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餐饮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3-03-22

汇报是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一项工作或者一个项目而言,汇报贯穿于任务的始终,但是在不同的阶段汇报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你明晰不同的阶段应该如何更好的撰写汇报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县餐饮业发展情况汇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县餐饮业发展情况汇报

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文章标题: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07年6月21日)

一、--县经济发展情况

??现辖9镇3乡,国土面积6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万亩,人口60万人,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国土面积最小的县市。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一主

三化”的发展路子,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财政收入25493万元,增长12.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662万元,增长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3955元,增长9.4。

(一)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2006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3家,比上年增加16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25亿元,增长19.1。二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5,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完成了县开发区“七通一平”工程。开发区共吸纳项目30个,合同投资23.5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8个,完成投资16.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开发区企业发展到18家,就业人数5025人。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7.7,比上年增长16;税收8757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4,增长46。二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紧紧围绕优势产业新上项目,延伸产业链条,盐化工、塑料包装等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态势。投资1.6亿元的??技改、投资1.8亿元的??盐化技改、投资1.1亿元的??新型包装材料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集团、??集团、??等骨干企业逐步发展壮大。2006年,??集团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分别比2004年增长90和93,??特集团分别增长64和55,??盐化厂分别增长33和64。盐化工、塑料包装两个产业提供税收占到了全县工业税收的80以上。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三年来,全县共实施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47个,完成投资21.2亿元。2006年,全县引进资金8.5亿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691万美元,增长11.3。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县国有集体企业转民率达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到95。2006年,全县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9.7亿元,增长21.5。五是实施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5亿元,增长19.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23。“??”牌食盐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入选“中华老字号”。

(二)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板块基地建设。全县形成了粮食、蔬菜、畜禽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建成30万亩优质粮基地、15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和2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和全省养禽示范县,被列入全省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带。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初步构筑起粮食、畜禽、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全县规模龙头企业达35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省、市级龙头企业9家,无公害绿色食品标识产品达35个。三是发展劳务经济。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9,年创劳务收入16亿元。四是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在40个试点村实施了“六大工程”(通路工程、通水工程、通沼气工程、通信息工程、村庄清洁工程、房屋修缮工程);实现了“六有目标”(有发展蓝图、有村庄规划、有特色产业、有活动场所、有管理制度、有“五好”班子)。

(三)融入武汉城市圈取得进展。一是建立融入工作机制。成立了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企业和部门与武汉有关单位开展互访。主动开展与武汉地区的交流合作,我县与汉阳区缔结为友好县区。二是推进产业对接。加大对武汉的招商力度,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和辐射。目前,落户我县的武汉企业达16家,共计投资2.6亿元。推进产业协作配套。??集团投资新建了??至汉江慈惠墩码头的输卤管线,年可为武汉葛化集团等长江沿线化工企业输送精卤400万方。??集团与武汉??公司、??集团与??集团等合作项目正在实施之中。三是拓展农产品市场。每年向武汉市场提供“??”牌蔬菜40万吨。从今年起,与武汉??签订了20万头的商品猪供应合同。四是积极开展技术合作。40多家企业与武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集团与湖北??联合创建了博士后产业基地。

(四)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一是加强中心城区建设。近几年来,我县累计投资1.5亿元,实施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二是加强小城镇建设。一批中心镇发展步伐加快,??镇成为全国文明镇,??镇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三是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近三年来,累计投资5.7亿元,加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乡村公路“村村通”,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以上。

二、今年元至5月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今年以来,全县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元至5月,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3亿元,占年计划的42.3,同比增长26.7;财

政收入12120万元,占年计划的41.8,同比增长24.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26万元,占年计划的42.6,同比增长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亿元,占年计划的28.1,同比增长35.6;出口创汇21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34.9,同比增长66.6。今年我县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势头良好。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不懈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活动招商,组团参加了“香港湖北周”活动,在香港签约项目3个,合同投资额4000万美元。狠抓“回乡经济”,引进了??塑业、??化工等一批“回归项目”。切实推进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元至5月,全县共引进资金42亿元,占年计划的43。全县共有建设项目90个,其中工业项目53个,占58;投资额过千万元的项目50个,占55。

二是乡镇工业小区发展步伐加快。为了打造新的工业发展平台,我县大力推进乡镇工业小区建设。按照县乡共建、属地管理的原则,重点建设轻工、机械、食品等6个特色工业小区,引导产业聚集发展。今年,已有?等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落户乡镇工业小区。目前,??国道沿线工业小区落户企业已达到50多家。

三是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来势较好。2006年,我县成为全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先进单位。今年,我县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又呈现来势猛、后劲足、效果好的良好态势。上半年,??等9家企业有望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半年,还将有???等10多家企业跨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列。

