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评价完整

2022-08-18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评价完整

谈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

——基于“动物学校”的案例分析

(研11教育

11060008

何洪艳)

一、案例介绍及简要分析

1.案例简介

动物学校要招生啦!动物园的动物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泥鳅、松鼠、老鹰„„有幸成为首期学员。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飞行等课程。

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是游泳课。松鼠、老鹰首先遭遇尴尬,由于他们是“旱鸭子”,迟迟不敢下水,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嘲笑。而泥鳅却在这堂课上出尽了风头,他以舒展自如的泳姿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喝彩。但接下来的课程训练却让松鼠、老鹰扬眉吐气,跳跃是松鼠的强项,飞行是老鹰的看家本领,跑步项目对他俩来说更不成问题。但这些训练却让泥鳅吃尽了苦头,尤其是跳跃和飞行,是他的弱势项目。为了提高成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项目上。一学期过去了,泥鳅被摔得伤痕累累,苦不堪言,虽然期间他想放弃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在游泳这个优势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鳅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飞行项目最终没有学会。原本的优势项目——游泳,因为长期没有训练,泳技大不如前,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老鹰在飞行项目上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在跳跃项目上破动物界的最高纪录,但也只得到“B”等,因为他是在树顶上起跳,而没有按照学校规定在地上起跳的要求。 2.简要分析

案例中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形象得说明了当前课程改革中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以及学校教学评价的不恰当性。我们可以由案例中的那些小动物的遭遇联想到我们当今学生的处境,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习成绩成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第一标准,在“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以及高考这个大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不得不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文艺技能的培养,随之而来的便是学校评价体制的单一化和学生整体素质的片面发展,至今,基础教育改革已实行十年,国家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制,但从效果上看并不明显。

从孔子开始就强调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有区别的教育,以发挥学生的特长,现在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正确认识学生,挖掘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而是一味得强调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忽视文艺技能的学习,这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现象:外人会因为学生成绩高而夸赞他却不会因为他歌唱得有多好而称赞他。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又常常会顾此失彼,虽然想全面发展,却又不乏有瘸腿科的现象出现,这些就是本案例所影射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方面。

二、案例中涉及的主要教育理论

从该案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价的问题,这与我们当前提倡的课程改革不谋而合。此案例中与课程改革相冲突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功能。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的能力。而该案例中的小动物迫于动物学校的压力学习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本领,并且这些本领对它们的生存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学到最后,它们连自己本来擅长的本领也有所弱化了,同时由于学校评价机制过于死板,也使它们的成绩没有更好的被评估,在这里,小动物们没有充分的自由去积极主动得学习,而是被动的接受学校安排的课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它们也没有条件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

联系新课改下当前的学校,我们也无法保证学校都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又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的好习惯,在新课改推行之初,还有学校按照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从做中学,但实施以后发现,学校的升学率降低了,于是学校又不得不走回应试教育的老路,继续抓书本知识的学习,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于是自主学习成为一纸空文,学校不管学生愿不愿意,都必须接受学校安排好的科目,后果可能没有“高分低能”那么严重,但确实也扼杀了很多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

2.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要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该案例中动物学校里的课程设置很明显没有适应学生发展要求,虽然显得有些夸张,如让老鹰游泳、泥鳅跳跃等,但这却形象得说明了这所学校里的课程设置是非常不合理的,是不贴近学生生活的,学校安排一定的课程一定是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的,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本案例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清学员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对所以学员安排同样的课程,既没有看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又没有看到学生未来生存的需要。

这就要考虑我们当前针对所有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安排同样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或许有人会说学生太小,还不能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由学校、家长为他们安排课程是完全合理的,但是一旦孩子到了自己可以独立判断的年龄,我们是否应该把选择课程的权利交还孩子呢?笔者认为这是肯定的,要达成这一目标,学校首先就应设置相应的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亲身实践为主,真正得掌握一项技能,为未来自身的身存和融入社会做准备。

3.课程评价方法及课程管理。课程改革中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注重知识技能及结果的评价形式,强调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注重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态度和能力,在评价的理念上更注重期望与激励,本案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没有看到学生努力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有失公平的,联系到我们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就应当注意不要只注重结果,而应从各个方面全面地考查学生,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只要比原来有所提高就是进步,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实时激励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是被认可的,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能力的提高,为了掌握一种技能,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评价时也不应只是硬性的分数评价,要更多的加入学生能力培养进程的评价。

