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制

2023-02-28

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制

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法制建设

近些年,人们清楚地看到国家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下如何在法治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政银企三方沟通协调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政银企密切合作,使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能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是我们当前工作的切入点。

一、金融法制建设是金融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金融生态环境通常可以理解为金融组织赖以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在相互联系和动态演化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之一。

金融法制建设的作用是创设金融活动主体的行为规则,保障金融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首先,法律构建金融组织市场准入、退出和公平竞争机制,使金融组织优胜劣汰,保持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动态平衡。其次,法律确立金融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对金融监管、金融组织自律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规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增强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再次,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金融活动的立法,创造各种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的发展空间,保持金融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鼓励金融创新。

金融法制建设也为金融生态环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改善提供保障。以法律的形式将金融政策规范下来,不仅能够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并减少执行成本,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不利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政策出台;法律对产权、投资人权益、金融产品法律关系等的保护和确认,对金融违法行为的打击,可以优化金融生态的经济运行环境;法律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促进积极向上的金融文化的确立和发展,这在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良好的金融机构内部文化和金融活动行为模式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当前我国金融法律环境的几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生态法律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还未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加以解决,金融生态环境自身不断发展完善与个别金融领域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仍然存在。当前,我国金融生态法律环境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规范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缺失

规范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是金融生态法律环境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我国规范的金融机构市场化破产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对金融行业的过度保护,导致经营不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市场。由于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缺失,中央银行和各级财政又不得不采取非市场化的救助手段,使得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继续沉淀累积,从而最终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水平。另一方面,即便是少量采取市场退出措施的金融机构,其关闭仍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完成,带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并且,由于缺乏有效的存款人和投资人保障机制,金融机构的债务(尤其是个人债务)往往还是由政府兜底,隐含着很大的道德风险。

一般企业的市场退出也面临着《企业破产法》调整范围有限、有效的破产程序和相关制度没有确立、政策性破产普遍化等问题,导致债权人特别是银行债权人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

现行《企业破产法》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就其中的制度构建而言,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破产管理人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清算组往往漠视债权人的利益;就破产程序而言,在破产案件的管辖与受理、债权人会议、监督制度等方面的规定也不很健全。而实践中政策性破产的扩大化也进一步削弱了法律对破产企业债权人保护的力度,造成了银行债权人的经营风险。

规范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欠缺,导致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负担沉重,制约了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发展。

(二)

金融法治力度薄弱

对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打击是金融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自我净化机制的基础。现行《刑法》的有关规定不能满足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的要求。《刑法》关于挪用资金罪的规定仅适用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而不适用金融机构挪用客户资金、资产(如国债)的行为;对操纵金融机构挪用客户资金、资产的单位和个人,也很难根据《刑法》加以制裁。

(三)

金融执法环境不佳,行政干预严重

执法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金融执法环境的缺陷主要是执行时间长、程序复杂、成本高昂,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比较严重。

三、如何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制度建设和执法环境

现阶段,我们应当从制度建设和执法环境建设两方面着手,构建合理高效的金融生态。

一是全面提高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方政府部门要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对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利用地方行政主管这一权力优势,主动承担起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领导职责,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列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中,认真安排、周密部署,指定专人抓好各项建设措施的落实。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司法机关、税务等部门共同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人行(或银监部门)为主体,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

二是重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是影响金融生态的重要力量,是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此,必须把提高中小企业诚信标准、解决融资问题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要树立多元化的融资理念,坚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不断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缓解资金紧张状况。继续发挥货币市场融资功能,进一步增加信贷投放额度。金融部门要正确处理信贷集中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适当逐级下放贷款审批权,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金融政策环境。

三是修改《企业破产法》,建立市场化的企业破产机制。

首先,建立破产管理人制度,完善债权人会议、破产重整、破产申请和受理以及债务人财产清算等制度,给予有物的担保的债权绝对优先的清偿顺位。作为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的补充,应当建立有关存款保险机制和证券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法律制度,降低金融机构破产的社会成本,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其次,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带头严格执法,防止个别地方政府部门以政抗法、以政代法,搞地方保护主义。企业破产的债务清偿要首先依法考虑债权人的利益,而不要借保护这个那个为名搞行政干预,这样往往给债权人利益造成巨大伤害。