四是财税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工商税收较快增长。元至5月累计完成工商税收86425万元,同比增长313;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13,较上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突出。??集团、??集团、???3家企业分别实现税收2205万元、1336万元、440万元,同比增长176

8、3402和1045。

五是融入武汉城市圈取得新进展。以与武汉??区缔结友好县区为契机,积极推进与武汉城市在产业、项目、产品、市场、科技等方面的对接。今年上半年,先后从武汉引进项目8个,投资额1.33亿元;7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计划投资额达147亿元。其中,??投资的制药、武汉??投资的环保油墨、武汉??与湖北??共同投资的洗衣粉生产线等5个项目正加紧建设,武汉??公司投资的食品调味加工等3个项目已经签约,即将开工建设。

六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在试点村建设方面,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不断提高示范村整体水平。对各类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变、项目不改、捆绑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力争今年争取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在发展特色农业板块方面,着力抓好30万亩优质粮、15万亩名优蔬菜、20个畜禽养殖小区和5万亩特色水产品养殖等优质板块基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从本月初开始,在县城和各乡镇全面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从解决脏、乱、差入手,不断改善城乡卫生环境。

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结构不优、总量偏小、市场主体不多、发展速度不快等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进和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

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又好又快发展主题,加速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和融入武汉城市圈进程,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三个重点抓招商:其一,突出“重点对象”抓招商,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力争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取得突破;其二,突出“重点地区”抓招商,着力抓好对“长三角”、“珠三角”和武汉地区的招商;其三,突出“重点产业”抓招商,紧紧围绕盐化、包装、食品等优势产业,努力引进产业链项目。着力提高招商质量,注重项目投资规模、产业关联度、发展潜力,把提供税收、就业岗位和环保、能耗等指标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坚决杜绝引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项目。二是着力提高开发区发展效益。加大开发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搞好在建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三是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充分发挥云梦在外成功人士多的优势,广泛动员云梦籍在外企业家、工商大户回乡创业。四是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云梦有3家税收过千万的骨干企业,还有90多家规模企业,但这90多家中小企业块头明显偏小。我们将大力引导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搞技改、上项目,不断做大做强。



(二)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强优质稻、优质蔬菜等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发展提升一批畜禽养殖小区。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粮食、蔬菜、畜禽、棉花生产加工产业链。突出利用岩盐和蔬菜资源优势,逐步建成全省最大的“盐食品”加工基地。积极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劳动力输出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三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实施“六改五通”工程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以创新城镇发展机制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创新城镇发展机制。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城市经营性公益设施建设,建立城市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严格规范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挂牌招标拍卖制度。二是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围绕争创全国卫生城的目标,努力把--建成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新型产业支撑的水乡城市。以工业园区开发、文化旅游开发、住宅新区开发为重点,强力推进东城区建设。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六镇一体”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周边10公里以内的六镇(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与中心城区的对接。

(四)以产业对接为重点,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进程。一是推进产业对接。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进一步推动我县新型包装材料、盐化工原料、汽车零配件等产业与武汉相关产业对接。二是扩大农产品供应。瞄准武汉农副产品大市场,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大力开拓武汉农产品市场,主攻粮食、蔬菜、畜禽、水产对武汉的销售。三是输送人力资源。针对武汉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调整和优化职业培训方向,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四是推动科技合作。广泛开展校企对接、企企对接,吸引武汉科技成果到--转化应用。

(五)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加快改革开放进程。一是优化发环境。抓紧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努力缓解建设用地的瓶颈制约矛盾。运作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好职业技能培训,保证新建企业能够招足技术工人。加强软环境整治,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二是推进体制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改革、财政金融改革和农村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三是提高开放水平。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培育和发展外向型企业。

《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来源于,欢迎阅读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第二篇:**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县人民政府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有关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决定和部署,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采取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信息服务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指导等措施,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县农业产业化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县是土山县,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是全市林产品、粮食、水果、烤烟主产区之一。近年以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紧紧围绕"林纸大县、水电大县、生态大县"的战略目标,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区域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农产品有了一定规模和市场。

一是主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我县注重优势、特色产业的基地建设,依靠科技发展加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这些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八渡笋26万亩,桐果23万亩,油茶10万亩,水果12万亩,木薯2.9万亩,烟叶5000亩、桑树8000亩,甘蔗3.6万亩,无公害蔬菜2.1万亩,食用菌87万平方米,建设100万亩林浆纸基地,并相继引来了相应的加工企业,促进了产业的稳步发展,加工企业也逐渐发展成为本县的龙头企业,为稳定农村经济收入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是产业区域布局基本成形。根据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我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出了"笋、蔗、桑三大产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理念,以市场为主导,引导群众在交通干道有效范围优先发展甘蔗,在交通次优范围发展桑蚕,笋产业以山上为主,形成农业产业和谐发展的新布局。围绕"稳粮、抓钱"思路,在乐里、潞城、利周、旧州等公路沿线乡(镇)种植蔬菜、香蕉、西瓜、葡萄、西洋南瓜、种桑养蚕、甘蔗等高产、高质、高效经济作物,在石山地区及两翼山区发展烤烟、竹子、种草养殖等产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带。旧州的蔬菜、林浆纸基地,乐里的八角、种桑养蚕,利周的优质稻米,六隆的八渡笋、种草养牛,潞城的三月李,以及平塘、浪平、八渡、八桂的烤烟等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逐渐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色的生产格局,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

