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安全管理规定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石化安全管理规定

中国石化关键装置要害(重点)部位安全管理规定

中国石化集团中原石油勘探局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

中油局安全〔2011〕106号

文 件 关于转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压力容器

管理规定的通知

油田所属各单位:

现将《中国石化压力容器管理规定》(中国石化生〔2011〕162号)转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

—1—

主题词:工业 设备 管理 通知

抄送:油田领导,机关处(部)室。

中原石油勘探局局长办公室 2011年3月28日印发

第二篇:中国石化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2016安675)

1 总

1.1 受限空间是指进出口受限,通风不良,可能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或缺氧,对进入或探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封闭、半封闭设施及场所,如反应器、塔、釜、槽、罐、炉膛、锅筒、管道以及地下室、窨井、坑(池)、下水道或其他封闭、半封闭场所。

1.2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许可证,涉及用火、临时用电、高处等作业时,必须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1.3 许可证审批人和监护人应持证上岗,安全监督部门负责组织业务培训,颁发资格证书。

1.4 作业过程要实行全过程视频监控。对确实难以实施视频监控的作业场所,应在受限空间出口设置视频监控。

1.5 受限空间作业要实行“三不进入”。即无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不进入,监护人不在场不进入,安全措施不落实不进入。

2 管理职责

2.1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申请。按照“谁的业务谁申请”的原则,由基层单位提出许可申请,填报许可证。

2.2 许可证审批。二级单位主管业务的负责人或经授权的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作业程序和安全措施确认后,签发作业许可证。

2.3 由承包商进行的受限空间作业,基层单位必须向施工单位进行现场检查交底,基层单位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会同施工单位的现场负责人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监护人,对需进入作业的设备、设施进行现场检查,对进受限空间业内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施工作业环境进行交底,结合施工作业环境对许可证列出的有关安全措施逐条确认,并将补充措施确认后填入相应栏内。

2.4 基层单位与施工单位现场安全负责人对受限空间作业的全过程实施现场监督,施工单位负责人应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作业程序和安全措施交底,并指派作业监护人。

2.5 作业监护人职责

2.4.1 作业监护人应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和工艺情况,有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掌握急救知识。

2.4.2 作业监护人在作业人员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负责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安全措施不落实或不完善时,有权拒绝作业。

2.4.3 作业监护人应清点出入受限空间的作业人数,在出入口处保持与作业人员的联系,严禁离岗。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制止作业,并立即采取救护措施。

2.4.4 作业监护人必须实行全过程监护,作业监护人在作业期间,不得离开作业现场或做与监护无关的事。

2.5 作业人员职责

2.5.1 作业前应认真查看许可证内容,充分了解作业的内容、地点(位号)、时间和要求,熟知作业中的危害因素和安全措施。

2.5.2 作业人员在安全措施不落实、作业监护人不在场等情况下有权拒绝作业,并向上级报告。

2.5.3 服从作业监护人的指挥,禁止携带作业器具以外的物品进入受限空间。如发现作业监护人不履行职责,应立即停止作业。

2.5.4 在作业中发现异常情况或感到不适应、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向作业监护人发出信号,迅速撤离现场,严禁在有毒、窒息环境中摘下防护面罩。

2.6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完毕后,生产单位与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在许可证完工验收栏中签字确认。

3 管理内容及工作程序

3.1 管理内容及要求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作业申请单位应会同施工单位针对作业内容,开展JSA分析,分析受限空间内是否存在缺氧、富氧、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负压等危害因素,制定相应作业程序、安全防范和急措施。制订的安全措施在许可证中应进行落实确认。

3.2 作业安全措施

3.2.1 基层单位及施工单位现场安全负责人应对现场监护人和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至少包括有关安全规章制度;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及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个体防护器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事故的预防和自救知识;相关事故的经验和教训。

