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管理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质量安全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食品工业是我国社会生产领域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发展态势的优劣不仅会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作用,所以加强食品工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篇:质量安全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与质量文化

摘 要:日本文化对其质量管理的影响表现在危机意识、团队及学习等方面,美国文化与其质量管理的关系表现在注重逻辑思维、崇尚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等方面。借鉴日美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我国企业在质量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关键词:文化;日本;美国;质量管理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质量管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其中全世界影响最大的、贡献最多的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技术当属美国和日本。美国是现代质量管理科学的发源地,世界上大部分质监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产生于美国:日本的质量管理理论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由美国传入行迅速发展和创新,在七八十年代赶上甚至超过了英国,美国和日本的质量管理各具特色,是很多企业和学者研究的对象。

质量管理是企业存进行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创造出的精神财富,是存存于特定义化土壤中的人所从事的管理活动,与一定的文化传统相联系。本文从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出发对美、日两国的质量管理进行分析,并得出对我国企业具有借鉴意义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思路。

一、日本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日本制造”是质量低劣、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日本质量管理大师赤尾洋二曾经将当时的情形描述为“日本需要从欧洲和美国引进技术和产品做样品以制造类似的产品”。50年后的今天,日本产品的质量受到世界的赞誉,“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象征,日本也成为大量出口先进产品的经济强周,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

1,危机意识使日本开展质量兴国运动并最终使僻“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象征。作为岛屿之国的日本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恶劣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造就了日本全民族的危机意汉和艰苦奋斗的品质。20世纪40年代后期,日本处于战败后的困苦中,为摆脱闲境、发展经济,日小意识到只有依靠产品大量出口才能发展经济,这就必须改变过去东洋货“质次价高”的形象,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国外市场,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发展经济的紧边感使日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质量管理运动。日本企业在学习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之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造,创新是日本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科学技术没有多少重大的发明创造,却生产出了界一流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创新。日本对世界质量管理的主要贡献是两种质量改进方法——质量机能展开方法和田口方法。赤尾洋二博士受到Bridgestone轮胎公司久留米工厂提出的“工序保证项目一览表”连接了真正的质量和工序要因方面的启发,提出了从顾客的需求出发,通过“质量屋”把顾客的语言转换为工程设计人员的语言的质量机能展开(Quality fnction deploy—ment)技术。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针对顾客对产品性能稳定性的要求创立的出口方法(Taguchi Methods)将实验设计和非线性技术应用于产品质量的设计阶段,提出了著名的三次设计思想。质量机能展开技术和田口方法足使日本产品一跃成为“高质量”代名词的基本原因之一。后来这两种质量管理方法为美同所推崇。

2,充分发挥“和魂”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做到持续改进。“和魂”和“洋”是构成日本文化的核心。日本民族自称大和民族,日本最早宪法的第一条就是“和为贵”,日本“忠于天皇、拼死无憾”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和魂”的集中表现。“洋”,是指外国的先进文化、技术或宗教。

