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形象

2023-04-28

第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形象

约翰.克里斯多夫

冥想中的精神跋涉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有感

信息中心宁冬云

二十年前,记得也是这样一个美丽的秋天,大学里的一位老师给我们推荐《约翰克里斯朵夫》,于是在图书馆借了傅雷译的这个版本,感觉语言上非常中国化。我和同宿舍的姐妹们轮流地传看着,我们被罗曼.罗兰的作品强烈吸引着。随着他的笔端而犹如电影画面一般不停地转换着,跟着主人公在不同的地点奔走,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社会环境抗争。而我也感受到主人公身上那些属于自己的影子:或是悲愤,或是冲动,或是怜悯,总之当时感觉很多情节都很有感触,许多话都富含哲理。

这次校工会组织读书活动,感觉应该重温经典,于是又想起了当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晚上在灯下静静地阅读。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也有了不同的感悟。

这部贝多芬式的英雄史哺育着一代又一代高贵的灵魂。我翻着这洋溢着理想主义的书页,时而为克里斯多夫少年时代一人挑起生活重担的艰辛而长久叹息,时而为他勇敢率真地抨击庸俗文化和决绝的反抗而激动不已,时而为他遭受的种种屈辱和恶意的攻击而愤愤不平,时而为他痛失挚友奥里维和情人葛拉齐亚而悲痛惋惜„„以其悲伤而悲伤,以其快乐而快乐,我想每一位读这部作品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都能够在音乐的旋律中,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生或悲伤或感动,甚至有时为他泪光涟涟,有时为他满心欢喜。

生命的力量

“一年之中有几个月是阵雨的季节,同样,一生之中有些年龄特别富于电力„„”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在成长路上经历的风雨坎坷,他与命运、世俗势力相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曾激荡着青年时期的我,更影响着现在的我。走在校园里,看到学生们虽匆匆地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和食堂之间,但你会看到他们偶尔地跳起来,偶尔地肆无忌惮地大笑,就会感到年轻的美好和生命的积极向上。我想生活不能仅仅是生活,它需要用心、用脑、用坚强的臂膀和厚实的脊背去体会、去承担!很多时候会说生活本应简单,没错,生活可以简单,但生命却不可能简单!生命是沉重的,沉重得你必须付出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勇气;但生命又是有延展性的,它需要你去积极地面对,当你昂起头面对生命的时候,它就会赐予你无穷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往往事与愿违。因为真实是一种太过于强大的力量,以至于很多人都惧怕真实。因此我们往往也会有着和约翰.克里斯朵夫相似的遭遇和苦闷。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我们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是令我们倍感欣慰的,同时也让我们充满希望。虽然我没有克里斯朵夫那样快意的真,但我同样痛恨虚伪,痛恨谎言,我会依然去保持尽可能的真实,为了我这个亲密的伙伴,更为了自己能够踏实、坚韧地走在路上。

真实的坚韧,可以让我们从最庸俗的生活中找到生命的力量。虽然过了不惑

的年龄,但对于生活,我并不奢求什么物质的收获;不过对于生命,我依然渴望蓬勃的力量!我想这也正是作者所给与我们的精神上的慰藉。

真诚、真情之光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崇高的道德准则”

