟绳,铿锵的钟声响彻云霄,据说当时连几十公里外的阿城居民也会听到这钟声乐曲,堪称哈尔滨的一大奇观。

索菲亚教堂的主穹顶,4个小帐篷顶及后屋顶共有6个十字架。同基督教的十字架相比,东正教十字架上方有一处平行略短的横杆,下方有一处倾斜的横杆。索菲亚教堂十字架主干仍是东正教十字架的形式,但在主十字架上又加装几处横竖杆,使十字架在横杆、竖杆的局部又形成数个小十字,使十字架显得整体饱满、线条柔和。十字架通过类似洋葱头状球体与主穹顶相连,与帐篷顶或屋顶相连接,球体下方过渡为圆柱体,还加装莲花座。十字架通体是金黄色,与绿色的穹顶、帐篷顶互相映衬,使整个教堂愈发显得雄伟恢宏、高贵典雅。

索菲亚教堂共有“一主两辅”三处唱诗台,处于两侧耳门门厅上的是辅唱诗台,与两处小圣所相对,兀然突出在半空中,成为二层平台,给大厅硕大的空间平添了一个层次。位于正门门厅上的是主唱诗台,由左侧楼梯可以上去,与左侧小唱诗台有走廊相连。主唱诗台的前面敞开,其他方向以墙面、屋顶进行封闭,面积约20平方米,可容纳4人。在众所周知的那个“文化大革命”年代,这座曾经满载历史见证的文化遗产,竟然遭到了破坏,教堂主体伤痕累累,7座乐钟全部遗失,6处十字架全部被拉倒,主唱诗台的地板严重破损,墙面破损严重。教堂面目全非,人去楼空。后来,教堂周围又建起了商用住宅大楼,将教堂紧紧地包围在里面。

尽管如此,这座精美独特、宏伟壮观的大教堂仍吸引国内外各方人上对她的关注。1986年,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教堂周围民宅林立,店铺接踵,教堂内部曾作为材料仓库,木制品、易燃品堆积如山,火灾隐患严重。1997年5月,哈尔滨市政府作出了修复索菲亚教堂的决定。用22天,动迁单位、民宅、个体摊位369户,拆除旧建筑1.4万平方米;用15天,筹集捐款1以减)多万元;经80天的昼夜奋战,将遮蔽了0年、饱经沧桑的索菲亚教堂恢复了历史原貌。金秋的哈尔滨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索菲亚教堂,她已经重新冠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馆内展出的是哈尔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图片、文字介绍及建筑模型展览,这里已成为一座展示、弘扬建筑艺术及历史文化的基地。

教堂周围辟建的这座敞开式文化、休闲广场,总面积为6648平方米,具有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地面以花岗岩为主硬铺装,广场南北两侧设有块状绿地,J‘一场内的每一件饰物,大到广场绿化树木,小到座椅、围栏、灯饰都采用欧式风格设计,与教堂相辉映,具有浓郁的欧式风情。厂一场正门入口处由宽10米、高0.4米的三步花岗岩台组成,台阶两侧分布着两个侧门,南北侧人口是防滑坡道,这两个坡道不但可以作为汽车的出人口,而且可以为残疾人进入厂‘场提供方便。

今天的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及建筑艺术J一场,在阳光的映照下典雅脱俗,在灯光的映衬下金碧辉煌,她1I.以独有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迎接每一位来访的游客。

篇3:圣约翰大教堂的导游词

其实, 在教堂布道并不是我的主要职业, 它只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而已。我靠撰写故事来谋生计, 而那些想法来自于我的梦境。

迄今为止我所做过的最疯狂的梦是关于纽约杂志的。在梦中, 这本杂志出版了一篇由乔纳森·谢尔撰写的三部曲散文, 他写到地球上的生命将要完结。我想象着可以前往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在那里, 在氢弹快要坠落在帝国大厦之前, 所有的人们都在等待, 都在议论着某些令人惊奇的正义之事。

远到布里奇波特城的人们都会瞬间死去。

我这样来诠释我的梦境: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作家, 纽约杂志应该为没有出版过我的作品而惭愧。

今天我要讲的是在没有氢弹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最坏的结果。这应该说是一种宽慰。我敢保证你们都已经厌倦了听那些鲜活的生命是怎样在放射性燃烧弹下燃烧和发出爆裂声的。我们都知道, 自从我们向那些广岛的黄种人投下原子弹以来, 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个世纪还要多了。他们肯定也曾被燃烧和爆裂过。