案例的最后提到,学生迫于学校、校长的压力必须学习自己不擅长的技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所学校实行的是校长及校方的“霸权主义”,学校享有太多的课程决策权,这种课程管理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模式,这就增加了国家和地方对学校课程设置的监督,以保证学校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三、分析及小结

从案例的描述中我们知道动物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问题的严重性是很明显的。这也影射到我们现实学校里此类问题的严重性,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拙见以供参考。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已经存在,主要表现在:

(1)课程的设置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只能被动的适应学校设置的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很多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采取统一设置的方式,不注重学生的选择与需求。这是当前学校课程设置的又一重要问题,如今形势下,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不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统一为学生安排同样的课程,既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取向又降低了学习效果。

针对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措施是:征集学生的意见,有限度的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完全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取消考试制度也是不可能而且不合理的,面对未来社会,知识的学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课改的宗旨并不是脱离书本只注重实践,因此在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时,必然是以知识的学习为根本的,这一点是不变的,但我们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在进行基本知识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穿插一些课外知识的学习以及文艺技能的传授,学习要劳逸结合,不断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但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降低学习效率,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安排一些课外实践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学习效率也会相应提高;学校开设诸如音乐、美术等课程既可以丰富课程类型,学生学习后又可以发挥其一技之长,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2.教学评价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评价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不科学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评价内容上,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甄别与选拔,教师过多的关注了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如态度和能力的发展。

(2)评价方法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即不注重发展性评价,忽视了教育应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

这个问题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显得极为突出,教师们也很困惑,似乎找不到比考试更有效的评价方法,有些学生也很苦恼,因为很多时候自己的努力靠一张试卷是体现不出来的,而这种不被认可的感觉也时常困扰着他们,针对这个问题,有以下两个策略可供参考:

(1)多元地评价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考察学生的进步,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进步的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期望与激励。

(2)注重发展性评价,有意识得淡化分数观念,更多的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对每一点进步都积极得评价,改变以往只重结果的方式,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以静的姿态来评价动的过程,这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

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需要社会观念变革走在前列,如果整个社会的人才观念不改变,改革的号角吹得再响,当它遇到现实状况的压力时也会显得不堪一击,相应地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也不可能顺利进行。

第二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求,深化本市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研究,决定自2013学年起,在全市重点推进小学

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并逐步扩大至小学中高年级。鼓励区县和学校采用“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选择若干学校和若干学科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后再行推广;鼓励区县和学校在做好小学低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小学中高年级的改革实践。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的与作用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但是,当前小学教学与评价还存在一些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如教学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要求被人为拔高,学生必要的学习经历被忽视,针对学生差异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缺乏等。这些现象影响了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对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质疑。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引导学校和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逐步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机制;有利于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尊重孩子的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全体学生接受公平且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需要,更是当前深入推进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内容与要求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并非单纯地控制或降低教学基本要求,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学校要通过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教师改变基于个人经验和基于教材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的做法,真正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阶段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鼓励教师编制“学期课程实施计划表”,明确各学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与评价方法等,并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据此确定教学方案及实施方式。

2.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参照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要围绕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丰富经历、探究体验和表达交流等要求,精心设计“学习准备期”和“快乐活动日”综合活动。要在实践中总结阅读、表达、探究、实践、交流、游戏等活动的实施经验。

3.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多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适时予以鼓励。要探索课堂观察与分析的途径与方法,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二)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1.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探索通过课堂观察及时评价学生表现。要注重表达表现、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细致观察、有效记录、深入分析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方法、态度、兴趣与习惯等。要设计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探索学年、学期等阶段性评价。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

一、二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试。

2.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和教师要注重积累学生课堂表现、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各类考查情况等的记录,采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形式,综合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要加强对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学校和教师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评定或比较,而在于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要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客观反映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如实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要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

三、措施与保障

1.加强指导监督。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学校及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加强中小学课程教学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责,严肃查处所辖中小学违反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与评价的行为,保障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各小学要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作为学校依法办学的重要工作,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2.加强调查研究。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积极开展小学教学与评价现状的调研,善于发现问题和经验。市教学研究部门要开展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适时修订小学语文教材。市、区县教学研究部门要加强教学研究,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作为常规教研及网络教研的重要主题;教研人员要深入基层学校,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要以项目为载体,探索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有效途径。鼓励区县和学校开展师生关系、学业负担、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等关键因素的调查,以持续准确了解学校教学与评价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教师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能力,并以调查证据为基础,及时研究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组织各类培训。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针对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灵活采用教材教法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展示、教学论坛、专题研修等方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专题培训。