——康德

美丽的格拉齐亚给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最纯粹的爱。这个在童年就爱恋克利斯朵夫的女子,成为克利斯多夫晚年最知心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纯洁与神圣,以至于脱尽了所有的尘俗,升华未了的爱情。在她的召唤下,他懂得了急流勇退的意义,安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让心灵平静,让爱心弥久不散,对死亡的坦然,这无疑是他晚年从这位可敬的朋友身上感染到的最最宝贵的东西,受用一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另一位朋友奥里维,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都有着善良的灵魂,崇高的理想,两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同所寓所里,忍饥挨饿,却怡然自得。他们交谈不多,但只要想着对方在身边便觉得舒心惬意。奥里维非常钦佩约翰的音乐天才和充沛精力,约翰也喜欢奥里维的智慧清明,谦和仁爱,他们都热爱自由。克利斯朵夫是雄性的,充满力量的。他要保护他所热爱着的朋友,用他的直率和笨拙表达柔情。因为有灵魂深处的共鸣,这两个表面上截然不同的人却共同生活的非常和谐。这样的友情是实在让人向往,他们个性相异,一个柔弱,一个暴烈,却能很自然的相辅相成,共勉共进。他们对彼此没有私心,全心全意,肝胆相照。彼此成了彼此的一部分,使对方的生命更趋于完美。从头到尾,这部作品里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平凡世界里的英雄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 傅雷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也曾痛苦过,彷徨过,他曾受到过排斥,陷入困境。但是他都用自己真诚的热情热烈地追求着,奋斗着,他所具有的现实主义思想和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不但让读者感到战斗的力量,更激励我们拥有一颗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的灵魂。克里斯多夫童年时就爱上了音乐,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当他处于生命低谷的时候,他的舅舅——高脱弗烈,这个没有太多文化的人,说出的话却常常发人深省。他让约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到生活中去创作真正的音乐,使约翰•克利斯朵夫受到了更好的音乐熏陶。那是一种悠长而又恬静沁人心脾于天地间长长的漫步与思考。当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爱情一次次遭受打击,消沉下去,整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泡在酒馆里的时候——还是舅舅帮助了他,使他突破情欲之网,重新振作起来,埋头音乐创作,克里斯朵夫又重新站了起来。

“你得对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敬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 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 Als ich kann (竭尽所能)”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让我们认识到再伟大的人也有着人性的弱点,更何况我们常人呢?现在是和平时期,不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正是在这平凡的生活中,更需要一点精神,一点信仰。就像我们的学校一样,我们的省级名师、国家级名师,可能只有一个、两个;我们既没有荣誉称呼,更没有大国企丰厚的薪水,但大多数老师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尽管没有升学的压力,但他们仍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尽管我们的工作是琐碎的、平凡的,但我们的事业是崇高的、伟大的。“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这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里的老瞎子的话如出一辙,“人的命就如这根弦,拉紧了才能谈好,弹好了就够了。”无论是罗曼.罗兰笔下的克里斯朵夫,还是史铁生作品里的老瞎子,都永远激励着我们石油人做平凡世界里的平常人,干不平凡的事业,把我们的理想构筑在坚实的翅膀之上。

第二篇: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欧美文学赏析课结课论文

艺术管理系09级090802043罗兰

上课时间:周三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有感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有感

说起外国名著,我确实看过不少。也可能因此我真的不知道写哪一本才好,因为毕竟每一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呢,我决定选一个跟我多少有点关系的书比较好。《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大作,而我的名字也是罗兰,我觉得可能这是一种巧合,所以我十分看重罗曼·罗兰的书,读起来也会比其他的书用心。

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那个时候,甚至还认为他是女的,因为或许只有女人能够这样深层次的从细节揭示伟大的思想。所以从某种层面说,他不仅仅是我喜欢的作家,更是我的偶像,他影响着我。 初中开始我开始正式的学习音乐,一直到大学,我认识李长荣老师,李老师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并且还借给我他的珍藏。我真的很感谢。回去之后就开始读。发现不仅原著的作家很有分量,译者傅雷也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我知道这本书,一定会使我爱不释手。

但是我发现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它使我知道原来自己是一个肤浅的人。我从来没试过读书读不进去,但是这次真的有点犯愁。我一遍又一遍的看,有时候一页书要看好多遍才行。我有时再想我是不是自尊心使然才会这样,曾经一度想过放弃。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突然看了进去,阅读速度也快的好多。因为我发现这部书写的是个悲剧,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它写出作者的悲剧,音乐人的悲剧,艺术家的悲剧人的悲剧。但是它也是喜剧,它写出人的追求,人的抗争,人的伟大。

