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计划

2024-05-02

法制建设计划(通用6篇)

篇1:法制建设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全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新灌云”的工作主题和“秉持强劲增势,全面跨越提升,加快转型升级,确保首战必胜”的总体要求,增强法治观念,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企,不断深化法治创建活动,引导和推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为加快建设繁荣秀美幸福的新灌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重点工作

(一)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做到行政许可行为规范,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制度,法制学习培训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法律、法规、规章执行情况报告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审批备案制度,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认真落实持证制度,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告知制。

进一步拓宽渠道,加大宣传措施。加强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和监管,进一步扩展部门内控体系建设的覆盖率,进一步创新执法监督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立体化监督体系,优化监督工作,开展案件回访活动,向执法对象征询意见,了解办案人员宣传法律法规是否到位,是否根据法定程序调查取证,执法是否文明。充分发挥电子政务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阳光执法,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廉洁,以廉洁促公开。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局的依法行政工作。

(二)切实抓好企业的诚信守法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企业法治工作机构。指导和帮助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健全法治工作机构,力争达到有组织、有制度、有规划、有活动、有实绩。

积极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对没有法律顾问的企业,动员他们聘任法律顾问,有法律顾问的企业引导他们不但要发挥法律顾问在企业维权中的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企业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建设一支知法、守法、用法的企业法制工作队伍。大力加大对企业家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法治意识,采取职工学习小组、读书班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企业职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的诚信守法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大力营造学法、用法、守法,依法经营的氛围,推动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解决矛盾,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努力营造促进我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商业道德以及行业规则,忠实履行合同,恪守商业信用。

按照“分类指导、分级实施、分级验收、分层定级”的总体思路,通过选取一批管理规范,诚信经营,质量合格,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满意,影响力大和示范性强的企业经营单位,命名为“诚信守法企业”并予以公示,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提升全县各类企业法治建设工作水平,为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建设法治灌云做出积极贡献。

(三)切实深化企业民主管理

在局属企业不断完善以职代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企业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制度,落实社会保险制度,促使企业劳动合同签约率达98%以上,继续推进工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工资平等协商要根据企业的情况,不同类型的企业应有不同的协商重点: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重点就职工工资增长问题进行集体协商,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和调整机制;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重点就职工工资支付保障、工资来源筹措、生活费发放标准等问题进行集体协商,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实行计件、计时工资制的企业,重点应对劳动定额、计件工价、计时工资标准等进行集体协商,同时,不同行业也可以重点就行业劳动定额、计件工价、工资水平等进行集体协商。从而推动工资平等协商工作,进一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

(四)切实完善职工调解组织和调解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基层工会的作用,企业成立职工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车间成立职工矛盾纠纷调解小组,班组设立职工矛盾纠纷调解员,形成企业、车间、班组三级职工矛盾纠纷调解网络。支持企业职工调解组织独立自主、依法调解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职工调解组织接近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及时化解职工中的矛盾纠纷,将各种不安定因素,消除在基层,促进和谐企业、平安企业的建设。

(五)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的法制教育

全面制订并落实系统内“六五”普法规划,把“六五”普法作为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局在年内计划举办两次法律讲座,提高局机关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水平。法制教育培训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原则。局党委负责对局机关人员、企业厂长、经理等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各企业负责对本企业职工的培训。对各类人员的培训,年内不少于二次。局党委学习中心组,年内也举办1-2期法律专题学习。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各单位在办培训班时,可以聘请县委党校或司法局等单位的专职人员或法律顾问来培训班授课,也可以由本单位负责同志准备好培训材料,对职工进行培训。健全干部职工的自学制度,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员,有针对性地规定学习内容,列出必读的书目,进行自学。要强化领导,各单位的一把手是本单位普法学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同志要具体抓,要确保培训经费的落实,不断推进全局系统的职工普法学习工作,提升实际成效。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局成立领导小组,由局长吕涛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吴建冬同志任副组长,侍亚军、何浩、孙建亚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吴建冬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徐步、朱建国、孙德怀同志为成员。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班子成员共同抓。

2、严格责任落实。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严格实行法治建设一票否决制。

3、加大考核力度。局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对本系统内各单位每半年组织一次检查,通过检查来查隐患、找漏洞,并限期整改,对因工作不力或渎职失职引发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及时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篇2:法制建设计划

