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种分类方法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税种分类方法范文

税务稽查方法篇(税种)

税务稽查方法篇

第一章 税务稽查基本方法

一、查账方法

了解:

1.查账方法的分类。

2.审阅法、核对法、详查法、抽查法、顺查法、逆查法的运用。

二、分析方法

了解:

1.分析方法的分类。

2.控制计算法、比较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的运用。

三、调查方法

了解:

1.调查方法的分类。

2.观察法、查询法、外调法的运用。

熟悉:盘存法的运用,包括实地盘存法(做好盘点前准备、实地盘点、确定盘点结果、分析盘点差异),其他盘存法。

(1)做好盘点前准备---确定盘点实物、计算毛利率、计算存货周转率、确定盘点人员、取得或编制存货明细表、选择适当的盘点时间、选择适当的盘点形式。

(2)确定参加盘点的人员。在盘点成员中,至少要有两名税务检查人员、一名财务负责人和一名实物保管人,同时,还应有必要的工作人员。在不同的实物保管地进行盘点,每一个盘点小组至少要有一名税务检查人员监督盘点。 (3)正确调整盘点结果

被查日账面应存数=盘点日账面应存数+被查日至盘点日发出数-被查日至盘点日收入数

被查日实存数=盘点日实存数+被查日至盘点日发出数-被查日至盘点日收入数

四、电子查账

了解:

1.会计电算化企业财务会计软件及应用简介。 2.电子查账软件系统。 3.电子查账的工作步骤与方法。 4.电子查账有关注意事项。

第二章 税务稽查证据

一、证据概述

了解: 1.证据的概念。 2.证据的其他分类。 3.证据的证明与证明标准。

4.税务稽查证据的收集原则,包括依法取证原则、全面客观公正原则、行政效率原则。

熟悉:

1.证据的特征,包括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

2.证据的法定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

(1) 关联性指证据必须是与案件有客观联系的事实。 (2) 真实性指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3) 合法性是指证据的收集主体、收集程序和证据形式合法。 掌握:证据规则的运用,包括最佳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补强证据规则;证据效力的规定;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可以直接认定事实的证据。

(1)最佳证据规则,在证明同一事实的数个证据中,应当优先按照最具证明效力的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指在取证过程中,主体违法、程序违法和手段违法等非法获取的证据,不具有法律上的证明效力,不能为法庭所采纳而作为定案的依据。

(3)补强证据规则,是指法律规定某些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只有在其他证据与其印证时,才能认定案件事实。 证据效力的规定

(1).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2).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3).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40.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5).法庭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优于其他部门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

(6).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7).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8).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优于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9).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二、税务稽查证据的收集与固定

掌握:

1.书证的收集与固定。 2.物证的收集与固定。 3.视听资料的收集与固定。 4.证人证言的收集与固定。 5.当事人陈述的收集与固定。 6.鉴定结论收集与固定。

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的收集与固定。 [例]单选: 电子证据在一般收集和固定时,应在未经伪设、修改、破坏等情形下进行,包括( A

)。 A. 打印、拷贝、拍照摄像、公证 B. C. 拷贝、储存、拍照摄像、公证 打印、储存、拷贝、公证

D. 打印、储存、拷贝、拍照摄像

[例]判断:视听资料在收集与固定时,应保持事实的完整性、真实性,不得进行剪辑、拼接等。( ×

)

三、主要税收违法行为的取证

熟悉:

1.逃避追缴欠税行为的取证。 2.骗取出口退税行为的取证。 3.抗税行为的取证。

4.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证。

5.虚开其他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凭证的取证。 掌握:偷税的取证。包括:

1.主体方面证据(各类登记证照等书证和其他主体资格书证)。 各类登记证照等书证(包括登记、变更、注销等书证,纳税人银行账号、享受税收减免的批文等,个人的身份证明)

2.客观方面证据:

(1) 伪造、变造、隐匿和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行为的证据; 伪造、变造账簿、记账凭证行为的证据。取得伪造、变造账簿、记账凭证的原件或经稽查对象确认的复印件; 隐匿账簿、记账凭证行为的证据通过库存盘点并取得物流凭据、资金往来凭据、存货盘点凭据等证据收集;

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行为的证据通过询问笔录、取得证人证言、现场笔录、照相、录像、录音等方式提取等收集; 其他证据通过取得当事人陈述或收集相关人员的证人证言或制作询问笔录;纳税申报资料;纳税人相关的会议记录、电子数据等其他证据等收集。

(2) 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行为的证据; 应取得材料假出库、变更原材料计价方法、职工发放资金计入材料采购成本等的相关账簿凭证资料;

应取得反映其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率、当期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数额、不得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数额等的相关账簿凭证资料;

应取得反映纳税人缩短待摊费用摊销期限、改变低值易耗品核算方法、违规摊销开办费等的相关账簿凭证资料;

应取得反映其将专用基金支出列入成本费用的相关账簿凭证资料;

虚列各类费用,超标列支各类费用应提取相关账簿凭证资料;需要对证据进行鉴定的,应提请相关部门做鉴定。

少计、不计收入应取得会计凭据、资金收支单据、货物出入库单据及业务合同、协议等相关资料。

(3) 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行为的证据; 主管税务机关下达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和送达回证;税务登记证或扣缴登记;当事人陈述,制作询问笔录。

(4)采取虚假纳税申报行为的证据。

与事实不符的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其他纳税资料;反映纳税人虚假申报的账簿、报表等资料;纳税人非法取得、或取得不符合有关规定发票的证据。

第六章 营业税稽查方法

一、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的检查

熟悉:

1.纳税义务人的政策依据,包括一般规定和特殊规定。重点: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情形。

2.扣缴义务人的检查,包括政策依据、常见涉税问题、主要检查方法。

3.纳税义务人的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纳税义务人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

1.非货物生产、批发、零售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兼营业务纳税人的检查;

(1)检查纳税人的账簿、合同类资料等相关资料,核实纳税人的具体经营行为。从事货物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及个体经营者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纳税义务人。

(2)从事兼营业务的纳税人,检查时应注意应税收入是否划分清楚。

2.承包、承租经营业务纳税人的检查。

对承包经营的行为检查合同类资料,看其中的约定是否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承包方以出包方名义对外经营,由出包方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2)承包方的经营收支全部纳入出包方的财务会计核算;(3)出包方与承包方的利益分配是以出包方的利润为基础。

二、征税范围和税率的检查

熟悉:

1.征税范围和适用税率的政策依据。

提示:工程承包公司、设计单位统一承包工程适用税目的确认。 工程承包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人同建设单位签订合同类资料,对其取得的全部收入,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工程承包公司不作为工程总承包人,不与建设者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类资料,而仅作为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的中介人,应按“服务业——代理”项目征收营业税。

对设计单位承包的建筑安装工程,不论是否参与施工,都一律按“建筑业”征税,同时代扣代缴分包人、转包人应纳的“建筑业”营业税。如果设计单位不作为工程总承包人,不与建设者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类资料,只是负责某项设计任务,则按“服务业——其他服务”税目征税。

2.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主要检查方法,包括: 1.未正确区分营业税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检查;

运用询问、实地查看和审阅法,结合经营合同类资料,审核纳税凭证和原始凭证,检查纳税人是否正确区分混合销售行为、兼营行为。

2.混淆征税范围,错用税目税率的检查。

按合同类资料、协议与纳税申报表进行对比,确认业务性质,结合收入明细账,检查企业是否正确使用税目税率。

三、计税依据的检查

熟悉:

1.计税依据的一般规定。重点:计税依据明显偏低时,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营业额的规定。

2.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

1.计税依据的特殊规定,包括金融保险、邮政电讯、销售不动产、其他行业的特殊规定。

保险业的应手未手保费、无赔偿奖励、境外分保险; 金融业的金融商品买卖、受托收款、融资租赁业务; 邮政电讯业的销售的各种有价电话卡、邮政电信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统一收取价款、公益特服号“8858”;

销售不动产的销售购进和抵债的不动产;

