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的交班难题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企业家的交班难题

企业文化面临的九大难题

企业文化在神州大地再度兴起,不谈文化似乎就没有文化。然而,企业文化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十分严峻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文化只能是一种“更加巧妙的管理控制手段”。所以,在我们努力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当前企业文化所面临的众多难题,去建设真正科学的企业文化。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些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观点与价值逻辑:

1.一方面人们认为自己是打工的,另一方面企业在教育人们去做企业的主人。那仆人是谁呢?就是几个领导?

2.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在不断地提高,但与此同时,几乎人人都认为不公平,那么公平的标准是什么?

3.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只是谋生,过程中充满了无奈。工作可以成为大多数人的事业和人生吗?工作不快乐,正如中国足球。“快乐”是诞生奇迹的秘诀,可工作能够快乐吗?

4.“管与被管”似乎就是铁定而不可改变的了,有人喜欢被管吗?这种组织模式可能改变吗?

5.劳动者本来是劳动资本的主体,但在现实中却不是自有资本的主人,在这种劳资关系的状况下,企业文化能够解决人们的工作动力问题吗?

6.现实中的激励,基本上就是物质刺激,而激励的本质却是自我的行为驱动力。我们如何改变先是激励中的“刺激=激励”的典型行为主义模式吗?管理能让人们自我驱动吗?

7.现实中的管理基本上就是控制——少数人控制多数人,在人们追求自主的前提下,这样的控制模式能够成功吗?管理能够变成一种服务吗?管理者愿意做造就别人称为英雄的事业吗?

8.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人自私自利,自利是人的本性,自利性就是邪恶吗?我们可能在尊重人们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设计出帮助人们实现利益最大化和持久性的动力机制吗?

9.现实中的人们,因为别人与自己期望的不同、因为组织的安排不合自己的意,就会抱怨、发牢骚,互相伤害,我们能够用人的智慧创造出和谐共进的神话吗?

第二篇:案例分析: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难题

第2章案例 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难题

一、开场白

2004年,在江南某省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被当地人引以自豪的乡镇企业-----伟业集团公司。经过20年的艰苦发展,伟业集团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6亿资产,下属9家境内独资或控股子公司、4家境外独资公司的大型综合性铜冶炼加工的企业集团。

铜加工属于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行业进入壁垒高,乡镇企业一般不敢问津。但从80年代中期开始,依托机制上的优势,铜加工行业上演了乡镇企业大败国有大型铜加工企业的“灵猴斗大象”的精彩一幕。90年代以后,大型国有铜加工企业已经日趋衰落,困难重重,几乎全面亏损。而乡镇、合资企业则成为行业龙头,一派兴旺。伟业集团最近刚投资2亿元将国有企业中原铜加工厂的一条生产线购入。由于缺乏配套设备和流动资金的投入,该生产线一直闲置,日损失数以万计,企业不得不忍痛割爱。伟业集团则在生产线购入后三个月内就生产出第一批优质铍青铜带,并直接出口美国,效益十分可观。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前景一片光明,公司正在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已成功地兼并了几家关联企业,按计划将在5年内成为中国铜业的霸主。对此,年届不惑的刘月董事长充满信心。然而,深谋远虑的刘董(刘月任伟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人们习惯于亲切地称呼刘董事长为“刘董”)并非盲目乐观之人。他隐约感到公司似乎已处在某种生死攸关的嬗变阶段,许多问题操作起来都已不如以前那么得心应手,第六感觉告诉他,潜在的危机越来越大。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之后,他请来了新近才担任公司高级人事顾问的杨教授。

此时杨教授正坐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办公室里。如果不是门口挂着的牌子上赫然写着的“刘董办公室”的字样,杨教授一定会以为是走进了一间乡村中学教师的办公室:一张书桌,一张椅子,外加一张单人床。办公室有一扇门直通隔壁会议室,公司全体高层管理干部正在开会,门未关紧,本地方言的争论声伴着一股呛人的烟味一阵阵传来,刘董的声音总是最洪亮的。

“真不可思议,这就是一个拥有16亿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的高层会议室,这屋子里的决策者们竟然没有一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尽管杨教授是长年泡在企业为企业提供各类咨询服务的实务型管理专家,也不得不惊叹于家乡这一知名企业迅速崛起的奇迹。凭经验,他感觉到此行的担子不轻,也预感到面临的可能是中国当代企业所遇到的典型难题。他不由得涌起一种莫明其妙的激动与兴奋……。

两个星期后,通过与公司所有上层管理成员的深入接触,以及一系列规范化的调查分析,杨教授带着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过的初步诊断意见,与刘董花了一整天时间,就有关重要问题专门探讨交换意见之后,得出了一些初步研究纲要。