是呀这样一部五味陈杂的作品,怎能不让人辗转反侧。有时我在想李老师为什么借这部书给我,其一可能是因为我叫罗兰,还有就是我好歹也是一个音乐人。或许他的某些东西我能体会。但是我不是约翰,我也不是罗曼·罗兰。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或许我真的不能想约翰那样,为了浮华的世界,肮脏的社会去抗争。或许我已经被社会通话。

是呀,我羡慕约翰,我羡慕他的勇气。而我是个弱者。我经常眼看着各种不公,但是我却不说出来,不但不说可能某些方面我还在助长,是呀这就是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

有的时候我也想说约翰必须死,因为他显示出我们的渺小。这种感受我现在

都深恶痛绝,更别说,那些所谓的法国贵族。他刺破了世界,刺破了原本看似和谐的社会。

是呀,我们长长沉睡在浮华背后而不自知,或许知道了,但是却不愿意睁开自己的眼睛。我们只会想办法让梦做的更久。我们即使脓包溃烂也不想自己的血流出来。因为我们害怕伤痛。就这样,就这样,错的变成对的,邪恶变成善良,糜烂变成健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一直,一直……

但是真的没有人渴望着觉醒吗?

有的我们的约翰,他是以为斗士,他的一生都在抗争。但是他的死却也是必然,因为大家都带上头套过日子,沉睡的人们不需要有一个人是清醒的。就这样你就被抹杀了。但是抹杀的是如此容易,或者又是那样的难。

这时我在想,罗曼·罗兰的悲哀。他就是约翰,他一辈子在抗争可是结果呢?或许就是这样不尽如人意。他就是被扼杀的约翰。但是被扼杀的岂止是罗曼·罗兰,还有那瑰丽的艺术。

是呀艺术,或许我们根本不是在发扬艺术,我们就是在搞垮心爱的艺术。问心自问我们真的有爱戴过艺术吗?

我不知道傅雷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态翻译这部作品的。倘若换了是我,我或许没有译著下去的勇气。

而这时我才发现,读懂了这一本书,真的是影响我一生的一本名著。

作为一个艺术管理者,我们从来希望的是,让音乐变成钱,跟音乐要效益,但是或许我们真的忽略了好多。我们就这样,沉睡于浮华,跟着社会的尘埃飘荡,还在窃笑那些所谓的傻瓜。但是真正愚昧的是谁呢?或许是活在梦中的我们。 看懂了这书,我真的在深深的思考,我原来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对的起艺术。

是呀,就是这样一本书,撞击了我的灵魂。就是这样一本书

第三篇: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有感

——13秋物流管理1班杨卫

说起外国名著,我确实看过不少。也可能因此我真的不知道写哪一本才好,因为毕竟每一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呢,我决定选一个跟我多少有点关系的书比较好。《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大作,而我的名字也是罗兰,我觉得可能这是一种巧合,所以我十分看重罗曼·罗兰的书,读起来也会比其他的书用心。

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那个时候,甚至还认为他是女的,因为或许只有女人能够这样深层次的从细节揭示伟大的思想。所以从某种层面说,他不仅仅是我喜欢的作家,更是我的偶像,他影响着我。

初中开始我开始正式的学习音乐,一直到大学,我认识李长荣老师,李老师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并且还借给我他的珍藏。我真的很感谢。回去之后就开始读。发现不仅原著的作家很有分量,译者傅雷也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我知道这本书,一定会使我爱不释手。

但是我发现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它使我知道原来自己是一个肤浅的人。我从来没试过读书读不进去,但是这次真的有点犯愁。我一遍又一遍的看,有时候一页书要看好多遍才行。我有时再想我是不是自尊心使然才会这样,曾经一度想过放弃。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突然看了进去,阅读速度也快的好多。因为我发现这部书写的是个悲剧,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它写出作者的悲剧,音乐人的悲剧,艺术家的悲剧人的悲剧。但是它也是喜剧,它写出人的追求,人的抗争,人的伟大。