4.提供资源支持。市教学研究部门要梳理

一、二年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与要求,修订并公布《幼小衔接家长手册》等指导性文本。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撰写报告、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录制视频等形式,提供多元化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各种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营造积极氛围。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类交流展示活动,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家长、社会宣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会

2013年8月7日

第三篇: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方法与标准

郑春禄,耿玉香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当前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对课程设计方案科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阐述。提出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综合分析是客观评价课程的保障;教育理念决定设计思路、课程整体设计评价的核心是项目、课程单元设计评价的要点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

关键词:课程评价;对口评价;效果分析;教学设计;方法;标准

以“做中学”、“做中教”为主题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从试点到推广,各院校都在对教师的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验收或评比。课程评价是一个边评议、边改进、边提高的过程,是加强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其目的在于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提高课程的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科学客观的评价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标准和方法是保证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综合分析是客观评价课程的保障;教育理念决定设计思路、课程整体设计核心是项目、课程单元设计要点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是制定评价标准的要点。

一、常见验收或评比中存在的缺陷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模式、以德国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引进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工程教育(CDIO)模式及我国的“1221”模式等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中得到试点。绝大多数试点的过程是从课程改造开始。课程改革中都有立项和验收或者是全面改革层层评比选优。常见验收或评比中往往存在如下缺陷。

1. 组织仓促,只评方案质量,不测学生效果 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决定学生行为改变实际达到何种程度的过程”。学校为了申报示范校或试点专业等内涵建设活动急于推出课改典型,决定组织课改试点或教学设计比赛,多数是学期初发文,本学期验收或评比。验收或评比的措施包括听课(1-2次)、提交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和部分单元设计(教案)、说课(专家评议)等环节,对课程教学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缺少测试分析。也就是说评价方法注重了方案本身的质量,而忽视了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价。

2. 急于求成,评价侧重模式,项目任务欠缺考究

廖哲勋认为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以此来决定是否接受、改进或排除某种课程或特定教科书的过程。”推行“做中学”为核心的行动导向的课程以来,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在高职院校教师中从学习领会到具体应用需要“模仿”—“改造”—“优化”—“完善”的过程,一门课程教学至少一个学期,从模仿到完善至少需要进行两轮教学。在课程评价中多数是在形式上模仿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课程模式的初级阶段。课程的项目和任务的典型性缺少职业岗位实践专家们的考究。也有模仿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以失败而告终,不得再进行课程改造的例子。

3. 偏重形式,标准可操作性差,专家专业不对口 钟启泉先生认为:“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搜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列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等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验收或评比需要标准,多数学校采用对应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模式的评价标准或精品课程标准的简化,形式上似乎严密,但由于评委本身对专业岗位的不对应

(如项目和任务设置是否合理、对应任务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等)造成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差。强行操作势必误判。

二、建立科学评价系统,客观评价设计成果

时常听到企业抱怨高职毕业生职业意识差、动手能力弱、业务上手慢。根本原因在于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和建设缺乏企业专家参与是高职教学受累不讨好的关键,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相结合的的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价课程的基石,充分准备与层层把关是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产生的途径。

1.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消除跨行误差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学习领域、任务)的确定。无论采用什么模式,企业一线人员、教学人员、教研人员共同开发课程是基本方式。在对课程评价时本行业企业专家、本专业教育教学专家是评价实施的权威。现行的课程评价评委组成多为教学、教研等岗位负责人,由多个跨行业(专业)人员组成,同时对一门课程按同一个标准评价,难免对课程组成的项目和任务开发结果的典型性以及教学特性做出不公正的评判。

我们认为,课程评价程序应当由典型岗位的实践专家(不少于3个同类企业的7个专家)和同门课程其他教师(不少于3所学校的5名教师)一起考究项目和任务的典型性和合理性,根据确定的典型项目和任务分析评价;由教学和教研专家评理念,根据设计者的说课汇报评价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业导向、做中学和做中教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应用水平;由同类课程专家根据听课和对学生测试评价教学方案中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技能”三大要素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安排的科学性。以上三种措施构成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消除跨行误差,综合评价方案质量。 2. 方案评价与实施效果综合评判,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理论上合理的方案只有通过教学实施效果来证实。所以我们对方案良好以上的教学设计经过效果实测进行进一步评价。一般进行2-3个单元的教学效果(随堂测验和抽检)和课程完成时教学效果进行评测(书面知识的测验、30%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项目的抽测,综合能力考核三项,按课程设计目标命题)权重按40%、60%计算效果分数。课程设计的综合得分按方案和效果各50%计算。

