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物流业发展背景

2023-01-25

第一篇:内蒙古物流业发展背景

内蒙古通辽市商贸物流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市商贸流通业取得较快发展。

(一)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13年、2014年进出口额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出口商品发展到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制品、食用动物、粮油、化工原料等140多个品种。工业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我市产品已直接出口到除南极洲外的6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达到387家,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国家外贸转型升级通辽肉牛专业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了牛肉深加工产品和供港、供澳活牛出口稳定增长。积极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红干椒出口基地、霍林郭勒工业园区煤电铝特色产业基地被自治区商务厅认定为自治区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通辽市兴合化工公司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基地企业,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奠定了基础。认真落实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为24个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有173个项目受益。

(二)对外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十八大以来,以日本和香港地区为主的境外投资者共在我市设立外资企业17家,外资企业总数达到36多家。我市在境外设立的企业共有10家,其中:蒙古国3家、美国4家、塔吉克斯坦1家、日本1家、韩国1家。投资涉及矿产勘探开釆、道路运输、装备制造、国际贸易、农业、旅游等众多领域。新增外经企业2家:通辽市泰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承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3×135MW燃煤电厂工程,首次实现了境外承包工程零的突破;通辽中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向日本、蒙古国等外派研修生400多人,实现了外派劳务零的突破。与俄蒙在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交往合作取得新进展。

(三)国内贸易快速发展。一是流通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全市独立核算商贸流通企业达到1.8万个,商业网点6.7万个;共有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网点85家,其中:商贸市场48家,超市和综合零售企业37家,总经营面积约322万平方米,摊位1万多个,从业人员3.8万人,年销售额约186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市场29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市场4家)。全市共有21个流通市场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和自治区资金支持。其中,农批市场升级改造项目6个、错峰冷藏项目3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12个。建设项目不断地拉动企业投资,提高市场销售额20%左右,带动就业2万余人。二是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市场监测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共有83家企业纳入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系统,实行网上日报、周报、月报和年报工作制度。初步建立了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资料和重点流通企业等8大市场运行监测体系框架。市和8个旗县市区均开通了“商务预报”网站。全市共发布各类市场动态信息和监测分析1400余篇。三是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主城区电子商务规模快速扩大,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经营业态日益丰富,配套支撑逐步完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截止2016年末,通辽电子商务产业园在成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又获得国家“2016年十佳电子商务园区”殊荣,是内蒙古唯一一家,并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新发展联盟首批成员单位。科左中旗、奈曼旗、开鲁县、扎鲁特旗被评定为“2016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旗县”。科尔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评为自治区级示范基地。军利易购、可意网成为自治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建设了12个电子商务示范村和3304个电商服务站点。跨境电子商务破题起步,聚创电子商务公司完成了“聚俄优品”跨境电商平台的建设。2017年1-10月份,通辽市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21.43亿元,位居全区第二,全年预计完成26亿元;电子商务企业数量达到466家;入驻各大知名平台网店和企业自营平台的电商发展到160家。

(四)现代物流业快速推进。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以公路、铁路为支撑的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发达。以通辽内陆港、木里图工业物流园区为载体,实现公铁海多式联运。主城区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科尔沁综合物流园区、木里图工业物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启动建设内蒙古东部煤炭交易中心,有序推进旗县市区重点综合物流园区、特色物流园区建设。二是物流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物流业与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业联动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地方优势的煤炭、粮食、建材、医药、工业产品、活畜等大宗物流。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初步建成农村牧区物流配送体系。以三元冷库等企业为核心,冷链物流形成体系。航空物流快速发展,货物吞吐量达到3400吨。快递物流初具规模,全市品牌快递企业发展到19家,业务量达到1648万件。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GPS卫星定位系统广泛推广;通辽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成为全区唯一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并建成农畜产品网上竞价交易平台;启动建设内蒙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三是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注册物流企业发展到1062家,个体物流经营户发展到9092个,拥有三A级以上物流企业19家。

