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复旦大学重点

2022-08-11

第一篇:管理学复旦大学重点

大学人力资源管理重点

1. 人力资本:通过对人力资源投资而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体力、智力和技能

2.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国家或地区家庭个人的正规国民教育、在职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人的培训和启智

等一系列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各类人才,开发人才潜能,提升人的质量的问题

3. 人力资源管理:各种社会组织对员工的招募、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到退休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4. 人力资源成本: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

5.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人员的供需平衡,以满足企业在不同时期对人员需求,为

企业的发展提供符合质量和数量要求的人力资源保证

6. 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对企业的未来某一特定时期内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机构进行估计

7. 工作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作业、前提,是现代人力资源所有职能—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

和开发等职能工作的基础

8. 员工培训与开发: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完成现在或将来工作所需要知识、技能,并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和

价值观,以改善员工在现在或将来职位上的工作绩效,并最终实现员工与组织同步成长的一种计划性连续性的活动

9. 岗位轮换法:企业有意识的让受训者在预订时期内更换不同的岗位或职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企业培养复合型

人才的一种在职培训方法

10. 绩效:称工作表现,业绩,成效,反应的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所产生的某种成绩和结果

11. 考核指标:考核因子或评价项目,指具体从哪些方面对考核内容进行衡量或评价它解决的是需要评价的问题

12. 360:是被考核人的上级中级下级及个人担任评价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再通过反

馈程序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使被考核者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达到改善被考核者工作行为提倡工作绩效的目的

13. 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通过对工作绩效指标特征的分析提炼出最能代表绩效的若干关键指标,并以此为基础

进行考核

14. 平衡积分卡:以企业的战略为基础,把企业的战略和使命转为具体的目标和测评指标,实现了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

合(四个维度:客户方面,内部流程方面,学习和创新方面,财务方面)

15. 岗位等级工资制:将工作岗位按重要程度划类归级,然后进行排序最后确立工资等级的制度

16. 最低工资制: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17. 结构化面试:指依据预先确定的面试内容程序结构进行的面试形式

18. 职务说明书:是工作分析人员根据其某项职务工作的特点通过工作分析把每个职务的性质任务责任权利工作内容任

职条件等用书面记录下来即成为企业的职务说明书

19. 人力资源构成内容:体质、智质、心理素质、品德、能力素质、情商

20. 人生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淡出阶段

21. 企业要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要制定短期和长期的人才战略

22. 错误雇佣是是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

23. 不同的企业所培训的人员状况是不同的,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也是不同的,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求,

以专业化为主,制定特定的培训内容

24.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

25. 工作分析的重点:(6W1H)Who.What.When.Where.Why.forWho.How

26. 问卷法是获取工作分析信息最常用的方法

27. 人力资源的价值: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潜能开发无限性、社会性的要素

28. 工作设计的方法:职务专业化、职务轮换、职务扩大化、职务丰富化、灵活的工作时间

29. 培训与开发活动的实施注意原则:①必须紧扣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规划②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③要注意培训对象与培

训内容的差异④必须要结合员工的职业规划,满足他们个人发展的需要⑤一定要注重提高个人与企业的绩效

30. 选择绩效考核指标的依据:①组织的战略目标②工作分析③业务流程④考核目的⑤取得考核所需要信息的便利程度

31. 设计绩效考核标准应注意的问题:①标准的难度要适中②标准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③标准要被大家所接收④标准要

尽可能具体而且可以衡量

32. 行为苗定法步骤:①获取关键事件②开发绩效维度③重新分配关键事件④确定个关键事件的评定等级⑤建立最终的

行为牟定评价量表

33. 供给大于需求:①扩大经营规模或开拓新增长点②永久性裁员或辞退员工③鼓励员工提前退休④缩短员工工作时间

⑤冻结招聘⑥对富裕员工进行培训,人才储备

34. 供给小于需求:①外部雇佣人员返聘退休人员②提高工作效率③延长工作时间④降低离职率,减少流失率⑤实行个

别业务实行外包

第二篇:理工大学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总结

1.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 2.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3.信息特点:(1)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2)信息是可以通讯的。(3)信息形成知识。

