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管理规定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石化管理规定

中国石化放射防护管理规定

关于印发《中国石化放射防护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

现将《中国石化放射防护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1基本要求

1.1本规定中所称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本规定中所称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和中子发生器。 1.2根据放射源、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将射线装置分为Ⅰ类、Ⅱ类、Ⅲ类。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安全环保局负责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中国石化)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防护的监督管理;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以下统称各单位)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单位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2.2各单位应成立放射防护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放射源、射线装置管理制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领导和协调放射防护工作。 3放射防护管理 3.1许可和备案管理

3.1.1各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辐射安全许可备案制度。凡使用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建立固定放射作业场所,均应进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并取得相关政府环保部门核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

3.1.2进口列入限制进出口目录的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在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由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对外贸易的有关规定签发进口许可证。进口限制进出口目录和禁止进出口目录之外的放射性同位素,依据国家对外贸易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手续。

3.1.3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放射性源与射线装置使用单位,自变更登记之日起2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

3.1.4部分终止或者全部终止使用放射源、射线装置活动的单位,应到原发证机关办理许可证部分变更或者注销许可证手续。

3.1.5改变许可证所规定的活动种类或者范围,以及新、改扩建使用设施或者场所,须重新申请领取许可证。

3.1.6禁止无许可证或不按照许可证规定的种类和范围从事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使用活动。禁止伪造、转让许可证。因故遗失,应及时到原发证机关申请补发许可证。

3.1.7放射源只能在持有许可证的单位之间进行转入、转出,由转入单位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不得转入、转出。

3.1.8转入、转出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在转让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分别将放射源转让审批表报送各自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3.1.9需要将放射源转移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单位,应当于活动实施前10日内持许可证复印件向使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书面报告移出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接受使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3.1.9.1书面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该放射源的核素、活度、转移时间和地点、辐射安全负责人和联系电话等内容,转移放射源的还应提供放射源标号和编码。

3.1.9.2转出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在活动结束后20日内到使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注销手续,并书面告知移出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3.1.10持有放射源的单位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企业、返回原出口方或送交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的,应在该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向其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3.2购置与运输管理

3.2.1各单位在购置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时,应与销售单位签订废旧放射源返回合同。在放射源闲置或者废弃后,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按照废旧放射源返回的合同规定,在3个月内将废旧放射源交回原供货单位。确实无法交回原供货单位的,应送交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储存单位储存。

3.2.2运输放射源须到当地环保、公安等相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得到许可后使用运源专车,并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派专人押运,途中不应在人员密集处停留,不得在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过夜。 3.3辐射场所安全与防护管理

3.3.1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负责,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担责任。

3.3.2各单位应有能满足辐射防护和实体保护要求的放射源暂存库或设备,储存放射源时不应超过该储存场所防护设计的最大储量。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应当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强制通风设施等安全措施。

3.3.3放射源应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储存室应实行双人双锁制,建立完善的储存、领取、使用、归还登记和检查制度。严格履行登记、检查制度,做到账物相符,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放射源储存室。应根据放射源的潜在危害程度,建立相应的多层防护和安全措施,并对可移动放射源进行定期盘存,确保其处于指定位置,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

3.3.4放射源的包装容器、含放射源的设备和射线装置,应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放射源上能够设置放射性警示标识的,应一并设置。使用、贮存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划分出控制区、监督区,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示标志,其入口处应设置有效的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工作信号。各单位应保证其完好和正确使用,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

3.3.5在室外、野外从事放射工作前应办理“集团公司射线作业许可证”;在作业现场应划出安全防护区域,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必要时派专人警戒。

3.3.6在室外、野外工作场所使用的放射源应于当天运回源库。特殊情况设临时储存场所时,应经安全、保卫部门检查确认,并设置放射性标志,指定专人负责保护。

3.3.7各单位在装置检、维修期间,应落实放射源的安全保卫措施和责任,严格执行射线许可证制度,严防被盗、误操作、误照射等事故的发生。

3.3.8各单位应至少每季度进行1次放射防护安全检查,对放射源、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发现安全隐患要立即进行整改。

3.3.9各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1次放射源和射线装置使用场所的环境辐射水平检测。

3.3.10各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应包含放射源、射线装置台帐和辐射工作岗位台帐。 3.4放射工作人员管理

3.4.1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并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取得环保部门的“辐射防护培训合格证”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工作人员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3.4.2各单位应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环保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专业培训,并记录每次培训情况。 3.4.3各单位应每年组织在岗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各单位应对其进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为取得放射工作人员体检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3.4.4对参加应急处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各单位应及时组织健康检查或医疗救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医学随访观察。

3.4.5各单位应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报告7日内,如实告知放射工作人员,并将检查结论记入《放射工作人员证》。各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应及时予以安排。 3.4.6各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妇女参与接触放射源的任何工作。

3.4.7各单位应安排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定期将个人剂量计送交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测,并及时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记入《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3.4.8各单位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3.4.8.1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照射接触史。 3.4.8.2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

3.4.8.3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健康资料。 3.4.8.4个人剂量常规监测的方法、监测结果。

3.4.8.5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3.4.9各单位应为放射工作人员配备相应的辐射防护仪器及用品。放射防护器材、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的技术性能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并按规定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计量检定。 3.4.10放射工作人员在从事放射作业时应佩戴个人剂量计,携带射线报警仪,必要时穿戴防护用品,以保证可能的受照剂量低于国家允许的剂量限值。

3.4.11各单位应为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安排利用休假时间进行健康疗养,费用由单位承担。 3.5辐射事故管理

3.5.1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4个等级。

3.5.1.1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3.5.1.2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导致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3.5.1.3较大辐射事故是指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3.5.1.4一般辐射事故是指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3.5.2各单位应急预案中必须要有辐射事故应急处理的内容,定期开展预案演练,并做好记录和效果评价。

3.5.3在发生辐射事故或有证据证明辐射事故可能发生时,应立即停止放射作业,启动应急预案。

3.5.4对可能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应立即送至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或有条件救治辐射损伤病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根据情况也可请求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采取救治措施。 3.5.5辐射事故发生后,应按“放射性事件报告表”的要求,在2小时内报集团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按“集团公司放射事故报告表”的要求,在24小时内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并抄送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中心。同时立即向所在地环保、公安、卫生等部门报告。 4监督检查与考核

4.1安全环保局不定期组织对各单位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防护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4.2各单位应定期组织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防护管理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安全环保考核。 5附件

5.1集团公司射线作业许可证 5.2放射源分类表 5.3射线装置分类表 5.4放射性事件报告表

5.5集团公司放射事故报告表

第二篇:中国石化供应商管理规定

1 供应商管理总体要求

1.1 本规定所称供应商是指除原油以外集团公司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供应商。 1.2 供应商管理原则

1.2.1 统一管理。建立中国石化统一的供应商网络,所有物资采购必须在网络内选择供应商,保证供应商选用公开、公正、公平。

1.2.2 动态考核。通过对供应商整体实力、供应份额、合同执行情况,网上报价率、奖惩情况等方面的综合量化考评,实现对供应商的动态考核。 1.2.3 扶优汰劣。通过业绩引导订货和升降级,大力培育战略供应商和主力供应商,优化供应商结构,控制供应风险。

1.3 中国石化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供应商管理体制。物资装备部是中国石化供应商的归口管理部门,企业物资供应部门是企业层面供应商管理部门。