二、企业管理概况

伟业集团是先有一个核心企业,再由“核”扩散发展起来的,产权纽带紧密,实际上属于一种较典型的母子控股公司模式。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经营战略、重大投资决策和人事任免均有绝对控制权。刘月先生既是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又是二级控股(独资)公司的董事长、法人代表。集团公司总部管理班子十分精干,总共不到80人。新老三会在职能上实际是交叉互兼的:党委会、工会与职代会的主要领导是监事会的主要成员。集团董事会是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由集团正副总和二级公司总经理组成的理事会实质上是协商和执行机构,无决策权。这是一种较典型的中小型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同时又带有浓重的家族式风格,刘董的几个副总都是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战友,最初正是这种团结的力量才使伟业集团渡过了一次次难关。

在职能部门设置方面,董事会实际上只有董事会办公室是实体,其职能并未与董事会的需求相吻合。理事会的一办四部是最近才设立的,职能也未明确界定。从人员配置上看,各部 1

部长都是由对应的主管副总兼任,形式上是直线——职能模式,实质上是职能式组织模式,即职能部门除了能实际协助所在层级的领导人工作外,还有权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向下层人员下达指令,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副总在各自的领域说一不二,这种模式运行起来可能会不利于集中统一指挥,各副总之间协调工作量大,主要负责人易陷入事务之中,不利于责任制的建立和健全。公司组织机构变动频繁,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位更迭更是像走马灯似的,许多高层经理都弄不清公司现在的组织结构,杨教授三易其稿才确定了集团公司最新组织图。

三、面临的困惑

从刘董自身的角度,他请来杨教授,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三大难题。

一是集权分权问题。刘董觉得自己太累了,每天签审公司上下报账的财务票据就要花2个小时,公司其它大小事情几乎都要他拍板,总有做不完的事。他平均每天只睡3个小时,最近就有两次晕倒在办公室,再这样干下去肯定不行。

当杨教授听说公司采购员差旅费报销也要刘董亲自签字时,不禁惊讶地问:其它副总和部门负责人怎么不分忧?不分权怎么能经营这种大型企业?刘董敏感地解释道:我也懂得要分权,而且曾坚决奉行"用人不疑"的原则,可是教训太大了。1995年放权,贸易公司经理用假提单卷走了980万元人民币,至今没有下落。我只得集权,工作不到两年,实在不行,只好再度放权,没想到这次是总经理携款1500万元跑到国外去了,他还是我的亲戚,公司的创业元老。我只好再次集权,如今是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每天上午8:00-10:00 就成了审批资金报告的专门时间。我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但现在实在不知道该相信谁了。我真的不知道下面的那些原来的战友、亲戚都是怎么想的。我该怎么办,到底人家外国人是怎么分权的,请专家们帮助筹划。

二是决策风险问题。公司越做越大,大小决策都集中在刘董身上。“我总是胆战心惊的”,刘董恳切地说,“过去我拍板下去,涉及的资金少的只有几十元,多的也就几万、几十万元,现在任何决策动辄就是几千万上亿元,弄不好就是全军覆没。我心里没底,但也得硬着头皮拍板,怎么会不紧张惧怕呢?我表面放作轻松,其实心理压力太大了。这不,才四十岁,头发几乎全白了。”

三是控制问题。在深入的交谈中,刘董向杨教授剖白了心迹:外面的人总以为我在公司里是绝对权威,甚至耀武扬威、随心所欲。其实我觉得要控制这家公司是越来越困难了。过去,我给员工发一个小红包,拜个年什么的,就会得到员工真诚努力的回报。近年来,尤其是1995年有关部门界定我个人在公司中的产权占90%、镇政府只占10%后,员工们的心理似乎在悄悄地变化,过去最亲密的战友都和我疏远了,工作表面上很努力,实际上大多是在应付我,原来的小范围聚会也不请我参加了,我感觉到被孤立起来。我给他们的工资一加再加,现在高层经理年薪已达10-15万元,还每人配备了专车、司机和秘书,但他们就是怪怪的,提不起劲。

而且,现在公司里面流传着一个说法,说现任的副总王某更有能力,应该更适合做董事长,他也到处拉拢关系,在公司里面人员非常好,其他的副总也和他的关系亲密。

现在公款消费和大手大脚浪费的现象也开始在公司蔓延,原有民营企业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两起携款外逃事件似乎是必然的,而且以后也还可能发生类似事情。我感觉到我的公司在全面地腐化堕落。更糟的是,我控制不了局面,在这个庞大的公司面前竟显得那么虚弱和无能为力。我对前景感到害怕……。

思考问题:

1 结合案例,分析刘董的个性和伟业集团成功之间的联系?

2 为什么伟业发展壮大了,刘董却感觉到了更大的压力?深层次问题在哪里?