二、未来发展方向与改制举措今后一段时期,市商务局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力做好商务流通领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商贸物流各项工作平稳健康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创新商贸流通模式。一是推进城市商业智能化。全力推进通辽市玉米交易中心项目、通辽市肉牛交易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长春欧亚、万达广场、万力城等商业集聚区功能。鼓励大润发、万达广场等实体店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建立全渠道、全天候互动等商业模式的应用。探索构建体验式智慧商圈。二是推进专业批发市场现代化。继续推进科左中旗成峰、科左后旗科尔沁黄牛、开鲁县雨田和库伦旗哈吐他拉等牲畜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加快玉米、科尔沁肉牛和开鲁红干椒等特色绿色农畜产品集散,鼓励传统批发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建设销售平台,逐步实现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的方式转变。三是加快农村牧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扩大覆盖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配送率为目标,积极推进大型连锁超市、农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社对接合作,发展鲜活农畜产品从基地到超市的直接流通方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构建高效、畅通的农畜产品现代化流通网络。四是积极做好通辽市会展中心、创建品牌会展等各项工作。

(二)继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一是加大电子商务基地和园区建设力度。认真落实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升电子商务产业园规模和公共服务功能,以基地规模化带动电子商务产业化。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全力推进科左中旗、奈曼旗、开鲁县、扎鲁特旗等6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商服务站建设。三是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申报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项目,实现玉米销售的电商化。同时,积极推进开鲁县、科左中旗等地区“互联网+粮食银行”试点工作。发挥特色农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作用,推进农畜产品上行。重点扶持聚俄优品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在实现本地农产品跨境销售的基础上,探索双向跨境物流体系建设。同时积极支持阿里巴巴国际通辽站的业务拓展,推进九州通医药与光彩全球开展跨境电商平台融合发展和铝后加工产品的跨境业务。积极引进敦煌网等知名电商品牌入驻通辽。

(三)创新发展现代物流业。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级市相关促进现代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通辽市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引导作用,支持旗县市区编制物流园区建设详细规划。利用“助保贷”发展基金,促进全市物流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建设物流业发展载体。加快主城区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科尔沁现代物流园区、通辽空港物流园区、木里图工业园区和内蒙古东部煤炭交易中心等五大物流平台建设;鼓励支持旗县市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和特色物流园区,加快主城区和旗县市物流业的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物流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全市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推进物流资源向物流园区集聚。三是推动产业物流融合发展。推动重点领域产业与物流融合发展,构建全产业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要素深度融合,重点推动铝业物流、煤炭物流、玉米加工物流、涉农物流、商贸物流的优化整合和转型升级。四是力求重点物流领域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重点在城乡物流配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绿色循环物流等领域实现突破。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实现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加快牛肉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四)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创新发展。一是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巩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创新服务贸易,推进自营贸易,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推动对外贸易做大做强、提质增效。促进红干椒、鲜椒由间接出口转为自营出口。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加工贸易企业。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二是推进国际投资合作。进一步加大对境外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引进来”规模和水平,在利用外资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拓展和创新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合作的渠道、形式和模式。三是进一步优化外经贸发展环境。加强银企对接,努力解决外经贸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优化出口退税程序,提高出口退税效率。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落实报关、报检、外汇管理等相关改革措施。

(五)推动家政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化试点工作。一是支持天骄、超越等家政公司母婴护理、保姆月嫂服务品牌的创建及培训工作。二是力争启动奈曼旗康德苑老年公寓、通辽市天颐老年公寓、开鲁县东风中心敬老院等市场化养老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第二篇:一、海尔发展现代物流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全球化资源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的供应链响应速度快,谁的供应链总成本最低,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就必须按照用户的需求去设计,按照用户的定单去采购、制造、配送,这其中物流的速度与成本直接决定着供应链的速度与成本,所以发展物流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1998年9月份以前,海尔集团的相关的采购、原材料仓储配送、成品仓储配送等物流职能分散在28个的产品事业部中,手工作业的方式和存货式的仓储管理与大多数企业一样,无法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现代物流给海尔带来的转变

(一)企业流程再造推倒 “金字塔”

1998年,海尔集团开始进行流程再造,推倒原先“金字塔”式的职能管理架构,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通过以定单为中心带动物流、商流、资金流的同步流程。为此海尔将原来分散在28个产品事业部的采购、原材料仓储配送、成品仓储配送统一整合,成立独立运作的物流推进本部。统一对集团内原材料统一采购、统一材料配送、以及成品的统一分拨配送,通过整合的内部资源,来优化外部资源。 物流作为供应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连接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通过从供应链整体上考虑物流运作,最终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的目的。