性质: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变换性、价值性。 4.信息量的定义:利用概率来度量信息。度量信息的实质就是确定信息量的大小。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内容,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

5.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6.系统的特征:

整体性:要素和子系统的集合

目的性:系统运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相关性:各要素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

环境适应性:系统与其环境相互交流、影响,进行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换

7.信息系统是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整体性) 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目的性)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8.信息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阶段

(2)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3)决策支持系统阶段 (4)网络化

9.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10.决策过程是在一定的人力、设备、材料、技术、资金和时间因素的制约下,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可从多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作出决断,以求得最优或较好效果的过程。 11.决策科学先驱西蒙描述了决策划定的四个阶段:

(1)情报活动阶段(2)设计活动阶段(3)选择活动阶段(4)执行活动阶段。 12.决策问题三种类型:

1.结构化决策是重复的、惯常的、相对比较简单直接,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固定的规律可

以遵循,能用明确的语言和模型加以描述。

2.非结构化决策是新颖的、重要的、非惯常的,决策过程复杂,且决策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

3.半结构化决策: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循,但又不能完全确定,一般可适当建立模型,但无法确定最优方案。

13.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数学模型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资源,为组织的运行、管理、分析、计划及决策等职能服务的集成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人员实施组织目标的有效工具。 14.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对组织乃至整个供应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 (3)人机结合的系统

(4)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5)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15.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三要素是: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 16.MIS战略规划的作用(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1)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进行MIS系统的开发,而不是一切从头开始】

(2)通过制订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更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指导MIS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 17.MIS战略规划的内容

(1)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 (2)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

(3)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18.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诺兰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初装阶段指单位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一般,“初装”阶段大多发生在单位的财务部门。

第二阶段:蔓延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使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本阶段主要的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本阶段将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一般发展较慢。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由于重新装备大量设备,此阶段预算费用又一次迅速增长。【企业局域网络的建设,实现企业数据的共享】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既由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数据为中心的管理。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指具有完备的MIS和DSS,并真正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它是个相对的概念。

19.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 (1)“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整个MIS。【即先建功能模块,再进行系统集成。】

优点: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开发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在初装和蔓延阶段,常常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缺点:系统设计不够周密,由于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 (2)“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它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这种开发策略逻辑性强,难度较大,是一种更重要的策略,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走向集成和成熟的要求。【如同结构化程序设计,先划分功能模块和总体布局,再分别实现各模块的功能】

优缺点:“自下而上”的策略用于小型MIS系统的设计;而“自上而下”的策略用于大型MIS系统的设计。对于大型系统往往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先自上而下地作好MIS的战略规划,再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各系统的应用开发。这是建设MIS的正确策略。 20.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 2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点:

(1)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 (2)面向用户:开发过程中要面向用户,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愿望;(只有用户才真正了解系统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3)开发过程工程化,工作成果文档标准化、图表规范化,保证系统开发的连续性,减少错误,增强沟通—开发中的各种文档资料

(4)工作进度阶段性明确,结构化开发方法严格遵循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论,认为系统的开发过程本身具有不可跨越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22.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缺点: (1)系统目标难以确定 (2)对环境的适应性差

(3)系统的开发周期长,这会导致原来的方案和了解的需求因环境的变化而不适合 (4)工作量大,有时会造成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23.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明确应用项目的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来自实现开发任务的迫切性,而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可行性分析需建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最终任务:完成逻辑模型设计) 24.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1)管理上的可行性:管理人员对开发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

(2)技术上的可行性:论证现有技术对系统所提出目标的支持程度,开发人员的水平,如果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或者单纯依靠外部力量进行开发,是很难成功的; (3)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是预估费用支出和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25分析报告的重点内容是: 1)系统简述;(2)项目目标;(3)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4)对项目可行性的结论。 26.详细调查的对象:是现行系统(包括手工系统和已采用计算机的 管理信息系统);

详细调查目的: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做好准备;