3 伟业集团应该如何协调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

4 刘董该怎么做才能使公司内部组织达到动态的平衡?说说你的看法。

第三篇:中国社会的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杨宜勇

很高兴参加咱们这个就业论坛,我想讲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觉得关于就业形势的分析,必须有一个基准,你要分析长度必须有一个米,我们搞就业首先对什么是就业,什么是失业有一个科学测量的标准,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说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就业,有多少人失业。国际劳动组织推荐就业和失业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首先介绍一下,国际劳动组织关于失业可以测量的定义。

一个人,一个大学生有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失业者是有条件的,首先他有强烈的就业欲望和需求。这种欲望和需求怎么能够验证呢?就是说要看他寻找工作的行为是不是积极。国际劳动组织问一个人其中包括一项,你在三个月之内有没有任何一种找工作的行为,你找没找过工作,人才招聘会你去了没有,你往一些单位、公司投过简历没有?甚至包括通过熟人有没有找工作这样的行为,都包括在内。还有一条,就是说你找到工作,有适合你的工作,还有一条,就是给你提供这个工作,你15天之内能不能到达。这四条如果一条不满足,你都不是一个失业者,所以要有这样的概念。没有这样的概念,这个失业就无法测量。比如说很多下岗职工工人都想过去在国有企业社会保障什么都有,现在没有社会保障了,在私营企业工作,他不认为这是就业。

还有一个就业,就业定义就是你这个礼拜干没干一个小时的工作,这个是可以测量的单位。没有这一个小时的话,你也无法说一个人到底是就业,还是事业。就像我问大家在座的人一样,大家有钱没有?大家可能产生歧义,十万块钱算不算有钱,十块钱算不算有钱?所以我们看一个小时你有没有收入保障,一个小时是不可分割的单位。对于就业,他是奔着收入去的,我这儿后面也有这个。就业是民生之本,他就是谋生收入,还有最高的境界是献生、志愿者,这个不在我们测量范围之内。再一个就是说有收入,如果一个农民工干了十个月,但是没拿到钱,算不算就业?所以就业有两种意义,一个是被雇佣,一个是自我雇佣。这个以后会详细讲。

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有人称真实的失业率应为8%,友人提出20%,还有人提出30%得惊人数字。国际劳动组织做了一次五个城市失业率的测量,这五个城市就在屏幕上,总体是14.3%,武汉最高22.3%,其次是沈阳17.6%,上海最低是8.9%,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失业率,达到16.9%。我们调查失业率是一个劳动力市场变化敏感性的指标,美国失业率会影响股市的波动。所以首先你调查的方法要准确,数据准确,你的调查才是有效的。

其实教育部也好,大学也好,要测大学生的失业率也应该按这种科学的方法来测,一天毕业15万大学生,这些都是需要毕业的吗?不见得,有些人可能暂时不见得就业,有极少数可能一辈子没有就业要求。有相当一部分是需要就业的,有的人找不着工作。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分三类,一个是不需要就业,一种是已经找到工作,再就是有就业愿望,并且有实际行动,但是没有找到工作。就业,每个学校还有区别,不光要说自己的就业率是多少,还要看在什么样的工薪水平。

再一个就是就业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中国人把它想的很复杂,中国人是挣钱没够,挣钱不花。一个家庭收入增加,家庭劳动力供给曲线应该是弯的,不是说我们挣钱越多,干活越多。我们挣钱要消费,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享受。所以我觉得国外工作就是为了生活,不一定把那份工作和事业和他的成就,他的身份像中国那样挂得那么紧。

下面我讲一下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这就是我们说要提高各方面的,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原因。2004年,我们测算八九不离十,2600万人需要就业。新成长劳动力1000万,这1000万里面大学生是580万,中学生210万,初中生210万人,这些数字都是笼统的,

每年这些数据都要往下掉的。城镇失业人员8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在800万人左右。所以说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测过一个,咱们登记失业率是在百分之七点几,城镇不是以户籍计算的,而是以常住人口计算的。这个东西我们说严峻,到底严不严峻?我们调查的时候看出来,一个是与水平有关。再一个就是失业率高不高还和政府控制力有关。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说萨达姆失业率高达27%,很稳定,但是萨达姆一倒台,社会反而不稳定了。再一个失业率还和文化基因有关,但是巴西、西班牙都是多文化组合的国家,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事情。

我觉得中国政府对大学生高度重视,为什么呢?第一个,就是提出了人才兴国的理论,再一个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良性循环,否则这个循环不好,对社会起一个负面的示范作用。再一个政府形象很重要,我们以前说国民党不好,解放前有一句话就是就业等于失业,那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我们现在政府高度重视,就是和以前这种国民党同志下的旧中国有密切关系。第四个是社会稳定,以前有的大学博士生答辩,五个答辩老师有一个反对,就不让他离开学校,后来不这样了,有一个反对也让他离开学校,否则不毕业的人太多,是有风险的。

