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县物流业发展情况

2022-08-01

第一篇:x县物流业发展情况

X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X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八月三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对您和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市政协多年来给予我县的支持和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X县幅员面积3844.7平方公里,辖5乡12镇,143个村,1624个自然屯,总人口62.9万,其中农业人口51.9万。全县耕地面积252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高油大豆、烤烟生产基地县,是全省肉牛生产第一县,拥有良好的工农业发展基础。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大力实施“强区、连线、扩城、兴带”战略,工业壮实力,农业提效力,旅游扩张力,文化增活力,环境添魅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81.4亿元,同比增长16%,三次产业比为19.2:39.7:41.1;财政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8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33.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1亿元,同比增长37.1%;城镇居民人均 1 可支配收入12693元,同比增长19.8%;农民人均纯收入9866元,同比增长2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亿元,同比增长18.0%。全县经济总量增幅、财源建设和工业发展分别位于全省第

三、第三和第五。

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81.4亿元,同比增长10.4%;财政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34.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1亿元,同比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96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869元,同比增长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亿元,同比增长14.9%。综合排名列全市第三位。

下面,按照要求,重点将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从1978年开始,我县在省内率先引进国外良种冻精对本地黄牛进行改良,是全省肉牛产业起步最早的县市之一。三十多年来,我们瞄准市场需求,从自然资源出发,坚持走“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以肉牛产业为特色的畜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生产指标持续增长。2011年,全县肉牛存栏40.8万头,出栏21万头;可繁母牛存栏13.5万头;生猪存栏43万头,出栏53万头;禽类存栏430万只,出栏839万只。全县畜牧业 2 产值实现34.7亿元,同比增长12%,牢牢占据农业“半壁江山”。

(二)产业基地不断升级。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创建“标准化示范场”,加速生产方式转变,形成了沿哈同公路周边的“育肥肉牛生产专业带”,沿南部、东南部山区的“可繁母牛、待育肥牛(架子牛)生产专业带”以及一批肉牛产业重点乡镇,全县规模养牛专业户发展到4000个,年出栏百头牛育肥场发展到300处,肉牛专业小区发展到32个,带动了畜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迈进。

(三)产业化经营取得实效。2006年,我县成功引进X牛业公司,改写了我县畜牧业“有基地、无龙头”的历史。在我们的大力扶持下,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龙头引带作用充分显现。自投产以来,累计屠宰加工肉牛36万头,实现产值31亿元,创汇5600万美元;累计安排就业1.43万人,带动农户1.29万户,促农增收5.4亿元。特别是今年,我们成功引进了投资6亿元的麦当劳、肯德基肉饼加工项目,标志着我县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10月份试生产;2013年预计可实现产值23亿元,税金2亿元,至2016年项目全部达产后,公司产业值将突破百亿元,实现税金8亿元,届时X牛业公司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快餐食品加工基地。同时,我们引进了大北农公司等一批饲料生产加工企业,X牧业公司等大型养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为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提供了根本保障。2008年,我县 3 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畜牧业生产十强县”、“全省十二个畜牧业试点管理示范县”,并成为全国四个重点肉牛产业基地县之一。

(四)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几年来,我们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卫生监督,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连续几年接受农业部、省市联合抽检,都未发现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二、主要做法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一整套推进和服务机制,积累了许多经验,有力地保证和助推了肉牛产业发展壮大。

(一)坚持高位推动,形成整体合力。成立了肉牛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乡镇分别成立推进组织,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制定推进措施。对工作突出的乡镇和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严厉问责。

(二)出台政策促动,实现强农惠农。为促进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主辅换位”步伐,我县连续出台政策,对肉牛产业进行扶持。一是在土地使用方面予以适当放宽。二是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减免收取各项规费。三是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畜牧业专项贷款每年都超过1亿元。四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2006年以来,在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肉牛防疫、繁改体系建设。五是开辟肉牛运输“绿色通 4 道”,除遇特殊情况外,任何部门不得私自拦截肉牛运输车辆。

(三)强化机制保障,助推农企双赢。我们制定了肉牛产业发展考兑机制,层层分解任务,明确职责和目标,强化监督考评,做到阶段性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使乡镇、部门压力和动力并存,促进了工作高效落实。同时,为鼓励农民向企业交售肉牛,对送牛农户予以专项贴息补助,各乡镇逐村逐户动员农户与企业签订交售合同,从根本上保障了企业牛源。目前,X牛业与农户对接顺畅,农民交售肉牛积极踊跃,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实现了互利双赢。