(二)第一步就是整合采购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全球资源的竞争,而采购做为资源获取最有效的手段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传统的采购模式通常存在供应双方信息沟通不顺,互相封闭、响应速度慢、利益驱动下的暗箱操作,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期缺乏控制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竞争力。业务流程再造之前海尔采购遇到了同样的困惑,所以海尔物流的第一步就是整合采购。传统意义上的采购是“购买”,海尔物流则基于全球供应链资源的优势,让采购成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

首先,海尔通过整合集团内部的采购需求换取外部资源。海尔一方面为全球15个工业园,3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统一进行采购。通过统一采购资源管理使得采购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共享,增加了海尔采购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世界500强中有85家是海尔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能够根据海尔工厂的布局及时调整其供应的策略,使海尔供应链的速度优势、成本优势与质量优势大大加强。通过不断优化供应商的结构,与国际化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与供应商实现双赢的同时海尔的采购管理也进一步转变成了全球资源的管理转变。海尔通过吸引供应商在海尔工业园的周边建厂,并参与到海尔产品的前端设计和开发,已经形成多产业化的集聚,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家电产业链。

(三)配送管理的革命

传统的物流中,因为遵循了先制造后销售的流程,所以仓库成了物流配送的最重要的环节,而大面积的仓库、多个业务流程、人为操作机物单等弊病现象也就成了传统物流的附带品。海尔实施流程再造后,变“先制造后销售”为“先销售后制造”,围绕定单信息流建成两个国际物流中心,首先革掉的就是传统仓库的命。

海尔建立了2个现代智能化的国际化中心立体仓库及自动化物流中心,该物流中心以用户的定单信息为核心,通过对物流信息管理手段的实施,对库存进行有效控制,实现JIT按单配送模式,彻底消除资源浪费。海尔的仓库不再是储存物资的水库,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中流动的是按单采购来生产必须的物资,也就是按定单来进行采购、制造等活动。古代商人有句话叫“货不停留利自生”,海尔物流就是通过“零停留”的物流运转从根本上消除了呆滞物资和库存。两个物流中心在硬件上成功的集成国际领先水平的穿梭车、堆垛机、LGV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激光导引、无线扫描、语言监控等技术,使其呈现“两高两零”的特点:高速、高效、零库存、零流动资金贷款。物流中心通过信息化加快了物品流动速度,目前物流中心货区面积7200平方米,但它的吞吐量却相当于普通平面仓库的30万平方米,同样的工作,海尔物流中心只有10个叉车司机,而一般仓库完成这样的工作量至少需要上百人,这样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而且海尔物流整合以来,仓库面积减少90%,库存资金减少77%,不但节约了物流费用,而且也大大节约了社会流动资金。

传统的配送作业是一个存货作业,而海尔物流基于流程再造和现代化技术上的作业则是过站式的。海尔采用JIT的方式,从最基本的物流容器单元化、集装化、标准化、通用化到物料搬运机械化着手,通过按单分拣、按单配送,研用智能化电子分拣系统来降低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准确率。在物流技术方面,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零部件到成品的全程监控和可视化追踪,实现物流全过程可视化、放错化、高效率、高品质、以及从物流过程的局部到产品流动的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使供应链各个环节都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在管理模式上,海尔通过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一方面利用供应商库存管理,可实现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补货循环并达到较高的送货准确性,使得生产线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供应商库存管理允许制造商将他所拥有的库存和费用推迟到生产线需要的最迟时刻。这一流程能使供应商保持对自己库存的控制,决定准确的数量和时间来保持充足的库存使生产线不中断。VMI管理最终提高了供应链的柔性和持续改进的能力,并达到供应商和企业双赢的效果。

(四)成品分拨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成品储运模式中,物流主要是提供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服务,而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储运的最大区别在于智能化、快速化和精确化。流程再造中,海尔实施了大物流LES系统,HLES全球条码扫描实现了对于产品的单品物流过程追踪,对于诸如窜货等供应链全过程实现了透明追踪,同时通过对人码、物码、设备码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各种异常信息和操作的自动闸口和追溯,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全球成品的发运全部采用系统管理,通过严格的先进先出基本杜绝了成品运输过程中的丢失现象,运作效率提高80%以上。在海外,创新推出了国际运输“门到门”服务。目前,海尔产品已达96大门类15000多个规格,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门到门的服务,海尔可以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及定单响应速度,减少配送环节,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将仓库建立在集装箱内,让库存行驶在途中,真正实现零库存、零停留,进而推进实现零营运资本;在国内,海尔在全国建立42个配送中心,整合运输资源,可调配的车辆达到16000余辆,实现了最完善的成品物流和备件物流体系。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产品一下生产线便PTD直发,通过全国网路实现B2B、B2C的区域分拨配送,实现物流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管理。海尔的配送网络已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沿海扩展到内地,从国内扩展到国际。先进的信息系统和物流技术让海尔物流将“点”变成“网”,目前海尔可做到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配送到位,全国主干线分拨配送平均4天以内到位,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分拨物流体系。