详细调查的原则:用户参与,即由使用部门的业务人员、主管人员和系统分析人员、系统设计人员共同完成调查。

27.数据字典的内容: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28.系统化分析的主要内容:分析系统目标、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数据属性分析、数据存储分析、数据查询要求分析、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绘制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29.数据的属性分析:1.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2.数据的动态分析(固定值属性、固定个体变动属性、随机变动属性)。

30.逻辑方案的内容:新系统的业务流程;新系统的数据流程;新系统的逻辑结构;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31.系统设计的任务: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即建立系统的物理模型。 32.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1)总体设计:包括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功能模块图设计等。 (2)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

(3)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包括设备配置、通信网络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等。

(4)数据存储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的安全保密设计等

(5)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包括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及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等 32.系统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1)系统性:系统是作为统一整体而存在的,因此,在系统设计中,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

(2)灵活性:生命力长久的系统必须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的可变性。

(3)可靠性:是指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及受外界干扰时的恢复能力。 (4)经济性:指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系统的开销。 33.代码的种类 :顺序码、区间码、助忆码。 34.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如何计算)

35.输入设计的原则:控制输入量,减少输入延迟,减少输入错误,输入过程应尽量简化 36.数据出错的校验方法:重复校验,视觉校验,检验位校验,控制总数校验,数据类型校验,格式校验,逻辑校验,界限校验,记录计数校验,平衡校验,对照校验。 37.文件的分类

(1)按文件的存储介质分类:纸带文件、磁盘文件、磁带文件和打印文件等;

(2)按文件的信息流向分类:输入文件(如卡片文件)、输出文件(如打印文件)和输入输出文件(如磁盘文件);

(3)按文件的组织方式分类:顺序文件、索引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 (4)按文件的用途分类(本节的重点)

1)主文件:主文件是系统中最重要的共享文件,主要存放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如职工姓名、职务等数据)

2)处理文件:又称事务文件,是用来存放事务数据的临时文件,包含了对主文件进行更新的全部数据,主要存放具有随机变动属性的数据;

3)工作文件:工作文件是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如排序过程中建立的排序文件,打印时建立的报表文件等。

4)周转文件:周转文件用来存放具有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 5)其他文件:例如备份文件,档案文件等。 38.数据库设计(重点)

39.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项目管理、人员培训、数据准备与录入、系统转换和评价等。

40. MIS物理系统的实施内容: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的订购、机房的准备和设备的安装调试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它是MIS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 41.计算机系统的实施:

(1)计算机系统是否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

(2)系统是不是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扩充性是系统生命力的重要指标。 (3)能否得到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

42.网络系统的实施主要是通信设备的安装、电缆线的铺设及网络性能的调试等工作。网络系统的选择也必须考虑到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合理的性价比、良好完善的技术支持等,其中安全性能是关键指标。

43.程序设计的目标:可维护性,可靠性,可理解性,效率。 44.系统切换三种方法:

(1)直接切换法:就是在某一确定的时刻,老系统停止运行,新系统投入运行。 (2)并行切换法(是最可靠也最常采用的系统转换方法)

(3)试点过渡法:试点过渡法先选用新系统的某一部分代替者系统,作为试点,逐步地代替整个老系统。 45.系统运行管理内容:

(1)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录入及处理结果的整理与分发。此外,还包括简单的硬件管理和设施管理。

(2)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整个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能够反映出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状态和工作效率,对于系统的评价与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6.MIS系统的维护内容:程序的维护,数据文件的维护,代码的维护。

47.信息系统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与扩展提出意见。 48.系统性能指标:

(1)人机交互的灵活性与方便性;(可使用性) (2)单位时间内的故障次数与故障时间;(可靠性) (3)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整、改进及扩展,与其他系统交互或集成的难易程度;(可扩充性)

(4)系统故障诊断、排除、恢复的难易程度;(可维护性) (5)系统安全保密措施的完整性、规范性与有效性;(安全性与保密性) (6)系统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与正确程度。(完备性)