(四)化解瓶颈因素,打造产业基地。我们高度重视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肉牛产业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在资金、土地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协调土地占用等难题,全力推进标准化肉牛小区建设,提升产业质量,促进肉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五)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对农服务。X牛业公司达产后,以胴体率作为标准结算农户卖牛款。为引导农户适应现代化企业这种生产方式,我们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农户深入企业现场监督,让农户亲眼见、实地看,用实实在在的“好牛好价”,改造农民传统、落后的思维方式,改变农民“卖牛灌大肚”的陋习,让农户发自内心地注重科学饲养,改变传统粗放式饲养模式。现在, 5 我县农民向企业交售肉牛的平均胴体率已达到52.8%,比2006年企业组建之初的47%提高了5.8个百分点,农民交售肉牛平均体重提高到了510公斤。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肉牛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仅靠我县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一是可繁母牛数量下滑。可繁母牛的饲养主体是散养户,目前处于萎缩状态。主要原因是:饲养可繁母牛和育肥牛相比,效益低、周期长,养殖户积极性降低。特别是当前,人工成本提高,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所得,远远大于饲养可繁母牛的效益。因此,农民宁愿外出打工或育肥,也不愿养殖可繁母牛。据测算,1头可繁母牛产1头母牛犊,如果计入人工、疫病风险等成本因素,每年仅盈利200元。如果产1头公牛犊,尚可盈利600元。这种盈利水平,对农户没有太大吸引力。

二是农企对接不够紧密。近年来,省内一批新建肉牛加工企业相继投产,我省大、中、小型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到300万头以上,致使牛源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缩小,企业反哺农户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户和企业联结机制受到冲击,农企对接不稳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

三是政策资金配套不足。肉牛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并且存在贷款门槛高的问题,农民发展肉牛产业普遍缺乏资金。当前,国 6 家、省、市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扶持意见,肉牛产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安全整治压力较大。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监管面宽,工作难度大。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上,存在投入不足、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疫病已成为农户养殖的主要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给肉牛产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四、下步打算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建设肉牛产业基地为主线,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目标,走“精品、特色、品牌”之路,全力保障龙头企业生产,促进肉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龙头企业,延伸肉牛产业链条。依托X牛业公司,着力引进并做大做强牛皮加工、千层肉饼加工及牛骨、牛血等深加工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构建综合开发、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同时,以X牧业公司为示范,创新发展模式,争取再引进3-5家年出栏超千头大型现代化肉牛养殖企业,发展建设精品型现代化畜牧业。

(二)抓产业基地,加快项目建设速度。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加快推进17处肉牛小区和6个标准化繁育站点建设。同时,制定肉牛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托现有基础,量身打造“肉牛工程”项目。初步构想为2012—2016年,国家、省、市、县按6:3:0.5:0.5比例,投资6800万元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标准化肉牛小区,实现无公害化生产,打造X县特色养殖品牌,推动产业 7 基地上规模,提档次。

(三)抓政策推动,创新优化服务理念。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发展现代化畜牧业若干意见,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农户饲养肉牛的积极性。优化投融资环境,多渠道增加畜牧业收入。加大对基础母牛饲养场、大型育肥场和繁育站点的扶持力度,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坚持科学、规范管理,实施“良种工程”,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抓利益联结,推动农企互利共赢。鼓励农户发展建设合作组织,密切农户和企业的联系,组织合作社协调农户、企业利益关系,保障农户、企业紧密对接,利益联动,实现互利共赢。

(五)抓基础建设,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着重抓好强制免疫监测,强化疫情监测和检疫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落实落靠责任机制,深入持久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强化定点屠宰场检疫检测工作,完善追溯制度,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覆盖。

五、几点建议

为实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通过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不断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全力加快肉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同时,结合实际,我们也提出一些建议,恳请上级予以大力支持。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议设立肉牛产业发展专项扶持 8 资金,重点用于规模化养殖、良种繁育、防疫灭病、龙头企业、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方面。同时,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适度放宽贷款条件,鼓励金融信贷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拓宽信贷担保渠道,简化肉牛贷款担保手续,活化贷款方式,加大资金投放总量。当前,我县正在请省里专家规划“肉牛工程”项目,恳请市政协协调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扶持。

(二)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建议设立可繁母牛补贴专项资金,进一步鼓励、引导农民饲养可繁母牛,遏制可繁母牛下降趋势,为畜牧业发展积蓄后劲。可繁母牛饲养扶持政策可参照奶牛补贴政策执行,育肥牛饲养场基础设施建设可参照生猪标准化养殖场项目建设。根据当前情况,我县每年产犊牛约6万头,如按每头500元给予补贴,需资金3000万元。

(三)建立可繁母牛保险制度。建议上级对可繁母牛饲养给予保费补贴,对于疫病、意外、不明原因造成的损失,由保险部门进行相应的理赔,减少养殖户的损失,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

(四)强化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建议上级加大在畜牧防疫工作上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畜牧防疫、检疫、监督机构设施条件,不断提高防疫监测能力。同时,加大对牛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的科研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第二篇:X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X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非公经济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中共X市委X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实现集中突破的意见》及全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433”发展战略和县委‚422‛发展布局,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支持、服务和促进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我县非公经济发展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非公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围绕把X县建设成西北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之

一、天然石材加工基地之一和全国苹果产业名县、全省劳务经济强县、全市特色文化大县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基础先行、工业强县、产业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培育发展‚金、石、果、畜、药‛等战略性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加快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不断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使全县非公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财政贡献、促进城乡就业、加快工业化进程、繁荣城乡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张。截止2014年4月底,全县共有私营企业338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注册资本(金)8496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2%;农民专业合作社336 1

