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我国科技资源错配测度及其影响研究

摘要: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使得我国之前以投资为主、工业为主、外需拉动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势在必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体制改革无疑是这种转变的必要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培养经济增长新动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由之路,而与之相对应的科技资源也作为“第一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但经济增长不仅依靠要素投入,更源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科技资源是否有效配置,即将有限资源投入到边际生产率最大的部门,影响着科技投入的效果。所谓科技资源,即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创造科技成果,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的集合。周寄中(1999)将科技资源引入国内,并按照其内容,将科技资源划分为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从而奠定了科技资源“四元说”的概念。之后学者对科技资源虽有补充,但整体沿用了科技资源“四元说”的划分,本文研究按照“四元说”划分科技资源。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较为僵化的科技资源配置体制,忽视了科技发展的市场规律,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影响了科技生产效率,造成了严重的产出缺口和效率损失。伴随着科技体制不断改革和探索,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得到深化,但是要素市场改革始终滞后于产品市场改革。科技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在配置中仍然存在着投资形式、运行机制、产权保护、市场开发等问题,从而造成了我国科技资源错配,影响科技产出效率提升。所谓资源错配被定义为市场不完善使得要素的市场价格偏离其机会成本,进而导致资源投入的非最优配置。学者也意识到,不仅仅是企业生产资源的投入规模,生产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结构以及配置效率也对总体生产效率产生着重要影响。受到外部冲击而被扭曲的资源配置(资源错配)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从而带来产出缺口和效率损失。最近10年来,资源错配已成为解释(国家间)生产效率差异的最主要学术贡献。基于此,本文以我国科技资源投入的逐年高速增长与科技产出成效较低的反差为背景,将我国科技资源分为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及科技信息资源,分别探讨了四类科技资源在我国的配置情况及国际比较。构建模型及错配指数测算四类科技资源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间的错配情况,以及由于科技资源错配导致的科技产出的损失及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并借鉴科技强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应的科技资源配置优化路径。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科技资源投入持续优化。我国科技体制及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经历了由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自上而下调配、统一管理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的制度准备;1985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1998年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2006年“自主创新”战略构想的提出,充分肯定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全面推动要素市场改革,强调科技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鼓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改革路径。经过30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及企业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显现。科技财力资源来源多元化,投入结构更加合理;科技人才得到有效激励,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物质积累快速提升,设备、场地逐步开放、实现共享;信息资源大量涌现,科技数据、文献、专利、知识等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我国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科研机构体系、共享式的资源流动平台、市场为基础的资源定价机制以及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2.科技资源快速积累,但科技生产效率不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及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资源投入快速增加,成为近20年来全球科技资源投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家科技实力显著提升。然而科技资源投入数量快速增加的背后却是科技资源投入质量和结构的不尽合理。科技投入强度与科技强国差距明显,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科技成果质量不高,各地区投入差异明显,科技资源获取的部门间垄断依然存在,科技资源流动壁垒尚存,无形资产投入不足,基础研究不被重视。科技资源投入质量和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了我国科技资源在不同行业、部门、地区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错配,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产出。2004年我国科技产出缺口达24.8%,虽逐年有所下降,但2008年仍有18.1%的缺口。同时,在科技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科技资源错配导致科技资源投入边际效用下降,科技资源投入无法满足科技扩大再生产的需求,技术进步难以实现,导致2014年总体科技生产率较2005年有2.1%的下降,而主要衰减来源于技术进步水平的下降(3.3%)。3.科技资源错配现象普遍,严重影响我国科技生产。由于政府政策的干预以及各地区地方保护制度盛行,科技资源在不同主体和地区间流动受阻,外部干预力量严重影响了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致使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获取科技资源的能力不同,面对着价格相对扭曲的科技资源投入成本,以上各部门的科技资源投入量也因为非市场价格的影响而受到扭曲,造成较为严重的错配。具体而言,科技信息资源作为科技投入的重要无形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普遍存在配置不足现象,说明我国科技信息资源获取渠道不够畅通,信息资源不开源,资源投入成本较高。而作为生产要素中流动性较强的资源,资金投入又往往存在着投入过度现象,科技资源投入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的现象较为突出。科技人力资源在部分行业的投入过度,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科技人员流动性不畅。从地区看,我国各地区对于科技资源投入的差异也十分明显,科技财力资源呈现东部地区过剩、西部地区不足的总体现状。科技人力资源则恰好相反,但是值得说明的是,西部地区科技人力投入过剩,是指投入的相对过剩,而非投入的绝对过剩,相对于西部地区有限的科技产出,科技人力资源受到跨区域、跨部门的限制而无法流动形成的区域性投入过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不畅的客观现实。科技物力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东部地区配置程度由不足转为过剩,中西部地区呈现出由投入过剩到投入不足的转变。按所有制类别划分,外企(包括港澳台资及外资企业)偏向于科技资金投入,而本土企业(包括公有制和私营企业)偏向于人力资源的投入,公有制企业在科技物力和信息方面投入过度,私营企业偏向科技人才的投入。大型国有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对于科技资源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对中小企业形成了资源壁垒和进入屏障,阻碍了中小企业科技活动的同时因其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不足,导致自身科技生产效率较低,对科技资源产生严重浪费。4.建立以项目为带动,产学研协同的资源共享体系。本文在分析我国科技资源错配基础上,借鉴世界科技强国成功经验,提出以市场配置为基础、以政府顶层设计为指导、以项目为带动、以产学研协同联盟为组织、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载体、以金融、服务机构为补充、以法律产权制度为保证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战略目标和宏观政策的前瞻性和统一性。企业作为科技资源配置主体、高校及研究机构作为科技研发主体、政府及服务型机构及行业协会为科技活动辅助主体。以重大战略项目、高精尖研究项目和重大课题为纽带,将各科技活动主体联系为一体,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互通。实现项目活动内科技人力、财力、物力及信息资源的自由流通。并以项目组织形式为单位开展跨项目、跨学科、跨领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进而实现科技资源的按需配给,实现科技资源效用最大化。从而打破企业体制限制、打破地域限制、打破研究领域限制、打破行业限制等阻碍科技资源有效流动的壁垒。使得中央与地方总体目标一致,项目内各类企业目标一致、各合作部门目标一致,充分调动各组成单位的研发与创新积极性。5.有限的政府调控十分必要,但过度干预会造成科技资源错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对科技资源具有一定的垄断和控制力,从而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同等成本的科技资源,对小微初创企业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而国有企业自身生产效率的不足又使得科技资源难以配置到高效率的生产部门,从而造成了我国科技资源的错配。外资进入难以对国有企业控制行业形成实质性的的影响,反而对中小企业科技活动形成了更大的挤压,加之外资企业自身的技术垄断,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更小,我国引进外资对于整体经济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整体水平不高,对科技研发行业的作用则并不明显。科技资源作为准公共物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高成本特征,完全由市场配置难以取得最优的配置效果,适当的政府调控必不可少,尤其是国家政府的顶层设计对于实现国家长期科技目标和重大前沿项目具有深远意义。需要肯定的是,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应动摇,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科技资源错配程度得到一定的改善,应该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对我国科技活动的支持作用,起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首先,从已有研究科技资源配置的文献中,鲜有从资源错配的角度研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对科技产出带来的影响,本文在资源错配模型框架下测算我国科技资源相对错配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率和产出损失,从而弥补了这一遗憾。其次,在现有资源错配文献中,鲜有将视角聚焦于科技资源错配的投入方面,对于科技资源错配对科技产出及科技生产效率的影响测算很少,本文则将目光聚焦于我国科技资源大量投入与科技产出不成正比的客观现实中,以资源错配解释我国科技生产效率不足问题,进而提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路径。第三,已有分析科技资源错配的文献,鲜有按照科技资源“四元说”将科技资源进行细分,而本文不仅按照科技资源“四元说”将科技资源分为科技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而且从微观、宏观两层数据测算科技资源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企业中的错配情况。二是理论应用和实证分析的创新。本文尝试着运用资源错配理论分析解释我国科技资源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现象。本文拓展了传统二元资源错配模型,将之适用于科技资源四元测算,并利用中国的宏、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本文对我国科技资源微观数据的缺失进行了补充,对比宏观数据对微观数据进行了匹配,以期对我国科技资源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资源;资源错配;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学科专业:国民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结构、研究方法