三是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目前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和生产的企业有21家,其中发展有一定规模并逐步形成龙头企业的有劲达兴公司、山弘公司、红枫淀粉厂、伟健药业、荔森纸业、国营乐里林场、六隆八渡笋有限公司、奋飞木业有限公司、雄达木业有限公司及6家桐油加工厂等。正在筹建的有**富民糖业有限公司(糖厂)、**惠民缫丝有限公司。

二、发展农业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农业水利基础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水利渠道三面光硬化工程;二是抓好雨水集雨蓄水工程,加强地头水柜建设;三是抓好小型蓄引提水工程,加强电灌、管道输水、喷灌、微灌技术工程;四是抓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程。

2、做好农村交通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网络。修建农业产业基地公路网,特别是抓好蔗区、林区、农田公路、乡村公路、农村屯级道路的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交通网络。

3、扶持带动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国家补贴政策作用,加快农机装备,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以现化农业机械来装备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二)狠抓良种工程,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在作物品种布局方面,我县坚持把优质良种作为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发展壮大的基础,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一批新品种繁育、质检和种子(种苗)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分品种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加工中心,提高农产品种子(种苗)质量和供种能力;引进试验、示范一批优质品种,有计划地组织农产品评优,分区域、分作物发布重点推广优质品种名录,引导农民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无病毒苗木的推广应用步伐。目前,我县良种推广使用率逐年提高,如今年早稻面积4.2万亩,其中杂交稻4万亩,占95.2%;双高甘蔗推广2.7万亩,占甘蔗总面积的90%。

(三)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产业基地

一是抓好规划指导。围绕农业优势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原则,做好产业带的定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指导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一乡一品"的要求,搞好区域布局,形成板块基地,形成优势产业带,把优势

产业带做大做强;二是抓规模。**县的八渡笋、桐油、茶油等名优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八渡笋之乡和桐油生产基地,桐油、八渡笋产品享誉中外,远销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等地。从资源特色和生产历史上看,这些产品均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我县通过低产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形成了一系列以八渡笋、桐油、天然灵芝等为主的出

口创汇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政策扶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土地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等,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对产业布局调整中开发难度较大的"四荒"资源,以优惠条件通过招标方式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经营。四是整合力量强势推进。通过调整项目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整合现有的农业项目和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提高效益的原则,向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倾斜。引进和鼓励龙头企业,参与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农机、水利、交通、扶贫、烟草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为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搞好科技攻关、技术推广、配套物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植了一批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市场公认的知名品牌,整体提升了全县的农业综合竞争力。

(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我县建立有建立水果无病毒育苗基地5个,面积300亩,辐射面积近4万亩;实施果树套袋技术示范1500亩,辐射面积3.8万亩;推广农作物节水灌溉11.8万亩,生物防治1.3万亩,中低产田改选和坡改梯14.8万亩,无公害农业生产3.6万亩。此外,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完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努力增强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五)抓标准化生产,创建品牌农业

一是抓好全程化的标准生产。全县推广配方施肥2.6万亩,植保综合防治3.2万亩,农作物标准化栽培2.9万亩。二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重点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优化提高生产工艺和加工工艺。三是依靠加工企业组织生产。通过加工企业向农民提供种子、技术、生产标准,对产品进行统一回收,使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四是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严禁生产、经营、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对各种假劣产品、假冒商标依法严厉打击,通过打假打劣保优,切实保护好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六)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等经营模式,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积极培植和支持山弘公司、广西伟健药业、红枫淀粉厂等龙头企业,坚持走农产品深加工增值道路,带动本县优势农业产业发展。