49. DSS(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50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子系统,对话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方法子系统。 51.电子商务的概念:狭义:电子商务主要指利用网络环境在网上进行电子交易。广义的电子商务则除了电子交易以外,还包括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其他商务活动,包括商品管理、客户管理、市场分析、商务决策和组建虚拟企业等。

第三篇:四川大学《管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一、基本概念

1、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并为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守的行为标准、准则。

2、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群体对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3、领导:领导就是领导者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从而实现某种目标的过程。

4、气质: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指向性。

5、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6、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叫人际关系。

7、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8、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对自己所进行的认识过程,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

9、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

10、态度:态度通常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较持久、较稳定的综合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向三个部分。

二、基本理论

1、霍桑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1)人是社会人(2)生产效率与人的“士气”有关

(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4)提出新型领导的必要性。

2、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内容要点。

又叫激励保健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能对工作带来积极态度,较多满意感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多为工作内容/工作本身方面的因素,叫做激励因素(责任感、工作的成就感等);能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叫做保健因素(报酬、工作环境等)。他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3、人际沟通的特殊性。

社会性(沟通行为本身是一种社会性行为);选择性(发送者必须选择正确的内容、通道、方式、时机、归宿等,接受者则对传递来的信息存在着选择性和选择性理解);主动性(沟通过程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积极的主体);互动性(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过程);符号性(沟通双方的任何信息交流都是通过符号形式);干扰性(沟通过程中存在多种干扰)。

4、现代冲突观与冲突的特性。

现代冲突观即冲突相互作用观点。该观点鼓励冲突,认为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表现出停滞、冷漠和迟钝,维持冲突的最低水平能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冲突的好坏取决于冲突的类型。

特性:(1)冲突的建设性:帮助群体改进工作,促进创新,使群体保持活力。。。

(2)冲突的破坏性:恶化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阻碍群体目标的实现。。。

5、需要、动机、行为三者间的关系。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和源泉,动机则是推动人行为的直接动力,而行为又是动机的结果。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只有在需求的对象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转化为动机。 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其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并不一一对应,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同一

行为也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动机会指导行为,同时行为也会反作用动机。一般说来,其三者满足下列链式关系:

需要 → 心里紧张 → 动机→目标导向行为 → 目标行为→需要满足 →新的需要。

6、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凝聚力高,群体的生产效率可能高也可能会降低,这主要是因为会受到群体规范的性质和水平,即组织共同所制定的生产指标的性质和数量的影响。在一个凝聚力强的组织里,成员的行为高度一致,个人有较强服从组织规范的倾向,如果这个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则凝聚力与生产率成负相关,生产率越低,反之,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二者成正相关,生产率越高。

7、领导与领导者、领导与管理、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为什么说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大多数情况下,“领导”是动词,而“领导者”是名词。当“领导”被看成动词时,领导是一种影响过程,致力于实现这种影响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领导”就是“领导者”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从而实现某种目标的过程。

(2)领导具有全局性、超前性、超脱性特征,而管理具有局部性、现实性、具体性特征。

(3)管理者主要处理复杂问题,领导者处理变化问题。领导者能够战胜周围复杂、动荡、含糊所带来的有可能令人窒息的困难,而管理者遇到这些困难只能缴械投降。

(4)领导工作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的。领导者通过指导、激励等影响被领导者,被领导者也给领导者以信息来修正领导者现在或未来的行动,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人们的能力、感受与心态是不断演变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也必须不断修正,行动必须持续调节。因此,领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三、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应用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将人类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五类: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如金字塔般由下至上逐次排列,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和满足;前三者是低级需要,后两者是高层次需要;低级需要易满足,高级需要往往不易满足,对行为的激励更具持久性;同一时期,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主导决定作用;任何需求都不可能随着更高级需求出现而消失,只存在对行为影响力的消长。一个国家人民对各个层次的需要与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挂钩,因此要了解员工的需要到底是什么。