1.3 .论文重点和难点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科技资源错配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资源的界定

2.1.2 资源错配的界定

2.1.3 科技资源错配的界定

2.2 资源错配与生产率

2.2.1 资源错配测度

2.2.2 资源错配影响因素分析

2.2.3 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TFP)

2.2.4 我国资源错配研究

2.3 科技资源错配的测度

2.4 现有研究评述

第3章 我国科技体制演进及科技资源配置状况

3.1 科技体制与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回顾

3.1.1 配置体制:政府计划到市场调节

3.1.2 科技资源配置主体:政府划拨到机构自主

3.1.3 科技资源流动:计划调配到自由流动

3.2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特征事实

3.2.1 科技财力资源快速增长却有失均衡

3.2.2 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性亟待加强

3.2.3 科技物力资源共享不足

3.2.4 科技信息资源配置整体水平较低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微观数据我国科技资源错配测度

4.1 扭曲及效率损失测度模型

4.1.1 生产函数设定

4.1.2 科技资源约束

4.1.3 资源错配下的竞争均衡

4.1.4 科技资源错配导致的科技产出缺口

4.2 数据选取与处理

4.3 科技生产函数估计及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4.3.1 科技生产函数估计

4.3.2 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

4.4 科技资源错配及产出缺口

4.4.1 科技资源投入错配测算

4.4.2 产出缺口估算

4.5 TFP变动分解及科技要素错配变动贡献

4.5.1 扩展的Syrquin分解

4.5.2 科技资源错配变动的贡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宏观数据的我国科技资源错配测度

5.1 科技资源错配宏观数据测算

5.1.1 错配模型变动说明(微观到宏观)

5.1.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5.1.3 科技资源错配测算

5.2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的科技资源投入效率测算

5.2.1 研究方法

5.2.2 科技资源投入效率测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问题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我国科技资源错配特征及问题

6.1.1 科技资源投入效率低下且不够均衡

6.1.2 国有企业对科技资源配置干预过度

6.1.3 科技资源地区间错配程度逐步扩大

6.1.4 科技资源在基础研究领域中配置不足

6.1.5 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

6.2 我国科技资源错配影响因素分析

6.2.1 政府因素与市场因素对资源错配的影响路径

6.2.2 我国科技资源错配指标构建

6.2.3 我国科技资源错配影响回归结果

6.2.4 我国科技资源错配的政策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科技资源配置逐步优化

7.1.2 科技生产效率不高

7.1.3 科技资源错配现象普遍

7.1.4 建立产学研协同的资源共享体系

7.2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优化路径

7.2.1 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7.2.2 构建以科技项目为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

7.2.3 政府应给予科技资源配置适当的干预与调节

7.2.4 推进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协作机制发展

7.2.5 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和开放平台

7.2.6 充分发挥科技服务部门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加大出口产品利润论文提纲下一篇:中国近代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