四是修改《刑法》,强化对金融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

只有严厉惩治挪用金融机构客户资金、资产的违法犯罪行为,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金融稳定,发挥金融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净化功能。应进一步扩大金融欺诈犯罪主体的范围,建立健全修改有关委托理财、金融衍生产品、金融结构性产品和金融控股公司等的法律规范。同时,要加强执法环境建设,提高执法效率。

五是改善区域信用环境:一是优化社会征信体系建设,重点加快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步伐;

二是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姑息迁就,使失信者无处可逃,难于立足,净化社会信用环境;三是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信用工程”创建活动,使守信者真正享受到诚信所带来的附加值效应;四是开展“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人人争当诚信模范”的浓厚氛围。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

摘要: 本篇论文以我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为蓝本,全面细致的对农村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剖析,并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全文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建设配套设施、以人为本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涉及的到家乡的具体实例并非个案,可能也是全国性的阻碍新农村建设的痼疾所在,体现了农村建设的统筹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持续发展、产业化发展、以人为本、解放思想 我的家乡位于嵩山南麓,颖水源头。生活在这里的2000多口人勤劳、朴实、乐观而充满智慧,然而,大多数人却依然在贫困的边缘徘徊着,现代化的技术和信息好像并没有使他们走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模式。新时期、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已经响彻了神州大地,这里的人们也试图彻底的解放思想,让这片的他们世世代代经营的土地能够生长出更多的财富,让他们的生活环境能够焕然一新。作为他们的一份子我只愿用我的所学为我们的未来勾勒出一幅理想的蓝图,也算我对家乡的一点寄托和贡献。

一、 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的封闭式发展,使得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为零,除了几条明渠作为满足基本的给排水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可供利用的设施,而这仅有的设施也因为年久失修而荒废,所以第一步应投入人力、物力、 财力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改造的基本构想如下:

1、 我门村的布局是比较规则的矩形,所以可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分别打一口机井,其中南边过去已经有一个小型的水库,可以修复利用。水库建成后,就可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综合的分配和利用,如此一来,避免了现有的“一家一口井,分配不均衡”(由于地势原因,有些人家的井根本打不出水)的现象发生,而且综合利用,可以提高效率,自来水系统还可以为农村生活带来便捷,这是生活用水方面的考虑。

2、 修葺水渠,主要是农田明渠和乡村暗渠的建设,分别为了灌溉和排放生活污水所用,这是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最为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必须是全民动员。明渠连接于村庄周边的几个机井或水库,也可酌情在比较偏远的耕地附近打一些小型的机井;暗渠主要是用来排放生活污水或是雨水的,所以它的尾端必须配有一定的污水处理设施,并且一定要注意和生活饮用水分开处理。

3、 改善人居环境,整修村庄街道,把原有的泥泞小路整体硬化,在村头可以建设一些小广场,或设计一些小型公园,在道路两边也要种植一些合适的绿色植物,使得这些设施能够为广大的村民感到身心愉悦,又使得村庄面貌更加的整洁美观。