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3.1%,出资额61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6%;个体工商户7227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9.6%,出资额4596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7%;其中注册资本(金)100万元以上的有45户,比去年同期增长84.9%;非公经济增加值完成2.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8%。

二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去年全县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10.3亿元,较上年增长25.6%,完成计划的103%。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为25.6%,完成计划的102.9%。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完成40.03%。非公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我县非公经济已逐步由传统的农业、手工业、服务业向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房地产开发等多个领域延伸拓宽,不仅加快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业产化化、城市建设、商贸流通、市场建设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有效地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带动了三次产业的协调快速发展。目前,全县非公经济注册总资本达19.12亿元,在农业、工业、建筑、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达25.5%、30.6%、11.4%、32.5%,非公经济的资本构成与行业分布更趋合理。

四是贡献份额不断增大。非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矿产、石材、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县境内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张了县域经济总量,较好地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目标。

二、主要做法

2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出台的《关于推动非公经济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和《中共X市委X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实现集中突破的意见》,按照市委市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的指导思想,依托资源优势,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解决影响和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困难问题,从政策、环境、体制等方面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全县非公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强化工作措施,促进全民创业。积极鼓励支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员停职、离职、辞职、提前退休创办非公企业。辞职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领取按基本工资标准发放的一次性补偿;停职期2年内可申请回到原岗位。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并符合条件的,3年内免征营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并符合规定条件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鼓励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兴办科技型企业,对重大科研成果和市场前景好的应用型技术可突破企业注册资金总额70%的限制,允许职务类成果作为出资资本参股。对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对待,农民工返乡从事个体经营可按照相关规定免缴各种费用,激发广大民众创业的活力和热情,使非公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带动就业的‚主渠道‛。

(二)放宽市场准入,扩大经济总量。坚持把放宽市场准 3

入作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全面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和国家、省市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放宽投资领域、组织形式及经营方式,按照‚非禁即许、非限即准、宽进严管、强化服务‛的原则,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出资方式,放宽经营场所条件,实行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的注册登记制度,放宽非公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资格限制,全面支持非公经济做大做强。积极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对登记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员、返乡农民工及其他新增待业人员设立50万元以下有限责任公司的,实行创业注册资本‚零首付‛,允许在两年内缴足注册资本,有力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发展非公经济的积极性。

(三)调整优化结构,激发发展活力。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突出X县特色,发挥市场调节和经济杠杆作用,不断做强优势产业,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非公经济效益和速度的同步增长,组建了X紫金矿业、久联民爆、青峰石材、酉子森含商砼、鼎鑫食品、秦皇酒业、乾亿果业、金地房产、秦顺供热、秦通公交公司等一批非公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建材生产、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非公经济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今年我县有5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推广‚农超对接‛、‚社企对接‛营销模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品专供龙头企业,积极创建‚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全县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4户,其中新发展2户农民合 4

作联社。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今年新增电子商务主体4户。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共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企业4户。积极发展农村经纪人,对农村经纪人实行免费咨询、免费发证、免费办照,全面提升农村经纪人综合素质。

(四)加大招商力度,培育优秀品牌。大力实施‚引强入县、引大入县‛战略,扎实开展‚民企陇上行‛专项行动,设立了200万元的专项经费,积极开展项目推介洽谈工作,专门用于项目资金引进及项目前期工作费用支出。与全联旅游业商会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推动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用资源开发吸引项目,以特色招商引资。引导和支持非公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加大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著名商标认定和驰名商标推荐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非公企业商标品牌。

(五)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难题。健全完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开展‚动产质押、应收账款和仓单质押、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三权质押’、保理、联保贷款、融资租赁‛等新型信贷业务,积极发展金融超市等便民服务。培育引进信用担保机构,完善资本金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健全担保机构资本金扩充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年内免征营业税。认真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符合《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的非公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以及交通、水利和邮政运营等非公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优化税收环境,杜绝强征强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设立金融奖励基金、贷款 5

风险补偿基金和财政贴息等方式提高银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充实担保基金,不断扩大妇女小额贷款和‚双联‛惠农贷款规模,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壮大。

(六)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加强道路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制定出台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农村土地流转、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实行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对业绩较为突出的非公企业进行奖励,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加快发展。深入开展‚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营造重商兴企的舆论环境、成本低廉的服务环境、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以良好的形象提升人气、集聚商机。加强市场秩序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阻碍侵扰非公经济发展的人和事,为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宽松的环境。每年设立特色产业开发专项基金1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 200万元,重点用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扶持非公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新产品开发等,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改造升级。健全完善项目联合审批、综合协调、追踪服务、限时办结、首问责任、重大项目挂牌保护一条龙服务等制度,精简办事程序,实行‚五办一天制‛(行政服务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基础材料齐备的县内审批事项一天办结),强力推进治庸问责,服务效率不断提高。