归根结底来说, 那些燃烧和爆裂的是什么, 它们虽是那精湛科技的产物, 但我们那些旧友的过世又怎么讲呢?让我们不要忘记, 古时候的圣女贞德之家也曾经历过这种燃烧和爆裂, 但所用的只不过是些干柴枝。她最后悄然离世了, 广岛的居民最后也以死亡告终。逝者已逝。

科学家们倾其所能的发挥其创造力, 也不会找到一种比死亡更让人们死气沉沉的方法。所以, 如果你们中有人担心会被氢弹轰炸, 那仅仅是恐惧死亡而已。这没有什么新奇的。如果没有什么氢弹, 死亡也会紧随其后。然而, 当生命不存在时, 死亡又能算是什么呢?一切都是这样的, 从来都是这样的。

死亡它算不上什么, 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就像赌徒们所讲的, 让我们加大点筹码, 来探讨一下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当吉姆·琼斯牧师看到他的那些在圭亚那的信徒们个个都面临生不如死的命运时, 他就将掺有少量氰化物的“酷爱”发给他们。如果我们的政府看到我们处在生不如死的境地, 它必将向我们的敌人投下氢弹, 很快我们也会得到相应的氢弹作为回报。在某种意义上讲, 当那一时刻来临的时候, 每个人都会有足够的“酷爱”。

那一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不会用那些很琐碎的、仅仅比死亡稍有过之的命理来浪费大家的时间。设想一下, 我们已经被一个不了解我们庞大经济体系的敌军部队所征服, 比如, 像布拉尼夫航空公司和国际收割机公司这样诸如此类的公司都已宣告破产, 成千上万想就业的美国人都失业了。再假设征服我们的敌人, 他们不会很友善的照料我们的老弱妇孺, 他们除了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筹备武器之外不愿意再为别的事情再多花一分钱。尽管上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是这些艰辛是我们不得不去承受的。

但是, 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愚蠢的借助于核武器的威力以及“酷爱”, 那么敌人就会侵犯我们并把我们都钉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酷刑是古罗马人曾经发明的最惨无人道的东西。他们对于痛苦的理解和我们对种族灭绝的理解一样多。他们有时能一次把数百人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是他们对斯巴达克斯军队那些留下来的生还者们所做的一切, 那个军队多数都是由逃跑的战俘组成。罗马人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绵延数英里的十字架说明了这一切。

如果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 手脚都被钉子钉着, 难道我们不还是希望用氢弹来解脱吗?起码那样的话, 生命可以结束得更痛快一些。我们当然那样希望。

我们都知道, 在过去, 曾经有一个遭受像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样酷刑的人, 他本来可以像我们或俄国人所能想到的那样选择轻松的方式来结束生命。但是他却选择了去忍受痛苦。他所说的只有:“上帝啊, 原谅他们吧, 他们并不知道他们自己在干什么。

他就这样继续活着, 对他来说这要多可怕就有多可怕, 因为我们在这儿, 难道不是吗?

但他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在生命结束之前, 用耶稣作为例子来告诉我们普通人要经受那么多的痛苦和羞辱是不公平的。

我相信我们不会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现在, 没有任何一个可能成为我们敌人的国家有那么些足够的木匠来做十字架。甚至连美国国防部在做预算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要做十字架的问题。我对于将这种想法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一事感到很抱歉。如果在未来的一年里, 参谋长联席会议宣誓作证说我们将处于遭受十字架之苦的痛苦边缘, 那么我将只谴责我自己。

但是如果他们那样说了又怎么样?与之相反的是,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钱筹备武器, 我们还不是要成为奴仆?这就是事实。尽管我们的那些粗陋的工艺举世闻名, 难道某些敌军不会得意于迫使我们不知不觉的陷入奴役状态吗?难道他们不会得意于像买卖家用电器或者农业机械, 又或者充气娃娃一样来买卖我们吗?