3.2.2 制定安全应急预案或安全措施,其内容包括作业人员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救护方法,监护人与作业人员约定联络信号,现场应配备的救生设施和灭火器材等。现场人员应熟知应急预案内容,在受限空间外的现场配备一定数量符合规定的应急救护器具(包括空气呼吸器、供风式防护面具、救生绳等)和灭火器材。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物,保证其畅通无阻,便于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

3.2.3 当受限空间状况改变时,作业人员应立即撤出现场,并在入口处应设置警告牌,严禁入内,并采取措施防止误入。处理后需重新办理许可证方可进入。 3.2.4 在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应切实做好工艺处理工作,将受限空间吹扫、蒸煮、置换合格;对所有与其相连且可能存在可燃可爆、有毒有害物料的管线、阀门加盲板隔离,不得以关闭阀门代替安装盲板。盲板处应挂标识牌。

3.2.5 为保证受限空间内空气流通和人员呼吸需要,可采用自然通风,必要时采取强制通风,管道送风前应对风源进行分析确认,严禁向内充氧气。进入受限空间内的作业人员每次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应轮换作业或休息。

3.2.6 对带有搅拌器等转动部件的设备,应在停机后切断电源,摘除保险或挂接地线,并在开关上挂“有人工作、严禁合闸”警示牌,必要时派专人监护。

3.2.7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应使用安全电压和安全行灯。进入金属容器(炉、塔、釜、罐等)和特别潮湿、工作场地狭窄的非金属容器内作业,照明电压不大于12V。潮湿环境作业时,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板上,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需使用电动工具或照明电压大于12V时,应按规定安装漏电保护器,其接线箱(板)严禁带入容器内使用。作业环境原来盛装爆炸性液体、气体等介质的,应使用防爆电筒或电压不大于12V的防爆安全行灯,行灯变压器不得放在容器内或容器上;作业人员应穿戴防静电服装,使用防爆工具,严禁携带手机等非防爆通讯工具和其他非防爆器材。

3.2.8 作业前30 min内,应根据受限空间设备的工艺条件对受限空间进行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氧含量分析,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分析结果报出后,样品至少保留4小时。作业中断时间超过60 min时,应重新进行分析。分析仪器应在校验有效期内,使用前应保证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监测人员对受限空间监测时应采取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

3.2.9 取样分析应有代表性、全面性。受限空间容积较大时,应对上、中、下各部位取样分析,保证受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体浓度和氧含量合格(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为合格;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为合格;氧含量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H32S最高允许浓度不得大于10mg/m);受限空间内温度宜在常温左右。监测结果如有1项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作业。

3.2.10 作业人员进入受限空间要佩戴便携式气体报警仪, 作业中应定时监测,至少每2 h监测一次,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监测频率。对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受限空间,应连续监测,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对现场进行处理,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3.2.11 对盛装过产生自聚物的设备容器,作业前应进行工艺处理,采取蒸煮、置换等方法,并作聚合物加热等试验。

3.2.12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不得使用卷扬机、吊车等运送作业人员;作业人员所带的工具、材料须登记,禁止与作业无关的人员和物品工具进入受限空间。

3.2.13 在特殊情况下,作业人员可戴供风式面具、空气呼吸器,必要时应拴带救生绳等。使用供风式面具时,必须安排专人监护供风设备。

3.2.14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期间,严禁同时进行各类与该受限空间有关的试车、试压或试验。

3.2.15 发生人员中毒、窒息的紧急情况,抢救人员必须佩戴隔离式防护面具进入受限空间,严禁无防护救援,并至少有1人在受限外部负责联络工作。

3.2.16 作业停工期间,应在入口处设置警告牌,严禁入内,并采取措施防止人员误进。作业结束后,应对受限空间进行全面检查,清点人数和工具,确认无误后,施工单位和基层单位双方签字验收,人孔立即封闭。