海尔物流同步实施了全过程的条码管理,通过先进的条码技术应用打造精益物流。不仅可以实现对零部件到成品的全程监控和可视化追踪,同时也实现了对各种信息的自动闸口和责任追溯,从而使得各部门通过准确的数据,使供应链各个环节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五)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型

流程再造之后,海尔物流经历了采购、配送、成品分拨、信息化的四个方面的转变,不仅促进海尔“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零营运资本”的三个零目标的实现,给海尔集团带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核心竞争力,还为海尔物流迎接外部市场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开始了从自营物流到第三方物流的转变。流程再造之初,海尔物流对自己就有了明确的定位---海尔是海尔物流的业务基础,是一个大客户,但海尔物流更多要做的是依托扎实的业务运作能力和海尔品牌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海尔物流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引下,依托海尔独有的企业文化以及客户服务理念,通过网络平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利用,建立基于信息化下的成本低、效率高、服务好的全球物流流通平台。通过网络化、技术化的手段实现一体化集成的全过程供应链管理,使海尔物流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运作商。海尔物流从汽车制造、高科技、通信、零售业、食品、快销品、耐用品、工业产品、医药健康产品等等多个行业开展第三方业务,从外部运输、仓库管理、定单管理、供应链规划、联合采购、物流咨询、物流培训、物流标准化、库存管理、条码技术、流程优化、物流技术、定单接收与处理、客户服务、信息技术等多个层面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了满足客户不断提升变换的需求,海尔物流充分借力,与中国邮政等强强联合,不断完善海陆空运输干线使配送网络更加健全,为新经济时代快速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实现了零距离服务。

三、海尔现代物流的发展

目前,海尔物流在海尔集团“人单合一”的战略指导下进一步为全球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物流运作服务,该模式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它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海尔物流注重整个物流供应链全流程最优与同步工程,不断消除企业内部与外部环节的重复、无效的劳动,让资源在每一个过程中流动时都实现增值。使物流业务能够支持客户实现快速获取定单与满足定单的目标。海尔物流的“一流三网”(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以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配送网络、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同步流动模式,为定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海尔物流将依托海尔集团的先进管理理念努力打造全球具有竞争力的物流流通平台,做全球第一竞争力的3PL物流公司。

第三篇:“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物流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如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打通农村电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物流企业的热点难题。首先对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对策,为促进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提供决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对策

一、引言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农村人口网民占网民总数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所占比重为30.1%,人数达到1.86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800万人。伴随着我国教育和农业的迅猛发展,农村网民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交易以及网络购物,从而扩大农产品销量,降低销售成本,并且通过网络购物,便捷农村网民生活,从而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农村物流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很多企业无法适应农村电商的要求,在送货及时性以及服务质量上存在很多的技术难题,如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打通农村电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物流企业的热点难题,本文所研究的“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研究,为破解农村电商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提供决策参考。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电商规模迅猛扩张。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通过网络进行购物的人数为7714万,同比去年增长2229万,年增长率为40.6%,网络购物成为互联网在农村网民发展速度最快的应用方式。

(二)农村网民的电商网站平台多样化。据网络调查,我国73.6%的农村网民最常使用的网络购物平台是淘宝和天猫,18.8%的农村网民还会选择1号店、京东等自营平台。在网络购物中,网民用户在意的主要问题依次是:商品价格、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物流配送、支付安全以及商品的类别等。

(三)国家政策加强扶持力度。2015年9月,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争取到2020年,在我国范围内培养一批有典型带动效应的农村电商示范县,通过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强化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10项方案,从而来改善当前农村电商的发展问题。中央财政计划对200个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进行20亿资金的投入,着重扶持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和县域电商服务中心的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服务,以及逐步推动农村物流、农村电商和农村电商培训工作的开展。