交通运输业的联运、劳务公司的受托用工、通信管道工程的设备、旅游业、广告业、物管服务、建筑业的清包工。

2.主要检查方法。

分析报表再检查收入、税金等帐簿; 检查收入和往来帐簿; 检查收入直接冲减费用成本费用类明细账;

检查相关经营合同类资料与收入明细账,确定纳税人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是否有按差额缴纳营业税;

企业减少不动产,应重点检查“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账户,核实是否按规定计算缴纳营业税。

四、其他项目的检查

熟悉:

1.税收优惠的政策依据。

2.纳税地点的政策依据,包括应税劳务发生地、机构所在地、不动产所在地的规定。

3.纳税地点的常见涉税问题。

4.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政策依据。重点:纳税人转让土地使用权、销售不动产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和,建筑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

掌握:

1.税收优惠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审批类减免税项目不履行报批手续,自行享受减免税的检查;减免税项目与应税项目未分别核算,多报减免税的检查。

2.纳税地点的主要检查方法。重点:交通运输业、跨区域承包工程纳税地点的检查。

3.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 (1)房地产企业预收款未及时申报纳税的检查;

(2)采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未按约定时间确认收入的检查; (3)收取的预收性质的价款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确认收入的条件时故意不确认,延迟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检查。

第七章 企业所得税稽查方法

一、企业所得税的一般规定

(一)纳税人

了解:纳税人的定义。

熟悉: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定义。

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二)扣缴义务人

了解:扣缴义务人的规定。

(三)征税对象

了解:征税对象的定义。 熟悉:

1. 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的纳税义务。

对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2. 企业来源于境内、境外所得的确定原则。 (1)销售货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 (2)提供劳务所得,按照劳务发生地确定;

(3)转让财产所得,不动产转让所得按照不动产所在地确定,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按照被投资企业所在地确定;

(4)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

(5)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或者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个人的住所地确定;

(6)其他所得,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确定。

(四)适用税率 掌握:

1. 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减按20%;高新技术企业的税率15%的税率 ;无机构的非居民企业的税率20%,减按10%。

2. 过渡性优惠税率(含定期减免税过渡)。 (1) 原15%分五年18%、20%、22%、24%、25%; (2) 原24%或33%直接25% (3) 原定期减免税的,五年内过渡完。

(五)纳税地点

了解:纳税地点的一般规定。

掌握:纳税地点的特殊规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办法的规定)。 25%由总机构所在地分享,50%由各分支机构所在地分享,25%按一定比例在各地间进行分配。

(六)纳税时限

了解:纳税时限的规定。

二、企业收入总额的检查

(一)政策依据 了解:

1.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各类收入的具体内容。 2.预提所得税的税率。 熟悉:

1.权责发生制原则(注意税法的例外性规定)。

2.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等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认。

3.非货币形式收入的确定。 掌握:

1.视同销售收入的确认。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2.关联交易的纳税调整。

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3. 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收入的确定。 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4.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规定。

企业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会计核算

熟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各类收入的会计核算。

(三)主要检查方法 熟悉:

1.收入计量不准的检查。 2.销售货物税务处理的检查。 掌握:

1. 隐匿收入的检查。

查实企业自制半成品、副产品、下角料等是否有隐匿收入的情况;查明是否存在成本、收入均不入账,体外循环的问题;查有无“厂中厂”、“店中店”的问题;查实账外经营、私设账簿等隐匿收入的问题;查往来账户中长期挂账和长期投资。查特殊收入。

2. 实现收入入账不及时的检查。

纳税人延迟收入时限检查企业往来类、资本类等账户、季末、年末收入发生骤减、成本类账户与收入配比性、劳务收入的检查通过劳务经济合同、股息、利息收入检查“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

3.视同销售行为的检查。 实地观察或询问纳税人货物、财产、劳务的用途,结合纳税人的合同类资料和收入、成本类账簿,核实有无视同销售的行为。

三、企业扣除项目的检查

(一)基本原则

掌握:相关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真实性原则的规定及在企业所得税处理中的具体运用。

(二)成本 1.政策依据 了解:

(1)成本的定义。

(2)存货成本的税前扣除规定。 熟悉:职工福利费的税前扣除规定。 2.会计核算

熟悉:成本的会计核算。重点:生产费用归集和生产费用分配的会计核算。

3.主要检查方法 熟悉:

(1)基建、福利等部门耗用的料、工、费,直接计入成本、费用或对外投资发出的货物直接计入成本、费用的检查。

(2)周转材料的检查。 (3)产成品的检查。 (4)销售成本的检查。 掌握:

(1) 利用虚开发票或人工费等虚增成本的检查。

检查“原材料”、“库存商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制造费用”等账户借方发生额,核对计入存货成本的运输费、装卸费、途中合理损耗、直接人工费等相关费用发票,利用发票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确认发票的真实性、合法性。

(2) 资本性支出一次计入成本的检查。

检查“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资产类等明细账,计入存货类资产账,或以零部件名义把固定资产化整为零。

(3) 擅自改变成本核算方法,调节利润的检查。

检查“原材料”、 “生产成本”、“产成品”、“库存商品”等明细账和有关凭证、成本计算单,对照确认各期相关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否一致。核实有无随意改变成本计价方法,通过成本调节利润的问题。

(4) 收入和成本、费用不配比的检查。

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化率”、“同业成本率对比差”三个指标,将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化情况,与同行业企业同一指标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查找异常。

(5) 原材料计量、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检查。 原材料计量、原材料收入、原材料发出、原材料结存。 (6) 人工费用的检查。

对税前扣除的人工费,主要检查“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账户及其对应账户,审核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重点核实职工人数、社保费用列支、附加三费列支和非生产经营人员。

(三)费用 1.政策依据 了解:

(1)费用的定义。

(2)专项资金的税前扣除规定。 (3)企业间支付费用的税前扣除规定。 熟悉:

(1)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固定资产租赁费、借款费用、利息支出的税前扣除规定。

(2)关联企业借款利息支出的税前扣除规定。 2.会计核算

熟悉: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的会计核算。 3.主要检查方法 掌握:

(1)费用界限划分不清的检查。 (2)管理费用的检查。 (3)销售费用的检查。 (4)财务费用的检查。

重点:业务招待费、技术开发费、企业间支付的管理费、广告宣传费、非金融企业借款利息支出、关联企业借款利息支出的检查。

(1)审核“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明细账和列入其他费用账户中的招待费发生额,支出的大额会议费、差旅费,核查相应原始凭证,审查“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和纳税申报表,核实全年销售收入。

(2)审查技术开发项目开发计划(立项书)和开发费预算,核实技术研发专门机构编制批文和专业人员名单;到生产部门和工艺部门核定是否存在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行为;着重检查研发费用、财务核算的账证是否健全,研究开发费用支出范围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有无虚计或多计加计扣除金额的问题。

(3)检查“管理费用” 等明细账,询问业务人员,落实是否存在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的业务, 核实是否进行纳税调整。对在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还应该检查是否存在擅自扩大计提比例,有无人为调整营业机构之间利润的问题 。

(4)审查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原始凭据,确认支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检查有无将不允许税前列支的费用,借用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名义税前扣除。检查企业是否将预支的以后年度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提前申报扣除。

(5)检查“财务费用”明细账记录与有关凭证,核实有将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利率超过规定列支的利息支出,是否纳税申报调整。

(6)对关联方企业间利息支出的检查,第一,审查企业成立章程等是否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控制关系;是否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控制;第二,检查签定的借款合同,明确关联企业投资的性质。第三,检查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是否超过规定标准,不超过标准的借款利率是否超过金融机构同类、同期利率。

(四)税金

了解:税金的政策规定。 熟悉: 1.税金的会计核算。 2.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税金的主要检查方法。

资产的税金计入直接扣除税金、以前年度的补税计本年、所得税税前扣除。

(五)损失

了解:损失的政策依据。 熟悉:

1.损失的会计核算(注意处理损失的程序)。 2.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损失的主要检查方法。

提示:注意税前扣除的损失是否为企业的净损失;应当由保险公司、责任人赔偿的损失,是否计入了当期损益;非正常损失在税前扣除是否经税务机关批准。

(六)其他支出的检查 1.政策依据 了解:

(1)其他支出的定义。

(2)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规定。 (3)不得在税前扣除的各项支出。 2.其他业务成本的检查 熟悉:

(1)其他业务成本的会计核算。 (2)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主要检查方法。

提示:注意销售材料、出租固定资产的检查。

3.营业外支出的检查 熟悉:

(1)营业外支出的会计核算。 (2)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主要检查方法。

提示:注意捐赠支出、财产损失的检查。

核实各种公益救济性捐赠总额,计算是否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标准。

四、资产税务处理的检查

(一)政策规定 了解:资产的范围。 熟悉:资产的计税基础。 掌握:资产计税基础调整的原则。

(二)固定资产税务处理的检查 1.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检查 熟悉:

(1)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确定的政策依据。 (2)固定资产增加的会计核算。

掌握: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虚增固定资产计税价值的检查,属于固定资产计税价值组成范围的支出未予资本化的检查。 2.固定资产折旧及处置的检查 熟悉:

(1)固定资产折旧及处置的政策依据,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折旧年限的确定;不予在税前扣除折旧的固定资产;转让资产、财产时资产净值、财产净值的确定。

(2)计提折旧、处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掌握: 主要检查方法,包括折旧范围、折旧计算方法及分配、固定资产处置的检查。

(1)折旧范围---检查运用核对法和实地察看法检查不允许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对年度中间增加或减少的固定资产查折旧增减变化、提前报废、已提足折旧、破产关停的固定资产等列入折旧的计提基数。

(2)折旧计算方法及分配---查使用方法、是否随意变更、加速折旧是否符合规定。

(3)固定资产处置---检查固定资产处置收入及残值是否按规定结转损益;是否冲抵了相应的累计折旧,是否按税收规定进行调整。

(三)无形资产税务处理的检查 1.政策依据

了解:无形资产的定义。 熟悉:

(1)无形资产计税基础确定的政策依据。 (2)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摊销期限的规定。 (3)不得在税前扣除摊销费的无形资产的情形。 2.会计核算

熟悉:无形资产取得、摊销、处置的会计核算。 3.主要检查方法 掌握:

(1)无形资产计量、摊销的检查。

(2)扩大加计扣除无形资产成本的检查。(见前) (3)无形资产处置的检查。

(四)生产性生物资产税务处理的检查 1.政策依据

了解: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定义。 熟悉:

(1)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确定的政策依据。

(2)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折旧年限的规定。

2.会计核算

熟悉:生产性生物资产增加、计提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处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

3.主要检查方法 掌握:

(1)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确定的检查。 (2)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费的检查。 (3)生产性生物资产处置的检查。

(五)长期待摊费用税务处理的检查 1.政策依据

了解:长期待摊费用的定义。 熟悉: (1)固定资产改建支出的认定及税前扣除。 (2)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的认定及税前扣除。 (3)其他长期待摊费用的税前扣除。 2.会计核算

熟悉:长期待摊费用发生、摊销的会计核算。 3.主要检查方法 掌握:

(1)长期待摊费用计量的检查。 (2)长期待摊费用摊销的检查。

五、税收优惠的检查

熟悉:税收优惠的政策依据,包括:享受各项税收优惠的条件;享受各项税收优惠的期限;免税收入、减免税所得、减免税项目的区别;各项税收优惠数额的计算。

掌握: 主要检查方法,包括: 1. 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条件的检查。 2. 企业享受税收优惠范围的检查。 3. 企业享受优惠期限的检查。 4. 企业享受优惠数额的检查 。

六、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税额的检查

(一)应纳税所得额的检查 1.政策依据 了解: (1)应纳税所得额的定义。 (2)不征税收入的范围。

熟悉:税收规定与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不一致时的处理原则。 2.主要检查方法 掌握:

(1)不征税收入的检查。 (2)账务调整的检查。

(二)亏损弥补的检查 熟悉:

1.政策依据,包括: (1)亏损的定义;

(2)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盈利的规定; (3)弥补亏损的期限。 2.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主要检查方法,包括: (1)企业申报金额的检查; (2)弥补亏损年限的检查; (3)查补金额的账务调整的检查;

(4)境内所得弥补境外营业机构亏损的检查。

提示:注意亏损弥补期限、每年应弥补亏损数额的计算。

(三)应纳税额的检查 1.政策依据

了解:境外已纳税额境内抵免的基本规定(抵免期限、抵免凭证)。 熟悉: (1)应纳税额的计算。

(2)境外已纳税额境内抵免限额的计算。 (3)直接控制、间接控制企业的规定。 2.主要检查方法 掌握:

(1)应纳税额计算的检查。 (2)抵免限额计算的检查。

(3)境外已纳税额境内抵免条件的检查。

第八章 个人所得税稽查方法

一、纳税义务人的检查

熟悉:

1.纳税义务人的政策依据,包括: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2.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纳税义务人的主要检查方法。重点: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纳税义务的检查。

二、扣缴义务人的检查

熟悉:

1.扣缴义务人的政策依据。 2.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主要检查方法。重点:临时支付给外聘人员的评审、培训等费用是否按规定代扣税款;通过其他渠道支付给员工的各种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等是否并入工薪所得计算;代扣的税款是否按规定期限足额解缴。

1.检查“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明细账,审查职工薪酬发放单,核实职工的月工资、薪金收入,对达到征税标准的,扣缴义务人是否按规定履行代扣税款义务。

2.检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等明细帐,核查企业是否有支付给临时外聘的技术人员的业务指导费、鉴定费,是否有列支的邀请教授、专家的授课培训费、评审费等,是否按规定履行代扣税款义务。

3.检查“利润分配——应付股利”、“财务费用”等账户,核实对支付给个人的股息、红利、利息是否全额计算扣缴税款。在对金融机构检查时,检查支付给个人的储蓄存款利息是否按规定履行代扣代缴税款义务,是否及时解缴代扣税款。

4.检查直接在各成本、费用账户中列支或通过其他渠道间接支付给员工的各种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等薪酬,是否按规定全部合并到工资、薪金中一并计算应扣缴的税款。

5.检查企业“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明细账户、员工薪酬收入明细表和《个人所得税扣缴情况报告表》及完税证或缴款书,查看账表数额是否相符,代扣税款是否正确、完整,是否按规定期限解缴税款。

三、征税范围的检查

熟悉:征税范围的政策依据。

提示: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征税范围的区分。 掌握:主要检查方法,包括:

1.劳务报酬所得和工资、薪金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 3.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 4.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 5.其他所得和偶然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 6.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 提示:适用不同税率的所得项目相混淆问题的检查。

四、计税依据的检查

(一)工资、薪金所得计税依据的检查 熟悉: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主要检查方法。

提示:检查是否存在虚增人数分解薪酬、自行扩大工资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项目及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收入未合并纳税问题。

(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计税依据的检查 熟悉: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主要检查方法。

提示:检查收入核算是否真实完整、成本费用是否真实、是否超标准列支、业主本人工资及家庭费用支出是否在税前扣除、投资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是否按规定合并纳税等问题。

(三)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计税依据的检查 熟悉:

1.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2.主要检查方法。

(四)劳务报酬所得计税依据的检查 熟悉: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主要检查方法。重点:核实是否存在少报、瞒报劳务报酬组成项目,是否存在分解支付“一次”、“一人”报酬所得而扩大费用扣除额、从低适用税率等问题,注意取得的劳务报酬金额是否符合加成征收条件。

(五)其他所得计税依据的检查 熟悉:

1.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计税依据的政策依据及检查。

2. 财产转让所得计税依据的政策依据及检查。

3.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计税依据的政策依据及检查。

五、税收优惠的检查

熟悉:

1.政策依据,包括可以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经批准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所得范围。

2.常见涉税问题。 3.主要检查方法。重点:

(1)有无将应税奖励混同免税所得; (2)有无将以实物福利或以“生活补助”名义发放的补贴等混同为免税所得;

(3)有无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等项目计算比例,增加扣除额或变相为员工增加薪酬。

六、特殊计税方法的检查

(一)工资薪金所得特殊计税方法的检查 1.纳税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的检查 熟悉: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主要检查方法。重点:核实是否存在一个年度内多次使用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及重复扣除“速算扣除数”问题。