3.2.17 所有打开的人孔分析合格之前及非作业期间必须要用人孔封闭器进行封闭并挂严禁进入警示牌,严禁私自进入。

3.2.18 作业期间发生异常变化,应立即停止作业,经处理并达到安全作业条件后,需重新办理作业许可证,方可继续作业。

3.3 许可证管理

3.3.1 许可证是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依据,不得涂改;确需修改,须经签发人在修改内容处签字确认。若许可证中安全措施、气体检测、评估等栏目内容填满后,应另加附页。许可证和附页应妥善保管,保存期为1年。

3.3.2 许可证一式四联,第一联存放在签发部门,第二联由作业负责人持有,第三联由监护人持有,第四联存放在作业点所在的操作控制室或岗位。

3.3.3 许可证中各栏目,分别由相应责任人填写,其他人不得代签;作业人员、监护人姓名应与许可证一致。

3.3.4 许可证的有效期为24小时。当作业中断1小时以上再次作业前,应重新对环境条件和安全措施进行确认;当作业内容和环境条件变更必须重新办理许可证。

3.3.5 作业完工验收后,许可证应由安全部门统一保存,按 月归档,保存期限为1年。

第三篇:63-安761中国石化硫化氢防护安全管理规定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文件

中国石化安〔2011〕761号

关于印发《中国石化

硫化氢防护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

现将《中国石化硫化氢防护安全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 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一年八月十日

— 1 —

通用业务制度—执行类 制度

名称 中国石化硫化氢防护安全管理规定 制度 制度

编号 / 文号 中国石化安〔2011〕761号

制度 主办

版本 / 部门 安全环保局

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安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 炼油事业部

所属业务类别 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会签 化工事业部 技术管理 部门 资本运营部 石油工程管理部 信息系统管理部

监督检查者 安全环保局 审核 部门 法律事务部 企业改革管理部

解释权归属 安全环保局 签发 日期 2011年8月10日 原《硫化氢防护安全管 理规定》(中国石化安

废止说明 〔2008〕579号、石化生效 2011年8月10日 股份安〔2008〕444号)日期 同时废止

制定目的 防止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

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中 国石化相关规定

适用范围 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 约束对象 硫化氢防护安全管理 《中国石化进入受限业务 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安全生

涉及的相关制度 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类别 产监督管理/专项安全监督 管理

定》 所属

层级 通用业务制度-实施类

— 2 —

1 基本要求

1.1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石化所属各炼化、施工、销售、科研 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油田企业参照执行。

1.2 存在硫化氢危害的新、改、扩建工程项目,硫化氢中毒 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建成投用。 2 管理内容及要求

2.1 对存在硫化物的生产工艺应从原油评价开始,对生产过 程物料中的总硫和硫化氢分布、生产环境中的硫化氢浓度等绘制 动态硫分布图或表,制定相应的加工方案、工艺和管理措施。严 格执行设备维护保养的规定和要求。对高温高压易腐蚀部位,应 加强设备检测。对不符合防止硫化氢中毒要求的作业场所要立即 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2.2 因原料组分、加工流程、装置或操作条件发生变化可能

导致硫化氢浓度超过允许含量时,主管部门要立即通知有关车间、 班组或岗位。主要装置控制室应设置含硫原料(介质)硫或硫化 氢含量动态显示牌。

2.3 含硫污水应密闭送入污水汽提装置处理,禁止排入其他 污水系统或就地排放。保证脱硫和硫磺回收装置的正常运转,做 好设备、管线密封,禁止将硫化氢气体直接排入大气。 2.4 加快工艺技术的革新改造,对所有含硫化氢介质的采样 应改为密闭方式,从根本上减少硫化氢的危害。