6

(七)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和扶持非公企业参与城西工业集中区及其他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加强黄金尾矿、冶炼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升矿产资源开发综合效益,实施工业废水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项目,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我县工业园区位于城关镇能干村与石桥镇汉阳村之间,园区规划总面积5.9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定位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发展医药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发展工艺品加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有色冶金产业。规划布局按产业定位分为五区:即综合服务区,农副产品产业区,生物制药产业区,工艺品产业区和有色冶金建筑建材产业区。规划区内现有企业8户,分别是:X县清真牧王公司、X县秦皇酒业公司、X县保健醋加工厂、X县煤炭公司、X县联华超市配送点、X县春天药业公司配送点、X县秦源实业公司农村新型能源设备生产项目、X县山野菜加工厂。X县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将为我县加快工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全面振兴和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我县非公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中共X市委X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实现集中突破的意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支持、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加快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不断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使全县非公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财政贡献、促进城乡就业、加快工业化进程、繁荣 7

城乡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跨越式科学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虽然如此,与这次市非公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非公经济中中小企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目前我县非公企业从结构看,小企业多,规模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少,带动作用和辐射力不强。在产业结构上,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加工链条短,新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成长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从产品结构看,初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二是融资难仍是制约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县近90%的非公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导致已建成的一些市场前景很好的项目因缺乏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不能按时上马和满负荷生产,新上项目因缺建设资金成为‚半拉子‛工程或不能开工建设,坐失良机。三是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整体发展需要。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创业辅导、经营指导、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市场分析、贷款担保、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但是,目前我县的中介服务机构还极少,且不规范,服务还不到位,特别是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没有服务创新机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滞后,推进全民建设没有抓手,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四是循环经济和科技水平比较低,还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培育提高,循环不经济现象仍然存在。循环经济引导型资金短缺,示范工程、示范项目 8

进展不够理想,对循环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够强。

四、今后的工作重点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壮大经济总量、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促进非公经济实现转型跨越,为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X县做出重要贡献。一是支持非公经济利用我县矿产、石材、经济林果、中药材、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不断提高非公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二是在继续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和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做大做强。三是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充分挖掘我县先秦、三国、民俗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力争将我县先秦三国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成一张金名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四是支持非公经济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规模,提高品质,提升效益。五是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力争到2016年,培育发展5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以上的非公企业,10 户5000万元以上的非公企业, 20户1000万元以上的非公企业。全县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5 %以上,年均增速22 %以上;非公经济上缴税收占全县总税收的49%以上,使非公经济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主要 9

支撑和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第三篇:X县食品药品打假工作情况总结

X县打假办在市打假办和县三打办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牢固树立“三打两建”的指导思想,积极应对打假战争带来的挑战,以直接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的食品药品为重点,进一步探索源头食品药品打假的新思路,向法律要案源,靠规范树形象,以创新求发展,奋力开拓食品药品打假工作的新局面。截至2012年7月,全县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货值96.5万元,查办各类相关案件150起,目前,全县假冒伪劣食品药品问题已得到有效遏制,违法制假售假窝点受到毁灭性打击,市场秩序明显好转。现汇报如下:

一、着眼新形式,新要求,打造新格局。食品药品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切身最根本就的利益问题,“三打”以来,经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在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全县药品打假长效机制和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药品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第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力度、快节奏地开展“三打”工作,以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切实提高对“三打”两建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第

二、进一步完善“三打”两建工作架构。制定市、县工作联系的机构框架,成立县“三打”办、县打假办,通过宽乐通信短信业务、QQ群、制作发放通讯录、开通专门邮箱等途径使“三打”工作更加顺畅、高效;第

三、进一步细化、量化食品药品打假工作方案,施行领导包案制度;第

四、结合日常监管迅速组织摸排和线索分析,同时适时组织行动,打出声威,再掀高潮。第

五、把“三打”与打假扶优、帮促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到门店发放宣传单,做好动员工作,强化行业自律,形成互动、互补、互利的打假新态势。

二、强化市场监督,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食品药品作为十大专项行动主要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净化食品药品市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关注,为此县打假办落实了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建立投诉举报网络。通过向有LED广告屏经营户发放“三打”宣传文字文本告知输入播放等方法宣传投诉举报电话07532228877,并实行市、县并网,传信迅速,有投必复,共接线索127起,核实查处124起。二是推行双重举报奖励制度,承办单位和打假办均对举报人予以奖励,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打假的热情。三是共享质量抽检信息。成功组织了乳制品、客家盐焗食品、面条、面包等产品的重要性能指标和卫生指标的监督抽查。抽检结果上报上级,信息共享联合流通领域部门打清制假售假上下源,第一时间联系媒体予以曝光,提高民众警惕性。

三、坚持管理创新,提高执法打假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增强打假工作有效性,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我们积极探索,创造性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议决议打击制假售假具体任务分工安排,以加大力度为中心,以规范行为为保证,以执法创新为动力,把三者有机地统一于食品药品打假工作实践中。

(一)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定领导包案工作方案,将打假责任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人,不留死角,做到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出动执法人数12502人数,检查单位13145个,捣毁窝点15个,罚没50.07万元,其中