(四)电子商务企业逐步完善农村物流配套服务。(1)京东率先推出先锋站计划和“京东帮”服务店:a.执行京东先锋站计划,逐步完善自营站网络。京东为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在各县乡组建京东配送站,为网民提供物流配送、商品换新、货到付款、上门取件等相关服务。b.构建“京东帮”服务店,解决大家电“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2)阿里巴巴实行渠道下沉战略,联合旗下的天猫电器城、淘宝、聚划算三个平台,通过前期与各大物流公司构建的菜鸟平台物流配套服务,对覆盖规模达到2600多个区县、50多万个村,提供大家电送货上门的物流服务,真正通过电商便捷了农村网民生活。(3)苏宁完善物流设施功能,将原来的家电维修点升级为服务站。截止2014年底,服务站的数量达到200多家。该服务站的功能主要包括批发销售、售后维修、代客下单以及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等。

三、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网民数量与日俱增,从而不断推动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但是针对农村电商的规模扩大,当前的物流服务仍存在很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物流发展起步较晚,针对农村市场的物流配送网络大部分是覆盖至县区,很多的乡镇仍无法送货,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物流服务更是一片空白。农村网民通过网络购物下达订单,供货商委托物流公司交付订单,由于当前的物流网络体系不健全,导致很多物流公司不愿意收单送货,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

(二)农村电商物流发展配套制度与政策不健全。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针对网络购物的管理制度以及农村网民的安全意识,仍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普及。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电商和物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对物流平台构建的支持。

(三)农村物流专业人才紧缺,物流服务水平较低。虽然我国的电商物流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人才培养上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近两年高校开始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物流市场,尤其是农村电商物流人才,还是极度匮乏,大部分的从业者仍然是农村当地人员,在服务理念和发展战略上制约着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网民的购物体验。

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由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为完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络,需要政府在融资、税收、基建等方面提供相关优惠措施,进而提升农村物流基础建设,提高物流信息标准化水平。由于物流网络前期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很多物流企业由于资金紧张无法进入农村市场,面对农村的潜力市场以及物流企业扩张战略的部署,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扶持优势企业整合行业资源等方面,不断开阔农村电商物流市场的发展。

(二)第三方物流公司设置综合服务点。传统的农村物流网点设置在超市,网民通过超市上门自提,或者直接利用客运班车进行随车配送,这种物流配送服务水平较低,并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各个物流公司可以进行资源整合,根据地理位置和当地的经济情况,进行物流服务网点的整编,综合物流服务站可以为农村网民提供综合化物流服务,诸如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等服务,从而可以提高农村物流服务水平,降低资源浪费,提升行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物流公司加强与邮政的深度合作。中国邮政集团拥有我国最大的投递服务网络,初步构建了完善的邮政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拥有经营网点24万多个,基本上覆盖我国高达86%县市和超过35%的行政村,物流配送可以直接送至村乡,物流公司通过加强与邮政的合作,直接利用中国邮政已经铺建的物流配送一体化服务设施,从而降低了农村物流市场的自建成本,并在极大程度上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五、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研究,当前我国的农村电商规模迅猛扩张,农村网民的电商网站平台多样化,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逐步完善农村物流配套服务,促进了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但是当前现有的物流服务在服务水平、网点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为促进我国电商的发展,政府应加强在农村电商物流的政策支持,物流公司应一方面联合邮政物流,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合作,在不同地理区域设立综合服务站,促进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在“互联网+”大的背景下,电商及物流企业如何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仍是今后研究的热点问题。(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与技.2013,(09):48-49.

[2]史晓原.基于电子商务背景的农村市场物流配送研究[J].物流工程.2015,(03):84-85.

[3]吴勇杰,颜佳玲.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型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3):134-135.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07

第四篇:新时代背景下内蒙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摘 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保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设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职业院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获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生师比偏高,人才引进机制不畅、缺乏双师型教师、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主要以我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阐述我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030-02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党中央一贯重视职业教育事业,尤其关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带动引领各地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教师是知识和思想传播的主体,是教书育人的核心资源。对于注重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来说,教师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内蒙古自治区来说,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的责任,对我区制造业发展有着特殊意义。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职院校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重视职业教育事业,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我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面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笔者参加调研项目,先后对我区20多所公办职业高等院校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得知,我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各院校办学定位明确,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就业创业、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区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素质、学历层次、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但存在生师比偏高,人才引进机制障碍,缺乏双师型教师,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些问题,下面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二、我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师比较高,人才引进机制不畅