日本企业家存质量管理中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和魂”精神。他们认为,企业不仅是一种获得利润的经济实体,而且,还是满足企业成员广泛需求的场所。日本企业所采取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制度使企业和员工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从业人员忠于企业,劳资一家、和谐一致、共存共荣,企业员工将企业视为“家”也是必然的结果。“家族精神”使日本的质量管理方式比较微妙和含蓄,因而在明确性和模糊性之间较好地保持了一种平衡。按照日本九州大学工程学院吉村达彦教授的描述,“在日本,每个成员都对自己决定的方向有明确的理解做KAIZEN(改进),经理人员通过比喻的方法和心照不宣的理解,来领导同一方向的符个成员的每一个KAIZEN(改进)。总之,默契理解一直延伸到现场,纠正KAIZEN的方向,并发生新的明确的理解”,“两方国家的管理系统中,经理人员将明确的理论性的系统向其成员阐述,其成员将按照该系统工作,但管理理论有可能达不到其成员,于是他们就使用手册”。在日本企业,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好地达到日标是以一套信念来规定的,而掌握了这种价值观和信念宗旨本质的人,就能够从概括的陈述中推导出无数的具体规则和目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而在美国却需要明确规定,以至于颁布手册规定工作的步骤和程序,不同的文化导致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日本历史上长期以农耕为主,并且多种植水稻。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才能建立和保持一个灌溉系统,一家一户单干无法自给,必须有十多户共同协作,这种多户结合的劳动形式在日本历史上非常普遍,在此环境下所培育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氛围,个人的价值退居次要地位。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虽然由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费根堡姆提出,但并没有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更谈不上取得积极的成果,它是在日本得到普遍推广并引起世界关注的。全面质量管理之所以在日本而不是在美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它要求“全过程”“全企业”“全员”管理,要求有集体主义精神,而日本文化恰恰是最符合上述要求的。1958年日本就开始推行全公司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小组是日本创造的并已为世界其他国家认可和学习的质量改进方式,也是日本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特有方式。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形式一般是由6-7个人自发组成一个小组,同一个小组在某一阶段内要讨论的质量话题只有一个,他们共同寻找涉及到的质量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通过一遍遍尝试不同的方法,逐步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全员参与。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企业的社长、部长、课长一般亲自参加质最管理小组,这样不仅有利于领导与员工上下沟通,还有利于共同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提高效率。日本公司实施的“5S"活动将全面质量管理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5S是日又整齐(Seirt)、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hke)的首字母缩写,其实质是要求公司自上到下革除“马虎和浪费”的心态,从影响质量的基础环节抓起,工作要严谨、认真、紧凑,抓好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日本向强者学习的另一见证就是日本国家质量奖——戴明奖的设立。戴明不仅是将美国的质量管理思想介绍到日本的第一人,而日他的质量管理思想使日本的产品质量、

生产费用和管理原理发生了一场革命。当时的日本企业普遍认为生产质量低劣的产品成本低,而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加大成本投入,企业倾向于采取低投入的产品生产方式。戴明的思想“如果开始就能建立一个生产好品质的系统,那么在持之以恒的改进过程中,品质会越来越好,产品不良率降低,顾客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多,最后利润就越来越高,因此在品质——成本——生产力——利润间会形成一个良性的连锁反应链”,使日本企业界充分认识列了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中此开始厂质量兴国之路。为了永久纪念戴明对日本人民的友情和贡献,日本科技联盟设立了戴明质量奖,用以推动日本工业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活动的发展,目前戴明奖已经成为世界三大质量奖之一。

3,注重学习,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开花结果。向发达国家学习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上日本有过两次大的学习活动:第一次学习是在我国唐宋时期,学习的对象是当时的中国;第二次大的学习是在机器大工业革命开始后,学习的对象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欧关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改进产品质量,日本科技联盟于1949年1月成立了海外技术调查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分会及质量管理研究小组,开始从美国引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1950年,日本科技联盟邀请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讲授统计质量管理(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SQC),从此开始日本的工业企业开始把SQC应用于制造现场:1954年,日本邀请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讲授经营质量管理。日本引进美国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技术,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结合国情,予以灵活运用并行所发展。SQC要求质量管理人员具有深厚的统计学功底,日本企业开始加强员工的教育,并将员工的教育形成制度,分门别类,固定培训。引进、吸收、推行、发展、成功是日本质量管理的成功途径,也是质量管理在日本结出丰硕果实的重要原。

日本根植于东方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自觉修为”,因此日本企业自己和自己比较,发现差距,然后进行改进。戴明循环(PDCA循环)强调主动管理,即立足于企业内部,详细分析本企业目前存在什么主要问题,然后改进,进行自我超越。如小松制作所从调查市场和了解顾客需要入手,设计和制造、试制出样机,再站在顾客的角度“挑毛病”,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再一次改进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终于生产出了满足顾客需要的质量一流的产品。进行自我超越与美国的“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形成鲜明的对

二、美国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游牧文化特点:逐草而居、生活较简单、家族观念较东方差、独立性强、组织弱、提倡白南平等、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上,追求简单、独立和平等,提倡自南、民主和进取精神,以个体为主、整体为次,宗教、哲学和科学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国的质量管理也就不可避免地彰显着文化的痕迹。

1,游牧文化特点在质量管理中的表现。美周文化一个显著特点是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也就成为美国人的追求。美国足质量管理理论的发源地,美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研究质量管理技术。由贝尔电话实验室工程师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的统计过程控制理论(SPC)和由贝尔实验室的道奇与罗米格提出的抽样检验技术是当时的两大主要成就。目前风靡世界的六西格玛理论就是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开创的,它巧妙地将概率论中的分布函数应用于质量管理的实践,使差错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三点四,保证出厂的产品接近于零缺陷。目前SPC技术和抽样检验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的国家标准。