2.5 可能发生硫化氢泄漏的单位要制定相应的作业过程防 护管理规定,并建立隐患定期排查整改制度。

— 3 —

2.6 硫化氢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或曾发生过硫化氢

中毒的作业场所,应作为重点隐患点进行监控,并建立台帐。 2.7 在可能发生硫化氢泄漏的场所应设置醒目的中文警示

标识,存在硫化氢的工作场所应在醒目位置设置硫化氢告知牌。 发生源多且集中、影响范围较大时,可在地面用红色警示线标示 区域范围。装置醒目位置应设置风向标。

2.8 在可能有硫化氢泄漏的工作场所应设置固定式硫化氢

检测报警仪。显示报警盘应设置在控制室,现场硫化氢检测探头 的数量和位置按照有关设计规范进行布置。固定式硫化氢检测报 警仪低位报警点应设置在10mg/m3,高位报警点应设置在50mg/m3。 上述场所操作岗位应配置便携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其低位报警 点应设置在10mg/m3,高位报警点应设置在30mg/m3。凡进入装置 须随身携带硫化氢报警仪;生产波动、有异味产生、有不明原因 的人员昏倒及在隐患部位活动(包括酸性水、瓦斯逸出部位、排 液口、采样口、储罐计量等)时,均应及时检测现场浓度。所使 用的检测报警仪应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可,并按技术规范要求定期 由有检测质资的部门校验,校验结果记录备查。固定式硫化氢检 测报警仪的安装率、使用率、完好率应达到100%。

2.9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环境为作业人员配备适量适用的

防护器材,并制定使用管理规定。当硫化氢浓度低于50mg/m3时可 以使用过滤式防毒用具;当硫化氢浓度大于50mg/m3或在发生介质 泄漏、浓度不明的区域内应使用隔离式呼吸保护用具,供气装置 的空气压缩机应置于上风侧。装置有多种型号过滤式防护用具时

— 4 —

应选用防硫化氢型的滤毒罐。禁止任何人员不佩戴合适的防护器 具进入可能发生硫化氢中毒的区域,禁止在有毒区内脱卸防毒用 具。

2.10 进入含硫化氢介质设备前,应切断一切物料,彻底冲

洗、吹扫、置换,加好盲板;取样分析硫化氢含量及氧含量合格, 落实好安全防护措施。在有人监护的情况下方可进入作业。 2.11 进入工业下水道(井、污水井)、密闭容器等危险场所

作业,要按照《中国石化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执行。 2.12 在含有硫化氢的油罐、粗汽油罐、轻质污油罐、污水

罐及含酸性气瓦斯介质等设备上作业时,必需佩戴适用的防护器 具,并有专人监护。

2.13 硫化氢检测仪器报警时,作业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具、

检查泄漏点、准备防护用具并向上级报告,同时疏散下风向人员, 禁止一切动火作业,迅速查明泄漏原因并控制泄漏;抢救人员立 即进入戒备状态。硫化氢浓度持续上升无法控制时,要立即疏散 人员并实施应急方案。

2.14 在可能发生硫化氢中毒的作业场所,在未采取适当防

护措施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作业人员进行作业, 同时,作业人员有权拒绝进行作业,并可直接向上级安全主管部 门报告。

2.15 凡进入含硫化氢环境的人员均应接受硫化氢防护教育

培训,经考核合格、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培训内容包括硫化氢的基本毒性及防护知识、有关安全操作规程

— 5 —

和作业管理规定、硫化氢检测仪器及防护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规定、 工作区域硫化氢分布、急性硫化氢中毒急救措施等,每年培训1 次。

2.16 外来人员(含承包商)应接受硫化氢防护相关培训并 执行本规定。 2.17 硫化氢岗位的作业人员应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定期 及离岗前职业健康体检。

2.18 定期对可能存在硫化氢的工作场所进行硫化氢浓度检 测,并将结果向员工公布、存档。

2.19 可能存在硫化氢泄漏的单位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建

立急救网络,保证现场急救、撤离护送、转运抢救通道畅通;对 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并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2.20 发生硫化氢中毒时,救(监)护人员应佩戴适用的防

护用具,立即将中毒人员脱离危险区,到上风口对中毒人员进行 现场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术,并及时送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抢 救,同时通知气防站和有关单位。