核查单位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明细表,核实是否按税法规定正确计算扣缴税款,是否存在多次使用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办法,少计税款;是否存在将全年一次性奖金按所属月份分摊、重复减除费用、降低适用税率的现象。如某单位3月份发放孙某工资4200元,已按规定扣缴了个人所得税。

2.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国驻华机构工作的中方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的检查

熟悉:

(1)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2)主要检查方法。重点:核实是否存在雇佣单位、派遣单位代扣代缴税款时重复减除费用及纳税人不合并纳税问题。

3.从特定行业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检查。 熟悉:

(1)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2)主要检查方法。重点:核实特定行业以外的其他单位是否存在擅自应用特定行业税收政策、少纳税款的问题。

4.对个人取得的经济补偿金的检查。 熟悉:

(1)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2)主要检查方法。重点:核实是否存在虚增工作年限及提高当地上年平均工资标准问题。

5.个人因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而从雇主取得的折扣或补贴收入的检查 了解:

(1)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2)主要检查方法。注意折扣和补贴的计算是否准确、分摊时间是否超过六个月。

(二)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人负担税款的检查 熟悉: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主要检查方法。重点:核实是否存在不还原计算负担税款而直接计算代扣个人所得税,从而少扣缴税款的问题。

1.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人的劳务报酬所得负担税款的检查 检查单位或个人与纳税人是否签定了代付税款合同或协议,区分纳税人申报的所得额是含税收入额还是不含税收入额,并据此确定相应的计税方法,防止扣缴义务人混淆这两种不同内涵的所得,少代扣代缴税款。

2.雇主为其雇员的工资、薪金所得负担税款的检查

首先检查工资发放单,确定代扣个人所得税税款是个人负担还是单位负担。在确认由单位负担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按税收政策规定的计算公式进行还原计算,确定实际应代扣代缴税款。

(三)捐赠扣除计税的检查 熟悉:

1. 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2. 主要检查方法。重点:是否存在非公益事业捐赠及公益事业捐赠超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的问题。

(四)应纳税额抵扣的检查 了解:

1. 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2. 主要检查方法。重点:从境外取得收入的纳税人在境内抵扣计税时,提供的扣税资料是否齐全、扣除限额的计算是否准确。

(五)股票期权所得个人所得税的检查 了解:

1. 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2. 主要检查方法。重点:是否存在隐匿股票期权奖励、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所得未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问题。

第九章 其他税种稽查方法

一、资源税检查方法

熟悉:

1.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和征税范围的政策依据。 2.资源税的会计核算。

3.资源税征税范围的检查。重点:核实资源税纳税人在开采矿产品或生产盐的过程中,伴生、伴采矿是否按规定纳税。

4.资源税税收优惠的检查。 掌握:

1.计税依据的检查,包括: (1)政策依据;

(2)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自产、自用应税产品数量的检查;煤矿以自产原煤连续加工洗煤、选煤或用于炼焦、发电的检查;按选矿比将精矿折算为原矿数量作为课税数量的检查;以应税产品产量为课税数量的检查;扣缴义务人收购未税矿产品数量的检查。

2.适用税目和适用税额的检查,包括: (1)政策依据;

(2)主要检查方法,包括:降低或混淆应税产品等级的检查;油田的稠油、高凝油与稀油的纳税检查;液体盐加工成固体盐进行销售的纳税检查。重点:核实是否存在降低或混淆应税产品等级从而少计算缴纳资源税问题。

二、城市维护建设税检查方法

了解:纳税义务人和征税范围的检查。 熟悉: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率的检查。

三、土地增值税检查方法

熟悉:

1.纳税义务人的检查。

2.征税范围的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3.应税收入的政策依据。重点:视同销售的政策依据。 4.扣除项目的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5.适用税率的政策依据。

6.土地增值税预缴及清算条件的检查。 掌握:

1.征税范围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征税范围确认的检查;土地使用权转让与出让区分的检查;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非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和联营的检查。

2.应税收入常见涉税问题的检查,包括:

(1)转让收入长期挂账不及时结转,延迟纳税的检查; (2)少报转让价格少申报纳税的检查; (3)视同销售行为未申报纳税的检查;

(4)取得非货币收入未按规定计量少申报纳税的检查; (5)账外收入的检查。

3.扣除项目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 (1)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的检查; (2)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成本的检查; (3)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费用的检查; (4)旧房及建筑物评估价格的检查; (5)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税金的检查; (6)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的检查。

四、城镇土地使用税检查方法

熟悉:

1.纳税义务人和征税范围的检查。 2.计税依据和适用税额的检查。

五、车船税检查方法

熟悉:

1.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和征税范围的检查。 2.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率的检查。

六、房产税检查方法

熟悉:纳税义务人和征税范围的检查。 掌握: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率的检查。包括: 1. 政策依据及常见涉税问题;

2. 主要检查方法。重点:核实是否存在将房租收入不入账或直接冲减费用、少计房产原值以及将从租按从价计税等问题。

七、印花税检查方法

熟悉:

1.纳税义务人和征税范围的检查。包括: (1)政策依据; (2)会计核算;

(3)对各类纳税人(立合同人、立书据人、立账簿人、领受人和使用人)的检查。

2.适用税目、税率的检查。 3.印花税计税依据的常见涉税问题。 掌握:印花税计税依据的检查。包括:

1. 政策依据。重点:加工承揽合同在不同方式下计税依据的规定;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总包、分包合同应分别计税贴花的规定;签订无金额合同时计税依据的规定;资金账簿计税依据的规定;同一凭证载有两个以上适用不同税率的经济事项的计税依据的规定。

2. 常见涉税问题的检查,包括:应税合同计税依据的检查;记载资金的营业账簿计税依据的检查;适用定额税率的应税凭证计税依据的检查。

八、车辆购置税检查方法

了解:

1.纳税义务人和征税范围的检查。 2.适用税率的检查。 3.纳税期限的检查。

熟悉:计税依据的检查。包括: 1.政策依据; 2.常见涉税问题;

3.主要检查方法,重点:核实是否存在人为分解计税依据少申报纳税、持伪造购车发票申报纳税问题。

第二篇:员工分类方法及其分类管理

2010-04-30 22:55:39 作者:佚名 来源:《管理学家》 浏览次数:76 网友评论 0 条

栏目主编王圆圆: 尽管从泰罗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提倡“科学管理”,但是“经验管理”从来没有让位给这种新的管理主义。究其原因,还在于“经验管理”很顺手、很简单、很符合逻辑,它所关注的“成本”更直观、更现实,而“科学管理”关注的“绩效”更模糊、更遥远。以员工管理为例,我们一般将员工按照高层、中层和底层,男性和女性,核心和非核心,技术类和非技术类等常规标准进行分类管理。但是,这些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分类方法科学吗?有没有更好的分类方法可以借鉴?

企业与企业的惟一区别就在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惟一区别就在于对员工的管理方式。因此,当我们经常以“竞争对手拥有更优秀的人才”来掩饰业绩差距的时候,一定要深入思考“我们能否将一个平凡的员工打造成优秀的人才”?要打造出优秀的人才,需要对员工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管理。

常规分类方法

◎职能分类法

职能分类法是指把企业中所有职能依据工作性质、权责大小、难易程度以及所需的资格条件的顺序,先横后纵地归入不同的等级,以此作为员工劳动报酬、任免及考评的基本依据。该分类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以“事”为中心,因此被大多数企业采用。

职能分类法下的员工管理主要依据职能的横向以及纵向分类标准。处于不同的横向类别之中的员工,其工作职责肯定有所不同。对不同职能进行科学的横向划分以及在同一类别的职能中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就成为职能分类法的关键所在。

◎品位分类法

品位分类法是将品(官阶,等级)和位(职位)作为分类评价的基本要素,以员工所具有的资格条件为主要依据,以职务或级别高低来确定待遇。品位分类法更多地应用于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比如法国将其公务员分为A、B、C、D四类,具有严格的等级特征;而德国则分为简单职务、中等职务、上等职务和高级职务。在业务比较单