大案要案23宗,移送公安4宗,抓获犯罪嫌疑人10人,刑事拘留4人,逮捕1人。

(二)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实现快速反应合力。通过县“三打”,县打假办有机协调,实现了执法机构的整体联动,为突破地方保护主义,依法查处大案要案创造了有利条件,逐步打造出一支反应快速、运转协调、能打硬仗的执法队伍。2012年6月25日晚8时左右,X县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在铁卢桥一居民出租房内发现无证照加工食用猪油现象,迅速组织执法力量,并上报X县打假办,X县打假办迅速组织媒体、经信、工商、畜牧、质监等有关部门执法人员9时左右均赶赴到现场实施检查,公安部门控制现场,质监局查封生产设备,畜牧局抽样送检,工商局追查成品流向……分工协作至晚上12时多将该窝点彻底捣毁。

(三)尽心尽力实事求是,不盲目追求功绩。X县打假有关成员单位本着“三打”两建作为服务于“平安广东”和“幸福广东”的有力保障的思想积极寻找切入点,有投诉举报必第一时间联合行动,定期开展抽检摸查排查监管工作,想方设法打击食品药品制假售假,立案查处总数和涉案货值比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12年4月18日,县打假办在工作摸排执法检查中查获X县雁洋达文味酵粄生产的“味酵粄”经检验证实非法添加“硼砂”,不符合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标准要求,搜集有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抽样单,广东省梅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检验报告等证据材料充分证明案情,并经多次询问当事人,多次召开案审委员会研讨案情,决定移送公安机关,不盲目追求大案要案宗数,涉案货值,造成冤家错案。

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三打两建”、建设幸福广东的活动,确定食品药品为十大专项行动主要重要内容以来,X县打假办虽然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案源少,群众举报线索少,把打假工作思路局限于十大打假专项行动的内容,出现投入人力多,但立案少、查处大要案更少的现象。二是人员少,出现打假一线人员又是信息报送员的情况,基层压力大,任务重。加之,车辆、通讯、办公设备落后,严重制约了侦查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案件深挖难。涉假违法行为呈现预谋性、隐蔽性和作案时间长等特点,有较强的反侦察、抗打击能力,手段狡猾,导致案件进一步深挖受阻。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勇于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积极为我县的经济建设服务,努力开创我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新局面。

X县打击制假售假专项行动小组

二O一二年七月十三日

第四篇:x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富平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富平县水务局)

我县位于渭北旱塬北部,总面积1233平方公里,耕地111万亩,辖24个乡镇,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8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2.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23亿元,财政收入674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6元。

富平地处渭河盆地与陕北高塬的过渡地带,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中部隆起,川塬相间,海拔高程380—1420.7米,地貌由北到南依此是低山丘陵沟壑区、洪积扇区、黄土台塬区,渭河

一、

二、三级阶地,境内有四河,均为季节性河流,其中石川河是县内唯一的过境河流,县境内长达36.4公里,流域面积104.103平方公里。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533.2㎜,年蒸发量1154.2㎜,干旱指数2.1,境内虽有四条河流,除汛期石川河有短期洪水过境外,其余季节基本断流。目前水资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和外来客水。浅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和川塬阶地区,一般埋藏深度40—150米以内,可利用水资源量0.87亿立方。全县现有机井4989眼,井灌面积27万亩,年开采量达1.44亿立方,超采0.57亿立方,造成地下水位普遍下降6—12米左右,已形成三个漏斗区,最大半径10公里,因水位下降而报废机井达1300多眼。外来客水有两部分来水,一部分是北山各峪口洪水,汛期大部分为山前引洪漫地用尽;另一部分是境外客水,主要有桃曲坡、二黄、交口、泾惠四个灌区,设施灌溉面积6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年引水量3000—4000万立方。全县水资源总量1.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170立方,亩均水资源量97立方,不足全省人均的1/

6、全国的1/12。近年来,全县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工农业生产年需水量2.12亿立方,供需缺口达0.92亿立方,而且浅层地下水除石川河沿岸外含盐量、氟量高,高氟水、苦咸水分布面积620.1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0%以上,共涉及淡村、留古、到贤、流曲、王寮、华朱、刘集、杜村等18个乡镇184个行政村40.08万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是我县水资源的两大特征。

由于缺水,富平的人饮困难问题在全省是最突出的,“九五”初,全县有饮水困难人口达62.58万人, “九五”以来通过实施“甘露工程”、“人饮解困”、“防氟改水”等项目,共解决了45.13万人(“甘露”38.59万人,“人饮”2.64万人,“改水”3.9万人)的饮水困难,剩余17.45万人。近年来,因水资源性缺水新增加缺水人口1.14万人,其中涉及沿山一带7个乡镇22个村0.54万人和石川河沿岸5个乡镇15个村0.6万人;因工程老化,年久失修导致水质达不到安全饮水标准,涉及部分塬区9个乡镇25个村2.76万人,共计新增3.9万人。目前实际上我县还有21.35万人(苦咸水12.9万人,氟水3.2万人,缺水5.25万人)的饮水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全县上下形成了“要兴富平先兴水,富平要富先富水”的共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高潮。在水利建设中,始终把城乡供水工作放在首位,每年把供水项目工程建设列入县上重点工程来抓。从水资源短缺的实际出发,加强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坚持“确立新观念、开拓新项目、创建新机制、塑造新形象、谋求新发展”的五新兴水思路,依托“甘露工程”、“人饮解困”、“防氟改水”等项目带动,以小城镇为中心向农村辐射,集中连片,规模解决,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9036.53万元,共建成各种形式的集中供水工程82处,集雨水窖5193眼,解决了45.13万人的饮水困难。我们的主要做法与体会是:

一、统筹规划,资源统配,依托乡镇,辐射农村

富平水利最突出的问题是水源短缺,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根据本县降雨量少,地表无径流,地下浅层水不足而岩溶水丰富的实际,县水务局组织人力物力,会同地矿部门,对全县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聘请省水电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和渭南市的有关专家对我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编制了《陕西省富平县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完成了《富平县利用岩溶水解决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富平县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明确提出全县城乡供水工作要打破地域界限,打破行政区划,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分批解决。按水资源性分布情况,将全县分成三个大区,即山区和沿山缺水区、苦咸水氟水区、轻度缺水区。在规划上,对缺水区,规划用水窖解决,有条件引水的,想方设法调配水源。对苦咸水氟水区,结合“380”岩溶水分布,规划了华朱、西村、由典、笃祜、庄里—义门五个“380”岩溶水水源地,优化水资源配置,实行城乡供水“一盘棋”,坚持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农村,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建设跨乡、跨村的大型骨干供水工程,尽量扩大供水区域;对轻度缺水的淡村盘龙地区,规划了盘龙湾项目区,根据有限资源,以供定需,规模适度,利用浅层地下水源解决。近几年来,根据规划,优先开发了“380”岩溶水源,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北塬页坡新打“380”岩溶水井5眼,日供水量达到1.5万吨。同时又先后在西村、康庄、庄里、王寮塬等地钻探成功岩溶井6眼,解决了北塬区及县城区水源紧缺的矛盾。特别是利用县城供水3号水源地向华朱杨坡、赵坡村供水,解决了附近村庄0.64万人的饮水困难。通过建设联乡、联村的集中连片供水工程,达到水源共享,互为补充,统一调度,通过井与井之间的管道相互连接,相互调节,既保证了各供水工程的正常供水,又为农灌储备了水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调配,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保证率。

二、多方筹资,分步实施,形成规模,壮大产业。

我县人饮困难基数大,任务重。单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好工程建设的资金问题,弥补这一不足,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订筹集资金办法,提出了“以国家投入为发酵剂,吸引和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多渠道筹资,捆绑使用,分步实施,规模解决”这一工作思路。几年来,我们对于“甘露工程”、“饮水解困工程”、“氟病区改水项目”、 “母亲水窖”计划等项目的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出台了“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独资或股份合作建设供水工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民办水利,积极推行五小水利产权改革,对小型供水工程进行拍卖、租赁等形式争取资金回笼,用于弥补重点供水工程建设资金不足。近几年来我们共多方筹资9036.53多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77.8万元,地县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群众自筹3258.73万元,投工投劳200万个工日,社会及群众个人投资300万元,为我县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特别是2003年项目资金实行报帐制后,我县农村饮改水项目资金以群筹为主,国家投资为辅,采取多元化、多渠道解决工程建设中的资金问题。在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省、市下达项目投资计划,在总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工程的难易程度,进行了个别调整;项目资金实行市级报帐制,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资金效率,促进了工程进度,并由审计、财政、计划、卫生部门监督,确保了项目资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为了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国补资金主要用于主体工程建设、管材和设备等,群众自筹资金主要用于征迁占地和入户工程建设;所有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合同管理,由县水务局负责实施。

经过多年建设,到目前为止共解决了45.13万人的用水困难。北塬岩溶井的钻成及县城供水工程的实施,初步改变了县城区5万居民及沿途1万多农村人口的缺水状况,并相继建成了15处50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原儿基会援建的流曲供水工程,通过 “饮水解困工程”等项目的续扩建,供水规模不断扩大,供水人数由原来的1.2万人增加到2.5万人,三寨供水工程投资400多万元,供水人数由原来的1.6万人增加到2万人,结束了当地缺水和饮用高氟水的历史。