被奴役确确实实是一种生不如死的境况。我很确信我们一定会认会同这种说法。我们应该告诉美国国防部:“如果美国人都要被奴役了, 那么‘酷爱’的时代就来到了。”

他们会知道我们是什么意思的。当然, 在“酷爱”的时代, 地球上一切高级一点的生命体都会被扼杀, 这不仅仅包括我们和我们的敌人。甚至是那些美丽的、无畏的、十分笨拙的海鸟, 那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蓝爪鲣鸟都会死亡的, 因为我们反对奴隶制度。

篇4:大教堂的阴影

在过去的一年里,艾丝美拉达曾经舞蹈的广场上,耸立起一座高大的观礼台,人们可以坐卧行走,观看经历了一次次大火和毁灭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巴黎圣母院。这是为了庆祝巴黎圣母院建成850周年,850年来,信徒、异教徒、市民、无证游民都聚集在这里,一如眼下熙熙攘攘的广场。钟楼依旧在高处定时震颤,但人们已经不再依靠大地的钟声来确定自己每日每夜的时辰,人们可以登上钟楼去寻找钟楼怪人夸西莫多的踪迹,但这一切都像大教堂时代本身一样,逝去了。可是,也许逝去的只是我们这些过客,始终耸立在大地上的是这些大教堂,这些无言的巨物。

大概是雨果的小说太深入人心,或者是因为同名音乐剧太过优美,所有游客到了巴黎,除了走到哪里都能望见的埃菲尔铁塔,另一个必需朝拜或参观的地方就是巴黎圣母院。不过巴黎圣母院并非法国最大的大教堂,兰斯、博韦、亚眠和沙尔特尔是法国最大的四座教堂所在的城市,而大教堂曾是中世纪城市最大的荣光,保存着圣母衣衫的沙尔特尔大教堂曾经吸引了整个欧洲的信徒前来朝圣,历代法国国王往往是在兰斯大教堂加冕,这些昔日的光耀现在都有些暗淡了,可只要你亲身前往,大教堂依然震撼无比。我时常想起第一次去沙尔特尔时平原上突兀立起的大教堂,和大城市里不同,小城的大教堂更宏伟壮观,方圆百里之内没有比它更高的建筑,被尼采宣布死亡的上帝在这些地方仍然有石头一般的尊严。

如此庞大的石建筑,今天都如此惊人,在中世纪乃至近代建造的时候,所费人力物力简直不可想象。有人说法国为了建大教堂挖的石方总量超过了大肆建造金字塔的埃及。此外,每座大教堂至少需要几十年时间修建,有时候会断断续续修建几百年,甚至一直都无法完成!比如眼下仍然没有完工的高迪大教堂!

惊人的崇高需要数量惊人的金币,大教堂集中了主教郊区里平民、贵族、教士、王室的财力,有时候甚至需要一些特别措施,比如莫奈画过的鲁昂大教堂,为了修建第二个塔,教士们不得不向市民们妥协,如果市民想在大斋戒期间吃黄油,必须交一笔特别税支持大教堂建设,最后建成的这座塔就也被人们称作“黄油塔”。这让人叹服双塔壮美之余,颇有些忍俊不禁。

大教堂的名称来自拉丁语cathedra,这又源自古希腊语kathedra(座椅),这个座椅非同一般,是主教的座椅,代表着一个主教郊区最高的位置。所以大教堂就是给主教安放主教座的场所。当我们走进一座大教堂,在通向华美祭坛的中厅两侧,总能看到一个旋转的楼梯,楼梯上有一个面对中厅的圆台,这个不起眼的奇怪东西就是主教座。过去祭坛是上帝的所在,哪怕主教也只能主持祭仪,如果要布道发言,只能退下祭坛,登上这个属于凡人的主教座。但现在的布道都是在祭坛完成,主教座这个昔日最重要的立足点变成了无足轻重的所在,参观的人最多好奇一番,然后继续欣赏头顶的穹顶和四壁的花窗。

但这也没有错,花窗多美啊,仿佛所有的光都以变形的方式梦幻一般降临,如果你到沙尔特尔大教堂的时候天气晴朗,日光充足,就能看到外墙上托着日晷的天使向你无言报时,也能看到著名的蓝色圣母花窗,大火中它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同时幸免于难的是圣母衣衫这件著名的圣物,全欧洲人都觉得这是个奇迹,大家合力捐款,大教堂很快又修缮一新。

这世上人来人往,有些人可能一别就不会再见,只有大教堂永远屹立着,不,它们也是人的造物,也会像神和雕像一样慢慢死去,但对大教堂的阴影中脆弱的人类个体而言,那已经是不可企及的永恒。

篇5: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导游词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导游词篇一

先生们、女士们:

展现在您面丽的是匹尔地匹取人浏尔止戮兰—圣•索菲亚教堂。那么,为何能在哈尔滨修建这样一座大教堂呢?20世纪初叶,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哈尔滨迅速成为中国近代一座有国际影响的北方大城市,华洋杂处,商贾云集,东正教空前发展,建立了许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的索菲亚教堂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索菲亚教堂原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原为木制结构,规模较小。随着东正教徒的增加,1923年9月索菲亚教堂在现址进行重建,1932年竣工,历时9年。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教堂外观富丽堂皇,典雅脱俗,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在,我们看到的修复后的教堂与当年教堂保持了一致风格,这巨型的洋葱头式大弯顶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的屋顶形式,宏伟壮观的构思可以同莫斯科典型的后期拜占庭式建筑—瓦西里教堂相媲美。主弯顶的顶部距地面高度为48.55米,给人以耸人云霄、蓬勃向_L的想像空间。它那饱满而巨大的“洋葱头”式弯顶在建筑中央构成了特殊球面,剖面最大直径为10米,形成巨大而丰满的室内空间,是教堂的画龙点睛之笔。

索菲亚教堂的篷顶以主窍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帐篷大小不一,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由若干连续拱券托起的篷顶,特别是“帐篷顶”上火焰形尖券,以惯用的篷顶冠戴小洋葱头式请穹而结束的设计手法,既衬托出大穹顶的雄浑气势,又突出反映了整个外墙体华丽多彩的细部。

教堂的外墙体,采用平面十字不等臂对称布局。外墙体主体为清水红砖结构的多面体,形体构造复杂,砌工精细。墙体以大小套叠的砖砌拱券构成母体,组成的细部丰富而生动。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16面体的大鼓座,鼓座的每一个侧面都开了一个高侧窗,檐口装饰线角为花瓣形和神乳体。鼓座下部经过多层线角过渡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底部棱、角、线和谐连接,为罗马风格的连续拱券的设计风格。这儿十个窗两侧砌成的壁柱方圆相连,为整个建筑平添了几分异域风情。

下面,请跟我走进教堂。教堂的内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教堂的穹顶气氛。教堂巨大的穹顶构成了极其宏伟壮观的空间轮廓一您现在从大厅中央向_卜望去,是否感觉到由这4个大帆拱托起的如此巨大的带有宗教图案的大弯顶内墙面富丽堂皇而又高雅别致?

教堂正门篷顶为钟楼,悬挂着1大6小共7座乐钟。那座最大的乐钟由响铜铸成。乐钟重达1,8吨.最大直径为1.425米,临近钟耳和钟的底部装饰的是规则花边。钟的中部雕有4个圣像,以8个规则的连形花边上的古俄文注明的是铸造年代,6座小乐钟可以奏出6个不同音符,每逢重要宗教节日,敲钟人把7座钟槌上绳子系于身体不同部位,手足并用,有节奏地拉动钟绳,铿锵的钟声响彻云霄,据说当时连几十公里外的阿城居民也会听到这钟声乐曲,堪称哈尔滨的一大奇观。

索菲亚教堂的主穹顶,4个小帐篷顶及后屋顶共有6个十字架。同基督教的十字架相比,东正教十字架上方有一处平行略短的横杆,下方有一处倾斜的横杆。索菲亚教堂十字架主干仍是东正教十字架的形式,但在主十字架上又加装几处横竖杆,使十字架在横杆、竖杆的局部又形成数个小十字,使十字架显得整体饱满、线条柔和。十字架通过类似洋葱头状球体与主穹顶相连,与帐篷顶或屋顶相连接,球体下方过渡为圆柱体,还加装莲花座。十字架通体是金黄色,与绿色的穹顶、帐篷顶互相映衬,使整个教堂愈发显得雄伟恢宏、高贵典雅。

索菲亚教堂共有“一主两辅”三处唱诗台,处于两侧耳门门厅上的是辅唱诗台,与两处小圣所相对,兀然突出在半空中,成为二层平台,给大厅硕大的空间平添了一个层次。位于正门门厅上的是主唱诗台,由左侧楼梯可以上去,与左侧小唱诗台有走廊相连。主唱诗台的前面敞开,其他方向以墙面、屋顶进行封闭,面积约20平方米,可容纳4人。在众所周知的那个““””年代,这座曾经满载历史见证的文化遗产,竟然遭到了破坏,教堂主体伤痕累累,7座乐钟全部遗失,6处十字架全部被拉倒,主唱诗台的地板严重破损,墙面破损严重。教堂面目全非,人去楼空。后来,教堂周围又建起了商用住宅大楼,将教堂紧紧地包围在里面。