下面我讲一下大的中国目前实施的劳动市场政策,97年以来,朱熔基是全世界,也是唯一的一个号召职工下岗的人,我们有一个认识过程,而且在2002年冬天大庆事件,导致02年9月12号全国工作会议的召开,以这个会议为标志,中国劳动力市场政策更加积极。过去是消极的,把富裕的人请下来,我养着你,后来就变成再就业了。

所以我们看中国劳动力市场大概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我们首先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保持湿度、较快、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二个重点就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一些优惠的政策。第三就是改善劳动力市场那种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这种不合理的格局,就是通过完善信息,加强培训来消化这种失业。第四个就是减少失业的宏观调控政策。朱鎔基号召大家壮士断腕,把减少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第五是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又要保证再就业实行优惠政策。

中国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是什么,目标人群非常有限,第一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第二是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非国有的都不是。国有企业的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非国有企业的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都不在我们范围之内。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所以说我们范围比较窄,都是国有企业员工,这样显然是有失公允,我们的目标还是太小,太窄。

这是我们就业服务方面做的一些改进,特别强调公共就业服务建设,再就业援助制度建设,实行劳动力通过对欧盟、美国的一些考察实施这个办法,一站式的就业服务。培训,我们加强了培训力度,还鼓励直接创造就业。我们有一些费、税的减免。这些是我们政策上的措施。我们看看实施的效果,2002年是一个拐点,基本上维持在4.2%的水平。因为失业率和供给还有关系,所以这个效果不是很明显。

然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情况,我们看到萎缩的很厉害,因为我们后来又控制下岗。然后加大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的力度,当然了培训合格率都是93,国际劳动组织包括世界银行对这样的,政府自己公布的培训合格率是有怀疑的。这是技能鉴定人数的情况。技能鉴定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现在有过滥的现象,一个大学生,一个毕业生,两三个职业证书,也未必能保证他的就业。再一个就是国际上认为秘书这样的职业也需要认定是不正常的。因为职业资格鉴定,除非像司机这种维护人身公共安全的才需要认证,其他的都不存在。

这两年我们中央很重视自雇就业的小额贷款资助,2003年的贷款贴息额度为10亿元,按照当年的贴息率可以贷款170亿元,而2003年全年只贷出6.8亿元,不足完成全年任务的24分之一,所以我认为这种自雇就业的小额贷款资助是失败的。

这是前不久国务院领导华建敏强调,明年的工作将以大学生,转业军人就业为重点。再

就是公共工程的建设提供就业机会。开发公益性岗位,这些都是很有限的。再一个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基层,政府也是要买单的,西部买单能力比较差。我们西部需要也是需要,但是这些大学生要在那个地方长期留下来,可能也不太欢迎,因为他们那里好的就业机会也是非常缺的,他们为了当地人就业也会排他的。

这就是阳光工程,我们对农民工关照得不够,所以就政府公共财政的阳光,散一部分在农民工身上。再一个就是国有企业辅业改制,政府是应该负完全责任的,包括以后买断,如果他们生活中间遇到了困难,你政府还是责无旁贷的。

这是妇女就业,然后这是残疾人的就业。大家看看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政府方面就是积极加大投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这个钱投入的越来越多。比如2005年中央政府投入109个多亿。我们投入一万块钱,2003年可以解决一个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现在投入一万块钱就只能解决半个人的就业问题,说明资金使用效率的公平性。

再一个就是不同地方劳动力市场评价,经济比较繁荣的地方,不同的地方目前的政策,应该有哪些微调。总的评价,我们认为它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积极劳动力市场人群是有排他性,这是不公平的,积极劳动力市场的钱是中央的钱,市场政策的力度还是不够,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加大。

有一些建议,一个是要扩大就业总需求,为什么宏观的很重要,就是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是现在中国社会整个就业形势紧张的一个证明,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扩大就业的主需求,所以要进行培训、指导,对于一些失业率比较高的城市也是非常重要的。再一个就是深化体制改革,全面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再一个促进就业,政府责无旁贷,但是就业不光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以要构建一个协商机制。像国际上,很多组织都坐在一起谈话,不是政府一家说了算。再一个就是减少就业歧视,增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现在中国就业歧视还是挺多的,包括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口音歧视,地方歧视等等。所以我们在反歧视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像对乙肝患者,对艾滋病患者,如果你把这个事解决好,他们对社会的报复也是不可小视的。再一个就是树立普惠意识,加强对新增就业人口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就业扶持,就是说中国要关注所有的人群。就像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样,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现在要求大学生去登记失业。再一个就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还有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积极防范贸易摩擦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负面影响。再一个改进劳动统计,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中国就是这么一个规律,很多事情但凡高度重视,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就大大降低。历史上有很多教训的。再就是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改善劳动力市场。中国有部劳动法十几年了,大家执行的很差。超时劳动等等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说我觉得一个国家,无法可依是悲哀的,有法不依是更加悲哀的。无法可依的时候,我们还抱着一个法制的幻想,有法不依的话,法制都解决不了问题,我们更加无望。所以要严肃执法。