(七)加强教育培训,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

采用"田间课堂、咨询课堂、媒体课堂"等形式,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以农机校、职业中专、农广校以及各乡(镇)成人文化技校为培训基地,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在外务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变"苦力型"为"技能型",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县农业产业发展虽然有了一定规模和效益,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品结构不甚合理,优质、高产品种比例不高。如优质稻、水果、甘蔗等优质、高产品种偏少。二是产业结构区域布局雷同,规模小。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三是市场信息网络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盲目性,农产品流通不畅,制约了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四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技指导、服务不到位,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新技术不多,科技成果储备不足,转化慢,科技贡献率不高,对巩固和提高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五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村市场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制约了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效益发挥。六是农业投入资金紧缺,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七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基本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阶段,品种培育、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工作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弱,不少企业管理粗放,成本高,效益低,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缺乏深度和广度,资源利用率不高。九是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弱,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普及难度大。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现代农业经营意识淡薄。十是动植物疫情对农业增产构成较大威胁。水稻病虫害、动物疫情威胁仍然较大,预防工作任务重,一旦发生疫情受到的影响难以估计。

四、下步发展目标和计划

(一)发展目标

围绕全县"十一五"总体规划和"林纸结合、铝电结合、糖纸结合"经济发展路子,按照"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的市场经济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巩固现有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依托"两江、两路"、"两大、两小"的经济区域和工业区域,按工业化的理念,建设一批新兴、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名牌农产品,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促使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有较快增长,龙头企业有较大的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有明显提高。2008年实现全县农业总产值4亿元、粮食总产量8.5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568元的目标。

(二)发展计划

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今年我县将甘蔗、桑蚕、烤烟、优质稻、食用菌、无公害蔬菜、木薯、中草药、优质水果、八渡笋、油桐、油茶等确定为我县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优先规划区域布局,重点扶持发展。

1.蔗糖产业主攻方向:加快品种改良,示范和推广一批高产、优质良种,如新台糖-

22、台糖-

23、台糖-57。建立健全一批高产示范基地,加强示范点的建设。区域布局:甘蔗基地重点放在全县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的乡、村、屯,即在利周、旧州、潞城、定安、八桂、六隆等乡镇建立甘蔗生产基地,在利周至旧州沿线建立万亩"高产高糖"示范点。争取全年甘蔗面积达到7.8万亩。

2.桑蚕产业主攻方向:全年新种1万亩,引进推广高产桑叶品种(桂桑优12号、桂桑优62号、特优2号),建立高产桑园;引进推广优良蚕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两广一号),提高蚕茧产量;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室,缩短养殖期,提高经济效益,力争每300亩桑蚕生产基地建立一个小蚕共育室,每个乡(镇)建立一个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全县建立3个蚕茧收烘站;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之机,招商引资兴建缫丝企业和丝绸企业。区域布局:在全县14个乡(镇)气候适宜的村屯发展桑蚕生产,农户可充分利用田头地角及缓坡地发展种桑养蚕。

3.烤烟产业主攻方向:全年计划种植1.01万亩。以完善烟水配套设施为突破口,提高烟叶质量、产量,降低烟农劳动强度,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完善烟区乡(镇)烟叶站建设;引进优良新品种,推广集约化育苗,打造**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大力提倡科技兴烟,提质增香降碱。区域布局:重点在平塘、浪平、八桂、八渡、高龙等乡(镇)实施,推广烟玉套种和烟稻轮作模式。

4.优质稻米产业主攻方向:在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着力在全县14个乡(镇)大力发展优质稻基地建设,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一是引进常规优质稻良种,如田东香米,德保黑糯等,建立繁育基地。二是大力推广超级稻种植。计划在利周乡建设常规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200亩,生产良种8万公斤,可供种植优质常规稻1万亩。三是与自治区种子公司、神农大丰种业有限公司在百乐等乡(镇)建立制种基地0.4万亩,生产优质杂交稻种160万公斤;四是发展优质稻米加工企业,并以此为依托,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实施品牌战略,实行品种、供种、加工、品牌一体化,促进优质稻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区域布局:在双季稻区利周、潞城、旧州、定安等11个乡(镇)建立以杂交优质稻为主的生产基地,主要推广宜香系列、内香优系列、两优系列杂交稻。

5.食用菌产业主攻方向:根据**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基础和资源潜力,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在竹林下种植灵芝和香菇等50万平方米。充分利用桑枝资源,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广袋料栽培食用菌,主要发展木(云)耳、灵芝、香菇、蘑菇及珍稀食用菌。推广以云耳、双孢菇为主,香菇等其他蘑菇为辅的食用菌发展模式。区域布局:根据各类食用菌的生长特性、气候要求、生产原料等在各乡(镇)发展不同的食用菌产业。