法制建设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法制建设,根据我局法制工作要点,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年法制建设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

今年全局法制工作思路是:认真落实地区局*****年法制工作要点,按照自治区、地区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紧紧中心工作,打牢基础、抓好规范、促进管理、提高效能。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制建设,增强药品监督管理干部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保证各项药品监督管理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

成立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组长由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同志担任,副组长副局长*****同志担任,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统一部署,抓好落实。认真做好执法责任制的具体协调组织、督促检查和考核评议工作,要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情况列入执法检查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一是全面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推行行

政执法责任制。全局要在学习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基础上,继续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工作,要按照《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认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二是围绕执法职责、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等三个方面,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建设,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长效机制。

三、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要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监督,重点对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及行政不作为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或案件进行监督检查,认真审查,严格把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一是认真抓好案件核审、听证、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赔偿等日常性工作。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药品监督管理机关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形象。

二是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制度,预防和杜绝以案谋私、办人情案等不正之风。

三是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对案件查处实现全过程监督检查,严格办案程序,严格涉案财物管理,严格案件核审,认真做好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工作、案件卷宗的归档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四、加强法制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结合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

五、五”普法工作,认真做好干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抓好“素质教育工程”,着重抓好执法责任制和新法律法规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坚持边学边干,提倡人人会办案,针对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按照“逼”、“带”、“推”的方路,采取专题辅导、集中学习、文书示范、案例示范、执法研讨等形式,切实加强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干部实际工作水平。逼”就是要“干部树立紧迫感和危机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带”就是业务熟悉的带业务不熟悉的;“推”就是推动全县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全面上台阶,做到职能到位、监管到位、执法到位,努力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

五、强化服务职能,提升执法保障能力。

一要树立服务理念,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服务全局、保障执法、勤于实践、甘于奉献”的工作思路,认真履行法制机构“组织、协调、服务”的职责,充分发挥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二要加强对法制工作和执法办案的指导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对基层查处的大案、要案、疑难案件要提供法律服务,保证案件准确、及时查处。

六、其他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法制监督员作用。明确办案机构法制监督员案件初审的职责和内容,做到层层把关,确保案件质量。二是制定“五五”普法计划。深入开展干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篇3:法制建设计划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法制创新

以武汉为中心, 辐射黄石、鄂州、孝感等8个周边城市的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 为武汉率先实现在中部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2008年7月,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在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两型社会”建设最核心问题是制度创新。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开展法制建设, 充分发挥法制创新在引导、促进、保障“两型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2009年10月1日,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正式施行, 标志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法制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

法制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法制化的重要路径, 是指依据社会变迁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情况, 以规范调整新的社会关系为目标, 对现行法律体系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促进法制的革新与发展。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 构建“两型社会”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实行制度创新。法制之所以需要创新, 原因在于传统的法律制度片面强调对当代人类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 却忽略了当代人类与未来人类之间代际利益的平衡;既没有将资源环境法制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以重视, 也没有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延续与自然环境承载力之间的有机契合。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 法制创新能够克服传统法律制度的弊端, 保障政府有关“两型社会”建设的各项规划、政策得以顺利实施;能够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 实现环境治理的最优化;能够满足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权利诉求, 进而实现代际利益的平衡;能够有效制裁环境资源违法行为, 维护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拟就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法制创新展开初步探讨。

一、法制视野中的“两型社会”

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体现,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首次以国家最高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周昕向敏

社会”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从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 “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二者相互关联, 不可分割。例如, 在环境执法实践中, 环境污染多数是因资源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资源节约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资源利用率提高、废物减少的直接效果就是环境的改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成, 也正意味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强调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 侧重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环境友好型社会”侧重强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将环境保护法和资源保护法并列为可持续发展法制化的核心内容, 将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置于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内, 统称为环境资源法, 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与民商法、行政法并列的重要部门法。