什么是就业能力,我们要认识清这个形势,提高就业能力,这是对个人来讲的,对某一个群体来讲,宏观上国家政策,我认为还是要把这个饼摊大,我反对一味强调提高就业能力,国外有十五天,拿五千欧元来,我让一面试一举中的,这些都是一些大公司的招聘总监,国外一年的学费才多少钱。所以说政府的责任是多道义的,个人要提高抢椅子的能力。

关于就业能力,不同国际组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无论他们怎么说,我归结为就是三点,就业能力,一个是保持工作说,你有工作,就证明你有能力,重视结果,一个就是求职技能说,重视那种面试的技术,或者应试的一些技术。再一个就是比较竞争力说,就是你连续不断的保持一个较好的职位。一次性的就业和终身保持一个较好的就业,和求职技能,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同的时期。比如对新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求职技能可能是第一位的,以后不同的时期,其他的重要性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这是我刚才说对就业能力的一个解析。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其实我觉得就业能力,在目前中国现实状况下和三个方面有关系,一个就是教育体制,教育部,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学生,这三个方面都是责无旁贷。我觉得中国教育体制是相当僵化,过渡管制,18岁以上的成年人,和军队没有什么差别,四年同进同出,这是一个笑话,以前说不许结婚,现在是可以结婚,不可以生孩子,我预计以后既可以结婚,也可以生孩子。我在美国看那些人,大学生家里有钱上最好的大学,尽快拿下所需要的东西。没钱的人就是半工半读,拿下大学文凭,有可能是十年,这都是很正常的。再一个就是咱们中国学生都住在学校里面,你在学校里面住怎么接触社会呢?有的学校是新生一年级可以提供房子,第二年以后就不让你住了,让你在外面租房子,去接触社会。这是真正的大学。在国外这个大学念不下去了,一流大学降到二流大学,三流大学,大家都认,中国可能吗?各大学之间的转换,我认为都不太可能。

这就是高等院校,有水快流的现象,简单摊大饼的现象很严重。我跟一些大学校长吃饭的时候,我的大学三千亩,我看就二流的大学。大学的特色没有出来,都强调要向综合性的发展。上大学不一定都能毕业,毕业以后不一定都能就业,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是需要向社会灌输的,投资越大,风险越大。所以你要有风险意识。

大学本人和家庭,第一你要上什么样大学,学费贵是一个方面,学费也是差别很大的,你在北京上一个大学和在贵州上一个大学费用差很多,但是很多人不注重这个问题。贵州的大学一年两千多块钱学费,但是谁去上呢?所以没有成本的概念。在上海、北京上大学一年一两万块钱,又上不起。还有一个就是学什么专业,发展什么本领,上大学不等于死读书,因为大学以前是精英教育,五十年代上大学的人不足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现在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了。中国大学生就业观念已经要转变了,你可以立一个志,就是做蓝领。

很多人上大学可能不是投资,而是为了消费,有的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是错误的。上了大学,你要没有别的本事,就是学的优秀,拿到奖学金,你就可以凭着优秀的学历、成绩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学不了最好的话,就必须有自己的特点,上大学不仅仅是学习,还有你人格的形成,人格魅力的培养都是很关键的。毛主席说过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是错的,但有一部分是对的,智商和情商是一个翘翘板的关系。中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不让人冒风险的教育方式,使人性很压抑,我们创造性是全世界最大的。看美国大学生毕业生里面,创业的23%到25%,而且这种创业里面既有生存型的创业,更多的是机会型的创业,大学生创业肯定起点高,得挣大钱。清华目前来说虽然好一点,但是它仍然不足1%。大学生,我们教他去打猎的。作为政府来说,有农民工,有初中生,有大学生都托,我托得起吗?所以要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冒险精神。

大学是干什么的,大学不是给假猎人发真的证书,大学要思考。

时间差不了,这个可能比大学生讲比较合适一些,都是高校的一些东西。再讲两句,每年我也面试,大学生报的人也很好,我们经常劝退,但是也很难。还有碰到的一些情况,比如说经过面试,五个人里面选一个,他就是和你的单位死缠,我们认为这样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所有要培养大学生一颗平常心,做什么职业都可以,不要都想当总统,不当总统就是屈才,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第四篇: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若干建议

2013-3-

4内容提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解决这一难题。扶持中小企业是当前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过分依赖于银行机构的融资渠道,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尚未打通,缺少直接融资渠道。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应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与渠道予以扩展,给予扩大直接融资渠道,使非银行金融机构有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以催生更多适宜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国外经验借鉴,政策建议