6.无公害蔬菜产业主攻方向:建立无公害蔬菜品质检测中心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保障体系1个。通过开发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新技术,建立无公害蔬菜质量监测中心,完善无公害蔬菜检测检验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农业环境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及无公害蔬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建立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稻-稻-菜"和"稻-菜"等生产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名、特、优、稀品种,抓好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延期蔬菜栽培,蔬菜品质安全率达100%。区域布局:重点放在城镇周边的乡(镇)和重点工程所在的乡镇,具体布局是:国道公路沿线的乐里、利周、潞城、旧州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外调型品种,如无公害番茄、辣椒、西瓜、四季豆、西洋南瓜等;六隆、八桂、八渡等主要发展八渡笋;浪平、平塘主要发展反季节蔬菜(番茄、辣椒、瓜豆类、大白菜)及具有本地特色的菜花;定安、八渡主要种植生姜;百乐、者苗等主要发展干椒。同时根据实际重点发展野生蔬菜、保健型蔬菜、营养型蔬菜,如:一点红、蕨菜、紫菜头、魔芋、味精菜、白花菜、雷公根、佛手瓜等绿色食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格局。

7.木薯产业主攻方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扩大种植面积至5万亩,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扩建木薯加工厂,提高加工能力。改善和提高木薯淀粉的产品质量,逐步把单一的木薯加工淀粉向淀粉精深加工、植物能源生产转变,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区域布局:主要分布在乐里、潞城、八渡、八桂、那比、者苗、六隆、利周等乡(镇)。

8.优质水果产业主攻方向:以改造一批低产果园为重点,以推进"优果工程"建设为目标,加大名特优水果引进种植力度,以发展沙糖桔、李果、板栗、核桃等为主,建设标准化优质水果基地,提高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水平,使水果质量安全率达100%,争取全年完成新种水果3万亩。区域布局:在国道324线和南昆铁路沿线的乐里、利周、潞城、旧州和南部的土山乡(镇)发展沙糖桔、李果等优质品种;在浪平、平塘、高龙等石山乡(镇)发展板栗、核桃、桃果等。

9.中草药产业主攻方向:人工种植灵芝,林下种植何首乌等中草药材1000亩。区域布局:建立育苗基地,在乐里、定安建立2个育苗基地,主要培育灵芝、何首乌、金银花、杜仲等品种。

第三篇:县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

2013年,xxxx县畜牧业工作在自治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认真贯彻上级畜牧兽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出发点,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宗旨,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有力地推进了我县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截止目前,xxxx县牲畜饲养量达46.77万头只,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农区牲畜19.29万

头只,牧区牲畜27.48万头只。出栏各类牲畜8.02万头只,增长6.52%;肉类总产量1445吨,下降13.37%;奶类产量1052吨,增长35.57%;禽蛋产量190吨,与上年同期持平;家禽存栏13.3万羽,下降1.77%。预计今年畜牧业为农牧民人均增收400元。

一、畜牧业重点工作有序进行

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 “统筹发展、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的发展原则,计划以xxxx县百万头只畜禽养殖基地为发展主体,以乡镇场为单位建设5个养殖园区,引导养殖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年,我县编制了xxxx县百万头只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启动了茫丁乡20万头只养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加快了建设步伐,现已建成达牧、忠民等20个规模养殖场,每户暖圈建设面积1000余平米。同时,通过项目捆绑,八家户“塔布斯”优质肉羊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项目于3月11日完成了招投标工作,新建300平方米暖圈4个,目前已全部建成;托里乡黑头萨福克肉羊繁育养殖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项目已建暖圈2座,草料棚和饲料房各1座。今年,我县计划启动实施大河沿子镇肉牛肉羊养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规模化养殖场项目和养殖园区建设,引导养殖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了我县规模化养殖工作新突破。

饲草料种植工作稳步推进。目前,我县现有人工草料地面积36.64万亩,现已开发34.64万亩,分布在16个牧业村队的定居点,已全部承包到牧户手中并颁发草原使用证。2013年,我县计划种植饲草料2.8万亩(苜蓿0.8万亩、玉米2万亩),其中:大河沿子镇6800亩、托里乡6800亩、八家户农场6800亩、茫丁乡6400亩、托托乡1200亩。现已种植饲草料18994亩,其中:苜蓿13091亩、玉米5713亩、甘草170亩、苏丹草20亩。

品种改良工作扎实开展。2013年,我县黄牛冷配改良任务5000头,其中:大河沿子镇1900头、托里乡1000头、八家户600头、茫丁乡1300头、托托乡200头。截止目前,开设冷配点20座、冷配技术员25人,完成冷配母牛2374头,完成计划的47.48%,消耗冻精5657支,消耗液氮331升。