主题词:印发 硫化氢 安全 规定 通知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厅 2011年8月11日印发 — 8 —

第四篇:中国石化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定(2015安659)

1 总则

1.1 用火作业是指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内进行的涉火施工作业。

1.2 用火作业的主要类型

1.2.1 气焊、电焊、铅焊、锡焊、塑料焊等各种焊接作业及气割、等离子切割机、砂轮机、磨光机等各种金属切割作业。

1.2.2 使用喷灯、液化气炉、火炉、电炉等明火作业。

1.2.3 烧(烤、煨)管线、熬沥青、炒砂子、铁锤击(产生火花)物件,喷砂和产生火花的其他作业。

1.2.4 生产装置和罐区联接临时电源并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和电动工具。

1.2.5 使用雷管、炸药等进行爆破作业。

1.3 用火作业分特级、一级和二级用火三个级别。

1.4 用火作业必须办理许可证,涉及进入受限空间、临时用电、高处等作业时,应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1.5 许可证审批人和监护人应持证上岗,安全监督部门负责组织业务培训,颁发资格证书。

1.6 用火作业应实行全程视频监控。

1.7 用火作业实行“三不用火”原则,即无用火作业许可证不用火、用火监护人不在现场不用火、防护措施不落实不用火。

2 管理职责

2.1 用火作业申请

2.1.1 按照“谁的业务谁申请”的原则,由基层单位提出申请,按用火级别报相关单位审批。

2.1.2 固定用火作业区的设定应由用火单位提出申请,经消防部门审查批准,报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2.2 许可证审批

2.2.1 特级用火由二级单位业务主管领导审批签发。

2.2.2 一级用火由基层单位领导审批签发。

2.2.3 二级用火由基层单位业务管理人员审批签发。

2.2.4 各级用火审批人应亲临现场检查,督促用火单位和施工单位落实防火措施后,方可审签许可证。

2.3 用火作业人职责

2.3.1 用火作业人员应持有有效的本岗位工种作业证。

2.3.2 用火作业人员应严格执行“三不动火”的原则,对不符合的,有权拒绝用火。

2.4 用火监护人职责

2.4.1 用火监护人应有岗位操作和用火监护合格证;了解用火区域或岗位的生产过程,熟悉工艺操作和设备状况;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出现问题能正确处理;有处理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2.4.2 用火监护人在接到许可证后,应在技术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指导下,逐项检查落实防火措施;检查用火现场的情况。

2.4.3 用火监护人监火时应佩戴明显标志,当发现用火部位与许可证不相符合,或者用火安全措施不落实时,用火监护人有权制止用火;当用火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有权停止用火;对用火人不执行“三不动火”且不听劝阻时,有权收回许可证,并向上级报告。

2.4.4 用火过程中,不得随意离开现场,确需离开时,收回用火人的用火许可证,暂停用火。

2.5 各单位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消防部门的各级领导、专职安全和消防管理人员有权随时检查用火作业情况。在发现违反用火管理制度或危险用火作业时,有权收回许可证,停止用火,并根据违章情节,由各单位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违章者进行严肃处理。

3 管理内容及要求 用火作业安全管理包括危害识别、分级、安全措施、许可证管理等。

3.1 用火作业的危害识别

3.1.1 用火作业前,作业单位应会同施工单位针对现场和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运用JSA等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

3.1.2 制订的安全措施在许可证中应进行落实确认。

3.2 用火分级管理

3.2.1 特级用火作业。在生产运行状态下易燃易爆的生产设施、输送管道、储罐、容器等部位上及其他特殊危险场所进行的用火作业;带压不置换用火作业按特级用火作业管理。

3.2.2 一级用火作业。在易燃易爆场所进行的除特级用火作

— 5 —

业以外的用火作业。厂区管廊上的用火作业按一级用火作业管理。 3.2.3 二级用火作业。除特级用火作业和一级用火作业以外的用火作业。凡生产装置或系统全部停车,装置经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并采取安全隔离措施后,可根据其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小,经所在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批准,用火作业可按二级用火作业管理。