2 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物资装备部负责组织建立中国石化统一的供应商网络,负责制定中国石化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和规章制度,负责集团化采购物资供应商的管理,负责对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2.2 企业物资供应部门负责制定本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和管理制度,负责自采物资供应商的管理,配合物资装备部对集团化采购物资供应商实施考核和评价。

3 供应商管理方法

3.1 实行供应商资格预审制。所有供应商必须预先经过资格审查,审查合格后方可加入中国石化供应商网络。严禁先采购后进行资格预审。

3.2 实行供应商供应物资目录制。严格限定准入供应商许可供应产品目录,物资供应部门不得向供应商采购许可供应产品目录以外的物资。

3.3 实行供应商资质年审制。物资供应部门要对交易供应商的整体实力和供应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淘汰不合格供应商。

3.4 全面实施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货物升降级管理。对交易供应商进行动态量化考核,并实时记入供应商档案,根据动态量化考核结果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升降级。

3.5 全面实施业绩引导订货机制。对考核业绩优秀的供应商在采购时优先选择,并在供应份额和资金支付上给予倾斜。

3.6 建立供应商奖惩制度。对在保供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供应商进行嘉奖。对有违约行为的供应商给予警告、通报、暂停交易资格、取消供应商网络成员资格等处罚。

4 供应商管理重点管控内容

4.1 凡供应物资用于生产装置、涉及生产建设安全的供应商,准入前必须进行现场考察。

4.2 在重要合同或框架协议签订前,须对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过高的供应商,必须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不合格的供应商不得交易。 4.3 通过竞争方式择优选择供应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指定供应商,严格控制从中间商采购。凡独家采购必须报企业主管领导审批。

4.4 实行供应商管理责任追究制。按照供应商准入“谁考察,谁负责”、供应商选用“谁采购,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管理责任。 5 检查与监督

物资装备部通过物资供应管理检查、物资供应绩效考核以及其他专项检查,对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篇:1、《中国石化职业卫生管理规定》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文件

中国石化安〔2007〕478号

关于印发《中国石化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企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规范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现将修订后的《中国石化职业卫生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中国石化职业卫生管理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安全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以下简称各单位)。 第三条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总部监督、企业负责、分级管理,定期考核”的管理体制。各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做好职业卫生工作。

第四条业病危害承担责任。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对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与考核负责。

第五条组成部分,各单位在执行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按照本规定做好职业卫生有关工作。

第六条护权利,组织实施对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

第七条给予奖励。

第二章

第八条导下,主管职业卫生工作。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中心在安全环保局领导下,负责职业卫生日常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九条安全(环保)部门是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主管机构。

第十条治专职技术服务机构应予保留。 第十一条

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十二条

布置任务,通报企业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及劳动防护检查考核、职业卫生隐患检查及治理等情况。

第十三条规定,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确保职工能依法享受工伤保险的有关待遇。

第十四条业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包括健康监护费、职业病诊疗康复伤残费、尘毒监测仪器设备购置费、监测费、职业卫生宣传教育费、培训费、管理费、职业病危害治理费、职业病危害调查费、职防科研费等)应列入企业资金计划,专款专用,其经费支出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

第十五条理部门,在其岗位责任制中应列入相关的职业卫生责任条款,协助作好职业卫生工作。

第三章

第十六条同时”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审批程序,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参加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

第十七条第49号令)、《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生部卫监发〔2002〕第63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卫监督发〔2006〕375号)的规定,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相关工作,并按有关规定报批。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充分考虑和落实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建议和措施,各单位应同时建立相应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等档案。

工验收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职业卫生验收手续,对不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和职业病防护要求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必须整改达标,否则不得投入生产。

第十九条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救援模拟演练,同时进行讲评并不断改进完善。

第二十条害情况和中毒事故时,应及时报告集团公司和地方主管部门,准确提供有关情况,并配合做好救援救护及调查工作。

第二十一条护设施的管理、使用、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未经主管部门允许,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各单位应根据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具体情况,为职工提供有效的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并建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管理台帐。

第二十二条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也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第二十三条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或扩大的职业卫生隐患,应纳入企业安全隐患治理计划,按《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管理规定》(中国石化安〔2004〕166号)和《事故隐患限期整改责任制》(中国石化安〔2002〕250号)规定执行,并由各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管理部门牵头负责整改。

第四章

第二十四条中或工作内容变更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后果、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等内容如实告知职工,不得隐瞒,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职业危害防护内容。

第二十五条施和个人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责任和义务,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及可疑情况,应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报告,对违反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应提出批评、制止和检举,并有权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六条利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二十七条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和退休前职业健康检查,以及特殊作业体检。企业不得安排未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的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者从事禁忌的工作。

第二十八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以及职防部门鉴定意见安排其相应工作。

第二十九条职业病者,患者所在单位应根据职防机构提出的处理意见,安排其调离原有害作业岗位,进行治疗、诊断、观察。

第三十条术规范》(GBZ8-2007)建立健全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国家规定的保存期限妥善保存。档案内容应包括:员工的职业史、既往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个人健康资料、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第三十一条急性职业病危害的职工应及时组织救治或医学观察,并记入个人健康监护档案。

第三十二条有关时,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对生产作业场所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防治措施。

第三十三条入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并由职防部门自体检结束之日起1个月内,反馈给有关单位并通知体检者本人。

第三十四条法规、行政规章以及集团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及时安排女工健康体检。安排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和照顾女工生理特点,不得安排女工从事特别繁重或有害妇女生理机能的工作;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婴儿一周岁内)女工从事对本人、胎儿或婴儿有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生育期女工从事有可能引起不孕症或妇女生殖机能障碍的有毒作业。

第五章

第三十五条与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向员工公布。

第三十六条的设备、管线、阀门等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杜绝或减少跑、冒、滴、漏。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第三十七条作业场所应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对严重超标且危害严重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场所,必须停止生产运行,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第三十八条要在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阐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

第三十九条业场所按规定设置警示标识、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同时做好定期检查和记录。

第四十条确使用防护用品,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用有毒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

第四十一条。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生产装置,在制定停车检修方案时,应有职防人员参与,提出对尘、毒、噪声、射线等的防护措施,确定检维修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范围和要点。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装置检维修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志,有相关人员做好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工作。

第四十二条和现场冲洗设施情况的检查。

第四十三条业等)人员,必要时检维修前需组织体检,发现健康状况不适者,不得从事该项工作,避免职业伤害。

第四十四条测监控工作。各单位应根据检维修现场情况与职防部门联系检测事宜,随时掌握现场尘毒浓度,及时做好防护工作。

第四十五条施防护效果鉴定工作,重点对检维修后的放射源防护装置、防尘防毒防噪声卫生设施的整改等情况进行系统检查确认,减少开车运行时的意外职业伤害。

第四十六条督,凡不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者不得上岗作业。

第六章

第四十七条一管理。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由企业和当事人如实提供有关职业卫生情况,按法定程序取得职业病诊断、鉴定的有关资料。

第四十八条病人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发现职业病病人时,要按有关规定向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报告。

第四十九条医疗后被确认为不宜继续在原岗位作业或工作的,由职防部门提出调整岗位意见,由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条有关待遇和社会保障,应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4号主席令,2002年)、《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病程度鉴定》(GB/T16180-1996)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按职业病待遇办理,在此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七章