尽管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普适性可持续发展模式, 但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法制轨道, 通过法律来确认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地位, 调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已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自从197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明确提出“环境友好”的概念伊始, 国际上把法制作为保护环境资源的主要路径已经有十余年时间, 法制建设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由纲领到法律规则的实质性跨越。从国外来看, 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两型社会”的概念, 但涉及到创新法律制度、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学理研究与法治实践却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美国学者Peter P.Rogers认为“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 其内容不仅包括公民对环境及自然资源永久享有的权利, 还应包括公民的子孙后代对环境资源需求的满足, 以及获得救济的权利。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101条 (a) 明确提出“环境友好”的法律理念, 规定立法应“采取包括财政的、技术的支援在内的一切手段, 增进公共的福利, 协调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 创造和维持现在和将来世纪能满足人们的社会的、经济的需求的环境。”1992年里约地球问题首脑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必须发展和执行综合的、有制裁力的和有效的法律和条例, 而这些法律和条例必须根据周密的社会、生态、经济和科学原则”。著名NGO组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2001年发布的“21世纪宪章”中将“友好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界定为“建立在不断发展、创新法制的基础上, 保障人类世世代代享有对自然资源充分、平等、合理利用的权利”的社会。《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也郑重承诺: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重大行动中, 有关立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占重要地位。

二、法制创新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作用

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进程中, 法制创新充分考虑了被传统法律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诉求, 它既不能游离于现行法律体系之外, 也不是通过改良立法技术创制出的某一种新的单行法律规范, 而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传统法律制度进行理念革新, 按照理性的思维对一国法律进行整体思考、模式创新与制度变迁的结果。

《“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本规划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管理等要求, 主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 并辅之以经济手段加以落实……应注重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用法律、规章和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制创新通过规范人的社会活动来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调整对象是以人的行为为中介的社会关系, 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湖北省“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法制创新, 取得了显著成绩, 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例如, 武汉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湖泊保护条例》、《水土保持条例》、《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城市绿化条例》等十余部立法, 制定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环境保护系统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武汉市城市集中式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黄石、孝感、仙桃等市分别制定了《建筑节能管理实施办法》、《流通环节食品管理办法》;2008年8月, 武汉城市圈所属九城市环保部门共同起草了《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 明确规定九城市统一制定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实现流域共保, 上下游共治。目前, 湖北省政府正在起草《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促进条例》, 该条例将充分体现中央赋予武汉城市圈的先行先试权, 从宏观上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律指引, 为其他单行法的制定在立法原则、立法程序、立法技术等方面提供指导。在执法监督方面, 武汉城市圈所属九城市也开始积极探索联合环境执法试点和排污权交易工作, 并在梁子湖跨区域排污治理中初见成效。这些举措切实维护了公民权益, 保障了环境资源安全, 使得环境质量大幅提高。以空气质量为例, 据2010年5月湖北省环保厅发布的《2009年湖北省环境质量状况》显示, 2009年武汉城市圈中的鄂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的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武汉、黄石、孝感等城市的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三级标准, 其中鄂州、孝感、天门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以上。据2010年4月武汉市环保局发布的《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该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上升至82.5%, 达到10年来的最好水平。在节能减排领域, 2009年武汉市万元GDP能耗值下降率为4%以上, 65户重点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为7%,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单位GDP用水量较上年明显下降,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