2、领导管理方格图理论

答:管理方格理论是研究企业领导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理论,由美国罗伯特—布莱克提出。倡导用方格图示研究领导方式。这是一张九等分的方格图,横坐标表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两条坐标轴各划分为由1~9的九个小格,作为标尺。整个方格图中共有81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就表示“关心人”和“关心生产” 这两个基本因素相结合的一个领导方式。在评价某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时,可根据其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和对职工的关心程度,在图上寻找交叉点,这个交叉点就是他的领导倾向类型。例如,某领导关心人的程度很高,达到9,而关心生产的程度很低,只有1,两点的交叉点就是(1,9),他就是(1,9)型领导,依此类推。布莱克和莫顿在方格图中列出了五种基本类型的领导方式: ①(1,1)型贫乏型管理。该领导对职工和生产几乎都漠不关心,是以最小的努力来完成必须做的工作。

②(9,1)型任务第一型的管理。该领导注意力集中于对生产任务、作业的效率和要求,注重于计划、指导和控制职工活动,以完成企业的生产目标。但不关心人的因素,很少注重职工的发展和士气。

③(1,9)型俱乐部式的管理。即领导集中注意对职工的支持和体谅,注重职工的需要,努力创造一种舒适和睦的组织气氛和工作节奏,认为只要职工的心情舒畅,生产就一定能搞好。

但对规章制度、指挥监督和任务效率等很少关心。

④(5,5)型中间型管理。这种领导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虽然都不算高,但能保持平衡。这种领导方式缺乏创新精神,只追求正常的效率和可以满意的士气。

⑤(9,9)型战斗集体型管理。即领导对职工、对生产都极为关心,努力使职工个人的需要和组织的目标最有效地结合,注意使职工了解组织的目标,关心工作的成果。布莱克和莫顿认为,一般而言,(9,9)型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应该客观地分析企业内外的各种情况,分析自己的领导方式,尽可能使自己的领导方式转化为(9,9)型,以求得最高效率。 (9.9)型管理方式分为五个阶段:组织学习方格并利用它来评价自己管理风格、进行班组建设、群体间关系的开发、设计理想的战略组织模型、贯彻开发。

3、个性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答:(1)知人善用(根据职位及员工的个性,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最大的作用)

(2)因材对待,因材施教(深入了解每一个人不同个性,采用相适应的领导方法,对症下药,因势利导,讲究方法)

(3)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一个领导班子中应该有两种个性的成员,做到个性互补)

4、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包括:内容型、过程型、状态型、综合型激励理论。作为管理者可以采取的激励技术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是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的特点和能力,制定出符合组织特点的激励方案。

(1) 教育和培训:组织在满足个人目标的同时,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在观念上引导员工的

需要,改造员工的动机结构和行为,使员工的需要和行为能与组织目标及要求保持一致。

(2) 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金钱作为激励因素的重要性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充分发挥金钱的激励作用,必须制定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真正地激励绩效。

(3) 目标管理:上下级共同制定目标,明确责任,并以目标来衡量工作成果的过程。

(4) 员工参与:通过设计一种参与过程,激励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贡献才智并分担责任。

一般有:参与式管理、合理化建议、代表参与、质量圈、员工股份所有制。

5、领导权变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领导权变理论所关注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尤其关注不同的领导方式与各种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它认为,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效的领导类型和方式。

(1) 领导风格必须与环境情景相匹配(费德勒权变理论模型)

确定领导风格——确定情景——领导与情境相匹配

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途径:替换领导适应情境;改变情境适应领导者。

(2) 有效的领导行为与下属的成熟度结合起来共同考虑,重视下属(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者应当根据下属的成熟程度采用恰当的领导方式。如:指导型领导行为适用低成熟度的员工;宣传型领导适用于较低成熟度的员工;参与型领导适用于较高成熟度的员工;授权型领导适用于高成熟度员工。

(3) 领导应尽可能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使之与组织的总体目标一致(途径——目

标理论)

根据下属的个性特点和具体环境,选择四种领导方式: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型

(4) 领导者应当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尽可能减少圈外关系对组织的负

面影响。(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5) 领导者根据对后进下属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环境的考察,作出归因分析和判断;再根

据归因结果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领导归因理论)