3.2.4 除特级、一级、二级用火作业范围外,在没有火灾危险性区域可划出固定用火作业区。

3.2.5 遇节日、假日,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炼化企业装置停工交付检修首张用火作业许可证应升级管理。

3.2.6 特级和一级用火要报告上一级业务和安全管理部门。

3.2.7 油田企业、炼化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具体用火作业分级详见附件,附件列举内容以外的用火分级由各企业研究确定。

3.3 用火作业安全措施

3.3.1 在正常运行生产区域内,要尽可能减少用火作业。凡可用可不用的用火一律不用火,凡能拆下来的设备、管线均应拆下来移到安全地方用火。

3.3.2 日常维修用火实行每周2天集中用火。

3.3.3 一张用火作业许可证只限一处用火,实行一处(一个用火地点)、一证(用火作业许可证)、一人(用火监护人),不能用一张许可证进行多处用火。

3.3.4 特级、一级许可证有效时间不超过8小时,二级许可证不超过48小时。固定用火作业区,每半年检查认定1次。

3.3.5 凡在生产、储存、输送可燃物料的设备、容器及管道上用火,应首先切断物料来源并进行可靠封堵隔离;经彻底吹扫、清洗、置换后,打开人孔,通风换气;打开人孔时,应自上而下依次打开,经分析合格方可用火。若间隔时间超过1小时继续用火,应再次进行用火分析或在管线、容器中充满水后,方可用火。

3.3.6 装置全面停工检修和工程施工用火实行区域用火监护。

3.3.7 装置停工吹扫期间,严禁一切明火作业。

3.3.8 在用火前应清除现场一切可燃物,并准备好消防器材。用火期间,距用火点30m内严禁排放各类可燃气体,15m内严禁排放各类可燃液体。10m范围内及用火点下方不应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和喷漆等交叉施工。

3.3.9在用火作业过程中,当作业内容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应立即停止作业,许可证同时废止。

3.3.10 用火点周围或其下方地面如有可燃物、空洞、窖井、地沟、水封等,应进行检查分析并采取清除、封堵等措施,高处用火作业应采取防止火花飞溅、散落措施。

3.3.11 铁路沿线25m以内的用火作业,如遇装有危险化学品的火车通过或停留时,应立即停止。

3.3.12 在盛装或输送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有毒有害介质或其他重要的运行设备、容器、管线上进行焊接作业时,业务主管部门必须对施工方案进行确认,对设备、容器、管线进行测厚,并在用火作业许可证上签字。

3.3.13 新建项目需要用火时,施工单位(含承包商)提出用火申请,用火地点所辖区域单位负责办理许可证,并指派用火监护人。

3.3.14 施工用火作业涉及其他管辖区域时,由所在管辖区域单位领导审查会签,双方单位共同落实安全措施,各派1名用火监护人,按用火级别进行审批后,方可用火。

3.3.15 在受限空间内用火,除遵守上述安全措施外,还须执行以下规定:

3.3.15.1 在受限空间内进行用火作业、临时用电作业时,不允许同时进行刷漆、喷漆作业或使用可燃溶剂清洗等其他可能散发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作业。

3.3.15.2 在受限空间内进行刷漆、喷漆作业或使用可燃溶剂清洗等其他可能散发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作业时,用的电气设备、照明等必须符合防爆要求,同时必须进行强制通风;监护人应佩带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仪,随时进行监测,当可燃气体报警仪报警时,必须立即组织作业人员撤离。

3.3.16 雨雪天、五级风以上(含五级)天气,原则上禁止露天用火作业。因生产确需用火,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

3.3.17 当生产装置或作业现场出现异常,可能危及作业人员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作业,组织作业人员迅速撤离,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