第五十二条

和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各 级领导和岗位职工都必须熟悉本岗位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职责,掌握本岗位及管理范围内职业病的危害情况、治理情况和预防措施。

第五十三条生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卫生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工作。结合生产实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学习,举办专题培训班和学习讲座,提高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五十四条和基础知识培训与考核。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职业病防治法规、条例及中国石化的规章制度,树立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基层生产班组每季度在安全活动中安排一次职业卫生知识学习活动,并做好记录。

第五十五条握使用、维护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深入了解相关物料的性质以及对健康危害、相关设备操作和潜在危险等必备知识,掌握生产现场中毒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相应的演练活动。

第五十六条受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规教育、岗位劳动保护知识教育及防护用具使用方法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第五十七条训,结合检维修过程中可能产生、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急性中毒事故,重点掌握自我防护要点和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下的紧急处理技能。

第八章

第五十八条

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五十九条因素的防护管理,按照《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中国石化安〔2004〕553号)中《放射防护管理规定》、《职工听力保护管理规定》、《硫化氢防护安全管理规定》、《高毒物品防护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六十一条管理办法。

第六十二条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三条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中国石化安〔2004〕553号)中《职业卫生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主题词:印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厅

第四篇:中国石化物资储备和库存管理规定

1 管理原则和内容 1.1 管理原则

1.1.1 控制储备规模,优化库存结构,加快物资周转,保证安全、及时、经济供应。

1.1.2 储备和库存管理由企业法律、财务、生产、设备、技术、工程、物资供应等相关部门和设计单位共同参与。

1.1.3 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确定积压物资及工程余料的责任主体,并落实相应责任。 1.2 管理内容

1.2.1 优化物资储备和库存。 1.2.2 处置积压物资和工程余料。 1.2.3 物资的改代利用和调度调剂。

1.2.4 考评考核企业物资储备和库存管理情况。 1.3 有关定义

1.3.1 库存物资包括常规储备物资、特殊储备物资和因各种原因形成的积压物资及工程余料。

1.3.2 常规储备物资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物资消耗和缺货风险,为保证正常生产是储备的且1年内至少周转1次的通用性物资,以及在工程建设周期内的工程项目物资。

1.3.3 特殊储备物资是指企业为保证正常生产建设所必须储备的非通用性物资和用于抢险救灾的物资。

1.3.4 积压物资是指入库3个月没有领用,并经计划提报部门确认不再使用的费储备物资;在库时间超过1年的常规储备物资;经项目管理部门确认不再使用的项目物资;主装置已报废或主设备已更新,且没有使用方向的备品备件。

1.3.5 工程余料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施工结束后的工程剩余物资。 1.3.6 改代利用是指物资在本企业内部调度利用。 1.3.7 调度调剂是指中国石化内部企业之间的物资调拨。 2 管理模式和职责 2.1 管理模式

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中国石化物资装备部(简称物资装备部)是物资储备和库存的归口管理部门,各事业部(管理部)负责响应板块的专业指导,企业具体负责落实。 2.2 总部相关部门职责

2.2.1 物资装备部负责集中储备体系和储备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下达储备和库存管理考核指标,定期通报企业执行情况,对企业储备和库存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管和考评。

2.2.2 集团(股份)公司财务部负责存货资金指标的下达,负责积压物资处置的审批。

2.2.3 各事业部(管理部)负责相应版块总体库存管理和控制,负责特殊储备物资目录和定额的审批、监管及报废物资的审核。

2.2.4 工程部负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程余料的管理,落实工程余料的责任主体,并协助处理。 2.3 企业相关部门职责

2.3.1 物资供应部门负责物资储备和库存管理,制定并落实库存责任考核细则,推进代改利用和调度调剂,维护调度调剂物资信息,组织积压物资的鉴定和处置。每月5日前向物资装备部报有关报表和材料。 2.3.2 企管部门负责将物资储备和库存管理纳入企业经济责任制考核。 2.3.3 财务部门负责依据集团(股份)公司财务部下达的存货资金指标,分解物资库存金额定额。

2.3.4 生产、设备、机动、技术和工程等需求计划提报部门对计划的准确性负责,是库存资金占用的责任主体。负责编制特殊储备物资目录,并在物资库存资金定额内确定品种和数量。

2.3.5 工程项目管理单位负责落实工程余料的责任主体,并清理和处置工程余料。 3 管理流程 3.1 常规储备物资

3.1.1 新增装置常规储备物资目录由企业需求部门制定,经专业主管部门审批后由物资供应部门储备。

3.1.2 企业需求部门提出常规储备物资需求计划,物资供应部门经过平衡利库、生成采购计划后,适时适量进行采购。

3.1.3 企业要严格执行库存物资批次管理。入库后3个月未领用以及入库后6个月未领完的常规储备物资,计划提报部门要向物资供应部门说明原因及使用意见,物资供应部门负责督办。

3.1.4 企业要加强需求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的准确率和及时率。物资供应部门要定期清仓查库,定期向使用部门通报库存情况,共同研究制定优化库存结构的措施。

3.1.5 物资装备部定期考核常规储备物资规模和周转情况。 3.2 特殊储备物资

3.2.1 企业根据生产装置规模和设备运行状况编制特殊储备物资目录,经相关板块事业部(管理部)审批后报物资装备部备案。

3.2.2 企业需求部门要视装置设备请孽缘情况,提出特殊储备物资的补库需求计划,由物资供应部门依据需求计划适时适量采购并妥善保管。库存发生变动时,库存管理部门要及时向使用部门通报。

3.2.3 企业要根据生产装置及设备的改造、升级、淘汰情况,当年内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后,同步调整特殊储备物资目录。 3.3 积压物资

3.3.1 企业要建立积压物资责任追究制。因需求计划不准确产生的积压物资,由计划提报和审核部门承担责任;因无计划或超计划采购产生的积压物资,由物资供应部门承担责任。

3.3.2 企业物资供应部门要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5日前,发布上季度积压物资目录,并积极组织处置。积压物资实行中国石化内部强制调剂调度,调剂办法参照本规定3.5款执行。

3.3.3 对中国石化系统外销售的积压物资,由物资供应部门将处置方案报财务部门审核,经企业总经理办公会讨论批准后,组织审计、监查、法律、保卫等管理部门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外处置。积压物资报废按照中国石化报废流程执行。 3.4 工程余料

3.4.1 项目建设单位在委托设计、施工及EPC合同中应明确形成工程余料 的责任追究条款;在物资采购合同中应明确工程余料的回购条款。

3.4.2 发展计划部门应明确项目工艺路线和规模,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变更产生的工程余料,由发展计划部门负责处理 。

3.4.3 项目建设单位要提早接入项目管理,明确生产需求,因新需求造成设计变更产生的工程余料,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处理。

3.4.4 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确定合理设计余量,推进标准化设计,避免设计错误,因设计失误产生的工程余料,由设计单位负责处理。 3.4.5 采购部门严禁超计划或无计划采购,因违反规定产生的工程余料,由采购部门负责处理。

3.4.6 正常设计余量产生的挂成余料应根据委托设计合同的约定,及时处理。 3.4.7 责任单位要积极采取代改利用、供应商回购和调度调剂等方式处置工程余料。工程余料的调剂惨遭本规定3.5款执行。