一、已经形成明显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是组织结构比较简单的企业以及企业内部某一特定部门,这种员工分类方法还是比较实用的。比如以销售为主导业务的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执行情况,分为总经理、区域市场经理、门市经理三个等级。品位分类法的最大用途是提供人员考核、晋升、薪酬的依据。但是以“人”为依据而不是以“事”为依据的品位分类法,最终还是无法得到企业界普遍采用。因为,“事”作为企业有序运营的根本,是无法严格地划分出等级的。

◎混合分类法

总体来说,职能分类法以及品位分类法是目前企事业单位中应用得比较多的员工分类方法,也得到了实践的认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更多的是将职能和品位分类方法结合使用,前提是以职能分类法为主。这种混合分类法,在大规模、集团化运作的企业中运用得尤其频繁。

市场价值导向的分类方法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分类法

D. Lepakt和S. Snell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人力资本的特征主要是价值性和稀缺性。按此标准,可以将员工划分为核心员工、独特员工、通用员工和辅助员工。

核心员工:高价值-高稀缺的员工。他们掌握了特殊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核心能力密切相关,能够为企业战略目标做出卓越贡献,比如微软的研发工程师就属于此类。

独特员工:低价值-高稀缺的员工。他们有非常特殊的、不易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相对紧缺,其价值贡献是至关重要的,但不与企业核心能力直接相关,比如企业的法律顾问等。

通用员工:高价值-低稀缺的员工。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够为执行企业的战略目标贡献价值,与企业核心能力相关,但是在劳动力市场却很容易获得,比如会计、营销人员等。

辅助员工:低价值-低稀缺的员工。他们掌握普通的知识和技能,极易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对于企业来讲,他们主要从事操作性工作,其贡献价值与企业核心能力间接相关。

对于这四类员工的管理,应有所区别。必须注重核心员工的内部开发和长期承诺,为了使他们的贡献最大化,企业可以考虑适当授权鼓励他们参与决策和工作上的自主。此外,可以考虑因人设岗、量身定制,根据员工的特点建立以培训开发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和以激励为目的的高薪酬制度。对独特员工的管理比较简单,主要是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注重合作、联盟关系的维护即可。这一类员工最好采取团队方式进行管理,注重与这些知识团队的沟通、信息共享以及为其知识支付合理报酬等。对通用员工的管理,要以职位为核心,关注围绕岗位需要来考察任职者的专业特长和技能,注重直接获得员工即期的生产效率和价值。因此,在招聘环节,要建立合理的工作分析,明确任职资格,执行严格的招聘流程;在培训开发环节,要让员工在短期内熟悉业务,尽快上岗;在考核环节,必须围绕近期绩效,建立内部相对公平、外部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最后,对于辅助员工,可采用租用式、短期合同等方式来获取。很多企业都将其辅助员工外包管理,投入较少。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分类法

波士顿矩阵是一种极为有用的战略管理工具,有助于理解多元化业务和帮助管理者建立资源分配决策的优先目标。有些学者从这一视角出发发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波士顿矩阵。如图1,横轴是“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纵轴是“企业对员工的控制力”,可将企业的员工分为以下四类:明星类员工、问号类员工、金牛类员工和瘦狗类员工。

明星类员工:贡献大-控制力强,包括研发人员和市场开发人员等。

问号类员工:贡献大-控制力弱,主要来自于战略部门的员工。

金牛类员工:贡献小-控制力强,包括一般秘书、办事员、行政服务人员、车间操作工等从事事务性工作的员工。

瘦狗类员工:贡献小-控制力弱,包括由于外包业务形成的后勤人员、保洁员等。

对于明星类员工,要进行整体管理(holistic management),即为他们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以及公平的晋升制度,能够提升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并赢得员工忠诚。但是要获得他们的组织承诺,就需要通过实现共同愿景来达成他们的职业发展需求,使他们产生“主人翁意识”;对于问号类员工,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工作环境,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将他们视为超越伙伴关系的战略盟友,给予更多的信任,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等;对于金牛类员工,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营销观念,把他们视为内部顾客,研究并满足他们的需求,最终赢得他们的满意;对于瘦狗类员工,实质上就是企业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给合作企业来完成,对于这类员工的管理主要通过企业和合作企业之间的市场机制和合同管理来实现。

上述两种分类方法及其管理有些相似,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两种员工分类管理方法是管理者必须重视的。因为员工忙碌并不等于创造了价值,即便创造了价值,这种价值的本质与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否相关呢?科学确立分辨各类员工的标准,是实施这两种员工分类管理方法的关键。

人本管理导向的分类方法

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特征进行管理,就是“人本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因此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管理方式。

◎基于企业和员工价值观匹配的分类法

马云始终强调“对于阿里巴巴来讲,有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员工是其最大的财富” 。研究证明,员工价值观在所工作的企业得到实现的程度与企业价值观通过员工贡献价值的实现程度匹配较高,就会对企业与员工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不然。按照这一标准,可以将员工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员工;第二类是与组织价值观不匹配的员工;第三类是与企业价值观弱相关的员工。

与企业价值观匹配的员工,他们的价值观与组织目标、经营理念相一致,希望在实现自我职业理想的同时达到组织发展的目标,他们能够与组织同甘共苦,拥有一种强烈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对于这类员工,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建立授权机制。

第二类员工指的是那些为了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经济利益等目标,不惜违反企业制度,甚至是损害企业利益的员工,必须将这类员工清理出企业。2002年,马云在创业初期,给自己的公司立下了这样一个规定:所有销售人员都绝不能以任何形式向任何一个客户发放回扣。几个月后,公司的销售冠军公然违反这项规定。尽管他的年销售额占到整个公司年销售额的70%以上,马云仍然毫不犹豫地开除了他,理由是:“价值观不相同的员工,我们一律不留!”

第三类员工是那些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有所不同,但不会造成冲突的员工,大部分是由于他们对企业缺乏深入了解而形成的。对于管理者来讲,他们是游离的,需要通过专门的培训、无形的企业文化来渲染、渗透,尽量使他们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成为第一类员工的后备梯队。

◎ 基于员工特性的分类法

基于大五人格理论,员工的性格特征可以分为尽责程度、外倾程度、神经质程度、开放程度、宜人程度五个维度。尽责程度高的人富于胜任感、条理性、责任心、事业心、自律性、审慎性,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并能持之以恒。外倾程度高的人在团队里经常是领导者,渴求刺激,喜欢明亮的颜色和喧闹的环境,很容易结交朋友,能熟练地应付社会环境,积极参加团体活动。神经质程度高的人具有情绪不稳定和难以调节的特征。开放程度高的人想象力活跃、自发接受新观念、发散性思维、好奇心强、感情丰富。宜人程度高的人乐于助人、值得信赖、富有同情心、注重合作而不强调竞争、往往具有利他性。基于大五人格理论,可将员工按照这五个维度划分为五类,分别管理。

第一类:尽责程度较低的员工,主要是违反企业规章制度者和不胜任岗位工作者。对于前者,一般都是毫不犹豫地辞退,因为留下这类员工会引起其他员工的不公平感,影响企业氛围,危及整个企业的利益。对于后者,必须使他们认识到,他们勉强留在企业,既耽误企业业务进度,也耽误个人发展。因此,要么设法提高他们的胜任能力,要么劝退他们。

第二类:外倾程度较低的员工。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在规范竞争中激发他们的潜力。要给他们设置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任务,因为这可以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寻求其他员工合作的主动性。

第三类:神经质程度高的爱抱怨员工。员工抱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企业的不合理现象向上级反映,这是正常的抱怨;另一种是在同事中传播不良情绪,影响企业氛围。对于第一种抱怨,管理者要进行认真调查并予以及时答复,加强沟通以消除误解,进行改进以消除不合理现象。这种抱怨其实是企业持续改进的催化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因此,管理者一定要保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对于第二种抱怨,则要与抱怨者沟通,了解抱怨者的真实想法,化解误解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向第一种抱怨者转化。必要时要对第二种抱怨者进行劝诫,防止不良情绪蔓延。