尽管如此,这座精美独特、宏伟壮观的大教堂仍吸引国内外各方人上对她的关注。1986年,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教堂周围民宅林立,店铺接踵,教堂内部曾作为材料仓库,木制品、易燃品堆积如山,火灾隐患严重。1997年5月,哈尔滨市政府作出了修复索菲亚教堂的决定。用22天,动迁单位、民宅、个体摊位369户,拆除旧建筑1.4万平方米;用15天,筹集捐款1以减)多万元;经80天的昼夜奋战,将遮蔽了0年、饱经沧桑的索菲亚教堂恢复了历史原貌。金秋的哈尔滨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索菲亚教堂,她已经重新冠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馆内展出的是哈尔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图片、文字介绍及建筑模型展览,这里已成为一座展示、弘扬建筑艺术及历史文化的基地。

教堂周围辟建的这座敞开式文化、休闲广场,总面积为6648平方米,具有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地面以花岗岩为主硬铺装,广场南北两侧设有块状绿地,J‘一场内的每一件饰物,大到广场绿化树木,小到座椅、围栏、灯饰都采用欧式风格设计,与教堂相辉映,具有浓郁的欧式风情。厂一场正门入口处由宽10米、高0.4米的三步花岗岩台组成,台阶两侧分布着两个侧门,南北侧人口是防滑坡道,这两个坡道不但可以作为汽车的出人口,而且可以为残疾人进入厂‘场提供方便。

今天的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及建筑艺术J一场,在阳光的映照下典雅脱俗,在灯光的映衬下金碧辉煌,她1I.以独有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迎接每一位来访的游客。

各位朋友,通过参观建筑艺术馆,您一定对哈尔滨建筑艺术风格和城市的发展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我们更希望通过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哈尔滨。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导游词篇二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东北第一大城市黑龙江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地段街、兆麟街、石头道街之间,是原俄国远东地区现存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的砖石结构教堂建于1932年。1996年11月,该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教堂被修复并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向公众开放。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导游词篇三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内,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1996年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圣索菲亚教堂修复并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公元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也侵入了哈尔滨。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于1907年破土动工建造圣索非亚教堂,当年一座全木结构的教堂落成,用作该步兵师的随军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角度是多变的,令人目不暇接,就是在里面呆一整天也不会觉得厌倦;她的气势是庄严但不凌厉的,很多游客静静地倚在角落处的柱础上,任思绪在千年的尘埃中飘荡。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指的是罗马帝国在公元四世纪分裂之后,继承罗马帝国正统政权,且据有东半部领土的帝国。而拜占庭帝国的中心,就是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拜占庭(Byzantine)这个名字的由来,传说是由一位希腊人Byzas依循神喻,在欧洲与亚洲交界处、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拜占庭找到理想之地,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而来。而拜占庭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契机,一方面由于其位居要津,把守博斯普鲁斯海峡,控制了黑海与地中海间海陆交通要道的枢纽,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提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的慧眼独具,于公元312年夺权成功之后,为了向东拓展罗马帝国的影响力,而选定拜占庭做为新罗马的基督城,并于公元330年5月11日正式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一千年,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全世界最华丽与最富有的都市。君士坦丁建造他的城市是为了夸耀罗马帝国的声势,同时吸引各国来归,于是他使用了各种华丽的装饰方式来美化君士坦丁堡:在街道上装饰喷泉和廊柱,又将来自丝路的丝绸、非洲的珠宝、欧洲的雕刻与工艺用品、埃及法老王的方尖碑、世界各地的香料、瓷器等等全搬过来,此外,公元325年,君士坦丁还盖了一座大教堂,这座美丽的大教堂的身世与君士坦丁堡的历史紧紧相系,她就是圣索非亚大教堂(St.Sophia Church)。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更仔细的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万名工人、32万黄金、并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神圣的教堂是当时的城市中心,而统治者对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难看出统治者藉由对宗教的奉献、夸示帝国的权力与财富,而对周遭地区施与影响力的用心。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大圆顶离地55公尺高,而且在十七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从公元四到六世纪开始,教会逐渐对教义与救赎的观念有渐深的认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信徒除了透过传统的谕言故事与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也逐渐产生将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画像化的需求。教会中认为圣人的人物画像就等于触犯圣经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规定的一派,与另一派认为人物画像可以让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传教,两派间的歧异日渐加深。公元692年教会会议中授与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Leo III)颁布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二百年间的血腥斗争,教堂里的画作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作画的工匠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结果是造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瓦解,社会动荡不安。一直到九世纪中叶,教会重新解释,愿对画像给予敬意、信仰崇拜,这才逐渐消揖两派间的纷争,而这个日子也被称为“正统的胜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被盛大庆祝。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拜占庭艺术里,雕刻艺术并不存在。