3.4.8 具备退库条件且1年内有使用方向的工程余料,按出库价格的60%办理退库手续;不具备退库条件的物资由工程管理部门办理核销(进入工程成本)后,物资供应部门组织对外销售,所得收入由财务部门冲减工程成本。 3.4.9 项目管理单位必须在项目结束后3个月内完成工程余料的清理,并分析原因、落实责任,制定处置方案。

3.4.10 项目管理单位要在项目结束后6个月内处置完工程余料,并将处置情况报物资装备部。未按时处置的工程余料,由物资装备部汇通工程部集中处理。 3.4.11 处置工程余料产生的损益计入工程成本。 3.4.12 物资装备部对工程余料的控制盒处置进行监管。 3.5 调度调剂

3.5.1 企业物资供应部门把可供调剂的物资信息及时维护到储备管理信息平台,调入企业在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网商填写调剂单并生成调剂协议,调入调出企业依据协议办理物资出入库手续。

3.5.2 调出企业负责对物资质量把关,确保调出的物资质量合格、质量证明文件和技术资料齐全;调入企业要按照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验收。 3.5.3 调度调剂价格。积压物资或工程余料自界定之日起,12个月内调剂价格为物资账面价值的60%;超过12个月调剂价格为物资账面价值的10%。实现内部折价调剂后,财务部门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折价损失计入责任企业当期损益。

3.5.4 调剂物资货款结算。调入企业在验收合格后30日内全额支付货款,不采取预收、预付款方式。

3.5.5 调入企业在物资使用30日内,将物资使用方向报物资装备部。 4 考评奖励

4.1 物资装备部年初下达储备和库存管理考核指标,通过月度通报、季度屏蔽,总结的方式对企业储备和库存管理情况进行考评。 4.2 考评主要内容

4.2.1 库存资金占用责任主体调整情况。 4.2.2 物资储备和库存管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4.2.3 改代利用和调度调剂情况。 4.2.4 工程余料的控制盒处理情况。 4.3 专项奖励

4.3.1 物资储备和库存管理纳入中国石化总经理专项奖励。

4.3.2 物资装备部分板块综合考评排名,制定储备和库存管理先进单位奖励方案满意企业改革管理部汇钱,报集团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实施。

4.3.3 储备和库存管理先进单位奖励方案实施结果禾集团公司主管领导批示一并报企业改革管理部,由企业改革管理部统一汇总后报人事部核增工资总额。

4.3.4 企业要将专项奖励用于表彰奖励在储备和库存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或个人,专款专用,并将奖励分配情况及先进事迹报物资装备部备案。 有关定义

第五篇:《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规定》

中国石化建〔2013〕236号

1基本要求 1.1招标范围和标准

1.1.1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是指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中国石化)以独资、合资、合作方式建设的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及签订合同的全过程管理。

1.1.2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包括油(气)田地面建设、管道油气储运设施、炼油化工生产装置、销售储运设施及其公用和配套工程的新建、扩建、改造、大检修等。

1.1.3建设工程总承包、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以及与建设工程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采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

1.1.3.1建设工程总承包、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

1.1.3.2勘察、设计、监理、检测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以上的。

1.1.3.3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以上的。

1.1.3.4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上述规定的标准,但建设工程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 1.1.4建设工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审批后,可以不进行招标。 1.1.4.1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机密或者抢险救灾。 1.1.4.2需要采用不可替代的专利或者专有技术。

1.1.4.3属于利用扶贫资金实行以工代赈、需要使用农民工。 1.1.4.4采购人依法能够自行建设、生产或者提供。

1.1.4.5已通过招标方式选定的特许经营项目投资人依法能够自行建设、生产或者提供。

1.1.4.6需要向原中标人采购工程、货物或者服务,否则将影响施工或者功能配套要求。

1.1.4.7按照本规定要求进行招标,出现2次需要重新招标。 1.1.4.8国家规定的其他特殊情形。 1.2管理原则

1.2.1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1.2.2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管理实行审批或者备案制。 1.2.3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参加中国石化建设工程实施的承包商、服务商应加入中国石化建设工程市场资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建立诚信档案。

1.2.4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应按照本规定执行,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名义干涉依法进行的招标投标活动。

1.3管理体系

1.3.1根据《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国石化对本规定范围内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1.3.2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委员会是中国石化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主管机构,全面负责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

1.3.3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招标办)是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设在工程部,负责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

1.3.4依法组织招标的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以下统称招标人)应指定专门机构对本单位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进行归口管理,设立专职招标管理岗位,负责本单位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组织实施。招标人应将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和人员名单报招标办备案。

1.3.5中国石化集团招标有限公司在其资质许可范围内,负责办理建设工程的招标事宜。

1.3.6中国石化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是中国石化建立的招标投标交易场所,为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提供服务。

1.3.7投标人是指响应招标、参加投标竞争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1.3.8建设工程设备、材料等货物采购的招标投标管理由总部物资装备部负责。

1.3.9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对参与招标投标活动的主体实施监督、监察。 2管理职责及权利和义务

2.1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2.1.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2.1.2制定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 2.1.3监督、指导招标办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招标人、投标人的合法权益。

2.1.4处理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违规行为,裁决有异议的中标结果。

2.1.5总结、交流招标投标工作经验。 2.2招标办的主要职责

2.2.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2.2.2贯彻执行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相关管理制度,负责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

2.2.3审批建设工程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和招标方式。 2.2.4建立中国石化建设工程市场诚信体系和招标投标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国石化评标专家库和资源库进行监督、管理。

2.2.5负责中国石化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2.2.6负责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业务监督、检查、指导,组织经验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2.2.7受理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有关投诉,查处违规行为。

2.2.8负责对口联系国家招标投标监管部门,协调与有关省、市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事宜。

2.3招标人的权利及义务

2.3.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执行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和有关制度。

2.3.2接受招标办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2.3.3按照本规定组织建设工程招标。

2.3.4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其他权利和应承担的其他义务。 2.4中国石化集团招标有限公司的权利和义务

2.4.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2.4.2根据招标人的委托,在其资质许可范围内从事相应的建设工程招标代理业务。

2.4.3维护国家、中国石化和相关方的整体利益,按照本规定组织招标。

2.4.4负责中国石化评标专家库和中国石化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

2.4.5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2.5投标人的权利和义务

2.5.1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本规定,接受招标办的监督、管理。

2.5.2参加投标活动,自主确定投标方案和投标报价。 2.5.3要求招标人提供编制投标文件所必需的相关资料。 2.5.4要求招标人对其提供的招标文件及相关资料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2.5.5提供本单位资质证明文件及技术力量、业绩等基本情况资料。

2.5.6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交投标保证金。 2.5.7中标后与招标人签订合同。

2.5.8依法享有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3管理模式及招标程序

3.1建设工程招标的组织形式分为自行招标和委托招标。 3.1.1招标人具备以下自行招标条件的,经核准或者审批后可自行组织招投标活动。

3.1.1.1具有法人资格或受法人委托。

3.1.1.2具有与招标建设工程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专业人员,可自行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

3.1.1.3设有专门招标机构或者拥有3名以上取得职业证书的专职招标业务人员。

3.1.1.4熟悉和掌握招标投标法及有关法律规章。

3.1.2中国石化部分重点建设工程和招标人不具备自行招标条件的建设工程,招标人应按程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进行委托招标。