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有序进行。我县于2013年2月28日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了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动员会议,全面布置防疫工作,制定了《xxxx县2013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计划》,实行整村推进,分步完成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工作,乡镇场兽医站直接与村队领导签订动物防疫工作责任书。上半年计划集中免疫牲畜36.62万头只,家禽21.88万羽,现已免疫牲畜口蹄疫37.45万头只;禽流感灭活针剂疫苗免疫14.22万羽、新城疫—禽流感二联苗免疫19.4万羽、鸡新城疫22万羽;免疫猪蓝耳病0.97万头,猪瘟1万头;后期补免牲畜A型口蹄疫9.7万头只。为了确保县域内牲畜免疫工作全覆盖,我县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各类应急预案及应急预案操作执行方案,县财政拨付15万元对储备库物资进行更新和补充,组建了30人的应急分队,各乡镇场也及时制定了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全面深入的检验检疫工作,同时加强了兵地、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实施联防联控,实现了信息共享、齐抓共管,为落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和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退牧还草项目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项目扎实推进。年退牧还草项目总投资1740万元,全部为国债资金,建设内容为建设饲草料地2.32万亩,其中新建饲草料地0.36万亩,改建饲草料地1.96万亩(修建防渗渠23.4公里)和60万亩草地围栏休牧。该工程于年8月22日进行了公开招标,分7个标段。年9月初各标段陆续开工建设。目前,建设项目已全部完工,今年5月8日,我县组织发改委、纪检、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自验。

2013年,我县计划实施草原禁牧371.15万亩,涉及牧户1280户;计划实施草畜平衡525.02万亩,涉及牧户891户;计划发放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户1777户,牧草良种补贴19.935万元,续建固定管护站3座。目前,草畜平衡牧户信息录入和上图工作也已全部完成。草畜平衡工作按照自治区相关要求,对实施草畜平衡区域的草场核准了载畜量、超载牲畜数和2013年减畜

第四篇:县配套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xx县地处桂中腹地,属柳州市辖县,紧邻柳州市区,全县辖13个乡镇,面积2504平方公里,总人口53.13万。近年来,我们立足于本县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按照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紧紧依托大柳州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积极调整工业布局、扩大工业经济规模,大力发展以为柳州市工业

配套为主的配套经济,壮大了工业经济实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3.98亿元,比2000年的24亿元增长了41.58;工业总产值完成37.5亿元,比2000年的17.2亿元增长了118;财政收入实现3.2亿元,比2000年的1.37亿元增长了133.58;

一、

二、三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31.22:31.31:37.47调整为28.9:36.7:34.1,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幅度增加,初步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过渡的历史性转变。

一、审时度势,明确发展思路

县域配套经济的发展思路,是县委、县政府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最终确定下来的。二十一世纪以前,我县的县域经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七

十、八十年代,我们先后兴办了xx糖厂、县制药厂、县水泥厂、县砖厂、县农机厂、县食品厂、县轻工机械厂和县塑料制品厂等一批企业,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中,这些规模小无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大都已先后被淘汰。到80年代中后期,糖业税收曾一度支撑了全县财政的半壁江山,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糖财政”使县财政收入陷入停滞不前的局面。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面对全区较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明显地感到,我们已经落后了,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的突破,促进全县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台阶,成了我们县委、县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根据自治区作出的“富民兴桂新跨越”重大战略决策,围绕柳州市委提出的“工业立柳、强市富民”总体发展思路,抓住我国三大汽车集团把柳州作为其南方重要生产基地的历史机遇,结合我县县情,在认真调查研究内外部环境并充分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配套经济的工作思路,作出了“调整结构,科技兴农,招商引资,工业强县”的战略决策。在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调整工业发展思路,甘当配角,主动接受柳州市工业经济的辐射,积极调整工业发展布局,借力发展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把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我县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强政策引导,构建发展平台,大力招商引资,抓好协调服务,使汽配业逐步成长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通过积极为柳州市大型企业提供配套、加工和服务,促进了我县的工业企业在规模、效益、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对我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入、加速城镇化建设、带动我交通运输业和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3年,我县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4元,其中相当部分来自于配套经济,以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主的工业企业为消化城乡劳动力提供了4.5万个就业岗位,如柳州市卓丰内燃机有限公司70的操作工人都来自当地农村。全县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已达到了8家,工业增加值实现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8.2,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62,拉动GDP增长7.45。

二、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企业落户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和留住投资者的关键,是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坚持狠抓投资软硬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一是按照“突出县城、带动全县”的总体思路,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重新调整县城行政区划,把三个工业小区和建都、基隆开发区以及进德镇5个村委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县城拉堡镇,使县城区域面积由5.1平方公里扩大至45.78平方公里,人口由3.62万人增至7.25万人,进一步增强了县城的聚集效应和接受市区工业辐射的能力。二是制定工业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征管、市场准入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如:凡到我县投资发展汽配产业或现有汽配企业的扩改建工程,都给予土地出让金减免50的优惠;工业企业在报建工程时,给予免除缴纳小城镇建设配套费的优惠。三是建立行政审批办证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程序,规定审批时限,提高办证效率。四是抓好工业小区建设,构筑发展平台。为了创造各种良好硬件环境,构筑企业到我县落户发展的平台,快速增加我县工业经济总量,我县狠抓工业小区建设,结合xx县实际,按照顺势渐进、梯级开发的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规划一块,开发一块,生效一块,为我县配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从1992年开始,我们先后创办了第