然而, 由于长期受到“GDP才是根本, 环保要为发展让路”等错误观念影响, 加上政府、企业、公民的环境法律意识淡漠, 导致“两型社会”法制建设仍然存在着立法缺位、立法技术落后和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监督乏力等弊端。据统计, 2009年武汉市中心城区生活在国家规定噪声标准值55分贝以内的人口数量仅占49.3%, 水质符合功能区类别的湖泊仅占27.1%, 水质为劣V类的湖泊占38.57%, 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达1213万吨。据国家环保部对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显示, 2008年, 武汉市群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仅为66%。从节能减排的三项主要指标:化学需氧量 (COD) 消减率、二氧化硫消减率、万元GDP能耗值来看, 2009年武汉市COD削减率为2.3%, 二氧化硫削减率为2.5%, 万元GDP能耗值为1.12;而同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核心城市的长沙市2009年COD削减率为22.16%, 二氧化硫削减率为11.1%, 万元GDP能耗值仅为0.88。从武汉城市圈内其他城市来看, 黄石市、孝感市近年来频现非法开采矿山案件;鄂州电厂因污染物排放总量严重超标, 被国家环保部责令限期整改。据《2009年湖北省环境质量状况》显示, 孝感市平均等效A声级在60.6分贝, 声环境质量属中度污染;黄石市、鄂州市平均等效A声级范围在55.1至56.9分贝之间, 声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在环境执法领域, 由于制裁不力, 导致大量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和纠正。据2008年《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披露, 该市中心城区现有湖泊54个, 比20年前少了17个;湖泊总水面减少1083公顷, 其中非法填湖占46.7%;中心城区内5座自然山体被人工“铲平”。据2005年由国家环保总局和美国环保协会共同完成的《中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项目总报告》显示, 中国企业在环境污染方面违法与守法成本竟然相差46倍。这种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 导致许多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相比之下, 在1999年美国联邦环保署诉美国电力公司一案中, 对该公司火电厂造成环境污染的处罚高达46亿美元。由于存在立法缺位、执法不严、制裁乏力等弊端, 造成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导致许多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这些现象都昭示着我们:法制创新在构建“两型社会”的法治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实现创新, 才能克服现行法律体制的弊端, 为“两型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具体而言, 法制创新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 法制创新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能够正确指引“两型社会”建设的方向。法的引导作用是建立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 是指以法律规范提供行为模式和价值预设, 指引人们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 引导各类主体朝着有利于立法目标的方向努力, 并为他们的行为提供预期。《“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建设“两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因此, 在立法工作中, 立法机关既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 又要认真研究如何贯彻好这一重大决策。例如, 餐饮企业的高能耗和废气扰民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的一大难题。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 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目标和采取相应措施, 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指导思想, 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饮食娱乐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饮食娱乐企业予以税费减免, 这就明确表明政府将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这个领域将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从而给企业家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引导他们在可再生能源产业放心投资。

其次, 法制创新具有科学的评价作用, 能够有效地规范和约束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的行为, 为建设“两型社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 分为即专门评价和一般评价。前者是指经法律专门授权的国家机关、组织及其成员对他人的行为所作的评价, 如法院及其法官、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对人们行为所作的裁判或决定, 其特点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产生法律约束力, 因此又称为效力性的评价;后者是指普通主体以舆论的形式对他人行为所作的评价, 其特点是没有国家强制力和约束力, 是人们自发的行为, 因此又称为舆论性评价。将评价机制引入到法制创新中, 不仅能够提高“两型社会”建设的公众参与性, 还能有效针对环境资源立法进行矫正和调试,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 针对武汉市大量天然湖泊被填埋占用的现象, 该市《湖泊保护条例》和《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均明确规定了湖泊规划利用的听证制度, 要求对大面积天然湖泊的规划利用必须进行社会听证, 行政审批必须建立在广泛听取公众意见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

再次, 法制创新具有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能够有力保障建设“两型社会”决策的有效实施。所谓保障作用, 是指法律对各类环境资源违法行为作出详尽的惩罚和制裁规定, 以排除与立法目标相悖的各种障碍, 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环境。法律责任是法的保障功能的最直接体现。现行环境法大多专章设立法律责任, 明确从事违法行为者必须承担的后果。所谓促进作用, 是指国家在法律中对重大政策和措施直接作出规定, 并保障其连续性和一贯性。例如, 《可再生能源法》第四章专门对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与应用提出支持措施, 包括六项鼓励和扶持的具体政策, 这将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武汉城市圈内的黄石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该市除了在立法和执法工作中加大对非法开采矿山资源的惩治力度外, 还严格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 出台地方立法, 积极引导小采石场实施技术改造, 由粗放型的矿山开采向矿业副产品深加工转型,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四, 法制创新具有社会整合作用, 能够积极促进各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形成建设“两型社会”的合力。不断的分化和整合是任何社会走向更高级阶段的必要步骤。法律是实现基本社会秩序、实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 是实现社会合作的结构性要素。环境资源法制通过为国家权力保障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合法性根据而实现社会整合, 通过法律赋予保护环境资源以合法性, 旨在将国家权力纳入一定的制度轨道, 使之成为受多数社会成员拥护的合法管理和支配社会的力量而发挥社会整合功能, 从而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武汉城市圈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湖北省域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的基础上, 法制创新对于建构“两型社会”的社会整合作用尤为明显。例如, 武汉城市圈内的梁子湖位于鄂州、武汉、咸宁和黄石等四个城市“三不管”地带, 湖泊污染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在武汉城市圈环保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以后, 武汉城市圈所属的九个城市联合发布了环保合作宣言, 逐步建立了联合环境执法机制, 使得这一难题迎刃而解。2008年8月, 九城市环保部门负责人共同磋商, 起草了《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 明确提出制定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实现流域共保、上下游共治, 从源头上杜绝了“多头管理”和政府缺位现象, 充分实现了“1+8”城市圈立法资源的整合。