是呀这样一部五味陈杂的作品,怎能不让人辗转反侧。有时我在想李老师为什么借这部书给我,其一可能是因为我叫罗兰,还有就是我好歹也是一个音乐人。或许他的某些东西我能体会。但是我不是约翰,我也不是罗曼·罗兰。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或许我真的不能想约翰那样,为了浮华的世界,肮脏的社会去抗争。或许我已经被社会通话。

是呀,我羡慕约翰,我羡慕他的勇气。而我是个弱者。我经常眼看着各种不公,但是我却不说出来,不但不说可能某些方面我还在助长,是呀这就是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

有的时候我也想说约翰必须死,因为他显示出我们的渺小。这种感受我现在都深恶痛绝,更别说,那些所谓的法国贵族。他刺破了世界,刺破了原本看似和谐的社会。

是呀,我们长长沉睡在浮华背后而不自知,或许知道了,但是却不愿意睁开自己的眼睛。我们只会想办法让梦做的更久。我们即使脓包溃烂也不想自己的血流出来。因为我们害怕伤痛。就这样,就这样,错的变成对的,邪恶变成善良,糜烂变成健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一直,一直……

但是真的没有人渴望着觉醒吗?

有的我们的约翰,他是以为斗士,他的一生都在抗争。但是他的死却也是必然,因为大家都带上头套过日子,沉睡的人们不需要有一个人是清醒的。就这样你就被抹杀了。但是抹杀的是如此容易,或者又是那样的难。

这时我在想,罗曼·罗兰的悲哀。他就是约翰,他一辈子在抗争可是结果呢?或许就是这样不尽如人意。他就是被扼杀的约翰。但是被扼杀的岂止是罗曼·罗兰,还有那瑰丽的艺术。

是呀艺术,或许我们根本不是在发扬艺术,我们就是在搞垮心爱的艺术。问心自问我们真的有爱戴过艺术吗?

我不知道傅雷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态翻译这部作品的。倘若换了是我,我或许没有译著下去的勇气。

而这时我才发现,读懂了这一本书,真的是影响我一生的一本名著。

作为一个艺术管理者,我们从来希望的是,让音乐变成钱,跟音乐要效益,但是或许我们真的忽略了好多。我们就这样,沉睡于浮华,跟着社会的尘埃飘荡,还在窃笑那些所谓的傻瓜。但是真正愚昧的是谁呢?或许是活在梦中的我们。 看懂了这书,我真的在深深的思考,我原来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对的起艺术。

是呀,就是这样一本书,撞击了我的灵魂。就是这样一本书

第四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英语推广学校教师王文武

我对于《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的喜爱,虽说达不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也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书的主人公那艰苦卓绝的音乐生涯和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都深深地影响到我。

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总指挥,父亲经常酗酒,母亲善良却怕事,以致家境逐渐败落。

约翰克里斯多夫虽长得不好看,但是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对新奇世界的憧憬、对人世的向往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后来不负众望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天才。其实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天生是个音乐家,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文学道路,于是他只能用文学形式表现音乐,可想而知音乐在本书中占的分量。

一、音乐世界

他对音乐的兴趣是由他祖父培养的,后来他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爱好,于是天天逼他练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让他对音乐厌恶透顶,但同时音乐已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书中具体描写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对他的帮助,比如祖父留心随时把孙子很长的曲调整理起来加入伴奏,取名为《童年遣兴》。并帮他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后来大公爵给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夸耀,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为他的成功音乐道路埋下伏笔。其实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却没有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作细节描写,也没有将音乐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层次上,这正是需要读者需用心去阅读其内涵。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帮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