3.3.18 用火作业施工区域应设置警戒线,与用火作业无关人员及设备不应进入用火区域;用火作业人员应在用火点的上风向作业,并避开介质和封堵物可能射出的方向。

3.3.19 针对高风险的特级用火作业,在符合上述规定的同时,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3.3.19.1 在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不应进行带压不置换用火 作业; 3.3.19.2 应预先制定作业方案,落实安全防火措施,必要时安排消防现场监护;

3.3.19.3 用火作业所在单位应预先通知生产调度部门及有关单位,使之在异常情况下能及采取相应在的应急措施;

3.3.19.4 应在正压条件下进行作业,并保持作业现场通排风良好。

3.3.20 应急情况下的用火作业,现场制定用火安全措施并确认合格后,由现场总指挥下达命令,方可实施用火作业。

3.4 用火分析。

3.4.1 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分析检测数据小于0.5%为合格;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小于4%时,分析检测数据小于0.2%为合格;在生产、使用、储存氧气的设备上进行用火作业,设备内氧含量不应超过23.4%。对采用惰性气体置换的系统检测分析,不得采用触媒燃烧式检测仪直接进行检测。

3.4.2 用火分析有效期。用火分析与用火作业间隔一般不超过30分钟,如现场条件不允许,间隔时间可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60分钟。若中断作业超过1小时后继续用火,监护人、用火人和现场负责人应重新确认分析。特级用火作业期间应随时进行监测。监护人应佩戴便携式可燃气报警仪进行全程监护。

3.4.3 设备、容器与工艺系统已有效隔离,内部不会再释放有毒、有害和可燃气体的,首次采样分析合格后,分析数据长期有效;当设备、容器内有夹套、填料、衬里、密封圈等,有可能释放有毒、有害、可燃气体的,采样分合格后超过1小时用火的,须重新检测分析合格后方可用火。

3.4.4 凡需要用火的塔、罐、容器等设备和管线,均应进行内部和环境气体检测分析,并将分析数据填入用火作业许可证,分析单附在许可证的存根上,以备查和落实防火措施。

3.4.5 用火部位存在有毒有害介质的,应对其浓度作检测分析。若含量超过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在许可证上注明。 3.4.6 停工大修装置在彻底撤料、吹扫、置换、化验分析合格后,工艺系统采取有效隔离措施。设备、容器、管道首次用火,须采样分析。

3.4.7 施工单位(含承包商)应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化验中心(室)应尽可能缩短采样分析时间,为用火作业创造条件。

3.4.8 设备外部用火,应在不小于用火点10m范围内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分析。

3.5 许可证管理

3.5.1 许可证是用火作业的凭证和依据,不应随意涂改,不应代签,应妥善保管。

3.5.2 许可证一式四联,第一联存放在签发部门,第二联由用火作业人持有,第三联由用火监护人持有,第四联放在用火点所在的操作控制室或岗位。

3.5.3 用火完工验收后,许可证应由安全部门统一保存,按月归档,保存期限为1年。

4 其

海(水)上石油作业的用火作业按照《海上石油设施动火作 业安全规程》(SY 6303)执行。抢修、抢险用火作业按照应急预 案执行。

第五篇:中石化安全方针、安全目标、中石化安全管理理念

中石化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 中石化HSE方针: 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

安全生产方针只针对安全方面提出要求,而HSE方针不光是安全方面,还涵盖了环境和健康两方面,就多了16字。

中石化的安全理念是: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严格责任落实;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行为安全管理;

坚持本质安全理念:严格建设项目源头监管,排查和整改隐患,建立重大隐患治理长效机制;

坚持风险预控理念:规范海上安全管理,加强油田井控安全管理,强化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 完善承包商监管;

坚持有备无患理念: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增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充实消气防队伍和装备建设;

坚持文化兴安理念: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 HSE目标:零缺陷、零违章、零污染、零事故

上一篇:中共莆田市纪委监察局下一篇:准高三生暑期学习安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