三、以法制创新为先导,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资源保护的规定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的“两型社会”建设法律体系框架, 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地方立法也多达20余部。从总体上看, 这些立法对节约资源, 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重经济指标、轻环境保护的立法观念影响, 加上政府、企业、公民的环境法律意识淡漠, 法制建设仍然存在着立法缺位、立法技术落后和执法不严、监督乏力等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二是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三是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四是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五是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 可操作性较差;六是存在亟需填补的立法真空, 形成于体制转换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就法制调整效果而言, 虽然局部环境污染问题有所缓解, 区域性大规模的生态退化有所遏制, 但是跨域性的生态问题频繁出现 (如湖泊绿藻、江河断流、洪涝灾害、水土流失) , 污染城乡地区转移加剧、灾后生态恢复与重建困难等令人担忧, 还有环保体制直面市场化、遭遇入世后的国际因素, 均表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着巨大压力。这预示着对生态系统的法律保护将上升为环境政策的基本导向,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必须坚持以法制创新为先导。

(一) 明确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的立法指导思想

将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是世界上所有法治文明国家的共识。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要求我们增强环境资源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只有坚定为“两型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 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法制自身的生命力。但从目前来看, 并非所有的官员都树立起了环境法制意识。在立法和调研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GDP才是根本, 环境保护是要为发展让路的;不妨“先上 (经济发展) 车、后补 (环境保护) 票”;“先污染后治理”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等。这种认识应当尽快转变, 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上。目前,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9年7月31日通过。该《条例》明确规定湖北省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根据改革试验的需要, 适时制定、修改或者废止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武汉城市圈各级立法机关应严格按照《条例》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结合实际, 建立健全、完善相应的立法组织机构和立法工作机制, 积极履行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保驾护航的各项立法职责。

(二) 加快环境资源配套立法, 使建设“两型社会”有法可依

立法是法制创新的先导。健全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长效机制, 这项工作应当实现“双结合”, 即环境资源立法与其他相关立法结合、法律与配套规范性文件结合。首先, 建设“两型社会”需要整个法律体系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 不仅要研究制定好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律, 而且要重视在其他法律中充分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五”立法规划, 当前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应重点研究、制定或修改的立法主要包括资源能源节约方面的立法, 特别是循环经济立法和节约能源立法;污染控制立法;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等。此外, 还应对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和保护资源、节约能源的地方立法及时进行清理、修改和补充, 加大对环境行政执法的监督处罚力度。其次, 应进一步完善配套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在每一部涉及到“两型社会”建设的立法中, 都有一定数量的授权性规范条款, 要求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与法律配套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划、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等规范性文件。配套文件也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 是完备的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也是法律实施的一个环节。它们往往是适应环境保护实际工作的需要, 针对较为突出的、急速变化的环境问题制定的, 在弥补法律规定的局限性和解决急迫问题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问题, 武汉市环保局联合相关部门, 于2009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监察监测三联动管理机制的实施办法》、《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绿色通道制度》、《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和《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确保了环境资源立法的顺利实施。当前, 全国各地正在进行发展循环经济地方立法的起草工作。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在起草法案的同时, 就应充分考虑配套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 包括制定有关废旧家电、电池回收处理, 石油、天然气节约以及建筑节能, 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立法等。