3.科学组织,分级选送,确保优秀设计的示范作用

教学设计需要时间,尤其是整体设计需要企业专家的协作。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新任务,理念需要变、开发条件需要创造、思路需要不断优化、方案不断修改和完善。所以不管哪个层次的试点和比赛都需要给老师们足够的时间,至少是期初通知,期中开始验收评价。选送的程序应该从课程组—教研室—系—学校层层选送,逐步优化,确保优秀设计的示范作用。

三、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突出设计成果重点

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标准用于学校级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评价过于宏观,课程的性质、学校师资、学校实践条件及课程资源等的差异决定了用一个宏观的标准评价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突出“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设计成果重点是学校级课程评价的必需。

1.教学和教研专家评理念的标准应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方式两方面评定。课程内容评价从课程与专业的关系、项目和任务的开发过程是否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来评判。教学方法与方式从“教” 、“学”、 “做”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显性知识传授是否高效、隐形知识和技能采用的训练是否科学,综合评价课程设计中传统教法和行动导向教法选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来评判教学过程科学性。

2.实践专家和同门课程教师评项目和任务的标准从项目的典型性、任务的合理性来评价项

目和任务开发质量。实践专家精通的是项目和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课程教师明白的是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和本课程中典型项目和任务的教学实施。二者权重各50%。

3.同类课程专家评教法的标准是设计的教学过程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心理学规律。传授是显性知识获取的最高效方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手段应用将传统的传授效果大大提高。隐形知识和技能的取得必须通过“做”的过程去领会和获得,动作技能往往需要反复的“做”才能掌握。即评价教法必须从“教”、“学”、“做”的活动安排的科学性和实训室、车间、多媒体、网络、教材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两方面综合评价。二者权重各50%。

4.实施效果的评判标准就是其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重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整体教学目标描述中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单元(任务)教学目标中描述中的层次则应为对知识、技能、能力的具体描述,必须可以度量。

课程设计的评比或验收是课改中经常性工作,随着理念的改变,课程评价的标准也在变。基于“做中学”、“做中教”理念的教学设计的整体设计的核心是项目、单元设计好坏在于教学过程安排是否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综合分析为客观评价课程提供了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模式[EB/OL],财经教育资源网,2008-11-24.

[2] 戴士弘,职教课程评价标准的创新——“6+2"基本原则[EB/OL],财经教育资源网,2008-11-24.

作者简介

郑春禄,男,1963-,河北沧州人,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主任, 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耿玉香,女,1966-,河北孟村人,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主任, 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电话:0317-2128895, 6985865,

e-mail:zhengchunlu@126.com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朝阳南街 邮编:061001

第四篇:高职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评价方法与标准

陈淑芬,郑春禄,耿玉香,季林吉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当前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对课程科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阐述。提出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分析综合是客观评价的保障;理念决定思路、整体核心是项目、单元实质是规律是制定评价标准的要点和具体的方法和标准。

关键词:课程评价;对口评价;效果分析;教学设计;方法;标准

、“做中教”为主题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从试点到推广,各院校都在对教师的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验收或评比。科学客观的评价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标准和方法是保证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分析综合是客观评价的保障;理念决定思路、整体核心是项目、单元实质是规律是制定评价标准的要点。

一、常见验收或评比中存在的缺陷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模式、以德国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引进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工程教育(CDIO)模式及我国的“1221”模式等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中得到试点。绝大多数试点的过程是从课程改造开始。课程改革中都有立项和验收或者是全面改革层层评比选优。常见验收或评比中往往存在如下缺陷。

1. 组织仓促,只评方案质量,不测学生效果

学校为了申报示范校或试点专业等内涵建设活动急于推出课改典型,决定组织课改试点或教学设计比赛,多数是学期初发文,本学期验收或评比。验收或评比的措施包括听课(1-2次)、提交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和部分单元设计(教案)、说课(专家评议)等环节,对课程教学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缺少测试分析。也就是说评价方法注重了方案本身的质量,而忽视了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价。

2. 急于求成,评价侧重模式,项目任务欠缺考究

推行“做中学”为核心的行动导向的课程以来,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在高职院校教师中从学习领会到具体应用需要“模仿”—“改造”—“优化”—“完善”的过程,一门课程教学至少一个学期,从模仿到完善至少需要进行两轮教学。在课程评价中多数是在形式上模仿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课程模式的初级阶段。课程的项目和任务的典型性缺少职业岗位实践专家们的考究。也有模仿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以失败而告终,不得再进行课程改造的例子。