二、感情世界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是正义感和爱的合体,他的感情丰富多出于他特有的冲动和心肠太软的弱点,得别是对待爱情上。先是学生弥娜,但是由于弥娜的母亲的关系,两人被迫分手,又是阿达的背叛,再是萨皮纳和葛拉齐亚的离世,细数他的爱情经历好像都是悲剧收场。爱情的打击还未在内心平息,父亲又醉死在沟里,弟弟都外出打工,他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 于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消沉了下去,我庆幸他消沉下去因为他是一个人,有肉体、有感觉、有灵魂的人,我又庆幸他没有永久的消沉下去,在他舅舅的帮助下他找回了自己。说到他舅舅其实还有他的母亲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易莎——他的母亲和他之间的感情,作者是大手笔的细节描写,在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那么外国故事中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孝顺之心也达到了超乎寻常的境界,特别是他冒着生面危险回国陪母亲最后一晚,那一幕不知会牵动多少人的心弦,让多少人的心灵颤动。当然在那不可忽视的亲情中不会少了舅舅,虽然作者没着力用事例印证约翰克里斯多夫对舅舅高托夫列特的敬爱,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说明了舅舅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音乐、生活中的作用。

爱情,亲情都说了当然不能忘记友情,奥利维出现在一个最平静的时期。如果硬是要分的话,约翰克里斯多夫属于理想者,奥利维是现实者,他们两个在这方面结合得相当完美,因为他们彼此拥有如此纯洁的友谊而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约翰克里斯多夫将这份友谊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因为他大胆让爱,将心仪的女孩让给奥利维并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而且约翰克里斯多夫为了奥利维改掉了自己几十年粗声大气的习惯,为了奥利维去跟别人决斗,可以说是为了朋友能上刀山下火海,可谓两肋插刀。当然他会得到朋友的回报,奥里维一直是他精神的支持者,甚至最后为他付出了生命,可以说没有奥里维就没有约翰克里斯多夫事业的颠峰。其实他那丰富的情感源于情感的冲动和心中的那份坚守的正义感,这既是他的优点又是他的致命弱点。他甚至为了搭救姑娘而杀死警察,最后不得不因此过上逃亡的生活,又甚至为了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孩去揭示一个不应该由他来负责的误会。当然他的情感升华到最高境界就是爱国情感了,他的血管里流动的是沸腾的日耳曼民族的血液,所以即使在逃亡的过程中也始终不忘他的祖国。

三、精神世界

虽然丛书的开端一直到结尾,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份坚守的精神一直打动着我,那份坚持在中国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小的时候受人欺侮从来没有屈服,而后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出于对音乐的尊重,竟然对一个唯一肯雇佣他并付给他丰厚薪水的公爵说“我绝不是您的奴隶,我爱说什么就什么!”他毅然辞去了那份优厚的工作。在音乐中他会手舞足蹈,心潮澎湃,但是他自己的世界是单纯、宁静的,直到晚年,他和葛拉齐亚的爱情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幸的是,最终葛拉齐亚还是先离他而去,读到这里也不尽让人潸然泪下啊!

夜静得出奇,只能听到窗外呼啸的狂风。合上《约翰克里斯多夫》,突然心中如释重负。或许我们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么艰苦的音乐生涯,也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曲折坎坷的命运,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离我们远去,但就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这是精神的重生,像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因为了它实在太长了。但读完后,我感触良多,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克里斯多夫,他坚强,他不屈,他孤独,但他孤独的灵魂里,却有着英雄的血液,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

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这本书给我另一个震撼是克里斯多夫和奥利维埃之间忠贞的友谊。他们初识时,就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好感。他们同住一间屋子的日子,每天经历着贫穷的煎熬和不得志的苦闷。但这些日子却是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相濡以沫,无话不说,心灵相惜。鲁迅说:“人生的一知己足矣!”虽然后来他们之间有过一些误会,但最终和好如初。他们之间那种情之真,爱之切,确实让人潸然泪下。

因此,当奥利维埃不幸惨死之后,他崩溃了,累了,那如火的热情消退了。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他在瑞士隐居十年,潜心创作。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们谈中格格不入的落魄音乐家了。他名声大噪,大的音乐被人们争相演唱。面对这一切,他只是笑笑,泰然面对这一切。如果这发生在十几年前,他一定高兴坏了。

是啊,这时的克里斯多夫变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易怒,暴躁的他了。他冷静了,升华了。现在的他,淡泊,无所争,生活中只有音乐和他最爱的人葛拉齐娅。