4、 合理的住宅布局,可由专业人员设计一个村庄规划图,然后在分配宅基地的时候统一的规划,对已经形成的不合理布局的或是影响村庄整体规划的房屋进行拆迁。

5、 在农耕用地方面,要变原有的阡陌小道为田园大道,为的是将来的大型农用设备能够走进田间地头进行作业,而此项工程现在正在进行。

第二步应该建设一些新农村建设的配套设施

1、 实现农田种植的区域化、专业化、合理化和产业化改革。所谓区域化,就是使得农用作物分区域种植,可以实现整体播种,整体收割,方便高效。所谓专业化,可以培养一些人种植某项作物,而这些人即为我们通常说的专业户,这些专业户有这专业的技能,可是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所谓合理化,就是依托某块田地的天时地利条件,选择性的种植这项作物,可以实现土地的利用效率。所谓产业化,就是在不同的作物种植区域有针对性的建设一些该种作物的加工厂,这对提升作物的经济价值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2、 对生产生活废水、废物的处理。对废水的处理可以建设一些简单的污水处理设施,因为村庄并不存在大型的污染企业,对这些污水进行初步的处理即可;所谓废物,主要是农作物秸秆,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一直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问题,过去就把秸秆一把火烧掉,可这些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有关条例明确规定 了禁止焚烧秸秆,不少农民也发现了焚烧秸秆使得周围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但是大量的秸秆涌向了地头和大小田间小路,严重影响了生产的效率。介于此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可以依靠一些现代化的大型农用收割机实现秸秆还田,应一方面还可以引进一些设备,把这些秸秆粉碎以作为牲畜的饲料。

3、 加大对农副产品的生产。过去农村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养殖业,

顶多也只是一家养两头猪、几只鸡、一头牛,这种模式难以实现产业化生产的目标,也难以创造出很大的效益,所以就应该以集资或引资的方式建设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养殖场,形成对农副产品的集约化生产,并且可以配合前面提到的秸秆利用实现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三步是一个长远的建设,也是生态规划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那就是以人为本。

作为生态规划的重要范畴,我们不仅可以将以人为本理解为在不危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根本宗旨去发展生产,还可以这样理解,做为生产建设的主题,我们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对广大村民的思想建设的关注。

1、 人才的培养方面,注重引进人才和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在对新农村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是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对这些东西的应用我们不可能依靠没有科学技术认识基础的村民,而必须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使他们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内涵,使他们感到在这里也一样能够创造出一番广阔的天地,也一样会大有作为。

2、 我们应加强对广大村民的的思想建设的关注,使他们彻底摆脱老生产模式和生产观念的藩篱,解放思想,积极投入到旨在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和农业产业化的新农村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以上就是我对我们家乡生态建设的全程规划,愿我的家乡明天更美好!

第三篇: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大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生态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方面所包括的有森林保护、土地利用、改善农耕、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能源、物种保护、大气保护和人口控制等八个方面基本内容。林业在协调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至关重大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1、能够深刻的了解昭苏生态系统主要有哪几大块组成,生长现状及其面临问。

2、今后怎样保护和发展昭苏生态系统。 【教学材料】

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它是生物圈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结构最复杂、类型最丰富的一种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是最丰富的生物群落。森林具有多层结构,一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活地被物层以及层外植物,从而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成为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二是森林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和显著的生态效益。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以上,森林生态系统是具有最大生物量的生态系统。三是森林是一个国家、地区富足和民族繁荣的标志之一,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森林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碳库、能源库。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态因子,一片森林同时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能够从根本上或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某些方面的问题,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维护生态运行,从而使得以森林为经营管理对象的林业成为联系生态和经济的纽带和关键。

昭苏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三大版块概况

天山圆柏概况:昭苏县是伊犁河谷乃至新疆天山圆柏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面积约30.56万亩,主要分布在特克斯河及其支流两岸以及浅山地带。

昭苏县天山圆柏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9年10月,位于昭苏县夏塔乡的国家重点公益林

35、

36、

37、39林班,是伊犁河谷新疆园柏天然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总面积约10万余亩,核心管护区分布密集,面积约4万亩。目前,管理站在依法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管护的同时,科研工作也正逐步推进,扦插试验、苗木移栽试验、圆柏种子异地试植及种质资源采集等各项工作正在进行。 湿地概况:昭苏县湿地位于特克斯河上游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面积104万亩,占全州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昭苏湿地主要是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与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以草类沼泽和灌丛沼泽为主,面积55万亩,占53%;河流湿地以常年性河流、季节性河流及间歇性河流为主,面积49万亩,占47%。按照地理位置和功能分为3个小区,即夏塔湿地自然保护区38.8万亩,灯塔侯鸟栖息地保护小区52.4万亩,阿克牙孜河流湿地保护小区12.8万亩,分别占全县湿地面积的37.29%、50.40%和12.31%。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概况:昭苏县重点公益林,主要包括沿特克斯河,夏塔河,阿克苏河,木扎特河、阿合牙孜河两岸分布的河谷次生林沿河两岸的浅山灌木林,及湿地灌木林组成,总面积 18237.3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857.42公顷、疏林地面积745.48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2111.45公顷、宜林地面积1522.95 公顷 。昭苏县重点公益林管护工作起于2004年,当年完成界定面积19.6万亩,2006年完成补充界定面积7.7万亩, 2006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万元,重点公益林管护工作实施以来,管护区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三大模块对昭苏生态系统起到的重要作用:

天山园柏、湿地及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具有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固岸防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改善人居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林业还承担着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森林景观、森林文化遗产和提供多种森林产品的根本任务,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林业通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沙漠化、抵御水旱灾害和调节气候等功能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主体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天山圆柏和国家级重点公益林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加之林草矛盾十分突出,牛羊啃食严重,得不到及时恢复,天山圆柏和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面积日益减少,不仅仅是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还影响到物种基因库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延续性。湿地人们以往对功能缺乏认识,被视为荒地,各地因开垦、污染、泥沙淤积以及过度开发造成的破坏仍在蔓延。湿地的面积的缩减,还带来了林业生态系统退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

第四篇:林业在鹿邑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鹿邑县是平原农区,发展林业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全县人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只是全省的1/4,发展生态林业对鹿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从生态林业、绿色产业、生态文化3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林业;生态文明;作用;河南鹿邑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80-02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生态产品的最大提供者。党的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对林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鹿邑县属平原生态涵养区,但是多功能、多层次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尚不完善,综合保护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在改善生态方面建设重点是“一面三区六条线”生态工程:“一面”是指全县所有的乡与乡、县与县、村与村结合部分的林网空档;“三区”是指西北区(包含的乡镇有高集、玄武、杨湖口)、西南区(包含的乡镇有张店、生铁冢)、东南区(包含的乡镇有王皮溜、郑集乡),这3个区域农田林网基础薄弱,合格林网控制率低;“六条线”是指涡河、白沟河、清水河和永登高速、311国道和210省道,这6条线因河道整治和道路扩建,原有植被有所毁坏,加之这6条线生态区位都很重要,因此必须提高绿化水平、增加森林植被。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方面,依托林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在全县内培育林药、林菜种植、林下养殖为内容的林下种养和依托辅仁集团建设鹿邑县中药材加工2个产业化集群,逐步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在提高社会生态道德水平方面,在全县生态林业发展规划与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以森林景观、河流湿地、古树名木、野生保护动物等为基础,加强群众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1-3]。

1 改善生态

1.1 生态廊道网络工程

建设范围包括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县道、主要河流的二级支流、支渠及以上现有廊道及规划期内新增廊道。根据河南省定标准,结合鹿邑县实际,按照以下标准建设生态廊道:①II级廊道。涡河两侧各栽植50 m以上的绿化带,高速公路、国道两侧各栽植30 m、10行以上树木。②III级廊道。省道、县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及支渠两侧各栽植15 m、5行以上树木。通过新建、抚育和改造,II级、III级廊道两侧分别要栽植4行、2行以上常绿树,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实行常绿树种与落叶、彩叶树种搭配、乔灌花结合;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廊道的重要地段,适当增加宽度,打造“一年四季景不同”的景观走廊,廊道绿化率达到95%以上。做好防洪工程的绿化工作,丰富绿化层次。建设任务:规划任务1 420.00 hm2,其中新造和更新面积533.33 hm2,改造面积133.33 hm2,抚育面积753.33 hm2。

1.2 “百千万”农田防护林工程

该工程主要涉及26个乡镇办事处管委会,现有农用地总面积9.91万hm2,全部适宜农田林网,其中已林网面积9.42万hm2,未林网面积0.49万hm2,林网控制率为95%。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与省商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相结合,综合治理风、沙、旱、涝、水土流失,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优化树种结构,发展优良乡土树种,突出当地特色;以乡道、村道和三级支流作为骨干林带,两侧各栽植1~2行乔木;增加乔灌结合比例和绿化树种配置比例,使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提高综合防护能力。规划任务213.33 hm2,其中新建和更新林网1 333.33 hm2,折合片林66.67 hm2;改造林网1 333.33 hm2,折合片林66.67 hm2;抚育林网间作1 600.00 hm2,折合片林80.00 hm2。