美国文化属于两方文化范畴,强调制度的作用,美国的法制体系比较完善,且执法严格。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产品质量监督机制。美国政府根据产品的不同性质,分别以法治理。除了军工产品和航天航空等高技术产品有特殊措施外,涉及社会安全的产品置于政府直接的法制监督管理之中。美国政府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及影响环境保护的产品都有法律规定,置于相应部门的严格监督控制之中。资料显示,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利润有80%来自海外,而消费投诉有80%来自美国国内,由此可见美国非常重视保护消费者权益,这也充分体现了人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

2,崇尚“个人主义”在质量管理中的体现。美国企业非常强调高层管理人员的质量责任,注重个人的职责权限准确划分,重视个人能力,希望建立完善而细致的管理制度。IS09000,0S9000等质量管理标准就是基于此种文化而形成的,这些标准强调企业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强调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参与,同时明确各部门以及个人的职责权限,对于具体的做事方法却没有明确的规定。现在非常流行的六西格玛管理同样如此。它规定了组织从上到下每个人的职责定位,虽然利用质量小组的活动形式,但更强调的是管理者、黑带大师个人的作用。美国企业一般将质量指标分解得很细,落实到每道工序和每个人,并形成文件化的规定,其质量管理多数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崇尚个人价值和个人奋斗是美国的核心精神,它与美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强调人的自由,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以契约为基础的雇用关系,契约成为劳资双方利害关系的准绳。该精神反映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表现形式就是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大。频繁的人员变动使企业培训的成本很高,为此很多企业不愿在培训上多投入。为保证产品质量,这些企业就必须存过程设计上下功夫,而对于存存的问题或隐患以项目管理形式进行突破式解决,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缺乏集体合作精神也是全面质量管理没有在美国首先得到推广的原因。质量管理小组和全面质量管理未能存美国取得成效的关键原因就源于美国的价值观,过度竞争造成员工之间的不合作,因而以团队方式进行的质量管理小组不能存美国发挥作用。

3,“竞争”意识在质量管理中的表脱——“标杆管理”。美国文化中存在的“竞争”意识表现在质量管理中就是“标杆管理”(定点超越),强调以行业内优秀或者卓越的质量为标杆决定努力方向。美国的国家质量奖——马尔科姆·鲍得里奇奖强调定点超越。鲍得里奇奖的定点超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分析本企业与历史同期相比取得了多少进步;第二步,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最好企业的业绩比较,找出差距,然后迎头赶上,这就是定点超越。自鲍得里奇奖颁发后,美国企业纷纷比照鲍得里奇奖获得者找差距,然后定点超越,结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由于企业治理结构的问题,美国企业需要重视股东的权益。为了保证股东的满意,美国企业通常对财务统计数字非常敏感,追求数量上较大程度的提高,表现在质量方面的改善主要集中存关键程序、主要问题,因此美国企业的质量

改进曲线为阶梯式的。

三、日美两国的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对我国质量管理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美国和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但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部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和环境作出的适合自己的选择。对我国企业而言,不能照搬他国的做法,而应当根据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实际和我国文化的特点,选择适合我国企业质量改进的道路。

长期的计划经济使中国企业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改革开放计企业充分意识到自负盈亏的真正含义。为提高产品质量,我国企业纷纷引进同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日本企业的成功让我国企业意识到全面质最管理的作用,于是我国企业学习日本的经验,引进全面质量管理。20年的实践表明,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并没有如在日本那样结出丰硕的果实,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全民教育是TQM得以成功实施的保证,而中国却缺乏这些关键要素。统计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南于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也没有如日本企业那样全面实施。IS09000标准的颁布让我国企业砰然心动,十余年的认证历程表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美同鲍得罩奇国家质量奖、日本戴明奖和欧洲质量奖掀起世界范围的卓越质量管理热潮,我国也由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发起了质量奖的评选活动,到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显著。很多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也被引入我国,如质量机能展开、田口方法,六西格玛管理、统计质量控制等,很多企业也追赶潮流,将各种质量方法引入企业,但迄今为止鲜有成功的报道。通过对我国质量管理发展的回顾,结合美国两国质量管理的发展特点,我国企业发展质量管理应注意以下方面:

1,企业应当树立质量意识,建立质量文化。质量看似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的,但质量又是真实存存,它困扰着企业的经营者。质量管理不仅是科学方法工具的问题,它更是与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文化密不可分的。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告诉我们,没有企业高层的重视,没有全体员工参与,再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或方法都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海尔诞生于工人眼含泪水亲手砸掉自己生产的冰箱过程中,没有质量意识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质量管理实践。质量管理体现存点点滴滴的细小的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员工行为习惯中,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成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将形成积极向上、人人关心质量、拒绝缺陷和差错的质量文化氛围和质量工作哲学作为企业的重要任务来抓。

2,企业应当学习并持续应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倡在企业内部的适度竞争。我国引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已经有很多,但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企业首先应当意识到质量管理方法应用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其次,要有连续性,很多企业在新的质量管理方法引进之初非常热衷,并不惜代价引入本企业时间的推移使管理人员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问题,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已经不是关注的重点,领导注意力的转移导致员工热情的锐减,久而久之,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也就流于形式。风靡日本并产生巨大作用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最初诞生于我国的鞍钢,日本人受到“鞍钢宪法”的启发才在实践中产生了质量圈,我国若干年后反过来又向日本学习质量管理小组,原因在于“鞍钢宪法”活动在我国企业没有得到持续进行,企业应当创造改进质量管理的方法。

3,企业应当借鉴美日经验,注重学习,树立“零缺陷”意识。冷眼看我同企业竞争的实践,可以发现有相当多的企业将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列为竞争的要素。我国企业应当深刻考虑质量管理大师克劳斯比“零缺陷”的含义。所谓“零缺陷”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检查与评估都是对事后的弥补”,“如果我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那些浪费在补救工作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就可避免”。企业应当意识到优质的产品而非完善的售后服务才是顾客的永久需求,“零缺陷”的产品对用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再完善的售后服务对于用户而言都意味着损失,“零缺陷”可谓企业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一直是企业界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零”缺陷为目标的企业质量管理正激发出崭新的活力,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应向这一极限目标迈进。同时我国企业要意识到“标杆管理”的重要性。标杆管理可以使企业以国际上本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为参照对象,寻找本身存在的不足,确定改进的方向从而达到质量改进的日的。

作者:石贵龙

第二篇: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探究

摘要:食品工业是我国社会生产领域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发展态势的优劣不仅会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作用,所以加强食品工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三鹿奶粉”和“地沟油”事件曝光之后,我国很多地区群众都对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很大的戒心,所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可以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同时也满足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本文就当前食品工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新时期食品工业进行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食品工业 质量管理

食品安全一直是影响我国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其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开始注重对公共卫生质量的全面管理,食品工业领域在近年来逐渐曝露出很多恶性问题,其中“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地沟油”事件的出现,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遭受到极大威胁,同时也为我国食品工业整体发展带来很多不良影响,所以强化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对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起因分析

1.1 自然因素导致质量安全问题

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的主要起因就在于自然因素影响,有害微生物对我国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最为普遍,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有害微生物因素导致的食品中毒报告大约为150~200起,其中由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品中毒事件占绝大部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逐渐增加,农药及有害物质的残留会通过植物传递到动物身体中,当我们人类在食用这些经过污染的动物就会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过于严重会对人民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威胁,所以我国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控制。

1.2 生产因素导致质量安全问题

现阶段食品生产企业过注重在经济市场中获取经济利益,导致部分不良生产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而使用有毒的原材料,部分食品企业在生产中减少设备和操作方面的成本投入,导致食品质量因设备及卫生环境消毒不达标造成的细菌污染,这些垃圾食品一旦被人所食用就会对身体健康带来很多影响。现阶段部分不良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食品中添加过量食品添加剂,过量的食品添加剂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很大伤害,例如,三鹿奶粉为了提高蛋白质含量不惜添加三聚氰胺,还有一些肉类食品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变质或有毒的肉类,这些都在我国不同地区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1.3 管理因素导致质量安全问题

现阶段我国严重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同时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很多漏洞,部分食品企业在国家所制定的管理标准下又制定出企业内部的管理标准,这就直接导致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与国家标准严重脱轨,同时企业所制定的内部管理标准容易受到食品企业规模限制,这就导致我国市场中出现大量的食品无标流动及无标生产现象。现阶段我国由于食品安全标准覆盖性较差,导致我国食品工业中大量原材料生产过于粗犷,尤其是偏远地区及农村地区所生产的食品原材料存在很多问题,而食品企业为了追逐市场利益不惜通过压低原料成本实现企业生产成本控制,这就导致我国食品安全企业管理与国家管理存在很多漏洞。