一本书完,一个英雄走完了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充满了精彩,贫穷过,失意过,拼搏过,爱过,伤心过,满足过,成功过。这就够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很不会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字,恐怕自己拙笨的文字无法言尽本来的内容。但对于这本书却由衷的想留下一些自己读过的退迹,它断断续续陪同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仿佛自己已梦游般伴着克利斯朵淌游在那个年月的欧罗巴,那里的莱茵河、阿尔卑斯山脉......以至于在现实中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那块土地去探寻他的足迹,尽管此时的欧洲非彼时的欧洲。 引用译者的序言以及深刻打动自己的文字来简单的记录这部巨著。

正如译者言,这本书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

作者把整个十九世纪末期的欧洲思想史、政治史、民族史、艺术史来做为克利斯朵夫的背景,于是本书在描写一个个人的性格以外,更具反映了某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性。

对于这部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诗的巨著,据作者自白,说它有如一条河,莱茵这条横贯欧洲的巨流是全书的象征,于是,此书便极富于音乐意味的,包藏无限生机的“江声浩荡......”开了篇。

书中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在音乐上天才般的创造以及对当时音乐弊端的抨击;描述了因为命案而逃往法国巴黎的生活;大量的文字比较了德法两国在思想艺术上的区别;描述了朵夫少年到青春萌动时期交往过的女性:弥娜,萨皮娜,阿达,安多纳德;描写了在他生命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朋友-奥里维以及奥里维死后对他心灵摧毁性的打击;直至生命的暮年遇到了心灵的归宿-葛拉齐亚。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结合。精神上水乳交融,灵魂上合二为一,但是肉体上始终保持了朋友间的尺度。

他的一生都在逃亡中颠簸流离却创造出了伟大的音乐!他一生未曾结婚却到生命的终了有两个视同已出的孩子-奥里维的儿子乔治和葛拉齐亚的女儿奥络拉。

他在平静中走向天堂,正如书中写到:噢,欢乐,眼看自己在上帝的至高的和平中化掉,眼看自己为上帝效劳,竭忠尽力的干了一辈子:这才是真正的欢乐!

如果你热爱音乐,你一定会陶醉在其中,虽然你无法真切地听到朵夫的作品;如果你热爱生命,你会在朵夫身上发现在共鸣,并且得到更多的力;如果你心灰意冷,看看朵夫受的苦吧,自己的那些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沿着自己的记忆之河,记录几小段共鸣于心的文字。

物我同化 朵夫饱含有丰满无比的创造力,正如:只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所谓完美并非圆满无缺,而是颠覆不破地,再接再历的向着比较圆满的前途迈进的意思,直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真正的光明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盖罢了,而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屈服罢了。 和奥里维的友谊 “我有一个朋友了,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一个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在惊魂未定之时能够喘息一会儿,那是多么甜美啊,不再孤独了,只要能生死相共,便是痛苦也成为欢乐了!”

复活 生命回来了,而克利斯朵夫的爱也醒过来了,得到上帝恩宠的灵魂简直是一桩奇迹!灵魂从恶梦中觉醒,心又跳动了,枯涸的泉水又开始流了。 爱情的精神境界 各人都对朋友倾吐心中的苦闷,也听着朋友的苦闷,互相交换之下,连悲哀本身都有变成欢乐了;觉得自己整个儿被朋友的精神包围了,心里只有一片欢乐的感觉。他闭着眼睛,弹着一些奇妙的东西,于是她体会到这个房间的美,其中充满了出神入化的音乐;她也听到这颗心仿佛就在自己胸中跳动;于是人间的太阳射出一道新的光明,透过幻梦的幕,又带来了一次春天。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约翰克里斯多夫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是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使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也正如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

有时候,我们爱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的精髓--------感情。就像约翰克里斯多夫,曾为朋友创作音乐,因为他有感情,有故事。真诚,不说谎,所以显得格外珍贵。