第四篇:河海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考试重点

1.财务管理主体,也称理财主体,即谁在从事财务管理。

2.财务管理客体,也称理财对象,即财务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什么,企业财务管理最直接的对象就是现金及其流转。

3.企业财务活动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也就是企业家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现金流转活动。一般可分为基本财务活动和特殊财务活动。

基本财务活动:资金筹集、资金投资、资金耗费、资金收入、资金分配。

4.企业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各种财务活动中企业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企业与政府、出资者、受资者、债权人、债务人、内部各单位、员工、社会财务关系。

5.企业财务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实现价值增值的管理工作。

6.企业的基本目标就是生存、发展和获利。生存,第一要求,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能力。发展,第二要求,筹集发展所需的资金、形成正的经营现金流。获利,第三要求,合理配置资源,有效使用资金,并且尽可能多的获取盈利。

7.财务管理总目标: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8.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9.用企业价值公式来评价企业的实际价值优点:1).更多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者说企业价值是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博弈的结果,体现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所有签约方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2).企业价值公式不仅适用于上市公司,也适用于非上市公司,具有广泛的适用性。3).企业价值公式的内涵包含了对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率、尽可能低的财务风险与稳健发展前景等多重要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4).企业价值公式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更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均衡,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而风险的增加又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状况和获利能力。

10.年金:一定时期内相等金额的收付款项,通常记为A,分为普通年金[后付年金]、先付年金、延期年金、永续年金。

11.风险分类:按风险性质,系统性风险是指那些影响所有公司的因素引起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按风险表现,经营风险,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

12.标准差是多种可能的变量与期望值离散程度的指标。由于标准差是个绝对数,只能用来比较收益率期望值相同的各个投资对象的风险程度,而标准差率是相对数,可以用于对收益率期望值不同的投资对象风险程度的比较。

13.发行债券采用三种不同的发行价格:1).票面发现价格,市场利率与债券利率一致,等价发行。2).折价发行价格,市场利率高于债券利率。3).溢价发行,市场利率低于债券价格。

14.经营租赁:又称服务性租赁。它是由承租人向出租人交付租金,由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资产使用及相关的服务,并在租赁期满时由承租人把资产归还给出租人的租赁。

融资租赁:财务租赁、资本租赁。是承租人为融通资金而向出租人租用租赁物的租赁。是以融物为形式,融资为实质的经济行为,是出租人为承租人提供信贷的信用业务。

15.融资租赁的形式:1).售后回租,根据协议先将资产卖给出租人,再租回。2).直接租赁,直接租赁资产付租金。3).杠杆租赁,出租人资金不足,只出部分资金,其余用资产抵押形式向借款人获得。

16.融资租赁缺点:1.资金成本高,财务负担重。2.不一定能享有设备残值。3.如果遇到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固定的定期租金将成为一种沉重负担。

17.信用额度是银企之间的一种协议,不具有法律效率。

18.商业信用是指商品交易中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而形成的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直

接信用关系。形式: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

19.项目投资: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需要的各种长期资产的投资

20.项目投资特点:影响时间长、投资数额多、不经常发生、变现能力差

21.项目投资决策基本依据: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现金净流量

22.内部收益率:内含收益率,是通过计算使项目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贴现率来评价的。

23.证券投资特点:首先,是一种金融投资,而不是实业投资;其次,是一种直接投资,而不是间接投资;第三,证券投资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原因在于证券投资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第四,证券投资是一种高收益投资。

24.营运资金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

毛营运资金:广义的营运资金,就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总和。在研究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周转状况时使用。是由企业一定时期内持有的现金和有价证券、应收和预付账款及各种存货资产等所构成的。

净营运资金:狭义的营运资金,指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减去各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它是判断和分析企业资金运作状况和财务风险程度的重要依据,主要在研究企业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时使用。

25.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营运资金战略的指定,包括营运资金的投资模式、营运资金的筹资模式、营运资金的综合模式等。

营运资金投资模式研究的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流动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问题。 保守型:现金多、存货比例高、收账政策宽松;适中型:中等水平现金,中庸;冒险性:现金少、存货低、政策紧缩。