2 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2.1 创新食品生产技术与工艺

创新食品生产技术与工艺是提高食品质量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在生产中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方法,所以我国相关技术单位及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要结合国外先进食品生产技术革新与创新食品生产技术,同时也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要通过购置新生产设备革新生产工艺,这样才能在根源上改善或解决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不仅要对主生产技术及工艺进行革新,同时也要注重引进与创新杀菌清洗技术及分离技术等,同时我国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要通过实际行动支持企业进行创新,同时也要求我国科研单位根据食品生产企业现状进行定向开发,确保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同时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2 完善质量控制与检验体系

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对食品质量安全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要完善自身质量控制体系,要求食品生产企业要以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质量标准作为主要依据,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中要全面、系统的实现质量控制,同时也要对所生产的食品做好详细记录并上报有关单位。我国卫生管理职能部门应设立专业的检测机构,要求定期、随机、全面的对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对食品质量没有达到相关标准的企业应予以严肃处理,杜绝可靠性低及质量差的食品流入到我国食品市场中,同时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建立专门的验证机构,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内部质量控制力度与效率,这样才能完全杜绝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在新时期的滋生。

2.3 加强企业质量意识教育培训

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质量控制思想需要员工的有效执行,所针对这一问题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意识教育培训体系,同时将质量意识教育培训成果融合到员工的绩效考核中,聘请卫生部门及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为企业开展质量意识教育培训课程,在加强所有企业员工质量安全意识的同时增强其法律意识,只有通过以上措施才能使所有员工在生产中都能具有良好的质量意识。现阶段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要完善员工考核评价奖励制度,针对生产环节质量控制优秀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针对生产环节质量控制不良的员工予以开除处理,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员工在生产中可以积极配合企业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3 结语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对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我国有关部门要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针对没有达到相关质量标准的产品及企业应予以严肃处理,彻底杜绝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商品流入到我国食品市场中,从而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肖玫,李锐,马传龙.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食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1.

[2]杨志英.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探究.管理锦囊.2011.

[3]刘心伟.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食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研究.质量安全.2013.

作者:叶锋华

第三篇:全面质量管理在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系统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进入全民医疗的发展时代,随着这样应用模式的改变,医疗质量管理的过程存在了部分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现阶段医疗质量管理模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找寻对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希望能够今后医疗质量管理模式的创新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质量管理;监管模式;模式创新;模式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参与医疗保险的人数和规模也会逐渐扩大,医疗压力不断增加,医疗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越发的显著,为了能够有效的将质量安全管理落实到实处,需要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升质量安全管理科学、有效、稳定、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增强质量安全管理的使用效率。

一、医院质量管理中涉及的安全问题

认真贯彻医院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

二、质量管理监督管理模式中出现的问题

(一)医疗质量管理机构存在不合理性

现阶段我国监管机关的类型和数量较多,不同机构之间职责的分界比较模糊,管理效果和效率虽在不断提升,但仍存在部分问题。质量安全管理的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系统化、流程化项目多,有时会缺乏其他途径的监管,有时会因流程繁琐,审批时间较长,因素干扰等落实比较乏力,因此有时难以对质量安全管理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1]。

(二)医疗质量管理团队不够专业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监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都比较高,但从现阶段的医疗质量管理团队来看,团队内部的工作人员能力、专业、素质等多方面达到专业人不多,这也是导致医疗质量管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医疗质量管理的模式是哪一种,都需要专业性较强的团队进行支撑,监管团队中的许多工作人员并不能够很好的胜任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此外,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并没有重视到专业团队监理的重要性,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仍旧十分片面的对人才进行选择。

(三)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医疗质量管理模式中,监管制度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监管制度是都健全直接影响着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现阶段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中可以发现,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内容中存在问题,履行过程中,没有取得很好的履行效果,给医疗质量管理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

(四)医疗质量管理手段不够严谨

医疗质量管理手段较为单一,监管效果不够理想,主要的监管手段集中在预算的控制、总金额的控制、抽样的监督、举报受理等方面,这些监管手段不管是模式上还是效果上不是特别理想。现阶段的医疗质量管理手段中仍存在漏洞,导致监管效果较差,监管效率较低。