1.3 中心城市及城镇社区绿化、美化工程

该工程涉及全县26个乡镇办事处30个新型农村社区。县城在搞好建成区绿化的基础上,要营造50 m以上的环城防护林带。按照外侧生态防护林带要>20 m、内部道路两侧至少各栽植1行乔木、乔灌比>75%的标准搞好绿化、美化。按照城镇和居住区园林景观指标要求营造适宜居民居住和休闲的园林景观,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40%、>35%、>10 m2,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6 m2以上,城市主干道绿化率25%以上,次干道绿化率15%以上。机关、学校、医院绿化率35%以上,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化率20%以上。规划任务30.00 hm2。

2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2.1 花卉苗木

建设范围涉及高集、杨湖口、试量、涡北、郑集、枣集、马铺、生铁冢、穆店、贾滩10个乡镇。现有花卉苗木面积466.67 hm2,其中观赏苗木100.00 hm

2、其他绿化苗木166.67 hm

2、食用与药用花卉200.00 hm2。实施《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牡丹、白勺等药用食用工业用花卉、盆栽植物、绿化苗木等特色花卉品种推广及基地建设,建设牡丹林下种植基地和技术培训基地,提高花卉品质和效益,作为河南省花卉苗木试点县,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创出鹿邑品牌。规划新增面积60.00 hm2,其中观赏苗木20.00 hm

2、其他绿化苗木40.00 hm2。

2.2 林下种植养殖

建设范围涉及全县26个乡镇办事处。全县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为1 666.67 hm2,年产值0.41亿元,涉及农户5 561户。其中,林下种植经营面积400.00 hm2,年产值0.2亿元;林下养殖经营面积1 266.67 hm2,养殖规模为9.12万头(只),年产值0.21亿元。大力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和林禽、林畜等林下养殖,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规划林下种植、养殖面积发展1 766.67 hm2,涉及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5个、农户3.2万户。其中,林下种植面积1 473.33 hm2(林药666.67 hm2,林菌66.67 hm2,林粮533.33 hm2,林菜206.67 hm2),林下养殖面积293.33 hm2,规模达到14万只(头)(林禽10.0万只,林畜4.0万头)。野生动物繁育利用0.08万头(只、条)。建设林下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组织15个,建成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1个。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模版)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有利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丰富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向农村地区推进,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由于经济化逐渐向农村地区推进,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

1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步入21世纪,城市化向农村地区的进程逐渐加快,导致农村地区的污染源大幅度增加。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农村产业占农村经济总额的比例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些依赖廉价劳动力或者占地面积广的工厂和企业,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聚集。这些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工厂和乡镇企业,大多工艺陈旧、技术落后,并且消耗的能源和资源较多,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不仅污染水源和土壤,还排放出大量的工业固体废物,占用和损毁大面积的农田。其次,农民们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严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不可逆的伤害。这些化肥和农药,一部分残留在粮食蔬果中,通过食用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另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不仅破坏原有的土质,还会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总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日不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推行。

(2) 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损害,我们不能为了杜绝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不去发展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社会的发展需要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的条件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好坏。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农村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新型生态经济具有促进、优化、保障的作用。因此,如何合理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1) 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美丽家园,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条件是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走向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依法惩治,建立关于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推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此外,相关部门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政府要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或者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早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备建设比较落后,甚至近乎空白,造成农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随地倾倒,卫生较为混乱的现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条件,也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系统的排污设施,统一收集生活污水和牲畜的粪水;建立垃圾池,规范生活垃圾的倾倒。村委可以发动农村居民定期清理村道,整治村里的排水沟,还村子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从而建设一个新型的农村社区。

(4)提供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面积的农田灌溉,使得化肥、农药流入其它的水域,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指导工作,只有广大农民掌握了脱贫致富的技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活力。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工作,为农民提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走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的道路上,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政府投入相关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发展观光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早日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上一篇:食堂个人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生态问责制之国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