(三) 改革创新, 建立环境资源监管执法的长效机制

徒法不足以自行。环境资源监管执法是确保“两型社会”法制建设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首先, 应积极开展环境监管执法体制创新。要按照国家环保部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 进一步完善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的环境监察管理体制, 逐步整合优化环境执法资源, 理顺环境执法监督层级权限与权力架构。其次, 应逐步实现环境执法稽查方式创新, 对区环保部门日常环境监管、环保专项行动、典型案件查处、群众举报办理等工作开展稽查, 解决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等问题。再次, 应探索建立区域环境监管执法联动机制, 实行排污状况、环境监测等动态信息互通共享, 遏制发生跨区域、跨流域的污染事件, 逐步转移执法重心, 突出事前和事中执法监督, 变被动的末端执法为主动的全过程执法监督。第四, 还应大力推进环境监管执法手段创新。应积极摸索环境监管执法规律, 逐步实现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在加强行政执法的同时, 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 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加强企业环境行为审查, 建立重点排污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 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促使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例如, 武汉市环保局将“飞行监测”作为强化环境监管执法手段, 通过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 实时掌握各排污企业排污状况, 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确保污染物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各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2009年以来, 重点对30余家企业实施“飞行监测”, 取得监测数据百余个。此外, 武汉市环保局还在全国率先实现对重点企业排污口视频联网监控, 不断扩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覆盖面, 较好地发挥了对排污企业的规范引导作用。

(四) 深入普法, 完善环保信息公开机制与公众参与机制

公民法治观念是衡量法治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加强环境资源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工作, 促进社会成员知法、守法, 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事业的又一项基础性工作。应深入开展以广大群众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为重点的宣传教育, 积极组织、正确引导, 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坚持带头学法,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法制化的价值体系;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 搞好环境资源信息公开, 在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公开平台, 逐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环保公示、听证制度, 让环境执法、环境监测工作接受社会全方位的监督, 使环境管理、环境监测服务更贴近群众。

参考文献

[1].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2].齐翔, 鄢祖海, 阮成发.武汉生活环境存在五大“软肋”.武汉晚报, 2010.4.14

[3].整治水污染宜用“重典”, 中美专家呼请“按日处罚”入法.经济观察报, 2007.9.24

[4].沈栖.提高环保违法的成本.上海法制报, 2007.12.26

[5].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 2007

篇4:法制文学刊物与法制建设

而法制文学类刊物又是如何为法制建设服务的呢?首先,法制文学刊物具有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在一个有着数千年专制传统、强调德主刑辅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需要进行各种层次和长期的普法工作。法制文学作品以纪实性故事形式宣讲人们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法律问题、描述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和面临的严厉制裁,将复杂抽象的法律规范生动地呈现给读者,使他们能够理解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并进而维护自己的权利或寻求正义的救济,这种效果是其他普法形式所不能达到的。第二,法制文学刊物能够发挥宣传法制理念和法制精神的作用。法制文学作品能够深刻影响人的深层意识、情感和伦理观,它们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形象描绘、对重大事件的生动渲染、对善恶力量激烈较量的叙述来触及读者的灵魂、情感和心灵,从而影响读者的法律道德观,帮助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法制精神,帮助树立公平正义理念,提升善念,祛除恶念,扶植正气,压制歪风,实现法学研究作品和政治宣传作品无法达到的效果。再次,法制文学刊物还能够推动法制改革。法制文学作品无法通过理论构想和制度设计来推动法律制度改革,但通过具体实例或纪实调查的方式可以揭示现有制度的某些缺失或不足,反映民众对改革现有制度的意愿和建议,从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制度创新和改革。

如何进一步办好法制文学刊物以更好地服务于法制建设呢?第一,要不断创新理念和观念,思考法律与文学的关系,探索发展社会主义法制文学的规律。法律与文学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值得重视的是,在美国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律与文学运动一直方兴未艾,我国的一部分职业法学家(如朱苏力、梁治平、冯象、何家弘、刘星,等等)近年来也发表了一系列讨论法律与文学的著作和论文。这种现象表明,法律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仍然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法律与文学在当代到底是何种关系?中国的法制文学与国外的法制文学有何共性和差异?法制文学刊物是否应该参与这一运动呢?法制文学刊物的未来趋势如何?第二,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传统。商品靠宣传和产品质量造就品牌,期刊靠编辑多年的精心培植形成风格。风格一旦形成,就是期刊的“商标”。如何不断总结和发掘自己的办刊经验,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传统,是每个期刊孜孜以求的目标。我国的法律文学期刊一般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风格和传统正在形成之中,而且处在一个关键期。如何界定、设计和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件大事。