3.1.3招标人应与被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签订书面委托合同,合同约定的收费标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招标代理机构应按照本规定要求,在招标人委托的范围内,以招标人的名义组织招标投标活动和完成招标工作,可承担以下招标事宜:

3.1.3.1协助招标人拟定招标方案。

3.1.3.2编制和出售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 3.1.3.3协助招标人审查潜在投标人资格。 3.1.3.4编制标底或者最高投标限价。 3.1.3.5组织潜在投标人踏勘现场。 3.1.3.6接受投标,组织开标、评标。 3.1.3.7草拟合同。

3.1.3.8招标人委托的其他事项。

3.2建设工程招标方式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3.2.1公开招标是指招标人通过国家指定的新闻媒介发布招标公告或者资格预审公告,邀请不特定的符合资质要求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参加投标。

3.2.2邀请招标是指招标人向3家以上具有相应资质、具备承担招标建设工程能力、资源库成员单位发出投标邀请书,以邀请书的方式邀请投标。

3.2.3建设工程一般采用公开招标,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过核准或者审批,可以采用邀请招标方式招标:

3.2.3.1技术复杂、有特殊要求或者受自然环境限制,只有少量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

3.2.3.2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费用占建设工程合同金额的比例过大。 3.2.3.3法律、法规所规定不宜公开招标的其他情况。 3.3建设工程招标应具备下列条件:

3.3.1按规定成立了建设工程管理部或管理机构。 3.3.2建设工程已经批准立项、资金到位。 3.3.3招标方案经过招标办审批。 3.3.4有招标所必需的相关资料。 3.4招标程序

3.4.1招标人编制招标方案报招标办审批后组织实施。

3.4.2招标人编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报招标办审批后发布。 3.4.3招标人填写招标申请表报招标办审批后组织招标。 3.4.4招标人编制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报招标办审批后发售。 3.4.5招标人组建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报招标办审批。

3.4.6招标人组织开标。

3.4.7评标委员会进行评标,向招标人提交评标报告。 3.4.8招标人公示评标结果。

3.4.9招标人将评标报告、招标结果报招标办审批。 3.4.10招标人下发中标通知书,退还投标保证金。 3.4.11招标人与中标人签订合同。 3.4.12招标人进行资料存档。 4业务要求 4.1招标 4.1.1采取公开招标的建设工程,招标人应在《中国采购与招标网》和中国石化招标投标管理信息系统上发布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应至少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建设工程的性质、数量、规模、实施地点和时间,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及费用,投标截止日期及对投标人资质等级的要求等有关事项。

4.1.2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投标邀请书内容和招标公告要求的内容基本一致,招标人可以要求潜在投标人确认是否收到了投标邀请书。

4.1.3招标人可以根据建设工程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资格预审或者资格后审。

4.1.4资格预审是指在投标前对潜在投标人进行的资格审查。招标人采用资格预审的,应发布资格预审公告、编制资格预审文件。

4.1.4.1资格预审公告可以代替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内容包括:招标人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招标建设工程概况和招标范围、申请人资格要求、资格预审方法、获取资格预审文件时间、地点及收取的费用,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提交地点和截止时间等有关事项。

4.1.4.2招标人应在《中国采购与招标网》和中国石化招标投标管理信息系统上发布资格预审公告。

4.1.4.3招标人应编制资格预审文件,在资格预审文件中载明资格预审条件、标准和方法、申请文件格式等内容。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的规定进行编制。 4.1.4.4招标人应按照资格预审公告中规定的时间、地点发售资格预审文件。资格预审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停止发出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5日。

4.1.4.5招标人应合理确定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时间。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建设工程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时间,自资格预审文件停止发售之日起不得少于5日。

4.1.4.6资格预审由招标人组成的资格审查委员会负责,资格审查委员会及其成员应遵守本规定有关评标委员会及其成员的规定。

4.1.4.7资格预审应按照资格预审文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资格预审文件未规定标准和方法的,不得作为资格审查的依据。

4.1.4.8资格预审方法分为合格制和有限数量制。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合格制,凡符合资格预审文件规定的资格预审申请人,均可通过资格预审。采用有限数量制,限制数额一般不得少于5个,符合资格条件的申请人不足该数额的,所有符合资格条件的申请人均视为通过资格预审。

4.1.4.9资格预审结束后,招标人应及时向资格预审申请人发出资格预审结果通知书。

4.1.4.10未通过资格预审的申请人不具有投标资格。通过资格预审的申请人少于3个的,应重新招标。

4.1.5资格后审是指在开标后对投标人进行的资格审查。招标人采用资格后审的,应在开标后由评标委员会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投标人的资格进行审查,经资格后审不合格的投标人投标无效。

4.1.6招标人应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和需要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应包括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投标人须知、评标标准和方法、建设工程概况及技术条款、投标文件格式、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及格式、附件及要求投标人提供的材料。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及格式应参考《中国石化标准合同示范文本》的相关内容编制。建设工程总承包、设计、施工、监理的招标文件应使用《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文件示范文本》。

4.1.7建设工程需要划分标段的,招标人应进行合理划分,确定各标段的工作内容和完成期限,并在招标文件中如实载明。招标人不得利用划分标段规避招标,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

4.1.8招标人应在招标文件中规定投标有效期,以保证招标人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评标和与中标人签订合同。投标有效期从招标文件规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起计算。

4.1.9招标人可以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交纳投标保证金。 4.1.9.1投标保证金除现金外,可以为银行出具的银行保函、保兑支票、银行汇票或现金支票。

4.1.9.2采用现金或者支票形式提交的投标保证金应从投标人的基本账户转出。采用银行保函、银行汇票等方式的,应由投标人开立基本账户的银行出具。

4.1.9.3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工程估算价格的2%,有效期应与投标有效期一致。 4.1.9.4招标人不得挪用投标保证金;投标人应按照招标文件要求交纳投标保证金,否则投标无效。

4.1.10在投标有效期结束前出现特殊情况的,招标人可以书面形式要求所有投标人延长投标有效期。投标人同意延长的,不得要求或者被允许修改其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但可相应延长其投标保证金的有效期。投标人拒绝延长的,其投标失效,投标人有权收回投标保证金。

4.1.11招标人应确定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所需要的合理时间。对按照本规定进行招标的建设工程,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20日。

4.1.12招标人可以根据建设工程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决定是否编制标底。

4.1.12.1标底由招标人自行编制或者委托中介机构编制。 4.1.12.2 1个招标项目只能有1个标底。

4.1.12.3招标人应选用中国石化造价体系标准编制标底。 4.1.12.4标底必须保密,在开标前任何人不得泄露。

4.1.13招标人设有最高投标限价的,应在招标文件中标明最高投标限价或者最高投标限价的计算方法。招标人不得规定最低投标限价。

4.1.14招标人应按照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中规定的时间、地点发售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起至停止发出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5日。 4.1.15招标人发售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收取的费用应仅限于补偿印刷、邮寄的成本支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对于所附的设计文件,招标人可以向投标人酌情收取押金。对于开标后投标人退还设计文件的,招标人应向投标人退还押金。

4.1.16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售出后,不予退还。招标人在售出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后,除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非招标人原因取消招标建设工程外,不得擅自终止招标。

4.1.17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发出至停止之日止,获取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少于3个的,招标人应重新招标。