首先,充足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高职院校的生师比应不低于18:1,(医学院校不低于16:1,艺术、体育类高职院校不低于13:1)。但目前我区部分高职院校生师比高于这一比例,专业教师数量紧缺,不利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近十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教师编制数却没有明显增加。由于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指导任务较重,再加上多数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组织教学和学生管理难度偏大,所以,高职教育有更多的教师需求。另外,在教职员工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实际需求,部分院校聘用教师及管理人员,也加重了学校财政负担,且由于无法解决这类人员的编制、职称评聘、待遇问题,致使聘用人员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高职院校招聘受到编制、专业、岗位等方面的严格限制,部分专业技能型人才紧缺,因学历职称门槛或是岗位开考比达不到标准而无法进行考试,不利于高职院校引进符合专业学科发展的紧缺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有很强的专业特点,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有不同的人才需求。在招聘工作中受到编制专业学历、职称等各种限制,无法让高职院校招到符合自身专业需求的紧缺人才。

最后,在引进人才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没有人才选择自主权,计划审批手续不灵活、引进人才方式被动单一等问题。实际上,我区多数高职院校属于盟市办的高职院校,它们受到盟市政府的编制管理,受上级人事、编制部门和属地政府双重人事管理,人才引进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受区域、待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盟市所属高职院校本来就存在人才引进难、留住人才难的问题。再加上双重人事管理带来的不便,使得盟市办的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面临困难。

(二)专业技能型师资缺乏,“双师型”教师缺口大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实习实训、产教结合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需要集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一身的“双师型”教队伍。我区高等职业院校一贯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规模和质量还无法满足教学工作需求。目前高职院校教授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师数量较多,而能够组织实习实训、实践课程的专业技能型教师较少,尤其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领域,“双师型”教师缺口较大,而往往这些专业的实习实训课程比重较大,急需具有一线生产经验的专业教师和工程师指导。同时,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方式相对单一,通过考试招聘引进的教师主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缺少工作经验,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很难有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往往需要几年的培养才能适应实际教学要求。而许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和能工巧匠无法引入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的现象,甚至影响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课程的质量,以及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三)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人才流动存在障碍

在高职院校引进人才问题上还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从企业直接引入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职称评定等分属企业、事业两个序列,很难直接转入教师系列,导致高职院校引进的人才往往因职称、身份待遇?o法解决等问题而流失。因为职业教育的实训特点,需要专业技能型“双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有一线工作经历、能熟练操作专业设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由于技能型人才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身份互转体系不健全,缺乏横向流动的政策,高职院校很难从企业引进技术型人才。在某一专业领域具备高级工程师资质的专业人才到高职院校之后,很难落实编制以及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等问题,这样的情况会导致高职院校缺乏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从而对教学、培训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有丰富经验的能工巧匠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对技能型人才的政策支持不足,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评价标准混淆,仅通过学历层面进行评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受学历门槛影响较为严重,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待遇相对较低、就业难的现象仍较为常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数量严重缺乏、结构不合理与大批技能型人才就业渠道不畅通的矛盾仍普遍存在。

三、加强我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简化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的行政审批流程

2017年,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该文件从学科专业设置、编制岗位管理制度、进人用人、职称评聘、经费管理、内部治理、监管等方面提出了给高校松绑减负的具体意见。我们应该根据该文件精神,继续加大对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放管服”改革,在人才引进和人事管理方面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自主权,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建设发展需求的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根据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确定生师比,科学合理地核定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确保足够数量的教师队伍,保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建议制定长效的人才引进机制,简化人才引进计划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各高校要进一步研究出台切实保障高职院校教师利益、充分调动高职院校教师积极性、服务高职院校教师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尤其要理顺盟市相关职能部门与盟市办的高职院校之间的权责关系,在人才引进问题上,合理划分上级人事编制部门和属地政府双重人事管理之间的关系。扩大引进人才自主权,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专业紧缺人才聘用和引进的自主权,根据院校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自主制定招聘人才的条件和标准,并进行公开招聘,对专业技能型和能工巧匠开通绿色通道,保障盟市办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鉴于高等职业院校对专业技能型师资队伍需求的特殊性和紧迫性,应在高职院校选用“双师型”专业人才问题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应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各院校在核定的总编制内,根据工作需要自主选聘“双师型”教师,以便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引进急需的“双师型”教师,解决专业发展和教学需求的燃眉之急。此外,应允许高职院校灵活自主引进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专业技能型优秀人才,对于特需专业人才可以适当降低门槛,在引进的程序、时间安排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在现有的政策下,高职院校引进和招聘人才条件标准多数以副高级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为标准。其实,高职院校需要的是专业技能型、双师型人才,应允许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招聘引进人才方面制定不同的政策。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双师型”人才引进的配套资金和政策扶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实际,允许高职院校以灵活方式引进专业技能型人才。此外,应完善“引育并举”的工作机制,鼓励高职院校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层次“双师型”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要花大力气培养本校有潜力的专业技能型教师,帮助其转型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三)建议出台科学合理的引进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