第四类:开放程度较高的具有领袖气质的员工,要设法发掘他们的领袖能力,培养企业接班人。这主要通过授权给此类员工管理一个完整的团队的方式来实现。例如,柳传志培养出的杨元庆(联想集团)、郭为(神州数码)、朱立南(联想投资)、陈国栋(融科智地)、赵令欢(弘毅投资),已经成为联想系的联合舰队驰骋商海。

第五类:宜人程度较高,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但不善言辞的勤恳型员工。对于此类员工,管理者要在企业规章制度范围之内,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平公正的团队文化。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类型的员工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勤恳地执行任务,优化企业氛围,即使他们不具备领袖能力,但对于企业的稳定具有重大作用,必须高度重视。

特殊意图的分类法

上面的分类方法,都是针对企业全体员工的常规分类管理模式。但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于核心员工、中高层人员的管理日益重要。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企业越来越注重培养在某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员工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与关注。基于这一实践背景,本文着重搜集并整理了一些优秀企业的具备特殊意图的员工分类管理方法。

◎ Google的离职意愿程度分类法

据2009年5月20日的联合早报网、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为防止优秀人才流失而影响竞争力,搜寻引擎龙头Google公司开发出一套人力评估演算公式,测评旗下2万名员工的跳槽潜力指数,并按照指数大小实施分类管理。

2009年,人才流失问题已成为Google的一大隐忧。跳槽的员工包括广告业务主管阿姆斯壮(Tim Armstrong)、显示器业务主管罗森布拉特(David Rosenblatt)等高层主管,几位中层主管也相继跳槽到热门新创公司Facebook与Twitter。其中,还包括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的离开。

据此,Google执行了这套名为“留才A计划”的演算公式,以协助Google留住优秀工程师、设计师与业务高手。通过搜集所有员工的访谈、升迁与薪资资料、问卷调查,以及同事间的互动报告,输入电脑后运用独门的演算公式,推算出每位员工可能的离职机率。并对离职指数较高的员工依次开展员工培训、协助评估人才的主管会议,以及正式员工沟通。

◎微软以获取优秀员工为目的的分类法

一般情况下,微软的员工粗分为3类。第一类是非正式员工(vendor employee)。这一类员工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员工的条件和资质已经达到要求甚至超出要求,但是企业或部门今年没有正式员工(full-time employee)的指标和预算,只能暂时提供非正式员工职位;二是员工本身的条件和资质还不能达到要求,但企业认为在未来的3~6个月,经过一定的培训和熟悉业务可以达到要求,那么在这段时间会先提供非正式员工的职位。第二类是正式员工。第三类是外包业务、临时性项目的员工(subcontract employee)。

对于非正式员工,企业以V-的前缀作为标识,其电子邮件别名(E-mail Alias)即V-打头,可以访问企业大部分的网络资源,但在待遇和福利方面会有所差别。要想成为微软的正式员工,首先要进行至少两轮以技术为主的面试,以决定你的技术背景、项目经验和编程水平。如果通过,则进行一至两轮以商业为主的面试。如果通过,则再进行一轮由部门主管举行的面试。通过之后,由部门和集团主管进行最后一轮面试。通过如此严格的筛选之后, 正式员工将得到微软“无微不至的关怀”。至于第三类员工,一般是企业的外包项目的合作伙伴,这一类员工随着项目终结而消失,对他们的管理主要是按照严格的劳动协议进行。

第三篇:学校档案分类方法

档案分类目录

A、文书档案

(1)党群工作类

1、党支部工作计划、总结,支委会、支部大会的会议材料

2、党员名册、年报表、党内干部任免文件

3、党员党内奖励材料:获省级以上奖励材料、其他奖励材料

4、党员党内处分材料

5、一般处分材料

6、组织关系介绍信

7、工会材料:会员名册、工会工作计划、总结及有关活动材料

8、教代会材料

9、团组织工作计划、总结、发展工作及有关活动材料

10、团员名册、报表

11、少先队员名册、工作计划、总结及有关活动材料

12、学校行风、党风、教风、廉政建设材料

13、教工政治学习材料、政治思想工作计划、总结

14、上级主要文件材料

(2)行政管理类

1、 校史、大事记及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行政会议记录

2、学校工作计划、总结、行事历

3、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撤并、名称更改等文件材料

4、干部任免材料、学校领导、教职工名册、统计报表

5、学校荣誉记载材料:获省级以上奖励材料、其他奖励材料

6、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目标管理材料

7、学校日志、值班值宿记录

8、教职工职称评定、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材料(考勤、考绩)

9、上级主要文件材料

10、有关教育教学其它文件材料

B、教学档案

(1)教学管理类

1、上级下达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办法 、会议的主要文件材料

2、学校制定的教学常规、计划、总结;各科教学制度、办法、规定

3、教学统计报表、教师任课表

4、教学检查记录

5、教研工作计划、总结、教改计划、教学经验材料 (教研组)

6、学校德育、艺术、科技、劳技等各学科教育的工作计划、总结及有关活动材料

7、期中、期末考试样卷、成绩、质量分析(体育成绩)

8、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活动安排表

9、班主任工作手册、计划、总结有有关活动材料

10、学校体育工作有关材料,运动会材料、其他材料

11、各学科教育工作获奖材料:奖励或表彰材料、其他获奖材料

12、学校各类招生、考生花名册、上线名单等材料

(2)教师业务类

1、任教学科计划、总结;科研计划、总结

2、教学业务交流、观摩课、公开课、研究课等材料

3、教学经验总结、教研成果、教育教学论文、

4、获奖材料

(3)学籍管理

1、学生学籍卡、学生学籍变更情况的材料

2、学生奖惩材料、其他获奖材料

3、学生名册、转学、毕业材料

4、学生体质测试达标材料

5、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关材料

C、特种载体档案

(1)照片类

1、学校各项重大活动、工作成果的照片、底片

2、每届毕业生照片、底片

(2)实物类

各类证书、领导题词、奖励、锦旗

(3)声像类

学校各项重大活动的录音、录像带

(4)电子文件类

1、重要活动的光盘

2、计算机软盘(有关教学教育工作)

D、基建档案

1、基建项目前期形成的文字、图纸、计算材料

2、预、决算书

3、竣工验收材料

4、建筑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

5、优秀工程申报材料、验收材料

6、维修计划、方案、记录材料

说明:教育用房与辅用房分别立卷

E普法档案(另有归类标准)

F安全工作档案(另有归类标准)

第四篇:打破原有分类方法

打破原有分类方法,新增内容注重人文

1.考试内容编排形式由学科到系统。

今年的新大纲打破原有的内、外、妇、儿、基础护理学的分类方法,变成现在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传染科病人疾病的护理等按系统分类法,共21章内容。

2.考试涉及学科由专科到全能。

新增6门考试内容: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

今年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加大了医学人文部分的考试比例,要求护士在特定的疾病背景下,掌握为完成特定的护理任务所需要的特定护理知识,完成护理工作应该具备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与护理工作有关的社会医学、人文知识等。考试内容在涵盖医学心理、医学伦理和卫生法规3个学科的基础上,研究和改革护士资格考试医学人文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加大考核力度,旨在帮助考生提高医学人文素质,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真正做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将人文关怀贯穿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3.增加了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

这一部分内容原来是2008年护士执业大纲要求熟练掌握的内容,在2009年、2010年的大纲变化中均被删除,在今年新大纲中再次出现,预示着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将是今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核的一个方向,需要考生特别注意。

4.考试大纲的形式改变,抽象化考试内容灵活。

2010年之前,大纲针对每个科目都明确标注了“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提示,新大纲则完全取消了掌握程度的具体要求,这无疑增加了今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的难度。

5.增加和删除。

增加了新的疾病种类,删除了总论部分的内容。

题型题量有变化,备考要注意各章节内在联系

考试题型:全部采用选择题,每个科目考试题量为120~160题。

目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仍全部采用选择题纸笔考试形式,考试题型有A

1、A

2、A

3、A4四种题型。改革后的考试临床病例题分量增大,各题型所占比重为A1型题占20%,A2型题(临床病例题)占60%,A3/A4型题(临床病例题) 占20%.