4.1.18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其他情况。

4.1.19招标人根据招标工程的具体情况,可以组织潜在投标人踏勘建设工程现场,但不得组织单个或者部分潜在投标人踏勘建设工程现场。

4.1.20招标人可向潜在投标人介绍建设工程场地和相关环境的有关情况,招标人对其向潜在投标人介绍有关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潜在投标人根据招标人介绍情况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准确性,由投标人自行负责。

4.1.21对于潜在投标人在阅读招标文件和现场踏勘中提出的疑问,招标人可以书面形式或召开投标预备会的方式解答,同时将解答以书面方式通知所有购买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该解答的内容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4.1.22招标人可以对已发出的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澄清或者修改的内容可能影响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或者投标文件编制的,招标人应在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截止时间至少3日前,或者投标截止时间至少15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获取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不足3日或者15日的,招标人应顺延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或者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

4.1.23潜在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对资格预审文件有异议的,应在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截止时间2日前提出;对招标文件有异议的,应在投标截止时间10日前提出。招标人应自收到异议之日起3日内作出答复;作出答复前,应暂停招标投标活动。

4.1.24招标人编制的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及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影响资格预审结果或者潜在投标人投标的,招标人应在修改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后重新招标。

4.1.25招标人可以依法对建设工程全部或者部分实行总承包招标。

4.1.25.1以暂估价形式包括在总承包范围内的建设工程内容,属于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范围且达到规定标准的,招标人或者总承包商应按照本规定组织招标。

4.1.25.2总承包范围以外的建设工程以及有关的服务活动,达到本规定所规定的范围且达到规定标准的,招标人应按照本规定组织招标。

4.1.26招标人对技术复杂或者无法精确拟定其技术规格的建设工程,可以分两阶段进行招标。

4.1.26.1第一阶段,潜在投标人按照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的要求提交不带报价的技术建议。招标人根据投标人提交的技术建议确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制招标文件。

4.1.26.2第二阶段,招标人向在第一阶段提交技术建议的投标人提供招标文件,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交包括最终技术方案和投标报价的投标文件。

4.1.26.3招标人要求投标人交纳投标保证金的,应在第二阶段提交。

4.1.27招标人终止招标的,应及时发布公告,或者以书面形式通知被邀请的或者已经获取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已经发售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或者已经收取投标保证金的,招标人应及时退还所收取的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的费用以及所收取的投标保证金。

4.1.28招标人不得以下列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

4.1.28.1就同一招标建设工程向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提供有差别的信息。

4.1.28.2设定的资格、技术、商务条件与招标建设工程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或者与合同履行无关。 4.1.28.3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建设工程以特定行政区域或者特定行业的业绩、奖项作为加分条件或者中标条件。

4.1.28.4对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采取不同的资格审查或者评标标准。

4.1.28.5限定或者指定特定的专利、商标、品牌、原产地或者供应商。

4.1.28.6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建设工程非法限定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所有制形式或者组织形式。

4.1.28.7以其他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 4.2投标

4.2.1投标人应具备承担招标建设工程的能力,除满足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外,还应具备招标文件规定的条件。

4.2.2投标人应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应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

4.2.3投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可以补充、修改已提交的投标文件,并书面通知招标人。补充、修改的内容为投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4.2.4投标人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应在投标截止时间前书面通知招标人。招标人已收取投标保证金的,应自收到投标人书面撤回通知之日起5日内退还。投标截止后投标人撤销投标文件的,招标人可以不退还投标保证金。

4.2.5投标人委托他人编制投标文件的,受托人不得向他人泄露投标人的商业秘密,也不得参与该招标建设工程的标底编制,不得参加同一招标建设工程的投标,或者为同一招标建设工程的其他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或者提供其他咨询服务。

4.2.6投标人应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密封,将投标文件送达招标人指定的地点和接收人。

4.2.7招标人应如实记载投标文件的送达时间、密封和数量情况,由接收人和投标人代表签字,并由接收人存档备查。招标人收到投标文件后,应妥善保存,开标前不得开启。

4.2.8投标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招标人应拒收: 4.2.8.1未通过资格预审的申请人提交的投标文件。 4.2.8.2逾期送达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 4.2.8.3未密封或者未按招标文件要求密封的。

4.2.9投标人根据招标文件载明的建设工程实际情况,拟在中标后将中标建设工程中部分非主体、非关键性工作进行分包的,应在投标文件中载明。

4.2.10从投标截止时间之后到投标有效期终止前,除按有关规定对投标文件进行澄清、说明、补正外,投标人补充、修改、替代投标文件的,招标人应拒绝;投标人撤销其投标文件,招标人不予退还其投标保证金。

4.2.11投标人按照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中接受联合体投标的要求,可以组成2个及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一个联合体,以一个投标人的身份共同投标。 4.2.11.1联合体各方均应具备承担招标建设工程的相应能力。国家有关规定或者招标文件对投标人资格条件有规定的,联合体各方均应具备规定的相应资格条件。对同一专业组成的联合体,按照资质等级较低的一方确定其资质等级。

4.2.11.2联合体各方应签订共同投标协议,明确约定各方应承担的工作和责任,并将共同投标协议连同投标文件一并提交招标人。

4.2.11.3联合体各方必须指定牵头人,授权其代表所有联合体成员负责投标和合同实施阶段的主办、协调工作,并在投标截止时间前向招标人提交由所有联合体成员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授权书。

4.2.11.4联合体投标,应以联合体各方或者联合体中牵头人的名义交纳投标保证金。以联合体中牵头人名义交纳的投标保证金,对联合体各成员具有约束力。

4.2.11.5招标进行资格预审的,联合体各方应在资格预审时向招标人提出组成联合体的申请。在资格预审时未提出联合体申请的投标人,不得在资格预审完成后组成联合体投标。

4.2.11.6联合体各方签订联合体协议后,不得在同一招标建设工程中以自己名义单独投标或者再参加其他联合体投标。否则,以自己名义单独提交的投标文件或者其他联合体提交的投标文件作无效处理。

4.2.11.7资格预审后或者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后,不得增减、替换联合体成员,否则招标人应拒绝其投标文件或者作无效处理。

4.2.11.8联合体中标后,联合体各方应共同与招标人签订合同,就中标建设工程向招标人承担连带责任。

4.2.11.9招标人不得强制投标人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不得限制投标人之间的竞争。

4.2.12投标人发生合并、分立、破产等重大变化时,应及时书面告知招标人。投标人不再满足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规定的资格条件或者其投标影响招标公平竞争的,其投标无效。

4.2.13禁止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

4.2.13.1投标人之间协商投标报价等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4.2.13.2投标人之间约定中标人。

4.2.13.3投标人之间约定部分投标人放弃投标或者中标。 4.2.13.4属于同一集团、协会、商会等组织成员的投标人按照该组织要求协同投标。

4.2.13.5投标人之间为谋取中标或者排斥特定投标人所采取的其他联合行动。

4.2.1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 4.2.14.1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由同一单位或者个人编制。 4.2.14.2不同投标人委托同一单位或者个人办理投标事宜。 4.2.14.3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载明的工程管理成员为同1人。 4.2.14.4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异常一致或者投标报价呈规律性差异。

4.2.14.5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相互混装。 4.2.14.6不同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从同一单位或者个人的账户转出。4.2.15禁止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