这些集中供水工程的建成,壮大了水利行业的自身产业。安置水利职工68人,年供水收入210万元。

三、理顺体制,转变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效益

城乡供水工作关键是管理,没有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工程建设再好也难以长久的发挥效益,管理体制的置后,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后续管理的重要性。为了理顺体制,一是在96年,我们便成立了水务局,接管了原城建部门管理的自来水公司,利用水资源统管的优势,把农村和县城供水进行统一规划;第二年便利用华朱乡页坡的380岩溶井解决了县城供水的水源问题,成立了城区供水公司,实行了归口管理,在体制上改变了多头管水,实现了“一龙管水”。二是根据县情,对已成工程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办法。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明确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对由国家和群众合资兴建的供水工程,产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按工程规模及分布情况,实行县管、乡管、村管、户管四种管理形式。一是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在县水务局指导下,所在乡镇水管站参与、监督,成立工程管理站,管理权属县水务局;二是几个村集中供水工程,县水务局委托所在乡(镇)水管站管理,有关乡村参与、监督,成立供水管理站;三是一个村的集中供水工程,在乡(镇)水管站指导下,由村管理,按村民议事规程,实行一事一议,所在村参与监督,成立供水工程管理站。四是集雨水窖工程,明确了户主是工程管护责任人,负责集雨窖日常运行和维修。这样便形成一乡一站,一工程一站的管理格局,纠正了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使工程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目前,共建成各种形式的集中供水工程82处,其中县管4处,乡管28处,村(组)管50处,户管集雨水窖5193眼,建管理站51处,有管理人员254名,安置水利职工68人,解决了45.13万人的饮水困难。

四、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快饮改水工程建设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改水工程建设,每年被列入县上的重点工程。在工程建设中,我们认真执行省、市有关规定,与计划、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按“报帐制”的要求,规范程序,强化管理,精心实施,全面完成下达计划任务。工程建设于2000年4月开工,2003年11月底竣工。完成总投资2051.7196万元(防氟改水1244.8959万元,饮水解困806.8237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277.1万元(防氟改水845.6万元,饮水解困431.5万元),地方配套774.6196万元(防氟改水339.2959万元,饮水解困375.3237万元)。共建成饮改水工程26处40个项目,共打配机井23眼,建成管理站、配水站20处,房建面积3367.75平方米,围墙3118延米,塔池23座,加压站6座,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25.8公里,铺设管网304.03公里,闸阀井、水表井等附属建筑物381座,移动土方25.54万立方米,投工12.5207万个工日,解决了15个乡镇40个行政村179个村民小组6.5401万人的饮水困难。

工程建成后,明确了产权,成立了14个管理站,落实了管理主体,执行水价1.5—2.0元,入户率达50%以上,工程运行良好,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近年来,我们在供水由事业福利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对于县城供水,实行分类水价、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对于农村供水工程我们主要是对各供水站的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进行指标量化管理,赋予各站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权利;局直各站实行包干,任务与工资挂钩,采取基本工资加提成的工资结构,使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水费抄收率达85%以上。通过价格调整,达到保本经营。自来水公司水价从移交前的0.8元/方、每年亏损25万元,调整到现在的每方水1.8—3.5元,综合水价2元/方,加上多种经营等收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我县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价格,根据《乡镇供水水价核订原则》核定,按成本核实水价,有的高出目前实收水价的1.5倍,农民难以接受,水费征收困难。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目前执行水价1.5—2元。从全县工程运行经营情况来看,水费收入仅能保住电费和管理人员工资及部分维修费用,其它费用暂时无法提取。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提高经营效益为核心,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深层次抓好管理工作”,并抽专人对县管、乡管工程进行摸底调查和整改。目前,水费征收情况逐步有了好转。

由于我们理顺了体制,转变了机制,供水已成为全县水利行业的支柱产业,不但取得了自身效益,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对各供水站下放自主经营权,水源富余的供水站,采取供水兼顾节水农灌等形式增加收入。二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全县从供水受益区中解脱的劳动力,年可节约400多万元;三是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氟病区的地方病随着供水工程建成将成为历史;四是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一些严重缺水地方不再远距离拉水了;五是支持了果品加工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六是促进了节水措施的推广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富余水量实施高效农业的节水灌溉,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用水需求。

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去解决,以保证我县的城乡供水事业健康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下面几项工作:①加快“380”岩溶水的开发,建设由典等大型供水工程,解决4.1万人饮苦咸水、高氟水困难。②加强管理;从全县工程运行经营情况来看,水费收入仅能保住电费和管理人员工资及部分维修费用,其它费用没有提取。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提高经营效益为核心,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深层次抓好管理工作”,并抽专人对县管、乡管工程进行摸底调查和整改。③做好水价调整工作,结合农村实际,根据《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饮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农村饮水工程水价至少要能补偿饮水生产成本和费用,达到工程能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OO四年七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x县网络培训干部工作情况报告

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在全市开展网络培训干部工作的通知》(x组通字[2009]20号)要求,x县围绕贯彻落实《干部教育条例》,依托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在线网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两个网络平台‛建立了领导干部在线学习系统和网络培训干部考核办法,积极探索网络培训干部模式,努力构建干部大教育大培训新格局。通过开设四个讲堂,达到了‚小讲堂开阔大视野‛的培训效果,实现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新突破。

