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文化形态的建筑适应性研究——以西索村为例

2022-09-12

1 引言

聚落最基本的单元是民居, 它以其自身的形式表现其内涵实现其功能, 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态系统。传统聚落相对于现代社会, 由于地域、气候、民族、文化、经济等不同而不同, 位置偏远, 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交通信息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少, 形态自然, 具体的聚落文化也要依附于这种特殊的形式,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建筑空间形态经过长期的选择过程, 继续融合, 形成了具体的文化特征, 演变为一种传统聚落文化形态。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传统聚落文化形态逐渐消失, 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马尔康嘉绒藏族聚居地地处川西高山峡谷, 该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宗教和民俗文化特征, 是藏民族在川西高原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环境的传统聚落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形态。下面就西索民居为例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建筑空间形态与功能三个方面来研究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文化形态的建筑适应性。

2 自然环境

西索村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腹心地, 梭磨河和纳足沟交汇的山麓谷地地带, 国道317和省道210线交汇处, 总面积95平方公里, 海拔2700米, 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马尔康城8公里, 属于嘉绒藏族聚居区。该聚集区背依落基山, 山峦山谷相互交错, 这与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 如山川河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地形的原则和土地的灵活性, 当地居民能够在技术有限或控制环境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适应原始自然环境的生存条件。它包含了尊重自然环境的简单而原始的生态理念。

西索村背山面水, 地势从东北至西南逐渐升高, 它位于山脉的中央平台上, 河流的交汇处。一般从自然地理因素来看, 地形地势相对平坦, 能获得更充足的采光, 再加上丰富的水源, 因此该地区容易从事生产和生活劳动。

该地区属高原大陆季风气候, 昼夜温差较大, 独特的高原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建筑文化形态。整个藏寨相邻的民居建筑紧密相连, 只有在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才有可通行的走道, 走道弯曲了狭窄, 这使得空间安排紧凑, 这样安排可以阻挡冷风, 同时也可以在炎热的天气下遮阳。

3 宗教信仰

马尔康西索民居是嘉绒藏族最典型且保留最完善的聚居村落, 始建于清代。该聚居区全民信教, 主要信奉藏传佛教。西索藏寨的形成与他们的宗教信仰苯波教和藏传佛教有重要的关系。在当地藏族传统建筑墙立面的装饰主要是受其自然和宗教双重影响多涂以白、红、黑等颜色, 已体现出来的简单而强烈的宗教色彩特征。

4 建筑空间形态与功能

人类活动在自然界中创造出来的空间形态在于人力与自然力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反映了人与自然的适应与统一。

西索民居的建筑风格一直延续着嘉绒藏族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 民居建筑依山而建, 一般为三到四层, 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通常民居底层为饲养牲畜或储藏谷物, 二层为厨房和卧室, 三层为经堂和卧室、客房或四层的一半为客房和经堂, 另一半空地为晒坝, 藏传佛教信仰中关于“神、人、畜”的共处观在这里集中表现。

西索民居多将厕所多将厕所悬挑在三层或是四层悬挑在楼层室外, 上下层错开位, 粪便直接落到地面, 粪坑设在屋外, 与室内隔绝, 由于当地气候的缘故, 并没有刺鼻的恶臭, 所以这种挑厕既方便又卫生。为了节约空间民居内部楼梯多设为窄而陡的单跑木梯。

西索民居近年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保护传统施工工艺的前提下努力发展旅游业, 所以, 过去一层的传统牲畜圈位置已经有所改善, 一些居民为了改善卫生条件将一层最初主要用于牲畜和储藏室拆除改造成客厅和厨房, 而牲畜间与储藏室则放置后院或者房屋一侧西索民居建筑的各种内容形式和特殊处理, 都是藏族人民按照自身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创造出独特的民族聚落形式和地方特色。

5 结语

传统聚落文化形态能够存在, 主要原因是传统聚落本身衍生的文化形态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背景下相互作用产生的, 这种文化形态本身在没有特殊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并持续发展。

西索藏寨作为嘉绒藏族人民的特殊文化圈, 在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相结合, 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风格, 从建筑的选址、布局、结构、材料、装饰细节等方面都体现着藏族村寨的建筑文化形态。本文就西索民居为例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聚落空间形态与功能三个方面来研究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文化形态的建筑适应性, 体现了嘉绒藏族人民经过活动调节功能的构建与环境所反应的结果, 是嘉绒藏族人民在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能动地创造性地改造自然以满足生活需求的过程, 同时给予人们在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文化形态的了解和建筑环境的创造方面指引深刻的思考方向。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建筑作为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设施, 需要满足更加复杂多变的需求, 因此建筑适应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通过运用相关聚落文化形态的概念, 分析西索民居建筑环境, 给予人们在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文化形态的了解和建筑环境的创造方面指引深刻的思考方向, 同时对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文化旅游的发展、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聚落,文化形态,建筑,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李军环, 谢娇.川西嘉绒藏寨民居初探——以丹巴甲居藏寨为例[J].建筑与文化, 2010 (12) .

[2] 李军环.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J].民族建筑, 2014 (6) .

[3] 毛良河.嘉绒藏寨建筑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5.

上一篇:商标申请与注册大数据的探究下一篇: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体系的六大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