26.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

临时性流动资产:受季节性、周期性影响的流动资产。如季节性存货、销售和经营旺季的营收账款。

永久性流动资产:即使企业处于经营低谷也仍然要保留的用于满足企业长期稳定需要的流动资产。

临时性负债:为了满足临时性流动资产需要所发生的负债。

自发性负债:直接产生于企业持续经营中的负债。

27.营运资金筹资模式:

配合型营运资金模式:临时性流动资产运用临时性负债筹集资金满足其资金需要,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运用非流动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筹集资金满足其资金需要。 适中型营运资金模式:临时性负债只通融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需要,另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自助餐和永久性资产,则由非流动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作为资金来源。

激进型营运资金模式:临时性负债不但融通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还可以解决部分永久性资产的资金需要。

28.收益: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会计年度)企业的全部收入抵补全部成本费用支出后的净额。

收益管理内容:价格[重要因素,影响企业收益额和收益水平]、收入[主要源泉]、成本费用、税金、利润及分配

29.利润分配原则:依法分配、分配和积累并重、各方利益兼顾、投资与收益对等、盈亏自负

30.股利政策:股利分配政策,一般指普通股股利政策,是股份制企业确定支付给股东股利比率以及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总称。

股利政策类型:剩余股利政策、固定股利率政策、固定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低现金股利加送配方案的股利政策。

31.财务预算是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各种预算,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

32.弹性预算[变动预算]

成本的弹性预算数= 固定成本预算数+∑(单位变动成本预算数X 预计业务量)

利润的弹性预算,是以预期的各种销售收入为出发点,按照成本习性,扣减相应成本,来确定不同销售量所能实现的利润或亏损,它是以弹性成本预算为基础的。

33.零基预算:全称以零为基础编制的预算,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不考虑遗忘情况如何,从实际出发按照预算期内应该达到的经费目标和工作水平,研究分析每项预算有否支出的必要和支出数额的大小,并依次决定现有资源的分配顺序,确定新的预算。

34.全面预算管理:按照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单位,以一个系列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内容,将各个单位经营目标同企业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其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控制和管理,并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的管理系统。

35.企业现金预算编制,即反映企业现金流转状况的预算。

36.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是采用经济指标的对比所产生的数值差异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法是采用两个具有相关性的经济指标的比率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图解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第五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2管理信息系统重点

题型:单选,20题,一题一分。名词辨识,以选择形式,5题,一题一分。判断改错题,5题10分。问答题,5题25分或30分。应用题3题40分都是第六章的内容: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判定树判定表。

第一章

有单选,基本考的都是考概念,如信息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

组织结构,基本形式,特点即优缺点。系统的物理结构,如集中式,分布式,优缺点。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积极和消极。诺兰模式,6个阶段,给我们的启示,哪个阶段用哪个。

第三章

网络结构,如局域网等。网络设备有哪些,如网关等。数据库的设计不考大题,考选择题,比如说如何转换成E-R模式。

第四章

信息系统开发方式,软件公司角度和用户角度。生命周期法等3种方法,概念,内容,特点即优缺点,生命周期法被取代的原因,生命有两个根本条件要满足。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去购买,适用于哪种情况,各自的优缺点,如何去选择用哪种方式。给个例子去做项目管理

第五章

3种规划方法,内容,步骤,怎样实现。确定信息结构的方法,UC矩阵的内容。

第六章

过程分为哪些阶段,主要内容。系统分析任务有哪些,设计的内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目标。详细调查的内容。上课讲到的例题要看。数据流程图只考第一层。数据字典、判定语句要会写。判定树,判定表,要画好。系统实施里的系统测试的步骤,方法,转换的3种方法,那种方法的特点就是优缺点。系统维护的类型:完善性维护等,内容

七八九章

系统之间的关系,功能。几种电子商务的模式,b2b等。安全技术,哪种情况用哪种。电子政务的内容,3种系统。

上一篇:公路试验员工作总结下一篇:国内幼儿园现状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