一、审时度势,更新理念,将网络教育培训作为深化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1、 领导重视。针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参加培训对象难以长时间参加脱产培训、难以开展长时间全员培训、培训供需矛盾突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志荣带头深入基层多次调研、反复研究,将网络教育培训作为深化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大家一致认为,网络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形式和平台,可以弥补教育资源、教学手段、教育形式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全新的自主式培训模式吸引人们自我培养,自助培训,有助于学习者获取更多职业发展机会,真正做到还责于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 突出重点。干部教育培训是个系统工程,但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整体提升。我们按照这个总目标,研究完善应用网络远程教育技术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定位、思路和途径,突出对‚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构建县乡联动、部门协动的‚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干部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二、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努力构建自主式、开放性的干部网络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1、 整合硬件资源,搭建干部网络教育培训的服务平台。整合硬件资源。针对全县已建成的115家运行良好的农党网、各单位电脑普及和政府信息局域宽带网已开通的现状,整合运用局域内网和互联外网、在线浏览和下载学习、远程网络教育和近程网上培训、电化播放和视频点播等各类网络资源,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教育培训大格局。通过互联网,建立党员干部专题网络体系,指定专项学习内容,拓宽干部教育培训的知识面;通过政府信息宽带网,设立‚时代先锋‛干部教育专栏,开设干部教育培训网络视频点播园地,让干部进行网上点播学习;通过清华大学卫星远程接收x站,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远程站点,组织干部远程接收观看中央党校等全国知名院校专家教授的网络面授讲座;通过农党网网络,把在线优秀教育远程资源让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享,实现电化网络教育。通过整合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在减少开支的同时,加快了远程教育网络的建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网络教育培训体系。

2、 整合优秀教育资源,开设干部教育‚四个讲堂‛。

一是开设清华网讲堂。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扶贫办在x县x中学的远程教学站为依托,充分利用清华优秀教育资源,针对全县党员干部开设清华网讲堂;二是开设农党网讲堂。利用全县已建成的115家运行良好的农党网,针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开设农党网讲堂;三是开设浦东在线网讲堂。主要依托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在线网络资源,结合x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培训对象精选课题,开设浦东在线网讲堂;四是开设‚鸣三省‛讲堂。经过以上三个讲堂学习培训,然后由学员讲自己的学习培训心得,讲得好的拿出来在全县讲,能得到广大群众认可的拿到市里讲、到邻近的陕西、内蒙讲,逐步构建‚鸣三省‛讲堂。

3、 整合管理资源,完善干部网络教育培训的管理平台。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干部网络教育动态,使之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激励约束机制有效结合,我们建立了三项管理制度:一是学习培训实时点名制度。二是学习体会讲学制度。三是专项档案制度。各单位建立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和个人学习体会等资料的统计档案。

4、 整合人员经费,构建干部网络教育培训工作的保障平台。一是健全组织领导和管理服务人员队伍。二是整合财力资源。主动与经贸、教育、人事、科技、农业等教育培训任务较重的单位协调统筹、确保经费合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从而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果。

三、 依托平台,突出应用,确保干部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取得实际效果

1、 利用网络的迅捷快速优势,及时开展主题开展培训。一是结合形势和重大主题开展培训。如结合‚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我们利用浦东干部学院网上的最新内容‚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5个专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结合x实际,撰写调研文章,开会互相讨论交流进行学习。二是结合主体班次和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培训。如在乡镇和机关部门党政一把手参加的‚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中,我们根据现阶段城镇化进程土地资源紧张、村矿矛盾集中等热点难点问题,邀请省内知名学者刘树信教授讲课,组织学员到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开展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利用网络覆盖面广的优势,大力实施全员教育培训。一是紧扣主题,对县内各类干部实施全员培训。我们组织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和课件资源,要求培训对象在接受集中教育培训的同时,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通过网络接受各种教育培训。二是拓展阵地,对农村实用人才实施全员培训。利用农党网里边的农村实用技术资源课件,对种植、养殖和加工等技术进行专门培训,力争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队伍。

3、 利用网络的互动开放优势,突出重点进行交流培训。一是在主体班次教育培训中开展重点培训。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在重点主体班次的培训中,对一个重点主题,要求学员自己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思考,并通过网络论坛展开交流讨论,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二是利用国内现有知名的远程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突出重点培训。我们利用x中学开通的清华大学远程教学站,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在线教育网等国内知名远程教育资源,在安排重点班次尤其是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时,提前掌握重点课程的播出时间和安排,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网络的远程直播和互动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利用网络的自主选择优势,实施个性化弹性学习。一是学习内容选择上的适时性与个性化。我们结合当前时事与广大党员干部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部分课程和讲座内容进行整理,然后刊发到组织部自己创办的党建杂志《党建创新手册》上,下发全县党员干部进行学习,达到学需相适、提高素质的目标。如在今年全县青年干部专题培训班中,我们要求学员分组自主选择一个课题,在网络上查找有关资料,完善课题思路,同时给出一周的时间组织学员到农村基层、社区、企业深入调研,并完成一篇调研报告和分析文章,最后我们安排了一天的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对调研文章进行专门的点评,有效提高了中青年干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响较好。二是学习时间上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我们在举办各类培训班的过程中,有计划地把部分内容的学习放在网络上进行,由我们提供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等方面的相关课件与资源,要求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然后集中组织学习体会交流,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县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期望、离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尚有不少距离,我们将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力争通过网络培训使全县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有新提升。

中共x县委组织部 二00九年十一月四日

上一篇:星际争霸2神族战术下一篇:消防安全管理制度1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