(五)医疗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欠完善

在医疗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及时的发现在质量安全管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线上反馈评价制度,实现医疗质量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不过有些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的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够全面,许多工作都是依靠人力来完成,比如抽样、抽检、控制、监管等,这样的情况导致医疗质量管理效率低,同时人工的方式还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除此之外,目前的医疗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医疗统筹的层次较低,地区发展的环境不同也让医疗质量管理系统做不到完全的统一。

三、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一)科学设计监管机构

在医疗质量管理机构的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职责权限进行统一的设计,针对现阶段众多的监管机构进行统一,明确划分管理范围,明确管理内容,建立专门负责医疗质量管理的机构,对存在的部分机构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由该机构全面的对质量安全管理的运行进行监管。此外,在政府管理层面来看,需要引入第三方管理主題,利用多种管理手段对质量安全管理的运行进行监管,实现更为严谨的监管效果,提高质量安全管理的使用效率。

(二)提高医疗质量管理队伍综合水平

根据目前医疗质量管理的情况来看,组建一支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较高的团队,是发展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能力突出、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掌握全面的监管团队,能做到游刃有余的进行各项医疗工作,全面有效的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从建立专业水平较高的医疗质量管理团队来看,重点考察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选择团队人员的过程中,需要选择专业相符的人员进入团队当中,以此来提高团队的专业性和岗位的胜任能力;第二,要做好员工考核的相关工作,加强对团队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员工的行为标准,加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全面提高团队监管水平;第三,在员工上岗前需要安排专业的培训项目,根据工作内容和相关制度进行员工培训,同时还可以对老员工进行培训,不断的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2]。

(三)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有效制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在法律条文的规定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根据不同的环节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内容,对监管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责任进行明确。这样的监管制度对于个地区内的医疗质量管理机构来说,责任的明确能够保证基金下发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法律的约束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设计更加具有可靠性、权威性和可行性。

(四)创新医疗积极监管手段

医疗质量管理手段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监管部门以及监管人员共同对监管手段进行研究,借鉴不同地区内的监管手段和实际操作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对监管手段进行创新,以此来更好的提升监管手段的实践效果。医疗质量管理需要从传统的被动监管、事后管理,朝向主动监管、事前监管进行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五)积极推动医疗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加强信息化的建设,是医疗质量管理发展的重点方向,国家也在加快医疗质量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尽早的实现信息化技术替代人工监管的工作方向。大数据的应用能让质量安全管理的每一笔支出都有相应的数据跟踪,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更好的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此外,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着重注意三个方向的内容:第一,在不同的地区进行质量安全管理统筹的工作时,需要将管理系统进行综合统一,让医疗质量管理系统能够在不同的地区内顺利对戒,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管理中心、医院、要点等相关的医疗结构,将医疗机构内的各项信息全面的进行共享,保证参保人员可是在任何地区内使用质量安全管理快速就医;第二,在医疗质量管理系统中,对相应的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要更加具有科学性,在充分考虑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下,方便信息化平台对质量安全管理的运行实现有效监管,以此来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第三,想要有效的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让信息化平台能够更好的实现对质量安全管理流动走向的跟踪监管,需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指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将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并利用大数据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相关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效率的同时,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落实,为参保人员提供最后的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制定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根据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做到查缺补漏,尽可能的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且对监管制度提出创新意见,保障质量安全管理的合理使用,从而有效的将质量安全管理合理的进行使用,对各种违规违章的现象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依照相关的规定和有效的平台,提高监督管理的效率,促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烁,付强,孟黎辉,侯铁英,高晓东. 我国省级医院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现状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03):678-680+684.

[2]张宇辉,朱小玲,肖盈盈. 85所中医医疗机构医院质量管理专职人员现状调查[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03):199-202.

[3]付强. 中国医院质量管理学科发展政策思考[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4):3121-3125.

[4]李六亿. 走中国特色的医院质量管理学科发展之路[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4):3126-3130+3138.

[5]陈慧斯,李卉,李晶华,杨云海. 吉林省县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医院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8):4307-4311.

[6]任軍红,李六亿,贾会学,贾建侠,赵艳春,赵秀莉,陈美恋,丁炎明,蒙景雯,邓俊,潘义生. 质量管理护士在医院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评价[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10):966-968+975.

作者:陈明津

上一篇:财务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大学生领导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