公元七世纪之后,阿拉伯半岛上出现新兴势力伊斯兰文明,接着十字军东征来到君士坦丁堡,但此时统治者已无力阻止联军与战争对城市的蹂躏。接着是土耳其人的登场,东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结束。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堡,并将圣索非亚大教堂改为供奉阿拉的清真寺。今天,圣索非亚大教堂做为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古迹,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而她的美丽庄严,依然撼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

猜你感兴趣的:

1.牡丹江镜泊湖导游词范文

2.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导游词

3.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导游词

篇6:青岛天主教堂导游词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占地面积114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01.54平方米。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该堂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结合而成。屋顶覆盖舌头红瓦,其气势庞大,且又古朴典雅。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可容纳教徒千人,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时,教堂受到严重破坏,1981年4月恢复使用,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7:圣索菲亚教堂导游词精选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索菲亚教堂的蓬顶以主穹顶为轴心,分布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帐篷大小不一,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主体以大小套叠的拱券构成母体,组成的细部丰富而生动。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16面体的大鼓座,鼓座的第一个段面都开了一个高侧窗,檐口装饰线角为花瓣形和神乳体。鼓座下部经过多层线角过流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底部棱、角、线和谐连接,为罗马风格的边疆拱券的设计风格。

篇8:圣约翰大教堂的导游词

该剧的互动性功能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微观层面的交际。研究戏剧重要的是研究角色之间的互动。邵特在随笔《话语分析与戏剧分析》 (1996:167) 中给了我们关于剧本两个层面的交际分析图。

剧作家---信息---读者或者听众

角色A---信息---角色B

角色之间的交际以信息的形式融于剧作家和读者或者观众的交际中。舞台上角色A跟角色B对话可以当做是剧作家在向观众传递信息, 同时这种对话也就成了剧作家和观众之间的交际。

人际功能与《大教堂谋杀案》

我们需要分析艾略特的《大教堂谋杀案》戏剧中角色间的交际和戏剧外的交际。第一种是剧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交际。剧本中的这种交际一般指角色间的交际。接下来讲逐一分析角色、读者以及剧作家之间的人际功能关系。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舞台上角色之间的对白可以当作是作家与读者或者观众进行交流。在剧中艾略特列出了剧本每个部分涉及的角色, 时间和地点。当恼怒的骑士想要袭击大主教, 幸好这时牧师和随从们回来了。我们看一下修饰动词interpose的副词quietly。这个字眼着重强调了演员得动作使得大教堂的气氛稍微轻松些。剧作家并没有对演员直接命令, 他是通过剧本中的舞台提示与演员进行交际。

从例子中我们看出《大教堂谋杀案》中的作家---读者关系反映在舞台提示中。剧作家一方面尽量使读者能够理解剧本, 另一方面, 他也想满足导演和演员表演需要。作家---读者之间的交际不仅仅体现在剧本中更体现在剧中角色之间的交际中。

大主教与牧师

从剧本我们可以看出当大主教的生命受到威胁时, 牧师们出手相救。牧师比唱诗班的妇女更有勇气。牧师与大主教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他们与托马斯有同样的宗教信仰, 但是他们易于向世俗势力屈服。他们尊重大主教却缺乏足够的勇气与大主教一起。