4.2.15.1招标人在开标前开启投标文件并将有关信息泄露给其他投标人。

4.2.15.2招标人直接或者间接向投标人泄露标底、评标委员会成员等信息。

4.2.15.3招标人明示或者暗示投标人压低或者抬高投标报价。 4.2.15.4招标人授意投标人撤换、修改投标文件。

4.2.15.5招标人明示或者暗示投标人为特定投标人中标提供方便。

4.2.15.6招标人与投标人为谋求特定投标人中标所采取的其他串通行为。

4.2.16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投标,也不得通过使用受让或者租借等方式获取的资格、资质证书以他人名义投标。

4.2.17投标人不得弄虚作假,骗取中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弄虚作假行为:

4.2.17.1使用伪造、变造的许可证件。 4.2.17.2提供虚假的财务状况或者业绩。

4.2.17.3提供虚假的工程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人员简历、劳动关系证明。4.2.17.4提供虚假的信用状况。

4.2.17.5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 4.2.18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申请人应遵守本规定有关投标人的规定。

4.3开标

4.3.1开标应在招标文件确定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公开进行,开标地点在招标文件中预先确定。

4.3.2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招标人需要推迟开标时间或者修改开标地点,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的收受人。

4.3.3在投标截止时提交投标文件的投标人少于3个时,招标人不得开标,应重新招标。

4.3.4开标应在监督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由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主持,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4.3.4.1投标人或者其推选的代表与监督人共同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

4.3.4.2招标人或者招标代理机构工作人员在开标现场当众拆封在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前收到的所有投标文件。

4.3.4.3招标人或者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工作人员应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当众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和投标文件的其他主要内容,设有标底的应公开标底内容。

4.3.4.4招标人或者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应在开标现场制作开标记录,记载开标时间、地点、参与人、唱标内容等情况,参加开标的招标人、投标人和监督人共同签字确认。

4.3.5招标人应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开标会议。除招标文件另有规定外,投标人有权决定是否派代表参加开标会议,投标人未派代表参加开标会议,视其默认开标结果。

4.3.6投标人对开标有异议的,应在开标现场提出,招标人当场作出答复,并作记录。

4.3.7对于技术简单、通用的工程,招标人可以在招标文件中预先明确采用“二次开标”。

4.3.7.1招标人首先开启不带商务报价的投标文件,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标准和办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定,评定出符合标准的投标人进入第二次开标。

4.3.7.2第二次开标,招标人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程序,开启首次开标经评审符合标准投标人的商务报价,根据招标文件规定的评审标准和办法,按照商务报价得分的高低,列出中标候选人顺序。

4.4评标4.4.1评标由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

4.4.2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5人以上单数,其中中国石化评标专家库中的专家不得少于评委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4.4.3评标委员会成员一般应在评标前1至3个工作日内从中国石化评标专家库相关专业专家名单中以随机抽取方式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明示、暗示等任何方式指定或者变相指定参加评标委员会的专家成员。

4.4.4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予保密。 4.4.5评标委员会成员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的,应更换。 4.4.6评标委员会设负责人的,其负责人由评标委员会成员推举产生或者由招标人确定。评标委员会负责人与评标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具有同等表决权。

4.4.7招标人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影响评标的过程和结果。

4.4.8招标人应向评标委员会提供评标所必需的信息和数据,但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其倾向或者排斥特定投标人。

4.4.9招标人应根据工程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等确定合理的评标时间。超过三分之一的评标委员会成员认为评标时间不够时,招标人应适当延长。

4.4.10评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成员有回避事由、擅离职守或者因健康等原因不能继续评标的,应及时按照原来确定评标委员会成员的方式进行更换。被更换的评标委员会成员作出的评审结论无效,由更换的评标委员会成员重新进行评审,已形成评标报告的,应作相应修改。

4.4.11评标委员会成员应遵循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客观、公正地对投标文件提出评审意见。招标文件没有规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不得作为评标依据。

4.4.12评标委员会成员不得私下接触投标人、收受投标人给予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向招标人征询确定中标人的意向、接受任何单位及个人明示或者暗示提出的倾向或者排斥特定投标人的要求,以及其他不客观、不公正履行职务的行为。 4.4.13招标建设工程设有标底的,仅作为评标的参考,不得以投标报价是否接近标底作为中标条件,也不得以投标报价超过标底上下浮动范围作为否决投标的条件。

4.4.1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评标委员会评审后应否决其投标: 4.4.14.1投标文件未经投标人盖章和负责人签字。 4.4.14.2投标联合体没有提交共同投标协议。

4.4.14.3投标人不符合国家或者招标文件规定的资格条件。 4.4.14.4同一投标人提交2个以上不同的投标文件或者投标报价,招标文件要求提交备选投标的除外。

4.4.14.5投标报价低于成本或者高于招标文件设定的最高投标限价。

4.4.14.6投标文件没有对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

4.4.14.7投标人有串通投标、弄虚作假、行贿等违法行为。 4.4.14.8未按招标文件要求交纳投标保证金。 4.4.14.9投标有效期未满足招标文件要求。

4.4.14.10相关投标人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关系参加同一标段投标。

4.4.15评标委员会认定废标后有效投标不足3个且明显缺乏竞争或者所有投标均被否定的,招标人应重新招标。

4.4.16投标文件中有含义不明确的内容、明显文字或者计算错误,评标委员会认为需要投标人作出必要澄清、说明的,应书面通知该投标人。投标人的澄清、说明应采用书面形式,并不得超出投标文件的范围或者改变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4.4.17评标委员会不得暗示或者诱导投标人作出澄清、说明或者补充,不得接受投标人主动提出的澄清、说明。

4.4.18评标委员会在对实质上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进行报价评估时,除招标文件另有约定外,应按照下述原则进行修正:

4.4.18.1用数字表示的数额与用文字表示的数额不一致时,以文字数额为准。

4.4.18.2单价与工程量的乘积与总价之间不一致时,以单价为准。若单价有明显的小数点错位,则以总价为准,并修改单价。

4.4.18.3对不同文字文本投标文件的解释发生异议时,以中文文本为准。

4.4.19按规定调整后的报价经投标人确认后产生约束力。投标文件中未列出的价格和优惠条件在评标时不予考虑。

4.4.20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应向招标人提交书面评标报告和中标候选人名单。中标候选人应不超过3个,并标明排列顺序。

4.4.21评标报告应由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签字。对评标结果有不同意见的评标委员会成员应以书面形式说明其不同意见和理由,评标报告应注明该不同意见。评标委员会成员拒绝在评标报告上签字又不书面说明其不同意见和理由的,视为同意评标结果,评标委员会应对此作出书面说明并记录在案。

4.5中标 4.5.1招标人应在收到书面评标报告之日起3日内在中国石化招标投标管理信息系统上公示中标候选人,公示期不得少于3日。

4.5.2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对评标结果有异议的,应在中标候选人公示期间提出,招标人自收到异议之日起3日内作出答复;作出答复前,应暂停招标投标活动。

4.5.3公示期间没有异议、异议不成立、没有投诉或者投诉处理后未发现问题的,招标人应根据评标委员会的书面评标报告,在中标候选人中确定中标人。异议成立或者投诉发现问题的,应及时更正;存在重新进行资格预审、重新招标、重新评标情形的,按照本规定处理。