一、第

二、第三工业小区和基隆、建都两个综合开发区,在与柳州市区接壤的穿山镇规划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穿山工业小区。通过加强工业

小区建设,不断完善工业小区的各项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工业小区的聚集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吸引外地企业到我县落户和柳州市工业向我县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以工业小区为依托,先后成功引进了柳州绰丰内燃机有限公司、柳州市乘龙专用车有限公司、柳州柳新汽车冲压件有限公司、柳州方盛锻造有限公司、柳州天海电器有限公司、柳州金鸿汽车配件厂、

柳州市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柳州市柳江联丰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档次高的骨干企业,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工业小区共引进工业企业709家,去年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72亿元,从业人员9290人。2003年,工业小区的工业产值达到了20.21亿元,在全县的年工业产值中占53.97,上缴税金1.23亿元。

三、狠抓招商引资,壮大配套经济

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大量的资金问题,靠国家投资太难,靠原始积累太慢,靠外资最好,这是我们近年来发展配套经济的深切体会。我们坚持以扶持政策为先导,以工业小区为主战场,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把吸引外资作为发展配套经济的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持之以恒的开展引资活动,千方百计保证县外资金“低门槛进入、低成本发展、高效益回报”。二是专门成立了招商引资办公室,组织专职人员负责对外招商引资,对到我县落户的企业进行跟踪服务。三是制定了《县四家班子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和《领导干部招商引资责任制制度》,把招商引资项目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四家班子领导和乡镇科级领导,并建立奖惩制度,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对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四是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外商及国内优秀民营企业到我县投资办企业;组织集体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小巨人”型汽车零配件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如1992年由县汽配总厂与柳州汽车厂、台商三方合资组建了柳州柳新汽车冲压件有限公司,该公司陆续注入资金3亿多元,现年产值已达到3亿多元,成为我县第一纳税大户。2001年我们又引进港商整体兼并多年亏损的穿山汽车配件厂,组建柳州绰丰内燃机有限公司,该公司陆续投入资金218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建,使企业很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三年利润达7000万元,现年产值达到了5亿元,成为我县产值第一大户。2003年,全县共引进投资项目25个,协议投资22.97亿元,现在全县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已达到8家,起到了作为龙头企业的强力推动作用。

四、抓好协调服务,加强资源共亨,促进汽配业快速健康发展

汽配工业是我县配套经济的最主要亮点,为促进汽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加强对行业的协调和指导。一是成立了“柳江县汽车配件行业协会”,向会员企业宣传汽车产业政策,提供市场变化预测,提出发展建议,搭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亨平台,协调会员企业之间、会员企业与整车厂之间的关系。二是主动出击,做好服务。我们积极与汽车整车厂加强沟通,为汽车配件企业牵线搭桥,积极协助企业开拓一级配套市场,稳固

二、三级配套市场,引导会员企业间实现互相配套,争取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以柳新冲压件公司、绰丰有限公司、乘龙专用车有限公司、汽车弹簧厂、汽车配件总厂等为主导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我们的积极协调和引导,在技术和市场上得到了柳州五菱、柳汽、柳特等大型整车厂的大力支持,进入其核心配套体系,成为整车厂的紧密型战略伙伴。在柳州三大整车厂的强力拉动下,我县汽车零配件行业产销效益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三是加强与区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联系与沟通,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进企业创新体制的建立。四是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跟上整车厂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据统计,目前我县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技改资金投入3.5亿元,为我县汽车配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全县汽车零部件会员企业已发展到48家,其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有23家,亿元以上的有3家。全县汽车配件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39亿元,同比增长36.11,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8.42,增加值4.74亿元,同比增长45.24,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42.28,利税2.84元,同比增长71.3,占全县工业利税总额的71.18。形成了以发动机、大型覆盖件、弹簧、传动轴、锻压件、线束等为主的近千种产品的汽车零配件产业群,不仅为柳州市整车厂提供配套,同时成功进入北汽福田、海南马自达、云南红塔等厂家的配套体系。

近年来,我们的县域经济取得了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逐步从一个农业大县走向工业强县,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优势,并不断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对经济管理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取得的。但是,这些成绩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辩证地看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按照自治区“工业兴桂”和柳州市“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战略思路,紧紧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逐步形成和每年召开南博会的历史机遇,主动接纳柳州市乃至沿海地区、国际范围的产业转移;继续落实我县“调整结构,科技兴农,招商引资,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立足于我县区位优势,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和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全县的工业化进程,打造与柳州市工业对接配套的工业体系,逐步把我县发展成为大柳州经济圈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带动全县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好范文版权所有