大主教与诱惑者

其中第四个诱惑者提出了通过殉道得到死后荣誉。这个诱惑与贝克特本人的内心挣扎的愿望是一致的。换句话说, 这第四个诱惑者是引诱贝克特做正确的事来达到自身邪恶的目的。这种引诱对托马斯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四个诱惑者是如何跟大主教交流的例子显示了实用文体学在对话分析中的效果。从剧本中可以看出诱惑者在和大主教交流过程中措辞的不同。尽管前三个诱惑者使了不同的招数但是考虑到大主教还是这个国家的精神领袖, 他们还是尊称他为my lord或者your lordship。这事人际交往中最基本得要求。但是第四个诱惑者直呼其名---托马斯。有常识的人都知道, 直称老者或者有社会地位的人的名字是不礼貌的。第四个诱惑者违反了人际交往中的礼貌原则。

角色与观众的关系

唱诗班在本剧中扮演着目击者角色。第一部分开头唱诗班为观众提供基本信息。唱诗班的妇女是戏剧重要部分, 她们连接起观众和角色。唱诗班的声音和音调也随着情节的展开而不断变化。坎特伯雷的这些女人们也评论着角色的行为, 从而更方便观众理解表演。这样从语用学角度, 这些话给了观众一种对他们理解剧情十分重要的印象。

当大主教拒绝了诱惑者的诱惑, 唱诗班意识到了托马斯最终的命运, 他们的声调也就变得越来越绝望。四个骑士开始暗杀行动前, 唱诗班嗅到了死亡的气息, 他们哀悼大主教的生命。这就直接告诉了观众大主教回到英国后的归宿。更显著的一点是大主教死后, 唱诗班的声音变得越来越高亢, 后来更像一种怒吼。他们发泄着自己的悲伤, 为自己的罪行感到羞愧。从实用文体学的角度来讲, 这是在向观众忏悔。

总结

人际功能是充分运用语言来表达社会的和个人的关系, 包括讲话者进入语言情境的形成。子句并非仅仅局限于及物性的表达系统, 而是在成人的语言系统中同时存在着非概念的要素。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语言的人际功能, 从而涵盖了语言的各种特殊用法。

在本文中笔者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学中功能语法部分的人际功能来分析《大教堂谋杀案》。在该诗剧中, 作者与读者之间、各种角色之间, 比如大主教与牧师之间、大主教与诱惑者之间交际均通过各种语言表现出来。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语言以及作者的舞台提示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本诗剧, 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阅读《大教堂谋杀案》和其他文本。

参考文献

[1]Carter and Simpson, P.ed.Language,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London:Unwin Hyman, 1989:4

[2]Eliot, T.S.Murder in the Cathedral.New York:Harcourt Brace&Company:1935.

[3]Halliday, M.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London:Edward Arnold, 1978:52.

篇9:圣保罗大教堂的“雷恩风格”

艺术风格

雷恩是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一个业余建筑师。在哥特式建筑的废墟余火未尽的时候,雷恩就已经设计出新的蓝图了,明亮、明朗、光鲜与原来的暗淡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的视觉艺术对英国文化影响很小。英国人专心致志于他们在戏剧文学、诗歌和音乐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因而他们在建筑上继续使用哥特和都铎风格。自从皇家建筑师琼斯(1575—1652)到意大利访问之后,在英国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英国建筑受到帕拉迪奥和巴洛克特征影响较晚,但速度之快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1666年,国王查里二世委托克里斯托弗:雷恩重新设计圣保罗大教堂。雷恩设计新圣保罗大教堂时,博采众长,在建筑风格上采取了折衷主主义的方案。雷恩综合了琼斯、帕拉迪奥和当时流行的巴洛克、洛克克艺术风格,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雷恩风格”。

在设计上,圣保罗大教堂吸收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优点。雷恩虽受到米开朗基罗奢华风格的影响,但帕拉迪奥的建筑设计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雷恩没有模仿帕拉迪奥的建筑,但他选择古典风格作为大教堂建筑风格的基础。圣保罗大教堂是一座以新古典风格设计的建筑,既具有纯粹罗马古典主义风格的宁静而显得高雅、纯洁,又具有早期文艺复兴风格。圣保罗大教堂虽然总体上是古典主义风格,但各个部分各有特色。占其首要地位的是圆顶,让人联想起罗马万神殿的穹顶,布拉芒特放大了的小型教堂。正面基本上是古典风格,按巴洛克方式布置上成对的科林斯式柱子,但装饰华丽的双子塔却和博罗米尼的多曲线风格相似。圣保罗大教堂是雷恩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英国少数几座具有巴洛克特征的建筑物之一。