自2011年4月以来,因资金链断裂,中小企业倒闭潮见诸报端,9月份温州企业主集体跑路,鄂尔多斯信贷告急,10月份河南担保公司又遭挤兑风波,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又一次受到广泛关注。浙江、广东等地中小企业也因资金短缺出现的新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更加剧了民众的忧虑。因此,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引起中央政府高度关注。近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逐步改善,融资渠道有所拓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中小企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中小企业融资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现

1.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加,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少。近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屡屡见诸各种媒体,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在杭州、苏州、成都、大连、青岛等地大约80%的受访企业表示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增加。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企业获取银行信贷支持仅占10%左右,中小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14.4%。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小企业在谋取金融支持时始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资金来源规模的不断萎缩,中小企业可借用的资金也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2.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攀升。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体现在“难”上,而且还体现在融资“贵”上。据工信部《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显示:“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幅度至少在13%以上。根据银监会《(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小企业融资四现象值得关注》的调查报告中所列举的:某一直辖市一些银行机构对小企业贷款普遍执行基准利率上浮政策,上浮幅度为20%-30%,个别行甚至高达50%—60%;同时,部分银行还增加了较多贷款附加条件,通过收取顾问费、咨询费、“扣存放贷”等方式,以实现不低于基准利率上浮40%水平的小企业贷款业务综合回报率。同时中小企业还要承担授信审计费、抵押物保险费、担保费、评估公证费、财务费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贷款成本。

3.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由于证券市场、公司债券发行准入的门槛较高,加上我国目前的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民间信贷缺少信用体系和文化的支撑,因此,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很狭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公开募集资金。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字显示,中小企业融资98%以上来源于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仅占1.5%左右,相对狭窄的融资渠道给中小企业融资形成了一道硬性约束屏障,限制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的满足。再者由于近期银行贷款渠道收窄,一些企业开始转向社会渠道融资,甚至借高利贷。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民间借贷异常火爆。据有关资料显示,仅浙江省温州市民间资本就达6000-8000亿元。浙江60%以上的小企业依靠民间借贷维持经营,一段时间月息高达15%。福建厦门、石狮近期连续发生几起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事件,除向社会公众融资外,还有部分

银行和担保公司牵涉其中。

4.中小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较低。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仍存在产权不明晰、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缺乏自负盈亏、自我积累的意识,部分企业仍存在“重分配、轻积累”的思想。这种缺乏自我积累机制,高度依赖银行信贷,将会出现资金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

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几乎所有的科技创新都是从中小企业开始的,大企业在创新方面绝对没有中小企业主动性强、动力强,这是一个规律。所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是十分旺盛的。当前,通胀也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猛增。实际上,由于许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适应市场竞争需要而正在进行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以及中小企业的劳动用工,流动资金和原材料、燃料等多种生产经营成本的上涨等,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度上涨,由此相应地增加了对外源融资特别是银行贷款的需求。

2.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乐观,银行贷款风险大

中小企业存在较高的倒闭率与歇业比率,资产状况差,资信等级低,贷款缺乏抵押物与担保资源,自己拥有的资产信用度不高,同时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信誉较低,其经营管理,发展前途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中小企业贷款所面临的还不了贷的风险也相对严重。中小企业因其信用等级普遍较低,财务不健全,有的中小企业没有具体的账本,银行认为给中小企业贷款有风险,而且给中小企业贷款没有多少利润,把一亿元贷给大企业,一次审贷,5万元钱贷给一个中小企业,要审贷很多次,成本很高,所以贷款部部长一般的心态是,少贷不贷就是做好工作。在传统的授信方式下,银行很少考虑为其融资。

3.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拥有不同的信息,就融资而言,主要指借款人拥有关于自身资信、资金使用等方面的信息,而贷款人却因收集成本过高不能获得信息的这样一种状况。一般来说,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总体处于信息不透明状态,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向资金供应者有效传递真实或有价值的融资需求信息。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还贷风险将导致借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但由于一般中小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结合紧密,缺乏职业经理人对股东的有效制约,还贷风险问题较大企业严重,理性的银行能对此做出考虑,信贷资金配给在选择时候倾向于大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

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等所占比重大,缺乏商业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抵押用固定资产,且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信息披露机制达不到银行严格的贷款条件;并且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难度大,收集信息的成本高,贷款给中小企业对银行的风险收益不对等,导致银行缺乏贷款给中小企业的动力,大幅度减少了信用贷款,绝大部分需要抵押或担保。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缺乏有价值的抵押物,难以找到被银行认可的第三方进行担保,可现有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由于规模的限制,自身缺乏风险分散机制,后续资金支持不足,担保产品单一,缺乏有效率的担保机构。融资担保机制的不健全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再度雪上加霜。

5.资本市场尚需完善,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市场主体结构不均衡,个人投资者过多,机构投资者不足,而个人投资者的

专业知识和资金实力有限,加大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二是资本市场对公司上市的硬性指标要求适用于大企业,不适用于处在发展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三是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有限,创业板的开设虽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上市融资机会,降低了上市的门槛,但是市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些硬性指标要求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难以达到,也无法满足他们的融资需求。