根据柳州市工业的发展特点和我县的实际,当前,我们要下大力气重点抓好四个行业:一是继续把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二是提升、巩固制糖业;三是以花红药业落户我县和柳江制药厂成功改制为新起点,发展壮大制药业;四是引导和扶持县内四家水泥厂整合资源,发展建材业。在抓好四个重点行业的同时,依托制糖业、制药业,并通过组建或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与此相配套,要重点建好四个工业带:以推进穿山小康示范镇建设为契机,逐步建好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科技含量较高的穿山高新技术工业带,以中小型制造业为主的都龙工业带、以建材及汽车配件为主的进德工业带和以化工为主的河表工业带。

第五篇:**县林果业发展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自治区林业局的各位领导和和专家来我县调研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按照调研组的调研内容和要求,我就**县林果业发展情况作以下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天山北麓东端,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经88°30′-89°30′,北纬43°30′-

45°,扼居南北疆与东疆交汇地带,东同奇台县为邻,西与阜康市接壤,北越卡拉麦里岭和富蕴相连,南以博格达山分水岭同吐鲁番、乌鲁木齐二县为界。县城西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160公里,距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昌吉市206公里。全县总面积8848平方公里,下辖5乡4镇,170个行政村,境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2个团场,有汉族、回、哈、维吾尔、蒙等13个民族,总人口1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9%。

**县气候条件独特,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6.5℃,平原地区无霜期170天,山区无霜期145天,年平均降雨量212毫米,可利用水资源量4.4亿立方米,现有可耕地64.14万亩、各类草场1020.9万亩、林地53.7万亩。生物资源丰富而独具特色。南部山区倚靠天山,北有低山丘陵阻隔,冬暖夏凉,光照充足,为天山北坡独有的逆温带气候,年日照时数2848小时,≥10℃有效积温2000—3400℃,年均气温4℃左右,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28℃,年降水量355mm左右,无霜期145天左右,冬季处于逆温带层中,冻害轻,发展经济林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

二、林业组织机构及技术人员情况

**县林业局下设县林业站、林业生态试验站、林业派出所等单位,各乡镇下设九个乡镇林业站。我县现在林业技术人员60名,其中:林业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8名,助理工程师15名,林业技术人员6名,高级工9名,中级工15名,初级工5名。多年来,我县十分重视对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根据林业持续发展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林业技术人员进行长期和短期培训,同时在每年组织继续教育的基础上,聘请区、州专家讲课,加大林业技术应用,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支综合素质较高、业务技术过硬的林业专业技术队伍,为我县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持。

三、林果业发展现状

(一)认真分析,找准切入点。由于我县山区特有气候优势,山区的农民历来就有栽植杏树的传统,而且也从外地引进栽培各种林果树种。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县就倡导发展林果业,主要试栽品种有仁用杏、黑加仑、鲜食杏、桃、李、苹果等,虽然早期也走过一些弯路,但山区独特地理位置使栽植的经济林成熟较晚,一般在

8、9月份成熟,这时恰好赶上南北疆市场林果产品空白期,有些晚熟品种在9月底方能成熟,具有一定的季节差优势,加之生产的林果产品属无污染的绿色果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市场潜力很大,经济效益可观。比如大有乡小份子村胡根堂种植的鲜食杏张公园,在渭户沟旅游景点,按个卖到1元钱,创下了鲜食杏产业的记录。大有乡韭菜园子村张国存种植2.5亩蟠桃,在90年代后期,每公斤7元在自家园内销售一空,亩产值约4000元。

(二)准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2001年县委、人民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我县经济林发展实际,结合经济林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林业总体规划,经过多次的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发展万亩林果业的新思路,制定了《**县林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把林果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实行区域布局。在山区建设高效优质林果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效优质鲜食杏、黑加仑、海棠、桃、文冠果、沙棘等;在平原区发展以乡村品牌为重点的庭院经济林,重点发展黑加仑、葡萄、海棠、桃、李子等鲜食果品。

二是结合防沙治沙,大力发展沙生产业。我县人工接种肉苁蓉科研项目的试验成功,为我县发展沙生产业开辟新路,为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在我县研究制定了肉苁蓉发展规划,大力推广人工大芸接种技术,并将其作为一项产业狠抓不放,从土地、栽培技术服务和种子纸供应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肉苁蓉人工栽培,切实增强了农民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意识,同时兼顾了农民经济收入的问题,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目的。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我县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四荒”地拍卖中规定,确定林权70年不变,可以合法转让、租赁、继承,造林地水资源与耕地同等对待,适当减免水费等优惠政策,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为林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完善保障措施,切实加快林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大林果业资金投入,扶持林果业的发展;依据各地的具体实际,选择林果

上一篇: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调研下一篇:乡村振兴推进实施方案