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以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为特点,考查考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A2型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是以叙述一段简要病历为特点,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A3型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是叙述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情景,针对相关情景提出测试要点不同的2~3个相互独立的问题。

A4型题(病历串型最佳选择题)是叙述一个以单一患者或家庭为中心的临床情景,拟出2~3个相互独立的问题。问题可随病情的发展逐步增加部分新信息,以考查临床综合能力。

1.牢牢抓住指定教材的内容。

教材是考试的根本。今年护士资格考试的指定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考生必须按指定教材的内容、观点和要求去复习考试中的所有问题,否则很难获得高分。没有指定教材而去参加考试是不可想象的。

2.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现在距离5月21日的考试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建议考生尽早开始复习并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每复习一段时间,都要再重复前一段内容,不要采取从头到尾的复习方法。如你在复习循环系统时,要反复巩固两三遍后方可进行下一段内容的复习。很多考生喜欢先松后紧,一开始并不在意,到考前突击复习,搞得十分紧张,不如笨鸟先飞。

3.研读教材,善于总结和系统把握。

强调对教材的研读,是要突出全面理解和融会贯通,并不是要求考生把指定教材的全部内容逐字逐句地背下来。研读教材要注意准确把握文字背后的复杂含义,还要注意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对应考科目全面系统地掌握。

还必须善于总结和系统把握教材的精髓。所谓“善于总结”,就是在仔细看完一篇教材的前提下,一边看书,一边作总结性的笔记,把教材中每一章的要点都列出来,从而让厚书变薄,并理解其精华所在。所谓“系统把握”,就是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把握每一课程,而且要系统地把握考试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每门课程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各个章节割裂开来。

考生往往希望复习的范围越小越好,有些考生甚至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做练习题、考前的押题上。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经验表明,要想顺利通过考试,应首先对教材全面研读,有时间的话再做练习题。考生只有充分准备,在考试时才能游刃有余,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摘 要:通过对全国护士资格考证的分析,从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四个方面对中职卫生学校的护理专业学生考证工作进行了全面探索,并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护士资格考证;中职卫校;对策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过了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国家与各省区相继出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已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到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来。目前,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通过率的排名、各学科平均分的高低是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社会同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并

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招生就业、竞争实力和发展前景。从2008年起,护理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当年就可以考证,这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也造成了压力。使学校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授课内容等也要发生相应改变,这项工作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我校去年护士资格考试的数据分析,对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资格考证进行“SWOT”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1 S(优势)——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资格考证的优势

1.1 与职业教育理念接轨——双证书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为宗旨的一种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一是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构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二是强调学生的专业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从事某种具体工作或工种的一般素质要求;三是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毕业生应热爱本职工作,把实操型工作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做到对技术精益求精。总的来说,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就是学生毕业时必须具有双证,没有双证的学生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基本不能就业,这是学生学习与考证的最原始的动力。另一个优势是中等卫生类学校都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我校为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90%,高级职称占55%,这批教师经过系统的医学训练,经历多年的教学实践,辅导学生考证经验丰富,这是中职卫生学校考证的基本保证。

1.2 学生零距离就业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能否就业是一个职业学校办学能否为社会接授的根本要素。我校近年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从培养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入手。以往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工作一年以后才能参加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现在护理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当年就可以考证,使学生能顺利就业。

1.3 知识的“保鲜度”较高,有利于护士资格考证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和实习,所学的知识还没有遗忘,从教育心理学的方面来看,学生所学的知识,无论从知识的保鲜度还是学生的记忆年龄,毕业当年参加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对学生是非常有利的。

2 W(劣势)—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资格证考试的劣势

2.1 中职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

中职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缺乏专业思想,学习动机不足。在一些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兴趣与爱好是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从事技能型与研究型工作,只是工作种类的不同,没有尊卑之分。我国的国情不同,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中考竞争中的失败者。我们做过这样的调查,选择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由学生家长替学生做的决定。这样的学生入学后毫无专业思想上的准备,面对大量的医学基础知识感到束手无策,学习动力消失殆尽。一部分学生无法对自己的职业人生做出合理的安排,表现出心智的极度不成熟,这是中职学校考证通过率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2.2 基础文化知识薄弱、且参差不齐

目前,全国的情形都一样,中职学校已经没入学的门槛,中考成绩总分500分左右的学生和100分以下的学生同在一起学习,课堂教学很难开展,一些学生感到吃不饱,一些学生已经无力消化,测验成绩常常不是呈橄榄型分布,而是呈现出两极分化。而且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较低,也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3 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长期以来,本人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主动学习的能力问题做过深入的探索,发现中职学生由于长期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大多数为问题生,学习成绩上不去,因而被边缘化,学习上没有主动进取向上的动力,在考证的人生选择上没有充足的信心。

2.4 要上高中阶段的部分文化课,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总体上偏少

按照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中职学校的高中阶段的普通文化课不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卫生类学校是一类比较重视基础课程的学校,因此长期以来学校不能也不敢突破这一条红线。目前考证的内容涉及大量的医学基础和专业医学知识,学生感到学习时间不够,这也是影响通过率的一个主要因素。

3 O(机会)—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资格考证所提供的机会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资格证考试工作目前已成各中职卫生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我们广东省为例,各卫生类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数几乎占半壁江山,所以学校的教学工作几乎都是围绕考证运转。对这个问题,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不同想法,但我以为:这无形中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资格证考试,更好展现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资格证考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教学质量标准。通过各个学校的通过率的相互比较,对学校形成压力,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的原始动力。二是通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资格证考试,为扩大学校影响和提高

学校声誉提供了机会。通过率与就业率紧密相关,这无形中就形成了各个学校相互良性竞争,这对提高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就业率高的学校就会在市场上占有先机。三是为转变职业教育理念,树立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供了机会。由于各中职学校近年来在教育经费问题上无法与普教系统相比,因而通过扩招的方式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要中职学校不实行义务教育,这种情况还将继续下去。我们学校也是这种情况,学校领导班子的主要精力不是在教学上,而是在招生上。通过考证,才能使学校领导及全体教职工真正体会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才能让学校领导真正做到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上来。

4 T(威胁)——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资格考证的压力

通过近二年的考证实践,虽然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深感压力和威胁同在。中职生与大专、本科学生同台竞争,同一套题目、同一个标准,中职生缺乏竞争力。去年我们的一次通过率为60%,虽然比全国的中职护理学生平均数40%高出20个百分点,但是还有40%的学生没有通过,就业无门。现在护士资格考试的组织和辅导从医院转到学校,各学校之间为了生存的竞争医学教育|网整理,无形中成为了各个学校巨大的威胁与压力。中等卫生学校那种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面目已经一去不复返,从事护理教学工作的教师更是深感形势严峻、压力巨大。

5 我们的对策

我校领导班子通过对目前卫生中职学校的考证任务和考证形势的分析,召开多次全校教职工大会,还邀请了全国的著名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为此我们已初步形成共识:

一是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工给力,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持之以恒,在宏观上把握好方向。

二是教务科平时的教学环节上,健全教学质量督导、质量管理机制,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校教学与护考接轨 ,逐步做到教考分离。

三是对学生进行考证前辅导培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修改考证班级的教学计划,提前到医院实习,实习结束后全体学生返校,进行为期40至50天的强化培训。培训时分成若干培训辅导小组,并制定考证激励方案,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四是招生时把好质量关。我们建议护理专业的招生要有一定的门槛,中考成绩太差的学生不能入读护理专业,第三学期学习成绩太差的学生要及时分流。

五是加强实习阶段的管理。实习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学生考证前一段休整期,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做好备考的准备,是考证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要求实习科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定期对他们进行辅导和模拟考试。

六是加强考证班班主任配备和管理。我们发现:班主任的宣传、鼓动和管理等方面的班级工作是否到位也影响到考证的成功率。因此近年来我们已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把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专业与护理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班主任配备到护理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的护理专业班主任队伍。

第五篇:抽样检查方法的分类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7-11-19 14:19:02发布人:duoduo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这些抽样方法标准分别对企业的抽样检验与国家行业与地方的质量监督抽样检验方法作出明确的规定。