喜欢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喜欢看他在成长的那一段中经历的混沌、暧昧、矛盾和骚乱。克利斯朵夫象年轻的西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夫,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他在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他周身晃动着贝多芬的火苗,从莱茵河大步地燃烧过来,又在法兰西继续着他革命的气息。

在学生时代浪漫的我不能完全理解,像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样生活有多么困难,像他火一样渴望美和爱情,无论任何险恶和遭遇都不能阻止他心中不泯的理想有多么困难。十几年过去,活生生的现实经历,再读,除了激情与斗志,更多地体察到了约翰•克里斯朵夫那脆弱柔软的心。期待一个华丽的人生,即使受苦,奋斗也值得骄傲,即使苦难也富有诗意。现在我终于相信,所有苍茫悠远的往事总不免消失于虚空,无论经过怎样的悲喜,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全部努力最终都不过只是完成了普通生活,而苦难就是苦难,通常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即便是靠着自由的热情和意志生活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也会弹一首他的死敌勃拉姆斯的一首曲子。并唱着:“我感谢你曾经爱过我,希望你在别处幸福„„”

克里斯多夫的一生充满了斗争,困扰和冲突。他的艺术生涯也是异常坎坷,但他在矛盾中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从来不为他人所驱使,这是最为可贵的一点。一个赤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不去按照社会他人的意愿,改变自己,而是把对自己的性格,灵魂,意志,心智的支配权牢牢握在手中,从而为自己更好的燃烧生命,发出光和热,照亮身边的人,前方的路:路的尽头,就是他们渴盼已久的宁静。

第五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翻开这本书的题记,罗曼罗兰就说,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正在战斗的人们,然后往下读,又看到《约翰·克里斯多夫》这一名字的出处,“当你遇到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之日”。我当下便觉得,我找对书了,或者说书找对我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然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经验,养成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生活的力量;平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使他接近人民,对封建等级和门阀精神魅力以造福人类。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懂“战斗”这两个字的意思,可是我同样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人在“战斗”。他们在人生中孤独挣扎,时而也彷徨坠落,是的,他们彷徨、迷茫、脆弱、有太多局限,但是他们终究不肯屈服于眼前的被统治,要为自己的自由而战。

他们本可以“乐天知命”,上帝给我哪些,我就享受哪些,亦或者他们不断地挣扎战斗,最后的结果仍是失败,仍是回到原点,但是他们相信,他们生来是要做战士的,战士最大的光荣,是“死得其所”,马革裹尸,削减沙场,乃是他们最光荣的归宿。就像宝剑,即使命中注定就要被折断,但是战斗过的剑锋,你抹杀不了刻在他上面的骄傲。

约翰克里斯多夫最终还是一死,就像书中所讲到的一样,“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面对冥冥中拿管这一切的,他最终还是失败。但是这种失败,乃见证了他人生的意义。

“他倒下去了,被马蹄践踏着,鲜血淋漓的爬着,爬到了山顶上,锻炼灵魂的野火在云中吐着火焰„„战斗完了,筋疲力尽,于是他珍惜他的失败,明白了他的界限,努力的在主替我们划定的范围内,完成主的意志,为的是等待播种收获 ,把那些艰苦美妙的劳作做完一吼,能有权利躺在山脚下休息,对阳光普照的山峰说,祝福你们,我不欣赏你们的光明,但你们的阴影对我是甜美的。”

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于这种天生要做战士的人,他一生最大的幸福,或者上天能给予他的最大眷顾,就是能和一个懂他的、爱他的人共同走过人生,但是可惜的是,克里斯多夫,上帝连这一点都没有给他。写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告诉那些战斗的人,一个爱你懂你的人对你人生的重要,不要低估他们。

最后,我想说,自然有人,天生要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挣扎、奋斗,他们不肯因为眼前虚假的光明而自欺欺人,于是勇敢地走入黑暗,去探求真正的光明,很多人在这条路上倒下了,也有很多人在继续前进,让我向你们致敬,在黑暗中为光明挣扎的、不肯放弃的人们。

上一篇:银行纪委监督责任报告下一篇:银行压力测试报告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