未来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而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所以,政府要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导向、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招生就业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方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改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此外,要想让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走进高职院校投身于人才培养,政府应拓宽技能型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横向互通渠道,制定高职院校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身份转换机制,保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顺利转入教师行列,保障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能工巧匠们进入高职院校可以参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保障其身份待遇得到公平对待,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总的来说,我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怎样结合我区特色和民族特色逐步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有效提高我区高职院校教师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未来我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随着“十三五”规划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相信我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会获得更显著的成绩,为我区经济社会建设筑牢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金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第五篇:物流实训教学背景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目前国家对虚拟现实领域十分重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虚拟现实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中明确指出,将数字内容领域中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技术利用到相关领域,实现可视化交互操作的服务发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角度进行的产品设计、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商业模式和服务设计等。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中,虚拟现实技术属于前沿技术中信息技术部分三大技术之一。在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互联网+”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中,重点内容包括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

从VR行业发展层面来看,VR技术作为近年发展突飞猛进的新兴产业之一,拥有着庞大的潜在应用领域及巨大的市场前景。虚拟现实产业链长,产业带动比高,涉及产业众多,包括虚拟现实工具与设备、内容制作、分发平台、行业应用和相关服务等。2016年4月,工信部《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5.0》提到:“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50亿元,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正在高速发展中”。目前,虚拟现实(VR)已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地产、工业仿真、医疗、旅游、电力、消防、军事等各行各业中,通过其沉浸感、交互性及构想性的显著特征开始不断地影响大众日常生活。工信部已经联合行业、企业研制虚拟现实国家级和行业标准。“中国虚拟现实产业联盟”、“中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亚太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等纷纷成立,共同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福建、重庆、江西、山东等地建立VR产业基地,产学研用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

在虚拟现实标准制定上,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标准委员会已于2016年12月成立,成立了标准工作组、标准应用推广组、国际标准化组、知识产权研究组4个工作组。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成立,秉持“开放、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则,旨在规范行业发展、促进企业协作、健全产业生态,推动全产业链的共创、共荣、共享。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标准委员会审议通过了《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标准委员会管理办法》、《标准委员会“十三五”工作计划》,讨论了标准需求及提案,并对《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通用规范》进行了解读。根据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标准委员会的工作安排,在今后一段时期将对市面上主流虚拟现实产品进行检测排名,一方面对在研的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标准进行试验,对标准中的方法、指标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适用性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对市面上的产品提供标准符合性测试及性能测试。从需求端来看,虚拟现实的概念也广为人知,行业已经处于爆发期。标准是一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虚拟现实产业涉及与互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范围广泛,更需要有标准化来引领创新协作,实现共赢发展。

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基于物流专业教学需要,同时与地方物流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又是服务于地方物流产业的重要实践基地。基地建设遵循“技术领先、功能齐全、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原则,以核心的物流活动和标准的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物流技术为重点、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以物流设备为依托,并以配套的课程为保证,构建专业化、实用性强的“工学结合”现代物流实践基地。

本实训中心充分考虑湖北地区物流产业特点, 以现代物流运作为基础,体现实训中心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物流信息系统及与上下游系统的集成为基础,体现实训中心的信息化和供应链一体化;以RFID及RF手持终端、电子拣选设备等的使用,体现实训中心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在有限的资金预算条件下建成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在本地区物流行业及同类院校物流及相关专业具有一定领先性的物流实训场所。

上一篇:南宁市高新区信息中心下一篇:内科护士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