《蓝盾》创刊二十余年来,正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是天津文学界和法律界共同的骄傲。希望能够在观念引领、突出特色、形式协调、主题创新等几个方面再上一层楼,为我国的法制文学和法制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5:学校法制建设工作计划

以精神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校为主体,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依法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活泼、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提高师生法制意识。

二、加强“法制校园”创建工作领导

加强“法制校园”的制度建设,做到计划务实、落实到位、效果明显,力创特色。加强学校对“法制校园”的领导工作,成立学校“法制校园”创建领导小组。

组 长:王红霞 校 长

副组长:马小虎 党支部书记

王国庆 副校长

谢海军 副校长

高 梅 副校长

董生雄 万华派出所副所长、学校法制副校长

成 员:牛年平王东峰 康永刚 史红云 郝海莲 冯 峰 贾海娃 薛保利 梁世军 杨保林 杨 龙

三、具体措施

(一)积极开展专题法制教育活动

1、开展“遵纪守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针对“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八荣八耻”要求,认真开展“遵纪守法”专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2、开展主题教育。认真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开展贯彻、领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规范各项办校行为,形成知荣辱、守法律、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二)切实抓好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

(一)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及家长的法律修养和公民意识。

1、在校园内积极开展课内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教师、学生法律修养和公民意识。结合实际开展重大节假日5、25交通安全宣传和“6 ·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教育宣传日。

2、建立校长、书记信箱,倾诉电话。完善学校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保障学生、家长、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加大校园伤害事故防范和处理力度。

3、学校建立健全和完善学生在校安全、健康记录制度。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校时间人身心安全健康。

4、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把心理教育作为当前德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要求班主任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对本班学生进行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要求教师关注班里每个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同时和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二)加强对教师法律教育培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依法执教的自觉性。

学校通过认真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工会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增强教师依法履行职责的意识;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合同法》、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活动时的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合法权益。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提倡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家长自觉学法、守法,不断提高育人水平,不断增强教师依法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

(三)多渠道开展法制教育

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宣传画廊、墙报等各种宣传阵地的作用,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及基本道德规范,加强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必要性,增强他们自觉守法、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

1、利用校园电视台对全校师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专题讲座——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必要性,增强自觉守法、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

2、利用班级课堂对学生进行一些法律常识教育,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强化法律意识。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特别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学作文明小公民,立志从小做一个讲文明礼仪的好孩子。

(四)加强领导,确保“六五”普法全面启动实施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学校法制机构建设,确定专门机构管理教育法制工作。切实承担起具体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职责。

2、保障普法经费。订阅法律报刊、图书、音像资料,办好宣传窗。保证普法培训等各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3、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学校成立普法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法制领导人的作用,积极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立足务实。从安邦治国、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认识出发,从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认识出发,把“法制校园”的创建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工作重心要立足于全体师生;工作作风上要立足于务实。

2、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对“法制校园”予以高度重视,统筹考虑,把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建设“法制校园”的重中之重。

3、重在落实,务求实效。“法制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长期抓,经常抓。把“法制校园”的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把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务求取得实效。

篇6:法制建设及综治工作计划

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管理责任目标,结合我办实际,为“确保一方平安”,维护我办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制定计划如下:

一、组织领导1、确定综治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对综治工作负总责。2、把综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考核,定期组织自查自改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3、成立综治组织机构,完善配套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做到组织、人员、措施、效果四落实。

二、任务目标 1、认真贯彻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意见》,狠抓基础建设,不断提高综治工作水平。2、做好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对本单位影响政治稳定和工作秩序安定的各项因素,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信息渠道通、控防措施得力。3、经常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教育,站稳政治立场,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参加非法宗教、非法气功等非法组织的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4、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制定普法教育计划,通过会议等多种途径,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完成法制宣传教育任务,切实增强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教育面达到100%,实现本单位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发生、无人口违法犯罪的目标。5、加强重点要害部位管理,强化防范措施,做到专人专管,防盗、防火、和值班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并严考核,奖惩兑现。6、建立防火安全制度,落实消防措施,明确防火要害部位,妥善保管使用消防器材,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全年无火灾事故发生。7、抓好本单位的防火、防盗、防中毒、防治安灾害事故教育,组织安排好大型集体活动和节庆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安全无事故。XX年三月十六日

上一篇:奥运英语?清道夫下一篇:用欢声笑语怎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