6.缺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和专门的金融机构、管理机构扶持。近几年来,政府虽然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总体上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还是不够。各种优惠政策往往倾向于照顾国有大型企业,而忽略了众多中小企业的需要。此外,现实中政策缺乏实质性的操作性,使本应享受的优惠政策实际最终无法实现。

三、国内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政策措施和做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为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各部门、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积极采取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内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一)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各部门、各地区都结合自身特点,相继出台贯彻落实上述法律、文件的实施意见和措施,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设立了中小企业局,使中小企业的政策环境得到优化,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11年中央财政层面安排的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达到51.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2亿元,增加的资金主要用于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风险补偿资金和奖励,其中10亿元用于中小企业担保机制的建设,6亿元用于中小企业再担保体系的完善。

(三)实行倾斜的信贷政策。2008年度央行统一调增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鉴于2011年来中小企业融资的主力银行主要是地方金融机构,本次调增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银监会要求全部大型商业银行都要设立专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机构,同时放开中小型商业银行设立分行的限制。很显然,这些政策反映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意图。在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国家鼓励发展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近几年来,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问题,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槛,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专门设立中小企业板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服务。2011年,国家又推出创业板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重大举措,不断增加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如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与省金融办、工行省分行推出集合债的新型融资模式,由一个机构作为牵头人,几家企业一起申请和担保,并通过券商进行捆绑式发行债券,将主要解决单个企业申请规模受限制和中长期贷款的问题。

四、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在建立在完善的信用体系基础上的包括信用机构、担保机构、中小银行、创业投资体系和创业市场在内的中小企业直接、间接融资的市场体系,以及政府政策支持与扶植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融资支持系统,有效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制度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美国为了扶植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小企业管理局(SBA),设立了财政专项基金,开办了小企业

投资公司为美国中小企业的增长、扩张和现代化提供产权资本和长期的债务融资,建立了专门投资于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扶持中小企业。日本政府在战后相继成立了三家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资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和工商组合中央公库,它们专门向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融资,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二)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帮助就是担保贷款。近年来,小企业管理局还制定和实施了“债券担保计划”,“担保开发公司计划”、“微型贷款计划”等多种资金援助计划,为按正常渠道无法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担保,获取资金。日本颁布实施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等八部法规,各级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中小企业厅、中小企业局和中小企业科,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全国性的政策性的金融服务机构,建立了由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司共同运作的信用担保体系。欧盟通过提供信用担保、发展资本市场、开办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等四项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三)积极扩大政府信贷担保份额。香港专门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机构,实施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由政府提供信贷担保,协助中小企业向参与计划的贷款机构取得贷款,每家中小企业可获得的信贷保证额为获批贷款额底50%,最高为600万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信贷担保份额扩大至70%。信贷保证额可灵活运用于营运设备及器材贷款与运营资金贷款,保证期最长可达5年。若中小企业已全数还清还在计划下获批信贷保证的任何一笔营运设备及器材贷款或营运资金贷款,该中小企业可使用相应的信贷保证多一次,以600万为上限。法国对中小企业金融信贷支持主要是通过地方投资公司给予优惠信贷,贷款总额不能超过投资总额的70%。法国还允许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向私人公司借钱,但要由投资公司担保。

(四)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以促进筹资来源的多元化。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难以达到常规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到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门槛过高,因此,在常规的股票主板市场之外设立第二板(高科技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股票市场,这是发达国家发展创业投资体系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通常做法。二板市场的上市条件较主板市场要低,非常有利于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科技中小企业上市。美国的NASDQ市场为成熟的风险型高科技中小企业走向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第二板市场的培养功能,可产生更多的合格的企业资源,由此吸引更多投资,推动市场繁荣。随着投资回报的提高,风险投资者也更积极投资于创业型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为创业板输送更多优良的企业,从而实现企业和市场之间发展的良性循环。美国最具成长性的公司中有90%以上在该市场上市。直接融资渠道的开辟与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筹资来源的多元化。

五、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建议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金融体制、信用环境、企业自身及融资机构的服务能力等诸多因素,需要改革创新、综合协调、配套解决。通过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总结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缺陷和不足,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新模式,为此建议如下:

1.加快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快中小企业经营和融资的法律法规建设,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政府要重塑社会信用体系,强化执法力度,硬化企业还贷机制,严格保护并落实中小企业转制过程中的金融服务,坚决抵制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消除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障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政府在税收方面要给予中小企业以适当支持,还要加大检查力度,使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保障贷款人的利益,实现社会信用的良好循环。

2.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

政府应探索允许新创设立或改建设立区域性股份制中小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设立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要积极吸引非公有资本入股,进一步壮大和完善为城镇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实力和机制。合理引进和利用外资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农村信用社应吸收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入股,加快改善股权结构,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力度。