4.5.4招标人不得在评标委员会推荐的中标候选人之外确定中标人,应确定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放弃中标、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不按照招标文件要求交纳履约保证金,或者被有关部门查实存在影响中标结果的违法行为等情形,不符合中标条件的,招标人可以按照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中标候选人名单排序依次确定其他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也可以重新招标。

4.5.5招标人应将评标报告及招标结果报招标办审批后,招标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4.5.6中标候选人的经营、财务状况发生较大变化或者存在违法行为,招标人认为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的,应在发出中标通知书前由原评标委员会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审查确认。 4.5.7招标人不得向中标人提出压低报价、增加工作量、缩短工期或其他违背中标人意愿的要求,以此作为发出中标通知书和签订合同的条件。

4.5.8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4.6签订合同

4.6.1招标人与中标人应自标中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订立书面合同。合同的标的、价款、质量、履行期限等主要条款应与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内容一致。招标人与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4.6.2招标人最迟应在书面合同签订后5日内向中标人和未中标人退还投标保证金。

4.6.3中标人放弃或拒绝签订合同,投标保证金不予退还。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或拒绝签订合同,应双倍返还中标人的投标保证金。

4.6.4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交纳履约保证金的,中标人应按要求交纳。履约保证金不得超过中标合同金额的10%。

4.6.5中标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完成中标建设工程。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建设工程,以及将中标建设工程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4.6.6招标人不得直接指定分包。中标人若需进行分包,应按照《中国石化建设工程分包发包管理办法》执行。

4.6.7招标人或者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应妥善保管招标过程中的文件资料备查,保存期应为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3年。

4.6.8招标过程中文件资料包括: 4.6.8.1招标方案及批复文件。

4.6.8.2发布的资格预审公告、招标公告。 4.6.8.3招标申请表、投标邀请书。 4.6.8.4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及其补遗。 4.6.8.5开标会记录。4.6.8.6标底或者最高投标限价。 4.6.8.7中标人的投标文件。 4.6.8.8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审批表。 4.6.8.9评委评分表和评标报告。 4.6.8.10中标结果审批表。 4.6.8.11中标通知书、合同。 4.6.8.12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5重点监管环节 5.1招标方案审批

5.1.1建设工程经核准或者批准立项后,招标人应编制招标方案,行文上报招标办审批后组织实施。招标办自收到申报资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回复审核意见。

5.1.2招标方案内容包括招标核准内容和招标计划表。

5.1.3需报国家或地方核准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按照《招标方案编制提纲》的格式,将招标核准内容和核准申请表报招标办审核后,上报国家或地方核准,核准结果纳入招标方案。 5.1.4为保护中国石化技术和商业秘密,采用委托招标的建设工程,应委托中国石化集团招标有限公司负责组织招标。委托其他招标代理机构组织招标的,应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或者应按照直接委托程序审批。

5.1.5中国石化重点建设工程、投资金额较大的标段开标地点应选择在中国石化建设工程市场交易中心。

5.1.6已批复的招标方案如有变动,应重新报批。

5.2招标申请审批招标人应将《招标申请表》上报招标办审批后组织招标,招标办应在收到招标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回复审批意见。

5.3招标过程文件审批招标人应将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上报招标办审批后发布或者发售,招标办应在收到申报资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审批意见。

5.4评标委员会组建审批

5.4.1招标人一般应按照本规定在中国石化评标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组建评标委员会

5.4.2对于技术复杂、专业性强或者国家有特殊要求,采取随机抽取方式确定的专家难以保证胜任评标工作的建设工程,招标人经招标办批准后,可以在中国石化评标专家库中直接确定专家。

5.4.3招标人应将《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审批表》报招标办审批后组建评标委员会。

5.5招标结果审批招标人应将《评标报告》《招标结果审批表》报招标办审批后,方可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

5.6工程直接委托

5.6.1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符合本规定可以不进行招标情形的建设工程,采购人应将直接委托的理由、范围、金额及承包人资质、业绩、诚信情况行文上报工程部审批,由招标办行文批复后组织实施。

5.6.2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下,符合本规定可以不进行招标情形的建设工程,经采购人相关部门审核、主管领导审批后组织实施,审批结果报招标办备案。

5.7建立诚信档案

5.7.1采用公开招标的建设工程,中标人不是资源库成员单位的,或者采用直接委托的承包商不是资源库成员单位的,应按照《中国石化建设工程市场诚信体系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入资源库、建立诚信档案后,方可签订合同。

5.7.2参加邀请招标的投标人应为中国石化建设工程市场资源库成员单位。非资源库成员单位应按照《中国石化建设工程市场诚信体系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办理资源库临时成员手续后,方可参与投标。

5.8EPC承包商或者未通过招标方式选定的承包商和服务商,如果对承包范围内的建设工程以及有关服务活动进行分包,应按照本规定程序,在招标办监管下以招标人的名义组织招标。

5.9对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下的建设工程或者为完成建设工程立项审批所进行的勘察、各类评价、拆除、临时设施等前期工作的招标实行备案制,招标人应按照本规定的招标程序组织招标,评标报告及招标结果报招标办备案。

5.10民用房屋建筑、小型加油站(气)工程的招标,招标方案经招标办审批后,招标人可以按照工程所在地政府有关招标投标规定组织招标,评标报告及招标结果上报招标办备案。

6检查与监督

6.1中国石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中纠纷、投诉进行最终裁决和违规行为的处理。招标办具体负责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全过程监督检查。中国石化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对参与招标投标活动的相关方进行监督检查。

6.2参与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相关方包括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等相关人员。

6.3监督检查部门在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调取和查阅有关文件,调查、核实有关情况,相关方应予以配合。

6.4根据实际情况,对不采取必要措施将会造成难以挽回后果的,监督检查部门应采取责令暂停招标投标活动、封存招标投标文件等强制性措施。

6.5监督检查部门对招标投标违规行为作出处理决定后,公布处理结果。对涉嫌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6.6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招标投标活动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有权向监督检查部门提出书面投诉。

6.7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不得通过捏造事实、伪造证明材料、以非法手段或者渠道获取的证据材料提出异议或者投诉,以及以阻碍招标投标活动正常进行为目的恶意异议或者投诉。

6.8监督检查部门在处理投诉时,应坚持公平、公正、高效原则,维护国家利益、中国石化利益和招标投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6.9监督检查部门应自受理投诉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投诉,并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处理决定。需要检验、检测、鉴定、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内。

6.10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建设工程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招标办投诉或举报。

7处罚规定

7.1招标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出现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由中国石化招标投标管理委员会给予警告、通报等处罚,对单位主管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况分别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2投标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发生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照《中国石化建设工程市场诚信体系管理办法》给予相应处罚。构成违法犯罪的,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7.3评委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出现违反本规定行为的,按照《中国石化评标专家和专家库管理办法》给予相应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7.4中标人不按照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履行义务,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转包或者违法分包、拖欠务工人员工资,招标办将其行为记录在诚信档案,按照《中国石化建设工程市场诚信体系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理并予以公告。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8附件

8.1招标方案编制提纲 8.2招标申请表

8.3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审批表 8.4评标报告 8.5招标结果审批表 8.6工程直接委托备案表 8.7工程招标结果备案表

2013年4月22日

上一篇:中国诗学读书笔记下一篇:做个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