在结构上,圣保罗大教堂由中殿、北耳堂、走道、地下室和回廊等组成。其主体建筑是由两座长150.5米、宽37.5米的两层十字架形大楼构成,中间烘托起一座高达111.4米的椭圆穹顶。穹顶上端有一个镀金的大十字架。大圆顶底下高出十字楼的部分,是一个两层圆楼。四周建有一圈挺拔的圆形石柱。顶层则有一圈石栏围成的阳台。教堂正门朝西,门前有一条由6对高大的圆形石柱组成的走廊。正门上部的人字墙上雕刻着圣保罗到大马士革传教的图案。人字墙顶部处为圣保罗的石雕像。教堂正面建筑的两端,有一对相互对称彼此呼应的钟楼。两个钟楼上分别挂有铜钟,其中一个重达17吨,在英格兰首屈一指。整个大教堂造型庄严,气势磅礴。尽管对于雷恩的设计争议颇多,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许多他最初的设计理念,即“最杰出的希腊罗马建筑”,拱廊、穹顶和石柱使空间变化莫测。

装饰与审美

圣保罗教堂的建筑规模是巨大的。20吨重的石块从南海岸的多塞特用船运来。这种巨大的精致石料,一方面可以体现宗教崇高美,同时也凝结着基督徒的宗教情感。圣保罗大教堂内,用方形石柱支撑着拱形大厅,窗户嵌饰以彩色玻璃、圣母和信徒的巨幅油画,天花板上有精美的雕刻。窗户镶嵌的彩色玻璃是哥特建筑的标志之一,说明在教堂的装饰上保留了部分哥特式建筑风格。同时教堂的装饰又体现出鲜明的巴洛克和洛克克特点。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是充满活力、艳丽、豪华、多彩,常常夸张,而洛克克的特点是精雕细琢,奢假怪诞。唱诗班席位的镂刻工艺、圣殿大门和教长住处螺旋处楼梯铁工,无不反映出洛克克艺术风格。

教堂的洛克克风格既有魅力又有趣。教堂的内景布置极为精美:白灰泥、金色涂料、大量的装饰,教堂的南北方向和装有透明玻璃的大窗户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它们的优点。大部分神韵典雅的装饰品是木雕,“大理石”柱子是木质的,漆得好象大理石一样。调皮的红褐色天使在灰泥朵上展现出优美的姿态,上方是油漆的拱顶轻松自如地飞腾。尽管细节繁多,整个效果却很和谐,总的印象是一种神秘、令人激动的感受。

在圣保罗大教堂内有8幅描绘圣保罗生活形态的图画。这些图画用单色调画出,没有用任何色彩。这样的画犹如散文写作中的白描,把朝拜者和参观者一下拉入久远的历史岁月。空间间隔是巴洛克艺术主要特点,圣保罗教堂有着宽敞的室内布景,里面还陈设着海德尔和门德尔松演奏过的风琴。看到这些钢琴和宽敞的大厅,人们仿佛听到了在幽雅的钢琴伴奏下,教堂合唱队嘹亮的圣歌。在教堂南侧是伦敦大主教的宝座,上面装饰性的雕刻是吉本斯的杰作;北侧是伦敦市长的坐椅。看到这些华丽的精雕细琢的宝座,使人油然敬畏主教的威严和市长的权力。

文化内涵

圣保罗大教堂不仅是一座基督教的礼拜堂,它也是英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原来哥特式教堂遗址上重新崛起的这座新教堂,这件事本身就有着深刻的寓意。这正如设计师雷恩的铭言:“我可以再次奋起”。建筑工人把雷恩的铭言刻在标志教堂遗址中心的石头上。英国人民不怕挫折,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在二战中得到充分展现。丘吉尔在战争回忆录中把这种精神总结为:“战争时,坚决刚毅;失败时,顽强不屈;胜利时,宽容敦厚;和平时,友好亲善。”

这里是英国政府和王室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领导英国人英勇抗击法西斯德寇的首相丘言尔的国葬就是在此举行的。1981年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斯宾塞王妃的婚礼就是在教堂后面的高坛上举行的。高坛本身,是在原来的维多利亚式的供坛装饰屏被炸毁后重建的现代化建筑,纪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死难的英国公民。在南侧走道,惟一的一件在伦敦大火中保存完好的雕塑,是17世纪早期圣保罗大教堂的大主教和诗人约翰·邓恩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上一篇:游自然博物馆五年级作文600字下一篇:浅谈朔州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