3.积极推进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改革与创新

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改革与创新金融体制。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适当降低信贷门槛,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开展受信业务;对效益好、市场大、有信用的中小企业,拓展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业务;放宽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条件,支持开办融资租赁;探索开展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国际金融组织投资和使用国外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保险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改进中小企业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同时,重视引导典当融资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典当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4.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助信用担保机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机构经核准可免征营业税。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新设机构、增资扩股、定向募集、规范管理等途径,引导其做大做强,放大担保融资的乘数效应。加快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和准入、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建立担保业自律性组织。改进规范现行担保机构的运作方式,加强监督管理。督促其规范化经营,理顺抵押担保环节,为企业提供安全高效的融资担保平台。

5.推进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建议政府想方设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运行、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提高企业的信贷能力。研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评级、发布制度以及奖励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挡案试点。对资信等级高的中小企业,应简化工商年检手续,逐步实行备案制。同时,加强中小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

6.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内在融资能力

首先要规范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机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因此,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夯实管理基础,尤其要促进企业建立规范透明、真实反映企业状况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定期向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再次,要打造消费者信得过、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用品牌树立企业的诚信形象。最后要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生产经营和向银行贷款过程中要做到“讲规则、讲信誉、讲效益”,切实杜绝各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和恶意欠息的行为。同时要及时向银行通报企业的发展规划,邀请银行参与项目论证,主动争取银行的理解和支持;要积极参与资本运作,探索使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尽量减少对银行信贷间接融资的依赖。

7.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积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完善现有中小板、创业板块的上市审批制度和监管体系,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和辅

导体系;逐步扩大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功能;整合和规范现有产权交易市场,为非公有制企业股权转让提供服务;继续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境外上市工作,特别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赴香港及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探索债券融资方式;通过税收政策支持开展创业投资,推动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业的发展,鼓励其加大对高成长性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推动银行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业务的发展,扩大企业短期融资债的发行规模,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的试点工作,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样化资本市场体系。此外,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典当、租赁、商业信用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还可以大力开展与大企业合资、合作、联营等节约资金、降低成本的经营方式,积极参与合作金融组织的股权扩充和改组,以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第五篇:企业征信系统小微企业关联信息甄别的三大难题

日前,辖内部分小微企业对企业信用报告中关于自身企业的关联信息提出异议,即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信用报告中信息不准确,由于“担保人关联”导致企业征信出现提示,影响银行贷款审批效率。“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关联信息的甄别存在“高管信息认证难、高管关联甄别难、担保企业分析难”等问题,直接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亟需引起关注。

一、存在问题

(一)企业高管信息认证难。在企业高管信息核查过程中,法定代表人信息可通过法人企业营业执照来验证,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的信息只能依据企业所填写的贷款卡申领(年审)报告书内容来认证。部分企业为避免其实际管理的几家企业成为高管关联企业,瞒报甚至错报企业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对企业高管信息真实性造成影响。

(二)高管关联情况甄别难。因部分小微企业无专职的财务负责人,多由同一会计兼职几家小微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在“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财务负责人是作为企业的高管人员记录的,因此同一会计兼职的几家小微企业即显示为高管人员关联,但实际上企业之间并无任何关联。如常山的注册会计师刘朝金就兼职着常山骏马橡胶有限公司和浙江常山冠元家俱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两家企业信用报告中则显示为“高管人员关联”。

(三)担保企业分析难。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融资担保条件不足,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会寻求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多家企业由同一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时,在企业信用报告中的都会出现“担保人关联”的提示,影响贷款发放。如常山县银河企业担保有限

1 公司为常山县文庆轴承有限公司提供担保,导致该公司与常山县柚缘食品有限公司、衢州鸿鼎臵业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常山茶叶有限公司等企业发生“担保人关联”。给该企业在银行贷款造成关联提示,对企业在银行贷款造成阻碍。

二、对策建议

(一)统一信息录入口径,确保高管信息真实有效。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的企业高管人员认证,尤其是财务负责人的认证。可以在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的高管人员信息处增加一条“是否在其他企业兼职”信息。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的信息甄别工作,确保关联信息的真实性。

(二)建立信息更新机制,确保关联信息及时准确。一是建议金融机构在贷款办理过程中遇到企业信息变更情况及时报备人民银行,确保企业征信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二是加强同工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联系,在注销企业的同时,应到人民银行办理贷款卡注销手续,避免该企业信息与其他企业发生关联关系,确保关联信息的准确性。

(三)完善关联信息系统,确保关联提示合理准确。建议对企业征信报告中显示的关联信息进行区分,完善关联信息内容。如“高管人员关联”信息,可分为法人代表关联、总经理关联和财务负责人关联。“担保人关联”可细分为担保公司担保关联和某某担保主体担保关联,以便于企业和金融机构了解企业关联信息。

上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下一篇: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