本节将以计数和计量抽样检查方法国家标准为主,介绍在质量检验中常用的几种抽样检查方法标准。

一、抽样检查方法的分类

目前,已经形成了很多具有不同特性的抽样检查方案和体系,大致可按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按产品质量指标特性分类

衡量产品质量的特征量称为产品的质量指标。质量指标可以按其测量特性分为计量指标和计数指标两类。计量指标是指如材料的纯度、加工件的尺寸、钢的化学成分、产品的寿命等定量数据指标。计数指标又可分为计件指标和计点指标两种,前者以不合格品的件数来衡量,后者则指产品中的缺陷数,如一平方米布料上的外观疵点个数,一个铸件上的气泡和砂眼个数等等。

按质量指标分类,产品质量检验的抽样检查方法也分成计数抽检和计量抽检方法两类。

(1)计数抽检方法 是从批量产品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样本),检验该样本中每个样品的质量,确定其合格或不合格,然后统计合格品数,与规定的“合格判定数”比较,决定该批产品是否合格的方法。

(2)计量抽检方法 是从批量产品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数(样本),检验该样本中每个样品的质量,然后与规定的标准值或技术要求进行比较,以决定该批产品是否合格的方法。有时,也可混合运用计数抽样检查方法和计量抽样检查方法。如选择产品某一个质量参数或较少的质量参数进行计量抽检,其余多数质量参数则实施计数抽检方法,以减少计算工作量,又能获取所需质量信息。

2.按抽样检查的次数分类

按抽样检查次数可分为一次、二次、多次和序贯抽样检查方法。

(1)一次抽检方法 该方法最简单,它只需要抽检一个样本就可以作出一批产品是否合格的判断。

(2)二次抽检方法 先抽第一个样本进行检验,若能据此作出该批产品合格与否的判断、检验则终止。如不能作出判断,就再抽取第二个样本,然后再次检验后作出是否合格的判断。

(3)多次抽检方法 其原理与二次抽检方法一样,每次抽样的样本大小相同,即n1=n2=n3„=n7,但抽检次数多,合格判定数和不合格判定数亦多。ISO2859标准提供了7次抽检方案。而我国GB28

28、GB2829都实施5次抽检方案。

(4)序贯抽检方法 相当于多次抽检方法的极限,每次仅随机抽取一个单位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后即按判定规则作出合格、不合格或再抽下个单位产品的判断,一旦能作出该批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时,就终止检验。

3.按抽检方法型式分类

抽检方法首先可以分为调整型与非调整型两大类。

调整型是由几个不同的抽检方案与转移规则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抽检体系,然

后根据各批产品质量变化情况,按转移规则更换抽检方案即正常、加严或放宽抽检方案的转换,ISO28

59、ISO3951和GB2828标准都属于这种类型,调整型抽检方法适用于各批质量有联系的连续批产品的质量检验。

非调整型的单个抽样检查方案不考虑产品批的质量历史,使用中也没有转移规则,因此它比较容易为质检人员所掌握,但只对孤立批的质量检验较为适宜。

无论哪种抽样方法,它们都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的特点:

(1)产品必须以“检查批”(简称“批”)形式出现,检查批分连续批和孤立批,连续批是指批与批之间产品质量关系密切或连续生产并连续提交验收的批。如:

①产品设计、结构、工艺、材料无变化;

②制造场所无变化;

③中间停产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单个提交检查批或待捡批不能利用最近已检批提供的质量信息的连续提交检查批,称为孤立批。

(2)批合格不等于批中每个产品都合格,批不合格也不等于批中每个产品都不合格。抽样检查只是保证产品整体的质量,而不是保证每个产品的质量。也就是说在抽样检查中,可能出现两种“错误”或“风险。

一种是把合格批误判为不合格批的错误,又称为“生产方风险”,常记作α,一般α值控制在1%、5%或10%。

另一种是把不合格批误判为合格批的错误,又称为“使用方风险”,常记作β,一般β控制在5%、10%。

(3)样本的不合格品率不等于提交批的不合格率。

样本是从提交检查批中随机抽取的。所谓随机抽取是指每次抽取时,批中所有单位产品被抽取可能性都均等,不受任何人的意志支配。样本抽取时间可以在批的形成过程中,也可以在批形成之后,随机抽样数可以按随机数表查取,也可以按GB10lll等标准确定。抽样检查中的基本术语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7-11-19 14:21:35发布人:duoduo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1.单位产品

为实施抽样检查的需要而划分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位产品。例如一个齿轮,一台电视机,一双鞋,一个发电机组等。它与采购、销售、生产和装运所规定的单位产品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2.样本和样本单位

从检查批中抽取用于检查的单位产品称为样本单位。而样本单位的全体则称为样本。而样本大小则是指样本中所包含的样本单位数量。

3.合格质量水平(AQL)和不合格质量水平(RQL)

在抽样检查中,认为可以接受的连续提交检查批的过程平均上限值,称为合格质量水平。而过程平均是指一系列初次提交检查批的平均质量,它用每百单位产品不合格品数或每百单位产品不合格数表示。具体数值由产需双方协商确定,一般由AQL符号表示。

在抽样检查中,认为不可接受的批质量下限值,称为不合格质量水平,用RQL符号表示。

4.检查和检查水平(IL)

用测量、试验或其它方法,把单位产品与技术要求对比的过程称为检查。检查有正常检查、加严检查和放宽检查等。

当过程平均接近合格质量水平时所进行的检查,称为正常检查。

当过程平均显著劣于合格质量水平时所进行的检查,称为加严检查。

当过程平均显著优于合格质量水平时所进行的检查,称为放宽检查。

由放宽检查判为不合格的批,重新进行判断时所进行的检查称为特宽检查。

5.抽样检查方案

样本大小或样本大小系列和判定数组结合在一起,称为抽样方案。而判定数组是指由合格判定数系列和不合格判定数或合格判定数系列和不合格判定数系列结合在一起。

抽样方案有一次、二次和五次抽样方案。人次抽样方案是指由样本大小n和判定数组(Ac、Re)结合在一起组成的抽样方案。

Ac为合格判定数。判定批合格时,样本中所含不合格品(d)的最大数称为合格判定数,又称接收数(d≤Ac)。

Re为不合格判定数,是判定批不合格时,样本中所含不合格品的最小数,又称拒收数(d≥Re)。

二次抽样方案是指由第一样本大小n1,第二样本大小n2,„和判定数组(Ac1;Ac2,Re1;Re2)结合在一起组成的抽样方案。

五次抽样方案则是指由第一样本大小n1,第二样本大小n2,„第五样本大小n5和判定数组(A1,A2,A3,A4,A5,R1,R2,R3,R4,R5)结合在一起组成的抽样方案。 计数抽样方法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7-11-19 14:24:52发布人:duoduo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1.计数抽样方法概述

按抽样次数,分为一次、二次和多次计数抽样检查方法。

(1)计数一次抽样检查方法 这是一种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抽样检查方法,它对总体N中抽取n个样品进行检验,根据n中的不合格品数d和预先规定的允许不合格品数C对比,从而判断该批产品是否合格。下图表示了其基本内容。

(2)计数二次抽样检查方法 这种抽检方法是在一次抽检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交验批抽取两个样本n1,n2(GB2828中规定n1=n2)对应也有二个合格判定数c1和c2,不合格判定数为γ1,γ2,两次样本中的不合格数分别为d1和d2,其抽检和判断过程如下:

①先抽取第一个样本n1,检验后如不合格品数是d1≤c1,判为合格,如d1≥γ1,判为不合格,当c1≤d1≤γ1,则需由第二个样本来判定。

②n2中的不合格品数d2,由d2和d1加在一起与c2的γ2进行比较,如d1+d2≤c2,判为合格,当d1+d2≥γ2判为不合格。如下图所示:

(3)计数多次抽样检查

计数多次抽样检查的程序与计数二次抽检相似,但抽检次数多,合格判定数和不合格判定数亦多,因每次抽取样本大小相同,因此抽检次数多的样本小。我国 GB 2828 和GB 2829 规定是五次抽检方案,而MIL-STD-105D和ISO2859标准原规定的却是七次。但到1987年9月通过了中国提案后,也改为五次。

上一篇:送元二使安西范文下一篇:述职报告终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