3. 偏重形式,标准可操作性差,专家专业不对口

验收或评比需要标准,多数学校采用对应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模式的评价标准或精品课程标准的简化,形式上似乎严密,但由于评委本身对专业岗位的不对应(如项目和任务设置是否合理、对应任务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等)造成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差。强行操作势必误判。

二、建立科学评价系统,客观评价设计成果

1. 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消除跨行误差

现行的课程评价评委组成多为教学、教研等岗位负责人,由多个跨行业(专业)人员组成,同时对一门课程按同一个标准评价,难免对课程组成的项目和任务开发结果的典型性以及教学特性做出不公正的评判。我们认为,课程评价程序应当由典型岗位的实践专家(不少于3个同类企业的7个专家)和同门课程其他教师(不少于3所学校的5名教师)一起考究项目和任务的合理性(书面分析打分),由教学和教研专家评理念(说课汇报打分),由同类课程专家评教法(听课打分),按30%、40%、30%权重得到方案质量评价。

2. 方案评价与实施效果综合评判,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理论上合理的方案只有通过教学实施效果来证实。所以我们对方案良好以上的教学设计经过效果实测进行进一步评价。一般进行2-3个单元的教学效果(随堂测验和抽检)和课程完成时教学效果进行评测(书面知识测验、30%学生技能抽测,综合能力考核三项,按课程设计目标命题)权重按40%、60%计算效果分数。课程设计的综合得分按方案和效果各50%计算。

3. 科学组织,分级选送,确保优秀设计的示范作用 教学设计需要时间,尤其是整体设计需要企业专家的协作。所以不管哪个层次的试点和比赛都需要给老师们足够的时间,至少是期初通知,期中开始验收评价。选送的程序应该从课程组—教研室—系—学校层层选送,确保优秀设计的示范作用。

三、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突出设计成果重点

1. 教学和教研专家评理念的标准应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方式两方面评定。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与专业的关系、项目和任务的开发过程是否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来评判。教学方法与方式从“做”与“学”和“教”的关系处理,传统教法和行动导向教法选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来评判教学过程科学性。二者权重各50%。

2. 实践专家和同门课教师评项目和任务的标准从项目的典型性、任务的合理性来评价项目和任务开发质量。二者权重各50%。

3. 同类课程专家评教法的标准是设计的教学过程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即“做”、“学”、“教”的活动安排合理性,实训室、车间、多媒体、网络、教材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二者权重各50%。

4. 实施效果的评判标准就是其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实施效果只对知识、技能考核即可,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核。 课程设计的评比或验收是课改中经常性工作,随着理念的改变,课程评价的标准也在变。基于“做中学”、“做中教”理念的教学设计的整体设计的核心是项目、单元设计好坏在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技能教育规律。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分析综合为客观评价课程提供了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模式[EB/OL],财经教育资源网,2008-11-24.

[2] 戴士弘,职教课程评价标准的创新——“6+2"基本原则[EB/OL],财经教育资源网,2008-11-24.

作者简介

陈淑芬,女,1969-,河北献县人,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郑春禄,男,1963-,河北沧州人,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主任, 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耿玉香,女,1966-,河北孟村人,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副主任, 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电话:0317-6985859,6985865,6985936 e-mail:zhengchunlu@126.com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朝阳南街 邮编:061001

第五篇: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评价标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要合理进行课程评价,就必须首先对课程的本质和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课程评价标准对于课程评价有很强的指向性,确定课程评价标准,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1.学生与社会都是价值主体,作为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者如何综合考虑学生与社会的需要。

2.课程评价标准如何既体现学生主体的共同需要又体现学生的个性要求。

3.学生参与地方与校本课程学习程度的大小,是否有一定的兴趣。

4.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不一致时,价值主体的需要只有通过评价主体的意识和理解才能起作用,因此,评价者对价值主体需要的认识、理解,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5.即使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趋于一致时,主体的真实需要与主体的愿望之间仍会有差距,因而应尽量使愿望与需要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主观价值标准与客观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二、地方与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地方与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注意三种评价标准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

(一)学习过程评价:

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以鼓励性评价、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等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意识,评价学生参与信息收集、汇总与交流的能力,评价学生答应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学习结果评价:

1、能力考核

学生自主设计小论文。要求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老师对小论文做出评价,对优秀论文的科学性、地理性、前瞻性、创新性观点要充分肯定。

2、知识考核

学期终结,可以本学期地方与校本课程专题为背景资料,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材料准备、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对学生学习做出定量评价。

上一篇:考察接待方案及流程下一篇:捐赠仪式学生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